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見證 - 輪椅上的醫生.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見證 - 輪椅上的醫生. Show all posts

Sunday, August 28, 2016

令人敬愛、懷念的林肯總統

                                                                                                       何天擇                                                                          
美國歷屆總統中,極為人敬愛的,可說是林肯。
林肯總統在一八○九年二月十二日出生,父親是目不識丁的農夫與木工。他自小便幫助父親勞動,沒機會上學;到廿一歲成年時,正式上學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及一年。但林肯喜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這使他父親有時頗為納悶。除了第一本拼音書外,他所擁有的便是一本聖經,後來又添了《伊索寓言》與《天路歷程》。聖經,他讀得爛熟,許多故事與經文都能牢記在心。
林肯的年代,美國正是開荒拓展時期,他家搬往邊疆前線。那時,不少英勇無私的福音使者,冒著許多艱險巡迴邊疆講道,使他受到感動。林肯的母親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經常參加聚會。可惜他九歲時,母親因病離世。父親再娶,繼母對林肯很賞識,勉勵有加,預料他將成才。
林肯出生貧寒之家,住在由圓木搭成、只有一間房的木屋,屋內是泥巴地。他沒有紙,沒有筆,就用木條在火中燒焦作筆,在木板上學寫字。所以談論林肯總統時,人們常用「從木屋到白宮」來形容他。
林肯因為從小勞動,體力過人,身高六呎四吋。因他為人誠實,力氣極大,十九歲那年,有人雇他運貨到一千哩外的港口大商埠新奧爾良(New Orleans)去。這是一條頗危險的航線,途中時有海盜出沒。林肯遇到七個黑人行劫,他與伙伴兩人用棍棒趕走歹徒後,即啟程離埠繼續航程。但事後他不懷恨在心,也沒有因此說黑人都是壞人。到了新奧爾良,真如鄉下佬進城,事事新奇。但也在這裡,他第一次見到販賣奴隸情況,將黑人當作貨物拍賣,使他心感悲憤。
林肯廿一歲告別了家人,他做了一年雜工,然後到小鎮新賽倫(New Salem)居住。起先,林肯在一間雜貨店做職員,夜間則向私人學習法律。後來他與人合夥經營一間雜貨店,但經營失敗,夥伴溜走,所負債務一千餘元均由林肯負擔。他在以後的好幾年收入中逐漸還清了所有債務。有時林肯無意中多收了顧客幾分錢,他會步行幾哩去付還,因此贏得了「誠實亞伯(Honest Abe)的稱號(他的全名為亞伯拉罕·林肯)。林肯和鎮上人建立了長久的友誼,幾乎人人都喜歡他。因他仁慈樂助,如幫婦女打水、劈柴,買糖果給她們的孩子,為她們的嬰孩搖擺入睡,所以有位母親說:「林肯願意幫助任何人做任何的事。」
一次,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西邊,有五百名印第安人帶著武器背約渡河進攻伊利諾州Illinois)。新賽倫也組織了志願軍參加應戰,他們公推林肯為隊長。可是志願軍出征後未曾打過一次仗,有些士兵因思鄉,情緒不穩。一天看見一個持有通行證的印第安人來到他們營地,他們說:「我們是奉命殺印第安人的,這裡有一個印第安人,讓我們將他殺掉吧。」但林肯不顧部屬的壓力,堅持將他放走;後來士兵見他堅守原則,反而對他更加敬愛。
一八三四年林肯被選為州政府議員,參加政治活動。兩年後領得律師執照,不久成為很有名的律師,打贏了很多官司。當地的人傳頌說:「若你需要律師,去找林肯。他既能幹,又誠實。」
一天林肯與另一個律師同坐馬車,路過一處,見一頭豬在籬笆下被扣住,無法掙脫,他即勒馬停車,下車後大力撬開籬笆,將豬釋放。豬便自由地跑開,快樂尖叫。同行的律師不耐煩地說:「你怎麼會幫豬的忙啊?」林肯搖著頭說:「不知怎麼,我只是不願任何有生命的東西受壓制?」另一天,林肯步行去法院途中,遇見一個人毒打他的馬,林肯急忙拋下他的案卷,去將那人的手握住,直至獲得答允不再毒打馬之後,方才放手取回文件離去。他仁慈的心不忍看見人或畜被虐待。
一八四二年他與瑪莉小姐(Mary Todd)結婚,生了四個兒子,可惜三個早亡。
一八四六年林肯被選為聯邦政府的眾議員,參加中央政府的活動。兩年期滿後回史城(Springfield)重執律師業。
一八五八年,奴隸制度的存廢已成全國爭論的問題。那時美國只有卅四個州,其中十九個州有法律禁止販賣奴隸,他們認為一個人不該買賣另一個人,將他作為財產。十五個州允許擁有奴隸,他們則認為自己州的政府有權自決,若不能自決便要退出聯邦政府。林肯慎思之後決定反對奴隸制度。他與政敵杜拉司(Stephen A. Douglas)七次公開辯論,駁斥奴隸制度為「道德上、社會上、政治上的罪行。」他說:「我不相信一個國家可以一半自由一半奴隸。」他真誠無畏的演說,贏得了全國多數人民的共鳴。
