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 2024

[列王紀下 ] 第四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第四章

以利沙在前章幫了三位王的大忙:他們的性命和勝仗,都拜他的禱告和預言所賜。也許你會以為下一章定會告訴我們,以利沙為此大享尊榮,立即高升,當宰相,約沙法定會將他帶回去,在國中大大尊崇他。沒有,智慧人救了大軍,卻無人紀念智慧人(傳道書 915)。不過即便他們願意提拔,他也會拒絕;他寧可在先知學府行善事,也不願在王宮裡當大官。神使他顯為大,他就心滿意足。神果真使他顯為大,因為我們在此看到他行了一系列神蹟,不下五次。I。使窮寡婦的燈油增多(1-7 節)。II。使好心的書念婦人蒙福,晚年得子(8-17 節)。III。使那孩子從死裡復活(18-27 節)。IV。除去湯中的毒(38-41 節)。V。用二十個餅喂飽一百人(42-44 節)

寡婦的燈油大大加增(主前 894

1-71 有一個先知門徒的妻哀求以利沙說:「你僕人-我丈夫死了,他敬畏耶和華是你所知道的。現在有債主來,要取我兩個兒子作奴僕。」2 以利沙問她說:「我可以為你做甚麼呢?你告訴我,你家裏有甚麼?」她說:「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沒有甚麼。」3 以利沙說:「你去,向你眾鄰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4 回到家裏,關上門,你和你兒子在裏面將油倒在所有的器皿裏,倒滿了的放在一邊。」5 於是,婦人離開以利沙去了,關上門,自己和兒子在裏面;兒子把器皿拿來,她就倒油。6 器皿都滿了,她對兒子說:「再給我拿器皿來。」兒子說:「再沒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7 婦人去告訴神人,神人說:「你去賣油還債,所剩的你和你兒子可以靠著度日。」

 

以利沙所行的神蹟相當實用,不為顯擺;記載在這裡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心行為。基督的神蹟也是如此,不只是行大奇事,也是施大恩惠給人。神用祂的權能彰顯祂的良善。

I。以利沙很願意聽一個窮寡婦的哭訴。她死去的丈夫原是個先知;以利沙是先知門徒之父,又十分關心他們家人的利益,她若不向他哭訴,還能向誰哭訴呢?看來先知和祭司一樣,可以娶妻生子,儘管先知職任不傳給後代,和祭司職任不同。婚姻制度人人都當看重,職業再神聖,也不衝突。我們可從這位窮婦人的哭訴瞭解到:

1. 她丈夫曾是個先知門徒,和以利沙相熟。恩賜顯赫、地位顯赫的傳道人應當和下屬相熟,瞭解他們的性情和狀況。

2. 他是個出了名的虔誠人。以利沙知道他是敬畏耶和華的,不然他就配不上先知的尊榮,不適合當先知。他在普遍背道的世代持守正直,是那未曾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中的一個。

3. 他雖是個義人,是個好傳道人,但卻死了。難道先知都永遠活著嗎?披戴先知之靈的,不能因此抵擋死的擊打。

4. 他死的時候一無所有,還欠了不少債,無力償還。他欠債不為揮霍,不為奢侈,不為狂歡度日,因他敬畏耶和華,不敢走那樣的路;信仰叫人律己,不至於入不敷出,所花費的不超過神所賜予的,哪怕是合乎律法的花費。然而敬畏神的人,有時也欠債,無力償還,遭逢大難,也許貨物失落在海裡,也許是壞賬,也許是自己不明智,光明之子未必都是世上的聰明人(路加福音 168)。也許這位先知貧窮,是因為受了逼迫:耶洗別當政期間,先知想要活命都不容易,特別是有家室的。

5. 債主對她十分苛刻。兩個兒子本該供養她守寡,他們的勞力可算是她手中的財富,因而他們必須當奴僕七年出埃及記 212),方能抵債。若有人給家人留下巨債,和所留下的產業價值不成比例,那就真是不知道後人會承擔什麼樣的麻煩。窮寡婦身陷困境,就來見以利沙,因她抓住應許,義人的後裔必不被拋棄。正直人的後代可以指望天意的幫助,指望他眾先知的支持。

II。他有效幫助這位窮寡婦擺脫了困境,使她既能償還債務,又能供養自己和家人。他沒有說: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雅各書 216),而是為她提供真正的幫助。他不是給她一點資助,幫她暫時渡過難關,而是幫她立足,以賣油為生,將本錢交在她手裡。這固然是個神蹟,但這向我們表示,要儘量使窮人憑藉自己的勤奮和才智,把僅有的一點都發揮出功效來,這是愛心捐贈的最佳途徑,是對窮人最大的恩情。

