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列王紀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列王紀下. Show all posts

Monday, September 2, 2024

[列王紀下 ] 第二十五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第二十五章

自從大衛時代以來,耶路撒冷就天下聞名,居高華美,為全地所喜悅詩篇 482);只要詩篇尚存,那名就顯為大。我們在新約也常見到那城,那時的她和這裡一樣,都在走向滅亡。在聖經的最後,我們見到一個新耶路撒冷。所以關於耶路撒冷的每件事,都值得我們關心。我們在本章見到:I。耶路撒冷被迦勒底人徹底毀滅,城邑被圍困,被攻取(1-4 節),房屋被燒(8-9 節),城牆被拆(10 節),居民被擄(11-12 節)。榮耀的耶路撒冷:1. 乃是王城,大衛家寶座的所在,如今那榮耀已經離去,王淪為最悲慘的囚犯,王家後嗣被誅(5-7 節),大臣被殺(18-21 節)。2. 乃是聖城,以色列的見證;但那榮耀也已離去,因為所羅門的殿被燒成灰燼(9 節),殿裡餘剩的器皿被擄去巴比倫(13-17 節)。由此,耶路撒冷成了寡婦(耶利米哀歌 11)。以迦博(撒母耳記上 421),榮耀何在?II。散居在猶大的餘民在基大利治理下的光景(22-26 節)。III。被擄的猶大王約雅斤被囚三十七年之後得見天日(27-30 節)。

 

耶路撒冷被圍(主前 590 年)

1-71 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他作王第九年十月初十日,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領全軍來攻擊耶路撒冷,對城安營,四圍築壘攻城。2 於是城被圍困,直到西底家王十一年。3 四月初九日,城裏有大饑荒,甚至百姓都沒有糧食。4 城被攻破,一切兵丁就在夜間從靠近王園兩城中間的門逃跑。迦勒底人正在四圍攻城,王就向亞拉巴逃走。5 迦勒底的軍隊追趕王,在耶利哥的平原追上他;他的全軍都離開他四散了。6 迦勒底人就拿住王,帶他到在利比拉的巴比倫王那裏審判他。7 在西底家眼前殺了他的眾子,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鍊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

 

前面說到西底家王背叛巴比倫王(2420),策劃並試圖掙脫他的軛,其實他根本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採用正確的方式,沒有首先與神和好。這裡我們看到了致命的結果。

I。巴比倫王的軍隊包圍了耶路撒冷(1 節)。全地都被他們占了去(242),還有什麼能攔得住他們呢?他們對城安營,四圍築壘攻城,用這樣的攻城手段,將其攻破,將死的器皿送入城中,將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擋在外面。先前的耶路撒冷,有神的恩惠環繞,像是一面盾牌,如今盾牌離去,仇敵就四面圍住。凡因為犯罪惹怒神離開的,必有無數的禍患圍困他們詩篇 4012)。圍城持續了兩年,先是大軍撤離,因怕埃及王(耶利米書 3711),後來發現他沒有想像中那樣強大,於是很快又回來,並且決心不再撤離,直到攻取。

II。圍城過程中出現了饑荒(3 節),他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得不 吃 餅 要 按 分 兩 , 憂 慮 而 吃 (以西結書 416)。平時大吃大喝, 糧 食 飽 足 , 大 享 安 逸以西結書 1649),現在就受到制裁。終於百姓都沒有糧食,指的是普通人和軍人,戰鬥力削弱,不能再打仗。後來因為斷糧,還不得不吃自己的孩子。有一位先知曾有過這樣的預言(以西結書 510),另一位先知曾為此歎息耶利米哀歌 43 等)。耶利米迫切懇求王投降(耶利米書 3817),只是王的心十分剛硬,終至滅亡。

III。最後城被攻破(4 節)。圍城者在城牆打開一個缺口,強行攻入。被圍的無力抵抗,試圖棄城而逃;想必很多人死於刀下,因為得勝之師被他們的頑強抵抗所激怒。

IV。王和他家人大臣等在夜間逃跑,經由秘密通道,是圍城者所沒有發現或沒有注意到的(4 節)。人若以為能抗拒神的審判,那是自欺,若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那也是自欺;抗拒的手既不管用,逃跑的腳自然也不管用。神一旦審判,就必得勝。有人報信給迦勒底人,說王正在逃跑,還說出他逃跑的方向,於是他們立即追趕(5 節)。王的衛兵四散逃命,人人都只顧自己的性命。王若早將自己交在神的保護之下,何至於此?他很快落入敵人手裡,這裡告訴我們,他們如何待他。

1. 他被帶到巴比倫王面前,交由軍事法庭審判,因他被巴比倫王所立,又曾宣誓效忠,如今背叛。為此,神和人都要與他過不去;參考以西結書 1716 等。當時巴比倫王駐紮在利比拉(位於猶大地和巴比倫之間),方便他又能料理國內的事,又能指揮國外的軍隊。

2. 他的眾子在他眼前被殺,儘管都只是孩童;這悲慘的場景是他的眼睛所看見的最後一幕,也許在他的心靈留下悲哀而恐怖的印象,直到死日。他們殺他眾子,表示十分惱怒他的虛謊,實際上是宣告他和他家人都不值得信任,因而也就不配活著。

3. 他的雙眼被剜出來,由此就連起碼的人生樂趣也被奪去,就是日光,那可是連受患難的人、心中愁苦的人約伯記 320)都能享受的;由此他也就什麼都幹不成了。他怕被人恥笑,不聽勸,不投降(耶利米書 3819),但他所怕的事還是像證人那樣臨到他,令他苦上加苦,因為聾子往往懷疑別人在議論他,瞎眼的往往懷疑別人在嘲笑他。由此,兩個貌似相互矛盾的預言都應驗了。耶利米預言西底家要被擄去巴比倫(耶利米325343)。以西結則預言他必看不見巴比倫(以西結書 1213)。他被帶到了那裡,眼睛卻被剜了出來,看不見。由此他生不如死。

4. 他被人用銅鏈鎖著,帶到巴比倫去。瞎眼之人不需要捆綁(眼瞎本身就是捆綁),但他們還是捆綁他,要叫他受更大的恥辱;只是普通罪犯用鐵鍊捆綁(詩篇 1051810710),他作為君王,就用銅鏈;所用的金屬材料雖然稍顯高貴,也更輕一些,對他卻沒有任何安慰可言,因他還是被鎖著。人若被罪孽的繩索纏住,後來又被苦難的繩索纏住,不要覺得奇怪(約伯記 368)。

 

聖殿被毀(主前 588 年)

8-218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七日,巴比倫王的臣僕、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來到耶路撒冷,9 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戶家的房屋。10 跟從護衛長迦勒底的全軍就拆毀耶路撒冷四圍的城牆。11 那時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將城裏所剩下的百姓,並已經投降巴比倫王的人,以及大眾所剩下的人,都擄去了。12 但護衛長留下些民中最窮的,使他們修理葡萄園,耕種田地。13 耶和華殿的銅柱,並耶和華殿的盆座和銅海,迦勒底人都打碎了,將那銅運到巴比倫去了,14 又帶去鍋、鏟子、蠟剪、調羹,並所用的一切銅器,15 火鼎、碗,無論金的銀的,護衛長也都帶去了。16 所羅門為耶和華殿所造的兩根銅柱、一個銅海,和幾個盆座,這一切的銅,多得無法可稱。17 這一根柱子高十八肘,柱上有銅頂,高三肘;銅頂的周圍有網子和石榴,都是銅的。那一根柱子,照此一樣,也有網子。18 護衛長拿住大祭司西萊雅、副祭司西番亞,和三個把門的,19 又從城中拿住一個管理兵丁的官,並在城裏所遇常見王面的五個人和檢點國民軍長的書記,以及城裏遇見的國民六十個人。20 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將這些人帶到在利比拉的巴比倫王那裏。21 巴比倫王就把他們擊殺在哈馬地的利比拉。這樣,猶大人被擄去離開本地

 