一八六○年,反對奴隸制度的共和黨提名林肯為總統候選人。同年十一月他被選為總統。但在他就任之前,南方實行奴隸制度的七個州宣佈脫離聯邦政府,自組中央政府。雖然林肯竭力避免內戰,但南北戰爭終究發生,並且持續四年之久。內戰期間總統非常忙碌,時常有許多人求見。林肯認為每個公民都有與總統談話的權利,所以都一一接見。他從來不將南方的人民視為仇敵;他認為戰爭本身才是應該消滅的仇敵。那時軍紀嚴厲,逃兵或越規士兵常因違紀被槍殺;但林肯很同情他們,先後特赦了幾百名士兵,保存了他們的性命。士兵們很敬愛他,稱他為亞伯阿爸(Father Abraham)。林肯總統說:「當我知道自己救了一些可憐士兵的生命時,我常是睡得更甜。」當他在街上遇見士兵時,他向他們脫帽致敬。他去醫院探望傷兵,在每張床邊都停留,與每個士兵談話。當有士兵死亡時,他寫信給他們的家屬,告訴他們說自己很是悲傷。
一八六二年九月廿二日林肯頒佈了「解放奴隸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規定次年一月一日開始,在美國全地一致廢除奴隸制度,所有黑奴都重獲自由。
一八六三年七月蓋茨堡戰役,北軍戰敗南軍,林肯去為士兵主持獻墓禮,在火車上他寫了幾行字,行禮時在三分鐘之內便講完。這演說詞便是世界聞名,極為精闢的蓋茨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以「八十七年前,我們的先祖在美洲以自由的構想建立了一個新國家,信奉人人天生平等」為始,在「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將不會從世上消滅」為終。短短二百六十多字成為美國精神永垂不朽的代表。
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南軍的李將軍(Robert E. Lee)向北軍的葛將軍(Ulysses S. Grant)投降,內戰就此結束,全國歡騰。五日之後,林肯總統偕妻到福特劇院觀劇,被兇手布希(John W. Booth)暗殺,美國南北全民一致為他哀悼。
林肯總統被暗殺的前一週一個晚上,狀甚嚴肅地向夫人與白宮的助手說:「約十日前,我睡得很晚,因為我在等候前線的重要消息。我很疲倦,臥床不久後便入睡了。夢便開始,我的周圍好似有死寂的氣氛。接著我聽見有輕微的哭泣聲,像有一群人在哭。我夢裡離床往樓下探望,那裡悲憐的泣聲劃破了沉默,卻看不見哭泣的人,我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遇有同樣悲痛的哀聲。每間房都有光,室內佈置如常;但是這些哀悼得好似心碎的人在哪裡呢?這是甚麼意思?我決意要找到這神秘而驚人的原因,我再向前走,直至到了『東房』我便進去。在那裡我所遇見的驚駭叫人作嘔。我面對一臺靈柩,上面有一屍體裹在喪服裡,周圍有駐兵守著。有一群人在,有些人頹喪地注視著面部遮住的屍體,另一些人在哀憐地哭泣。我問一個駐兵說:『白宮裡是誰死了?』『總統。』他回答說:『被人暗殺了!』於是房內群眾大為悲傷起來。」總統夫人說:「這多恐怖!我希望你不曾將這夢說出來。」林肯總統安慰她說:「瑪莉,這只是一個夢而已,讓我們不要再提,試著忘記它吧!」林肯總統在這夢裡醒後便翻看聖經。
林肯總統在世五十六年多,堅苦不斷與邪惡搏鬥,作正義的忠勇戰士。他的言詞滿有仁愛與智慧,有如聖經的迴響,常為後人引用,今舉一些例子如下:
「生命好像文章,不在乎長短而在乎內容。」
「你可以一時欺騙一切的人,或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你不能永遠欺騙所有的人。」
「以惡意對無人;以仁愛對眾人。」
「我不願作為一個奴隸,因此,我也不願作為一個奴隸的主人。」
「剝奪他人自由的,他們自己也不配得著。」
「只有一個方法教導孩子走該走的路,這方法便是自己走這條路。」
「我不了解為甚麼人會這樣渴望錢財。財富只是我們個人不需應用的多餘之物而已。」
「聖經某處告訴我們,人是極其自私的。我想即若聖經沒有告訴我們,我們也會發現這事實。」
「武力可以戰勝一切,但它的勝利不會持久。」
「讓我們置信於正義的力量;由此信仰,讓我們敢於執行所認知的義務。」
「讓沒有房屋的人不要將他人的房屋拆毀,讓他為自己勤勞建造。這樣,由於他的模範,所造的房屋也不致被他人的暴力所毀。」
「選票強於子彈。」
「若一個人對得起自己,並且認為與造他的上帝有關,則很難使他自覺可憐。」
「我知道有一位上帝,並且祂恨惡不義與奴役。」
「若我們做得對,上帝必與我們同在;若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必不致失敗。」
「當我知道甚麼是上帝的旨意時,我便去做。」
「當我發覺自己的意見是錯誤的時候,我便趕快放棄它。」
「重要的原則是必須不屈不撓的。」
「一個誠實的人是上帝最偉大的工作。」
「上帝並不是將善與惡放在人面前,讓他自己選擇;相反地,祂告訴他有一株樹的果子不可吃,否則必會死亡。」
「一切有關人可貴的幸福,今生的與來生的,都在聖經中說出了。