1. 他考慮到她的處境,就指示她該如何行: 我 可 以 為 你 做 什 麼 呢 ? 先知門徒都很窮,若在他們當中替她募捐籌款,意義不大,但聖先知的神有能力為她提供一切所需;如果把一小點交給她管理,加上神的祝福,這一小點就可增多,供她所需。於是以利沙問她有什麼可以賣錢的,發現她一無所有,只有一瓶油可以變賣(2 節)。倘若她擁有什麼盤子或器具,他就會吩咐她拿去變賣,用來還債。凡我們所擁有的,都不能心安理得真正算是自己的,直到還清所有債務。如果她沒有這瓶油,神本可提供給她,但她既然有,神就利用這瓶油,以此教導我們,要儘量利用已有的資源。先知知道她在鄰舍當中有信譽,就吩咐她去向他們借空器皿(3 節);看來她為了還債,已經把自己的空器皿都賣掉了。他吩咐她關上門,和她兒子一起,將這瓶油倒到別的器皿裡去。她必須關上門,免得倒油的時候被債主或別人打岔,叫他們不致向別人誇耀這奇妙的供應,也好有機會在這特殊場合下禱告,讚美神。請注意看:(1)油必須倒出來,才能越倒越多,好比另外那位寡婦的餅,越用越多。若想加添,就應當使用;凡是使用的,就必得著。囤積財寶不能加倍,用來做買賣,才能加倍。(2)必須由她自己倒油,不該由以利沙或任何一位先知門徒代勞,表示我們自己應當努力進取,才能指望神的賜福,使我們在今世和來世都富足。我們所擁有的,唯有親歷親為,才會大大加增。

2. 她就照辦。她沒有說先知是否有意捉弄她,而是堅信神的權能和良善,全然聽從先知的話;她從左鄰右舍借來各樣器皿,把她的油倒在裡面。一個兒子負責遞給她空器皿,另一個負責將盛滿油的器皿小心放到一邊;他們每個人都驚訝地發現,那瓶油猶如活水的泉源,不斷流出,還是滿的。他們看不見源頭,卻相信這源頭定是在裡面, 我 們 的 泉 源 都 在 祂 裡 面詩篇 877)。約伯的比喻在此逐字應驗了: 磐 石 為 我 出 油 成 河 約伯記 296)。這件事可能發生在亞設支派,因為亞設所得的一部份祝福是把腳蘸在油中(申命記 3324)。

3. 只要還有空瓶,那油就還在流出;一旦所有的器皿都盛滿了,油就止住(6 節),因為如此珍貴的油不該像水潑在地上,無法收回。注意:我們在神從不受限,在祂的權能和恩賜以及豐富的恩典從不受限;所有的限制都是我們自找的,都是我們信心不足,不是祂的應許落空。祂所賜的超出我們所求的,倘若還有器皿,就還會有油盛滿,所有器皿都能盛滿,每個器皿都能盛滿。只要還有空器皿,這瓶油尚且用之不竭,何況是從好橄欖枝的根和肥甘所流出的那金色油,只要還有燈需要用油,那油豈不更加用之不竭嗎(撒迦利亞書 412)?

4. 先知指示她得了這些油,應當如何行(7 節)。不可留給自己用,弄得油頭粉面。倘若天意叫人窮,人就當甘心吃苦(這就叫做:知道怎樣處卑賤;腓立比書 412),不可因為日子稍好一點,就想滿足自己的奢侈心理;

1)要將這油賣給富戶,就是有經濟能力用這油的。這油既是因神蹟所產,想必是上好的,如同那上好的酒(約翰福音 210),她也許能賣個好價錢,並且會有很多人想買。也許商人將其買去,然後出口到別處去,因為油是以色列商貿的主要商品之一以西結書 2717)。

2)要用賣油所得的錢來還債。債主雖然逼得太緊,但不能因此就不還債。如今既然有能力還債,首先要做的應該是清償債務,而不是喂飽兒子。我們的信仰有一項基本條例,就是人所當得的,就給他,合理的債務要償還,是他的,就給他,儘管這意味著自己貧窮,並且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心甘情願;這不只是為了避免紛爭,也是為良心的緣故。凡有誠實心的,每日所吃的若不是自己的糧,心裡就不踏實。

