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7, 2024

[約伯記 ] 第十四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約伯記第十四章

前面約伯覺得與朋友們講理毫無意義就轉向神,這裡他繼續向神說話,也向自己說話。前面他提醒朋友們,他們不過是脆弱之人,是將死之人(1312),這裡他提醒自己,其實都一樣,惟有求助神減輕他的痛楚。這裡有一段:I。對人之生的描寫:1. 短暫(1 節)。2. 愁苦(1 節)3. 罪惡(4 節)。4. 被限定(514 節)。II。對人之死的描寫:死亡終結人的一生,不能回頭(7-12 節)。死亡使人免受人生的災禍(13 節),使人的希望破滅(1819 節),使人遠離生前的事業(20 節),叫人對生前的親人一無所知,不論曾對他們有多關心(21

22 節)。III。約伯說這些的用意:1. 他認為神對他太過嚴厲(1617 節),求神體恤他的脆弱,不要為難他(3 節),給他一些喘息的機會(6 節)。2. 他開始為死亡作準備(14 ),鼓起勇氣來盼望死會給他安慰(15 節)。這章經文適用於葬禮。認真嚴肅思考人之生死能叫我們藉著死去的人得益處,也為自己的死做好準備。

 

人生的短暫與脆弱(主前 1520 年)

1-61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2 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3 這樣的人你豈睜眼看他嗎?又叫我來受審嗎?4 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無論誰也不能!5 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數在你那裏,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過,6 便求你轉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他像雇工人完畢他的日子。

 

這些經文叫我們想起:

I。人生的起源。神就是起源,因為他將生氣吹在人鼻孔裡創世紀 27),我們也都在神裡面活著。只是人生從出生那天開始算,也從出生那天開始就成了脆弱,受到污染。

1. 脆弱:人為婦人所生,所以日子短少1 節)。這可以指第一個女人,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創世紀 320)。她受試探被騙,成了第一個有過犯的人。我們都是從她生的,也就從她沾染了罪惡敗壞,以致我們日子短少且滿有憂患。這也可以指人之生母。婦人是相對軟弱的器皿,我們也都知道子以母貴的道理。但願強壯之人不要誇耀自己強壯,也不要誇耀父親強壯,要記住自己是從婦人所生。神若願意,可以叫強壯之人勇力衰盡,好像婦女一樣耶利米書 5130)。

2. 受污染(4節):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人既然從有罪的婦人所生,怎麼可能不犯罪呢?婦人所生的怎能潔淨254)?不潔淨的父母不可能生出潔淨的子女,好比不潔的泉源不可能流出淨水,如同荊棘中長不出葡萄。人的敗壞本性來自父母,根深蒂固。我們的血不但生來有罪,而且帶著遺傳的病根。主耶穌成了我們的贖罪祭,稱作為女子所生加拉太書 44)。

II。人生的性質:人生如花,如影2 節)。花兒凋謝,容顏頃刻凋零,一去不復返。影兒逝去,轉眼不再,消失在夜幕中。花兒影兒都不值得我們一提,也不值得我們倚靠。

III。人生的短暫與無定:世人日子短少。這裡提到的人生不是以月或年來數算,而是以天來數算,因為我們不確定哪一天成了自己的末日。人生的日子短少,比我們想像的少,與古時族長的日子相比要少得多,與永恆相比更是少得可憐,對未能長大成人的人來說那就更少了。有些人剛一出生就被剪除,剛出母胎就死於襁褓,剛進入社會從事工作就匆匆離去。即便沒有被立即剪除,他也是飛去如影,從不存留,不會一成不變。這個世界是這樣,世上的人生也是這樣(哥林多前書 731)。

