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
大衛的詩有不少充滿怨聲,這首卻充滿安慰,表達他以至善的神為樂,並且倚靠他。凡是良善的基督徒,都唱過這首詩,並且唱起來大有喜樂和滿足;只要世界尚存,他們就會一直唱下去。
I。詩人在此聲稱神是他的牧者(第 1 節)。
II。他回顧自己經歷這位牧者曾給他的諸多好處(第 2,3, 5 節)。
III。他由此斷定他必不致缺乏(第 1
節),不怕遭害(第 4 節),神決不會離開他,決不會在施恩典的路上離棄他;於是他就定意決不離開神,在盡本份的路上決不離棄他(第 6 節)。他不僅僅注目於外在環境的興旺發達,也定睛在與神的恩典相通,憑著活潑的信心領受神的恩典,並且滿腔熱忱,心裡充滿無可言喻的喜樂。前面那首詩表達基督為羊捨命,這首則表達基督徒領受那至大至善之牧者的無盡關懷。
神是牧者
(大衛的詩。)1-6。1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2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3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4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5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6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大衛在這首詩中設定三個安慰人心的前提,從中得出三個安慰人心的結論,並且教導我們也要如此行。我們得救乃是因著盼望,我們的盼望不至於羞恥(羅馬書 5:5),因為有良好的根基。因耶和華我們的神而受鼓舞,這是基督徒的本份;這裡引導我們要因神和我們的關係而受鼓舞,也因我們按此關係所經歷的恩惠而受鼓舞。
I。正因為神是他的牧者,他就斷定凡對他有益處的,必不致缺乏(第 1 節)。
1. 由此可見神對信徒極其關心。他是他們的牧者,他們也本當稱他為牧者。大衛自己曾是牧人,他蒙召,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詩篇 78:70-71),因而對好牧人體貼關心羊群有切身體會。他記得羊群何等需要牧人,若有能幹忠心的牧人,群羊何等蒙福;他自己也曾捨命救羊羔。他以此彰顯神關愛他的百姓,我們的救主似乎也說到了這點:我是好牧人(約翰福音 10:11)。以色列的牧者,全會眾的牧者(80:1),同時也是每個信徒的牧者,再卑微的也在他看顧之下;參考以賽亞書 40: 11。他保抱他們,關心他們,庇護他們,供養他們,其關懷與恒切的程度勝過專職牧放群羊的牧人。神待我們既然像牧者,我們對他就應當像羊:溫順,謙卑,安靜,在剪毛人手下無聲,甚至在屠夫手下無聲,能發揮作用,又能合群;應當聽得出牧者的聲音,並且跟隨他。
2. 由此可見信徒對神信心極大:「耶和華既是我的牧者,是餵養我的,結論就是凡我真正需要的,對我有益處的,我必不致缺乏。」倘若大衛作此詩時尚未登基為王,雖已註定為王,仍有可能像凡人那樣擔心缺乏。他有一次差人去求助於拿八(撒母耳記上第 25 章),又有一次他親自求助於亞希米勒(撒母耳記上第
21 章);可一旦想到神是他的牧者,他就坦然地說:我必不致缺乏。但願神所尋見、所餵養的,不要擔心挨餓。這句話有更深的含義,不只是:我必不致缺乏,也是:我所需要的,必得供應;若所求的不能得著,必是不適合,或於我無益,或遲早必得著。
II。正因為神向他履行好牧人的職責,他就斷定他即使身臨險境或大難,也不怕遭害(第 2-4 節)。如今他正經歷神的同在和關懷,於是就指望在最有需要的時候也必有神的同在和關懷。
1. 由此可見活著的聖徒得安慰。神是他的牧者,是他的神,是有能力成就一切的神。神在大衛心目中是這樣的神,在我們心目中也當如此。看看聖徒如同神在青草地上的羊,是何等快樂:
(1)躺臥在好地方: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我們今生的供應和安慰都來自神良善的手,我們日用的飲食都來自天上的父。對惡人而言,再大的財富也不過是乾草地,所嘗到的盡是體貼肉體的滋味;而對虔誠人而言,凡事都能嘗到神的恩惠,雖在世並不富有,卻是一片青草地;參考 37: 16;箴言 15:16-17。神的聖禮乃是青草地,一切信徒從中得供應;生命之道乃是新人的營養供應,是嬰兒的奶,群羊的青草,永不貧瘠,永不荒蕪,永不枯乾,永遠是青草地,供有信心的人享用。神使他的聖徒躺臥,使他們不論在什麼環境,都能安靜滿足;他們的心靈安然住在他裡面,處處是青草地。聖禮豈不是我們的青草地嗎?不要急急走過,要躺下來,住在其中;這是我永遠安息之所(132:14)。心靈得餵養,乃是通過常存的恩典管道。
