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8, 2024

[撒母耳記下 ] 第二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第二章

前面說到大衛緬懷他的王掃羅和他的好友約拿單;他所行的不僅使他們得稱讚,他自己也得稱讚;現在他開始思考下一步的計畫。掃羅死了,大衛就當興起。I。他按神的指示前往希伯侖,在那裡受膏為王(第 1-4 節)。II。他回報基列·雅比人,因他們埋葬了掃羅(第 5-7 節)。III。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興起與他為敵(第 8-11 節)。IV。大衛的人和伊施波設的人各不相讓:1. 兩邊各出十二人相互搏擊,全都被殺(第 12-16 節)。2. 掃羅這一邊落敗(第 17 節)。3.大衛這一邊的亞撒黑被押尼珥所殺(第 18-23 節)。4. 約押應押尼珥所求,吹號收兵(第 24-28 節)。5. 押尼珥逃走(第 29 節),雙方清點人數(第 30-32 節)。以色列爆發內戰,最後以大衛統一全國而告終。

大衛在希伯侖稱王(主前 1053 年)

1-71 此後,大衛問耶和華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耶和華說:「可以。」大衛說:「我上哪一個城去呢?」耶和華說:「上希伯侖去。」2 於是大衛和他的兩個妻―一個是耶斯列人亞希暖,一個是作過迦密人拿八妻的亞比該―都上那裡去了。3 大衛也將跟隨他的人和他們各人的眷屬一同帶上去,住在希伯侖的城邑中。4 猶大人來到希伯侖,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有人告訴大衛說:「葬埋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5 大衛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將他葬埋。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6 你們既行了這事,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7 現在你們的主-掃羅死了,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

 


掃羅和約拿單已死,大衛雖知自己已受膏為王,眼下道路也已掃清,但他沒有立即打發人到以色列各地,招聚眾人前來向他宣誓效忠,如若不來就問死罪,他乃是循序漸進;信靠的人必不著急(以賽亞書 2816),而是等候神按祂的時間成就祂的應許。大衛在洗革拉的時候,有許多人從各支派前來投奔他,記載在歷代志上 121-22;有了這樣的軍隊,他大可用武力征服。但他以德治天下,不用武力。請注意看:他在關鍵時刻求問神的指示,並得了回音(第 1 節)。他堅信此事必成,但他仍用合適的方法,對神對人都是如此。堅信神的應許並不意味著鬆懈,反倒促進敬虔的努力。蒙揀選得生命冠冕,並不意味著可以說:那我就什麼都不做,而是應該說:那我就要按祂所指示的做,聽從揀選我那位的引導。大衛就是這樣看待神對他的揀選;凡是神所揀選的,都應當如此。

1. 大衛按神的吩咐,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認定祂(箴言 36)。他通過亞比亞他帶給他的決斷胸牌求問耶和華。我們不僅要在急難中求問神,在世界向我們微笑、諸事順利的時候也應當求問祂。他所求問的 是: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我是否應該離開此地?洗革拉雖被毀,但若沒有神的指示,他不會離開。如果我離開此地,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他不限定猶大的城(如果神指示他去以色列的一個城邑,他也會去),但這表現出他的智慧(猶大城中擁護他的人多)和謙遜(暫時只顧本支派)。我們所有的遷移,若有神在前頭行,那是極其安慰人心的;我們可以藉著信心和禱告將祂擺在我們前頭。

2.神按祂所應許的,引導他所當走的路,吩咐他起來,往希伯侖去;那是祭司的城,是逃城,也是大衛的逃城,表示神要親自作他的避難所。族長的墓地靠近希伯侖,令他想起神在古時的應許,便心生盼望。神沒有打發他去伯利恒他自己的城,因為它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彌迦書 52),而是去更重要的希伯侖,當時可能是該支派的首府。他遷往希伯侖時顧及家人和朋友。

1. 他帶上妻子(第 2 節),她們曾是他患難中的伴侶,得了國仍是伴侶。他似乎尚未有孩子,長子是在希伯侖生的(32)。

2. 他帶上朋友和跟隨他的(第 3 節)。他在漂流時他們陪伴他,如今他定居下來,他們也一同定居。同樣地,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提摩太后書 212)。基督替祂的精兵所行的,超過大衛替他的士兵所行的;大衛替他們找住處,他們住在希伯侖的城邑中,住在鄰近的城裡,但那些在磨煉中常和基督同在的,祂將國賜給他們,叫他們坐在祂的席上吃喝(路加福音 2228-30)。