IV。人生的禍患。人生不僅短暫,還滿有苦難。世人雖日子短少,若能在有限的時日歡樂度日倒也不錯(對一些人來說,短暫而歡快的日子已是十分難得),但事實並非如此。世人時日有限,還要多有患難。不光有患難,還要多有患難,勞苦愁煩,憂慮驚恐。無一日沒有煩惱,無一日沒有焦躁或動亂。貪愛世界的人真是夠受的,人生滿有喧鬧。日子既少,就產生一種揮之不去的攪擾和不安,總是惦記還能活多久,總是擔心會死。事實上,既然人生多有禍患,日子短少應該是好事,靈魂就不必長期被困於身體,不必永遠與神隔絕。到了天上,人的日子就會長久,就會完全脫離禍患。而眼前能與今生的愁苦相抗衡的惟有信、望和愛。

V。人生的罪孽,來自人性中的原罪。有人把第四節的反問句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理解為污穢的實體怎麼能行出潔淨的事呢?注意,人的罪行是人性敗壞的自然產物,之所以稱為原罪,是因為這是一切罪的起源。聖潔的約伯在這裡感歎人生的罪孽,如同所有聖潔的人一樣,他們要追根尋源(詩篇 515)。有人覺得他的用意在於祈求神的憐憫:主啊,不要過於計較我的罪,這都是人性軟弱所致,你知道我的軟弱。請你紀念我不過是肉體!亞蘭文意譯本對這節經文的解釋很有意思:人已經受到罪的污染,誰能使他潔淨呢?真沒有人能嗎?指的是神。或作:除了神,誰能拯救人呢?神以他全能的恩典能改變古實人的膚色,也能改變約伯的膚色,儘管他以蛀蟲為衣。

VI。人生的定數(5 節)

1. 這裡肯定了三點:

1)人生必有終點。人生在世的日子並非不可數,不是沒有窮盡。不!人的日子是可數的,不久就會數完(但以理書 526)。

2)一個人活多久,什麼時候死,都在神的謀略和誡命中早有定數。我們的歲月在神手裡,在他全能的掌握中,人無法控制,在他全知的看顧中,人無法作假。神對我們的一生早有安排;我們的日子在他手中。自然的力量倚靠他,也在他管轄之下運行。我們在他裡面存活運動。疾病是神的使者;他殺戮,他也救治。世上沒有偶然的事,沒有,萬物的運行不是隨機的。神的預知早有定論,他的一切作為都是預知的。不論做什麼都由他定。他也顧及既定的自然規律(目的與過程一起定),顧及既定的道德規範,要在世上懲惡揚善。我們不受制于斯多葛的盲目宿命論,也不受制於依壁鳩魯的盲目樂天論(譯者注:兩者都是主前 300 年左右出現的古希臘哲學體系)。

3)神為我們設立的界限人不能僭越。他的謀略從不改變,他的遠見從不落空。

2. 約伯說這些是要說明:

1)為何神不該對他的失腳和過失如此較真(3 節):既然我內在如此本性敗壞,外在又常受試探,常經患難,這樣的人你豈睜眼看他嗎?豈能過分計較他的過失嗎?另參考 1327。你的眼目如此敏銳,再細小的過失你也能查驗。你如此聖潔,再細小的過失你也嫉恨。你如此公義,再細小的過失你也要定罪。你如此有能力,再細小的過失你也要懲罰。而對我這毫無價值的蛀蟲,你也要親自提審嗎?想到自己無法與神相爭,想到自己的過犯和軟弱,我們就更當祈求說:主啊,求你不要審問僕人詩篇 1432)。

2)為何神不該對他下如此重手:主啊,我在世的日子不多。不久我就要離去,所剩的日子也是滿有禍患。求你給我幾天安寧的日子吧(6 節)。不要讓一個可憐的受造物吃這樣的苦,讓他有片刻的安寧,給他一點喘息的時間,直等他像雇工人完畢他的日子。我的死日早已命定,請讓它早早到來,我就不必在死亡線上不住地徘徊,如同死了一千次。讓我的生命如同雇工人的日子,只受一天的勞苦。我