Wednesday, April 11, 2012

輪椅上的醫生 (五十九) (完結篇)



第十五章 補記



愛的行動


鞍山是個有著四百多萬人口的中等城市,殘障人口 十一萬。一些家庭,全家人幾乎都是重病纏身,很多殘疾人成年累月地躺在家裡,他們沒有心情,也沒有條件去到大自然中享受陽光和快樂。


為了幫助他們走出來,親近大自然,甚至回歸社會,張栩陷入了沉思。2006514日,助康會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殘障人士春遊活動,近百名殘疾人同他們的家屬,來到了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公園裡。他們高興極了,有些人即興表演了口技、歌曲和詩朗誦等。中午,助康會還為大家買來了可口的飯菜。這一天,這些久困家中的人們充分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人間的真情。
 


組織流動醫療隊義診

殘障就會帶來貧困,這是任何國家所共有的特點。大多數殘疾人因為沒有收入,因此有病無法醫治,在貧病和沮喪中等待生命的盡頭。張栩在探訪中已經看到了這一事實。最初,他設想從他所在的醫院中去發動一些醫生,組織一支義診醫療隊。可是,上帝已經有所預備,一位美國朋友將一所國際診所介紹給他,於是他親自去瀋陽邀請他們到鞍山來。從此以後,一支由十幾名不同國籍醫生組成的流動診所開始定期來到鞍山。張栩陪同他們到貧困的社區為生病的殘疾人進行義診,免費送醫送藥。這些人的貧困窘境也促動了這些醫生們。後來再來的時候,他們帶來的不再僅僅是藥品,還有衣物、輪椅、食品等。他們以神的名義,把愛傳遞給這些被貧病所困的人們。

2005年春節將至,在一個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日子,張栩無法親自前往。於是,由助康會全體理事和義工們組成的探訪組,帶著米、面、油等慰問物資,送到那些極需要幫助的家庭。
 

我們即將有了自己的新家

張栩受傷十年來,一直住在醫院裡;因為他沒有屬於自己的住處,我也陪他住在醫院裡。夜晚,我睡在只有一尺半寬的小床上,勉強側著身子睡覺。他的老父親一人住在市郊,十年來每天風雨不誤地騎著自行車到病房看望他的兒子。他愁悵、孤獨、無助,每天晚上只能面對兩隻不會說話的小狗流淚。

十年來,我們全家從來沒有聚在一起過一個除夕夜。張栩對此非常愧疚,年過七旬的父母本應該享受晚年的安逸,可是他的父母卻不能。

上帝的預備,又一次讓我們見證了他的大能。
 

她是上帝的使者

鞍山市衛生局長巴福榮介入了我們的生活。從此,她將要改變我們的境遇。

她,五十多歲,聞文而雅,善良可敬。她的身份是全國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醫生出身的她四年前就職于市衛生局長。上任後不久,她就來到病房看望張栩。當得知張栩的境遇後,她表示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愛,幾年來,她一直視張栩為她可尊敬的同行和朋友。一次,她寫信給我說:張栩是我的下級。他是在為國家工作時負傷,平時又是一個優秀的醫生。受傷以後,他還為人民做了那麼多好事。因此,幫助他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幾年來,每逢節日,她都讓她的秘書為張栩送來節日禮物,她是省級勞動模範,她曾將她的獎金送給張栩補助生活所用。

20052月,她來探望張栩時說:張栩我同局裡領導研究了,決定幫你解決住房困難,這樣你就可以同父母住在一起,全家團聚了。

事後,她真是竭盡全力去做了。她將張栩的事蹟材料裝在手提包裡,每次出去開會見到有關的上級領導就向人家介紹宣傳一番,以取得對方的同情,重視和支持。有時,為了找到有關的領導,她不得不早早來到人家辦公大樓前,站在那裡等待……在她的呼籲和千方百計的爭取下,終於由民政局、殘聯、市總工會和衛生局共同出資二十萬元,以幫助張栩購買一處公寓。我們全家感動得熱淚盈眶,對於我們來說,這可是一筆我們需要積攢一生的錢啊!