猶大人立他為王: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第 4 節)。猶大支派常常自成一體,比別的支派更甚。在掃羅時期,該支派就單獨數點(撒母耳記上 154),支派中的人習慣單獨行動。現在也是如此,但他們只是為自己膏立新王,沒有膏立他管理以色列(與士師記 922 不同),只作猶大家的王。別的支派可隨意而行,但至於他們和他們全家,他們願意歸順神所揀選的那位。可見大衛是漸漸崛起,先是受膏為王,繼而得了一支派,最後得了所有支派。彌賽亞國度也是如此,大衛的子孫也是漸漸堅立;神命定祂為萬有的主,只是如今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祂(希伯來書 28)。大衛先是在猶大家作王,這是天意的暗示,說明他的國很快要恢復原先的樣子,他孫子作王期間,果然有十個支派叛變;歷代虔誠的猶大王都稍得安慰,因為大衛起先也只是在猶大作王。他打發人去向基列·雅比人表示敬意,感謝他們善待掃羅。他仍在緬懷他的前任,表示他意在王位,並非出自野心,也不是出於對掃羅的敵意,純粹是神的呼召。有人告訴他基列·雅比人埋葬了掃羅,也許以為他會生氣,怪他們多管閒事。但他一點都不生氣。

1.他稱讚他們(第 5 節)。若有人生前值得我們愛戴和尊敬,死後也當尊敬他們所留下的(包括他們的屍首,名譽和家人)。大衛說:掃羅是你們的主,你們厚待他,尊敬他,這是美事。

2. 他求神賜福給他們,獎賞他們: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一樣(路得記 18)。在神面前憑良心尊敬並厚待死者的屍首、名聲和家人,這樣的愛心必得獎賞: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第 6 節),按祂所應許的慈愛待你們。神的慈愛表現在祂的信實,我們理當信靠。

3.他承諾要補償他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他沒有單單叫他們到神那裡去領賞,自己也願意回報。良好的祝願自然是美事,是感恩的體現,但若有能力多做一些,便不可停留在這個層面。

4. 他聰明地利用這個機會爭取他們的支援(第 7 節)。他們厚待了掃羅,他也希望他們厚待他自己:猶大家已經膏我作王,你們若同意,那就是聰明之舉,就當剛強奮勇。死去的人再有價值,也不可一味地緬懷,而忽略或輕看神所興起替代他們的人所帶來的祝福。

 

以色列爆發內戰(主前 1053 年)

8-178 掃羅的元帥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曾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瑪哈念,9 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10 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獨猶大家歸從大衛。11 大衛在希伯侖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個月。12 尼珥的兒子押尼珥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僕人從瑪哈念出來,往基遍去。13 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大衛的僕人也出來,在基遍池旁與他們相遇;一班坐在池這邊,一班坐在池那邊。14 押尼珥對約押說:「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約押說:「可以。」15 就按著定數起 來:屬掃羅兒子伊施波設的便雅憫人過去十二名,大衛的僕人也過去十二名,16 彼此揪頭,用刀刺肋,一同僕倒。所以,那地叫作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17 那日的戰事兇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

 

這裡說的是:

I。二王相爭:一邊是神所立的王大衛,另一邊是押尼珥所立的王伊施波設。掃羅和有志與他一同上陣的眾子都被殺,想必大衛就該登基當王,沒有任何阻攔,因為以色列民都知道他不但自己嶄露頭角,而且神也明確立他為王;然而人的算計有一種逆反心理,總要抵擋神的定旨,乃至像伊施波設這樣配不上與父親一同上陣的軟弱愚蠢的東西,反倒被看作有能力繼承王位,而不是和平過渡給大衛。由此,大衛的國預表彌賽亞的國,也是外邦爭鬧,臣宰商議(詩篇21-2)。

1. 立伊施波設為王、與大衛相爭的人名叫押尼珥;此人也許很熱衷於王位血統(既然要仿效別國有王,在繼位的事上也當仿效他們,王冠一定要父傳子),但更有可能是他為自己家人著想(他是掃羅的叔叔),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已有的尊位,就是軍中的元帥。可見驕傲和野心能造成多大的傷害!若不是押尼珥立伊施波設為王,把他當工具來使,他本人不會稱王。

2. 伊施波設稱王的地點是在約旦河對岸的瑪哈念,想必大衛在那裡的勢力最小,又遠離他的軍隊,指望贏得時間堅固自己。他在那裡舉旗,以色列各支派中沒有頭腦的(大多數人都沒有頭腦)都擁他為王(第 9 節),唯有猶大全歸大衛。這進一步考驗大衛的信心,是否相信神所應許的,也考驗他的耐心,是否耐心等待神按他的時間成就所應許的。

