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第四章
約伯狠狠地發洩了一通,打破了僵局,令他的眾朋友開始嚴肅地評論這件事。也許他們已經事先交換了意見,對比了各自的筆記,背地裡商量好了且達成一致判決,就是約伯之苦一必定說明他不敬虔。只是他們直等到他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和焦躁,才開始攻擊他。他們認為約伯將矛頭指向神,只能更加說明他們先前沒有看錯他的人品。於是他們就十分憂心地開始抨擊他。辯論一旦展開,很快就演變得十分激烈。原告是約伯的三個朋友。約伯自己成了被告。以利戶一開始似乎是仲裁者,最後神親自裁決了這場辯論以及辯論的進程。辯論的焦點在於約伯是不是誠實人,在第一、第二章,神和撒但之間的辯論也是這個焦點。撒但已經作出了讓步,承認約伯咒詛自己的生日不構成棄掉神這條罪名。他無法否認約伯仍持守自己的正直。但是約伯的眾朋友卻認定,假如約伯是誠實人,他不可能遭受如此嚴厲冗長的苦難,因此他們催促他趕緊承認自己過去聲稱信神都是虛假的。“不,”約伯說,“我不會這樣做。我是得罪了神,但儘管如此,我的心對神仍是正直的。”他仍對自己的正直堅信不疑。以利法很可能是個長者或很有威信的人,在這一章裡他先發言。I。 他請求大家要耐心聽審(第 2 節)。II。他稱讚約伯,承認他在信仰上的知名度和善行(第 3,4 節)。III。 他指責約伯在信仰上的虛偽,其根據就是他目前遭受的禍患以及在禍患中的表現(第 5,6 節)。IV。他由此得出結論,認為人之惡必定導致神的審判(第 7-11 節)。V。他用自己得到的一個異象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個異象提醒他,神的聖潔和公義無可爭辯,也提醒他世人的卑賤、軟弱和罪惡(第 12-21 節)。他希望這番話能叫約伯謙卑下來,在苦難中懺悔忍耐。
以利法發言(主前 1520 年)
1-6。1 提幔人以利法回答說:2 人若想與你說話,你就厭煩嗎?但誰能忍住不說呢?3
你素來教導許多的人,又堅固軟弱的手。4 你的言語曾扶助那將要跌倒的人;你又使軟弱的膝穩固。5
但現在禍患臨到你,你就昏迷,挨近你,你便驚惶。6 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神嗎?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純正嗎?
在這幾節經文裡,
I。以利法首先表示歉意,因為他說的話會令約伯煩惱(第 2 節):“人若想與你說話:人若是說一句責備或勸勉的話,你會厭煩、會不高興嗎?”我們覺得你會不高興,但不得不說:“誰能忍住不說呢?”請看:
1. 他說起自己和自己的意圖是何等謙遜。他並不想自作主張,而是低調地邀請眾朋友一起參與:“我們會與你交流的。”一心想替神分辯的人總是很起勁,以為若不是他們,神的事就會受虧損。他別無他求,只求能說句話,看看能否提出些中肯的建議幫助約伯。在許多疑難事上我們都不苛求,只希望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許多精彩絕倫的演講都採用不起眼的“隨筆”為題。
2. 他說起約伯和他眼前的痛苦是何等溫柔:“若是說出我們的看法,你就厭煩嗎?會不高興嗎?你會覺得鬱悶或覺得被錯怪嗎?若是我們開誠佈公,你會覺得我們太過不仁太過殘忍嗎?但願我們不是不仁,希望不是殘忍。若是我們的好意被當成了惡意,那就太遺憾了。”注意,我們應當避免使人憂愁,特別是對那些已經憂愁的人,否則就是痛上加痛,如同大衛的仇敵一般(詩篇 69:26)。若是口中的話會使人憂愁,那就要三思,即使非說不可也要三思。神使人憂愁的時候都是公義的,但即使這樣他也不隨便使人憂愁(耶利米哀歌 3:33)。
