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5, 2025

[詩篇 ] 第四十二篇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卷二)

 第四十二篇



有人說詩篇乃是虔誠之人的心靈鏡子;若果然如此,那這首詩就是當之無愧的鏡子,它點燃並激發我們的虔誠心靈,決不亞於其他任何一首:蒙恩的渴想如此強烈火熱,盼望和懼怕之間,喜樂和憂愁之間在此相爭,最後勝出的是喜樂的激情。我們也可將這首詩看作是感覺和信心之間的較量,感覺抵抗,信心回應。

I。首先是信心渴慕神,渴慕與他相通(1-2 節)。

II感覺埋怨現狀的幽暗,想起以往的歡樂,怨言就更多(3-4 節)。

III信心平息這些怨言,堅信最終必有好的結局(5 節)。

IV。感覺因眼前的黑暗和悲哀再發怨言(6-7 節)。

V信心提升心靈,盼望黎明將至(8 節)。

VI。感覺再發悲聲(9-10 節),因所受的委屈再次傾訴。

VII信心最終占了上風(11 節),平息了感覺的怨言,說出的話雖和第 5 節相仿,卻是笑到最後。詩的標題沒有告訴我們筆者是誰,但很可能是大衛,我們可以猜想當時他被逐出聖所,不能在敬拜場合服事神,也許是因為掃羅的逼迫,也許是押沙龍謀反所致。全詩的張力與第 63 篇相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出自同一位詩人,並且身處相同或相似的環境。每當我們高唱這首詩,不論是有外在的困境還是內心的愁苦,都可在詩中的悲詞中找到共鳴;即便沒有悲苦,也當感受這些詩句所清楚描述的苦楚,同情有這樣遭遇的人,並且感謝神沒有叫這些苦楚臨到我們。而詩中所表達和激發的對神的聖潔渴慕和倚靠,則應當迫切追求,使自己的意念與之對齊。

 

渴慕與神相通;因不能守節而哀痛

(可拉後裔的訓誨詩,交與伶長。)1-51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2 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3 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4 從前與眾人同往,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大家守節。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5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

 

對神的聖潔之愛,以此為首要的好處和福祉,這乃是敬虔的權勢,是信仰的命脈和靈魂;若沒有愛,一切外在的信仰言行都不過是空殼,是死屍。這裡很有一些詩句是愛的表達。

I。聖潔的愛如饑似渴,展翅上騰,渴慕耶和華,渴望紀念他的名(1-2 節):神啊,我的心切慕,單單切慕你,多多切慕你。請注意看:

1. 大衛在何時表達他如此熱切渴慕神:

1)那是他被剝奪了公開服事神的機會、被趕逐到約旦地、遠離神殿的時候。注意:神有時挪去恩典,是叫我們真正明白恩典的價值,有時切斷蒙恩的管道,是叫我們切慕這些管道。嗎哪吃多了,就會厭惡,但若意識到缺乏,就又覺得珍貴。

2)那是他內心所固有的、因神而得的安慰大大失去的時候。此時他正在悲哀之中,卻也在切慕之中。注意:有時我們缺乏因神而有的引人入勝的喜悅,但神若施恩,叫我們在內心對他產生誠實迫切的渴慕,就照樣可得安慰。以神為樂固然是愛他的表現,而對著他哀哭同樣是愛他的表現。詩人內心的懷疑、懼怕和憂思令他痛苦,使他動搖,但他先不提這些,而是首先仰望永生的神為他的首要好處,一心向著他,並且決心或生或死都要倚靠他。換言之,他是先拋下了錨,然後才去經歷風暴。

2. 他所渴想的是什麼,因何如此切慕。

1)他切慕神,渴慕神,不是渴望守節本身,而是渴慕聖節的神。蒙恩的心靈若不能得見神,即使來到神的院,也不會滿足:「惟願我能知道在哪裡可以尋見神約伯記 233)!使我多多得著他恩典的標誌,得著聖靈的恩典和安慰,得著他顯榮耀的憑據。」