(2)有好嚮導,好食物。以色列的牧者領約瑟如領羊群(80:1),同樣也領每一個信徒:領我到可安歇的水邊。蒙神的恩惠所餵養,就當跟隨他的引領;他領他們乃是藉著天意,藉著他的話語,藉著他的靈,按著他的旨意處理他們的事,使他們得益處,又按著他的誡命掌管他們的情感和行為,引導他們的眼目,他們的道路,他們的心,進入他的愛中。他領他們到可安歇的水邊,不只是賞心悅目,也叫許多饑渴的得滋潤,疲乏的得力量。神不僅為他百姓預備食物和安息,也使他們重新得力,滿懷喜樂。聖徒受引領,來到可安歇的水邊,就是神的安慰,聖靈的喜樂,乃是出自活水泉源的溪水,使神的城歡喜(46:4)。神引領他的百姓,不到敗壞污垢的死水,不到翻騰的大海,也不到激流滾滾的洪流,而是到靜靜流淌的溪水;靜靜流淌的水與靜靜流向神的心靈相吻合。神給他們的引領不用比喻(第 3 節):引導我走義路,就是盡本份的路;他一路上藉著他的話語指示我,藉著良心和天意引領我。凡聖徒都渴慕受他的引領,蒙他的保守,走這樣的路,永不偏離。唯有走義路的,才被領到可安歇的水邊。盡本份的路乃是真正喜樂的路,是義行,是平安。若不是神引領我們走進義路,又在義路上引領我們,我們就不可能走義路。
(3)遇事有幫助:他使我的靈魂甦醒。
[1.] 我走偏時他使我回轉。動物中最容易迷路的就是羊;最容易走偏的是羊,走偏以後最不容易找回來的也是羊。再好的聖徒也明白自己一不小心,就會如亡羊走迷了路(119:176);他們迷路,步入歧途,但神指出他們的錯,使他們悔改,領他們回來,使他們的靈魂甦醒;若非如此,他們就必漫無目的地飄蕩,就必滅亡。大衛有一次犯罪,心中自責(撒母耳記上
24:5);又有一次犯罪,拿單奉差遣來告訴他:你就是那人(撒母耳記下 12:7):神使他的靈魂甦醒。神雖允許百姓落入罪中,卻不允許他們躺在罪中。
[2.] 我得病,他使我康復,我灰心,他使我振作,我沮喪,他使我的靈魂甦醒。耶和華神,他是醫治我們的(出埃及記 15:26)。我們多次差點灰心沮喪,而正是這位好牧人,是他保守我們不致灰心。
2. 由此可見將死的聖徒有勇氣(第 4 節):「我既然在一生的歲月裡一次次經歷神的恩惠,我就永不會不信靠他,直到最後關頭;他為我所行的不是出於我的義行,完全是因著他的聖名,是按照他的話語,實現他的應許,榮耀他自己的屬性,為他和百姓的關係。他的聖名仍是我的堅固台,使我堅信他在我一生中都引導我,餵養我,最後也必不會離開我。」
( 1 ) 似乎危險將至: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意思是:「我雖冒死,雖身臨險境,好比落入深深的幽谷,漆黑的陰影,像死那樣可怕;」或作:「我雖被死所困,心裡已接到了死的判決,看自己已是將死的人,但我仍坦然。」疾病纏身的,年紀老邁的,都有理由看自己如同在死蔭的幽谷。有一個字聽起來格外可怕—死;人人都要死,這場爭戰,無人能免(傳道書 8:8)。然而即便如此壓抑,仍有四個字可減輕心中的恐懼,擺在我們面前的確實是死,但是:
[1.] 那不過是死蔭;其中沒有實質性的災禍;毒蛇的陰影不能咬人,刀劍的陰影不能殺人。
[2.] 那不過是幽谷,確實很深,很黑,很髒,但山谷乃是碩果累累的所在,死對屬神的百姓來說乃是滿有安慰。
[3.] 那不過是行在幽谷,乃是優雅愉悅的漫步。惡人被逐出世界,靈魂要被追討;但聖徒離世,卻是歡喜邁步,走向另一個世界。
[4.] 那不過是行過幽谷;他們在谷中決不迷失,必平安到達對面的山巒。
( 2 ) 因為有十足的依據,就輕看危險,向危險誇勝。死乃是恐懼的高峰,對基督的群羊來說卻不是這樣;他們戰兢,卻不過像註定要被宰的羊一般。「即便在死蔭的幽谷,我也不怕遭害。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使徒行傳 20:24)。」注意:神的兒女不慌不忙迎接死的使者,從容不迫領受死的傳喚。吃奶的孩子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按手在毒蛇的穴上(以賽亞書 11:8),藉著恩典坦然離世,藐視死亡,像保羅那樣: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哥林多前書
15:55)?並且這樣的自信有十足的依據:
[1.] 因為對神的兒女來說,死並非禍患;死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相隔絕,因而不能造成實質性的傷害;死只能殺身體,不能殺靈魂。既無傷害,為何要怕呢?