3. 這場爭競的時間跨度有些不好理解。大衛作猶大王大約七年(第 11 節),但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的王只有兩年(第 10 節);可能除了這兩年,押尼珥所擁立的是掃羅家(參考 36),未必是家中的某一個人。也可能伊施波設在內戰爆發之前作王兩年(第 12 節),而這場戰爭延續了五年(31)。

II。兩軍相遇。

1. 雙方似乎都沒有派主力上陣,死的人也不多(第 30-31 節)。也許我們覺得奇怪:

1)猶大人居然沒有為大衛造勢,使全國都聽命於他;有可能大衛不讓他們過於聲張,他更希望水到渠成,等候神親自替他成就,不願以色列人流血;他預表基督,將以色列人的血看為寶貴(詩篇 72 14)。即便是他的仇敵,他也看作是自己的臣民,當作臣民來對待。

2)以色列人居然能保持中立,戰戰兢兢服在伊施波設的治下這麼多年,特別是當時許多支派出了不少能人:通達事務的,勇士,大能的勇士,能上陣大能的勇士,並無二心(歷代志上 1223 等);但整整七年,他們當中大多數似乎並不關心政權落在誰的手裡。世人時而消極,時而積極,但神的旨意終究要成就;他們變幻無常,但神的旨意不變。

2. 這次爭鬥是押尼珥發起的。大衛端坐,靜觀事態發展,但掃羅家卻在押尼珥帶領下先發制人,結果損失慘重。正是:不要冒失出去與人爭競,不要挑起爭端,免得至終被他羞辱,你就不知道怎樣行了(箴言 258)。愚昧人張嘴啟爭端(箴言 186),動手也啟爭端。

3. 爭鬥的地點在基遍。押尼珥選在那裡,因為那是便雅憫的分地,擁護掃羅的人最多;既是他挑戰,大衛的元帥約押自然不甘示弱,前來應戰,兩隊人馬在基遍池邊相遇(第 13 節)。大衛的國既有神的應許為依據,就不怕爭鬥地點的不利。中間的基遍池給了雙方時間慎重考慮。

4. 押尼珥率先挑戰,約押接受了挑戰,雙方各出十二人。

1)剛開始這似乎只是玩耍,試試各人的身手。押尼珥提議說(第 14 節):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玩耍吧,好比古羅馬的角鬥士一般。可能掃羅曾用他的人來作這種殘酷的消遣,真像個暴君,押尼珥學會了這招,就把傷害和死亡當作兒戲,把流血和恐怖場景當作消遣。他說:讓他們在我們面前戲耍,意思是讓他們在我們面前打鬥。正是:愚妄人犯罪,以為戲耍(箴言 149)。如此輕看人的血,拋擲火把、利箭,與殺人的兵器,卻說:我豈不是戲耍嗎(箴言 2618-19),真配不上人的稱號。約押受大衛熏陶,有足夠的智慧不提這樣的建議,卻沒有足夠的決心拒絕這樣的建議;有人提出,他就附和,因他也想爭一口氣,覺得若推辭,就是威風掃地,於是他說:可以;這不是說他喜悅這樣的戲耍,他也不指望這樣的戲耍能分出勝負來,他只是不想被對手所嚇倒。有多少寶貴的生命被犧牲掉,只因驕傲之人的任性!於是雙方各選出十二人來,作為角鬥士擺好陣勢,人數是陪審團的兩倍,真是決定生死的陪審團,不是別人的生死,而是自己的生死;押尼珥一邊的士兵似乎更加躍躍欲試,率先站定(第 15 節),這些人為取悅自己的元帥,也許歷來都是這樣愚昧。

2)無論開始是否玩耍,最後都以流血而收場(第 16 節):他們用刀刺肋(不是出於仇恨,乃是出於面子),一同僕倒,就是說二十四人全都死了,一對對交手,勢均力敵,堅定頑強,無人求饒,也無人逃跑;他們像是事先說好的(約瑟夫1如此說),互相傷害。取人性命的往往自己也喪命,唯有死亡得勝,乘駕凱旋的車。雙方出奇地頑強,那地就有了新名作為紀念:希利甲·哈素林,意思是堅強者的田,這些人不僅身體健壯,還意志堅定,視死如歸。然而心中勇敢的人都被搶奪;他們睡了長覺(詩篇 765)。為了買贖那一點可憐的虛榮,竟然要付出如此代價!凡為基督的緣故失去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5. 後來終於全軍加入,押尼珥的軍隊被擊潰(第 17 節)。前面那場較量是勢均力敵,兩邊的人都被殺死,於是還想再試;挑戰者往往最終落敗。大衛有神在他這邊,所以他這邊獲勝。