很願意過完這一天,很願意擔當一般的人生疾苦,擔當這一天的重擔和炎熱。但不要叫我擔當這非同尋常的折磨,不要叫我的人生過得像犯人的日子,過受刑不止的日子。我們在極大的苦難中也許能這樣求神的憐憫,他知道我們的光景,體恤我們的光景,也體恤我們的疾苦。

 

死是早晚的事(主前 1520 年)

7-157 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8 其根雖然衰老在地裏,幹也死在土中,9 及至得了水氣,還要發芽,又長枝條,像新栽的樹一樣。10 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11 海中的水絕盡,江河消散乾涸。12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來,等到天沒有了,仍不得復醒,也不得從睡中喚醒。13 惟願你把我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你的忿怒過去;願你為我定了日期,記念我。14 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爭戰的日子,等我被釋放的時候來到。15 你呼叫,我便回答;你手所做的,你必羨慕。

 

我們讀到約伯如何談論人生,現在讓我們看看他如何談論死。既然他在病痛中,自然就多多想到死。健康之時想到死不能算不合時宜,但人若是已經被死神盯上了,卻仍以為死離自己甚遠,那就是不可饒恕的疏忽。約伯在前面已經指出死亡將要臨到,死日早已命定。這裡他表示:

I。死就是永遠離開這個世界。這一點他在前面提到過(7910),現在又提一次。雖然這是無需證明的事實,卻應當時時思想,以便做好應對準備。

1. 人死不能復生,而樹被砍下來則可以再生。他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樹的指望


7-9 節)。若是樹身被砍下來,只剩樹墩在地裡,雖然看上去已然枯死,但還會發出嫩枝,如同新種植的一般。地裡的水分和天上的雨水能滋潤樹墩,使它復生。但死人的屍體卻無法吸收水分,不能復生。在尼布甲尼撒的夢中,樹被砍倒象徵他將會失去理智,而樹墩留在地內,並用鐵圈和銅圈箍住,讓天露滴濕但以理書 415)則代表他將要恢復理智。但人卻沒有復生的指望。植物的生命低微平常,一點水分就能再生。有些昆蟲和飛鳥的生命也能在日頭的熱氣中恢復。但有理智的靈魂則太過偉大,太過高貴,一旦逝去,自然界中沒有任何力量能使它回轉。它超出日頭或雨水的能力範圍,除了無所不能的神,無人能叫人起死回生。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10 節)?這裡用了兩個字代表人:第一個的意思是大能的人,雖有大能卻仍要死亡;另一個是紅土,屬土之人因為屬土所以要氣絕。注意,人是將死的受造物。這裡形容的是:

1)人死前的光景, 稱為消滅。人處在不停的消磨中,天天都在死去,天天都在耗費生命的能源。疾病和衰老都消磨人的肉體、力量和容顏。

2)人死時的光景,稱為氣絕。靈魂離開肉體,回到賜靈魂的神,就是眾靈之父。

3)人死後的光景,竟在何處呢?他不在原處,原處已經不認識他。有人將這句理解為是否無處可尋。人當然會去一個所在。氣絕之人今何在?自己氣絕的時候棲身何處?想到這些不由令人心生惆悵。人會去到靈界,進入永恆,再也回不到這個世界。

2. 人一旦躺進墳墓就再也不能起身(1112 節)。我們每夜躺下睡覺,早晨醒來起身。可一旦死去躺進墳墓,在這個世界上就再也不能醒來起身,再也無法回到現今的光景,直等到天沒有了。諸天是時間的忠實伴侶,天沒有了,時間也就終止,被永恆所吞噬。人生好比洪水滔滔,十分壯觀,但也十分淺薄,一旦與江海隔絕,就不再洶湧澎湃,只能衰退枯乾,原處也不認識它。人生的洪水很快蒸發消失。人的身體猶如其中的一些水,滲入大地,葬在那裡。人的靈魂好比另外一些水,蒸發向上,與空氣中的水混在一起。學識淵博的布拉克摩男爵也提到這不同之處。大水入夏則枯乾,但冬天還會回來;人生卻不會再回來。用他自己