3. 他說起真理和自己將要說的明智話是何等自信:誰能忍住不說呢?他覺得有必要說出自己的話,這誠然是由於他尊崇神,也因為他對約伯的靈魂大發熱心。“神的尊榮受到責難,誰能忍住不分辯呢?你的靈魂有危險,誰能忍住不關心呢?”注意,我們的朋友若是說錯話或做錯事,但我們卻因為擔心他們不高興而不去勸誡,哪怕是正在經受禍患的朋友,那就是愚昧的同情。不論他們是否聽得進去,我們都必須用智慧和溫柔盡自己的義務,憑良心勸誡他們。
II。他從兩個方面指控約伯:
1. 禍患發生之後的具體表現。他指控約伯軟弱怯懦,這項罪名有太多的依據(第 3-5 節)。
( 1 ) 他注意到約伯曾努力為別人謀利益,承認他曾教導過許多人,不但教導自己的子女僕人,還包括許多鄰舍和朋友。只要力所能及,他都願意教導。約伯不但鼓勵並稱讚專職教師,還替窮人付學費,自己也親自教導許多人。儘管他地位顯赫,但從不以教導為恥(所羅門王就是個傳道之人)。他是個事業家,卻總是擠出時間來教導,來往於鄰舍之間,和他們談論屬靈的事,給他們金玉良言。啊!約伯在這方面的榜樣受到許多大人物的仿效!每逢遇到行將犯罪或身陷苦難之人,他就用言語堅固他們,用明智的方法,恰如其分地幫助他們免受試探,忍辱負重,安慰受傷的心靈。他善於說智慧話,說話言語很有分寸,也多行善工。他以得體的睿智和恩言堅固軟弱的手,使他們投身於工作、事奉或屬靈的爭戰。他又使軟弱的膝穩固,得以支撐旅程中人或負重之人。我們的責任不僅是鼓勵自己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希伯來書 12:12),一有機會還要堅固別人軟弱的手,盡自己所能使他們軟弱的膝穩固。要對膽怯的人說:你們要剛強(以賽亞書 35: 4)。這些經文似乎源自這裡。注意,人應當多做屬靈的善行。一句話若是得體有智慧,所起的作 用也許超過我們的想像。但以利法為什麼要說這些呢?
[1] 也許他如此稱讚約伯過去的善行,好使自己刻意的責備比較容易接受。公平稱讚常常是公平指責的序言,有助於消除偏見,表明責備並非出於惡意。保羅在責備哥林多人之前也稱讚了他們一番(哥林多前書 11:2)。
[2] 他認為既然約伯過去曾安慰別人,就必指望別人也安慰自己。然而,若是必須批評在前安慰在後,那麼他們先批評約伯也在情理之中。聖靈保惠師也責備人(約翰福音 16:8)。
[3] 他這麼說也許是出於同情,深深惋惜約伯在極度禍患中不能用安慰別人的話來安慰自己。勸人容易勸自己難,要別人溫柔忍耐容易,自己行出來難。健康的人給病人出點子都是容易的。
[4] 多數人認為他這麼說是指責約伯的不滿,用約伯知道的事和以往的善行來指責他,仿佛在說,“你這教導人的,為何不教教自己呀?你給別人開處方抓藥,自己卻不吃藥,這不正說明你虛偽嗎?這豈不是自相矛盾、違背自己固有的原則嗎?你既是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羅馬書 2:21)?醫生啊,治自己的病吧。”責備人的必須留心自己是否該受責備。
( 2 ) 他指責約伯情緒低落(第 5 節):“現在禍患臨到你,現在輪到你受苦了,苦杯傳到你的手裡,你就昏迷,挨近你,你便驚惶。”這裡,
[1] 他太輕看約伯的苦難:“它挨近你。”這個字撒但曾用過(1:11;2:5)。若以利法親身體驗約伯一半的痛苦,他也必定會說,“它擊打我, 它傷害我。”然而在提及約伯苦難時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它只是挨近你,你竟不能忍受。”別碰我!
