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8, 2012

你曾埋怨神嗎?/ 獻上感恩的心


陳終道


       “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林前一○:10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腓二:14
  “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五9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彼前四:8-9

  以上四處經文都提到“不要發怨言”,在個人靈性上要常保持基督裏的喜樂就不要發怨言;在家庭中要保持幸福的生活,家中每一成員也不要彼此發怨言;在神的家裏為福音爭戰,要表現基督徒彼此相愛的生活,更不要發怨言。

一.怨言是不信的表現
  “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林前一○:10

  以色列人在曠野行程中,因發怨言而“被滅命的所滅”有幾次雷同的事件,如可拉與其叛黨(民一六:31-35),火蛇事件(民二一:4-9),米甸女子事件(民二五:6-9)等。但本節經文所指的可能是加低斯的怨言(民十四),那是他們所發怨言中最招惹神怒氣的一次。因那次的怨言是直接厭棄神的應許地,不信神能幫助他們得到迦南地為業。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中,曾有多次因為不信的緣故,想像出許多將要來臨的災難,卻都是杞人之憂!

  出埃及記第五章摩西初向法老交涉要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法老不但不答應,反而加重他們的擔子,要他們自己去檢草做磚。於是以色列人埋怨摩西,說他是“把刀遞在他們手中殺我們”(出五:21),自命必死。但事實發展的結果,他們真的都死在法老手下麼?不,他們都出了埃及。

  另一次在紅海邊(出一四章),法老追兵到了,以色列人向摩西埋怨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他們以為一定死在海邊,但結果因神的拯救,法老和追兵全軍覆沒在紅海中。他們不但沒有死,還活得非常光彩。他們過了紅海,在紅海的那一邊岸上唱歌跳舞,稱頌耶和華的大作為。

  後來,以色列人開始行走曠野路程,從以琳起行到“汛的曠野”,他們又因食物埋怨摩西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阿。”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出一六:3-4)他們果真餓死在曠野麼?沒有。神降嗎哪養活他們,四十年之久,他們天天得到神的供給,沒有缺乏。他們何嘗餓死在曠野呢?他們多餘的憂慮,使他們發出多餘的怨言。

  最後,他們來到迦南的邊界,巴蘭曠野的加低斯(民一三:26)。他們打發子窺探迦南地,卻聽信報惡信之探子的話──“....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裏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在那裏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一三:32-33)因而大發怨言,自認為必定像蚱蜢一樣被殺死…但他們果真被敵人殺死了嗎?不。他們自己是因“不信”而倒斃曠野,但他們的下一代,在約書亞率領下,軍隊所到之處,如狂風掃落葉一般,所向無敵。迦南人在他們跟前真像蚱蜢一樣,無法站立。所以他們的下一代證明了他們的憂慮與怨言,全屬多餘。

  “不信”使我們信口開河的發怨言,使我們想出許多永遠不會發生的困難。所以使徒保羅勸勉我們,不要發怨言,像以色列人那樣。

二.發怨言會起爭論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腓二:14

  為甚麼發怨言會起爭論?因為發怨言表示要別人為自己的失敗或損失負責任。在團體中的任何怨言,都會引起有人在設法追究到底是誰的責任,另有人則設法推卸責任;有人為自己的無辜申辯,又有人感到是非紛紜,設法置身事外。其實可能只不過一,兩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使少數的一,兩個人稍微吃虧而已!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這是使徒按他的經驗和智慧,並按聖靈的感動教導當時的門徒的話,當然也教導我們。不論使徒時代或現今,常發怨言的人,多半是只看消極一面的人。但無論個人或教會,如果多看消極的一面,絕不會有進步,而且一定會使自己逐漸灰心喪志,又影響四周的人跟他一樣的灰心喪志。因為人的本性傾向於惡,失敗多於成功。如果單向消極方面看,一定看到許多使你搖頭嘆息之處。這樣,不只自己會跌倒,更會叫別人跌倒。

  我們本是軟弱的,神怎樣幫助我們過得勝的生活?是藉着我們仰望祂的得勝,祂的完全;不是看我們自己如何不堪,也不是看別人如何不堪;乃是看耶穌基督如何完全,祂已為我們勝過撒但,祂在我們的各種軟弱之中一直扶持我們。我們倚靠祂,就能在似乎軟弱之中過一個得勝的生活了。兩千年來的教會歷史,已證明了這個事實。教會一向在看來軟弱微小中屹立不倒,繼續增長。