我們有理由相信迦勒底大軍因為那城負隅頑抗而十分惱怒,但攻取之後,卻並沒有立即全然燒毀,沒有立即屠城(這樣的事很常見),而是過了大約一個月(比較第 3 節和第 8 節),尼布撒拉但才奉命毀滅全城。神忍耐多時,仍給他們這段空間,要他們悔改,他們卻不悔改,仍然心裡剛硬(看來是如此),於是判決就執行。

1. 城邑和聖殿被燒(9 節)。看來巴比倫王沒有打算送別族的人來定居耶路撒冷,所以他下令將其焚毀,視作叛亂者的巢穴。焚燒王宮和各大戶家的房屋,似乎並不意外(城中居民因為犯罪的緣故引火焚身),但耶和華的殿也在火焰中倒塌:我 們 聖 潔 華 美 的 殿 - 就 是 我 們 列 祖 讚 美 祢 的 所 在 被 火 焚 燒 ; 我 們 所 羨 慕 的 美 地 盡 都 荒 廢 。以賽亞書 6411),那就很奇怪了。這殿乃是大衛親自預備的,是所羅門花大價錢建造的,這殿乃是神的眼和心所永遠看顧的(列王紀上 93),為何不能保全、像從火中抽出來的柴呢?不能,在神的審判面前,殿並不防火。華麗的建築必須燒成灰燼,並且很有可能約櫃也在其中,因為敵人聽說非利士人因為褻瀆了約櫃,代價慘重,所以不敢搶奪,擁戴聖所的也都無人出面搶救,不然的話我們應該會在第二聖殿裡見到。有次經作者說先知耶利米將約櫃移出殿宇,運到約旦河外尼波山的洞穴,藏在那裡(馬加比二書 24-5),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耶利米當時正遭囚禁。聖殿被燒,表示信仰的生命和權能一旦被忽略,神根本不在乎表面的敬拜氛圍。百姓倚靠那殿,仿佛那殿能保他們在罪中平安(耶利米書 74),但神以此叫他們知道,一旦褻瀆了那殿,它就只能是謊言的避難所。這殿巍然屹立達 420 年,有人說 430 年。眾人既然拋棄了神指著這殿所應許的,那應許就該理解為福音聖殿的應許,那才是神永遠的安息。值得注意的是,羅馬人燒毀第二聖殿和迦勒底人燒毀第一聖殿,這兩件事發生在同月同日,約瑟夫說是八月初十日。

2. 耶路撒冷城牆被拆毀(10 節),仿佛是得勝大軍要向城牆報仇,抵抗他們良久,至少是防止日後再有這樣的抵抗。罪孽拆毀人的城牆,奪去他們的盾牌。這些牆後來直到尼希米時代才重建。

3. 餘剩的民被擄去巴比倫(11 節)。居民多半死于刀劍或饑荒,有的在王逃命的時候一起逃走(因為第 5 節說他的全軍都離開他四散了),因而城中所剩無幾,連同逃跑的,一共只有 832 人(耶利米書 5229),他們被擄去;唯有民中最窮的留下(12 節),為迦勒底人耕種土地,修理葡萄園。有時貧窮是一種保護,一無所有的,不會患得患失。欺壓窮人的富裕猶太人,現在要寄居敵國,甚至被擄去敵國,被輕看、受欺壓的窮人反倒在本國得享自由和平安。天意有時就是如此奇妙,使驕傲的降為卑,又恩待社會地位低下的。

4. 銅器和殿裡的各樣器具都被奪去,金器銀器先前多半已被奪去。那兩根有名的柱子,象徵神殿的力量和穩固,雅斤和波阿斯,被打成碎片,銅被運往巴比倫(13 節)。所象徵的因罪孽的緣故不復存在,象徵本身還有何用呢?亞哈斯極盡褻瀆之能事,打掉盆座四面鑲著的心子,將銅海放在鋪石地16 17),如今這些銅本身,連同銅海,就被交到敵人手裡,這是公義的。他們既然干犯褻瀆神的典章,既然限制壓制神的典章,公義的神就將祂的典章挪去。所剩的金器銀器15 節)也都被運走,但這次所擄的多半是銅,其量不計其數,無法可稱(16 節)。所用的一切器具都被帶去14 節),使得供奉止息。他們長期以來既然輕看對神的敬拜,反倒拜假神,公義的神就從他們奪去敬拜的福份。想要有多個壇的,現在一個都不剩。

5.不少要員被冷血誅殺,包括大祭司西萊雅(根據以斯拉記 71,此人是以斯拉的父親),副祭司(必要時可代替大祭司),和三個把門的(18 節),以及軍隊元帥,王的謀士五人後來是七人;耶利米書 5225),軍長的書記,或作軍隊的財務大臣,以及藏身在城裡的六十個國民。這些人都有官職在身;他們被帶到巴比倫王面前(19-20 節),他下令將他們殺死(21 節),他們原以為死亡的苦難必定過去了撒母耳記上 1532)。這些人從巴比倫王復仇的眼光看來,都是抵抗他最積極的,但想必從神公義的眼光看來,都是拜偶像和不虔不敬的首領,當受刑罰。於是猶大人被擄去離開本地,在約書亞帶領下得那地為業 860 年以後。由此應驗了經上的話: 耶 和 華 必 將 你 和 你 所 立 的 王 領 到 你 素 不 認 識 的 國 去申命記 2836)。罪孽使他們的列祖不能進迦南,達四十年之久,如今罪孽又將他們趕出迦南。耶和華因祂所施行的審判而聞名,祂所說的,沒有落空的。 在 地 上 萬 族 中 , 我 只 認 識 你 們 ; 因 此 , 我 必 追 討 你 們 的 一 切 罪 孽阿摩司書 32)。

 

猶大餘剩的民分散(主前 552 年)

22-3022 至於猶大國剩下的民,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剩下的,巴比倫王立了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作他們的省長。23 眾軍長和屬他們的人聽見巴比倫王立了基大利作省長,於是軍長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尼陀法人單戶蔑的兒子西萊雅、瑪迦人的兒子雅撒尼亞,和屬他們的人都到米斯巴見基大利。24 基大利向他們和屬他們的人起誓說:「你們不必懼怕迦勒底臣僕,只管住在這地服事巴比倫王,就可以得福。」25 七月間,宗室以利沙瑪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帶著十個人來,殺了基大利和同他在米斯巴的猶大人與迦勒底人。26 於是眾民,無論大小,連眾軍長;因為懼怕迦勒底人,都起身往埃及去了。27 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後三十七年,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使猶大王約雅斤抬頭,提他出監;28 又對他說恩言,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在巴比倫眾王的位,29 給他脫了囚服。他終身常在巴比倫王面前吃飯。30 王賜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賜他一分,終身都是這樣。

 

我們在這幾節經文看到:

I。餘剩的民分散各地。耶路撒冷城幾近荒涼。猶大國剩下的民(22 節)躲過這場風暴的,不得不以自己的命為掠物耶利米書 455),在當時,這還算是幸運的。

1. 他們受到優待。巴比倫王任命他們當中的一員,名叫基大利,來管理並保護他們;此人相當不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22 節)。他父親亞希甘曾支持並保護耶利米,那時的王想要加害耶利米(耶利米書 2624)。可能這個基大利聽了耶利米的勸言,投靠了迦勒底人,並且表現很好,巴比倫王就放心叫他管理。他不住在耶路撒冷,而是住在位於便雅憫地界的米斯巴,那地在撒母耳時代很有名。有從西底家那裡逃出來(4 節)的人來到這裡,希望受他保護(23 節);他向他們保證,只要耐心平安順從巴比倫王,就必得保護(24 節)。基大利雖不是顯赫的王,但卻是眾人的祝福,勝過很多先前的王,尤其是他有像耶利米那樣的謀士;他常與他們在一起,參與他們的事務耶利米書 405-6)。

