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弟兄姊妹:
十一月廿一日我們懷著歡欣和興奮的心情前來美國,預備迎接我們第二個男孫Jacob的出生。Anna(媳婦)在廿一日前赴醫院,廿二日我們先赴羅省探問女兒凱欣一家,晚上吃完飯,凱頌(兒子)來電,Anna的水囊穿了,子宮亦開了5cm,一切都是正常的,我滿以為不到一刻孩子就要出生了,怎料忽然接到凱頌電話,聲音震抖,要求我們為Anna及Jacob禱告,醫生發現有問題,Anna要立即進行手術及急救,而Jacob經剖腹出生後沒有呼吸,要立即搶救,一切都要來得非常突然,我們還以為不會嚴重到有生命危險,但不到三分鐘,凱頌來電,大聲痛哭,Anna已離開人世,而Jacob要立即送往UCSF醫院的深切治療部搶救及治療,因為他在媽媽腹中時,曾有一段時間缺氧,恐怕腦部受了損傷。
這突然而來的噩耗把我們打倒了,我們四人(凱欣夫婦和我與君玉)抱頭痛哭,凱頌在電話大聲呼叫:「這太不公平!這太不公平!」他要求我們立即返回三藩巿給他支援,那晚我們失眠了,心中一片茫然,不能相信在今日醫學倡明的美國竟會有如此的事情發生,我們不到五時,便啟程開車返回三藩巿。原來Anna是患上Amniotic Fluid Embolism(胎水入血),這是非常罕見的情況,每80,000個孕婦才有一個,是不能預防,不知何時發生,也不知為什麼會發生,更慘的是一旦發生,是無可挽救,孕婦在二、三分鐘內便會死亡!不幸的事情竟發生在Anna身上,這是無人可以預料得到的。
Jacob經過UCSF的醫生們悉心診治,用hypothermic therapy方法減少腦部受損,經過七十二小時的治療,MRI的報告是正面的,他一切似乎都屬正常,當然他的腦有沒有損壞則有待日後才知曉,但至少在目前他一切都屬正常,事實上他的生存可算是一個神蹟,當我和君玉抱著他吃奶,看著他精靈的樣子,心中又悲又喜,這心情實在難以形容。
十二月三日我們為Anna在Corner stone Fellowship教會舉行追思禮拜,有數百人參加,內中有他們的鄰舍、好友、同事、弟兄姊妹,凱頌邀請我在追思禮拜講道,這是我一生中最不容易的一篇道。然而,當我預備這篇講章時,內心充滿掙扎、疑問、矛盾和悲傷;然而,這過程卻帶給我極大的治療,相信也帶給不少人赴會者盼望和安慰,以下是我講章的撮要:
我和太太君玉懷著歡欣和期望來到灣區,預備慶祝Jacob的出生,怎料我現在竟然在這追思禮拜講道。這種傷痛、掙扎、矛盾、悲哀及茫然真非筆墨所能形容。我就想到希臘文的一個字tarraso,這個字是聖經作者用來形容耶穌面對祂的好朋友拉撒路時心情和悲哀,這個字也是用來形容耶穌在客西馬尼園面對自己死亡時的情緒反應。tarraso是一個幾乎不能翻譯的希臘文字,是形容一種極之悲痛、難過、掙扎、矛盾、驚恐的情緒反應,想來那個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耶穌,竟然分擔人類如此深厚的哀傷與悲痛,實在不可思議;或許這種心情也正是我們今天參加這追思禮拜每一個人的心情!
舊約的約伯,一下子失去了十個兒女、家財、健康、尊嚴;這種突如其來的苦難實在太「過份」了,約伯雖然深信神的主權,祂是一切萬物的主宰,「賞賜是神,收取也是神」;但他仍是覺得這太不公平了,太沒有理由了!他要不住問:「為什麼?為什麼?」約伯記就是討論「苦難」的問題;奇怪的,神並沒有責備約伯如此不恭,相反的,祂也以為這樣待約伯是不公平的(二:3)「無故」一字,在希伯來文也正是「不公平」「沒有理由」「難以接受」的意思,神是認同約伯的呼求,相信神也認同凱頌的呼求!然而,約伯記並沒有給我們一個苦難的答案,它仍是一個謎!一個奧秘!
但到了新約時代,聖經卻給我們一個新的角度去看「苦難」這問題,在約翰福音九:1-7告訴我們一個有趣的故事,當門徒看到一個天生瞎子時,就問耶穌說:「這人生下來是瞎眼的,究竟是因為他自己犯了罪,抑或是他父母犯了罪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這是一段難以接受的經文,神為了彰顯祂的作為,竟然可以叫人如此受苦嗎?這豈不是太自私、太過份?然而,這並不是這段經文的意思。首先,我們要留意希臘文聖經一個字(中文聖經沒有把這個字翻出來)alla,英文譯作BUT,這是用來連接兩個不同的觀念的對比;門徒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人會瞎眼,是他犯罪的結果?抑或他父母犯罪的結果呢?」他們的重點是「為什麼」(WHY),耶穌的意思是:你們問錯了問題,我們不應該問why,而是問what。所以原文在v.3一個所謂hina clause,是指明這苦難的目的和意義(purpose and meaning) Why是消極的,沒有答案的,What是積極的,向前看的,建設性的。
究竟苦難的目的是什麼?乃是要顯出神的作為來。「作為」一字希臘文是erga,與v.4所提到的「工」是同一個字,這個字在約翰福音出現過21次,其中19次都是用來形容耶穌的神蹟,而約翰福音以為神蹟的重點並非其超自然性(supernatural),而是其啟示性(sign);耶穌的神蹟是指向基督的受苦。換言之,我們的苦難,基督的苦難是奇妙地連在一起。我想到世界著名的精神科醫生Dr. Viktor Frankl,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親眼看到自己的雙親、太太被納粹德軍殺死,又剝奪他的自由、尊嚴,令他非常痛苦、悲痛和憤怒。忽然他想到:德國人可以殺死他父母,取去妻子的性命,拿掉他的自由和尊嚴,但有一樣東西,他們是永遠不能取去的,這就是他的「抉擇」權利,他可以選擇放棄,亦可選擇繼續掙扎,他可以選擇憎恨,也可以選擇寬恕,他可以選擇憤怒,一生一世都被憤怒困擾著,他也可以選擇平和。這抉擇的權利是沒有人可以挪走的,就是因為這體驗,他創立了logotherapy,他以為一切苦難都不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能找到這意義,這苦難便是一個神蹟了!
