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8, 2024

[撒母耳記下 ] 第十九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第十九章

前面說到大衛的軍隊得勝,他自己卻在流淚;這裡說的是:I。他經過約押的勸告,才得緩過神來(第 1-8 節)。II。他從放逐之地回歸。1. 以色列人主動請他回朝(第 9-10 節)。2. 大衛打發人去吩咐猶大人出面請大衛回朝(第 11-14 節),他們就來了(第 15 節)。III。大衛王過約旦河的時候,赦免示每的叛逆(第 16-23 節),原諒米非波設的失誤(第 24-30 節),又感謝巴西萊的恩情,賞賜他兒子(第 31-39 節)。IV。以色列人和猶大人起爭執,因為猶大人歡迎王回歸的時候沒有叫他們,導致新的一輪叛亂,詳情在下一章提到(第 40-43 節)。

 

約押責備大衛(主前 1023 年)

1-81 有人告訴約押說:「王為押沙龍哭泣悲哀。」2 眾民聽說王為他兒子憂愁,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3 那日眾民暗暗地進城,就如敗陣逃跑、慚愧的民一般。4 王蒙著臉,大聲哭號說:「我兒押沙龍啊!押沙龍,我兒,我兒啊!」5 約押進去見王,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6 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將帥、僕人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7 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僕人的心。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在一處;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8 於是王起來,坐在城門口。眾民聽說王坐在城門口,就都到王面前。以色列人已經逃跑,各回各家去了。

 

押沙龍被打敗、被打死的消息傳到瑪哈念王宮沒多久,約押和他的得勝之師隨後就到,接受王的檢閱,領受下一步命令。這裡告訴我們:

I。他們見王為押沙龍的死哀哭,不由得有些掃興,不但不見他歡喜迎接,嘉獎他們為國效力,反倒感覺他很不喜悅他們所行的:有人告訴約押(第 1 節)。消息傳遍全軍(第 2 節):王為他兒子憂愁。君王的一舉一動,百姓都特別留神。越是受人矚目的,影響力越大的,就越有必要謹慎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來到城裡,發現王極其悲哀(第 4 節)。他蒙著臉,不願抬 頭,眾將官出現在他面前,他看都不看。他們不由得詫異:

1. 王何竟公開哭號?他本當慚愧,本當竭力克制,掩蓋真情,但他竟然如此動容,實在荒唐,有損他英勇頑強的名聲,又竟然對維護他尊嚴、維護社會治安的壯舉不聞不問,令人心寒。看看他如何發洩自己的憂思:他大聲哭號說:我兒押沙龍啊!我的僕人都平安回家,我兒在何處?他死了,並且死在罪中,恐怕他是永遠失喪了。我再也不能說:我必往他那裡去(1223),因為我的靈魂必不與這樣的罪人聚在一處;你該怎麼辦哪? 押沙 龍 , 我 兒 , 我 兒 啊 !

2. 他何竟久久不能自拔,大軍回歸,他還在痛哭,想必消息傳來至今已過了良久。如果他聞訊以後盡情發洩一兩個小時,那還算情有可原,但他為押沙龍這樣的逆子哀哭不斷,堪比雅各為約瑟這樣的孝子哀哭,決意要悲悲慘慘下陰間,用眼淚來玷污凱旋之師,那就真是很不明智,也很不值得。看看眾人如何忍受他的舉動。他們不願責怪王,凡王所行的,眾民無不喜悅(336),但人人都覺得掃興。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第 2 節)。眾民暗暗地進城,就如慚愧的民一般(第 3 節)。他們見他如此痛苦,不能大聲慶祝,不得不掩飾自己的喜樂,難免覺得憋屈。上司本不該叫下屬受這樣的委屈。

II。在這關鍵時刻,約押直截了當責備大衛不該如此失態。此時大衛最需要的就是民心,最應該關心的,就是確保他在民間的影響力,因而任何使他們灰心的事,都是最不明智的,是大大傷害跟隨他的人。於是約押批評大衛(第 5-7 節);他說出的話義正言辭,對君王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尊敬。他對君王說,你是邪惡的(約伯記 3418)。正當的事當然可向上司申訴,他們若有錯,當然也可批評,但千萬不可魯莽無禮。大衛確實需要被提醒,被震醒;約押覺得不能再拖延。上司若干了蠢事,下屬向他們指出來,甚至可能過於唐突,不要覺得奇怪。