3)剩下的不可囤積,她和她兒子應當用來度日,不是用油度日,而是用賣油得來的錢度日,使自己有能力過上好日子。她定是按神人所指示的行了;由此可見:

[1.] 凡貧窮拮据的,應當因此受鼓舞,在盡本份的路上仰望神的供應。他們定能吃飽,儘管未必大吃大喝。今天我們當然不能指望有神蹟,但只要等候尋求神,仍可指望有憐憫。當寡婦的更是如此,先知的寡婦尤其是如此,要倚靠神保守她們和無父兒女的性命,對他們而言,神就是丈夫,就是父親。

[2.] 凡蒙神大大恩賜的,應當用財富榮耀神,按祂所說的行:要善用錢財,如這寡婦,在使用錢財的時候歡喜事奉神,又如以利沙,隨時甘願説明有需要的,當盲人的眼,瘸腿之人的腳。

 

書念婦人好客(主前 893

8-178 一日,以利沙走到書念,在那裏有一個大戶的婦人強留他吃飯。此後,以利沙每從那裏經過就進去吃飯。9 婦人對丈夫說:「我看出那常從我們這裏經過的是聖潔的神人。10 我們可以為他在牆上蓋一間小樓,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燈臺,他來到我們這裏,就可以住在其間。」11 一日,以利沙來到那裏,就進了那樓躺臥。12 以利沙吩咐僕人基哈西說:「你叫這書念婦人來。」他就把婦人叫了來,婦人站在以利沙面前。13 以利沙吩咐僕人說:「你對她說:你既為我們費了許多心思,可以為你做甚麼呢?你向王或元帥有所求的沒有?」她回答說:「我在我本鄉安居無事。」14 以利沙對僕人說:「究竟當為她做甚麼呢?」基哈西說:「她沒有兒子,她丈夫也老了。」15 以利沙說:「再叫她來。」於是叫了她來,她就站在門口。16 以利沙說:「明年到這時候,你必抱一個兒子。」她說:「神人,我主啊,不要那樣欺哄婢女。」17 婦人果然懷孕,到了那時候,生了一個兒子,正如以利沙所說的。

 

自古以來,晚來得子一向是神權能和恩惠的體現,亞伯拉罕,以撒,瑪挪亞(士師記 132),以利加拿(撒母耳記上 18都是這樣;這樣的例子在以利沙所行的奇事中再次出現。這事發生,是為了獎賞一位好心婦人給他的盛情接待,正如神應許亞伯拉罕得子,是因為他接待了天使。請注意看:

I。書念婦人善待以利沙。以色列的光景極其慘澹,但神的先知不慘澹,所到之處都遇見朋友。書念是個屬於以薩迦支派的城,位於撒馬利亞和迦密山之間的路上;從 225 可以看出,以利沙經常走那條路。那裡住著一個大戶的婦人,家境很好,又很好客,她丈夫很有錢,並且心裡倚靠她,信任她的明智管理(箴言 3111)。像以利沙這樣的名人經常路過,不可能不被注意。可能他已習慣在鎮上某僻靜處暫歇,但這位虔誠的主婦一旦注意到他在那裡,就苦苦強留他一同吃飯(第 8 節)。他很低調,不願給人惹麻煩,又很謙遜,不愛和有錢人來往,因而他們第一次拉他去吃飯的時候,費了好大的勁;可到了後來,他每次路過那裡,都會上門。她很喜愛她的客人,渴望他作伴,乃至她不但歡迎他來用餐,還在家中為他預備住處,方便他逗留久一些,深信她家必能因他的緣故蒙福,深信凡在她屋簷下的,都能因他虔誠的教誨和榜樣而得造就;她的用意是好的,但還是先和丈夫商議,不願不征得他同意就花他的錢,邀請客人到家裡來(9-10 節)。她向他表示:

1. 她所接待的客人是 聖 潔 的 神 人 ,必能給這家帶來好處,對他的盛情接待,神必賞賜;也許她聽說過撒勒法的寡婦因為接待了以利亞就蒙大獎賞的事。

2. 她盛情款待他,對他們而言花費不大,只需蓋一間小樓即可。也許她在家中沒有多餘的房間,即便有,也是僻靜不足,因他要花大量時間默想,家中人員嘈雜,容易干擾到他。傢俱也很簡單,不需要昂貴的吊燈,不需要櫃子、沙發、鏡子,只需要床榻,桌子,椅子和燈檯,這些就足夠了,不但能供他休息,還能供他讀書寫字。看來以利沙很滿意這樣的安排,他來到那裡,就進去躺臥(11 節);並且他的僕人似乎也住在同一房間,在生活上他一點不講究。

