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0, 2012

[桃姐] 監製李恩霖:苦難中有上帝的心意


《桃姐》改編自基督徒監製李恩霖(Roger)的真人真事,描寫老僕與少主人儼如母子真摯感情。因著疾病和苦難,讓兩人原本無法相近的主僕關係變得親如母子,主人公李恩霖回想發生的一切時,驚歎:一切都有上帝心意,原來在逆境中,我們會學到更多,而這些都是在順境時所忽略的,我們便不應在遇到苦難時,便去問上帝為何此事要發生在我身上。



《桃姐》講述了生長于大家庭的少爺Roger(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Roger自幼被桃姐所照顧,在幾個孩子中桃姐也最偏愛他,桃姐年老中風後,桃姐中風後,Roger始驚覺對方的重要。一向備受照顧的少爺仔,終於放下身段,學習照顧桃姐,甚至陪著她走完最後的人生路。其間沒有大起大落的矛盾,也沒有愛恨情仇的糾葛,它是發生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邊的瑣事,吃飯過節、養老送終。它細碎、舒緩地鋪陳出一個老人與死亡為伴的最後時光、一段介乎與母子和主僕的暖暖情誼。



“苦難是有意思的,這包括桃姐要入住老人院。或許在人看來,為何桃姐晚年會如此淒涼。因入老人院對大部份長者而言,等於判了他們死刑,大多數長者入住老人院約3、4年後便離世。面對這景況,大抵有人會問:為何上天要這樣待你和桃姐呢?可是當我回頭一望,就會發現,原來在逆境中,我們會學到更多,而這些都是在順境時所忽略的。”



桃姐畢生照顧Roger一家,片中提及她中風前,正為Roger預備晚餐。桃姐中風後,Roger始驚覺對方的重要。一向備受照顧的少爺仔,終於放下身段,學習照顧桃姐,甚至陪著她走完漫長的人生路。

                        “我們便不應在遇到苦難時,便去問上帝:為何此事要發生在我身上?”

就像片中扮演Roger的劉德華,帶著扮演牧師的林以諾牧師,到醫院探望接受手術的桃姐(葉德嫻飾)。當林牧師帶領戲中的Roger和桃姐一起禱告:“我們可從苦難中,學會安慰別人。”此話便令他非常感動。

                                                         “桃姐”原型:上帝忠心的僕人蒙愛的兒女



                                                    《桃姐》導演許鞍華和監製及劉德華原型李恩霖

電影《桃姐》改編自香港著名基督徒監製李恩霖的真實故事,為的是紀念那位一直照顧他成人的女傭。已返回天家的桃姐,畢生服侍李家五代人,直至中風入住老人院,才結束與李家的賓主關係。這使大半生與桃姐生活的電影人李恩霖(Roger),在生活上失去依靠,還影響他往後對人對事的看法。眼見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令本精於計數的Roger,開始反思自己與桃姐的關係,並動筆寫下多年來兩人相處的一點一滴。箇中平淡的生活,不但泛起了漣漪,亦成為日後電影《桃姐》的故事藍本。

“我從嬰兒開始,由桃姐照顧,後來換我照顧她,就像人生迴圈。”李恩霖是嘉禾電影公司的製片人。在電影《桃姐》裏,作為編劇和製片人,他講的是自己的故事。

桃姐原是李恩霖母親家的女傭。她自小家貧,父母把她送人撫養,養父又遭遇不幸被殺,養母在她13歲時把她託付給李恩霖的外祖母。在李恩霖母親結婚的時侯,她也一起從澳門到了香港的李家。

桃姐和李恩霖母親同歲,感情深厚。半個世紀裏,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把李家當成自己家,謝絕了別人家的高薪邀請,沒有離開過。

李恩霖和妹妹出生後,桃姐又承擔起照顧他和妹妹的責任。

1980年代,李恩霖父母和妹妹移民去了美國,家裏就剩下他和桃姐,除了他赴美求學、工作的十幾年外,桃姐一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2000年,桃姐回到教會,開始投入教會生活。“一直以來,桃姐都想返教會。奈何她是個文盲,要她唱詩和看聖經,自然會有困難而令她卻步。截至2000年,我媽媽帶她返教會,在教會中得到弟兄姊妹的接納和幫助,大家沒因她學歷水準低而輕看她,反而設法子幫助她,這使桃姐更投入教會生活。”