如今,張栩即將搬進他的新房,全家也將團聚。我們將永遠紀念著這樣一位善良、可敬的、將人民疾苦放在心理的好幹部——她為我們全社會樹立了一位人民公僕的美好形象。


~~~~~~~~~~~~  ~~~~~~~~~~~~



轉載自 知信行 http://www.ccfellow.org/ 之天路同行 - 輪椅上的醫生

-------------------------------------------------------------------------------------


輪椅上的醫生 (五十八)







第十五章 補記

輪椅捐贈

  20042月,我陪同張栩訪問美國,在瓊妮之友基金會的辦公室裡,我們看到許多他們到世界各地為殘疾人捐贈輪椅的照片。於是,張栩向瓊妮提出請求,請求他們也來幫助自己家鄉鞍山的殘疾朋友。不久,待我們回國後,就收到了他們肯定的答復。

  200559日,由十名美國自願者所組成的捐贈隊伍來到鞍山,他們大多是康復專家,或者是輪椅技師。這次,他們帶來了一百台輪椅,通過鞍山市殘聯合作,發放給那些買不起輪椅的殘疾人。那一天的捐贈儀式,正趕上天下大雨,一些殘疾人是由家人揹著,或用破舊的手推車推著或用農用三輪車送到發放現場。他們憔悴的臉上泛著驚詫,他們因就要得到一台輪椅而由衷地喜悅——這是一種無法形容,不可思議的表情。

  我們的這些美國朋友都是基督徒,他們來自遙遠富庶的國家,穿著潔淨得體,紳士風度十足。可是,此時此刻,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他們已經完全融會在這一特殊的人群之中。他們跪在地上,任憑雨水沖澆,任憑地上的泥濘,頭上流下的汗水和雨水沖刷著他們的眼睛,他們不停地忙碌著,為每一個人現場調試,直到輪椅完全符合每名受捐贈者的需要為止。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這些可敬的志願者,為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注進了新鮮血液,為傳播上帝的仁愛,做了他們該做的事情。而那些殘障人士坐在輪椅上,手捧著《聖經》和《上帝在那裡》的時候,他們也一定會切實地感受到了上帝愛的存在。

  200659日,瓊妮之友再次來到鞍山。第二批輪椅捐贈隊伍由十五名瓊妮之友基金會的成員和志願者組成。這次,他們帶來了二百台輪椅,還有大量的助行器和拐杖,總價值大約為價值七十多萬元。隊員當中,還有一位八十多歲老婦人,名字叫瑪麗。她是坐著輪椅,被別人推著瓢洋過海來到這裡,為的就是要親手將上帝的書送到每個受捐助的殘疾朋友手中。

  這兩次捐贈活動,張栩都是開著輪椅,親臨安裝現場,讓所有的殘疾人為之感動。

  同時,助康會的義工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在捐贈活動中,他們同美國人同工同勞,得到了鍛煉。


助康會成立了

  國務院終於在2005年下半年出臺了有關地方政府可以審批成立民間慈善組織的文件,申請一年後的鞍山助康會終於成立了。1217日,協會召開了成立大會。美國瓊妮之友基金會派人來為協會掛上了其合作機構的牌匾。與此同時,香港、日本、美國的一些機構、朋友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向助康會提供支持。張栩決心很好地使用這些資源,以實現他對上帝的承諾,對國家和殘疾朋友的奉獻。

  如今,張栩的身邊已經在開始形成網絡。一些樸實的年輕人,還有那些可愛的同事、朋友都熱衷於助康會的事工活動。平時,他們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一旦有需要,他們就會站到事工的崗位上虔誠地工作著。

~~~~~~~~~~~~ 待續 ~~~~~~~~~~~~



轉載自 知信行 http://www.ccfellow.org/ 之天路同行 - 輪椅上的醫生



輪椅上的醫生 (五十七)



第十五章 補記

  他曾在煉獄中遨遊,他曾在瀕臨死亡中靈魂出殼;異國他鄉掘好的墓穴已在等待他的安息;可他卻在一片哀歎與驚恐中從死裡復活——一個新的生命從此誕生了——這是十年前我的兒子張栩在也門天堂谷摔傷以後所發生的一切。
我見證了這是上帝的預備。從此,他的旨意就降臨到我兒子的身上——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