[2] 他太看重約伯的怨氣,要在這上面做文章:“你就昏迷,你竟然失去理智;滿口胡言,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們應當體恤苦難中人的處境,對他們的言語要往好的方面想。若是每個字都較真起來,那就沒完沒了。
2. 禍患臨到之前的一般品性。他指責約伯惡劣詭詐,這項罪名毫無依據,很不公平。他用約伯的信仰來指責他,仿佛他的信心都是虛無,都是虛偽(第 6 節),這是何等不仁不義!“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神嗎?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純正嗎?這一切豈不都像是裝出來的嗎?你若是誠心誠意,神不可能如此折磨你,你也不會在苦難中有如此舉動。”這就是撒但的用意,要證明約伯不敬虔,詆毀神賜給他的品性。撒但無法在神面前這樣做,不得不承認約伯是完全正直的人。但他卻轉身試圖利用約伯的朋友來詆毀他,試圖要他承認自己確是不敬虔。若這個陰謀得逞,撒但就會勝了這場挑戰。“我要用你自己的嘴來定你的罪。”然而,約伯因著神的恩典仍能持守正直,拒絕接受對他的偽證。注意,人若是魯莽無情誹謗自己的弟兄,責備他們虛偽,那就是做了撒但的工,不知不覺給撒但謀利益。我不清楚為何這節經文在幾種常用的英文聖經譯本中有不同的含義。原文(包括所有的古老版本)都把“你的盼望”放在“你行事純正”前面(譯者注:欽定本第 6 節可直譯為“難道你就是這樣敬畏神嗎?這就是你的倚靠、你的盼望、你的行事純正嗎?”)。日內瓦版本也是如此,包括大多數近期的翻譯本。不過我發現有一個早期的
1612 年的譯本,把這句翻譯為“難道你就是這樣敬畏神嗎?這就是你的倚靠、你的行事純正、你的盼望嗎?”聚會所注釋本和普爾先生的譯本,還有一個 1660
年的譯本則是這樣翻譯的:“難道你敬畏神就是你的倚靠,你行事純正就是你的盼望嗎?”意思是:“難道你所有敬虔的禱告和言行都是因為你盼望致富嗎?這豈不是唯利是圖嗎?”這正是撒但所指控的。布羅頓先生是這樣理解的: “難道你的信仰就是你的盼望,你的行為就是你所倚靠的嗎?或作,“不是嗎?難道你把信仰當成你的庇護嗎?你錯了!”或作,“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倘若你是真心的,信仰豈不扶持你不致絕望嗎?”誠然,你在患難之日若膽怯,你的力量就微小(箴言 24:10),或作你的恩德就微小。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沒有恩德,沒有力量。人的品性不能單憑一件事下定論。
7-11.7 請你追想:無辜的人有誰滅亡?正直的人在何處剪除?8 按我所見,耕罪孽、種毒害的人都照樣收割。9
神一出氣,他們就滅亡;神一發怒,他們就消沒。10 獅子的吼叫和猛獅的聲音盡都止息;少壯獅子的牙齒也都敲掉。11
老獅子因絕食而死;母獅之子也都離散。
以利法在這裡提出一個新的論據來證明約伯不敬虔,他苦難中的焦躁不僅成了證據,他所受的苦難本身也成了證據,因為這苦難十分沉重,不同尋常,且絲毫沒有解脫的跡象。以利法提出兩項理論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兩者聽起來都有些道理:
I。義人從來不會如此滅亡。這一項,他用約伯的觀察來佐證(第 7 節):“請你追想;想想你所看見、所聽見,或所讀過的,有哪一個無辜的義人會像你那樣滅亡,像你那樣被剪除?”若是將之理解為在永恆中的終極滅亡,那麼這項理論正確。無辜的義人從來不會永遠滅亡,惟有大罪人、沉淪之子(帖撒羅尼迦後書 2:3)才會永遠滅亡。若是用在約伯身上,那就錯了。約伯並沒有滅亡,也沒有被剪除:人只有進到地獄裡才會沒有機會。而若是將之理解為暫時的苦楚,那麼這項理論就有問題了。義人死亡(以賽亞書 57:1),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傳道書 9:2),生和死都一樣;最大的區別在於死後。在約伯時代以前(遠古時代)就已經有過不少例子足以說明這項理論是錯的。義人亞伯是無辜的人,他不也死了嗎?不也在英年時期就被剪除了嗎(創世紀 4:8)?義人羅得不也在烈火中失去了房子和棲身之處,被迫退到一個淒涼的山洞裡嗎(創世紀 19:30)?義人雅各不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嗎(申命記 26:5)?一定還有其他的例子,只是不一定都記下來。
II。惡人常常會如此滅亡。這一項,他用自己的觀察來擔保(第 8 節):“按我所見,耕罪孽、種毒害的人都照樣收割,經常是這樣,神一出氣,他們就滅亡(第 9 節)。這樣的事屢見不鮮,所以既然你如此滅亡,如此消沒,我們都有理由相信,不管你如何申明自己的信仰,必定耕了罪孽,種了毒害。我看別人是這樣,今天我看你也定是這樣。”
1. 他論到普通的罪人,就是公開犯罪之人。他們一心作惡,耕罪孽種毒害,指望能得利益。耕耘之人必有所望,這有什麼不對呢?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 這些人必從情慾收敗壞(加拉太書 6:7,8),收滅亡。在愁苦極其傷痛的日子,所收割的都飛去了(以賽亞書 17:11)。他收的也是什麼,意思是他所收的與種子相稱。罪人所撒的,不是那將來的形體,而是神給他一個形體(哥林多前書 15:37,38),是死亡的形體,因為那些事的結局就是死(羅馬書 6:21)。有人把這裡的罪孽和毒害理解為對別人的不義和傷害。耕不義種傷害的,所收的也必定如此,就是自食其果。挑起禍患的也要遭受禍患(帖撒羅尼迦後書 1:6;約書亞記 7:25)。你行完了詭詐,人必以詭詐待你(以賽亞書 33:1)。擄掠人的,必被擄掠(啟示錄 13:10)。他進一步描述罪人的毀滅(第 9 節):神一出氣,他們就滅亡。
(1)藉著神的怒氣。神一發怒,罪人就滅亡,所以罪人也稱為可怒的器皿(羅馬書 9:22)。神的氣也稱為陀斐特又深又寬(以賽亞書 30:33)。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詩篇 90:11)?
(2)藉著神的話語。神一出聲,事就這樣成了,又簡單又有效。換句話說,神的靈要消沒罪人,用神的話殺戮他們(何西亞書 6:5)。神從來都是說到做到。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滅絕罪人(帖撒羅尼迦後書 2:8)。另比較以賽亞書 11:4,啟示錄 19:21。有人認為以利法將神的氣(就是他鼻孔裡的氣)與罪人滅亡聯繫起來,暗指吹倒房屋壓死約伯兒女的大風,似乎在說他們比眾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路加福音 13:2)。
2. 他還以獅子為喻特別提到兇暴殘忍的欺壓者(第 10,11 節)。請注意看,
(1)他描述他們兇殘和欺壓。希伯來語中有五個詞形容獅子,這裡全都用上了,代表傲氣十足的欺壓者那種面目猙獰的權勢、兇猛和殘暴。他們吼叫、撕裂、四處尋找獵物,養育出來的後代也如此行(以西結書 19:3)。魔鬼是吼叫的獅子,欺壓者承魔鬼之本性,行魔鬼之貪婪。他們像獅子那樣又強壯又狡猾(詩篇 10:9;17:12),所經之地留下一片荒涼。
(2)他描述他們的滅亡,不僅權勢滅亡,本身也滅亡。他們要停止傷害,且要因所行的傷害受報應。具體地說,
[1] 他們不再恐嚇。吼叫聲要止息。
[2] 他們不再撕裂。神要解除他們的武裝,奪去他們傷人的權勢:少壯獅子的牙齒也都敲掉。參考詩篇 3:7。怒氣也要止息。
