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篇
神說一次,兩次,世人要是能明白,那該多好啊!神在這首詩中說了兩次,因為和第 14 篇幾乎相同。詩的內容是叫人認罪,因罪而羞愧戰驚;認罪是很難做到的,因而需要命上加命。真道叫人認罪,好比錘子,必須多次敲打。神在此通過詩人:
I。指出我們是何等敗壞(第 1
節)。
II。以他的全知證明我們敗壞(第 2-3 節)。
III。他的話叫逼迫人的驚恐,他們是罪人中最壞的(第 4-5 節)。
IV。他的話叫受逼迫的屬神百姓受鼓舞(第
6 節)。第 14 篇和這首詩稍有不同,出現在 14篇第 5-6 節和這裡的第 5 節;那裡說惡人叫屬神的百姓羞辱,這裡是預言神叫惡人羞辱;詩人按神的指示,在這裡和別處稍作改動,第二次交給伶長。每當我們唱這首詩,應當感歎人性敗壞,感歎我們所在的世界墮落,也應當因盼望大救恩而歡喜。
人性敗壞
(大衛的訓誨詩,交與伶長。調用麻哈拉。)1-6。1 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罪孽;沒有一個人行善。2 神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沒有?有尋求他的沒有?3 他們各人都退後,一同變為污穢;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4 作孽的沒有知識嗎?他們吞吃我的百姓如同吃飯一樣,並不求告神。5 他們在無可懼怕之處就大大害怕,因為神把那安營攻擊你之人的骨頭散開了。你使他們蒙羞,因為神棄絕了他們。6
但願以色列的救恩從錫安而出。神救回他被擄的子民那時,雅各要快樂,以色列要歡喜。
這首詩先前已有注釋,所以這裡只是在罪的事上稍作幾點評論,好叫我們更加憂傷,更加痛恨罪孽。
1. 罪之實。有證明嗎?能起訴嗎?是的。神就是見證,他的見證不容置疑:他從聖所觀看世人,見他們幾乎沒有善行(第 2 節)。心中的罪,生活上的罪,都在他面前赤露敞開。
2.罪之過。有害處嗎?是的,罪是過犯(第
1,4 節),是不義,其中沒有善(第 1,3 節),是惡,是惡中之惡;世界如此敗壞,都因罪孽之故;罪是遠離神(第
3 節)。
3. 罪之源。世人因何如此敗壞?因為他們眼中不怕神(羅馬書 3:18),心裡說:沒有神,沒有神和我們算帳,不必畏懼他。惡行源自惡念;即便聲稱認識神,只因心裡不認,行為自然也不認。
4. 罪之愚。心存這樣敗壞念頭的人真是愚頑,在神眼中看為愚頑,他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無論是心中無神,還是行為上無神,都是世上最大的愚頑。若不尋求神,就不明白;他們像畜類沒有悟性;人和畜之不同,不僅在乎理性思維能力,更在乎信仰的能力。作孽的無論如何偽裝,都是沒有知識的;人若不認識神,那就真是一無所知(第 4 節)。
5.罪之污。罪人都已敗壞(第 1
節),本性敗壞;本性越高尚,一旦敗壞就變得越惡劣,敗壞的天使就是例子。常言道,最好的一旦敗壞,就成了最壞的。世人的過犯極其可憎,在聖潔的神面前看為可憎,也使人變得可憎;不然神不會痛恨他所造的。罪叫人污穢,全然污穢。故意犯罪的,天上的神看為可憎,聖天使也看為可憎。驕傲的罪人再怎麼道貌岸然,邪惡仍是世上最大的污穢。
6. 罪之果。看看罪孽最終把人變成何等模樣;人心一旦剛硬,為罪孽所轄制,就惡待本是骨中之骨的弟兄,只因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彼得前書 4:4);他們吞吃神的百姓,如同吃飯一樣,淪為禽獸,而且是吃人的禽獸。他們還要藐視神:不求告他,也不感恩。
7. 罪孽所帶來的懼怕和羞恥(第 5 節):與神為敵的,都大大害怕;受內心罪惡感的驚嚇,雖沒有可懼怕的,仍充滿恐懼。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箴言 28:1)。為何害怕呢?因為神把那安營攻擊他百姓之人的骨頭散開了,不但打破他們的權勢,驅散他們的軍隊,還殺戮他們,叫他們的身體變成枯骨,如同散在墓旁的骨頭(141:7)。圍住聖徒的營與蒙愛的城的(啟示錄 20:9),他們的下場也是如此。一想到這些,吞吃神百姓的人不由得驚恐。錫安的女子叫他們羞愧,因為神使他們蒙羞,她們嘲笑他們,因為神坐在天上嘲笑。神用輕蔑的眼光看他們,我們大可不必用懼怕的眼光看他們。他藐視他們,我們也可藐視他們。
8. 聖民的信心和盼望,醫治這大惡的能力(第 6 節)。必有一位救主,必有大救恩,救我們脫離罪惡。願這救恩快快臨到!因為隨之而來的,是那榮耀喜樂的時代。舊約時代有人觀看、盼望、祈求並等候這救贖。
(1)神必在所定的時候,拯救他的教會脫離仇敵的惡,給長期陷在悲哀處境的雅各和以色列帶來喜樂。這樣的拯救常有發生,預表榮耀的教會永遠得勝。
(2)他必拯救一切信徒脫離罪孽,不被罪孽所擄去,這將成為他們永遠喜樂的緣由。救贖主因此得名: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 1:2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