今天,當張栩在分擔神愛世人的重擔時,我是在堅強和喜樂中支持他、安慰他,因為我們都是上帝的同工。

一、成立鞍山助康協會

  我的家庭還不是一個完全的基督教家庭,但所有家庭成員對上帝的愛,對世間苦難人群的憐憫與疼愛是共有的。

  多年來,因為張栩的傷殘和我們所品嘗的艱辛,使我們更多地體驗到了那些貧病交加的人們對生命的渴望和需求,他們困苦的人生需要得到幫助。於是,在2004上半年的一天,我們全家人在吃中午飯的時候,所討論的中心話題就是應該發起成立一個殘疾人救助組織,用張栩的特殊經歷來激勵更多的殘障人士,讓他們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出尊嚴來,並可以發動國外朋友讓他們參與並提供一些幫助。張栩非常贊同,我們也是積極支持。於是,最初的議案就這樣形成了,最初的申請報告也很快在張栩的病房中產生了。之後,報告被送交了鞍山市民政局。

  在那個時候,由於從事慈善事業的民間組織,中國還沒有一個相關的政策出臺。因此,報告遞出後,仿佛石沉大海。此後,弟弟張翀代表哥哥不停的去爭取,去辦理,而在此期間,助康會的救助工作事實上就已經開始了。首先,張栩找到立山區殘聯,瞭解我們所居住的地區有多少生活極度貧困的殘疾人,他決定要親自去探視他們。

  20047月的一天,炙熱的太陽高掛在空中,路上行人稀少,大家都在逃避那火辣辣的陽光,張翀找來他的一個好朋友——這是最初的義工,推著他的哥哥,抬著米、麵、油等一些生活用品,走進了一個貧困的殘疾人家。

  在一個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間裡,一位白髮蒼蒼的七十多歲的老母親站在那裡,愁容滿面的望著地上爬著的三個兒女——他們最大的已經五十多歲了。(可能有遺傳病史)五十多年來,三個孩子相繼出世,給母親帶來的不是歡樂和希望,而是無盡的災難。他們的父親早已在絕望中死去,唯有活著的母親自己來承受這無邊的苦難。她每天都要不停的穿行在三個孩子中間,餵水,餵飯,洗衣服。為了讓孩子們活下去,她用汗水和淚水餵養了他們。房間裡有一台好心人送來的舊電視機,這也許就是這三個永遠不能站立的孩子們的全部世界。張栩同他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並同他們合影留念。臨行,張栩又送給他們一本自己翻譯的《上帝在哪裡》鼓勵他們要勇敢地活下去。

  這次探訪是他的初次,從此也奠定了助康會決心要為殘疾人做事的基礎。後來,當香港及美國朋友來訪時也多次探訪過這個家庭,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欣慰,也讓他們知道了還有許多人在愛著他們、關心著他們。

  在這一年裡,張栩的身邊已經有很多的朋友和過去的同事,他們主動提出當義工,多次和他一起出去探訪,到貧困的棚戶區去,到市郊的農村去。張栩在用他的殘疾,用他的拼博精神去鼓勵那些殘疾人同命運抗爭。


~~~~~~~~~~~~ 待續 ~~~~~~~~~~~~





轉載自 知信行 http://www.ccfellow.org/ 之天路同行 - 輪椅上的醫生

Saturday, April 7, 2012

輪椅上的醫生 (五十六)



第十四章 尾聲

在鮮花榮譽面前我哭了
  二○○○年,張栩被遼寧省政府、省殘聯授予自強模範的稱號。
  二○○二年,被鞍山市政府授予十佳青年
  二○○二年,他的譯著《上帝在哪裡》被國家出版總署授予優秀青年讀物獎
  二○○三年,譯著《上帝在哪裡》又獲得優秀出版獎。
  二○○一年五月二日,《焦點訪談》。
  二○○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東方時空》節目,對張栩的事跡做了專題報導。

 面對這一切,我哭了。整整七年,我同兒子艱辛的走過來了,那是一條滴滿了汗水、血水的路程。那是常人難以忍受的一段時光。

  每當我想起:在這個世界上,他還沒有一所屬於自己的家,沒有能維持他活下去的起碼生活條件。(因為他畢竟是國家派出的出國援外人員,而國家又拿不出錢來幫助他)

  今後的路漫漫、夜長長,我已經是六十五歲的老人,由誰來接替我的工作,同張栩共同走完人生的路?
上帝啊!我在呼求你的憐憫。



~~~~~~~~~~~~ 待續 ~~~~~~~~~~~~







轉載自 知信行 http://www.ccfellow.org/ 之天路同行 - 輪椅上的醫生

輪椅上的醫生 (五十五)



第十三章 往事的追憶

二 我們共同走過了那個年代

  中國歷史上的大躍進、大煉鋼鐵,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但從相反意義來講,它也鍛鍊教育了一代人。