1. 約押誇大了大衛將士們的功勞: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應當關心他們;若不聞不問,恐生怨言。這句話暗示押沙龍要尋索王和他全家的性命,他卻流淚緬懷,而將士們保護他和他一切至愛的,他卻輕看。多少君王輕看功績,釀成大禍。

2. 他責備大衛令眾人灰心:你使他們臉面慚愧了;他們如此看重你的性命,你卻毫不顧惜他們的性命,反倒看重一個被寵壞的壞人,一個背叛王、背叛國家、人人得而誅之的敗類,勝過你所有聰明的謀士,勇敢的將領,忠誠的百姓。你愛仇敵,恨朋友,還有比這更荒唐的嗎?

3. 他懇請他馬上去檢閱軍士,向他們微笑,歡迎他們凱旋,祝賀他們得勝,感謝他們建功。下屬若行得好,便可指望得到上司的感謝,上司也理當感謝他們。

4.他警告他若不如此行,必再生叛亂,並暗示與其事奉一個忘恩負義的王,他自己也有可能領人造反;到那時(約押自信在民間很有影響力),必 無 一 人 與 你 同 在 一 處 。我若離去,人人都會離去。如今你無緣無故哀哭,若不聽勸言,釀成大錯,那時哀哭就不是無緣無故了(如約瑟夫所表達的),那會是真正的哀哭,更苦澀的哀哭。

III。大衛溫和地接受了他的批評和建議(第 8 節)。他擺脫心中的憂思,抹油洗臉,不在人前顯得憂愁,然後出現在城門口,那裡像是市政廳。眾人聚集在那裡,歡慶他和他們平安,皆大歡喜。注意:一旦意識到自己有錯,就應當改過,哪怕由下屬指出,哪怕言語不慎,甚至言語過激。

 

大衛回到約旦河(主前 1023 年)

9-159 以色列眾支派的人紛紛議論說:「王曾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又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現在他躲避押沙龍逃走了。10 我們膏押沙龍治理我們,他已經陣亡。現在為甚麼不出一言請王回來呢?」11 大衛王差人去見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說:「你們當向猶大長老說:『以色列眾人已經有話請王回宮,你們為甚麼落在他們後頭呢?12 你們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為甚麼在人後頭請王回來呢?』13 也要對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嗎?我若不立你替約押常作元帥,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14 如此就挽回猶大眾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們便打發人去見王,說:「請王和王的一切臣僕回來。」15 王就回來,到了約旦河。猶大人來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請他過約旦河。

 

押沙龍的軍隊被打敗,被趕散,但大衛沒有趁叛軍驚慌、未能反撲之際,立即進軍耶路撒冷,重奪都城,這有點奇怪。為何要等別人請他回朝呢?難道他不能率領基列的得勝之師,自己回去嗎?他確實可以,但是:

1. 他希望以王的身份回朝,贏得百姓的同意和擁戴,而不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強行回去;他意在恢復百姓自由,而不是趁機擄掠侵吞。

2. 他希望平平安安回去,確保回去的時候沒有困難,沒有阻攔,所以要先確定百姓是真心擁戴他的,然後才動身。

3. 他希望體面回去,回歸自我,不願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更希望和百姓肩並肩;君王若有足夠的智慧和良善贏得百姓的愛戴,其形象一定勝過靠武力叫百姓驚恐的王。於是必須有某種儀式,將大衛請回他自己的城耶路撒冷,請回他自己的家;這裡所說的就是這件事。

I。以色列人(指的是那十個支派的人)首先商議此事(第 9-10 節)。人人議論,舉國上下都在談這件事。可能有人反對:讓他自己回來,不然就隨他住哪裡;也有人為此大發熱心,並且說得頭頭是道:

1. 大衛曾幫助過他們,曾領他們打仗,制伏仇敵,為他們效力;他如此為國為民,豈能任由他流放在外呢?那是恥辱。注意:為大眾效力,雖可能被遺忘一時,終究要被想起來。

2. 押沙龍令眾人失望。我們真是犯傻,居然厭棄香柏樹,選擇枝子來當王;現在我們受夠了,他被消滅,我們僥倖逃脫,沒有和他一同滅亡。所以應當盡忠,請王回朝。這也許就是爭論的焦點,不是爭論王是否應該回來(人人都同意他應該回來),而是爭論他若不回來,是誰的過錯。通常在這樣的事上,人人都說自己對,別人錯。百姓怪罪長老,長老怪罪百姓,各支派之間也互相責怪。做好事相互激勵,那是可稱讚的,但好事不做卻相互責怪,那就不好了;一般來說,公眾事務若被忽略,各方都有責任;人人都可多做一點,改善態度,消除分歧,等等。

