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在眾先知心裡基督的靈在本詩作見證,又清晰又立體,不亞於舊約任何一處經文: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彼得前書 1:11)。大衛在此說的無疑就是他,不是自己,也不是別人。詩中不少經文在新約直接應用于基督,其實整首詩都可應用於他,有些部份則只能應用於他。神在大衛身上所顯明的旨意很特別,乃至想必有些智慧良善的人免不了把他看作是預表將要來的那一位。尤其是他所寫的詩篇,表現了他被先知的靈所感動,遠遠超越自己的思維和用意,想必給了他極大的滿足,因為他不但是彌賽亞的祖先,也是他的預表。在這首詩中:
I。他談到基督降為卑(第 1-21 節);他作為基督的預表,一再傾訴他當時的困境。1. 傾訴中又有安慰之詞,乃是又傾訴(第 1-2 節),又安慰自己(第 3-5),再傾訴(第 6-8 節),再安慰自己(第 9-10 節)。
2. 傾訴中又有禱告之詞,感歎仇敵的權勢和怒氣(第 12-13,16,18 節),感歎自己肉體的軟弱衰殘(第 14-15,17 節),又求神不要遠離他(第 11,19 節),要拯救他,救拔他(第
19-21 節)。
II。他談到基督升為高,所行的都是為了神的榮耀(第 22-25 節),為了他百姓的救恩和喜樂(第 26-29 節),為了他的國度永存(第 30-31 節)。每當我們歌唱這首詩,應當定睛於基督,要因他的苦難而感動,感同身受,又因他的恩典而感動,經歷他恩典的權能和影響。
憂傷的傾訴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調用朝鹿。)1-10。1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2 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應允,夜間呼求,並不住聲。3 但你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或譯:居所)的。4 我們的祖宗倚靠你;他們倚靠你,你便解救他們。5 他們哀求你,便蒙解救;他們倚靠你,就不羞愧。6 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7 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8 他把自己交托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 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9 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裡,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10 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裡;從我母親生我,你就是我的神。
有人覺得他們在這首詩的題目中看見了基督,就是朝鹿這個詞。基督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雅歌 8:14),對所有信徒而言,如可愛的牝鹿,可喜的母鹿(箴言 5:19);他出嘉美的言語,好比拿弗他利,乃是被釋放的母鹿(創世記 49:21)。他是清晨的鹿,按照神從亙古就有的旨意,要被那些圍著他的犬類所攻擊(第 16 節)。不過也有人覺得這個詞只是這首詩的曲調。我們在這幾節經文中看到:
I。他因神的離去而哀歎(第 1-2 節)。
1. 這可應用于大衛或任何一個神的兒女,因缺乏神施恩的跡象,在他怒氣的重擔下呻吟,心中滿有愁苦和恐懼,迫切呼求解脫,又害怕被神離棄,無助,不蒙應允,卻仍一再呼叫他:我的神!並且日夜不斷呼叫他,迫切渴望他恩典的回歸。注意:
(1)聖徒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心靈被棄;當他們的見證模糊,神的安慰暫緩,與神相通的管道中斷,神的驚恐接二連三襲來,這時的心靈是何等悲慘!所得的安慰又是何等蒼白無力!