1約瑟夫(37- 100):第一世紀羅馬帝國時期猶太歷史學家,著有《猶太戰爭史》,《猶太古史》等書。

 

亞撒黑被押尼珥所殺(主前 1053 年)

18-2418 在那裡有洗魯雅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亞撒黑腳快如野鹿一般;19 亞撒黑追趕押尼珥,直追趕他不偏左右。20 押尼珥回頭說:「你是亞撒黑嗎?」回答說:「是。」21 押尼珥對他說:「你或轉向左轉向右,拿住一個少年人,剝去他的戰衣。」亞撒黑卻不肯轉開不追趕他。22 押尼珥又對亞撒黑說:「你轉開不追趕我吧!我何必殺你呢?若殺你,有甚麼臉見你哥哥約押呢?」23 亞撒黑仍不肯轉開。故此,押尼珥就用槍樽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槍從背後透出,亞撒黑就在那裡僕倒而死。眾人趕到亞撒黑僕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24 約押和亞比篩追趕押尼珥,日落的時候,到了通基遍曠野的路旁,基亞對面的亞瑪山。

 


這裡說的是押尼珥和亞撒黑之間的爭鬥。亞撒黑是約押的兄弟,大衛的堂弟,大衛軍中的軍官之一,以快跑聞名:他跑起來快如野鹿一般(第 18 節);他得此名是因為快追,不是快逃。但他的身手和經驗想必都不如押尼珥;這裡要注意的是:

I。他何其魯莽,竟然想活捉押尼珥。他不追別人,只追押尼珥(第 19 節)。這位年輕氣盛的勇士仗著自己和大衛並約押的關係,仗著自己跑得快,又仗著自己的人得勝,必要抓到押尼珥,或死或活,方能稱心如意;他以為這樣,便可結束內戰,開通大衛登基的路。一想到這些,他就腳步如飛,顧不得捉別人,也不左顧右盼,單單盯著押尼珥。他的意圖十分勇敢,只可惜行不出來;但願快跑的不要誇耀自己的速度,強壯的不要誇耀自己的力量。常言道: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II。押尼珥何其慷慨,竟然提醒他這樣追下去很危險,勸他不要給自己惹禍(歷代志下 2519)。

1. 他勸他隨便抓一個了事(第 21 節):我勸你拿住一個少年人,擄掠他,活捉他;找一個和你差不多的,不要挑戰比你強的。凡是打仗,都應該權衡各自的實力,這是智慧,不可高估自己的能力,免得到頭來自作自受;參考路加福音 1431

2. 他求他不要苦苦相逼,免得他出於自衛,出手將他殺了;他很不願意殺亞撒黑,但如果自己要被他殺,還不如把他殺了(第 22 節)。看來押尼珥對約押不是愛就是怕,不願意惹他,但如果殺了亞撒黑,就一定會惹怒他。如此尊敬敵對的一方,值得稱讚。押尼珥不願在約押面前抬不起頭來,似乎說明他其實也相信大衛最後必按神所命定的得國;這樣看來,他與大衛作對,是有違自己良心的。

III。亞撒黑的魯莽何其致命。他不肯轉開,以為押尼珥說客氣話是因為怕他;結果呢?押尼珥回身一槍,將他刺死(第 23 節):用 槍 樽 刺 入 他 的 肚 腹 ,令他猝不及防。這一招亞撒黑不熟悉,不知如何提防;但押尼珥可能以前用過這一招,耍起來得心應手。亞撒黑當場斃命。由此可見:

1. 死亡往往忽然臨到,叫人猝不及防。有誰會懼怕正在逃跑的敵人?有誰會提防長槍的槍樽?但亞撒黑就在逃跑敵人的槍樽下喪命。

2. 引以為傲的本事往往將人絆倒。亞撒黑所仰仗的速度,非但沒有幫上忙,反倒加速了自己喪命,一頭栽進了死亡。亞撒黑倒地,不但押尼珥脫險,乘勝追擊的也都停了下來,給了押尼珥喘息的機會;眾人趕來,就都站住,只有約押和亞比篩見狀,不但不灰心喪氣,反倒怒氣填胸,越發追趕押尼珥(第 24 節),終於在日落時追上了他;那時夜幕將至,雙方不得不罷兵。

 