  信心之父的亞伯拉罕,生平也有許多軟弱,但神在他各種軟弱中安慰,勸勉,管教他,終成信心偉人。我們應當追求的是認識自己的軟弱,然後倚靠神的全能,不斷的長進;而不是一直看消極的一面:這人怎樣不好,那事怎樣不對。

  在教會中如果有那件事有漏洞或“破口”,你趕快去把漏洞堵塞,那才是積極的態度;不是消極的批評。我們必須在神的亮光中省察自己,是否對神的家常有建設性的貢獻。請注意:只有得着聖靈的光照的人,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的敗壞和缺少,然後才能有實質的長進。單憑自我的批評,只會叫自己灰心或驕傲;凡“發怨言”的人,也善於挑剔別人,使人受虧損。

三.發怨言招惹神怒
  “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五:9

  為甚麼發怨這會受審判呢?在以色列人的經驗中已有許多例證了。從埃及到迦南整段路程中,最招惹神的忿怒的是他們的怨言。因為發怨言等於不滿意神在他們身上所作的。神已向他們身上大施恩惠,他們竟不感恩,反而埋怨。例如:

  神用八十年的時間為他們預備了一個領袖──摩西,他們卻動輒要用石頭打死他,一再埋怨摩西不該領他們出埃及,使他們死無葬身之地。他們忘記了如何在埃及呼求神,忘記了在埃及作奴僕的種種痛苦;是神垂聽他們的懇求,憐憫他們的痛苦(出二:23,三:9-10),才為他們興起了摩西。

  這摩西學盡埃及一切學問(徒七:22),又經四十年曠野靈性的訓練。單單給他們一位這麼好的領袖已經是莫大的恩典了。他們竟然動輒要用石頭打死他。單為摩西亞倫的緣故,他們已一再因怨言招惹神的怒氣,多次受神的審判和管教了。(參民一二:1-15,一四:1-12,一六:1-3541-50,一七1-13

  在新約中,猶太人卻一再以摩西為他們的榮耀(太二三:2,路一六:29-31,約五:45-46,九:28,徒六:1114,七:37),所以,他們後代的子孫證明了他們不會珍惜神當時所給他們的恩賜。

  又如上文所提,神降嗎哪供養他們,可是不久他們就厭煩嗎哪。民數記十一章四至六節說:“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菲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但注意:在新約中,我們看到以色列人的子孫卻以他們的祖宗吃過從天降下的嗎哪為誇口。他說:“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作甚麼事呢?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着說:‘祂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約六:30-31

  把新約的記載跟舊約的對照一下,會發覺這些以色列人多麼不知足,不會感恩!說不定日後我們的子孫也會像猶太人那樣回想以往神恩待他們父母的日子,他們的身體靈性得到神的看顧,那甜美日子是多麼可羨慕,多麼值得誇口!而我們卻像當年的以色列人那樣,身在福中不知福呢!請謹記使徒的教訓:“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

四.發怨言是失落愛心的記號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彼前四:8-9

  使徒在上文第八節講到愛心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可見,發怨言是愛心冷淡的記號。愛主的心冷淡之後,便不願意為別人受損失,不願意為主忍受任何物質,精神上的犧牲;因而覺得自己的損失是受別人負累的結果,所以才會發怨言。但如果有愛心,雖受損失,不但不覺得苦惱,反而覺得為所愛的人受點損失,甜在心頭。愛會使我們甘心樂意地為所愛的人受虧損。

  不但教會生活要不發怨言,家庭生活也是這樣。要家庭和睦,家人必須不互相埋怨,就如夫妻是家庭的最基本架構,而夫妻相處最重要的是不要彼此埋怨。一個和睦的家,絕對不容許怨言。夫妻任何一方做錯了事,以致全家受虧損,另一方一定會埋怨。但這些埋怨能成就甚麼?不但不能挽回損失,反而增加損失。除非願意與他(或她)一同承擔由一個人所造成的虧損,否則整個家庭的根基可能動搖。無論丈夫或妻子,總會作出錯誤,而致家庭受虧損。這時候千萬別只顧發怨言,總要二人同心去承擔一人的過失,才能保持家庭的和睦。但如果有一方面只想利用對方為他承擔擔子,不珍惜對方因愛而作的犧牲時,怨言就無法抑制了。總之,夫妻之間若常互相埋怨,就是愛情危機的初期徵兆了。

五.怎能不發怨言?

