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 2024

[列王紀下 ] 第六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第六

本章說的是:I。講述以利沙更多的奇事。1. 使鐵浮在水面(1-7 節)。2. 向以色列王披露亞蘭王的密謀(8-12 節)。3. 救自己脫離奉命前來捉拿他的人(13-23 節)。II亞蘭人圍困撒馬利亞,城中遭遇大難(24-33 節)。該城得解脫,這是藉著以利沙的話語所成就的另一件奇事,這個故事我們會在下一章看到。以利沙是會眾的祝福,也是國家的祝福,是先知門徒的祝福,也是君王的祝福。

 


使鐵浮在水面(主前 893 年)

1-71 先知門徒對以利沙說:「看哪,我們同你所住的地方過於窄小,2 求你容我們往約旦河去,各人從那裏取一根木料建造房屋居住。」他說:「你們去吧!」3 有一人說:「求你與僕人同去。」回答說:「我可以去。」4 於是以利沙與他們同去。到了約旦河,就砍伐樹木。5 有一人砍樹的時候,斧頭掉在水裏,他就呼叫說:「哀哉!我主啊,這斧子是借的。」6 神人問說:「掉在哪裏了?」他將那地方指給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裏,斧頭就漂上來了。7 以利沙說:「拿起來吧!」那人就伸手拿起來了。

 

這裡有幾點值得注意:

I。關於先知門徒,他們的光景,他們的特點。這裡所說的學府應該位於吉甲,因為以利沙就在那裡438),離約旦河不遠;以利沙無論在何處主持聚會,也許都會有很多先知門徒蜂擁而來,從他的授課、勸言和禱告中得益處。人人都渴望與他同住,與他相近。凡當教師的,應當傾囊相授,使學生得到最大好處。請注意看:

1. 門徒的數目大增,場所不夠大: 我 們 同 你 所 住 的 地 方 過 於 窄 小1 節),表示有很多人加入進來。以利沙的神蹟無疑吸引了許多人。如今基哈西被革除,也許門徒增加得更快;可能有更誠實的人替代了他,負責眾人的飲食。除了乃縵這件事,基哈西似乎還在別的事上埋怨主人過於慷慨(443)。

2. 他們都很謙卑,不在乎高大上的東西。場所不夠大,他們沒有說要香柏木,大理石,能工巧匠,而是各人取一根木料,搭建簡陋的草屋。先知門徒理當如此,既然宣告要仰望另一個世界裡的大事,就當滿足於這個世界上的卑微事。

3. 他們都很窮,並且和大人物沒有瓜葛。有跡象表明當時是約蘭當王,耶洗別也在掌權,不然先知門徒既然場所不夠,本可向政府申請,不必自己商議擴建住處。神的先知很少得世人的善待。不僅如此,他們窮到一個地步,竟然沒有錢雇工人,不得不放下學習,自己做工;甚至沒有錢買工具,不得不向鄰舍借。貧窮不能阻止先知的靈。

4. 他們都很殷勤,願意吃苦。他們不願像寄生蟲那樣活著(也許應該說像無所事事的和尚那樣活著),倚靠別人養活,而是希望主持允許他們自食其力。先知門徒不該整日冥思苦想,一事無成,更不該貪圖安逸,躲避勞動。既然不吃就要死,那就應當工作,不然就挨餓;參考帖撒羅尼迦後書 3810。但願沒有人認為誠實做工是個負擔,是有失身份。他們都很敬重以利沙;雖然他們自己也都是先知,但仍十分尊重他。

1)他們不願自行開工,定要先征得他同意(2 節)。人不可過份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即便自以為理由十足;應當渴望聽取更聰明、更有經驗之人的意見;這些先知門徒還帶著他們的父同往,並且所行的都聽他的指示,服從上司,這點尤其值得稱讚。