[3] 他們不再擄掠致富。連老獅子都要餓死,都要絕食而死。用豪取強奪手段發財的要陷入貧困,最後餓死。
[4] 他們不再如自己所指望那樣有後代:母獅之子 也都離散,只好自己出去覓食,不像過去是老獅子替他們捕食。公獅為小獅撕碎許多食物(那鴻書 2:12),可是現在他們只好自己找吃的。可能以利法在這裡含沙射影攻擊約伯,仿佛他在東方人中就為至大(1:3),是靠擄掠、用權勢欺壓而發家的。如今他終於失去了權勢和財富,家人也都散去。若他真是這個意思,神所稱讚的人竟受如此侮辱,真是遺憾。
12-21。12 我暗暗地得了默示;我耳朵也聽其細微的聲音。13 在思念夜中、異象之間,世人沉睡的時候,14
恐懼、戰兢臨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戰。15 有靈從我面前經過,我身上的毫毛直立。16
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說:17 必死的人豈能比神公義嗎?人豈能比造他的主潔淨嗎?18
主不信靠他的臣僕,並且指他的使者為愚昧;19 何況那住在土房、根基在塵土裏、被蠹蟲所毀壞的人呢?20
早晚之間,就被毀滅,永歸無有,無人理會。21 他帳棚的繩索豈不從中抽出來呢?他死,且是無智慧而死。
以利法在前面拼命要約伯承認自己的不滿和焦躁是犯罪是愚昧,這裡再用上一個他領受的異象。他想用這個異象與約伯掛上鉤,好定他的罪。直接來自神的啟示,人人都應當敬畏。毫無疑問,約伯也不例外。有人認為以利法是不久前剛得了這默示,是來看約伯之後的事。神賜給他一些話來開導約伯。若他能明白這個默示的用意就好了,也許就能責備約伯的嘮叨埋怨,而不是指責他不敬虔。也有人認為他以前就得了這默示,因為在遠古時期神常用默示與他的百姓交流(33: 15)。也可能是以利法自己煩躁不滿的時候,神差遣使者給以利法傳遞資訊,要他平靜下來。注意,我們不但要用神賜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別人(哥林多後書 1;4),也要用神使我們所信服的去叫別人信服。在那時,神的百姓沒有文字啟示可供引用,於是神有時藉著特別啟示把普遍真理啟示給他們。如今我們有了聖經(感謝神),能依賴更有確據的話語而不是單憑默示和聲音(彼得後書 1:19)。請看這裡:
I。這資訊如何傳遞給以利法,他當時所處的環境。
1. 他暗暗得了默示,是秘密進行的。蒙恩之人與神之間最甜美的相通發生在隱密處,除了當事人看得真切,無人能看見。神若要定百姓的罪,若要給他們忠告或安慰,自有他的方法,可以不叫世人看見,雖是微聲細語,也能像公開場合的傳道那樣有能力有果效。神與敬畏他的人親密(詩篇 25:14)。邪靈常常從人心裡奪去神的道(馬太福音 13:19),照樣聖靈有時在暗中把神的道放到人的心中,只是我們不知道。
2. 他聽到了細微的聲音(第 12 節)。世上最良善的人也只知道一點點關於神的事。若比較茫茫的知識海洋,若比較我們到了天堂就明白的,現在我們幾乎一無所知。看哪,這不過是神工作的些微(26: 14)!我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哥林多前書 13:12)。看看他是多麼謙卑低調。他承認自己並未完全明白,只是知道一點點。
3. 那是夜中的異象(第 13 節)。當時他遠離世界的塵囂,周圍寂靜無聲。注意,我們越是遠離世界,越是遠離世上的事,就越適合與神相通。當我們在床上的時候,心裡思想,並要肅靜(詩篇 4:4),那就是聖靈與我們相通的最佳時機。世人沉睡的時候,以利法卻準備接待來自天上的訪客,也許像大衛那樣,在床上紀念你,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詩篇 63: 6)。他正在思想之際,異象出現了。人越是思想神,領受神的啟示就越多。當然神也會在夜間出其不意定人的罪(33:14,15)。