2)他在此仰望神為永生,在他自己有生命,乃是生命的泉源,一切屬他百姓的福祉;永生神,不僅與人手所造的死偶像完全相反,也是與世上一切將死的、漸衰漸殘的福樂完全相反。永生的靈魂若離開了永生的神,就永不得安息。

3)他渴望朝見神,既知自己內心誠實,就渴望被神所知;渴望服事他,好比僕人朝見主人,向他致敬,領受他的吩咐;渴望向他交帳,以他為審判的主。朝見神是義人所渴慕的,也是假冒為善之人所懼怕的。詩人知道他不能空著手進入神的院,律法書也是這樣說的:不可空手朝見神申命記 1616);但他仍渴慕前往,並不顧惜花費。

3. 他渴慕的程度如何。非常執著,乃是心靈的切慕與渴想,表示他的渴想不僅誠實,也很有力量。相比之下,他對伯利恒井水的渴想(撒母耳記下 2315),就顯得微不足道。他將之比作如鹿渴慕溪水,或作赤鹿,口燥舌乾,好比被捕獵的雄鹿。蒙恩的心靈也是這樣渴想與神相通,急不可待要與神相通,若不與神相通,任何事都不能叫他滿足,而一旦與神相通的機會回歸,就如饑似渴,其樂融融,並且渴想在天國全然瞻仰他的榮美。

II。聖潔的愛哀痛,因為神暫時離開,因為不能守節(3 節):「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被迫離開神的殿。」他處境艱難;雖竭力順應,仍是四面楚歌。即使是為王的先知,一旦缺乏神殿的安慰,就成了流淚的先知。他以眼淚拌飯,甚至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他吃喝自己的眼淚,乃是在情理之中;遇到這種性質的苦難,令他心力交瘁,盡情痛哭。請注意看:他覺得離開聖所並非只是流一兩滴眼淚,並非灑淚而別;只要他仍不得不離開所愛的地方,就永不抬頭,晝夜流淚。注意:人若被剝奪守節的機會,必常常懷念,因而也常常悲哀,直到重獲這樣的機會。有兩件事令他愁上加愁:

1. 仇敵取笑他:不住地對他說:你的神在哪裡呢?

1)只因他離開了約櫃,就是神同在的標誌。他們用論斷外邦假神的方式來論斷以色列的神,斷定大衛不再有他的神同在。注意:人若以為奪去我們的聖經,奪去傳道人,奪去聚會,就是奪去我們的神,那才是大錯特錯;我們有聖經、有傳道人、有聚會的時候,神當然要求我們好好利用,但他自己從不受限於此。即便不知約櫃在何處,也不知可在何處尋見約櫃,我們仍然知道神在何處,可在何處尋見神。不論身在何處,都有通天的路。

2)只因神沒有立即出面救他,仇敵就以為神離棄了他,可他們又錯了:聖民即使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並不代表他們也失去了神。不過,他們惡意攻擊神和他的百姓,令苦難中人苦上加苦,他們的用意就在於此。而令蒙恩的心靈最感到痛苦的,莫過於蓄意動搖他對神的盼望和信念。

2. 想起以往的自由和歡愉(4 節):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的福路加福音 1625);真是禍不單行。人類回憶和憧憬的能力往往使眼前的苦難變得更重。大衛想起以往的日子,心裡極其悲傷;他的心銷化,一想起來,就幾乎心碎。他的心極其悲傷,就在禱告中把自己的心傾倒在神的面前。他為何如此心痛欲絕呢?不是因為想起在神院中的歡愉,也不是因為想起在自己家中的享樂(如今這些都不復存在,他當然也很難過),而是因為想起他以往能夠自由進出神的殿,歡然參加那裡的聖會。

1)他到神的殿裡,儘管當時只是個帳棚;倘若如許多人所言,這首詩作於他被掃羅逼迫期間,那麼當時約櫃甚至還存放在私人家中(撒母耳記下 63)。地點雖簡陋、無聞、不方便,卻並不影響大衛尊崇那代表神同在的神聖象徵。大衛乃是官宦,是王子,是貴胄,有官務在身,但他仍在神的殿殷勤服事,參加聖會,即便在掃羅年間,掃羅和他的人沒有在約櫃前求問神(歷代志上 133)。無論別人如何,至於大衛和他的家,他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約書亞記 2425)。