2)他們不願自行伐木,定要他作伴:求 你 與 僕 人 同 去3 節),不僅能在關鍵時候出點子,也能在我們當中維持秩序;在你的監督下,我們可以循規蹈矩。好的門徒渴望有好的原則可循。

5. 他們都很誠實,都是恨不得自己吃虧,也不願別人吃虧。他們當中有一人不慎用力過猛(不常做工的,往往用力過猛),斧頭飛進了水裡;他沒有說:這是運氣欠佳,誰能避免呢?那是手柄的錯,主人只好認栽。他急切地喊叫起來: 哀 哉 ! 我 主 啊 , 這 斧 子 是 借 的 5 節)。這斧子如果是他自己的,那他只會覺得遺憾,無法繼續和眾弟兄一同幹活;現在除了這點遺憾,他還覺得對不住主人;他覺得不僅要對得住主人,還要心存感恩。注意:借來的東西理當愛護,像是自己的一般,確保不損壞,因為我們應當愛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許這位先知很窮,無力賠償,為此他失了斧子,就更覺不安。對於誠實的心靈而言,家境清貧的最大苦楚未必是自己缺乏或蒙羞,而是無力償還合理債務。

II。關於先知之父以利沙。

1. 他很低調,又很有同情心;先知門徒渴望他的陪同,他就與他們一同到樹林裡去(3 節)。但願沒有人自命清高,拒絕俯就行善,應當善待眾人;傳道人尤其要這樣。

2. 他很有能力,可以叫鐵浮在水面(6 節),有違自然規律,因為大自然的神不受自然規律限制。他沒有把斧柄扔進水裡,而是另砍一根樹枝,扔到河裡。我們不必將之理解為兩個神蹟,以為是樹枝下沉,托起斧子,只需將之理解為一個兆頭,是神吩咐斧子浮起。神的恩典也是如此,能叫沉在世界淤泥中的鐵石心腸興起,叫生來就屬地的性情興起,仰望上頭的事。

 

圍困亞蘭人;慷慨釋放亞蘭人(主前 893 年)

8-128 亞蘭王與以色列人爭戰,和他的臣僕商議說:「我要在某處某處安營。」9 神人打發人去見以色列王,說:「你要謹慎,不要從某處經過,因為亞蘭人從那裏下來了。」10 以色列王差人去窺探神人所告訴所警戒他去的地方,就防備未受其害,不止一兩次。11 亞蘭王因這事心裏驚疑,召了臣僕來,對他們說:「我們這裏有誰幫助以色列王,你們不指給我嗎?」12 有一個臣僕說:「我主,我王!無人幫助他,只有以色列中的先知以利沙,將王在臥房所說的話告訴以色列王了。」

 

前面是以利沙憑藉先知的靈幫助先知門徒,這裡則是他憑藉先知的靈幫助國王,因為先知的靈和其它恩賜一樣,都是叫人受益;一個人無論得了什麼行善的能力,都應當用來為別人造福,不論別人是聰明還是不聰明。請注意看這裡:

I。以利沙把敵人亞蘭王的意圖和動靜都告訴了以色列王,比那些機警而忠實的探子管用得多。如果亞蘭王密謀出擊,決定要從何處進犯以色列邊境,何處最出人意料,防守最薄弱,那麼他的軍隊尚未接到軍令,以色列王就已經從以利沙得知這一切,於是就有機會防止受害;這樣的事不止一次(8-10 節)。由此可見:

1. 凡與屬神以色列為敵的,他們的計謀十分狡猾,他們的企圖接連不斷: 趁 他 們 不 知 不 見 , 我 們 進 入 他 們 中 間 , 殺 他 們尼希米記 411)。

2. 他們所有的計謀, 神都知道,並且祂有很多方法對付他們。

3. 若有人事先警告我們前面有危險,使我們能夠警醒防範,這是很有好處的。神的先知所行的,就是給我們警告;我們如果聽到警告聲,仍不自救,那就是自尋死路,我們的血就要歸到自己頭上。以色列王願意聽從以利沙關於防範亞蘭人的警告,卻不願聽從他關於防範罪孽的警告。大多數人不太關心這樣的警告;他們只顧救自己脫離死亡,卻不顧救自己脫離地獄。