(2)在這樣的壓力下,即便是呻吟也是屬靈生命的好兆頭,說明還有屬靈的感覺。人若喊道:我的神,為什麼讓我得病?我為什麼貧窮?這似乎有不滿和屬世的嫌疑。但若喊道:為什麼離棄我?那就說明這個心靈是以神的恩惠為樂。
(3)我們哀歎神的離去,但仍應當稱他為自己的神,不斷呼求他,以他為神。人若缺乏信心的確據,就應當憑信心緊緊抓住。「無論如何,神都是善的,他是我的神;即便他要殺我,我仍信靠他1(約伯記 13:15);他雖不馬上回應,我仍要不斷禱告,不斷等候;他雖靜默,我不靜默。」
1欽定本將約伯記 13:15 上半句譯為:即便他要殺我,我仍信靠他;或作:即便他要殺我,我對他仍有指望。
2. 但這必須應用於基督,因為他在十字架上將自己的靈魂傾倒在神面前,說的就是這裡的第一句話(馬太福音 27:46);也許他還說了接下來的話,有人覺得他背誦了整首詩,即便不是大聲說出(因為他剛說了第一句,就有人嘲笑他),也是在心裡說。注意:
(1)基督在苦難中迫切呼求他的父施恩給他,與他同在。他白日呼求,在十字架上,夜間呼求,在客西馬尼園中。他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希伯來書 5:7),還帶著些許懼怕。
(2)但神還是離棄了他,一點都沒有幫他,也沒有垂聽;他所哀歎的正是這點,遠超過所受的苦。神把他交在仇敵手中;他被釘十字架,被殺,得不到安慰,都是按著神的定旨先見。但基督既然替我們成為罪,神就叫他置身於因罪而起的忿怒和惱恨之下。耶和華喜悅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以賽亞書 53:10)。但即便如此,他仍緊緊抓住他和他父的關係,以他為神,為他所用,事奉他,並且很快就要與他一同得榮耀。
II。他從中得鼓勵(第 3-5 節)。神雖沒有垂聽,沒有幫助,但是:
1. 他心目中的神仍是善的:「但你是聖潔的,你所行的,並非不義,並非無信,並非不仁。你雖沒有立即解救受苦的百姓,但你愛他們,信守與他們所立的約,不認同逼迫他們之人的惡(參考哈巴谷書 1:13)。你不但全然聖潔,全然正直,也喜悅你正直百姓的事奉:你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居所,喜悅在聖所彰顯你的榮耀和恩典,和你的百姓同在,他們在那裡讚美你,事奉你。你在那裡隨時接受他們的敬拜;你論到會幕時說:這是我永遠安息之所(132:14)。」這表示神奇妙垂顧衷心敬拜他的人(他雖受天使的敬拜和事奉,卻仍喜悅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居所),也給我們在呻吟中帶來安慰:儘管他似乎暫時不聞不問,卻如此喜悅百姓的讚美,乃至必在合宜的時候賜給他們改變聲調的緣由: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42:11)。我們的主耶穌在苦難中定睛於神的聖潔,為的是捍衛並傳揚神的榮耀和恩典;以色列民雖在聖物上多有過犯,他仍願意以他們的讚美為居所。
2. 歷代聖徒經歷過信心和禱告的好處,他由此得安慰(第 4-5 節):「我們的祖宗倚靠你,哀求你,你便解救他們;所以你也必在合宜的時候解救我;凡以你為盼望的,他們的盼望都不至於羞恥;凡尋求你的,他們的尋求必不徒然。你過去現在都是一樣的,對你的百姓也都是一樣的。他們是我們的祖宗;你的百姓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羅馬書 11:28)。」聖約的傳承意在扶持信徒的後裔。他既是列祖的神,就是我們的神,因而也必作我們的神。列祖(挪亞、約瑟、大衛、約拿等)在合宜的時候蒙了拯救,都預表主耶穌受難,也都預表他得榮耀,為此我們的主耶穌在苦難中得了扶持,深知他也必不致蒙羞(以賽亞書 50:7)。