2)他與眾人同往,在人群中領頭服事神,並不覺得有失體面,反倒因有眾人陪伴,更添喜樂;所以他兩次提到眾人1,仿佛如今沒有眾人在身邊,就大大哀痛。服事神越多越好,越多越像天堂,越有助於我們藉著聖徒相通得安慰。

1欽定本將第 4 節譯為:我從前與眾人同往,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與眾人一同守節

3)他用歡呼稱讚的聲音前往,不只是在心裡歡呼稱讚,而是公開表達出來,宣告他的喜樂,大聲稱頌神。注意:每當我們在聖會上服事神,就應當懷著歡喜感恩的心,坦然來到神的面前,自己得安慰,神得著榮耀。

4)他前往守節,不是為了徒然消遣,而是操練信仰。在聖日守聖會,那是最安慰人心的。

III。聖潔的愛盼望(5 節):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他的憂愁固然情有可原,但不可過度,不可壓抑自己的心靈;於是他和自己的心交談,希望擺脫內心的壓抑。「我的心哪,在你沉重之時,我有話和你說。」

1. 為何心情沉重:「你十分憂悶,像是負重屈身一般,直往下沉(箴言 1225)。你十分不安,慌亂無序;為何如此呢?」這可以理解為詢問:「讓我們來秤一秤你不安的緣由,看看是否合理。」我們心情不好的依據和緣由,多半經不住查驗。「我為何憂悶?有理由嗎?真有理由嗎?別人更應該憂悶,卻為何不像我們那樣小題大作呢?難道就沒有令人振奮的緣由嗎?」這也可理解為質問;常與自己的心交談,往往有機會責備自己,像大衛那樣。「我為何如此悲觀、虧缺神的榮耀?為何使別人喪氣,使自己受傷?我心緒不寧,能解釋解釋嗎?」

2. 有何良藥:應當仰望神,我還要稱讚他。對神的信念是醫治悲觀沮喪、心情煩悶的絕佳良藥。因此,當我們責備自己要仰望神,當我們緊抓住自己下沉的心靈,若能抓住神的大能和應許,心靈就不會沉沒。應當仰望神:

1)好叫他因我們得榮耀:「我還要稱讚他;我要經歷環境的巨變,不缺稱讚的題材;我要經歷心靈的巨變,不缺稱讚的心。」使神得名聲,得稱讚,這是人生最大榮譽和喜樂,也是每個義人的最大渴想和盼望。天堂裡最大的福祉是什麼?不就是永遠稱讚神嗎?我們在今世禍患中以什麼為扶持?不就是還能稱讚神、還能無阻攔、無止境地高唱哈利路亞嗎?

2)好叫我們因他得安慰。我們稱讚他,因他笑臉幫助我們,我們因他的恩惠得扶持,在他的恩惠中滿足。若知道如何珍惜神的笑臉光照,如何以神的笑臉激勵自己,就會在最患難的時候,從中尋見合宜、合時、充分的幫助,並以此為取之不盡的稱讚題材。大衛相信這一切,盼望一切,所以不致下沉,不致喪氣;他的琴聲只是暫解掃羅的煩惱,但他的盼望則是根治自己的煩惱。

 

埋怨和安慰

6-116 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裡面憂悶,所以我從約旦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紀念你。7 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響應;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8 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9 我要對神 - 我的磐石說: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10 我的敵人辱駡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11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是幫助),是我的神。

 

和先前一樣,埋怨和安慰在此交替出現,如同大自然中的日夜交替。

I。他埋怨,因為情緒低落,但又得安慰,因為想到神(6 節)。

1. 在苦難中。他情緒低落,就到神面前一五一十地述說: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裡面憂悶。心中若有莫名的憂慮,便可坦然來到神面前,坦然向他說話,把情緒低落的緣由向他傾訴,這對我們是極大的幫助。大衛在前面與自己的心交談,但心中的愁苦仍然揮之不去,於是他就轉向神,向他傾訴自己的難處。注意:倘若無法說服自己卸下心中的負擔,就應當儘量藉著禱告,把我們的事交托給神。我們不能平息風浪,但我們知道誰有這樣的能力。