的話來形容:

奔騰的河,靜靜的湖,

拋棄乾枯的堤岸,赤裸的湖邊;

眾水蒸發,向上漂浮,

離開河道,隨雲而去;

一旦入夏,就能回歸,

恢復過去一切所失。

人啊!你的生命溪流

若離棄紫色的河道,若虧負心臟,新鮮的養分就不再提供,

也不再能感覺到生命的回潮。

II。(譯者注:欽定本與其他多種英文譯本均將第 12 節譯為:人也是如此,躺下不能起來,在諸天廢去以前不得復醒,也不得從睡中喚醒)但是在末日,在天廢去的時候,人要在另一個世界復生。時人要復醒,要從睡中喚醒。約伯對死人復活顯然深信不疑,1926 也似乎表達了這個意思。 看來約伯在這裡注目復活的日子,且因著這樣的信念,我們看到三點:

1. 謙卑地請求在墳墓裡藏身(13 節)。他之所以希望死,不僅因為他十分厭倦今生,也因為他十分確信更好的來生,那時他將要復活。惟願你把我藏在陰間!陰間對神的百姓來說不但是安息之地,也是藏身之地。神掌握著陰間的鑰匙,叫人現在進去,復活的時候出來。他把人藏在陰間,如同我們把財寶藏在隱密安全的所在。惟有藏財寶者才知道這隱密處,萬無一失。啊!惟願你把我隱藏,不只是為了躲避今生的暴風驟雨,也為了預備來生的輝煌榮耀!讓我躺在陰間,為不朽壞的將來所預備,躲過這個世界,卻不躲過你,你在地的深處將我的形體聯絡,你的眼早已看見我的體質(詩篇 1391516)。讓我在那裡躺臥,

1等你的忿怒過去。只要聖徒的身體還躺在陰間,只要忿怒之子尚存,只要他們仍在罪的影響之下。但是在復活的日子,一切都要過去。那時,「死」這最後的仇敵要被徹底毀滅。

2)等到所定的日期,那時我要蒙紀念,如同挪亞在方舟裡蒙紀念(創世紀 81)。神不但叫挪亞躲過舊世界的毀滅,還為新世界作預備。聖徒的身體在陰間不會被遺忘。總有一日,在所命定的日期,神要顧念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許無法透過眼前苦難的黑暗看清苦難之後的好日子,但我們可以像約伯那樣,用信心的眼光透過陰間的黑暗看到另外一邊的好日子,就是那更好的將來世界。

2. 敬虔的決心,不論是死是復活,都耐心遵從神的旨意(14 節):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爭戰的日子,等我被改變的時候來到。約伯的朋友們無法安慰他,他就定意自己安慰自己。環境很惡劣,他就指望改變。我認為這裡的意思不是說他指望在這個世界上恢復自己的地位。他的朋友們確曾要他對此有指望,但他自己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指望。建基在不確定之事上的安慰最多只能是不確定的安慰。毫無疑問這裡指的必是確定的事。他所等待的改變應當理解為:

( 1 ) 復活之時的改變,那時卑賤的身體要改變(腓立比書 321),那是偉大而


榮耀的改變。這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這個問題應當理解為頌讚。真神奇!這些枯乾的骨頭居然要活過來!既是這樣,在靈體分離的日子裡,我的靈魂要等待,直到改變來到,那時靈魂就要與身體結合,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篇 169)。也可理解為:

2)死時的改變。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不能,現在的日子不會重現。所以我要耐心等待死的改變,那時一切的禍患都要過去。所以我一直迫不及待地盼望死的到來。這裡要注意,