III。他因別的愁苦又開始傾訴,就是人的藐視和辱駡。這次傾訴不如先前因為神離去那樣悲痛,但先前的觸到了蒙恩之靈的痛處,這裡則是觸到一般心靈的痛處(第 6-8 節)。我們的列祖得了尊榮,在他們的時代,在世人眼中顯為大,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等;但基督卻是蟲,不是人。他成了人,那是降卑,是向下走,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天使都為之驚訝;但仿佛成為人都嫌太多太大,他居然成了蟲,不是人。他成了亞當—卑微之人,成了以挪士—憂愁之人,使人不屑一顧的人,因他取了奴僕的樣式,他的面貌比別人憔悴(以賽亞書 52:14)。世人充其量不過是蟲,但他是蟲,不是人。他若不自己成為蟲,就不會被人如此踐踏。這個詞代表一種用來當作紅色或紫色染料的蟲,因而有人用來比喻他流血受難。看看他所受的羞辱:
1. 他被辱駡,被當作惡人,褻瀆神的,干犯安息日之人,醉酒之人,假先知,與凱撒為敵,與鬼王結盟。
2. 他被藐視,被當作卑劣可鄙的人,不值得一提,是國中的無名之輩,窮木匠的親戚;跟隨他的都不是首領,不是法利賽人,而是烏合之眾。
3. 他被嘲笑,被當作愚頑人,不但騙別人,也騙自己。看見他被釘十字架的,都嘲笑他,不但沒有一點同情或關心,反倒加添他的苦楚,用各樣動作和言語,落井下石。他們戲弄嘲笑他受難:凡看見他的都嗤笑他,他們撇嘴搖頭,說,他把自己交托耶和華,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大衛有時因為信靠神,而受人嗤笑;但這句話在基督受難時逐字應驗了。辱駡他的人正是用了這樣的動作(馬太福音 27:39),他們搖頭,心中的惡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居然還說出同樣的話來(馬太福音 27:43):他倚靠神,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我們因為犯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我們的主耶穌為了替我們付上代價,居然要受這樣的羞恥和屈辱。
IV。他仍從中得鼓勵(第 9-10 節):世人輕看我,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大衛和其他義人經常用這點來鼓勵自己(我們也當如此):神不但是列祖的神,如前面所言(第 4 節),而且自幼就是他們的神,從一生下來就受他的關心,所以他們盼望他決不會離棄。我們在無助無用的時候,他尚且如此恩待,如今我們長大成人,稍有能力事奉他,他必不會撇棄我們。從這裡可見神很早就藉著天意關懷我們:
1. 出生:是他叫我們出母腹,不然我們都會胎死腹中,或產後死去。每一條生命的開端,都是神天意運行的充分證明,好比時間始於創世,而創世則是神存在的充分證明。
2. 養育: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意思是:「你為我所行的一切(餵養我,保護我,免受危險),鼓勵我一生都以你為盼望。」母懷的福份乃是母胎福份的冠冕,又是一生福份的憑據;哺養我們的,決不會讓我們挨餓;參考約伯記 3:12。
3. 早年奉獻給他: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裡,可能指的是他第八日受割禮;那時他的父母將他交給神,以他為立約的神,因為割禮是立約的印記;這也令他受鼓舞,信靠神。人若及早鄭重聚集在威嚴之神的翅膀之下,心裡就必有平安的緣由。
4. 自那以後所常經歷的神的良善,源源不斷的保護和供應:從我母親生我,你就是我的神,扶持我,保守我得福,自從我來到這個世界,直到今日,都是如此。倘若我們一旦有了理性思維能力,就開始信靠神,將自己和自己的道路都交給他,便可堅信他決不會忘記幼年的恩愛,婚姻的愛情(耶利米書 2:2)。這可應用於我們的主耶穌,他道成肉身,他降世,都在神特別的護理看顧之下;那時他生在馬廄,臥在馬槽,險些受希律的害,被迫逃往埃及。神愛他,就從埃及召出他的兒子來(何西阿書 11:1);想起這點,他就在苦難中得了安慰。世人辱駡他,想使他灰心,不再信靠神,但神賜他尊榮,鼓勵他信靠神。