II。以利沙很感激這份恩情。他很滿意這安靜的樓房,也很滿意主人的友情,於是就開始思量應當如何回報她。領了人情的,應當思想如何回報;忘恩負義,白吃別人的,不是神人所為。

1. 他主動提出,可利用自己的關係,在王和大臣面前為她求利益(13 ):你既為我們費了許多心思(他刻意誇大了所受的恩;凡謙卑的,都習慣如此,儘管這對於又有錢又慷慨的人而言不算什麼);可以為你做什麼呢? 高 明 人 卻 謀 高 明 事以賽亞書 328),照樣,知恩圖報之人思量報恩的事。你向王或元帥有所求的沒有?是否要為你丈夫謀得一官半職?文官武官都可以。你有何事需要申訴,有何請求,有何官司,需要大官的説明?我有什麼能幫到你的?看來以利沙近來的服事使他在上頭很有影響力,他雖不求自己升官,卻有能力舉薦朋友。義人只求服事人,不求高抬自己。然而這類好處,她都不需要;她說:我在我本鄉安居無事,意思是說:我們很滿足自己的現狀,不想高升。若能在本鄉安居無事,與愛我們、尊敬我們的民同住,又能給他們帶來好處,這就是一種福份,而若能滿足於這樣的生活,凡事隨和,又知道自己富足,這就更是一種福份。若能在本鄉安居無事,為何要羡慕在王宮奢華度日呢?很多人若能知道自己富足,那就好了。幾年以後,這書念婦人有機會在王面前求情(83-4),但現在她不需要。凡在本鄉安居無事的,不可以為自己堅如高山,不可動搖,還是有可能被趕逐,與外鄉人同住,就如這好心的婦人一樣。我們常存的城在天上。

2. 他還是利用了自己在天上的關係,為她求了利益,這才是更美的。他詢問僕人,有什麼事能幫她;這位大先知對僕人居然如此隨和。基哈西提醒他說,她沒有兒女,產業很大,卻沒有兒子繼承,並且早已斷了生子的念想,因她丈夫已經年邁。以利沙若能在神面前為她求得這恩惠,那就意味著除去她眼下唯一的憾事。最能解決我們所需的,就是最受歡迎的恩情。他立即請她來相見。她很謙遜,又很尊重先知,只是站在門口(15 節),符合她素常的端莊儀態;他向她保證,不出一年她必生子(16 節)。她以先知的名義接待了先知,如今雖沒有得官宦的賞賜,無人在王面前求情,卻得了先知的賞賜,通過先知得了極大的憐憫,禱告蒙垂聽:她聽到這應許,大為驚訝,懇求先知不要開玩笑:我主啊,你是神人,希望你說話嚴肅,不要和我開玩笑,不要欺哄你的婢女。這應許在所定的日期內成就了,證明這應許千真萬確:她果然在以利沙所說的日期生了一個兒子(17 節)。神建造她的家庭,為的是賞賜她為先知建造樓房的恩情。不難想像,這件事定是令全家歡喜。 你 這 不 懷 孕 、 不 生 養 的 要 歌 唱 (以賽亞書 541)。

 