II。亞蘭王得知這件事,心中大怒。他先是懷疑謀士中有人背叛,將他的計謀洩露出去(11 節)。但他有個僕人,從乃縵或別人那裡聽說過以利沙的神蹟,就斷定是他給以色列王通風報信12 節)。他既然能說出基哈西的心思,還有什麼事能瞞得過他?由此可見,亞蘭人不得不承認以色列的神無所不知,正如先前他們不得不承認以色列的神無所不能。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所行的,所說的,所想的,神都知道。

 

13-2313 王說:「你們去探他在哪裏,我好打發人去捉拿他。」有人告訴王說:「他在多坍。」14 王就打發車馬和大軍往那裏去,夜間到了,圍困那城。

15 神人的僕人清早起來出去,看見車馬軍兵圍困了城。僕人對神人說:「哀哉!我主啊,我們怎樣行才好呢?」16 神人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17 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耶和華開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18 敵人下到以利沙那裏,以利沙禱告耶和華說:「求你使這些人的眼目昏迷。」耶和華就照以利沙的話,使他們的眼目昏迷。19 以利沙對他們說:「這不是那道,也不是那城;你們跟我去,我必領你們到所尋找的人那裏。」於是領他們到了撒馬利亞。

20 他們進了撒馬利亞,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些人的眼目,使他們能看見。」耶和華開他們的眼目,他們就看見了,不料,是在撒馬利亞的城中。21 以色列王見了他們,就問以利沙說:「我父啊,我可以擊殺他們嗎?」22 回答說:「不可擊殺他們!就是你用刀用弓擄來的,豈可擊殺他們嗎?當在他們面前設擺飲食,使他們吃喝回到他們的主人那裏。」23 王就為他們預備了許多食物;他們吃喝完了,打發他們回到他們主人那裏。從此,亞蘭軍不再犯以色列境了。

 

這裡說的是亞蘭王的大軍奉命來捉拿以利沙。

I。他發現了他的蹤跡,就在多坍(13 節),離撒馬利亞不遠,於是就派出一支大軍,要在夜間突然襲擊,不論死活都要將他帶回來(14 節)。可能他聽說過,有軍官帶領五十人奉命捉拿以利亞,結果沒有抓到;於是他就派大軍來捉拿以利沙,仿佛從天而降燒死五十人的火,不可能輕易燒死五萬人。乃縵本可告訴他,以利沙不住在堅固城裡,身邊沒有衛兵,在民中也沒有多大影響力,不必擔心有人造反;那為何要派大軍前往呢?他如此行,是勢在必得,尤其是想突然襲擊。真是愚蠢!他是否真相信是以利沙把他的密謀告訴以色列王的?如果不信,為何要難為他呢?如果信,難道他會如此無能,竟然以為以利沙不會發現他要為難他的企圖嗎?既然他是天之驕子,能發現他的計謀,難道就不能挫敗他的計謀嗎?凡與神為敵、與他百姓為敵、與先知為敵的,簡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II。先知的僕人見城被亞蘭人圍困,極為驚惶;先知採取有效措施,使他得安撫,擺脫了恐懼感。看來以利沙要求他僕人早起,這樣才能做點事,當日的工當日完成。他起身,想必聽見了士兵的聲響,於是向外張望,才意識到有軍隊包圍了城邑(15 節),並且信誓旦旦,以為必能捉住這棘手的先知。請注意看:

1. 他大大吃驚,徑直跑到以利沙那裡報告,說:哀 哉 ! 我 主 啊 , 我 們 怎 樣 行 才 好 呢 ? 我們完了,不能戰,不能逃,我們都必落入敵手。如果他讀過大衛的詩(那時已在流傳),就該學會成萬的人都不要怕(詩篇 36),雖有軍兵安營攻擊,也不要怕(詩篇 273。如果他想到他和他主人在一條船上,神曾藉著他行大事,決不會任憑他落入未受割禮之人的手裡,他救過別人,也必能救自己,就不會如此驚慌失措。如果他只是說:我該怎樣行才好呢?那就會和主的門徒一樣: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馬太福音 825)!但他不需要把主人也看作驚惶,不該說:我們怎樣行才好呢?