2. 沒過多久,基大利執政不到兩個月就死了,使他們遭受致命打擊。猶太人要全然毀滅,這是已經決定了的事,所以想要重新紮根,那是枉然:全地都要被連根拔起(耶利米書 454)。不過這原本有指望的安排被破壞,並非迦勒底人所為,而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所為。關乎自己平安的事就在他們眼前,他們卻看不見,得了好處還不知道,有人告訴他們,他們也不信。

1)他們有一個好省長,又是自己人,他們卻殺了他,出於對迦勒底人的怨恨,只因他是尼布甲尼撒所委派的(25 節)。出身王族的以實瑪利嫉妒基大利高升,嫉妒眾人在他治下安居;他不能自立門戶,就決定滅掉他,還卑鄙地殺了他和他朋友,其中有猶太人,也有迦勒底人。這些大衛家的敗類傷害自己的平安,甚至連尼布甲尼撒都不如。

2)他們住在自己的美地,卻將其拋棄,前往埃及,因怕迦勒底人(26 節)。基大利被殺,迦勒底人固然極為惱怒,但餘剩的人如果自卑,聲稱那都是以實瑪利一夥所為,就不會因此事受牽連;然而他們以懼怕為由,不聽耶利米的勸,盡數逃往埃及去,在那裡也許和埃及人漸漸廝混,最後失去了以色列民的名聲,再也沒有他們的下落。這樣一來,他們因為自己的愚昧和不順服,就全部完蛋,最後一批人也被埃及所吞;由此經上那章充滿警告話的最後一節也和其餘的一起應驗了:耶和華必使你回埃及去(申命記 2868)。這些事件在耶利米書有更詳細的記載(耶利米書第 40 45 章)。正所謂:他親眼看見的苦楚,他也親身經歷1

II。被擄的王重見天日。關於西底家,他瞎著眼被擄去巴比倫,再也沒有下落;可能他沒有活很久,但他死時仍體面下葬(耶利米書 345)。至於主動投降的約雅斤(2412),或作耶哥尼雅,這裡告訴我們,米羅達在他父親尼布甲尼撒死後登基,立即將他釋放(他在獄中度過了三十七年,現在五十五歲了),還對他說恩言,特別尊敬他,勝過他父親擄來的其他王(28 );他給他脫去囚服,換上王服,在宮裡受款待(29 節),他和他家人還得了可觀的俸祿,各按各的等級領取,日日賜他一份,終身都是這樣。這件事可看作是:

1維吉爾名言。維吉爾(70-19):奧古斯都時代的古羅馬詩人。

1. 約雅斤的環境大大改善。他在獄中、在羞辱中,度過這麼多年,如今得了尊榮和自由;他長期以來早已習慣了獄中的狹窄和苦楚,如今得享宮中的豐盛和快樂,真好比漫漫長夜之後迎來黎明。但願無人因為長期身遭禍患就以為再也見不到福樂;人再受苦,也不知天意何時在他們的事上回轉,不知有何安慰為他們存留,照著他們受苦的日子詩篇 9015)。受苦聖徒的死好比這轉變臨到約雅斤,乃是被釋放出獄,脫去肉身這件囚服,打開高升的路,將他們送到萬王之王的寶座前,餐桌前,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馬書 821)。

2. 米羅達的舉動十分慷慨。他覺得父親加在被擄之人身上的軛過重,於是出於人的善心,出於君王的尊榮,想要減輕一些。看來他所管轄的諸王都得了恩惠,但約雅斤所得的超過所有人;有人覺得這是因為他的家族歷史悠久,乃是他先祖大衛和所羅門的榮耀。很可能在列國的王中,沒有一個像猶大王那樣直接傳位那麼多代,並且都是男性君王。猶太人說這米羅達自己曾因某項過失,被他父親囚禁,他在獄中與約雅斤交了朋友,所以一旦掌權,就向他施恩惠,當他是同甘共苦的人。有人說米羅達從但以理和他的同伴那裡得知真信仰的基本道理,深受感動,因而善待約雅斤。

3. 天意的安排,為了鼓勵被擄中的猶太人,鼓勵他們相信並且盼望得釋放的日子。此事剛好發生在他們被擄期的深夜。七十年的被擄期已經過了三十六年,還剩下將近一半,這時看見他們的王得高升,想必是個安慰人心的憑據,相信他們自己也必在所定的時候得釋放。正是: 正 直 人 在 黑 暗 中 , 有 光 向 他 發 現詩篇 1124),要鼓勵他們盼望, 到 了 晚 上 才 有 光 明撒迦利亞書 147),哪怕是在密雲黑暗的日子(以西結書 3412)。所以,困惑之時不可絕望。

(全書完)

 ----------------------------------------------------------------------------------

第二十五章英文原文


下一章


[列王紀下 ] 第二十四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第二十四章

距離耶路撒冷的徹底毀滅,已經越來越近、迫在眉睫了。前面我們見到約雅敬登基,埃及王立他為王;這裡說的是:I。他作王期間的麻煩事,如何被迫臣服于巴比倫王,又如何因試圖掙脫他的軛而受到嚴懲(1-6 節),埃及如何被尼布甲尼撒所征服(7 節)。II。他兒子作王期間的荒涼;作王只有三個月,他和他的大臣就被迫無條件投降,被擄去巴比倫(8-16 節)。III下一個王登基,乃是為耶路撒冷的徹底毀滅作準備,我們會在下一章見到那件事(17-20 節)

 



約雅敬被尼布甲尼撒所制伏(主前 599 年)

1-71 約雅敬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到猶大;約雅敬服事他三年,然後背叛他。2 耶和華使迦勒底軍、亞蘭軍、摩押軍,和亞捫人的軍來攻擊約雅敬,毀滅猶大,正如耶和華藉他僕人眾先知所說的。3 這禍臨到猶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要將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4 又因他流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決不肯赦免。5 約雅敬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6 約雅敬與他列祖同睡。他兒子約雅斤接續他作王。7 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因為巴比倫王將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直到幼發拉底河都奪去了。

 

這裡首次提到一個人名,此人在舊約的歷史書和先知書中赫赫有名;他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1 節),就是那金頭(但以理書 232)。他是個大能的王,在活人之地使勇士驚恐;但若不是他被用作耶路撒冷被毀、猶太人被擄的器皿,他的名字就不會出現在聖經裡。

I。他使約雅敬臣服於他,服事他三年(1 節)。尼布甲尼撒登基,是在約雅敬作王第四年。到了第八年將他擒拿,但只因他承諾效忠,於是就恢復他的王位。這承諾他守了三年,然後背叛,也許他指望埃及王的援手。約雅敬若按所當行的服事神,就不至於服事巴比倫王;但神以此叫他知道,服事神與服事外邦人有何分別歷代志下 128)。他若甘心為奴,信守諾言,就不至於變得更糟;但他既背叛巴比倫王,就將自己推入了更大的禍患。

II。他一旦背叛,尼布甲尼撒就派兵來攻打他的國,當時的迦勒底人,亞蘭人,摩押人,亞捫人,都為巴比倫王出戰,領他的軍餉(2 節),於是就顯出他們自古就有的對屬神以色列的敵視。但這裡沒有說他們是奉了巴比倫王的命令,只說是萬王之王所差遣的:耶和華使他們來攻擊約雅,第 3 節又說:這禍臨到有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不然的話,尼布甲尼撒的命令就不管用。有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成就了神的旨意。神任憑猶大受這樣的騷擾,有兩個目的:

1. 刑罰瑪拿西的罪孽,如今神要追討的他罪,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 205)。他在此之前等了很久,要看看國民是否悔改,但雖有約西亞的努力改革,他們仍不悔改,一有機會,偶像崇拜的頑疾就復發。既然舊病復發,就不得不面臨先前的審判,這些審判神都封鎖在祂府庫中(申命記 3234約伯記 1417),現在都翻出來,並且祂既然要追討,就將猶大從自己面前趕出,好叫世人知道,時間不能洗刷罪孽,緩刑不等於赦免。神想起瑪拿西所行的一切,尤其是他流無辜人的血,其中想必有見證人和敬拜神之人的血,這件事耶和華決不肯赦免。除了褻瀆聖靈,還有什麼罪是不可赦免的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免去今世的刑罰。瑪拿西雖然悔改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所犯的逼迫罪和謀殺罪都得了赦免,所以他蒙拯救,脫離了將來的忿怒;