在Roger的記憶中,桃姐雖目不識丁,但卻參加了教會的查經班。“精靈”的她不但曉得背誦聖經金句,甚至連一些詩歌的副歌部分,也曉得怎樣唱。慢慢她明白到學歷水準高與低並不重要。因在上帝眼中,真心相信祂才是最重要。這令桃姐茅塞頓開,決心受浸加入教會。

成為基督徒後的桃姐同樣是上帝忠心的僕人,對上帝賜予的從不吝嗇,以忠心管理,把從上帝而來的獻給上帝用在上帝的家裏。“我有時會勸她不要捐錢捐得那麼豪爽,留一些給自己用,因她總把大部份人工奉獻給教會。現實中的桃姐不重視金錢的價值,除了奉獻給教會,在酒樓用膳後,會給侍應生百元小費。因她總覺得那些侍應生招呼他們是很辛苦的,所以在這些小費上便毫不吝惜。”

2003年,桃姐突然中風,半身不遂,無法繼續做家務。從醫院回來後,她向李恩霖提出,要搬到老人院去住。考慮自己因為拍電影,經常不在香港,無法照顧桃姐,李恩霖把她送到了老人院。

“桃姐對家務的要求極高,如果我找工人照顧她,是達不到她的要求的。我也不懂得怎麼照顧她,即使給她洗衣做飯,她也不會接受,她性格要強,也不習慣給別人服侍,她會覺得自己沒用,心裏不舒服。”

去老人院前一天,李恩霖和桃姐挑選要帶去的衣物。桃姐的房間,是用陽臺改成的。一張狹小的單人床鋪,房間靠牆的上方掛著一排大木櫃,裏面放著縫紉機、保溫飯盒和不再使用的器具,下面鑲嵌著一台洗衣機,床鋪對面的窗下放著兩個大樟木箱,占了房間三分之一的空間。

箱子是李恩霖母親當年的嫁妝。在打開的木箱裏,他驚訝地發現了他和妹妹童年時的手工玩具、衣服、尿布,桃姐背他上街閒逛時的背帶,給他和妹妹縫製的紅色棉襖,他在幼稚園時穿的老鼠戲服,小學時的保溫飯盒……

“我父母移民到美國後,箱子一直擺在桃姐的房間,我一直不知道桃姐箱子裏裝了什麼東西,這時候我發現她珍藏著我的人生記憶和成長片段……”桃姐摸摸這兒,摸摸那兒,什麼也捨不得丟。

自幼飲食起居受桃姐照顧,李恩霖和桃姐感情深厚。由於母親對他和妹妹期望高,管教嚴厲,他對母親敬畏有加,不如和桃姐在一起自然、放鬆。“我們是主僕關係,不如母子關係那樣複雜,少了期望和衝突,在一起時反而輕鬆愉快。”

在老人院的三年裏,桃姐的健康每況愈下。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經過治療後,桃姐病情一度好轉,結果不久後再度中風,不僅行動不便,言語表達也出現障礙。

不管工作
多忙,李恩霖只要在香港,都會每週去老人院探望桃姐。每次他一進老人院的大門,熟悉了他的老人都會叫:“你乾兒子來看你了。”去老人院的次數多了,他也從護工那裏,學會了照顧桃姐,推輪椅陪她上街,喂她吃飯。

照顧了一輩子別人,桃姐很不習慣李恩霖給他餵飯。在李家幾十年,她從不上桌吃飯,總是一個人躲在廚房吃飯。偶爾和李恩霖外出用餐,她既尷尬又緊張,直到她中風後,桃姐才肯接受李恩霖喂她吃飯。

”她住在老人院時,我曾帶牧師和教友一起去探望她,在精神上給她很大安慰;她最後居住的老人院,也是香港基督教團體開辦的,使得她能夠繼續參加禮拜和禱告。”

2006年,桃姐,上帝忠心的僕人,安然回天家。在她生命的最後階段,上帝把李恩霖帶回她的身邊,是在疾病中的桃姐最大的安慰。

桃姐去世後,李恩霖保留了桃姐房間的擺設。櫃子、箱子裏的一件件物品,讓他想起它負載的人生記憶,他把那些曾經遺忘掉的記憶,寫在了筆記本上,後來又寫成了電影劇本,找到了許鞍華,隨之有了今天的《桃姐》。

《桃姐》由導演許鞍華細膩深刻詮釋,以及劉德華與葉德嫻兩大王牌傾情演繹,去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參展並獲四獎,其中葉德嫻獲得威尼斯影后;而且在第48屆臺灣金馬獎中斬獲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

來源:http://jgospel.net 全球基督徒見證分享網

僕人的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