2. 主人安撫他:

1)用話語。他所說的(16 節),是對所有向神盡忠的僕人說的, 他 們 外 有 爭 戰 , 內 有 懼 怕哥林多後書 75):不 要 懼 怕 !這樣的懼怕折磨人,叫人詫異, 與 我 們 同 在 的 ,保護我們的, 比 與 他 們 同 在 的 更 多 ,比試圖消滅我們的更多;天使比他們多得多,神的能力比他們大得多。當我們過份誇大懼怕的緣由,就應當清楚明白並且仰望神和那不可見的世界。神若幫助我們,我們就知道結果會如何;羅馬書 831

2)用異象(17 節)。

[1.]看來以利沙很想讓他的僕人放心。義人不僅渴望自己安心,也渴望身邊的人安心。以利沙不久前與原先的僕人分手,這位僕人剛開始服事他不久,還沒有經驗;所以主人就希望向他證明神是無所不能的;神既使用他,祂無窮的能力也必為祂而用。注意:信心堅固的,應當同情信心軟弱的、膽怯的,應當盡己之能堅固他們的手。

[2.] 他看見自己很安全,就很想讓他的僕人也能看見他所看見的,就是有天使在周圍護衛;護送他主人到天堂門的,如今正保護他不落入地獄門,就是火車火馬。烈火又可怕,又能吞噬,保護以利沙的這股能力可叫攻擊者驚恐,吞噬他們。天使既是神的使者,也是祂的士兵,是祂的萬軍(創世記 32 2),祂的大隊,祂的軍營(馬太福音 2653),要為祂百姓謀利益。

[3.] 祂僕人只需睜眼,便可放心;於是他為他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他的眼目,使他能看見。他肉體的眼睛睜開,看見了危險:耶和華啊,求你開他信心的眼目,用信心的眼目便可看見我們正在受保護。注意:第一,若有懼怕灰心的,我們能給他們的最大恩情就是為他們禱告,將他們交給神的大恩典。第二,我們一旦睜開了眼,便能除去懼怕。在黑暗中最容易害怕。越是能看清天上的主權和能力,就越不會害怕地上的災禍。

III。以利沙叫前來捉拿他的亞蘭大軍恥辱落敗。他們以為必手到擒來,他卻愚弄他們,將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上,毫不懼怕,也絲毫沒有被他們所傷。

1. 他求神使他們眼目昏迷,他們就立即瞎眼,不是完全瞎眼,而是自己感覺不到瞎眼,還能見到光,但視覺嚴重扭曲,先前所熟悉的人和地方,竟然都認不出來(18 節)。人人困惑,本該提供情報的,竟認不出這裡就是多坍,也認不出這人就是以利沙,反倒 晌 午 絆 腳 , 如 在 黃 昏 一 樣以賽亞書 5910);參考約伯記 1224- 25;他們個個失憶,不能思想。可見大能的神掌管世人的意念和理解力,並且是兩方面的:他使以利沙朋友的眼目明亮,又使他仇敵的眼目昏暗,乃至 看 是 要 看 見 , 卻 不 曉 得 以賽亞書 6 9)。基督為審判到這世上來, 叫 不 能 看 見 的 , 可 以 看 見 ; 能 看 見 的 , 反 瞎 了 眼約翰福音 939),在這等人,是活的香氣,在那等人,則是死的香氣。