II。猶大人按大衛的意思,先行請他回歸。他們本是大衛的支派,卻不像別的支派那樣積極,真是奇怪。大衛聽說其他支派對他有好感,猶大支派卻沒有動靜,儘管他平時特別關心他們。指望最高的,未必是最善待我們的。但大衛一定要知道同支派的人是怎麼想的,不然就不回去。猶大是祂的杖(詩篇 607)。為了開通回朝的路:

1. 他打發撒督和亞比亞他兩位祭司長,去和猶大眾長老商議,鼓勵他們邀請王回朝,回他自己的家,那是支派的光榮(第 11-12 節)。這兩位祭司最適合商議這件事;他們堅決擁護大衛,都是聰明人,在民間很有影響力。可能猶大人有點疏忽大意,只因無人催促,就不去做;這樣看來,是應該好好激發他們一番。許多人只會跟著做好事,不願領頭,無人催促就閑站不動,真是可惜。也可能他們覺得自己與押沙龍一同作亂,大大冒犯了大衛,不敢請他回來,怕得不到他的恩惠;於是他打發人去請他們放心:你們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我絕不會惡待你們。大衛的子孫樂意稱我們為弟兄,為他的骨,他的肉(以弗所書 530),我們應當受鼓舞,盼望他施恩給我們。也可能他們想看看別的支派有何動靜,然後再動;大衛在這點上責備他們:全以色列都說要請王回來,猶大本當率先,為何落在最後?王家支派素來英勇,如今何竟這等模樣?忠誠何在?注意:我們想到先祖的榜樣,鄰舍的榜樣,想到自己的地位,就應當受激勵,多做好事,多做有意義的事。坐尊位的,在盡本份的事上不可落在後頭。

2. 他特別希望和亞瑪撒搞好關係;此人是押沙龍的元帥,又是大衛的侄子,和約押一樣(第 13 節)。他認他是自己的親人,並承諾如果他投誠,就封他當全軍元帥,代替約押,不但得寬恕(亞瑪撒可能對此有疑問),還可大大高升。向曾經的敵人示好,有時並無損失。在這關鍵時刻,亞瑪撒的勢力也許對大衛有用。不過大衛請亞瑪撒出任元帥的想法固然聰明(約押此時已變得相當傲慢,難以容忍),但他把這想法公諸於世,卻對亞瑪撒大大不利,導致約押親手要了他的命(2010)。

3. 於是他的目的達到,挽回了猶大眾人的心,一致同意請他回歸(第 14 節)。神按祂的旨意,藉著祭司的勸說和亞瑪撒的影響力,眾人便一致同意。大衛按兵不動,直到他們前來邀請,他才回朝,來到約旦河邊,猶大人在那裡迎接他(第 15 節)。凡是邀請主耶穌在心裡作王的,也唯有這樣邀請祂的,祂才在他們裡面作王。祂先是挽回他們的心,使他們在祂掌權的日子甘心,然後要在祂仇敵中掌權(詩篇 1102-3)。

 

大衛寬恕示每(主前 1023 年)

16-2316 巴戶琳的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示每急忙與猶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衛王。17 跟從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憫人,還有掃羅家的僕人洗巴和他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僕人;他們都涉過約旦河迎接王。18有擺渡船過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王要過約旦河的時候,基拉的兒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19 對王說:「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時候,僕人行悖逆的事,現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與僕人,不要紀念,也不要放在心上。20 僕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約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來迎接我主我王。」21 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說:「示每既咒駡耶和華的受膏者,不應當治死他嗎?」 22 大衛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使你們今日與我反對呢?今日在以色列中豈可治死人呢?我豈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嗎?」23 於是王對示每說:「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

 