2. 在默想中。疾病纏身,十分痛苦,但他提升自己的心靈,且以此為良藥。「我的心一落千丈,為防止繼續下跌,我就紀念你,想起你,向你呼喊,試試這樣做能否振作起來。」注意:紀念滿有憐憫的神,是我們忘記愁苦的絕佳途徑。詩人曾說:我想起神,就煩躁不安詩篇 773);這種情況很少見。他常常想起神就得了安慰,於是這次也如法炮製。眼下他被趕逐到迦南地的邊緣,躲避兇暴的逼迫者,有時還要逃到約旦地,被發現後,又逃往黑門嶺,或逃往米薩山,或譯作小山;然而:

1)他無論去哪裡,都帶上自己的信仰。他所到之處都紀念神,向他提升自己的心,保持暗中與他相通。這乃是流放、流浪、離家之人的安慰,是離鄉背井之人的安慰。常言道:處處都有通天的路

2)他無論身在何處,都懷念神殿的院;從約旦地,從黑門嶺,他都曾以渴望懷念的目光,久久地注視著聖所的方向。如此懷念聖所,哪怕有距離和時間的阻隔,他都難以忘懷。

II。他埋怨,因為看見神似有不悅的跡象,但又得安慰,因為盼望恩惠適時回歸。

1. 他見自己的苦難來自神的忿怒,不由得心寒(7 節):「深淵就與深淵回應,苦難接連不 斷,像是蒙召速速而來;你的瀑布發出信號,乃是打仗的警報聲。」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他感覺到神的忿怒,不禁內心驚恐不安。驚惶的念頭一個接一個,不斷襲來,悲觀之人往往如此。憂慮像洪水般滔滔而來,好比那遠古世界,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創世記 711),他被衝垮,被淹沒。也可能這是比喻船在海上遭遇大風暴,被咆哮的海浪拋來拋去;參考10725。無論何時,倘若苦難像波浪翻滾漫過我們,就應當把苦難稱作神的波浪,好叫自己謙卑在他大能的手下,並且鼓勵自己心生盼望,雖受驚恐,不致被消滅;這是因為波浪都在神的掌控之中。耶和華在高處大有能力,勝過諸水的響聲,洋海的大浪934)。但願義人遇見諸般試煉,並且滔滔襲來,不要以為奇怪;神知道他在做什麼,義人也很快會知道。約拿在大魚肚腹裡,引用了大衛的話(約拿書 23),與原文一字不差,並且恰如其份地應驗在他身上: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整卷詩篇如此設計,人人受用。

2. 他盼望他的拯救來自神的恩惠(8 節):但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處境艱難,但並非總是如此。常言道2雖諸事兇險,並非總是如此。風暴過後必有平安,想到這點,他在深淵與深淵響應之時已就得了扶持。請注意看:

1)他堅信神會給他什麼: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他以神的恩惠為一切福樂的泉源。神的恩惠就是生命,比生命更美;神頃刻之間向他們掩面,也必施大恩將他們收回以賽亞書 547-8)。神施慈愛,在此說成是命令3。這表示我們白白領受他的慈愛,不能假裝自己也有功勞;神施慈愛,完全是出於他的意願,好比君王恩賜一般。這也表示他的慈愛大有果效;他說他要施慈愛,也必使我們聽見;他的話一出,事就成了。他命令雅各得勝(44 4),又命令聖民得福(1333),像是有權柄的。他命令施慈愛,就是命令平息波浪;波浪也都必聽從他。這都發生在白晝,因為神的慈愛在任何時候都叫人心明如正午。一宿雖然有哭泣,雖然漫漫長夜,早晨便必歡呼305)。