2. 就在他們不知所措之際,他將他們領到撒馬利亞(19 節),承諾要將他們所尋找的人帶來,他果然帶了來。他說這話不是撒謊:這不是那道,也不是那城,不是以利沙所在的城,因為那時他已出城,若要見他,就應該到他領他們去的那城。凡是與神和他先知過不去的,都是自欺,公義的神就任憑他們困惑。

3. 他將他們領進撒馬利亞,就求神開他們的眼,恢復他們的記憶,這才明白身在何處,並且大大吃驚(20 節):看哪!這是在撒馬利亞城中,那裡可能有常駐大軍,足以將他們剪除,或將他們俘虜。撒但乃是這世界的神,專門弄瞎人的心眼(哥林多後書 4 4),使他們受騙,自取滅亡;然而神開啟世人的心眼,他們就能看見自己被仇敵包圍,被撒但擄去,即將下地獄,儘管先前自以為一切都好。凡與神和他教會為敵的,正以為快要得手,卻反倒吃了敗仗。

4. 一旦控制住了他們,他表現得不僅被神的能力所感動,也被神的良善所感動。

1)他領他們落入危險,又想保護他們不受危險,只想向他們表示他有這樣的能力;他不需要天使的刀劍為自己報仇,只要他願意,以色列王的刀劍就能替他報仇(21 節): 我 父 啊眼下王向他說話的語氣十分尊敬,儘管不久以後又發誓要他的命), 我 可 以 擊 殺 他 們 嗎 ? 這語氣像是他很想動手殺他們:我可以擊殺他們嗎?也許他想起神對他父親極為不滿,仇敵交在他手裡,他卻放他們回去;他不願重蹈覆轍,但同時他又很敬重先知,不願擅自動手,想要征得他的同意。先知不許他為難他們;他們被領到這裡,是要叫他們信服,叫他們羞愧,不是叫他們被殺(22 節)假如他們是俘虜,是他用刀用弓擄來的,又假如他們求饒,那也不該拒絕;一旦饒恕,若再傷害,那就是背信棄義;冷血殺人有違戰爭常理。何況眼下他們不是他的俘虜,他們是神的俘虜,是先知的俘虜,所以不可傷害。在神的刑罰之下自卑,那是保全性命的上上策。

2)他想給他們吃的;他吩咐王好好款待他們,然後釋放;王照辦了(23 節)。

[1.] 王的心思和先知的心思雖然不同,所關心的也不同,但他仍對先知言聽計從,值得稱讚;參考撒母耳記上 2419。不僅如此,以利沙公開吩咐他,要在他們面前設擺飲食(對戰俘而言真是上好的待遇),他立即照辦,為他們預備了許多食物,使他的宮廷和國家受到好評,以利沙也受到好評。

[2.] 先知對仇敵如此慷概,值得稱讚;這些人原是來捉拿他的,離去的時候不得不稱讚他,說他是他們所見過的人當中最有能力、又最仁慈的。愛仇敵,為恨自己的人謀利益,這兩條都是舊約中的誡命( 你 的 仇 敵 若 餓 了 , 就 給 他 飯 吃 箴言 2521;參考出埃及記 234-5),在此由以利沙行出來。他的前任展示了神的公義,吩咐火從天降,落在逼迫他的人頭上,他卻展示了神的憐憫,將炭火堆在逼迫他的人頭上,將他們融化。唯願我們 不 可 為 惡 所 勝 , 反 要 以 善 勝 惡羅馬書 1221)。

IV。這件事暫時對亞蘭人的果效不錯:亞蘭軍不再犯以色列境了(23 節),就是說他們不再企圖來捉拿以利沙;他們明白這樣做是徒然的,自己也不願再攻擊這樣的好人。勝過敵人的最榮耀的勝仗,是化敵為友。

 

撒馬利亞被圍(主前 891 年)