[1] 死是很嚴肅的事,本身是一種工。死是一種改變,形體的改變是可見的,外表變了,所有的動作都停止。但靈魂的改變更大,靈魂離了身體,去到靈界,完成了試用期,接受賞罰。這改變將要發生,且是終極的改變,不像物質轉換那樣還會回到原來的狀態。我們都會死去,不會再像今生那樣活著。死只有一次,只做一次的事應當好好做。若是做錯了,那將是致命的,永久的,不可逆轉的。

[2] 人人都有責任等待這改變,且在所命定的日子裡持續等待。人一生的時光是命定的,這時光以日來計算,人且應在等待改變中度日。這意味著,第一,要知道這改變來到,多多思想。第二,要盼望這改變來到,盼望與基督同在。第三,要願意耐心等待這改變來到,相信神所命定的是最好的。第四,要殷勤預備這改變來到,使之成為我們的祝福。

3. 歡喜盼望這改變所帶來的福祉和滿足(15 節):到那時,你呼叫,我便回答。眼下他在烏雲之下,不能回答,也不敢回答(915351322);但他堅信總有一日神要呼叫他,他就回答。那時,

1)指復活的時候,你要把我從陰間呼召出來,藉著天使長的聲音,我要回答,響應你的呼召。身體是神手中的工作(以賽亞書 648),神十分希望叫它得榮耀。也可理解為,

( 2 ) 指死的時候:你要呼叫,把我的身體送入墳墓,把我的靈魂召喚到你身邊,我便回答。我準備好了,主啊,我來了,來了。蒙恩的靈魂滿懷喜樂迎接死的召喚,接受死的傳票。他們的靈魂無需強取(不像路加福音 1220 所說的那樣),而是甘心樂意交出來。地上的帳棚無需強拆,而是自願拆卸,因為他們確信,你手所做的,你必期待。你為我預備了憐憫,你不但隨己意造了我,還要藉著你的恩典再造;創造他們的不會不憐恤他們以賽亞書 2711)。注意,靈魂是神手中的工作,他必不離棄(詩篇 1388),而是十分希望在另一個世界成全,且賜以無盡的榮耀。

 

約伯的怨言(主前 1520

16-2216 但如今你數點我的腳步,豈不窺察我的罪過嗎?17 我的過犯被你封在囊中,也縫嚴了我的罪孽。18 山崩變為無有;磐石挪開原處。19 水流消磨石頭,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塵土;你也照樣滅絕人的指望。20 你攻擊人常常得勝,使他去世;你改變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21 他兒子得尊榮,他也不知道,降為卑,他也不覺得。22 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

 

約伯在這裡又重新抱怨起來。雖然他對將來的福祉仍有盼望,他還是覺得眼前的困境太難熬。

I。他感歎神的審判十分嚴厲,令他經受這樣的痛苦(1617 節)。所以他才這麼想去另一個世界,在那裡神的忿怒將成為過去。而現在他只能空想,好比一個孩子在嚴厲責打之下盼望趕快長大成人。我的改變何時能臨到?但如今你數點我的腳步,窺察我的罪過,將我的過犯封在囊中,如同妥善保管的判決書,將來要用來定犯人的罪。參考申命記 3234你欺負我;所有的舊賬都翻出來,每一個過失都追究,一走錯路就立即責打。在這裡,

1. 約伯承認自己因犯罪和過犯而受罰,承認他罪孽深重,所受的苦並不為過。因為他不論在哪裡都有罪,而這些過犯若是都追究起來,足以使他滅亡。他從不覺得自己會含冤而死。就這一點來看,他能夠正確對待神的審判。但是,

2. 他認為神對他的處罰過於嚴厲,小題大作。在這一點上,他不能正確對待神的審判。1327 他也是這個意思。說這樣的話有欠考慮,所以我們不能認同。我們所有的罪,神誠然都看見了。他鑒察百姓的罪,但他處罰我們並不嚴厲,律法也從未故意與我們為難,我們受責罰遠小於所當受的。對於死不悔改之人的過犯,神誠然要封存,直到那忿怒的日子;但對於他百姓的罪,神卻像密雲遮蓋。

II。他感歎世人的衰敗光景。我們生活在一個將死的世界。誰曉得神怒氣的權勢?我們因神的怒氣而消滅,因神的忿怒而驚惶,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神震怒之下(詩篇 907-911)。神要責罰,誰能當得起呢(詩篇 3911)?