4. 默示臨到之前先是驚恐:恐懼、戰驚臨到我身(第 14 節)。他在聽到或看到異象之前似乎渾身顫抖,全身的骨頭都在震動,也許他睡的床也在震動。他的心因畏懼神、敬畏神的主權而震撼,然後就準備迎接來自神的使者。神若要施恩與人,都是先叫人謙卑下來,好使我們帶著聖潔的畏懼事奉他,並在戰驚中喜樂。
II。傳資訊的使者:是一個靈,天使中的一員。天使不但執行神的命令,有時也替神傳話。關於以利法看見的幽靈,這裡告訴我們(第
15,16 節):
1. 這個靈是真的,不是夢,也不是幻覺。他眼前出現一個影像:他顯然是看見了。起先在他面前經過再經過,又上又下,最後就停住,開始說話。若有人如此無聊要在人前裝神弄鬼,或有人如此愚蒙要對自己裝神弄鬼,那就只能說明真有鬼神一事,好的壞的都有。
2. 這個靈的形象不清楚,看不真切。他不能辯其形狀,因此心中不能判斷這究竟是何物,更說不清楚是何物。這個靈要喚醒他的心,告訴他一些事,卻不能滿足他的好奇心。我們對靈界中事知道得很少,無法知道許多,也不適合知道太多。但凡事都各按其時,我們不久都要到靈界去,那時必定知道得多些。
3. 這個靈令他驚恐萬狀,頭髮都豎了起來。自從人犯罪以來,每逢收到來自天上的快遞都膽戰心驚,認為這必不是好事。所以幽靈的出現總是伴隨著極大的恐慌。即使是好的靈也不例外,哪怕是義人也不例外。神給我們傳話,用的是像我們這樣的人而不是幽靈,這真是我們的福分。願神不使驚惶威嚇我們(9:34;13:21)!另參考 但以理書 7:28;10:8,9。
III。所傳遞的資訊。資訊傳遞之前先是靜默,深深的寂靜(第 16 節)。我們與神交流時,不論是聽還是說,都要有一個莊嚴肅穆的停頓。神從聖山下來,我們要在周圍設定界限,不能心急胡言。這資訊是通過一個細微的聲音傳遞過來的,內容是(第 17 節):“必死的人豈能比神公義嗎?豈能比永生的神公義嗎?人豈能比造他的主潔淨嗎?豈能以為自己比造他的主潔淨?癡心妄想!”
1. 有人認為以利法在這裡是要證明,約伯蒙受大難正說明他是惡人。必死的人若是用這樣的苦難來懲罰管教一個僕人或屬下,定會被認為是不公義不潔淨,除非這個僕人犯下了大罪:“所以你若不是犯了大罪,致令神如此懲罰你,那豈不是人比神還公義?這是無法想像的。”
2. 我認為這不過是責備約伯的抱怨和不滿:“人豈能自認為比神更公義更潔淨,更真切地明白公道的法則,更嚴格地遵守公道的誡命?可憐的以挪士是必死之人(創世紀 5:11),他會如此張狂侮慢嗎?那又強壯又顯赫的基別(列王紀上 4:19),真可謂人品出眾,他敢與神相比、與神相抗衡嗎?”注意,人若是以為有人或自己會比神更公義更潔淨,那是十足的褻瀆與荒唐。人若是與神的律法相爭,若是在神的恩典面前挑毛病,或與神的旨意相抗衡,這無疑是看自己比神更公義更潔淨。與神辯駁的可以回答這些吧(40:2)。你說什麼!罪人哪(人若沒有犯罪就不是必死之人)!鼠目寸光的人哪!怎麼會自以為比神更公義更潔淨呢?神豈不是造人的嗎?他豈不是主嗎?泥土怎能與窯匠相爭?人心中即使有什麼公義潔淨,那也是神所造的,因此神必然更公義更潔淨。參考詩篇 94:9,10。
IV。以利法對這事的看法。接下來這幾節看起來像是他的評語,但也有人看成是異象的一部分。其實都一樣。
1. 他表示天使與神比起來是何等渺小(第
18 節)。天使是神的服役之靈,服事、做工、當僕役(詩篇 104:4)。儘管他們光鮮蒙福,但神既不需要他們,也不指望他們,神遠在他們之上。所以,
(1)他不信任他們,不依賴他們,不像人依賴別人那樣,一但離開就不能活了。沒有什麼事非要用他們不可。只要神願意,他大可自己去做。神從不視天使為知己,從不當他們是謀士(馬太福音 24:36)。他從不把所有的事都交托他們,而是用自己的眼目遍察全地(歷代志下
16:9)。另參考 39:11。有人這樣理解:“連天使的本性都會變,因此神不信任他們本身就是正直。不然的話,他們全都會不守自己的本位(猶大書 1:6),如同有些天使那樣。他覺得有必要賜給他們超自然的恩典堅固他們。”