彌賽亞受難;在苦難中得扶持
11-21。11 求你不要遠離我!因為急難臨近了,沒有人幫助我。12 有許多公牛圍繞我,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13 它們向我張口,好像抓撕吼叫的獅子。14 我如水被倒出來;我的骨頭都脫了節;我心在我裡面如蠟熔化。15 我的精力枯乾,如同瓦片;我的舌頭貼在我牙床上。你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16 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紮了我的手,我的腳。17 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18 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19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啊,求你快來幫助我!20 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救我的生命(生命:原文是獨一者)脫離犬類,21 救我脫離獅子的口;你已經應允我,使我脫離野牛的角。
這幾節經文說的是基督受難和基督禱告,並且引導我們在苦難中仰望神。
I。基督受難。大衛固然是常經憂患,常有仇敵侵擾,但這裡的許多細節從未發生在大衛身上,所以必須理解為極其降為卑的基督。
1. 朋友離棄他:急難和苦楚臨近了,沒有人幫助,沒有人扶持(第 11 節)。他獨自踹酒榨,門徒都棄他而去。人的幫助靠不住,神的幫助就出現,這是神的榮耀。
2. 仇敵欺侮他,圍繞他;其中有大人物,有權有勢,比作公牛,巴珊大力的公牛(第 12 節),肥胖飽足,傲慢陰鬱,這些都是逼迫基督的祭司長和長老;也有稍次一點的,比作犬類(第 16
節),污穢貪婪,要置他於死地。惡人聚首,設計陷害他(第 16 節),祭司長圖謀算計要捉拿基督。他們人多又同心:「原本相互排斥的,譬如希律和彼拉多,此時卻一致對付我。他們依計而行,似乎陰謀得逞,圍繞我(第 12
節),圍著我(第 16 節),聲勢浩大,張牙舞爪(第 13 節):牠們向我張口,像是要把我活活吞掉;極其兇猛,像是吼叫的獅子撲向獵物。」
3. 他被釘十字架。這裡描述他是如何死的,這樣的死刑猶太人從未用過:他們紮了我的手,我的腳(第 16 節),手腳都釘在那可詛的木頭上,整個身體被掛起來,產生巨大的痛楚和折磨。整本舊約聖經,猶太人從未有過這樣的敗壞,說明這段經文預言基督的死,並且完全應驗了。
4. 他受死(第 14-15 節),在極度痛苦中漸漸死去,因為他要付上罪的代價,而一切痛苦皆因罪孽而起;若不是他的代贖,我們都必置身在永遠的痛苦之中。這裡說的是:
(1)他全身消化:我如水被倒出來,弱如水,屈服於死亡的權勢,全然倒空人性的力氣。
(2)他骨頭脫節。神確保他一根骨頭也不折斷(約翰福音 19:36),但他被殘酷地掛在十字架上,好比上了絞刑架,全身的骨頭都脫了節。這也可能指他在園中受難的時候,驚恐起來,極其難過(馬可福音 14:33),好比人有時極其恐慌的時候,腰骨好像脫節,雙膝彼此相碰(但以理書
5:6)。他的骨頭脫節,為的是把世人因為犯罪而脫了節的骨頭重新接上,使我們所壓傷的骨頭可以踴躍(51:8)。
(3)他心裡熔化:我的心如蠟,為了付上罪孽的代價,因神的忿怒而熔化,好比將死之人的生氣漸漸熔化;這都是因為我們心裡剛硬所要付的代價,想到這點,我們理當心裡軟化。約伯在談到他內心痛苦時說:全能者使我心軟1(約伯記 23:16);參考詩篇 58:2。
1欽定本將約伯記 23:16 上半句譯為:全能者使我心軟。
(4)他體力衰竭:我的精力枯乾;渾身乾癟,像瓦片那樣易碎,皆因神忿怒的火吞吃他的精力,體內的水份漸漸耗盡。誰能在神的忿怒面前站立得住?誰曉得他怒氣的權勢?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麼樣呢(路加福音 23:31)?