自從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率領下過約旦河以來,也許從未有過這樣聲勢浩大過約旦河的,精彩的事層出不窮。大衛在逃亡中,特別在約旦地紀念神(詩篇 426),如今那地又因他光榮回歸而出名。大衛的將士自有辦法過河,但他的家人,則有渡船專門為他們預備(第 18 節)。有人說這是一個船隊,也有人說這是用船搭成一座橋,無論如何,必是當時最方便的過河方法。有兩個名人在約旦河邊恭候,二人都曾在他逃亡的時候惡待過他。

I。洗巴曾花言巧語惡待他,誣告主人,並得了王的允准,占了主人產業(164)。他騙得王的信任,引誘他做了一件對不起他朋友約拿單之子的事;如此作惡,沒有可比的。如今洗巴恭候在此,帶著一大群兒子和僕人(第 17 節),想要討王的恩惠,並且在米非波設不久以後揭露他、澄清自己的時候,也不致吃虧(第 26 節)。

II。示每曾口吐凶言惡待他,咒駡他(165)。如果大衛落敗,他一定會繼續將大衛踩在腳下,並且誇耀自己的行為;如今他見大衛凱旋回來,重回寶座,就想與他和好。今天輕看惡待大衛子孫的,當祂在榮耀中降臨時,也都很想與祂和好,不過那時就太遲了。示每為了討好王:

1. 帶著許多猶大人一起來,顯得在他們當中很有威望。

2. 他帶了一大隊便雅憫人前來,有一千人之多(可能他是個千夫長或首領),願意領他們為王效勞;也可能他們都是自願的,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把他們聚集起來一同迎接王,顯得極其隆重,因為除了這些人和猶大人,以色列其他支派中似乎無人像他那樣畢恭畢敬。

3. 他急忙前來,不敢耽延。正是:「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馬太福音 525)。我們在此見到:

1)罪犯歸順(第 18-20 節):他俯伏在王面前,又像是懺悔,又像是祈求;為表示誠意,他還當著大衛眾僕人的面,當著他猶大朋友的面,也當著那一千人的面。他公開得罪大衛,自然也要公開拜服。他承認自己的罪:僕人明知自己有罪。還說: 僕 人 行 悖 逆 的 事 。他祈求王的寬恕:求 我 主 不 要 因 此 加 罪 與 僕 人 ,不要按我所應得的對付我。他暗示王寬宏大量,必不會將這事放在心上;他聲稱自己早早前來盡忠,是約瑟全家之中首先下來迎接王的;約瑟家在此指的是全以色列,他們在大衛作王初期效忠伊施波設,和猶大人不同(210)。他首先下來,是作出盡職的榜樣,好叫別人效法,也是經歷王的赦免,好鼓勵別人跟隨。

2)有人提議要治他的罪(第 21 節):示每叛逆,不應當治死他嗎?應當殺一儆百。提出這動議的是亞比篩,示每咒駡大衛的時候,他挺身而出,甘冒生命危險要殺他(16 9)。當時大衛覺得不該殺他,因為他的司法權柄已被革除;如今權柄既已恢復,為何不能執法呢?亞比篩只是顧及大衛的感受,沒有顧及他的真正利益。當王的,需要謹防試探,不可執法過嚴。

3)王吩咐不可殺他(第 22-23 節)。他聽了不悅,拒絕了亞比篩的動議: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復仇心強的人,與他們來往越少越好,免得受影響,作出嚴苛的事來。在他看來,這些控告人的反倒是反對他的,儘管裝作友善,為他的榮耀大發熱心。凡是勸說我們作惡的,都是撒但,都是反對我們的。

[1.] 他們和他心中的赦免意念相衝突。他知道他今日作以色列的王,重回王國,重建王國,極其風光,便有意大赦。赦免謙卑投誠之人,乃是君王的榮耀;常言道,獅子將對手打倒在地,便為滿足。他有意大赦,也是因為心中歡喜。他此時心情大好,容不得半點尖酸刻薄的念頭;喜樂的日子應當是赦免的日子。再則,他剛經歷了神的憐憫,令他重新得國,不再計較他的罪孽,他便有意憐憫示每。凡是蒙了赦免的,理當赦免別人。大衛曾經狠狠報復那些惡待他使者的亞捫人(1231),如今卻輕易放過了一個惡待他自己的以色列人。這是因為亞捫人的行徑,是冒犯以色列,是挑釁他王位王國的尊嚴;這次則純屬個人恩怨,按義人的一般性情,應當饒恕。