[2.] 因為聖徒在臨死的時候有神恩典的同在;他就在他們身邊,為何要不安呢?好牧人不僅引領,還親自護送他的羊走過那虎狼出沒的山谷;他不僅護送,必要時還安慰他們。他的同在本身就是安慰:因為你與我同在。他的話語,他的靈,都安慰他們—你的杖你的竿,指牧人手中的曲柄杖,也可能指數點牛羊時用的杖(利未記 27:32),或牧人用來驅趕野狗的杖。將死聖徒的安慰,在於神眷顧他們(他知道誰是他的人;提摩太后書 2:19),斥責仇敵,用他的杖引領他們,用他的竿扶持他們。福音也稱為基督能力的杖(110:2),足以安慰將死的聖徒,他永久的膀臂在他們以下(申命記 33:27)。
III。正因為神多多施恩給他,他就斷定他的憐憫是恒久的,常存的(第 5-6 節)。請注意看:
1. 他在此高度稱頌神施恩給他的承諾(第 5 節):「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為我的生命和敬虔預備一切,為我的身體和靈魂預備一切,從今時直到永遠。」神如此厚待他的百姓,他們理當多多稱頌他的至善,像大衛那樣;他在此感謝神:
(1)為他擺設筵席,福杯滿溢,餓了有吃的,渴了有喝的。
(2)為他精心預備,隨時預備。這筵席並非臨時湊數,而是精心預備,為他擺設。
(3)不吝嗇,不限量,乃是豐豐富富:「我的福杯滿溢,足夠我和我的友人享用。」
(4)不僅為生活的必需品,也為妝飾和享樂:你用油膏了我的頭。撒母耳膏他為王,那是將來蒙恩的憑據;不過這句話應該是體現神大大祝福他,也可理解為不同尋常地款待特別朋友,用油抹他們的頭(路加福音 7:46)。甚至有人覺得他仍把自己看為一隻羊,好比那窮人的小母羊羔,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懷中(撒母耳記下 12:3);神照顧他的兒女,如此高貴,如此溫柔。他為他們的身體和靈魂都預備豐富,為他們的今生和來生都預備豐富。若不能多多得著自然生命的福份,那也許是天意,但若得不著屬靈生命的福份,那就是我們的錯了。
2. 他在此堅信神的恩惠必永遠隨著他(第 6 節)。前面他說:我必不致缺乏(第 1 節);這裡他說得更肯定,更全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他經過操練,期望提高了,信心也更堅固。請注意看:
(1)他堅信:必有恩惠慈愛,就是從泉源流出的一切恩惠的溪流,赦罪的恩惠,庇護的恩惠,扶持的恩惠,供應的恩惠。
(2)恩惠的管道:隨著我,好比磐石流出的水,隨著以色列營走經曠野,任何地方,任何環境,都隨著他們。
(3)恩惠不斷:一生一世隨著我,直到最後關頭;神所愛的,必愛到底。
(4)恩惠常存:每一天每一日1,如白晝那樣準時;每早晨都是新的(耶利米哀歌 3:22-23),如同嗎哪每日賜給以色列人。
1欽定本將第 6 節中的「我一生一世」譯為:我一生中的每一天每一日。
(5)恩惠的必然:必有恩惠慈愛,好比真理之神的應許那樣確定;我們知道所信的是誰。
(6)展望將來世界的完美福祉。有人將下半句理解為將來世界:「我活在世上的每一天每一日,都有恩惠慈愛隨著我,然後我就要前往一個更美的世界,要永遠住在耶和華的殿中,住在天上我父的家裡,那裡有許多住處(約翰福音 14:2)。我所有的,已是喜樂無窮,我所盼望的,就更是喜樂無窮。」想想這一切,再想想天堂!我們所事奉的真是良善的主。
3. 他堅定跟從神,謹守本份。最後那句好比大衛與神立約:「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只要我活著);只要我還存在,就要稱頌他。」我們要像僕人渴望住在他的家中,靠近門框,用錐子穿耳,永遠服事他(出埃及記 21:6)。神對我們大有恩惠,好比晨光漸漸明亮,直到正午,願我們對他不要像清晨的霧氣或露水,瞬間消失。若要得享神家中的肥甘,就當謹守神家中的義務。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