書念婦人的兒子之死;書念婦人的兒子複生(主前 887

18-3718 孩子漸漸長大,一日到他父親和收割的人那裏,19 他對父親說:「我的頭啊,我的頭啊!」他父親對僕人說:「把他抱到他母親那裏。」20 僕人抱去,交給他母親;孩子坐在母親的膝上,到晌午就死了。21 他母親抱他上了樓,將他放在神人的床上,關上門出來,22 呼叫她丈夫說:「你叫一個僕人給我牽一匹驢來,我要快快地去見神人,就回來。」23 丈夫說:「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你為何要去見他呢?」婦人說:「平安無事。」24 於是備上驢,對僕人說:「你快快趕著走,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遲慢。」25 婦人就往迦密山去見神人。神人遠遠地看見她,對僕人基哈西說:「看哪,書念的婦人來了! 26 你跑去迎接她,問她說:你平安嗎?你丈夫平安嗎?孩子平安嗎?」她說:「平安。」27 婦人上了山,到神人那裏,就抱住神人的腳。基哈西前來要推開她,神人說:「由她吧!因為她心裏愁苦,耶和華向我隱瞞,沒有指示我。」28 婦人說:「我何嘗向我主求過兒子呢?我豈沒有說過,不要欺哄我嗎?」29 以利沙吩咐基哈西說:「你束上腰,手拿我的杖前去;若遇見人,不要向他問安;人若向你問安,也不要回答;要把我的杖放在孩子臉上。」30 孩子的母親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以利沙起身,隨著她去了。31 基哈西先去,把杖放在孩子臉上,卻沒有聲音,也沒有動靜。基哈西就迎著以利沙回來,告訴他說:「孩子還沒有醒過來。」32 以利沙來到,進了屋子,看見孩子死了,放在自己的床上。33 他就關上門,只有自己和孩子在裏面,他便祈禱耶和華,34 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對口,眼對眼,手對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體就漸漸溫和了。35 然後他下來,在屋裏來往走了一趟,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孩子打了七個噴嚏,就睜開眼睛了。36 以利沙叫基哈西說:「你叫這書念婦人來」;於是叫了她來。以利沙說:「將你兒子抱起來。」37 婦人就進來,在以利沙腳前俯伏於地,抱起她兒子出去了

 

這兒子出生後,想必先知在這好心的書念婦人家中倍受歡迎。他覺得欠了她人情,但自那以後,只要她還活著,她都會覺得是欠了他人情,為他做得再多也不算多。想必這孩子在先知眼中看為寶貴,視如禱告之子,又在他父母眼中看為寶貴,視如晚年得子。然而:

I。孩子雖然人見人愛,卻忽然死了。他已過了嬰孩時期的風險,已經能到地裡找父親了;其父想必很喜悅與他交談,這天倫之樂勝過收成之樂;但也許田間過冷或者過熱,孩子嬌生慣養,力不能勝,就向父親哭訴說頭疼(19 節)。我們除了向天父哭訴,還能向誰哭訴?兒子的靈使信徒將所有的憂慮和渴望擺在天父面前,教導他們要用說不出的歎息來呼喊:我的頭啊,我的頭啊!我的心哪,我的心哪!父親將他送到母親懷裡,以為這孩子只是不舒服,不會有什麼危險,只希望他在母親懷裡睡一覺,醒來就好了;但這病卻要了孩子的命,他竟然一睡不醒,死了(20節);早晨還好好的,到了晌午就死了;母親百般呵護,仍不能使他復生。應許之子,禱告之子,因愛而得,卻被取去。小孩真是常有生病和死的危險。不過這位聰慧虔誠的母親,在這突如其來的大難面前,竟然能守住自己的嘴唇,真令人欽佩!焦躁埋怨的話,她一句都沒有說。她堅信這孩子定會復生:她不愧是亞伯拉罕信心的真女兒,又是他腰中的真女兒,認定神能叫他從死裡復活;因而她從一開始就彷佛得回她的兒子來(希伯來書 1119)。她聽說過撒勒法寡婦的兒子起死回生,又聽說過以利亞的靈落在以利沙身上;她對神的良善居然有這樣的信心,乃至她堅信神既然賜給她、又很快取去,也必將已經取去的歸還給她。因著這樣的信心, 有 婦 人 得 自 己 的 死 人 復 活 希伯來書 1135)。她有此信念,就不為死去的孩子安排葬禮,而是為他安排復活,她將孩子放在神人的床上(21 節),指望他定會相助。 婦 人 , 你 的 信 心 是 大 的 (馬太福音 1528)!成就她信心的神,必不使她的信心落空。

II。憂愁的母親在這苦難關頭求問先知;事關突然,當時先知正在離此不遠的迦密山上講課。

1. 她辭別丈夫,去見先知,但沒有告訴他實情,免得他信心不足,不准她去(22 節)。他不同意她去,說: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23 節),說明每逢耶和華的日子,她都會與其他義人一起參加他主持的聚會,聆聽真道,與他一同禱告讚美。她覺得有時得他在家相助遠遠不夠,她還去參加公眾敬拜,儘管她身價很高,但那天並沒有聚會;所以丈夫說:你為何今天去呢?出什麼事了?她說:沒出什麼事,平安無事,但放寬心。看看這對夫妻都很願意尊重對方,她很溫順,不征得他同意就不出門,他則很仁慈,雖然她不願告訴他此行的原因,他還是不反對。