2. 但這些既然都是全國性的罪行,那地就仍要受指控,全國仍要受審判。也許協助挑唆犯罪的人當中,有的當時還活著,並且當時的王似乎也犯了流無辜人之血的罪(耶利米書 2217)。可見殺人罪是何等惹怒神,冤枉的呼聲何其高,持續何其長!又可見國民實在需要為列祖的罪孽而哀慟,免得因他們的罪受擊打。神由此意在成全預言:正如耶和華藉著僕人眾先知所說的。寧可將猶大從自己面前趕出,甚至寧可天地都廢去,也不會叫神的話落空。所應許的必然成就,倘若罪人不悔改,所警告的也必然成就。

III。埃及王也被巴比倫王所制伏,大量國土被他奪去(7 節)。他前不久還欺壓以色列(2333),如今自己被制伏,沒有能力收復失地,也沒有能力援助盟國。他不敢從他國中出來。後來他試圖給西底家一點援助,但還是不得不撤回(耶利米書 377)。

IV。約雅敬見國土荒涼,自己也行將落入敵手,就在英年時死去,似乎是傷心而死(6 節)。於約雅敬與他列祖同睡;但這裡沒有說他與列祖同葬,耶利米的預言無疑是應驗了,他說約雅敬不像他父親,無人為他舉哀, 他 被 埋 葬 , 好 像 埋 驢 一 樣耶利米書 2218-19), 他 的 屍 首 必 被 拋 棄耶利米書 3630)。

 

約雅斤被擄巴比倫(主前 599

8-208 約雅斤登基的時候年十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他母親名叫尼護施她,是耶路撒冷人以利拿單的女兒。9 約雅斤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親一切所行的。10 那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軍兵上到耶路撒冷,圍困城。11 當他軍兵圍困城的時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12 猶大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便拿住他。那時是巴比倫王第八年。13 巴比倫王將耶和華殿和王宮裏的寶物都拿去了,將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殿裏的金器都毀壞了,正如耶和華所說的;14 又將耶路撒冷的眾民和眾首領,並所有大能的勇士,共一萬人,連一切木匠、鐵匠都擄了去;除了國中極貧窮的人以外,沒有剩下的;15 並將約雅斤和王母、后妃、太監,與國中的大官,都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去了;16 又將一切勇士七千人和木匠、鐵匠一千人,都是能上陣的勇士,全擄到巴比倫去了。17 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作王,給瑪探雅改名叫西底家。18 西底家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一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他母親名叫哈慕她,是立拿人耶利米的女兒。19 西底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是照約雅敬一切所行的。20 因此耶和華的怒氣在耶路撒冷和猶大發作,以致將人民從自己面前趕出。

 

這裡原本應該說的是約雅斤作王的故事,卻成了約雅斤被擄的故事,正如以西結書 12 所言。他登上王位,沒有得到戴王冠的尊榮,反倒得了失去王冠的恥辱。正如諺語所說的:他進來,只為出去

I他作王時日很少,並且沒有作為。他作王僅三個月,就被罷免,擄去巴比倫;他父親若活得久一些,也會被擄去。這年輕的王是何其不幸,竟被拋在搖搖欲墜的屋子裡,拋在下沉的寶座上!他父親又是何其狠心,將他生下來,卻要他擔罪,因為犯罪和愚昧的緣故,所留給兒子的,除了苦楚,沒有其它!這年輕的王雖作王不久,卻足夠顯出他因列祖的罪受擊打,乃是公義的,因為他效法他們一切所行的(9 節):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和列祖一樣;在試圖剪斷咒詛傳承的事上、在試圖擺脫王位累贅的事上,他是一事無成,所以他自己的罪,連同列祖的罪都要向他追討。

II。他剛剛登基,就有極大的禍患臨到他、他的家人和他的百姓。

1. 巴比倫王包圍了耶路撒冷(第 10-11 節)。他已派大軍蹂躪全國(2 節),現在他親自率兵,將城圍住。由此神的話應驗了申命記 2849 耶 和 華 要 從 遠 方 、 地 極 帶 一 國 的 民 , 如 鷹 飛 來 攻 擊 你 。 這 民 的 面 貌 兇 惡 ,他們必吃你地土所產的,然後必將你困在你各城裡。

2. 約雅斤立即無條件投降。他一聽說巴比倫王親自來攻城(那名字在當時簡直是如雷貫耳),就開城門投降(12 。他若與神和好,採用希西家在類似情形下所採用的方法,就不必懼怕巴比倫王,反倒能堅守,有勇氣,有尊嚴,且有成效(一人可追趕千人),但他既沒有以色列人的信心和虔誠,也沒有人的決心,沒有軍人的決心,沒有王者的決心。他和王室人員,連同他母親和妻室,僕人和首領,都成了戰俘;這就是他們服事罪孽的下場。

3. 尼布甲尼撒洗劫了殿裡和國庫的財寶,將金銀都擄去(13 節)。由此神藉著以賽亞所說的話應驗了(396): 凡 你 家 裡 所 有 的 , 都 要 被 擄 到 巴 比 倫  。甚至所羅門所製作的殿裡的器皿(原本保存在那裡,器皿用舊了就可換新的),他也都從殿裡取了去,原想將其打碎,但轉念一想,還是決定留給自己用,伯撒沙用來喝酒的就是那些器皿(但以理書 52-3

4. 他將耶路撒冷城中的很多人擄了去,為的是削弱它,便可平安佔有,防止反叛;將城中的財富和勞力擄去,也是為了肥己。八年前就曾有人被擄去,那是尼布甲尼撒作王第一年,約雅敬第三年,但以理和他的同伴在那次被擄的人當中。參考但以理書 16。他們的表現十分出色,使得城府極深的王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更多的。這次被擄的有:(1)年輕的王自己和他的家人(15 節),經上說(2527-29他被困在監獄達三十七年之久。2)所有的大臣、首領和官員,正所謂: 財 主 積 存 資 財 , 反 害 自 己傳道書 513),引得敵人首先以他們為獵物。3)所有當兵的,就是大能的勇士14 節),能上陣的勇士16 節)。這些人不能自救,征服者不許他們保衛國家,而是將他們擄去,服事征服者。4所有制作武器的能工巧匠;他將他們擄去,實際上就是按非利士人的策略(撒母耳記上 1319),解除城中的武裝。這次被擄的人當中,有先知以西結(以西結書 11-2)和末底改(以斯帖記 26。這約雅斤也稱為耶哥尼雅(歷代志上 316),耶利米書 2224 在預言他被擄的時候,還蔑稱他為哥尼雅。

III。巴比倫王立了另一個王取代約雅斤。神曾說他必無子(耶利米書 2230),所以王位給了他叔叔。巴比倫王立約西亞的兒子瑪探雅為王,又給他改名叫西底家(17 節),為的是提醒他,也叫世人都知道,他是巴比倫王所立。神有時責備他的百姓說: 他 們 立 君 王 , 卻 不 由 我 (何西阿書 84);如今為了刑罰他們如此行,他就任憑巴比倫王給他們立王。人若違背神的權柄,濫用自由,公義的神就將他們的自由奪去。這西底家是猶大列王中最後一個。巴比倫王給他取的這個名字意思是耶和華的公義,預示他將來的滅亡是榮耀神的公義。

1. 看看這西底家是何等不虔不敬。神的審判已臨到他的三個前任,本該成為他的鑒戒,不至於步他們後塵,他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和其餘的一樣(19 節)。