  我的學生時代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度過的。那個年代人們經常用豪言壯語、高呼口號來表示對黨的忠誠,我是學生會的幹部,負責學校的宣傳工作,經常寫稿件。因此在寫作方面得到鍛鍊和提高,經常寫些文章往報社、雜誌投稿。一次我的文章在《文匯報》上發表了,這引起了學校黨總支書記的注意,他找到我的團支部書記追問「為甚麼往外投稿沒有先讓他審查,出了問題誰負責?」後來我再寫甚麼,團支部書記都要拿去交給他看,而他根本看也不看就給扣壓了,後來我才知道,他怕惹出甚麼政治麻煩。

  反右鬥爭的教訓極為深刻,人人都是小心謹慎的處事,由其年齡比我們大的人。

  當時我們學校就有一個老右派,成天帶著大口罩,帽子壓得低低的,在為我們掃廁所。幾年來我們都不知道他長得甚麼模樣,從來不說一句話。直到後來平反了,他摘下偽裝,我才看清他是那樣高雅而慈善,原來他是沈陽魯藝學院的一位音樂系教授。

  人們互相之間不信任,深怕被對方出賣。因為一場思想革命的風暴已經開始席捲教育界,學校規定了每天開批判會的時間,上級派來一個人,是部隊轉業幹部,他每天黑著臉帶領一幫運動的積極份子查找教師言行中的過錯,然後在會上點名批判教育。

  在大躍進所帶來的糧食減產、物資供應缺乏,全國人民已在飢餓中喪生千百萬,再加上無休止的批判鬥爭,人們已經麻木得不知如何掌管自己的命運。可是嘴裡還硬是唱著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甚麼神仙皇帝,要靠我們自己

  自己究竟是誰?誰也不知道。人們只是在機械的活著。

  六二年的七、八月份,我懷孕了。妊娠反應很厲害,後來去食堂吃飯也很不方便了。丈夫便去買點米、菜,偷偷在獨身宿舍裡支起一個爐子,煙筒從窗戶插出去,開始自己做飯。飯好後立即將煙筒拔下來,因為宿舍裡是不允許生火的。

  那是個冬天的早晨,吃完飯去上班。丈夫走在我前面,我走了不遠的路就昏倒在雪地上。一個大肚子的女人,突然跌倒在地,立刻身邊圍了好多人。丈夫發現後立即將我送進醫院,原來是煤煙中的二氧化碳中毒了。

  六三年二月,我的預產期就要到了,可是還沒有一個地方迎接孩子的到來。這時媽媽的鄰居姜大爺是居委會的幹部,媽媽求他幫忙,租到我家對面的一個磚砌油粘紙搭起來的一個小偏廈。屋子裡面黑黑的,做飯和住人在一個房間裡,但價格很便宜。弟弟幫助丈夫收拾好後,我們就搬到這裡,六三年的三月一號,我們在這裡迎來了張栩的誕生。

  兒子的出生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歡樂,我們忘記了周圍環境的惡劣。一個胖乎乎的小寶寶,那是我們愛情的結晶、生命的延續啊!

  在一個蘿蔔賣十塊錢,吃不飽飯的年代裡,我的工資四十二塊錢、丈夫工資四十七塊錢,還要補助他的家庭。在那即沒錢又沒糧,穿著補著補丁的衣褲,餓了用涼水充饑的日子裡,我們沒有任何侈望。吃飯時,我們互相推讓。他怕我奶水不足,總是讓我吃飽,而他自己經常餓著肚子上班。張栩漸漸長大了,已經三歲,白白胖胖,可愛極了,聽話,從不刁難我們。

  一九六四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孕育之中,國際、國內形勢更加嚴峻。由其是教育界天天喊叫以階級鬥爭為綱”“抓革命促教學,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因此,我們都面臨著知識分子下放勞動,接受改造的處境,張栩的爸爸又是回族,不得不將張栩送到奶奶家寄養。

  一九六七年初,我又懷了第二個孩子。學校為了照顧我們,就在學校兩楝房子之間的空隙處用磚頭砌起來,搭成簡易住房,我們就搬進去。在這兩天漏雨、冬天飄雪花的地方住了一年。

  六七年的冬天,我的小兒子伴隨著文化大革命一起降臨了。我在婆母家的大炕上躺了三十天,因為那間簡易小房實在無法讓一個產婦和嬰兒住在裡面。於是學校又請示上級單位,幫助我們要了一間簡易樓房的單室。滿月那天,丈夫為了準備接我回家,頭天晚上燒起了室內的火炕,不幸煤煙中中毒了。我在母親家一直等到中午,他終於踉踉蹌蹌地走進屋裡,頭上纏著繃帶、臉色蒼白。他說他差一點就死了,大小便失禁,頭也跌破了,是爬著打開房門,過了很久才慢慢醒過來。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場文化領域裡的鬥爭會沖擊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可事實就是這樣,丈夫先是被抽調到農村,幫助農村搞革命,後來又被下放到工廠車間勞動,當了一句學徒電焊工,這叫知識分子接受再教育