2. 她急急趕路去見先知(24 節),先知遠遠看見她,就打發僕人過去詢問出了什麼事(25-26 節)。所問的很具體:你平安嗎?你丈夫平安嗎?孩子平安嗎?注意:神人理當用溫和關懷的語氣,向朋友和他們的家人問安。所答的很籠統:平安。她到此,不是向基哈西訴苦,於是就簡單一句話打發了他;她說得很少,話少就不容易說錯(詩篇 391-2),但她顯得很有耐心:我平安,丈夫平安,孩子平安;一切平安,但孩子卻死在家裡。注意:神若將我們最親的人取去,我們就當平靜地說:我們平安,他們也平安。都平安,只要神平安,人人就都平安;凡離世的,只要是去天堂,那就一定平安;凡留在世上的,只要能藉著這苦難向著天堂邁進,那也一定平安。

3. 她一見到先知,就把她眼下的苦楚擺出來,謙卑與他理論。她俯伏在他腳下,極其憂傷難受(她在見到他以前,沒有流露出一點憂愁來),她相信他定能幫她(27節)。倘若情緒激動能起作用,她就顯出自己的情緒來,倘若情緒激動會起反作用,她就隱藏自己的情緒。基哈西知道主人不喜悅見她俯伏在他腳下,於是想叫她起來,但以利沙既然沒有直接得到神的話,就等她自己說出憂愁的緣由來。神把事情顯明給祂的先知,乃是按祂的意願,不總是按他們所想的;神沒有將這件事顯明給先知,因為先知可從這位好心的婦人得知一切。她所說的十分感人。她和先知講理:

1)說她並不在意憐憫被取去:我何嘗向我主求過兒子呢?沒有,你知道我沒有;這是你自己提的,不是我提的;我沒有兒子,但我不犯愁,不像哈拿,也不祈求,不像拉結:祢 給 我 孩 子 , 不 然 我 就 死 了創世記 301)。注意:地上的安慰被取去,倘若能說:我們憑著恩典,並不過份思念,那就好了;倘若太過思念,那就該擔心這是否在怒中得來,又在怒中取去。

2)說她全然信賴先知的話: 我 豈 沒 有 說 過 , 不 要 欺 哄 我 嗎 ? 她確實說過這話(16 節);這點埋怨可理解為:

[1.] 與先知相爭,說他欺哄了她。她覺得她得此憐憫,又很快被取去,那是受了捉弄;她剛開始從這孩子得安慰,孩子就被取去,倒不如從未有過他。注意:蒙了憐憫又失去,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輕看所得的恩賜。也可理解為:

[2.] 懇求先知叫孩子復生:我 豈 沒 有 說 過 , 不 要 欺 哄 我 嗎 ? 我知道你不會欺哄我。注意:無論天意多麼令人失望,我們堅信神的應許從不欺哄人,將來也不會;凡盼望神應許的,必不羞愧。

III。孩子復生。想必婦人向以利沙講述孩子的死,他也向她應許他必復活,比這裡所說的更為詳細;這裡只是簡單告訴我們:

1. 以利沙打發基哈西速去死孩子那裡,將他的杖帶去,放在死孩臉上(29 節)。我不知該如何解釋這件事。以利沙知道以利亞費了很大工夫,才使死孩復生,他伏在孩子身上禱告又禱告,難道他以為如此簡單的儀式,就能叫孩子復活嗎?況且他本可自己前去,為何不去呢?這樣的能力豈能叫人代勞、況且叫基哈西這樣的人代勞?皓爾主教設想這是出於人性誤導,不是出於神的感動,因而沒有果效;神不願把這樣大的恩惠變得如此廉價,這樣大的恩惠也不該如此輕易得著,免得被輕看。

2. 婦人決意要和先知本人一同回去(30 節): 我 必 不 離 開 你 。她對那杖沒有多大指望,她要那手,事實證明她是正確的。也許神要藉此教導我們,不可倚靠物件,那不過是僕人,造物主才是物件的主,也是我們的主,唯有造物主的能力才是決定性的。基哈西無功而返,孩子沒有一點復生的跡象(31 節):孩子還沒有醒過來,暗示死不過是睡著,他很快就會醒來,這是叫母親得安慰。傳道人若憑自己的能力,叫死氣沉沉的靈魂復活,活出屬靈生命來,那就無異于基哈西在此所為,不過是把話語擺在他們面前,如同先知的杖,卻沒有聲音,沒有動靜,直到基督藉著祂的靈親自前來。那字句是叫人死,唯有聖靈是叫人活(哥林多後書 36)。生命進入枯乾的骸骨,不是因為向著它們說預言,必須有氣息從天上來,吹進那些被殺的(以西結書 374-6)。