2. 看看他是何等不明智。他的前任失去信仰,也失去勇氣,他則是失去信仰,也失去智慧,因他背叛巴比倫王20 節)1。他本是巴比倫王的傀儡,這樣一來就大大惹怒了他,又完全沒有能力與他相抗衡;若繼續效忠於他,本可受他保護。這是他所能作的最愚蠢的事,加速了國家的滅亡。這事發生,是因為耶和華的怒氣發作,以致將人民從自己面前趕出。注意:倘若受託為國出謀劃策的人有什麼不明智的舉動,有損國民的真正利益,我們就應當看到其中有神的怒氣。 祂 廢 去 忠 信 人 的 講 論 , 又 奪  去 老 人 的 聰 明 約伯記 1220),又將關係到眾人平安的事隱藏起來(路加福音 1942),皆因百姓犯罪的緣故。神要剿滅誰,就叫誰先衝昏頭腦。

1欽定本將第 25 章第 1 節中的「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併入第 24 章第 20 節。

 ----------------------------------------------------------------------------------

第二十四英文原文


下一章



[列王紀下 ] 第二十三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第二十三章

這裡說的是:I。約西亞好王的統治有幸繼續進行,他所開展的改革頗有成效,誦讀律法書(1-2節),重新立約(3 節),潔淨聖殿(4 節),在各地,凡是他力所能及的地方,剷除各種風味的柱像和拜偶像習俗(5-20 節),守逾越節(21-23 節),除去國中的巫師(24 節),並且所行的這一切,都帶有不同尋常的衝勁(25 節)。II這場改革因他的死不幸中斷,表示神對耶路撒冷的忿怒仍在繼續(26-30 節)。III。更加不幸的是他的死所帶來的後果,在他以後的兩個兒子約哈斯和約雅敬都是惡王。

 

約西亞在猶大推行改革(主前 623

1-31 王差遣人招聚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眾長老來。2 王和猶大眾人與耶路撒冷的居民,並祭司、先知,和所有的百姓,無論大小,都一同上到耶和華的殿;王就把耶和華殿裏所得的約書念給他們聽。3 王站在柱旁,在耶和華面前立約,要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遵守他的誡命、法度、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眾民都服從這約。

 

約西亞得了神的話,說耶路撒冷毀滅不可避免,神只會救他自己的靈魂;但他沒有因此沮喪罷手,即便不能隨己意全面開展,也要為自己的國家做點什麼。他仍決心要盡自己本份,然後把結果交給神。他所決定要的就是全面改革;倘若有什麼事能夠避免所宣告的毀滅,那就必是改革無疑;這裡我們看到改革的準備工作。

1. 他召集大會,召來國中的眾長老、官員或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代表,到耶和華的殿見他,連同眾祭司和眾先知,就是尋常傳道的和不尋常傳道的,都聚集到一處;他要叫這場大會成為全國性的行為,希望以此來避免全國性的審判。他要求他們都來參加1-2 節),要把這件事辦得更加莊嚴,要叫他們都出主意,都來相助,也叫反對的人不敢出面抵擋。國會不該削弱好王的尊嚴和權柄,反倒應當支持他。

2. 他不發表演講,而是吩咐人將律法書念給他們聽;甚至有可能是他親自誦讀(2 節),他自己受了感動,也很希望眾人都受感動。約西亞親自誦讀,並不覺得有失身價,正如所羅門親自講道,不覺得有失身價,大衛甘願在神家裡看門,也不覺得有失身價。除了大人物的聚會,他還舉辦猶大和耶路撒冷居民大會,念律法書給他們聽。君王在自己的版圖範圍內推廣聖經知識,這實在是符合王的利益。只要百姓持定信念,按律法聽從,他又按律法執政,國家就凡事平順。人人都應當知道聖經,凡掌權的,都應當傳揚聖經知識。

3. 他不制定新法,要求他們盡本份,而是要求他們與神立約(3 節)。律法書是約書,只要他們作神的子民,神就作他們的神;如今他們願意守自己那部份約,神自然也就守祂那部份約。

1這約就是他們要順從耶和華,順應的意願和典章,順應天意,回應的呼召,關注祂的作為,要發自內心謹遵祂的誡命,包括道德、宗教和司法方面的誡命,在遵守誡命的時候要盡心盡性,盡可能謹慎小心,要誠實、火熱、勇敢,要有決心,滿足約中的條件,仰望約中的應許。

2)立約人首先是王自己,他站在柱旁參考 1114),公開宣告他認同此約,為眾人作榜樣,不僅保證必保護他們,還保證必親自掛帥,盡全力叫他們順從。即便是王,也應當受神的約束,這並不影響自由。眾民都服從這約,就是說,他們都表示認同此約,並且承諾要守約。在要求自己盡本份的時候要盡可能莊重,這很有好處,尤其是在重蹈覆轍、善事衰敗之後。心裡誠實的,都不會害怕當眾表態:約束越嚴,果效越好。

 

約西亞摧毀偶像習俗(主前 623 年)

4-244 王吩咐大祭司希勒家和副祭司,並把門的,將那為巴力和亞舍拉,並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都從耶和華殿裏搬出來,在耶路撒冷外汲淪溪旁的田間燒了,把灰拿到伯特利去。5 從前猶大列王所立拜偶像的祭司,在猶大城邑的邱壇和耶路撒冷的周圍燒香,現在王都廢去,又廢去向巴力和日、月、行星,並天上萬象燒香的人;6 又從耶和華殿裏將亞舍拉搬到耶路撒冷外汲淪溪邊焚燒,打碎成灰,將灰撒在平民的墳上;7 又拆毀耶和華殿裏孌童的屋子,就是婦女為亞舍拉織帳子的屋子,8 並且從猶大的城邑帶眾祭司來,污穢祭司燒香的邱壇,從迦巴直到別是巴,又拆毀城門旁的邱壇,這邱壇在邑宰約書亞門前,進城門的左邊。9 但是邱壇的祭司不登耶路撒冷耶和華的壇,只在他們弟兄中間吃無酵餅。10 又污穢欣嫩子谷的陀斐特,不許人在那裏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11 又將猶大列王在耶和華殿門旁、太監拿單米勒靠近遊廊的屋子、向日頭所獻的馬廢去,且用火焚燒日車。12 猶大列王在亞哈斯樓頂上所築的壇和瑪拿西在耶和華殿兩院中所築的壇,王都拆毀打碎了,就把灰倒在汲淪溪中。13 從前以色列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前、邪僻山右邊為西頓人可憎的神亞斯她錄、摩押人可憎的神基抹、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所築的邱壇,王都污穢了,14 又打碎柱像,砍下木偶,將人的骨頭充滿了那地方。15 他將伯特利的壇,就是叫以色列人陷在罪裏、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築的那壇,都拆毀焚燒,打碎成灰,並焚燒了亞舍拉。16 約西亞回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打發人將墳墓裏的骸骨取出來,燒在壇上,污穢了壇,正如從前神人宣傳耶和華的話。17 約西亞問說:「我所看見的是甚麼碑?」那城裏的人回答說:「先前有神人從猶大來,預先說王現在向伯特利壇所行的事,這就是他的墓碑。」18 約西亞說:「由他吧!不要挪移他的骸骨。」他們就不動他的骸骨,也不動從撒馬利亞來那先知的骸骨。19 從前以色列諸王在撒馬利亞的城邑建築邱壇的殿,惹動耶和華的怒氣,現在約西亞都廢去了,就如他在伯特利所行的一般;20 又將邱壇的祭司都殺在壇上,並在壇上燒人的骨頭,就回耶路撒冷去了。21 王吩咐眾民說:「你們當照這約書上所寫的,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守逾越節。」22 自從士師治理以色列人和以色列王、猶大王的時候,直到如今,實在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23 只有約西亞王十八年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這逾越節。24 凡猶大國和耶路撒冷所有交鬼的、行巫術的,與家中的神像和偶像,並一切可憎之物,約西亞盡都除掉,成就了祭司希勒家在耶和華殿裏所得律法書上所寫的話。

 

我們在這裡看到一場改革,徹底除去一切可憎之物,為榮耀的善工立下根基,乃是在所有猶大諸王歷史中從未見過的;這裡有兩點,令我不勝感歎:

1. 竟有這麼多惡鑽進來,並且持續這麼久,在此我們看見盡數除去。

2. 儘管這些惡被除去,這裡又展望未來,但不出幾年耶路撒冷還是徹底毀滅,即便是這樣的改革也救不了它,因為百姓畢竟還是恨惡改革。他們煉而又煉,終是徒然因而人必稱他們為被棄的銀渣耶利米書 629-30)。請注意看:

I。猶大和耶路撒冷的邪惡何其多,一向如此。這裡告訴我們,在人人知道神的猶大,在神的名為大的以色列,在祂居所所在的撒冷和錫安,竟然找出這樣的可憎之物來。約西亞作王已有十八年,他為百姓作好榜樣,按照律法持守信仰;然而若要調查偶像風氣,想要除去根深蒂固的惡習,那是談何容易。

1. 即便在耶和華的家裡,就是所羅門所建的聖殿,是專門用來敬拜以色列神的所在,也發現了拜巴力、拜亞斯她錄、拜天上萬象的器皿和各樣器具(4 節)。約西亞雖然禁止拜偶像,但為拜偶像所製作的各樣器具卻仍妥善保存,甚至就存在殿裡,一旦眼前的禁令撤銷,便可重新拿出來使用;不僅如此,就連青翠樹本身,就是亞斯她錄的雕像,也還立在殿裡(6節);有人覺得那是維納斯雕像,就是亞斯她錄。

2.在耶和華殿的入口處竟然有馬廄(你能想像嗎?),乃是為拜偶像所預備的;這些都是聖馬,是向日頭所獻的11 節),仿佛日頭如勇士歡然奔路詩篇 195)的時候需要騎馬,也可能這是要表示日頭動作敏捷,乃是他們極其欣賞的,使他們的宗教順應日車,顯得很有詩意;只要稍有常識,不需要神學,也能看出他們的愚昧,叫他們羞愧。有人說這些馬每日清晨都要被領出來,耀武揚威,迎接初升的太陽;也有人說拜日頭的人騎著這些馬膜拜初升的日頭;似乎是他們駕著日車,給人膜拜。這民有神書寫的話在他們中間,他們的思念竟然還是如此虛妄(羅馬書 121),真是奇怪!

3. 就在耶和華殿裡,竟然有孌童的屋子,在那裡行各樣污穢淫亂的事,甚至最逆性的事,並且也以宗教為由,為敬拜他們那些不潔的神明。屬肉體的淫亂與屬靈的淫亂並行,神任憑眾人放縱邪惡情慾,這本身就是思念虛妄的刑罰;參考羅馬書 124 等。那裡有婦女為亞舍拉織帳子的屋子(7 節),那帳子圍住維納斯柱像,膜拜者在那裡行各樣淫穢,並且就在耶和華殿裡。若把我們父的家當成做買賣的地方,那是極其糟糕,若當成賊窩,那就更糟糕,而若當成妓院(真是可怕!),公然藐視神的聖潔,藐視祂殿的聖潔,那就是最糟糕的。難怪使徒稱之為可惡拜偶像的事彼得前書 43

4. 那裡找到了很多拜偶像用的祭壇(12 節),有的在王宮裡,在亞哈斯樓頂上。當時的屋頂是平的,他們將其當成邱壇,在其上築壇(耶利米書 1913;西番雅書 15),算是家裡的壇。 猶大諸王如此行,約西亞雖從未用過,但那時這些壇還在。瑪拿西曾在耶和華的殿裡為他的偶像築壇。他悔改以後將其挪去,拋在城外歷代志下 3315),但並未銷毀,他兒子亞們似乎又將其弄到殿的院內;約西亞在那裡發現了,就將其打碎(12 節)。

5. 在陀斐特,就是靠近耶路撒冷的欣嫩子谷,那裡保存著摩洛的柱像(別的假神是逆性不潔,這個假神則是逆性殘暴),有人將自己的子女作為祭物獻給它,將他們活活燒死,也有的將子女奉獻,叫他們經火(10 節),所勞碌得來的被火焚燒哈巴谷書 213)。陀斐特一詞源於陀斐,就是鼓的意思,因為他們在焚燒兒女的時候擊鼓,想用鼓聲蓋過兒女的尖叫聲。

6. 在耶路撒冷前有邱壇,是所羅門以前建的13 節)。邱壇上的壇和柱像想必已被先前的好王除去,也可能是所羅門悔改的時候將其除去;但其建築或部份建築還在,別的邱壇也還在,直到約西亞的時候。人若將敗壞引進信仰,真不知這些敗壞能進得多深,持續多久。年代久遠並不意味著真理。全國各地都有邱壇,從迦巴直到別是巴8 節),包括城門旁和邑宰門前。派翠克主教認為他們在這些邱壇燒香給那些保護神,乃是他們拜偶像的王所拜的,祈求保護城池;城中的邑宰可能在家裡設私壇,供奉家神。

7. 有拜偶像的祭司,在拜偶像的壇前供奉(5 節),供奉基瑪林西番雅書 14),意思是黑人,或黑衣人。那些獻祭給奧西裡斯的,或為搭模斯哭泣的(以西結書 814),或膜拜陰間神明的,都穿黑衣,像哀哭之人那樣。這些拜偶像的祭司都是猶大王指定在邱壇燒香的;看來他們都是亞倫家的祭司,竟如此糟踐自己的尊嚴;其他根本無權擔任祭司的人也成了祭司,向巴力燒香。

8. 還有交鬼的,行巫術的(24 節)。既然把魔鬼當成神明來拜,難怪也求問於他。

II。良善的約西亞將所有偶像習俗盡行除去,真是徹底。他就是這樣,為萬軍之耶和華大發熱心,對一切不蒙神喜悅的事表現出聖潔的義憤,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他。律法規定所有代表迦南人偶像的建築都要拆毀(申命記 75),而代表以色列人偶像的建築就更應該拆毀,這些東西存留在他們中間,顯得更不虔敬,更褻瀆,更無誠信。他吩咐希勒家和別的祭司:

1. 要潔淨聖殿。這是他們的本份4 節)。為巴力所製作的所有器皿要盡數除去,決不可用在事奉神的事上,也不可留著當作俗物;要盡行燒毀,把灰拿到伯特利去。那地曾是偶像習俗的源頭,有一隻牛犢就立在那裡;加上那地靠近猶大,其惡習已經傳遍整個猶大,所以約西亞把它當成垃圾堆,當成丟棄一切污穢之物的糞坑,儘量叫那些喜悅伯特利的人感到噁心。

2. 要將拜偶像的祭司盡數廢去。凡是不屬於亞倫家的,曾獻祭給巴力或其它假神的,他吩咐要按律將他們處死(20 節)他將他們殺在壇上,乃是那些壇所見過的最蒙悅納的祭物,是向公義的神獻祭。凡是亞倫家的後裔,在邱壇燒過香、卻只敬拜獨一真神的,他吩咐他們永不可靠近耶和華的壇;他們放棄了那份尊榮(9 節)。他將他們帶出猶大各城(8 節),好叫他們不能在暗中作惡,不能繼續以往的偶像習俗;但還是允許他們在弟兄中間吃無酵餅就是素祭;利未記 24-5),與他們同住,在他們的監督之下就不能做惡事,並且學會做好事;那無酵餅(雖索然無味)已經超過他們所配得的,至少能讓他們存活。至於他們能否吃祭肉,像有殘疾的祭司那樣(利未記 2122),統稱為神的食物,那是很有疑問的。

3. 要將所有的柱像打碎,並且燒毀。亞舍拉的柱像(6 節)(某個女神)淪為灰燼,將灰撒在平民的墳上6 節),就是該城的公用墓地。律法規定,人若摸了墳墓,就算為不潔淨;他把灰撒在那裡,就是宣告他們是最不潔淨的,今後凡摸他們的,也都算為不潔淨。迦勒底譯本作:他把灰撒在墳墓裡,表示他要埋葬一切偶像習俗,當成可憎之物,永不再紀念,如死人不再紀念一樣。他將人的骨頭充滿了亞斯她錄(14 節);正如他將柱像的灰撒在墳墓,與死人的骸骨混到一起,照樣他也將死人的骸骨拿到柱像曾經所在的地方,取而代之,一來一往,叫偶像習俗變得更加可憎,叫人遠離柱像的灰,也遠離曾經拜過偶像的地方。死人和死的神明很相像,理當放在一處。

