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本章更具體講述以斯拉的耶路撒冷旅程;關於這次旅程,前章已有概述。I。與他同行的人(第 1-20 節)。II。他和同行的人禁食,求神在旅途中與他們同在(第 21-23 節)。III。他細心看顧所攜帶的財物,並託付給祭司,吩咐他們小心看管(第 24-30 節)。IV。神在途中看顧他和同行的人(第 31 節)。V。他們平安抵達耶路撒冷,將財物交給祭司(第 32-34 節),將諭旨交給王的地方官員(第 36 節),並且獻祭給神(第 35 節),然後開展工作。
以斯拉和其他人的旅程(主前 457 年)
1-20。1 當亞達薛西王年間,同我從巴比倫上來的人,他們的族長和他們的家譜記在下面:2
屬非尼哈的子孫有革順;屬以他瑪的子孫有但以理;屬大衛的子孫有哈突;3 屬巴錄的後裔,就是示迦尼的子孫有撒迦利亞,同著他,按家譜計算,男丁一百五十人;4
屬巴哈‧摩押的子孫有西拉希雅的兒子以利約乃,同著他有男丁二百;5
屬示迦尼的子孫有雅哈悉的兒子,同著他有男丁三百;6 屬亞丁的子孫有約拿單的兒子以別,同著他有男丁五十;7
屬以攔的子孫有亞他利雅的兒子耶篩亞,同著他有男丁七十;8 屬示法提雅的子孫有米迦勒的兒子西巴第雅,同著他有男丁八十;9
屬約押的子孫有耶歇的兒子俄巴底亞,同著他有男丁二百一十八;10 屬示羅密的子孫有約細斐的兒子,同著他有男丁一百六十;11
屬比拜的子孫有比拜的兒子撒迦利亞,同著他有男丁二十八;12 屬押甲的子孫有哈加坦的兒子約哈難,同著他有男丁一百一十;13
屬亞多尼干的子孫,就是末尾的,他們的名字是以利法列、耶利、示瑪雅,同著他們有男丁六十;14 屬比革瓦伊的子孫有烏太和撒布,同著他們有男丁七十。
15 我招聚這些人在流入亞哈瓦的河邊,我們在那裏住了三日。我查看百姓和祭司,見沒有利未人在那裏,16 就召首領以利以謝、亞列、示瑪雅、以利拿單、雅立、以利拿單、拿單、撒迦利亞、米書蘭,又召教習約雅立和以利拿單。17 我打發他們往迦西斐雅地方去見那裏的首領易多,又告訴他們當向易多和他的弟兄尼提寧說甚麼話,叫他們為我們神的殿帶使用的人來。18
蒙我們神施恩的手幫助我們,他們在以色列的曾孫、利未的孫子、抹利的後裔中帶一個通達人來;還有示利比和他的眾子與弟兄共一十八人。19
又有哈沙比雅,同著他有米拉利的子孫耶篩亞,並他的眾子和弟兄共二十人。20 從前大衛和眾首領派尼提寧服事利未人,現在從這尼提寧中也帶了二百二十人來,都是按名指定的。
以斯拉領受了諭旨,就招募志願者,
豎 立 大 旗
, 招 回 以 色 列 被 趕 散 的 人 和 分 散 的 猶 大 人 (以賽亞書 11:12)。“凡是錫安的兒女,與巴比倫人同住的,都可上耶路撒冷去;聖殿已經完工,供奉已在進行,該回去了。”有這樣的領頭人,又有這些鼓舞人心的事,想必所有猶太人都會回應,都會 抖 下 塵 土 , 解 開 頸 項 的 鎖 鏈 (以賽亞書
52:2)。想必沒有人看見這一切仍躊躇不前。但很多人確實如此。他們喜愛安逸,勝過自己的信仰,安於現狀;有的不信耶路撒冷環境更好,有的則知難而退。但這裡告訴我們:
I。也有人願意和以斯拉同去。這裡提到幾個家族的名,令他們增色,還提到各家男丁的數目,總共 1,496 人。這裡提到兩位祭司的名(第
2 節)和一位大衛子孫的名,不過他們似乎沒有帶家眷,可能是想先看看是否喜歡耶路撒冷,然後伺機而定,或接家眷來,或打道回府。這裡提到的幾個家族,我們在第 2 章見過。這幾家當時已有人上去,這次有更多的人,各按神給各人的感動;有的在巳初蒙召進葡萄園,有的直到酉初才蒙召(馬太福音 20:3,6),即便如此,沒有被拒絕的。這裡提到
亞 多 尼 干 的 子 孫 , 就 是 末 尾 的 (第 13 節),有人將之理解為一種責備,說他們是最後加入以斯拉行列的;我倒覺得這是一種稱讚,這個家族全部回歸,無人滯後。
II。同行的利未人似乎有些猶豫。以斯拉指示所有同行的都要在新年那日,就是正月初一,在某處聚集(7:9)。那日他在那裡查看眾人,數點人數,卻見