[2.] 他們和他的利益相衝突。如果他將咒駡他的示每治死,凡拿起武器真正向他開戰的,便以為會有同樣的命運,便會遠離他,而他正要叫他們歸向他。嚴厲手段多半沒有策略可言。王因仁慈和誠實得以保全他的國位(箴言 2028)。於是示每得了赦免,並有誓言為證,但這無疑是帶條件的,取決於他的好行為,日後若圖謀不軌,必受重罰。他就這樣存得了性命,今日成了大赦的紀念碑,日後卻要成為公義審判的紀念碑,兩次都證明這是個通達的政權。

 

米非波設迎見大衛(主前 1023 年)

24-3024 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也下去迎接王。他自從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來,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鬚,也沒有洗衣服。25 他來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時候,王問他說:「米非波設,你為甚麼沒有與我同去呢?」26 他回答說:「我主我王,僕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備驢騎上,與王同去,無奈我的僕人欺哄了我,27 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讒毀我。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吧!28 因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為死人,王卻使僕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飯,我現在向王還能辨理訴冤嗎?」29 王對他說:「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我說,你與洗巴均分地土。」30 米非波設對王說:「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宮,就任憑洗巴都取了也可以。」

 

大衛回歸到的日子是紀念的日子,也是算帳的日子,他在逃亡時所發生的歷歷在目;繼示每之後,米非波設的事也被問到,並且是他自己提起來的。

I。他跟著人群下去迎接王(第 24 節)。這裡告訴我們他在王放逐期間是真的憂傷,證明他歡喜王的回歸是真誠的。在那段悲傷的日子,以色列的大榮耀離去,米非波設天天哀慟。他不剃鬍鬚,不換衣服,全然忘我,為王遭遇和王國危難的緣故,沉浸在悲哀之中。百姓有難,我們理當守素安常,順應時代。神呼召我們哭有時,哀慟有時,我們要順應祂的呼召。

II。王即將來到耶路撒冷,他就來到王面前(先前沒有機會)(第 25 節);王問他,既是家中成員,為何留在城內,不和他一同逃走;他將自己的案件完全呈現在王面前。

1. 他控訴僕人洗巴,本當幫助他,卻在兩方面與他為敵;第一,阻攔他跟隨王一同逃亡,吩咐他備驢,他卻自己騎驢而去(第 26 節),真是極其卑鄙,欺負他瘸腿,行動不便;第二,在大衛面前誣陷他顛覆政權(第 27 節)。惡僕想要陷害良善的主人,手段真是多!

2. 他感謝王,在他和他父家急需王憐恤的時候大大恩待他(第 28 節)。他本可被當成叛逆者,卻被當成朋友,當成孩兒: 王 卻 使 僕 人 在 王 的 席 上 同 人 吃 飯 。這表明洗巴所言極不可能,米非波設生活如此安逸快樂,怎麼可能愚蠢到好高騖遠的地步?他深感大衛對他恩重如山,怎麼可能如此虛偽,陰謀陷害大衛?

3. 他任由王隨意處置(至於我和我的產業,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吧);他仰望王的智慧,仰望他分辨真偽的能力(我 主 我 王 如 同 神 的 使 者 一 般 ),並不為自己申辯:我所得的恩惠早已超過我所配得的, 我 現 在 向 王 還 能 辨 理 訴 冤 嗎 ?我已經給王添了不少麻煩,豈能再麻煩他呢?我領受了這麼多恩惠,即便受點委屈,又算得了什麼?我們在神面前都算為死人;祂不但赦免我們,還使我們在祂的席上同人吃飯。我們受點苦,為何要埋怨呢?神所行的,豈不應當欣然領受嗎?