1. 我們看到大地本身在衰敗之中。

1)地上之物再堅固也在衰敗(18 節)。一切都要過去,連高山也要變形,


也要歸於無有。高山要像葉子那樣枯萎墜落,磐石要被持續不斷的海浪所淘盡。水流消磨石頭,不是因為水勢兇猛,而是經久不斷,水滴石穿。在這個世界上萬物都在衰變。光陰吞吃萬物。屬天的形體則不是這樣。

2)世上大自然的產物在衰敗。地裡出產之物,貌似根深蒂固,也可被大雨沖走(19 節)。有人認為他這是在祈求神解脫他的痛苦:主啊,我無法再忍耐;連磐石高山最終都要倒塌。所以請你收手吧。

2. 既是這樣,世人在地上衰敗就不奇怪了,因為人屬地,屬土。約伯開始覺得自己的處境並不是孤立現象,他應當與普通人相認同。我們通過許多例子看到,

1)指望今世的歡愉是多麼徒然:你滅絕人的指望意思是,你終結人一切的謀算和一切的自信。人的指望建基在世俗的自信和世俗的安慰上,死要毀滅所有這樣的指望。但人若在基督裡有指望,盼望天堂,那麼死只會成就這樣的指望,不會毀滅這樣的指望。

2)與死相爭是多麼徒然(20 節):你攻擊人常常得勝。注意,人不是神的對手。神若是與人爭戰,最終必然得勝,永遠得勝,人必永不能抬頭。還要注意,死亡的擊打不可阻擋;與之相爭毫無益處。神戰勝人,人死去,神卻永存。看看將死的人吧:

[1] 外表要改變。你改變他的容貌,通過兩種方法:第一,肉體的疾病。人若生幾天病,容貌就大變!而若是死了幾分鐘,變化就更大。富麗高貴的容顏變得低俗可鄙,可愛可敬的容貌變得異常可怕。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創世紀 234)。可愛的美貌在何處?死改變人的容顏,將人趕出這個世界,從此不再回來。第二,心靈的慌亂。注意,死亡一旦逼近,再勇敢的人也要驚慌失色,再歡愉的面容也會變得陰鬱沉悶,再坦然無懼的臉色也會變得蒼白膽怯。

[2] 原先牽掛家中之事,現在變得漠不關心。人若是落入死神手中,可能是癱瘓或是中風,可能是高燒不退神智不清,或掙扎在死亡線上,若是告訴他有關子女的大好消息或是痛苦消息,對他來說都一樣,他不知道,也不覺得(21 節)。這些事在今生極大地影響他,但是在將要去的世界裡,這些事對他完全是陌生的。想到這點,但願我們減輕對子女和家人的牽掛。即便我們離世,神知道他們的將來。所以應當把家人交托給神,求他照看他們,免得自己作出無謂無用的牽掛。

[3] 死亡之痛是多麼可怕(22 節):只要還有肉體(可以這樣理解),指世人極不情願放棄的肉體,就會有疼痛;只要還有靈魂,指世人極不情願放棄的靈魂,就會有悲哀。注意,人之將死十分難熬,死之痛往往是劇痛。人若一定要等到躺在等死的床上才肯悔改,等到什麼都做不了的時候才來做最有必要做的事,這是愚昧。而若是在基督裡與神和好,問心無愧,以致在死亡臨到的時候,神的安慰能扶持我們,幫助我們解脫痛苦憂傷,這就是真智慧。

-------------------------------------------------------------------------------

第十四章英文原文



下一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