(5)他口乾舌燥,那是臨死的症狀:我的舌頭貼在我牙床上;這應驗於他在十字架上口渴(約翰福音 19:28),也應驗於他在苦難中靜默不語: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以賽亞書 53:7),任憑別人如何待他。
(6)他斷氣:「你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我即將墜入陰間;」唯有這樣才能成全神的公義。罪人的性命已被拋棄,必須用祭牲的性命來代贖。亞當的判決書是這樣說的:你要歸於塵土(創世記 3: 19)。基督在甘願受死的時候,想到了亞當的判決,於是這裡用了一個類似的表達:你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
5. 他被脫了衣服。裸體的羞恥是犯罪的直接後果,所以我們的主耶穌在釘十字架的時候被脫了衣服,為的是給我們披上他的義袍,遮蓋我們裸體的羞恥。這裡告訴我們:
(1)他被脫了衣服是什麼形象: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第 17 節)。他那可稱頌的身體因為長年操勞、憂傷、禁食,變得極其消瘦衰弱,看起來像是快五十歲的人,而實際上只有三十三歲(約翰福音 8:57)。他的皺紋為他作見證,證明他決不是所謂貪食好酒的人(馬太福音 11:19)。他的骨頭能數過,這也可能是因為身體在十字架上撐開,一根根肋骨清晰可見。他們瞪著眼看我,指的是他的骨頭瞪著眼看他,被扭曲,又是瘦得皮包骨,如約伯所言:我身體的枯瘦也當面見證我的不是(約伯記
16:8)。也可理解為:「旁觀的,路過的,看見我的骨頭突出,個個驚訝;眼見這樣的慘狀,不但不表示同情,反倒很高興。」
(2)從他身上脫下來的衣服如何處置(第 18 節):他們分我的外衣,每個兵丁分一塊,又為我的裡衣拈鬮,那是不可分的一整片。這情形完全應驗了(約翰福音 19:23-24)。這雖算不上基督受難的重要體現,卻是經上的話應驗在他身上的重要體現。照經上所寫的,所以基督必受害(路加福音 24:46)。願我們堅固自己的信心,相信他就是真彌賽亞;願我們挑旺愛火,以他為最好的朋友;他愛我們,受這些苦都是為我們的緣故。
II。基督禱告,並以此在苦難的重擔下堅持。基督在園中迫切禱告,求神將那杯撤去。世界之王的驚恐臨到他,好像抓撕吼叫的獅子,他倒在地上禱告。大衛在這裡的禱告是一個預表。他稱神為他的力量2(第 19 節)。即便我們不能歡喜快樂,以神為我們的詩歌,也要決意以他為我們的力量(118:14),即便不能得著屬靈的喜樂,也要得著屬靈的安慰。他在禱告中:
2欽定本將第 19 節中「我的救主啊」譯為:我的力量啊!
1. 求神與他同在,不遠離:求你不要遠離我(第 11 節),第 19 節重複。「別人見我受苦,冷若冰霜,主啊,求你不要這樣。」苦難臨到,應當催促我們快快靠近神,這樣才能盼望他也靠近我們。
2. 求神幫助他,快快幫助他,幫助他忍受苦難,不致灰心喪膽,不致在所行的事上退縮或下沉。父神因他的虔誠應允了他(希伯來書 5:7),並賜他能力成就他所行的。
3. 求神拯救他,救他性命(第 20-21 節)。
(1)請注意看他最在乎的是什麼:「靈魂的安全,我之所愛3;願我的靈魂得救贖,脫離陰間的權柄(49:15)。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求你平安帶去樂園。」詩人在此把自己的靈魂稱為我之所愛,原文是獨一者:「我的靈魂是我的獨一者。我只有一個靈魂,倘若忽略,那就是最大的恥辱;倘若任憑它沉淪,那就是最大的損失。既然是我的獨一者,就應當是我之所愛,為了永世的福樂,理當極其關心。若不好好保護它免受傷害,若不為它提供一切所需要的,若不完全為它的利益著想,那就是不把它當作我之所愛。」
1欽定本將第 20 節下半句譯為:求你救我之所愛脫離犬類。
(2)請注意看他求神救他脫離什麼樣的危險,脫離刀劍,脫離神的忿怒,就是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創世記