24-3324 此後,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上來圍困撒馬利亞。25 於是撒馬利亞被圍困,有饑荒,甚至一個驢頭值銀八十舍客勒,二升鴿子糞值銀五舍客勒。26 一日,以色列王在城上經過,有一個婦人向他呼叫說:「我主,我王啊!求你幫助。」27 王說:「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是從禾場,是從酒醡呢?」28 王問婦人說:「你有甚麼苦處?」她回答說:「這婦人對我說:『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今日可以吃,明日可以吃我的兒子。』29 我們就煮了我的兒子吃了。次日我對她說:『要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可以吃。』她卻將她的兒子藏起來了。」30 王聽見婦人的話,就撕裂衣服;(王在城上經過)百姓看見王貼身穿著麻衣。31 王說:「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在他項上,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32 那時,以利沙正坐在家中,長老也與他同坐。王打發一個伺候他的人去;他還沒有到,以利沙對長老說:「你們看這兇手之子,打發人來斬我的頭;你們看著使者來到,就關上門,用門將他推出去。在他後頭不是有他主人腳步的響聲嗎?」33 正說話的時候,使者來到,王也到了,說:「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裏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

 

本章最後這段原該算為下章的第一段,因為這裡開始了一個新故事,並且一直延續到下章才結束。這裡說的是:

I。亞蘭王圍困撒馬利亞,導致城中遭遇大難。亞蘭人很快忘記了剛剛在撒馬利亞得善待,竟然忘恩負義,無端生事,想要毀滅該城(24 節)。有的人性情卑鄙,從無羞恥感。王城都已山窮水盡,想必全國早已洗劫一空(25 節)。不久前這裡曾發生饑荒,可能導致國庫空虛,也可能這次圍困使他們措手不及,沒有時間屯糧;一旦外有刀兵,內部的饑荒就加重(參考耶利米哀歌 49),因為亞蘭人似乎並不急於攻城,而是想餓死城裡的人。一時間糧食嚴重短缺,一個沒有多少肉、既不好吃又不健康又不潔淨的驢頭竟然要賣八十舍客勒。一點小扁豆,可能是當時的人稱作鴿子糞的某種粗糧,其量不超過六個雞蛋,竟然需要五舍客勒,相當於十二或十五先令。富足的時候實在應當學會珍惜,學會感恩;看看錢財何其不值錢,一旦遇到饑荒,就隨意捨去,只要能換點能吃的就行。有一個窮婦人在饑荒極其嚴重的時候前來向王告狀。他在城上經過,吩咐加強防守,安設弓箭手,修補缺口,諸如此類;這時有一婦人向他喊道: 我 主 , 我 王 啊 ! 求 你 幫 助26 。臣民落難,能向誰申訴,不就是向君王嗎?君王本該保護正義的,刑罰不義的。他只回了一句悲觀的話(27 節) 耶 和 華 不 幫 助 你 , 我 從 何 處 幫 助 你 有人覺得這是賭氣的話,是一種發洩:神都這樣嚴厲待我們,你還能指望我幫你什麼呢?只因他無法從禾場和酒榨幫助她,就什麼都不想幫。我們應當謹慎,遇到難處不可發脾氣。我覺得這更像是安慰的話:我們應當安心,要隨遇而安,要仰望神;他若不幫助我們,我無法幫助你。

1. 他感歎禾場和酒榨空空如也。先前不是這樣的,如今就連王也撐不住了。他曾吩咐預備飲食,足夠款待一支軍隊(23 ,如今卻沒有能力幫助一個窮婦人。豐盛之後常有短缺;無人能擔保明日必和今日一樣(以賽亞書 56 12);參考詩篇 306