III。大衛想起了沒收米非波設產業的事;自己既上了當,就撤回王命,恢復他最先的決定:我說,你與洗巴均分地土(第 29 節),意思是:就按我最初所吩咐的(910);產業所有權歸你,但洗巴有居住權:他要種地,付你租金。於是米非波設回歸原位,一點不吃虧,而洗巴雖譭謗主人,卻仍得免責。大衛可能過於怕他,也可能過於愛他,總之不願按律法所說的刑罰他(申命記 1918-19);此時他有意寬恕,便決定要叫人人都滿意。

IV。米非波設不在乎自己的產業,只要王能夠回歸,他就歡喜(第 30 節):任 憑 洗 巴 都 取 了 也 可 以 ,王對我的恩情勝過一切。義人只要看見以色列平安,看見大衛子孫的寶座被高舉,被堅立,哪怕個人利益受損,也能坦然忍受。任憑洗巴取了去,只要大衛平安。

 

巴西萊迎見大衛(主前 1023 年)

31-3931 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下來,要送王過約旦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旦河。32 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33 王對巴西萊說:「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裡養你的老。」34 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35 僕人現在八十歲了,還能嘗出飲食的滋味、辨別美惡嗎?還能聽男女歌唱的聲音嗎?僕人何必累贅我主我王呢?36 僕人只要送王過約旦河,王何必賜我這樣的恩典呢?37 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這裡有王的僕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38 王說:「金罕可以與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願待他。你向我求甚麼,我都必為你成就。」39 於是眾民過約旦河,王也過去。王與巴西萊親嘴,為他祝福,巴西萊就回本地去了。

 

大衛凱旋回歸,前番已施恩,慷慨饒恕傷害過他的人,這裡再次施恩,慷慨賞賜恩待過他的人。基列人巴西萊在距離瑪哈念不遠的羅基琳是個有頭有臉的人;大衛落難時,他曾伸出援手,是那地貴胄名人中最多的。如果押沙龍得了勝,巴西萊可能會吃苦頭,因為他效忠大衛,如今他和他家人一點不吃虧。這裡說的是:

I。巴西萊十分敬重大衛,不只是因為他是個好人,也因為他憑公義作王: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第 32 節),供給他和他家人。神賜給他很大的產業,他原是大富戶,看來又有廣大的心,願意周濟行善:產業多,不就是用來周濟行善的嗎?盡己之能善待拮据的,方為慷慨,盡己之能善待受欺壓的,方為虔誠。巴西萊在約旦河邊恭迎大衛,並與他一同過河(第 31節),表示大衛雖常麻煩他,但他並不厭倦。但願臣民都從中學會,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恭敬的,恭敬他(羅馬書 137)。

II。大衛友善地邀請他到王宮裡去(第 33 節):你與我同去。他邀請他前去:

1. 希望與他愉快相伴,常聽他的建言;想必此人不但富足,而且又聰明又良善,不然不會被稱為大人物1;人之大,在乎其德,不在乎其財。

2. 希望回報他的恩情:我要養你的老,請你和我一同住在耶路撒冷,在王城,在聖城,享受榮華富貴。大衛不把巴西萊的資助看作是欠他的(他不像別的王,把臣民的財富看作是自己的財富),而是當作恩情接受,也當作恩情回報。我們對朋友要常存感激,特別是在患難中幫助過我們的。

III。巴西萊如何回應他的邀請:

1. 他對王的盛情相邀表示詫異,因他輕看自己的資助,卻很看重王的回報:王何必賜我這樣的恩典呢(第 36 節)?僕人職責範圍內所行的,主人何必謝他呢?他覺得服事君王是自己的榮幸。眾聖徒在蒙召承受天國的時候,想到自己在今世為基督所行的,也會驚訝地發現,所受的賞賜遠遠超過自己的服事: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馬太福音 2537)?

2. 他婉言謝絕。他請陛下原諒,不能接受他盛情相邀:能在王的左右,自然是十分幸福,但是:

1)他已老邁,不適合搬遷,更不適合搬到王宮去。他已老邁,不適合在宮裡當差: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第 34 節)?我不再能效力,不能當謀士,不能打仗,不能理財,也不能聽訟。我是即將離世的人,還能指望有何作為呢?他已老邁,嘗不出飲食的滋味(第 35 節),不適合宮裡的消遣娛樂。人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詩篇 9010);摩西時代是如此,巴西萊時代也是如此,今天也差不多。人一到八 十,就是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傳道書 121),當時如此,現在還是如此。沒有食慾,美味佳餚索然無味;眼花耳聾,鶯歌燕舞好比對傷心的人唱歌(箴言 2520),極不和諧;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傳道書 124),如何提得起精神來呢?但願年邁的,都效法巴西萊,向肉體情慾是死的,過守素安常的生活。巴西萊甚至覺得年邁是累贅,不是資本;良善的人到哪裡都不願成為累贅,如果真是累贅,就寧可待在家中。