25-3225 便雅憫人聚集,跟隨押尼珥站在一個山頂上。26 押尼珥呼叫約押說:「刀劍豈可永遠殺人嗎?你豈不知終久必有苦楚嗎?你要等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27 約押說:「我指著永生的神起誓:你若不說戲耍的那句話,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趕弟兄了。」28 於是約押吹角,眾民就站住,不再追趕以色列人,也不再打仗了。29 押尼珥和跟隨他的人整夜經過亞拉巴,過約旦河,走過畢倫,到了瑪哈念。30 約押追趕押尼珥回來,聚集眾民,見大衛的僕人中缺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31 但大衛的僕人殺了便雅憫人和跟隨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32 眾人將亞撒黑送到伯利恒,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裡。約押和跟隨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時候到了希伯侖。

 

這裡說的是:

I. 押尼珥被打敗,就服了軟,請求罷兵。他將餘剩人馬聚集到山頂(第 25 節),像是要反撲的樣子,卻謙卑請求約押給他一點喘息的時間(第 26 節)。率先挑起事端,如今又率先提出停戰。把流血的事當作戲耍(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第 14 節),如今見到血就震驚,只因看見自己落敗,原本輕看的刀劍開始逼近他。請注意看他語氣的變化。原先只是用刀劍戲耍,現在卻是:刀 劍 豈 可 永 遠 殺 人 嗎 ? 刀劍殺了一天的人,但在他眼中像是永遠殺人,因為刀劍正沖著他而來;現在他真希望不要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 426)。他想要說服約押內戰的慘痛後果:你 豈 不知 終 久 必 有 苦 楚 嗎 ? 日後回想起來必後悔,因為無論誰在內戰中勝出,百姓都是失敗的。也許他指的是以色列眾支派和便雅憫人打仗後的苦楚,看見所造成的荒涼,人人傷心痛哭(士師記 212)。他懇求約押吹號罷兵,說他們本是弟兄,不該彼此撕咬吞吃。早上還叫約押吩咐眾人攻擊弟兄,現在又叫約押吩咐眾人放下武器。由此可見:

1. 講理若於自己不利,就不講理,于自己有利,就講理,世人往往如此。假如押尼珥打贏了,他斷不致感歎刀劍無情,內戰可慘,也不會說大家都是弟兄;如今自己落敗,就推出這一大堆理由來,只求平安脫身,使潰不成軍的隊伍不致被全然剪除。

2. 事態發展往往改變人心。同樣一件事,在早上看為可悅,到了晚上就看為可悲。躍躍欲試的,尚未成事,也許已有悔意,所以應該像所羅門所勸告的,要及早撒手,不可陷得太深。誠然,任何一項罪孽都是終久必有苦楚;唯願世人及時考慮這點!雖然下嚥舒暢,終久是咬你如蛇(箴言 2332)。

II.約押雖是勝者,仍慷慨接受停戰建議,吹號收兵;他深知主人的心思,也很不願意流血。不過他還是嚴正譴責押尼珥挑起爭端,把流血事件怪在他身上(第 27 節):你 若 不 說 戲 耍 的 那 句 話 ,意思是:你若不下令動手,若不吩咐年輕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就不會有人出擊,不會向弟兄拔刀。你說刀劍無情,但又是誰先拔刀出鞘的?是誰先動手的?現在你想叫眾人停手,別忘了是誰叫他們打起來的。你若不挑釁,我們上午就收兵了。最先傷害人的,往往也最先哀歎傷害。約押若乘勝追擊,徹底消滅押尼珥的軍隊,想必也是情有可原,但他同情對手犯錯,不願因為指揮官的愚昧而叫以色列大軍付出慘重代價,於是他很有風度地吹響了收兵號,停止追擊(第 28 節),允許押尼珥按序退兵。避免流血總是好事。凡是軍士,都聽從指揮官的號令,他也謹遵王的指示;王致力於全以色列的利益,不願傷及任何人。

III.兩軍分開,各回原來的所在,連夜行軍,押尼珥回到約旦河對岸的瑪哈念(第 29 節),約押則回到大衛所在的希伯侖(第 32 節)。雙方清點死亡人數。大衛一邊只少了十九人,外加亞撒黑(第 30 節),死的人加到一起,都不如亞撒黑那樣有價值;押尼珥那邊被殺的有 360 人(第 31節)。以前的內戰死傷慘重(士師記 1262044),相比之下這次還不算什麼。但願他們以後變聰明一些,溫和一些。這裡提到亞撒黑的葬禮;其餘的死者直接葬在戰場,但亞撒黑的屍體卻被運回伯利恒,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裡(第 32 節)。世人入土就是這樣,各自有別,但在復活的時候,只有義人和惡人之別,並且要存到永遠。

----------------------------------------------------------------------------------

第二章英文原文


下一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