第六篇
大衛和耶利米一樣,也是個流淚的先知,這首詩就是他寫的哀歌,也許當時正經歷肉體或心靈的大難,或即將面臨這樣的大難。你們中間有受苦的,有得病的,他就該唱這首歌(雅各書 5: 13)。這首詩的風格引人注目,我們會常常見到:先是哀慟傾訴,後是歡喜稱頌;這好比哈拿,懷著憂愁的心前去禱告,回來時則面上再不帶愁容(撒母耳記上 1:18)。詩人在此傾訴三件事:
1. 身體的疾病。
2. 因罪惡感而導致心裡煩躁,罪乃是病痛的一大起因。
3. 仇敵的羞辱。在這首詩中:I。他在神面前傾訴、發洩,迫切祈求神的恩惠回歸(第 1-7 節)。II。他堅信很快必有平安的回應臨到他,令他心滿意足(第 8-10 節)。這首詩有點像約伯記。
大衛的傾訴(大衛的詩,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調用第八。)
1-7。1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在怒中責備我,也不要在烈怒中懲罰我!2 耶和華啊,求你可憐我,因為我軟弱。耶和華啊,求你醫治我,因為我的骨頭發戰。3 我心也大大地驚惶。耶和華啊,你要到幾時才救我呢?4
耶和華啊,求你轉回搭救我!因你的慈愛拯救我。5 因為,在死地無人記念你,在陰間有誰稱謝你?6
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7 我因憂愁眼睛乾癟,又因我一切的敵人眼睛昏花。
這幾節經文是一種心聲,發自在令人畏懼的天意下真正謙卑下來的心,發自在極大苦難中憂傷痛悔的靈;苦難奉差遣,帶著使命而來,要喚醒良心,治死敗壞。若受了神的管教不呼求,那是堆積忿怒,但若受了神的責罰流淚撒種,便可蒙憐憫,像大衛那樣。請注意看:
I。他把自己的苦楚擺在神面前,在他面前傾訴。孩童能向誰倒苦水呢?不就是向自己的父親嗎?
1. 他傾訴身體的病痛(第 2 節):我的骨頭發戰。他的皮肉和骨頭都受折磨,像約伯那樣。大衛雖是君王,也有病痛;王冠不能保證他的頭不痛。尊貴之人也是人,也會遭遇生活中常有的災禍。大衛雖是健壯之人,自小就是勇士,但也不能倖免於疾病;病來如山倒,再健壯的人也不得不低頭。大衛雖是良善之人,但良善不能確保安康。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約翰福音 11:3)。病痛本是聖徒的份,但願這能幫助我們在病痛中安心,因著這些聖徒的榜樣得引導,受鼓勵,將自己的苦難擺在神面前;主也是為身子(哥林多前書 6:13),他知道身體痛楚是什麼滋味。
2. 他傾訴內心的痛苦:我心也大大地驚惶;這比骨頭發戰更叫人苦惱。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倘若心靈健全的話);但倘若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言 18:14)?大衛在病中不禁想起自己的罪來,他把病痛看作神不喜悅他的跡象,於是心裡不安,禁不住呼喊道:求你醫治我,因為我軟弱!骨頭和心靈一起疼痛,真是夠慘的,這有時就是屬神百姓的份,對大衛來說似乎還揮之不去,因為他說:你要到幾時才救我呢?真是苦上加苦。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應當求告永生的神,唯有他才能醫治身體和心靈的疾病,不可求告亞述人,也不可求告以革倫的神。
II。他在病痛中的感受。病情沉重:我因唉哼而困乏,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第 6
節),差點把眼珠都哭了出來(第
7 節):我因憂愁眼睛乾癟。大衛勇氣過人,思維健全,若只是身體病痛,不會如此哀慟,但倘若罪孽壓在心頭,不得不反省自己的過犯,倘若心靈受傷,感覺到神正在發怒,正離他而去,他就會這樣在暗中哀歎,心靈拒絕受安慰。他不僅為之警醒,更是流淚不止。注意:
1. 善良的人往往是憂傷的人,這是他們的份;主耶穌自己也憂傷。人生道路穿過流淚谷,應當適應各樣氣候。
2. 神若表現出不悅來,再高傲的心也應當溫柔謙卑。大衛可以獨自面對歌利亞,可以在兇狠的仇敵面前英勇無畏,但一想起罪孽來,一感覺到神的忿怒,便立刻心裡銷化,流淚不止;這絲毫不說明他個性軟弱。