沒 有 利 未 人 在 那 裡 (第 15 節),真是奇怪。祭司倒有幾個,但沒有利未人。神聖支派的精神何在?祭司以斯拉像摩西那樣宣告說: 凡 屬 耶 和 華 的 , 都 要 到 我 這 裡 來 (出埃及記 32:26)!他們卻不像利未人,退縮了,只想 坐 在 羊 圈 內 聽 群
中 吹 笛 的 聲 音 (士師記
5:16)。想必在巴比倫也有會堂,他們可在那裡祈禱,講道,守安息日(雖不是上乘,也該感恩才是);如今耶路撒冷的殿已經開放,他們本為聖殿供奉而立,就該嚮往錫安的門,勝過所有的會堂。這件事記錄在此,是要叫他們蒙羞,
不 要 在 迦
特 報 告 (撒母耳記下 1:20)!以斯拉見隨行人當中沒有利未人,大為不解。用於聖殿供奉的錢財極為充裕,所缺的是人手。王和王子所行的,遠遠超過了所當行的,利未子孫所行的,卻不及所當行的一半。他從隨行人中挑選了十一人,都是首領,又是通達之人,要用他們來填補這令人遺憾的空缺。
1.
以斯拉打發他們前往一個合適的所在,仿佛是利未人的學府,稱為 迦 西 斐
雅 地 方 ,可能是巴比倫的一條街或一個廣場,在那裡培訓利未人;可稱為 銀 街 ,因為
迦 西 斐 雅 是銀子的意思。他打發他們去見一個合適的人,名叫易多,是那學府的負責人,不是催他自己同行(想必他已年邁,不便遠行),而是請他派些年輕人來,為我們神的殿帶使用的人來(第 17 節)。為神殿預備好的使者,這是善工,凡願意相助的,都可大得安慰,也算有功勞。
2. 這一招很有效。他們沒有空手而回;雖是臨時招募,仍帶回四十個利未人,供以斯拉使用,其中有示利比,這裡說他是個通達的人,並有十八人同行(第 18 節);有哈沙比雅和耶篩亞,並有二十人同行(第 19 節)。由此看來利未人並非堅決不願上去,只是有些惰性,漠不關心,需要被呼召,受激發,才會前往。義人忽視善工,需要督促,真是可惜!他們需要被督促,這固然可惜,但若沒有人督促他們,那就更可惜!
3.
這裡提到尼提寧人,乃是神聖學府的僕役,聖殿服事中最低等的,他們似乎比利未人要主動得多。臨時招募,共招來 220 人,都出現在以斯拉數點名單的光榮榜上(第 20節)。以斯拉說: 蒙 我 們 神 施 恩 的 手 幫 助 我 們 ,我們終於有了利未人。倘若事奉人手不足,後來又填滿空缺,理當歸榮耀給神,感謝祂施恩的手預備他們出來事奉,感動他們,也為他們打開機會的門。
以斯拉禁食(主前 457 年)
21-23。21 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祂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22
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祂的;但祂的能力和忿怒必攻擊一切離棄祂的。」23
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神,祂就應允了我們。
以斯拉終於得了利未人與他同行,但若沒有神與他同行,也是枉然。這才是他最關心的。我們凡事都要有神的同在,尤其是為祂在人間的國度爭取利益的事上。以斯拉在此所行的正是如此。請注意看:
I。他堅信神,堅信祂施恩保守。他把自己所信守的原則告訴王(第 22 節);凡尋求神的,都必在祂翅膀的蔭下得平安,即便遭遇大難;而凡離棄祂的,則必處處遇險,即便在最安全的時候。神的僕人有神的能力撐腰,他的仇敵則受神的能力攻擊。這點以斯拉心裡相信,且在王面前口裡承認;他不願開口求王派兵護送,免得王和他身邊的人以為神沒有能力幫助祂的百姓,也免得他們以為以斯拉不相信神的能力。凡信靠神的,以神為誇耀的,都不願求助於人的保護,尤其不願使用不法手段謀求平安,因為這樣做是自相矛盾,有違自己的信念。信靠神的人並非不能使用合法手段自保,這點自可不必忌諱,但如果關乎神的榮耀,那就寧可冒險,也不可有所虧缺;神的榮耀應當看作比生命更寶貴。
II。他既有此信念,就鄭重祈求神:宣告禁食(第 21 節)。毫無疑問,他剛開始想上去,就一直在求神引導;但既要眾人蒙恩,就當舉行集體禱告,叫一切得安慰的,都一同求安慰。他們禁食:
1. 為的是表達謙卑。他宣告禁食,其用意和意義正是謙卑:“
為 要 在 我 們 神 面 前 刻 苦 己 心 ,認罪,並求祂赦免。”如果我們即將進到一個新環境,就當儘量不把過去環境的罪孽帶進去。如果危機四伏,就當確保與神和好,那樣才會安全,不會有真正的傷害臨到我們。
2. 為的是激發眾人祈求。禁食總是和禱告聯繫在一起。他們在施恩座前所要做的,是求神賜給他們平坦的道路,意思是將自己交托在天意的引導之下,交在神的庇護之下,求神的引領,沿途保守他們,帶領他們平安到達終點。他們沿途都是客旅,需要穿過仇敵的地界,並且不像先祖,有雲柱火柱引路;但他們相信有神的能力和恩惠,有神使者的服事,不需要雲柱火柱,便可盼望藉著禱告得著神的幫助。注意:對自己、對家人、對產業的一切擔憂,都應當藉著禱告交托給神,把憂慮卸給祂,這是我們的智慧,也是我們的責任;參考腓立比書
4:6。
III。他們如此行大有果效(第
23
節):同心禱告祈求我們的神,祂就應允了我們。他們得了安慰人心的確據,相信禱告蒙了應允,事實證明果然如此;只要迫切尋求神,沒有尋不見的。
以斯拉照管聖殿財物(主前 457 年)
24-30。24 我分派祭司長十二人,就是示利比、哈沙比雅,和他們的弟兄十人,25
將王和謀士、軍長,並在那裏的以色列眾人為我們神殿所獻的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給他們。26 我秤了交在他們手中的銀子有六百五十他連得;銀器重一百他連得;金子一百他連得;27 金碗二十個,重一千達利克;上等光銅的器皿兩個,寶貴如金。28
我對他們說:「你們歸耶和華為聖,器皿也為聖;金銀是甘心獻給耶和華-你們列祖之神的。29 你們當警醒看守,直到你們在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庫內,在祭司長和利未族長,並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過了秤。」30 於是,祭司、利未人按著分量接受金銀和器皿,要帶到耶路撒冷我們神的殿裏。
這裡說的是以斯拉尤其關心所攜帶的屬於聖所的財物。請注意看:
1. 前面他將照看財物的事交托給神,這裡又交托給合宜的人,由專人看管;當然若沒有神,他們就枉然警醒。注意:我們不僅要禱告,自身也要盡力而為;基督的福音,祂的教會,祂的聖禮,這些不能全都扔給祂照管,也應當
交 托 忠 心 的 人 (提摩太后書 2:2)。
2. 前面他求神保守所攜帶的一切財物,這裡他特別在意屬於神家、要獻給祂的那部份。你指望神藉著天意保守屬於我們的那部份嗎?那就應當藉著祂的恩典保守屬於祂的那部份。願我們在乎神的榮耀,神的利益;那時便可指望祂在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安慰。請注意看:
(1)他將神家的財物交給十二位祭司長,並十二位利未人,將此任託付給他們(第 24,30 節);照管神的物是他們職責所在,並且這些聖物在某種意義上說對他們有 好處。以斯拉告訴他們為何要交給他們(第 28 節): 你 們 歸 耶 和 華 為 聖 ,
器 皿 也 為 聖 ;分別為聖的人照管聖物,豈不是理所當然嗎?享受祭司尊位和尊榮的,理當擔負祭司的信託和責任。先知在預言神的百姓回歸、神的使者出巴比倫的時候囑咐道:
你 們 扛 抬
耶 和 華 器 皿 的 人 哪 , 務 要 自 潔 (以賽亞書 52:11)。
(2)他將聖物交托給他們,一絲不苟:將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給他們(第 25 節),指望日後收回的時候也過秤。凡是託付,就當一絲不苟,雙方達成共識,託付聖物尤其是這樣。在所羅巴伯時代,交托器皿論數量,這裡則論重量,兩者都很透明,若有遺失,很容易顯出來;這表示凡受託保管聖物的都應當牢記(神奧秘事的管家都是如此),或領受或交還,遲早都要交帳,應當忠心對待,便可歡喜交帳。