  那時我正在家裡休產假,一天一群紅衛兵小將衝進我的家門,還有一位昔日的同志,也帶上了紅袖標,站在學生中間。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學校已分成分派,她站到造反派助學生威風的一邊。他們逼著我去學校參加批判大會,但被我嚴詞拒絕了:你們不知道我正在休產假嗎?這天如果我去了,就要同幾位校長、主任一起站在前面被批鬥,因為那時我已是負責教學的主任了。他們搜走我辦公室的鑰匙離開了。接著我聽說學校的牆上開始出現了學生批判教師的大字報,其中也有寫給我的。

  造反有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的吼聲震天動地。中央遠在北京,只要那裡揪鬥一些革命老幹部,我們這裡也要緊跟揪鬥一些基層幹部。那裡批判學術權威、牛鬼蛇神,我們這裡就開始批判教師,人們都不知道明天又會出現甚麼新鮮事。

  張栩的童年就是在這場政治鬧劇中流逝了。

  我對張栩管教特別嚴,這時他開始升入初中,我不許他去參加甚麼寫大字報、貼大字的活動,經常把他鎖在家裡,讓他看一些文學名著,學習畫畫,反正學校也不上課,他很聽話,除了看書、畫畫,還幫我擦地、收拾房間。所以,當他十二、三歲時,已經能把《三國演義》中的很多片斷背誦下來。

  文化大革命已經十年過去了,可是這股革命的火焰仍在旺盛的燃燒著。矛頭已不再指向遠方的劉少奇,而是革命同志間開始互相攻擊。工廠派來工宣隊(工人組成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來領導師生復課鬧革命。

  在學校裡,教師已經降到最卑微的地位。學生可以指著臉罵我們,工宣傳可以用些無知粗魯的語言訓斥我們,每個教師無論男女,都穿起了工廠發的勞作服上班,坐在冰涼的板凳上,開一天批判會,也不許拿一塊小墊墊到坐位上,因為工宣隊視這些為資產階級思想表現。

  生活、精神的雙重壓力,使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對人生的價值,已經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我們甚至變成一種動物,每天在一種聲音驅使下去說話、去工作、去活著。

  因此,張栩的童年,乃致青少年時代,是在這種貧窮與動亂的畸形社會中度過的。他從小學到初、高中,都是穿著爸爸媽媽發的勞動保護品上學。有一天,他問我:媽,我怎麼永遠也穿不完你們這種大衣服、大頭鞋呢?

  有一次,張栩患了重感冒,開始不停地咳嗽、哮喘,我本該帶他去看病,可是正好到了月末,我的手裡只有一元一角錢,去看病,還是給小兒子買去幼兒園的餅乾?當我想到孩子在幼兒園裡,小手放到嘴裡,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小朋友吃餅乾時那種可憐巴巴的樣子時,我決定還是先不去看病吧。這件事使我在張栩身上犯下了永遠不能饒恕的罪過。直到現在,天一涼他就會咳嗽、哮喘。