3:24)。這是他最怕的。神的忿怒就是他握在手裡那苦杯中的茵陳和苦膽。「主啊,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我可以失去性命,但不能失去你的愛。求你救我脫離犬類,脫離獅子口。」這似乎指的是撒但,那傷女人後裔腳跟的老對手,與他殊死搏鬥的世界之王,正在逼近他(約翰福音 14:30)。「主啊,求你拯救我,不要被他的恐嚇所壓倒。」他禱告的緣由是:你已經應允我,使我脫離野牛的角,意思是:「你已應允我的禱告,要救我脫離他。」這可能指基督勝過撒但和他的試探(馬太福音第 4 章),那時魔鬼暫時離開他(路加福音 4:13),如今又回來,換了方式,用恐嚇來攻擊他。「主啊,那時你使我勝過了他,求你使我再次勝過他,好叫我擄掠那執政的,掌權的,把世界的王趕出去(約翰福音 12:31)。」神豈不是救了我們脫離野牛的角、使我們不致搖動嗎?願我們受鼓舞,盼望蒙拯救脫離獅子口,不致被撕碎。他過去拯救,將來也必拯救。基督的這段禱告顯然是蒙了應允,因為父神常聽他的禱告。他雖沒有救他免於死,卻使他不致見朽壞,在第三日叫他復活,離開了死的塵埃,大大體現神恩待他,勝過幫助他從十字架上下來;那樣做會阻礙他所行,而復活卻是成全他所行的。
每當我們歌唱這段詩歌,應當默想基督受難和復活,直到在自己的靈魂深處經歷到他復活的大能,並且在靈魂深處與他一同受難。
彌賽亞誇勝;教會擴張,直到永遠
22-31。22 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讚美你。23 你們敬畏耶和華的人要讚美他!雅各的後裔都要榮耀他!以色列的後裔都要懼怕他!24 因為他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籲的時候,他就垂聽。25 我在大會中讚美你的話是從你而來的;我要在敬畏耶和華的人面前還我的願。26 謙卑的人必吃得飽足;尋求耶和華的人必讚美他。願你們的心永遠活著! 27 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28 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29 地上一切豐肥的人必吃喝而敬拜;凡下到塵土中 - 不能存活自己性命的人 - 都要在他面前下拜。30 他必有後裔事奉他;主所行的事必傳與後代。31 他們必來把他的公義傳給將要生的民,言明這事是他所行的。
本詩開頭的傾訴,不可能是別人,只能是降為卑的基督,照樣本詩結尾的誇勝,也不可能是別人,只能是升為高的基督。正如傾訴者開頭的那句話被基督在十字架上直接引用,照樣這段誇勝的第一句也被直接應用於他,並且成了他自己的話: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頌揚你(希伯來書 2:12)。基督真切地展望擺在他面前的喜樂,不但令他的禱告得了滿意的回應,也將傾訴化為讚美;他看見了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以賽亞書 53:11);他斷氣的時候所說的那句誇勝的話:成了!就說明了這點。
這裡談到基督在受難中所展望的令他滿意、令他誇勝的五件事:
I。他在世上必有一個教會,凡在永恆中賜給他的,都要在日子滿足的時候聚集到他跟前。這裡暗示他必看見後裔(以賽亞書 53:10)。他想到以下幾點,便覺喜悅:1. 必有許多人因為傳揚神的 名,因為傳那永遠的福音,傳那清晰純潔的福音,就在實際上蒙召歸向他,又藉著他歸向神。為此,傳道人應當致力於向世人宣揚他的教訓,成為他的信使,他的聲音,乃至所行的就像是他在行;所說的話就是他的話,是他藉著他們傳揚神的名。
2. 凡蒙召前來的,必與他關係密切,好比親兄弟;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希伯來書 2:11),甚至喜悅稱他們為弟兄,不僅包括信他的猶太人,他的同胞,也包括信他的外邦人,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基督是我們的長兄,他眷顧我們,撫養我們,也指望我們渴慕他,甘願受他管理。
3. 這些人要形成一個會,一個大會;好比這普世教會,整個大家庭都從他得名,並要將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歸一(約翰福音 11:52),歸到這個大家庭,連絡其中;參考以弗所書 1:10;他們也要組成許多小團體,就是身體的各肢體,許多敬拜神的信仰聚會,展現出基督信仰的面貌,扶持並促進基督信仰的利益。