Anna的離去,一方面是不公平,是沒有理由,不合理的,但同時我也看到苦難後面是何等深厚的意義的奇蹟。首先,Jacob的生存已是一個神蹟,我更看到無數的朋友、鄰居、同事及親戚聯在一起,我們不是因為恐懼或憎恨連在一起,而是「愛」把我們連在一起,當我看到無數的眼淚,愛心的行動,我心是何等的激動和受安慰。我又看到不少人的生命也因這苦難改變了,我看到兒子決心去撫養二個兒子,他好像成熟了不少,我又看到窩福弟兄姊妹流淚為我們禱告,叫我們心受感動,我又見到灣區不少弟兄姊妹,在我們風雨飄搖之際,為我們預備了避難所,這是何等大的神的作為。
我們心仍是充滿盼望的,因為我們知道Anna不是死了,乃是睡著了,她只不過早我們一步去到更美好的家鄉,將來我們會在天堂重聚,分離是傷痛的,但想到日後的重聚,我們的心也得安慰,只是現在我們在世上仍有「工」在身,趁著白日,好好去完成這個使命,對凱頌來說,前面的道路與使命更具挑戰,也祈求你們不住在禱告中扶持他和二個小孩子!
願主恩常偕!
你的弟兄蘇穎睿
2011年12月14日
盼望是在於神
今日新聞記者:蔡溢菁
若上帝要取走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人或事,你願意嗎?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窩打老道山福音堂主任蘇穎睿牧師最近便有此體會,他上月本要迎接媳婦將要誕生的孫兒,可是媳婦卻突然去世。白頭人送黑頭人的他仍堅信,媳婦走得沒有遺憾,究竟是甚麼原因,讓他仍抱有盼望?
喜事變喪事
蘇牧師在日前的一個心靈健康講座中,分享最近家中發生的一宗事。上月底,他與師母懷著興奮心情到美國,準備迎接第二個孫兒出世的喜事,誰料竟變成喪事。
原來蘇牧師年約三十多歲的媳婦,在分娩期間,因心肺衰竭而安息主懷。可幸經搶救後嬰兒能健康誕下。說到此處,他稍稍停頓,凝重地說:「在沒有預計的任何風險下,她的生命竟然在數分鐘內完結。」
「永遠愛媽媽、永遠愛神」
媳婦突然離世,他自是非常難過,但卻感到此事令兒子變得成熟,讓他為兒子感到自豪,特別是兒子在媳婦的追思禮拜中,一番說話深深觸動了他。
「我的兒子說:『我一直以為,許多事都在我控制範圍內,因我與太太從世人的角度看,是很成功的人(蘇牧師的媳婦是金融銀行Morgan Stanley高層,而兒子則是電腦公司Dell高層),然而,原來很多事不由我們控制。當太太有事時,我只能與三歲的大兒子的跪在地上禱告說:『神呀!你幫我們,我們會永遠愛媽媽(太太),永遠愛神』!」
「她比我們看得更清楚」
蘇牧師很明白孫兒痛失母親的經歷,因為他自己四歲便失去媽媽。雖然蘇牧師對人生經歷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但仍自覺是個幸福的人,他說:「我滿足,不是在乎擁有甚麼,也不是在乎自己沒有甚麼了不起,而是在乎我的盼望,而盼望是在於神。」
然而,並非人人有此盼望。媳婦的父母對蘇牧師慨嘆:「女兒最遺憾,是看不見孩子長大。」但蘇牧師對他們說:「不!她是看見的,而且比我們看得更清楚!」
正如《聖經‧哥林多後書五:7》中,保羅說:「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蘇牧師媳婦的確離開人世,但他深信,彼此有天會天堂在相遇。
耶穌不應許人一帆風順
他又指,信耶穌的人,人生不一定風平浪靜:「信耶穌不是應許人一帆風順、事事如意,否則就要信黃大仙,最低限度它會給你事事如意的假象。」
蘇牧師認為,同一道理,成功的父母,不是為子女鋪排一條平坦的路,讓他們安然渡過。他深信,成功的父母,是能夠訓練他們在崎嶇的路行走,即使遇上狂風暴雨,都能夠勇往直前。
而人生亦像一副砌圖,未砌之前是「亂七八糟」,也不知所謂,他說:「但當你砌好,就會發現一幅美麗圖畫。」正如《傳道書3:11》所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蘇牧師引用以前南非總統黑權領袖曼德拉坐牢時,仍充滿盼望的例子,來重申人生即使遇困難,仍要對神滿有盼望。
「因為爭取黑人民權被白人,曼德拉被困在孤島監牢勞役十四年。有人問他怎樣過,他解釋,會與囚犯就是唱著聖詩做苦工,歌詞提醒他,將來是有盼望的。十四年後,他的女兒帶來孫兒探望,曼德拉抱著剛出生的孫兒,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外公,給孫兒起名為『盼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