2賀拉斯名言。昆圖斯·賀拉斯(前 65-8):奧古斯都時期的著名詩人、批評家、翻譯家。

3欽定本將第 8 節中的「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譯為「耶和華必命令向我施慈愛」

2)他承諾如何回報神:神若命令向他施慈愛,他必感恩戴德,懷著虔誠的心迎上去。

[1.]他必以神為樂:黑夜,我要歌頌他。我們若在白晝領受了恩典,理當在夜晚以感謝回報;在人人酣睡之際,我們要稱謝神。我半夜必起來稱謝你119 62)。每當夜深人靜,遠離世俗塵囂,我們想起神的美善,就難掩心中之樂。也可理解為苦難中的黑夜:「神命令白晝施慈愛,我就高唱頌歌,盼望白晝來到。」聖徒就是在患難中,也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馬書 52-3),在盼望中歌唱,在盼望中讚美。唯有神,才能使人夜間歌唱約伯記 3510)。

[2.] 他必尋求神,常常倚靠他:我要禱告賜我生命的神。我們憑信心盼望神的慈愛,但盼望並不取代禱告,反倒要更加迫切祈求神的慈愛。神是賜我們生命的神,我們在他裡面生存運動,一切安慰都從他而來;不求他,還能求誰呢?有什麼好處是他不能給的呢?仰望神為賜生命的神,我們的禱告就有生命力;仰望神為賜生命的神,我們的祈求就是為自己的生命而求,為自己靈魂的生命而求。

III。他埋怨,因為仇敵傲慢無禮,但又得安慰,因為神是他的朋友(9-11 節)

1. 他埋怨,因為仇敵逼迫他,羞辱他,令他情緒低落。

1)他們嚴嚴地逼迫他,令他天天哀痛,處處哀痛(9 節)。他的遭遇非凡人所比,但他沒有情緒失控,而是靜靜地流淚發洩愁苦;這點固然可以理解:眼見自己受逼迫,受虐待,被視作國家的敵人,凡真心愛國、為國謀利益的,心裡都難免憂愁。但大衛不該因此斷定神遺忘了他,離棄了他,也不該責怪神,仿佛任憑他被踐踏,是委屈了他,像那些踐踏他的人一樣: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哀痛呢?我們可以向神傾訴,但不可如此埋怨他。

2)他們尖刻地羞辱他,好像打碎他的骨頭10 節)。前面提到他所受的羞辱何等觸目驚心,這裡又重複一遍:他們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這使他深感痛苦,因為這樣的話不但對神不敬,也是故意使他對神失望;他內心的希望本已搖搖欲墜,急待持守。

2. 他得安慰,因為神是他的磐石(9 節),可在其上建造的磐石,可在其中遮風避雨的磐石。萬古磐石,永遠的力量,無論他行事還是受苦,都是他的磐石,都是他心裡的力量,他可以坦然來到神面前,盡情向他的磐石傾訴,他也必施恩垂聽。於是他重複先前所言(5 節),以此為結束(11 節):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憂愁恐懼令人煩躁不安,雖幾經回應,仍不得平息。但現在,他的信心終於得勝,將敵軍擊潰。

1)他得勝,因他重複先前說過的話,責備自己不該沮喪不安,並且鼓勵自己要信靠耶和華的名,緊緊抓住他。注意:不斷回顧好的念頭,這很有好處,即使第一次沒有果效,第二次也許有用;只要心裡所想和口裡所說的一致,就不是徒然重複。同樣的話,要在心裡一次次默想,越多越好。

2)他得勝,因他重複的時候加了一點:前面他盼望稱讚神,因他笑臉幫助,這裡他說:「我要稱讚神,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救我脫離眼前的陰霾;神若向我微笑,就必使我振奮,向上看,向前看,滿懷喜樂向四周看。他是我的神,與我相連,與我立約;按他所應許的真正用意和含義而言,他是我的,他一切所有的也都是我的。」這個想法使他有能力勝過一切憂慮和恐懼。神在天上之所以能擦去聖民一切的眼淚,就是因為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示錄 213-4)。

----------------------------------------------------------------------------------

 第四十二篇英文原文


下一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