4. 要將所有邪惡的屋子盡數取締,就是那些培育偶像崇拜者的巢穴,孌童的屋子(7 節)。要將它們全然拆毀,盡數鏟平。邱壇也照樣被拆毀,夷為平地(8 節),包括那屬於城中邑宰的;地位和權柄不能保護他們拜偶像,行褻瀆的事。治理人的尤其有義務施行改革,這樣一來,被治理的才會受影響。他污穢邱壇(8 節;第 13 節重 複),儘量令其變得可憎,使百姓不再抱有幻想,像耶戶那樣,把巴力的廟變成廁所(列王紀下 1027)。陀斐特也被玷污(10 節),那是個山谷,與其它位於高岡或邱壇的拜偶像的所在正相反;他將那裡變成了埋死人的地方。關於這件事,我們在耶利米書 191-2 等見過一整段演講,那裡說要在陀斐特葬埋屍首,並且警告說整座城都會像陀斐特那樣。

5. 要移除奉獻給日頭的馬,當作俗物使用,這些馬不得不服在虛空之下,如今要叫它們脫離這虛空;至於日車(這些馬和車竟然就是以色列的馬兵和車輛,真是可悲!),他將它們盡行燒毀;倘若日頭是火焰,那麼這些車最像日頭的時候,就是被焚燒的時候。

6. 凡行邪術的,交鬼的,都要除去(24 節)。凡被定罪行巫術的,他可能將他們處死,以此警戒別人遠離這些惡行。在這一切事上,他都誠誠實實,謹遵前不久發現的律法書上所寫的話24 節)。他以律法為準則,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定睛於律法。

III。他的熱忱還延伸到他力所能及的以色列城邑。十個支派已被擄,亞述的殖民並未住滿那地,所以可能不少城邑投在了猶大王的保護之下(歷代志下 311346)。他到這些城邑來視察,想要在那裡推行改革。凡是我們能影響到的地方,都應當儘量去行善,制止惡人作惡。

1. 他污穢並拆毀耶羅波安在伯特利的壇,連同那裡的邱壇和青翠樹(第 15-16 節)。看來牛犢已經不存在(撒馬利亞啊,你的牛犢已經丟棄;何西阿書 85),但壇還在,拜偶像成癮的人仍在使用。

1)這壇被污穢(16 節)。約西亞大發虔誠的熱心,要徹底清除偶像風俗的老巢;他發現了山上的墓地,也許是用來葬埋拜偶像祭司的,距離他們所服事的壇不遠;這些人十分鍾愛這壇,甚至要將自己的骸骨埋在附近。他掘開這些墳墓,取出骸骨,燒在壇上,表示這些祭司若還活著,他也會這樣待他們;活著的祭司他果然如此對待(20 節)。由此,他污穢了這壇,令其變得可憎。經上警告拜偶像的說:他們的骸骨要拋散在日頭之下(耶利米書 81-2);那裡的警告和這裡的執行(顯明他們骨頭上有本身的罪孽;以西結書 3227)都表示死後有審判,為那些犯了那樣的罪或別的罪、死活都不願悔改的人存留;倘若只是焚燒骸骨,那還算是小事,但如果這象徵靈魂在更猛的火裡受煎熬(路加福音 1624),那才可怕。約西亞做這件事,看來是臨時決定的;若不是他轉身看見那墓地,本不會如此行;但這件事在 350 年前、耶羅波安最初建壇的時候,先知就曾有過預言(列王紀上 132)。在人看來似乎是巧合,但在神,祂總能預見到,有時還要預先說出來。 王 的 心 在 耶 和 華 手 中箴言 211);約西亞的心也在祂手中,將其轉動(他自己不知不覺;雅歌 612),就行了此事。神的工沒有落空的。

2)這壇被拆毀。他將這壇和一切所屬的盡行拆除(15 節),將其焚燒,偶像既然在世上乃為虛無,他就盡力將其剷除,打碎成灰, 如 同 風 前 的 灰 塵詩篇 1842)。

2. 他拆毀了所有邱壇的殿宇,就是在撒馬利亞各城的撒但會堂(19 節)。這些都是以色列王建造的,神興起這位猶大王將其拆除,要賜尊榮給那被十個支派所背叛的大衛家;他把那些祭司當作祭物獻在他們自己的壇上,乃是公義的(20 節)。

3. 他細心保留了那神人的墓穴;那來自猶大的神人預言此事,如今有來自猶大的王執行此事。他就是那好先知,曾指著伯特利的壇說話(列王紀上 1332),自己卻因違背了耶和華的話被獅子所殺;不過為了表示神對他的怒氣沒有延及到他死後,只到他死為止,神就使他周圍的墳墓都被掘開,他的墳墓卻安然無恙(17-18 節),無人移動他的骸骨。他進入平安,在床上安歇(以賽亞書 572)。那說謊言的老先知當時很想在儘量靠近他的地方下葬,看來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他的骨灰既然和那好先知的骨灰混在一起,就因他的緣故得保留;參考民數記 2310

IV。這裡告訴我們,約西亞和百姓在這以後守逾越節。一旦除去國中的舊酵,就開始忙著守節。耶戶搗毀了巴力崇拜,卻沒有謹遵神的誡命和典章;但約西亞所考慮的,不只是停止作惡,還要學習行善,除去一切可憎習俗的途徑,就是謹守一切所命定的典章(參考利未記 1830),所以他吩咐全民守逾越節;這不只是紀念他們蒙拯救出埃及,也是象徵將自己獻給領他們出來的那位,象徵與祂相通。他發現守節這件事記在律法書中,這裡稱為約書;滿有權柄的神雖可直接命令我們行事,但滿有恩典的神卻用約的形式與我們交往,所以他要守節。這裡所記載的,不如希西家時期守逾越節那樣詳細(歷代志下第 30 章),不過總的來說,這裡告訴我們,先前幾個王都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自從士師治理的時候就沒有守過(22 節);這從側面表示士師記這卷書雖然把以色列當時的景況寫得極其悲哀,但那時也有黃金歲月。這次守節,無論是人數還是參與者的投入,無論是祭物還是供物,都是極不尋常的,人人嚴守逾越節的條例,和希西家時期守逾越節不同,那時很多守節的人不按聖所的潔淨條例自潔,還允許利未人做祭司的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約西亞作王的餘剩日子,信仰極其興旺,人人謹守耶和華的節期;但這次逾越節尤其叫人滿意,因為聖約得到重申,改革按聖約的條款得到開展,前不久在律法書中所發現的源自神的聖禮得到恢復,儘管久已荒廢,這些都叫人心中滿有聖潔的喜樂;因為他們熱心摧毀偶像風氣,神就喜悅用不尋常的兆頭來賞賜他們,證明祂的同在和恩惠。這一切加到一起,這次逾越節就顯得極其不同尋常。

 

約西亞之死(主前 610 年)

25-3025 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26 然而,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諸事惹動他。27 耶和華說:「我必將猶大人從我面前趕出,如同趕出以色列人一般;我必棄掉我從前所選擇的這城-耶路撒冷和我所說立我名的殿。」28 約西亞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29 約西亞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幼發拉底河攻擊亞述王;約西亞王去抵擋他。埃及王遇見約西亞在米吉多,就殺了他。30 他的臣僕用車將他的屍首從米吉多送到耶路撒冷,葬在他自己的墳墓裏。國民膏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接續他父親作王。

 

讀了這幾節經文,我們不得不說,耶和華啊,雖然你的公義好像高山,極其明顯,不容爭議,的 判 斷 如 同 深 淵 詩篇 366),深不可測。我們能說什麼呢?