4. 這些人都要算為雅各的後裔,以色列的後裔(第 23 節),他們雖是外邦人,也必得著亞伯拉罕的福(加拉太書 3:14),得著兒子的名份,榮耀和諸約(羅馬書 9:4),也要事奉神,和生來就是以色列的一樣;參考希伯來書 8:10。福音教會也稱為神的以色列民(加拉太書 6:16)。
II。這個教會要在他裡面大大尊崇神,榮耀神。他在一切所行的事上,心目中所想的都是父的榮耀(約翰福音 17:4),尤其是在受難的時候;受難剛開始,他就莊嚴禱告說: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約翰福音 12:27-28)!他滿懷喜樂預見到:
1. 歸向他教會的必榮耀神,他們蒙召,被聚集,就是為了榮耀神,使他有名聲,得稱讚。基督藉著他的傳道人要將神的名傳與他的弟兄,作為神的出口,又藉著他們稱頌神的名,作為全會眾的出口。凡敬畏耶和華的,都要讚美他(第 23
節),每個真以色列人都要如此。參考 118:2-4;135:19-20。基督徒的職責,尤其是在信仰聚會上,就是讚美神,榮耀神,對他的威嚴心生聖潔的敬畏,所以凡在此蒙召讚美神的,也蒙召要敬畏神。
2. 神必在救贖主裡面得榮耀,在他所行的事上得榮耀。這裡說基督要在會中讚美神,不只是因為他在一切讚美神的會中為主,是一切獻給神之讚美的中保,也因為他是教會讚美的緣 由。參考以弗所書 3:21。我們的讚美都要以救贖之工為中心;我們有許多值得感恩的緣由:
(1)耶穌基督所行的,都由父神親自認可,儘管有時他害怕父神離棄他(第 24 節):因為他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指的是受苦的救贖主),而是滿有恩典地悅納了他所受的苦,作為罪孽的完全贖價,又作為有力的依據,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他受苦,雖是為了我們這些可憐的罪人,神卻不藐視憎惡他為我們的緣故受苦,也不向他掩面,不像掃羅向他兒子發怒,只因他替大衛求情,而大衛正是掃羅所恨的。當基督向他呼求的時候,當他的血為我們的緣故呼求平安和饒恕的時候,他垂聽了他的禱告。這不只是我們喜樂的緣由,也應當成為我們感恩的緣由。若有人以為自己的禱告被藐視,不蒙垂聽,只要持續不斷禱告,不斷等候,就必發現他們尋求他,決不徒然。
(2)他要繼續他所行的,直到成全。基督說:我要還我的願(第 25 節)。他既決意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希伯來書 2:10),就言出必行,直到成全,無一人丟失。
III。一切謙卑蒙恩的心靈都必在他裡面得著完全的滿足和喜樂(第 26 節)。主耶穌在受難時得了安慰,因為一切真信徒都必在他裡面,也藉著他,得著永遠的安慰。
1. 虛心的人必大大蒙福,得著屬靈的福份;饑渴的人必被美物大大充滿。基督所獻的祭既蒙了悅納,聖民就必大擺筵席享用祭肉,好比律法之下所獻的平安祭,都與祭壇有份:謙卑的人必吃得飽足,吃生命的糧,多多享用基督中保的教訓;人若明白自身的實質和光景,都以此為食物。凡饑渴慕義的,都必得著所求所想的,都吃得飽足,不像從前,為不能滿足人的東西徒然勞苦。
2. 多多禱告的,都必多多稱謝:尋求耶和華的人必讚美他,因為他們藉著基督就一定能尋見他;既有這樣的盼望,即便還在尋求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讚美他的緣由,並且尋求的時候越迫切,尋見的時候就越開懷讚美他。
3.委身於他的心靈必與他一同永遠快樂:「願你們的心永遠活著。凡是謙卑的,在基督裡滿足的,不斷尋求神的,不論身體如何,你們的心必永遠活著;你們所得的恩典和安慰都必在永生裡成全。基督曾說: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約翰福音 14:19);因而他們的生命和他的生命一樣,都是又真切,又長遠。」
IV。基督教會連同人間的神國,必擴展到世界各個角落,萬民要蜂擁而至。
1. 教會要伸向遠方(第 27-28 節),猶太人長期以來是唯一信神的民,如今世界各地都要有人歸向教會,中間隔斷的牆要被拆毀,外邦人要進入。這裡預言道:
(1)外邦人要悔改歸向神:他們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注意:認真思想是真正悔改的第一步,是良好的一步。我們應當思想,應當回轉。浪子先是醒悟過來,然後才回到父親身邊。