3. 凡真心悔改的,都在暗中流淚。法利賽人表面一套,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馬太福音 6:18);大衛卻在夜間哀慟,躺在床上捫心自問,無人見證他的憂思,唯有全能的神看見。彼得出去,掩面痛哭。
4. 因罪憂傷,應當是極大的憂傷;大衛就是如此;他痛哭流涕,淚水把褥子濕透。
5. 惡人誇耀,使憂傷的聖徒更加憂傷。大衛因仇敵的緣故眼睛昏花,他們幸災樂禍,取笑他流淚。由此大衛預表基督,基督也常流淚,還呼叫道:我心裡甚是憂傷(馬太福音 26:38);參考希伯來書 5:7。
III。他在憂傷困境中求告神。
1. 他最害怕的災禍就是神發怒。這是所有苦難中的茵陳苦膽;有神的怒氣調和,才算得上真正的苦杯,所以他禱告說(第 1 節):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在怒中責備我,也不要在烈怒中懲罰我,儘管我罪有應得。他沒有說:耶和華啊,求你不要責備我,也不要懲罰我;因為主所愛的,他必責備,也必懲罰(希伯來書 12:6),好比父親管教他所愛的兒子。大衛經得住神的責備和懲罰,只要神仰起臉來光照他,藉著聖靈使他聽見他慈愛的喜悅之聲;只要心靈得安慰,肉體的痛苦可以忍受。骨頭雖疼痛不已,只要不因神的忿怒而心靈疼痛,就沒有關係;所以他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在怒中責備我;求你不要讓我有這樣的感覺,不致意志消沉。由此大衛預表基督,基督在苦難中最大的傾訴,就是心裡憂傷,見不到父神的笑臉。他從不抱怨仇敵的怒氣:他們為何把我釘十字架?也不抱怨朋友的不仁:他們為何離棄我?但他卻高聲喊道: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 27:46)?願我們懼怕神的忿怒,過於皮肉受苦,免得為苦難的日子積蓄忿怒。
2. 他最渴慕的福份就是神的恩惠和友善,這對他來說好比重獲一切的福份。
(1)他求神憐憫他,以恩慈的眼光看他。他意識到自己很苦,所以才需要憐憫。他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可憐我!求你在怒中想起憐憫,不要鐵面無私待我。」
( 2 ) 他求神赦免他的罪;赦罪是憐憫之舉,當他說:求你可憐我,其主要用意就是罪得赦免。
( 3 ) 他求神彰顯能力拯救他:「耶和華啊,求你醫治我(第 2
節),求你搭救我(第 4 節), 求你開口,我就必痊癒,凡事安康。」
(4)他求神與他和好:「耶和華啊,求你轉回!求你向我再施恩惠,與我和好。你似乎離開了我,不理會我,甚至離我甚遠,像是發怒的人;耶和華啊,如今求你轉回,讓我看見你就在我身邊。」
(5)他求神特別眷顧他的內心和心靈的利益,而不是肉體的得失:「耶和華啊,求你搭救我的靈魂,免於犯罪,免於灰心,免於永遠沉淪。」我們在苦難中可以到神面前來,這是不可言喻的特權;到他跟前來,與他摔跤,這是我們的本份;我們尋找他必不徒然。
IV。他竭力申訴,情詞迫切,不為感動神(神知道我們因何事禱告,也知道我們的禱告是否合理,勝過我們自己陳述),只為感動自己。
1. 他抓住神的慈愛;我們在禱告中可由此得著最好的鼓勵:求你因你的慈愛拯救我。
2. 他抓住神的榮耀(第 5 節):「因為在死地無人紀念你。耶和華啊,倘若你搭救我,安慰我,我不但會因蒙拯救而感謝你,不但會激發別人一同感謝你,也會把你託付給我的新生全然用來服事你,歸榮耀給你;我會盡我的餘生感謝紀念你的恩惠,並激發自己在各樣事上服事你;但倘若我死了,就不再有機會榮耀你,不再有機會為他人造福,在陰間有誰稱謝你?」誠然,靈魂可以單獨活著,可以有所作為,信徒的靈歡喜紀念神,並且稱謝他。
(1)但人若經歷第二次的死(可能大衛當時因為神的忿怒,心裡不安,有些懼怕第二次的死),對神不會有美好的回憶;魔鬼和被定罪的靈都褻瀆他,不稱頌他。「耶和華啊,求你不要讓我永遠處在你的忿怒之下,那是陰間,是地獄,求你不要使我永遠不能稱頌你。」人若真心尋求神的榮耀,渴望稱頌他,便可憑信心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不要讓我去那可怕的所在,那裡的人都不紀念你,也不稱謝你。」