I。這裡承認約西亞是有史以來坐在大衛寶座上的最好的王(25 節)。希西家在危難中對神的信心和倚靠是獨一無二的(185),照樣,約西亞在推行改革過程中的誠信和熱心也是獨一無二的。在這一點上,無人像他:

1. 列祖背叛耶和華,他卻歸向祂。歸向神,選擇祂,愛祂,這就是真信仰。他盡己所能使他的國也歸向耶和華。

2. 他在這件事上盡心、盡性,凡他所行的,都有正確的感情和目標。在信仰的事上不盡心,就是不把信仰當一回事。

3. 他在這件事上盡心、盡性、盡力,就是滿有衝勁、勇氣和決心,不然就不可能衝破眼前的困難。我們若能在事奉神的事上盡力盡心,便可成就極大的事!

4. 他所行的,乃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嚴格遵行那律法,並且真心擁戴。他大發熱心,但並不蠻幹,而是按律行事。

II。儘管如此,他還是英年早逝,且是暴斃,不出幾年,他的國就淪喪。像這樣的改革,人人以為王和王國必欣欣向榮,但事實正相反,王和王國都籠罩著烏雲。

1. 王國即便改革,仍註定要滅亡。然而,耶和華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26 節)。這是千真萬確的,神曾藉著先知說過(耶利米書 187-8),倘若一國原本註定要滅亡的,但若轉意離開他們的惡,就必後悔,不將災禍降與他們;所以我們應當斷定,約西亞的民雖然服在約西亞的權柄之下,但沒有真心謹守約西亞的原則。他們不得不轉離惡道,但不是心甘情願轉離惡道,仍然心儀偶像;於是鑒察人心的神就沒有收回祂的判決,祂的判決仍然是:猶大人必被趕出,如同以色列人一般,耶路撒冷必被棄掉27 節)。不過即便是這場毀滅,其本意也是要他們真正悔改,因而我們不得不說,不僅罪犯惡貫滿盈,註定滅亡,並且那疾病也已發作,該治癒了,其結果就是除去罪孽。

2. 作為這件事的證明,推行改革的王在他正發揮大作用的時候被剪除:這是對他的憐憫,好叫他不致親眼看見即將臨到他王國的災禍,但這也是對百姓的忿怒,因為他的死直接導致荒涼臨到。埃及王似乎正在出兵攻打亞述王,當時的巴比倫王也稱為亞述王。約西亞的國正處在兩國之間。他覺得應該出兵抵擋埃及王,免得他的勢力越來越大,越來越有威脅;他雖然在這時聲稱無意攻打約西亞,但他若將埃及河和幼發拉底河成功打通,那麼猶大地很快就會被淹沒。於是約西亞去抵擋他,且在第一次交手時就喪命(29-30 節)。對於這件事

1)我們不敢恭維約西亞的行為。他去打這場仗,並無明確呼召,似乎也沒有藉著烏陵或先知求問神的意思。他為何要為亞述王出頭、表現得像是他的盟友呢?你豈當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呢(歷代志下 192)?如果埃及王和亞述王之間有紛爭,他本該意識到神自會從中給他和他的民帶來好處,叫雙方起到相互削弱的作用。神曾應許他必平平安安歸到墳墓(2220);有人理解為這應許沒有兌現,因為他在這件事上失算,拋棄了應許的好處。神應許要在我們所行的道上保守我們,但如果我們偏離所行的道,那就是把自己拋到祂的保護之外。我的理解是,我相信這應許還是應驗了,因為他死的時候與神和好,與他的良心和好,並且沒有看見迦勒底人毀滅猶大和耶路撒冷,也沒有看見任何災禍的跡象迫在眉睫;不過我還是覺得這是天意對他的責備,因為他行事莽撞。

2)我們應當稱謝神的公義,他從忘恩負義的民那裡取去珍珠,因他們不懂得珍惜。眾人大大哀慟他的死(歷代志下 3525),耶利米迫切要求眾人哀慟,將這件事的意義告訴他們,指出這是大禍臨頭的跡象;眾人在他生前沒有好好利用所得的憐憫,於是神就挪去這些憐憫,叫他們明白這些憐憫的價值。

 

約哈斯和約雅敬作王(主前 610 年)

31-3731 約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三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他母親名叫哈慕她,是立拿人耶利米的女兒。32 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33 法老尼哥將約哈斯鎖禁在哈馬地的利比拉,不許他在耶路撒冷作王,又罰猶大國銀子一百他連得,金子一他連得。34 法老尼哥立約西亞的兒子以利亞敬接續他父親約西亞作王,給他改名叫約雅敬,卻將約哈斯帶到埃及,他就死在那裏。

35 約雅敬將金銀給法老,遵著法老的命向國民徵取金銀,按著各人的力量派定,索要金銀,好給法老尼哥。36 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他母親名叫西布大,是魯瑪人毗大雅的女兒。37 約雅敬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

 

約西亞安葬以後,耶路撒冷就再也沒有寧日,災禍是一個接一個,不出二十年就全然毀滅。這裡簡述他兩個兒子作王的故事;第一個成了戰俘,第二個則成了埃及王的傀儡,並且二人都是剛登基就這樣。埃及王既殺了約西亞,他雖無意圖謀猶大,但被約西亞的抗拒所激怒,似乎現在要折轉人馬,對付他的家和他的國了。約西亞的眾子若踏著他的腳蹤,便可受益於他的虔誠,但他們既然偏離他的腳蹤,就不得不受害於他的莽撞了。

I。那地的人首先立他幼子約哈斯為王,可能因為他顯得很有打仗才能,勝過他的哥哥,能與埃及王相抗衡,替父親報仇;當時眾人也許更關心復仇的事,更關心面子,不在乎繼續開展他父親的改革;結果可想而知。

1. 他行惡事(32 節)。他雖得了良好教育,又有好榜樣,但還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並且很可能在他父親生前就已如此,因為他作王時間很短,不可能在作王期間顯出這麼多惡來。他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惡。雖然他沒有很多時間作惡,但他選擇了所效法的榜樣,表明他有意跟從誰,決心步誰的後塵;既然如此,他想要效法的人所行的惡,這裡就算作是他行出來的。年輕人選擇以誰為榜樣,選擇效法誰,這是至關重要的。在這方面若有差錯,那就是致命的;參考腓立比書 317-18

2. 他既然行惡事,結果自然就很慘。他作王只有三個月,就淪為戰俘,活著是戰俘,死時還是戰俘。埃及王捉住他,將他囚禁(33 節),免得他鬧出動靜來,還將他擄去埃及,不久就死在那裡(34 節)。這約哈斯就是以西結在為以色列的王作哀時所說的那小獅子,說它學會抓食而吃人(就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然而列 國 聽 見 了 , 就 把 牠 捉 在 他 們 的 坑 中 , 用 鉤 子  拉 到 埃 及 地 去以西結書 191-4);參考耶利米書 2210- 12

II。埃及王立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以利亞敬為王;這裡沒有說他接續約哈斯作王約哈斯的任期太短,不值一提),而是說他接續約西亞作王。在此之前,猶大的王冠都是由父親傳給兒子,直到現在,才出現兄弟傳位的現象;亞哈家曾有過一次這樣的事,但在大衛家,這是首次。埃及王既有能力立他為王,就再次行使他的能力,改了他的名字,稱他為約雅敬;這名字與耶和華有關,因他無意叫他拋棄或遺忘本國的信仰。萬國都奉自己神的名而行,他也理當如此。巴比倫王給人改名的時候卻沒有這個意思(但以理書 17)。關於這約雅敬,這裡告訴我們:

1. 埃及王使他極其貧窮,向他徵收了一大筆錢,有一百他連得銀子,一他連得金子(33 節),他費了好大勁,才從臣民那裡擠出這筆錢來,給了法老(35 節)。先前是以色列人擄掠埃及人,現在是埃及人擄掠以色列人。可見罪孽所帶來的改變是何等可悲!

2. 他變得很窮,卻沒有變好。他受到天意的責罰,本該自卑悔改,但他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37 節),因而就準備接受更大的審判。神就是這樣,小一點的審判不管用,更大的審判就奉命而來。

---------------------------------------------------------------------------------

第二十三章英文原文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