(2)他們要蒙允許與神相通,一同參加事奉他的會,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在各處,人必奉你的名燒香(瑪拉基書 1:11);參考以賽亞書 66:23。凡轉向神的,都必發自內心在他面前敬拜。萬國之所以敬拜他,是因為國權都是他的(第 28 節);他,唯有他,才是普世的王。
[1.] 自然國度是主耶和華的,他藉著天意管理萬國,為此必須敬拜他;所以說基督信仰的用意乃是恢復自然信仰,恢復其原則和規律。神是造我們的,我們卻反叛了他;基督的死使我們歸向他,恢復原有的忠誠。
[2.] 恩典國度是主基督的,他作為中保,奉命管理萬國,為教會作萬有之首(以弗所書
1:22)。願萬口都承認他是主。
2. 各個階層的人都要包括在其中(第 29 節)。不論高低,不論貧富,不論是自由的還是為奴的,都在基督裡相聚。
(1)許多大人物要敬拜基督。地上一切豐肥的人,生活充裕又有權勢的,必吃喝而敬拜;連好吃好喝的,一旦吃飽喝足,也要因為自己的福樂和順境而讚美耶和華他們的神。
( 2 ) 窮人也必領受福音:凡下到塵土中的,坐在塵土中的(113:7),勉強維持生計的,也要在他面前下拜,在主耶穌面前下拜,他是窮乏人的王(72:12),並以此為榮;他保護他們,使得他們特別效忠於他。這也可從廣義上理解為將死的人,不論貧富。可見我們的光景:我們都是即將下到塵土中的人,都被判要下到塵土,在不遠的將來也都要在塵土鋪床。我們不能存活自己的性命,不能確保自己的自然生命,也不能靠自己得著屬靈生命和永遠的生命。所以在主耶穌面前下拜,委身於他,順服他,敬拜他,這於我們大有好處,也是我們的本份;因為這是唯一的路,確切的路,可在下到塵土時保我們喜樂。既然不能存活自己的性命,就應當憑著順服的信心,把自己的靈魂交給耶穌基督;他有能力拯救靈魂,使他們永遠活著。
V。基督教會連同人間的神國,必歷經各個時代,直到時間的末了。人類生存,一代接一代,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基督要從過去的那代人、離世的那代人得榮耀(第 29 節,下到塵土中的,都要在他面前下拜;死的時候在基督面前下拜,那是美事,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啟示錄 14: 13),也要從新興的那代人、剛踏入世界的那代人得榮耀(第 30 節)。請注意看:
1.他們求告基督:他必有後裔事奉他,他們必持守莊嚴的敬拜,承認他為自己的主,並且聽從他。注意:神在世上要有教會,直到時間的末了;為此,必有一代接一代的基督徒和福音傳道人興起。他必有後裔事奉他;必有所剩的餘民,或多或少,參與事奉,神也必施恩,使他們有心事奉他;也許不是同一批人的後裔,因為恩德不遺傳(神並不是說眾子孫,乃是說你那一個子孫;加拉太書 3: 16);也許人數不多,但足以傳承信仰。
2. 基督認他們:他們必算為屬主的世代1;他必一如既往,待他們如同待先前的世代;他對朋友的恩情,並不因為他們離世而終止,而是延續到他們的後裔和後繼,自父及子,人人都必認他們是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以賽亞書 61:9);參考以賽亞書
65:23。滿有恩典的神把義人的世代視作他的寶藏,他的兒女。
1欽定本將第 30 節下半句譯為:他們必算為屬主的世代。
3. 他們所起的作用(第 31 節):他們必來,必在他們的日子興起,不但持守過去一代人的美德,行這一代人所當行的,也要致力於為後代的緣故榮耀基督,造就靈魂,向他們傳基督的福音(神聖的寶藏),傳純潔完整的福音,甚至要向將來才出生的人傳,向他們宣告兩件事:
(1)耶穌基督已經帶來永義。這是他的義,不是我們的義;他們要宣告這義要成為一切盼望的根基,一切喜樂的泉源。參考羅馬書
1:16-17。
(2)基督的救贖之工是耶和華所做的(118:23),不是我們設計的。我們要向自己的兒女宣告,這是神的作為,是他在奧秘中的智慧,是他顯露他的膀臂。
每當我們歌唱這首詩,應當誇耀基督的名超乎萬名,要歸榮耀給他,也因別人榮耀他而歡欣,並且堅信當我們在天上讚美他的時候,地上也必有人讚美他。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