3. 先知迫切禱告,從神得了權柄,使這孩子從死裡復活。他見孩子死了,躺在自己床上(32節),就關上門,只有自己和孩子二人在裡面133 節)。即便是死孩,仍說他是人,是二人中的一個,因它仍然存在,尚未失去。他將別人關在門外,免得他像是誇耀神所賜他的能力,故意叫人看見。請注意看:

1欽定本將第 33 節中的「只有自己和孩子在裡面」譯為「只有自己和孩子二人在裡面」。

( 1 ) 先知在這次壯舉中全力以赴,他先前以為只要基哈西握著那杖便可成事,也許現在他意識到這是過於試探神,又覺得基哈西不能成事,是神在責備他。他明白此事比他原先所想的要難得多,於是他十分慎重,親歷親為。

[1.] 他祈禱耶和華(33 節),可能正如以利亞的禱告:求你使這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列王紀上 1721)!基督叫人從死裡復活,像是有權柄的: 閨 女 , 我 吩 咐 你 起 來馬可福音 541)! 少 年 人 , 我 吩 咐 你 , 起 來路加福音 714)! 拉 撒 路 出 來約翰福音 1143)!因祂是神子,有能力有信心,是生命的主,但以利亞和以利沙行此事,都是憑藉祈求,因他們都是僕人。

[2.]  他 伏 在 孩 子 身 上34 節),像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熱量或靈氣傳輸給他。他如此行,表達他極其迫切,也是一個兆頭,表示他所倚靠的神的能力必能成就這大事。他先是與孩子口對口,像是奉神的名,將生氣吹進去;然後與孩子眼對眼,要使其重見生命的光;然後與孩子手對手,要把力氣傳給他。然後他下來,在屋裡來往走了一趟,極其關注,全心投入。然後他又上樓,第二次伏在孩子身上(35 節)。若要發揮作用,將屬靈生命傳遞給死去的靈魂,就當這樣全心全意,全然順應,藉著禱告,熱切操勞。

( 2 ) 壯舉漸漸成就。第一次,孩子的身體漸漸溫和(34 節),先知受了鼓舞,繼續迫切禱告。過了一會兒,孩子打了七個噴嚏,不僅表示他活了,還表示他有了生氣。有人說古代有傳說,神將生氣吹進亞當的鼻孔,他成為活人的第一個跡象是打噴嚏,因而後人習慣對打噴嚏的人表示尊敬。有人在此注釋道,打噴嚏除去頭部的不適,而那裡正是孩子的病症所在。

( 3 ) 孩子活著歸還他母親,皆大歡喜(36-37 節), 得 的 安 慰 不 小 使徒行傳 2012)。由此可見神的能力,能叫人死,又能叫人活;又可見禱告的能力,不僅掌握著雲彩的鑰匙,也掌握著死的鑰匙;又可見信心的能力,那條既定的自然律(死本是不歸路)竟然能見棄,也要確保這有信心的書念婦人不致失望。

 

毒湯的神蹟;大麥餅的神蹟(主前 887 年)

38-4438 以利沙又來到吉甲,那地正有饑荒。先知門徒坐在他面前,他吩咐僕人說:「你將大鍋放在火上,給先知門徒熬湯。」39 有一個人去到田野掐菜,遇見一棵野瓜藤,就摘了一兜野瓜回來,切了擱在熬湯的鍋中,因為他們不知道是甚麼東西;40 倒出來給眾人吃,吃的時候,都喊叫說:「神人哪,鍋中有致死的毒物!」所以眾人不能吃了。41 以利沙說:「拿點面來」,就把面撒在鍋中,說:「倒出來,給眾人吃吧!」鍋中就沒有毒了。42 有一個人從巴力·沙利沙來,帶著初熟大麥做的餅二十個,並新穗子,裝在口袋裡送給神人。神人說:「把這些給眾人吃。」43 僕人說:「這一點豈可擺給一百人吃呢?」以利沙說:「你只管給眾人吃吧!因為耶和華如此說,眾人必吃了,還剩下。」44 僕人就擺在眾人面前,他們吃了,果然還剩下,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我們在此看見以利沙在先知門徒當中極為稱職,教導他們,得心應手,又像父親一般餵養他們;人若能有在上的關心疾苦,又吃得飽足,又能受教,那就是有福。那地發生了饑荒,只因住在其上的人作惡;就是 81 所提到的那場饑荒。饑荒持續了七年,和以利亞時期的饑荒相同。這是一場缺糧饑荒,但並不缺乏神的話,因為先知門徒正坐在以利沙面前,聽他的智慧話;他們受教,日後又教導別人。我們在這裡見到兩個實例,說明他很關心他們的食物。基督兩次喂飽聽道的。只因正遇饑荒,以利沙就更關心這件事,要叫先知門徒 在 急 難 的 時 候 不 致 羞 愧 , 在 饑 荒 的 日 子 必 得 飽 足 詩篇 3719)。