2. 他承認他無能為力,除非神願意幫助。注意:人離開了神,就無能為力,因為每個人的光景都由神定,僅此而已。不過他雖不能幫助她,還是願意聽她說些什麼(第 28 節):你 有 什 麼 苦 處 你的處境有何特別之處?是否比別人更糟糕?確實如此;她和一個鄰舍達成了一個禽獸般的共識,既已絕糧,他們同意先煮了她兒子來吃,然後煮她鄰舍的兒子來吃;她兒子被吃了(試問有誰聽了不覺得恐怖),鄰舍卻把自己的兒子藏了起來(28-29 節)。這是肉體勝過靈魂的實例,最自然的親情就這樣被肉體的自然食慾所勝。神所說的話應驗了;神多次警告,必有多項審判臨到以色列,這是其中的一項(申命記 2853-57),他們不得不吃自己親生骨肉;別以為不可置信,那是真有其事。

II。王在這件事上向以利沙發怒。他因災禍感到哀慟,撕裂衣服,穿麻衣(30 節),像是從心底裡關心百姓的疾苦,同時又愛莫能助;但他不因自己的罪孽感到哀慟,也不因百姓的罪孽感到哀慟,罪孽才是災禍的根源;他沒有意識到是他的行動,他的作為,招惹這事,這是他罪惡的結果,實在是苦(耶利米書 418)。正是:人的愚昧傾敗他的道; 他 的 心 也 抱 怨 耶 和 華 (箴言 193)。他不發誓要拆除但和伯特利的牛犢,不制裁巴力和亞舍拉眾先知,反倒發誓要治死以利沙(31 節)。怎麼會這樣呢?以利沙有何罪過?他的頭是全以色列中最無辜、最有價值的,他卻要他獻出來,作為當滅之物。在逼迫人的皇帝時代也是如此,那時的皇帝遇到任何不同尋常的災難,總是怪在基督徒身上,定意要將他們剷除:把基督徒扔去喂獅子。可能約蘭正在向以利沙發怒,因為他曾預言有此災禍,或曾勸他要堅守,不可投降,也可能因為他沒有求神挪去圍城大軍,解救王城,王總覺得他有此能力,卻不願意如此行;實際上他們若是不悔改,不改革,不預備領受拯救,就不該指望先知為此事禱告。

III。以利沙預見到王有意害他(32 節)。他端坐在家,眾長老和他在一起,想必都忙得很;這時王 好 像 黃 羊 在 網 羅 之 中 以賽亞書 5120),又像翻騰的海浪不能平息。他告訴眾長老,有一軍官馬上要來,奉王命要斬他人頭;他吩咐眾人攔住他,不讓他進門,因為他的主子正尾隨而來,想必要撤銷王命。先知的靈使以利沙有能力說出在遠處發生的事,照樣也授權給他,稱王為兇手之子;這點我們不能效法,除非也具有這樣不同尋常的使命;我們千萬不能藐視王權,辱駡權貴。他要眾長老評理,看他是否合該落入王的手裡:看看在這件事上,他是不是兇手之子?以利沙有什麼錯?他並沒有想那災殃的日子(耶利米書 1716

IV。王來收回斬殺以利沙王命的時候,說話怒氣衝衝。他似乎在認罪和敗壞之間掙扎得很,不知該說些什麼,然而一想到這走投無路的局面,他就悲觀絕望(33 ):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就這點來說他的看法是對的;一般來說,所有懲罰性的災禍都出於耶和華;他是第一因,是審判天地的主(阿摩司書 36),並且這點我們應當應用在具體事例上:既是所有的災禍,那麼這場災禍也不例外,無論我們的呻吟所為何事,無論誰是器皿,神都是主因。但王從這真理所得出的結論卻是既愚蠢又邪惡: 我 何 必 再 仰 望 耶 和 華 呢 ? 以利、大衛和約伯都說過:這事出於耶和華,但他們在說這樣話的時候,都耐心忍受,這惡人卻怒氣發作:我不怕惡化,也不指望好轉,因為不可能變得更壞,也不可能變好:我們都要完蛋,沒有出路。人若覺得厭倦,不願繼續等候神,那就是很不合理的,因為祂是審判的神,凡等候祂的,便為有福。

-----------------------------------------------------------------------------------

第六章英文原文


下一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