  今天,望著坐在輪椅上的張栩,我心裡在想:如果昨天可以再來,我將用生命去……



~~~~~~~~~~~~ 待續 ~~~~~~~~~~~~







轉載自 知信行 http://www.ccfellow.org/ 之天路同行 - 輪椅上的醫生

輪椅上的醫生 (五十四)



第十三章 往事的追憶

一 我的婚嫁

  和許多同齡人一樣,我的童年、青少年時代是在戰亂、貧窮中度過的。

  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多的是純樸、節儉、順服和忠誠,沒有過高的生活慾望。在今天人眼裡看來近乎是愚昧、發傻。當這些烙印都刻打在你身上時,你就很快成熟長大起來。

  我在寄宿學校裡讀完了中等專業。記得那時候媽媽每星期才給兩塊錢的生活費。吃飯憑糧票,每頓飯兩個饅頭,不捨得坐在食堂裡面吃,往往把一碗菜湯喝完拿著饅頭,喜歡走在路上,或站在籃球場邊,一面看打球一面吃,那滋味真是香甜極了。

  青春少女時代的我,健壯而活潑。喜歡打籃球和短跑。但由於吃不飽飯,有時同學會找我去打球,我就不去了。那時同學中有一個人的父親在糧食局工作,她手裡糧票多得吃不完,於是她每次找我打球之前都買兩個饅頭我們一起吃。

  六零年我畢業了,被留校當了一名語文教師。從此,我一生所走的路就確定了。

  六十年代是中國最貧窮、階級鬥爭最猖狂的年代。而我作為一個剛剛畢業的中專學生,高高的個子,健美的身材,一付優雅的女學生舉止,得天獨厚的文學修養,無論走在哪裡,人們都用羨慕的眼光望著我,可我始終把自己的格調放得很低,因為我出生在木匠世家,是個工人的女兒。

  六一年的夏天,我的姨母來信把我召到北京。她是搞城市規劃的工程師,她把同她在一起工作的一位男青年介紹給我作朋友,那時我才二十一歲。當時去的時候姨母並沒有告訴我她的目的。

  一天晚上,她把我領到他的家裡。我已經記不得是在北京的哪個位置,只記得是個灰磚四合院,裡面的房間多極了,女傭們不時在房間中進進出出,我同姨母被安排在一間客廳裡等待主人的接見。

  一會兒,那個男朋友過來了說他父親想見我們。我同姨母被領到了一個很大的房間裡,裡面佈置講究、擺放很多古董。一個六十左右歲的男人和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人端坐在那裡。我知道這是他的父母。他們簡單地問了姨母關於我的情況,我們就出來了。

  那天晚上由於天黑路遠,我們就留宿在四合院中。傭人將我們安排在一間除了床舖甚麼也沒有的房裡,又抱了兩床被來,我們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回到姨母家裡。

  後來姨母告訴我,這位男朋友的父親是北京市一位資歷很深的老幹部,現在看來這就是高幹家庭。不知怎的,我好像嘴裡吃了只蒼蠅那樣噁心、難受,我再不願走進這個四合院。

  部長的兒子很鐘情於我,他多次向姨母表示喜歡我,想同我見面。姨母當時很高興,她很崇拜他的家庭。

  我的姨父是位純樸的工人,他堅決反對這件事。他說他不喜歡這樣的人家。他偷偷地給我母親發了電報,讓母親催我回家。於是我就收到了母親的加急電報,才擺脫姨母的挽留。

  回到鞍山後,姨母多次來信催我、說服我,可是我骨子裡那種固有的叛逆及固執在這時暴發了。我告訴姨母,我不喜歡權勢,我看不起四合院中大觀園一樣的生活。我不會再去北京。姨母很生我的氣,因為在四個姨母中,她是最關心我的人。

  這件事讓她很尷尬。

  在這之後不久,一個男人闖進了我的生活,他就是我今天的丈夫。

  那時他同我在一個辦公室工作,比我大四歲,長得高大而健壯,是教專業課的一名教師。

  在困難的年代裡,人們都吃不飽飯,學校就把學校牆外的一片地分給老師,每人一塊,可種些玉米、蔬菜之類來貼補糧食的不足。我每天早晨很早起床去修理我那塊菜地(當時也許出於興趣),之後就回到辦公室為大家擦桌子、掃地。據後來他告訴我說,他當時就看好我這些,認為我將來一定是個很能幹的女人。(因為他是個很務實的人)。

  我們沒有經歷花好月圓下的談情說愛,只是在同一屋簷下工作,很自然的互相之間就明白了那個意思。

  有一個星期天,他邀請我去他家裡看看。他家住在立山區一所破舊的日本房內。那是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人住過的房子,現在為鞍鋼所有,因為他的哥哥是鞍鋼工人而分得了這所房子。

  他的母親、弟弟、妹妹見到我都很高興。他的父親是趕大馬車的車夫,那天出去做工沒在家。

  一間大房子裡面只有一舖大炕,兩只紅木箱子,真可謂家徒四壁。她母親告訴我,她一共有十個孩子,除了大兒子結婚在外屋住,大女兒結婚在外地,其餘八個都在身邊,於是我明白了這舖大炕的含意。

  後來聽他母親說,他們家原住臺安縣,是個大戶人家,因為他大伯是個當官的,解放初期怕受牽連,於是全家逃亡到鞍山。

  他的弟弟妹妹們都很小,正在讀書,家裡生活很艱難。不知怎的,當時我很受感動,我想我應該來到他們中間。我對他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愛憐。

  一年後,那是六二年二月,春節剛過,我們結婚了。沒有鮮花美酒、沒有親朋好友,媽媽給我做了兩床被,他把平時蓋的被洗過後搬過來。婚禮是在一間暫借的宿舍裡,我們買些糖果,同志們來慶賀一番,結婚儀式就算完成了。

  後來我們又搬進了各自的宿舍,過起了獨身生活。當時大多數年輕人都是這樣,結婚後,沒有一席之地供他們居住。


~~~~~~~~~~~~ 待續 ~~~~~~~~~~~~




轉載自 知信行 http://www.ccfellow.org/ 之天路同行 - 輪椅上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