(2)一旦身體死去,我們就不再有機會和能力在今世榮耀神,不再有機會和能力在人間為他的國度謀利益,抵擋黑暗權勢,領人認識神,歸向神。有人堅稱天上聖徒的喜樂更令人渴慕,遠超過地上聖徒的安慰;然而地上聖徒的服事,尤其是像大衛那樣有名的聖徒,卻比天上聖徒的服事更令人欽佩,更榮耀神,因為天上的聖徒不必向罪孽和撒但開戰,也不必造就基督的身體。君王面前的官宦固然快樂,卻不及戰場上的勇士那樣有用;因此,神若願意,倘若他叫我們或我們的朋友在今世還有工要做,我們就當求他讓我們或他們有機會服事他。聖徒離世與基督同在,這對他們本身是好得無比,但他們若仍在肉身中,則對教會更有益處。大衛祈禱時想到了這點:在陰間有誰稱謝你?參考 30:9;88:10;115:17;以賽亞書 38:18。基督說這話時也想到了這點: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約翰福音
17:15)。
每當我們歌唱這幾節經文,應當深深懼怕神的忿怒,視之為最可怕的事;若不在困境中,就當感恩,若別人受苦,就當同情,若自己受苦,就當想到自己的處境並非沒有先例,若能像大衛那樣謙卑禱告,蒙拯救的日子就不會太遠。
信靠神
8-10。8 你們一切作孽的人,離開我吧!因為耶和華聽了我哀哭的聲音。9 耶和華聽了我的懇求;耶和華必收納我的禱告。10 我的一切仇敵都必羞愧,大大驚惶;他們必要退後,忽然羞愧。
這裡的轉變何其美好!詩人剛剛還在呻吟,流淚,消沉(第 6-7 節),這裡卻表現出美好的精神狀態。他既求告了神,將自己的事擺在他面前,就堅信結果必然美好,於是就轉憂為喜。
I。他遠離惡人和褻慢人,裝備自己,抵擋他們的羞辱(第 8 節):你們一切作孽的人,離開我吧!當他身處苦難的深淵:
1. 他害怕忿怒的神會叫他與作孽的人同份,如今愁雲消散,他確信他的靈魂不與罪人同類,因他們不是他的民。他原先懷疑自己也是作孽的人,因為神的忿怒重壓在他身上,如今他知道他屬於蒙揀選的,就不再懼怕,並吩咐惡人離開。
2. 作孽的人嘲笑他,辱駡他,說:你的神在哪裡?見他失落消沉就興高采烈,如今他有了底氣回應那些數落他的人,因為神的慈愛即將轉回,已經安慰他的心靈,並且很快就要搭救他。
3. 也許作孽的人試探他,要他效法他們,放棄信仰,盡情作惡。但他說:「離開我吧!我決不聽你們的計謀;你們要我咒詛神,然後死去,但我要稱頌神,然後活著。」我們若能這樣理解神的慈愛,就能下決心遠離一切罪孽和罪人。大衛乃是君王,他抓住這個機會,重新利用他的權柄,制止罪惡,弘揚正義;參考 75:4; 101:3。神若為我們行大事,我們就當認真思想能為他做點什麼。主耶穌似乎從他祖大衛口中借用了這句話,當一切審判都交給了他,他就說:你們這一切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路加福音 13:27)!他也教導我們今天同樣要這樣說;參考 119:115。
II。眼下雖多有神忿怒的徵兆,但他堅信神必恩待他。
1. 他相信他眼下的禱告必蒙恩典的回應。他還在說話的時候,就知道神必垂聽(以賽亞書 65:24;但以理書 9:20),於是語氣堅定,像是已蒙垂聽一般,且帶著誇勝的語氣重複:耶和華聽了我的聲音(第 8
節),耶和華聽了我的懇求(第 9 節)。神的恩典在他心裡動工,他知道自己的禱告已蒙悅納,於是不再懷疑,假以時日,必蒙回應。他的眼淚在滿有慈愛的神耳朵裡發出聲音,極大的聲音:耶和華聽了我哀哭的聲音。默默流淚並非無語的淚水。他的禱告是向神呼喊:「耶和華聽了我的懇求,他已然應允我的懇求—給你成就了吧(馬太福音 9:29),不久就必彰顯出來。」
2. 由此他斷定他其他的禱告也必蒙應允:「他已聽了我的懇求,所以他必收納我的禱告;他施恩給我,也不收回先前的恩慈。」
III。他為仇敵和逼迫他的禱告,求神叫他們悔改;
1. 也可理解為他預言他們必滅亡(第 10 節)。這句話可理解為禱告,為他們的悔改禱告:「願他們因迫害我、譭謗我而感到羞愧。願他們(像一切真心悔改的人那樣)因自己的愚昧而驚惶;願他們恢復良好的性情和心境,願他們因所行的羞愧,自慚形穢。」
2. 倘若他們不悔改,這句話就是預言他們必抱愧蒙羞,必然滅亡。他們必羞愧,大大驚惶(可以這樣理解),這是公義的。大衛驚惶時,他們幸災樂禍(第 2-3 節),於是就如往常那樣,災禍必落到他們頭上,他們也必驚惶煩躁。凡不歸榮耀給神的,到頭來他們的臉上必永遠蒙羞。
每當我們歌唱這首詩,並以此為禱告詞,就當歸榮耀給神,因他隨時垂聽我們的祈禱;要承認他本為善,因他垂聽我們祈禱;還要鼓勵自己在大苦難中等候他,信靠他。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