(3)他囑咐他們(第 29 節):“ 你 們 當 警 醒 看
守 ,免得遺失,免得被盜用,免得與別物相混。要將聖物單獨存放,親自保管;確保聖物安全,直到在殿裡,當著官長的面過秤。”由此表示他們實在應該謹慎忠心,也表示倘若謹慎忠心,便大得尊榮。保羅也是如此囑咐提摩太,吩咐他保管福音的寶藏, 直 到 我 們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顯 現 (提摩太前書 6:14),直到在祂面前交帳,那時他的忠心就是他的冠冕。
以斯拉到達耶路撒冷(主前 457 年)
31-36。31 正月十二日,我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要往耶路撒冷去。我們神的手保佑我們,救我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32
我們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裏住了三日。33 第四日,在我們神的殿裏把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在祭司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的手中。同著他有非尼哈的兒子以利亞撒,還有利未人耶書亞的兒子約撒拔和賓內的兒子挪亞底。34
當時都點了數目,按著分量寫在冊上。
35 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人向以色列的神獻燔祭,就是為以色列眾人獻公牛十二隻,公綿羊九十六隻,綿羊羔七十七隻,又獻公山羊十二隻作贖罪祭,這都是向耶和華焚獻的。36
他們將王的諭旨交給王所派的總督與河西的省長,他們就幫助百姓,又供給神殿裏所需用的。
我們在此隨同以斯拉到達耶路撒冷,整整花了四個月;但他行進緩慢是由於人多。這裡說的是:
I。神何其美善,並且他承認神的美善: 我 們 神 的 手 保 佑 我 們 ,激勵我們向前。
1. 他們感謝神一路上保守他們,不致被剪除;因有仇敵在路上埋伏,要害他們,或像亞瑪力人那樣在後面偷襲(申命記 25:17-28),但神保佑了他們(第 31 節)。即便是普通旅程的艱辛,也足以叫我們藉著禱告,使出門旅行成為聖潔,又藉著讚美感恩,使平安回歸成為聖潔;何況是如此艱辛的征程,那就更應當仰望神。
2. 他們終於安全抵達終點(第 32 節)。願堅定面向新耶路撒冷的,都能堅定向前,堅持到底,直到在 錫 安 朝 見 神 (詩篇 84:7),那時就會明白 那 動 了 善 工 的 , 必 成 全 這 工 (腓立比書 1:6)。
II。照管財物的何其忠心。他們一到耶路撒冷,就急著交付所託管的,於是到殿裡求見負責人,將財物交割妥當,分毫不差(第 33-34 節)。若將所託付的交割妥當,便覺安心,若能在交割時顯得自己一貫忠心,便可揚名。
III。隨行的何其虔誠。他們剛來到祭壇,就覺得應該獻祭,不論在巴比倫是何光景(第 35 節)。若沒有機會,則情有可原,一旦開了門,就應當行出來。這裡特別提到:
1.
他們獻祭包括贖罪祭,因為罪若得贖,所得的每一樣恩典都變得甘甜,變得穩妥;若不除去罪孽,若不與神和好,就不會有真正的安慰。
2.
獻祭的數目和支派數目相當,十二隻公牛,十二隻公山羊,九十六隻公綿羊(十二的八倍),表示二國聯合,正如先知所預言的(以西結書 37:22)。不再是兩個支派走一條路,十個支派走另一條路,而是所有十二個支派都通過各自的代表,在同一個祭壇相遇。
IV。就連猶太人的仇敵也化敵為友,在以斯拉所持的諭旨面前低頭;他們不但沒有阻攔神的百姓,反倒幫助他們(第 36 節),純粹是順從王的意思:王一旦態度溫和,人人都顯得溫和。那時, 各 處 的 教 會 都 得 平
安 (使徒行傳 9:31)。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