(2)他責備他們愚昧、虛空、軟弱、無能、不完全,不能與自己相提並論。若是世界交由天使管轄,若是諸事都交由天使來處理,一旦犯錯,萬事就不會像現在那樣有最好的結局。天使很聰穎但卻是有限的。雖然沒有什麼大的過犯,卻也談不上有智慧。解經家對剛才那句的理解各不相同。我認為應該理解為兩個否定句,這種用法十分普遍:他不信靠他的臣僕,不藉著天使得榮耀或以他們為豪,他們的頌讚和服事都沒有給神增添什麼。若沒有天使神仍是無盡地快樂,這是他的榮耀。
2. 所以他判定,世人相對來說更加渺小,更加不蒙神的信任,更加不能榮耀神。神和天使之間尚且相差甚遠,更何況神與人之間呢?看看他談起人的時候是何等尖酸刻薄。
( 1 ) 人活著的時候實在是卑微不堪(第 19 節)。與聖天使相比,人充其量不過是卑賤的被造物,與獸相比也許還算尊榮。誠然,天使是靈,人的靈魂也是靈。但是,
[1] 天使是純靈;人的靈卻住在土房,這土房就是人的身體。天使是自由的,人的靈卻受到限制,身體如密雲籠罩阻礙著它,成了靈的牢籠。這是土造的房,既簡陋又腐朽。這是土制的瓦器,不久就要破裂,因為它最初不過是窯匠即興所制。這是茅草房,並非杉木或象牙所造,而是土所造,若不經常維修很快就要倒塌。
[2] 天使是穩固的,而人所居住的土房,其根基卻是在塵土裡。土房若是建造在磐石上也許能站立得久一些,但若建造在塵土裡,根基不穩只能加速它的傾倒,自身的重量都要將它壓垮。人出於塵土,也靠地裡出產的為生。若把出產挪去,他的身體就歸於塵土。我們站在土堆上,有些人站的土堆高一些,但都是靠大地支撐著,不久都要被大地吞吃掉。
[3] 天使是不死的,人卻很快要被碾碎。這地上的帳棚要拆毀(哥林多後書 5:1),人死亡而消滅(14:10),像蠹蟲那樣被掐死,又快又容易。殺一個人像掐死一隻蠹蟲那樣容易。一點小事就能使人喪命。人在蠹蟲面前被毀壞,原文是這樣的。若遇上慢性病,如同蠶食的蠹蟲,人抵擋不住。若遇上急性病,好像吼叫的獅子,人同樣抵擋不住。另參考何西亞書
5:12-14。這樣的被造物可靠嗎?神既然不信任天使,豈能指望人的事奉?
( 2 ) 人死了以後更要被鄙視,不值得信任。人是必死的,且正在死去(第 20,21 節)。
[1] 對這個世界而言,人死後就毀滅,永歸無有。死是人生的終結,也是今生一切功名利祿的終結,他們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們(詩篇 103:16)。
[2] 人天天都在走向死亡,都在不斷衰殘中:早晚之間就被毀滅。死在我們裡面動工,如同鼴鼠為我們挖掘墳墓。我們無助地躺著,隨時會喪命。
[3] 人生苦短,不久就要被剪除,也許只能從早晨維持到晚上。只有一天的功夫(有人這樣理解)。人的生死不過是一天之內的日出和日落。
[4] 人死後一切尊榮都隨之消失。美貌,力量和學問不但救不了他們,而且要與他們一同死去。傲慢、財富和權勢都不能隨之而去。
[5] 智慧救不了他們:且是無智慧而死,缺乏智慧而死,因自己的愚昧人生而死,自掘墳墓。
[6] 人死後常常無人理會,也無人注意到:他們被毀滅無人理會,無人放在心上。人之死常常是別人的笑談,卻極少發人深思。有人認為這裡說的不僅是肉體的死,也是罪人要面臨的永刑:他們要被毀滅,要被死亡打得粉碎,從早晨到晚上,若是不悔改,就要永歸無有(有人這樣理解)(第 20 節)。他們永遠滅亡,因為他們不理會神,不理會自己的責任。他們不思想自己的結局(耶利米哀歌 1:9)。他們毫無美德 可言,死要奪去一切。他們要死,要經歷第二次的死,因為他們沒有智慧,沒有抓住永生。如此卑微、軟弱、愚昧、罪惡、將死的被造之物,豈能自稱比神更公義、比造他的主更潔淨呢?不!別再為苦難的事爭論不休了,還是想想如何遠離地獄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