2)他已將死,應該開始思想自己的長途旅行,思想離世的事(第 37 節)。人人都當思想死的事,多多談論,年邁人尤其是如此。巴西萊說:還說要到宮裡去呢!不如讓我回家,死在我本城,那是我列祖的墓地所在;我願意葬在我父母的墓旁,叫我的骸骨靜靜埋在安息之地。我的墳墓已經預備好,我也該做好準備,到窩裡等死。

3. 他希望王恩待他兒子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在宮裡當差。恩待他,就算是恩待巴西萊。年邁人自己不能享受的,不可禁止年輕人享受,不可把他們關在家裡。巴西萊自己回家,但並不勉強金罕與他同行;他雖離不開金罕,但為了能使他有出息,他就願意讓他去。

1欽定本將第 32 節中的「大富戶」譯為「大人物」。

IV。大衛和巴西萊道別。

1.他送他回去時與他親嘴,為他祝福(第 39 節),表示不但感謝他的恩情,還愛他,為他禱告,並承諾有求必應(第 38 節):你回去以後,你向我求什麼,我都必為你成就。權柄有何益處?不就是給人多多行善的能力嗎?

2. 他帶上了金罕,按巴西萊的心思封他為官。我必照你的心願待他(第 38 節)。巴西萊經歷過隱居的純樸和平安,似乎請求大衛給金罕在耶路撒冷附近的鄉村為官,而不是在城裡;因為很久以後,經上提到在伯利恒大衛城附近有一個地方稱為金罕寓(耶利米書 4117);那地分給他,可能不是出自王家封地或沒收的產業,而是出自大衛祖傳的產業。

 

以色列人和猶大人之間鬧糾紛(主前 1023 年)

40-4340 王過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過去。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過去。41 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他說:「我們弟兄猶大人為甚麼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旦河?」 42 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你們為何因這事發怒呢?我們吃了王的甚麼呢?王賞賜了我們甚麼呢?」43 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情分。你們為何藐視我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呢?」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

 

大衛過約旦河,只有猶大人跟隨左右,可當他來到吉甲,就是約旦河這邊的第一站,以色列民的一半(指的是眾長老和貴胄的一半)也都前來服事,親吻他的手,恭賀他回朝,卻發現來得太遲,錯過了最初的慶典。於是他們大為不悅,和猶大人發生了爭執,影響了那日的歡樂氣氛,還為更多的傷害埋下了伏筆。這裡說的是:

1. 以色列人在王面前責怪猶大人(第 41 節),說他們自己舉行過河慶典,沒有通知以色列人,不然他們也會參加的。這是得罪他們,顯得他們對王的回歸漠不關心,不如猶大人;但王自己知道,猶大人還未想到,他們就已經提出來了(第 11 節)。猶大人這樣做,像是要獨佔王的恩惠,仿佛唯有他們才是與王為友的。可見驕傲和嫉妒真是害人。

2. 猶大人替自己分辯(第 42 節)。

1)他們強調自己與王的關係: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這不過是一場儀式,我們搶先一步並無不妥。王原是進到我們的地盤,由我們領進來,豈不是理所當然嗎?

2)他們不承認這樣做是自私:我們吃了王的什麼呢?沒有,一切費用都是我們自己承擔。王賞賜了我們什麼呢?也沒有,我們從未想過要在他回朝的事上佔便宜;你們來得並不晚,可以共用他的賞賜。多少人服事君王,只為佔便宜!

3. 以色列人又責怪他們(第 43節),分辯道: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猶大方面只有西緬,他們的分地在猶大境內),你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這是輕看我們。眾人真是變幻無常。前不久為了反對王挑起爭鬥,現在又為了榮耀他挑起爭鬥。正義的人或事也許暫時失去名聲和利益,但終究要得回來。爭鬥的起源往往如此,受不得藐視,稍被輕看就受不了。猶大人本當與兄弟支派商議,接受他們的幫助,但既然沒有,以色列人又何必如此發作?善工既已做成,並且做得很好,就不應該生氣,即便自己沒有參與,善工本身並不受損。

4. 這裡提到爭競雙方誰的怒氣更大,似有責備的意思: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縱然又有權利又有理,但若表達的時候帶著怒氣,神都看在眼裡,並且大大不悅。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