I。他使有毒食物變得既安全又健康。

1. 上課的日子,先知門徒都來參加,他吩咐僕人為他們的身體預備食物,自己則為他們的靈魂擘開生命的糧。我們不清楚是否有肉給他們吃,他只吩咐要為他們熬菜湯(38 節)。先知門徒應當成為吃苦耐勞的榜樣,不貪圖美食,而是滿足於粗茶淡飯。哪怕沒有可口食物,沒有甜品,哪怕只有一鍋大雜燴,他們也當記住這位大先知用來招待賓客的,都是上乘的。

2. 有一僕人去挖菜(看來湯鍋裡只需有菜就成,不需要肉),不小心挖來了有毒之物,至少是令人作嘔之物,將其切碎,放到湯裡,這裡稱作 野 瓜 藤39 節)。有人覺得這是一種藥瓜瓤,是一種強烈的瀉藥,若不加以中和,吃了就性命堪憂。先知門徒似乎精通神學知識勝過自然學問,念聖經多,念植物學的書少。如果地裡長出有害植物,我們就當看作是地受了咒詛的結果(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創世記 318),因為神原先賜福,一切都是好的。

3. 賓客向以利沙埋怨,說食物不健康。人天生就有味覺,不僅能感覺到健康食物好吃,還能覺察到不健康食物,免得吃到肚子裡去;正所謂:上膛嘗食物(約伯記 1211。這鍋湯一吃就知道不對,於是他們喊叫道:鍋中有致死的毒物(40 節)。食物往往是網羅,原本是好事,反成了陷阱,所以我們吃的時候,應當心存敬畏,一面領受生命的支持和安慰,一面要想到死,畏懼罪。

4. 以利沙立即採取行動,除去怪味,防止這鍋不衛生的湯產生不良結果;他先前用鹽治好了苦水,這次則用麵治好了苦湯(41 節)。也許這湯原先就有麵在裡頭,但那是經過普通人的手放進去的,只能使湯變稠;同樣是麵,經由以利沙的手放進去,意在治好這湯,效果就不同,由此可見這改變不是因為麵(那不過是兆頭,不是器皿),而是因為神的能力。結果一切都好,吃了這湯不死也無害。我們的食物健康有營養,就應當承認這是神的良善。我 - 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埃及記 1526

II。他使一點食物喂飽很多人。

1. 有人送給以利沙二十個大麥餅和一些新穗子(42 節);在當時,這樣的禮物在任何時候都不算小,遇有饑荒年就更顯得寶貴。這裡說這些是初熟的,是專門留出來歸給神的;當時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在耶路撒冷,民中有信仰的人不能獻到那裡去,於是就理所當然把先知看作是替神代收的,把初熟的帶給他們,同時也有助於維持先知學府。

2. 既是白白得來,他就白白捨去,吩咐全都擺在先知門徒面前,不為自己留下一些,也不為日後留下一些。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全都拿出來,供眾人吃飽。神人理當做事慷慨,先知之父對待先知門徒理當大方。

3. 大麥餅很小,也許剛夠一個人平時吃一頓,但他用二十個麥餅喂飽了一百人43-44 節)。他僕人以為這麼點食物放在這麼多人面前,無異於吊他們胃口,就怪主人不該邀請這麼多人來吃這麼點東西;但他奉神的名,宣告眾人必能吃飽,結果果然如此;眾人吃飽,還有剩下的,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胃口,而是因為麥餅邊吃邊增多。神應許他的會眾,說他要使其中的糧食豐滿,使其中的窮人飽足(詩篇 13215);祂所餵養的,必能吃飽,祂所賜福的,必能增多,照樣祂所吹去的,必致減少(哈該書 19)。基督喂飽聽道的,那次的神蹟勝過這次,但兩者都教導我們,凡在盡本份的道上等候神的,都可指望因祂的特別關懷而受庇護,得供應。

----------------------------------------------------------------------------------

第四章英文原文


下一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