  怎麼能夠不發怨言?使徒已給我們得勝要訣,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四至六節告訴我們:“要靠主常常喜樂…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為甚麼不知足呢?為甚麼不把眼睛定向神恩典的那一面呢?為甚麼不為神已給我們的感謝,卻單為神所沒給我們的埋怨呢?使徒保羅能在痛苦牢獄中仍滿有喜樂,且勸導信徒要靠主喜樂;因他的心思不停在自己的無辜與委屈上,卻注目在神藉苦難要顯出的作為上。結果,他所傳神的道衝破了監牢的捆綁,使無數人因他的監獄書信蒙恩受益。

  常感恩而知足,不但是不發怨言的秘訣,且是支取神的恩典,把苦難或困境改變成多人的祝福的關鍵。因為感恩使我們的眼睛轉向神的勝利與眷佑;怨言卻使我們的心思停留在自己的失敗與無能之中。始祖夏娃受試探而失敗,主要原因是她的心意不知不覺中,被魔鬼帶到專注在神所沒有給人的那一棵樹上卻忘記了神已經給人的那許多可吃的果子。

  反之,約伯雖然失去所有的仍感恩知足,因他不理會神從他手中所拿去的有多少,而是專注在神所已加給他的有多少。他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一:21)。這不是已經很清楚讓我們看見怎樣可以從歎息怨言的失敗中出來了麼?讓我們轉眼仰望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吧!祂是我們的真“約書亞”,祂必引領我們結束曠野的怨嘆生活,進入屬靈的迦南安息之中。

  “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來四:11



文章轉載自 金燈臺活頁刋1999.7 第82期

***************************************************




這首詩歌的作者施敏士(Henry Smith, 1952 - )在1981年起,就被視為是一個不能駛車的盲人。

這首詩歌作於1978年,那時他剛畢業自維州長老會的聯合神學院。 他對所學的課程覺得枯燥無味,而宗教派別的爭議更令他失望。 他不善於辭令又有嚴重眼疾,前途茫茫。

於是他回到家鄉,在一個聚會所做平信徒,平日以打零工謀生。 這對一個神學畢業生而言,似乎是了無前途,但這卻是神的安排。

他在家鄉遇到了仙蒂,不久結婚,雖然他的眼疾使他無法找到一份長久的工作,但友誼和愛充實了他的生命。有一天他聽牧師引用哥林多後書8:9「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詩歌。 當時人們給予這首歌的評價,並不算最高,祇是較一般詩歌略勝一籌而已

1986
年純全音樂(Integrity Music)第七張唱片以此歌命名,並經多年尋訪才找到了原作者。這首歌的版權費供養了他們多年,使他們走上了事奉的道路。

現今施敏士有自己的錄音室,並參與當地的青年事工及音樂敬拜。 除作曲外,他能演奏電子鍵盤,吉他及低音提琴,他無法閱讀樂譜,一切全憑心記。 仙蒂經營一小生意,幫助維持家計。

數年前,有六個年輕的西國傳教士,奉差派進入中國大陸的內陸尋找地下教會。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當時基督徒因怕遭受逼害,無人敢對陌生人表露信仰。有一天,這小組自黃河搭船去一小村莊,住在一幽暗的小客店,飯後休息時,其中一人不經意地輕哼著「如鹿渴慕」。

不料從鄰室傳來輕柔「獻上感恩的心」應和的歌聲,令他們歡欣欲狂。 這交換的樂音,使他們靈裏相通而安全結識,隨後他們被帶領去了許多當地的地下教會。他們回國後提出報導,使西國人士,對中國大陸的教會有嶄新的認識。

這個見證深深地鼓舞了施敏士,他想不到自己的歌能深入地球的另一角。 這首歌在當初只是他喜樂地表達對神無限的慈愛由衷的感激。尤其是「如今軟弱者能變剛強,貧窮者成富足,都因為主為我成就大事,感謝。」



文章轉載自 荒漠甘泉 樂侶 八月四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