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8, 2024

[撒母耳記下 ] 第十五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第十五章

押沙龍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他父親的平安,但事實證明他是最大的禍害;對人的指望往往落空。刀劍不離大衛家,先前只是向著他兒女,現在開始向他拔出來了,而事態之惡化,大衛只能怪自己,他若將殺人犯繩之以法,就不會出現叛國者。押沙龍謀反的故事從本章開始,三、四章以後才有結局。本章說的是:I。押沙龍耍手腕得人心(第 1-6 節)。II。他以還願為名前往希伯侖,並在那裡公開稱王,聲勢浩大(第 7-12 節)。III。消息傳來,大衛不得不逃離耶路撒冷(第 13-18節)。在逃亡中所發生的事:1. 他和以太之間的對話(第 19-22 節)。2. 百姓很關心他(第 23節)。3. 他和撒督商議(第 24-29 節)。4. 他為此流淚禱告(第 30-31 節)。5. 他和戶篩商量對策(第 32-37 節)。由此,神所說的話應驗了:我必從你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1211)。

 

押沙龍的野心(主前 1027 年)

1-61 此後,押沙龍為自己預備車馬,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2 押沙龍常常早晨起來,站在城門的道旁,凡有爭訟要去求王判斷的,押沙龍就叫他過來,問他說:「你是哪一城的人?」回答說:「僕人是以色列某支派的人。」3 押沙龍對他說:「你的事有情有理,無奈王沒有委人聽你伸訴。」4 押沙龍又說:「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裡來,我必秉公判斷。」5 若有人近前來要拜押沙龍,押沙龍就伸手拉住他,與他親嘴。6 以色列人中,凡去見王求判斷的,押沙龍都是如此待他們。這樣,押沙龍暗中得了以色列人的心。

 

押沙龍剛剛恢復了宮裡的職位,就開始覬覦王位。人在苦難中不謙卑,一旦苦難過去,就會異常驕傲。他不滿足於王子的尊榮,也不滿足於繼承王位的指望,他現在就要當王。他母親是個公 主,也許由於這個原因他高抬自己,輕看父親,因為父親不過是耶西的兒子。他母親是外邦王的女兒,因而他不太在乎以色列的平安。大衛這場婚姻後果不幸,因與不信的人同負一軛,受到了擊打。押沙龍贏回了父親的寵愛,如果稍有一點感恩之心,必孝順父親,凡事順他的意;但事實正相反,他反倒處心積慮挖父親的牆角,悄悄把民心偷了去。得民心者,歷來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威風,一是親和。

I。押沙龍看上去威風得很(第 1 節)。他從基述王那裡學會用車馬(神不允許以色列的王使用車馬),看起來威風凜凜,而他父親騎騾,看起來有點寒酸。百姓渴望自己的王像別國的王,押沙龍正合眾人心目中王的形象,排場很大,是耶路撒冷人從未見過的。撒母耳曾預言將來王的派頭,說他們必派人為他趕車、跟馬,奔走在車前(撒母耳記上 811);押沙龍就是這樣的派頭。在他前頭奔走的有五十人(想必都是裝備齊整),為他鳴鑼開道,既大大滿足他的虛榮,又大大滿足眾人愚昧的幻想。大衛覺得他這樣招搖過市,不過是為自己的王宮增色,便不加攔阻。當父母的,若任憑兒女驕縱奢華,就真是糊塗。我覺得驕傲的慾望最容易毀掉年輕人。

II。押沙龍看上去也相當親和,但卻是居心叵測。倘若他甘當好兒子,好臣子,為父親的利益親歷親為,那就算是盡本份,也顯得他在父親死後配得將來的尊榮。唯有學會如何順服,方能學會如何治理。但若刻意表現得像個親和的士師,親和的王,那就是自欺欺人。真正的親和,是在本職工作上親和,而不是裝出能在別人的位上親和。而押沙龍的親和正是在別人的位上親和。

1. 他幻想自己當以色列的士師(第 4 節)。他得了一切他所能想到的榮華富貴,生活奢華安逸,無人可比,但仍不知足,他還要權柄: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他因為犯謀殺罪,本當被判死刑,如今卻恬不知恥要審判別人。我們從未見過押沙龍有智慧、美德,熟悉律法,他也從未證明過自己喜愛公義,反倒證明過他不喜愛公義,但他卻想當士師。注意:最野心勃勃想當官的,往往是最不稱職的;而最稱職的往往是最謙遜、最低調的人。若有人說: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那就是具有像押沙龍那樣的狼子野心。

2. 他為達目的,走上了歪道。倘若他謙卑,向父親討一份治理的差事,並且積極向上,證明自己稱職(按照律法上的規定;出埃及記 1821),下一個士師的空缺想必就是他的;但他高傲的心瞧不上這樣的職位。他不願從屬於人,即便是從屬於父王,他也不願意;非至大至尊,不能罷休。他要所有爭訟求審判的都到他那裡去,要當這樣的士師,要審理所有的案件,管理所有的 人,卻沒想過那會是多麼累人的事。就連摩西都支撐不住。肆意攬權、貪得無厭的,真不知何為掌權。他為了攬權,開始竭力籠絡人心。

( 1 ) 他漸漸使人開始對眼下的政府有了看法,仿佛國中諸事完全被忽視,無人關心。他盡力把爭訟的人都拉到他跟前,詢問他們的案件;

[1.] 他稍微問幾句,就宣告說:你的事有情有理。他真是會當士師,只聽完一方的辯詞就胡亂作判斷!因他自己的醜事要是全抖出來,就無法自圓其說。

 [2.] 他還告訴眾人,向王申訴是徒然的:無奈王沒有委人聽你申訴。王年紀老邁,不理朝政,他終日靈修,無暇管事;他的眾子只顧享受,名為領袖,實則不務正業。他似乎還進一步暗示他在被放逐被軟禁期間,國人少不了他,他被流放,造成大眾苦難深重;他父親曾說掃羅在作王期間,地和其上的居民都消化了,那是千真萬確,但押沙龍這樣說,就是謊言;仿佛一切都在衰敗,除非是我立地的柱子(詩篇 753)。前來爭訟的,個個相信不可能討得公道,除非押沙龍當主審官。存心作亂、拉幫結派、野心勃勃的人就是這樣給掌權者抹黑。他們膽大任性,譭謗在尊位的,也不知懼怕(彼得後書 210)。就連大衛這樣諸王中的至善,就連大衛這樣的政權,也難逃惡劣的譭謗。陰謀篡位奪權的,都叫嚷百姓苦難深重,裝作要解決問題,像押沙龍那樣。

( 2 ) 他漸漸使人對他的領導能力有了好感。為了使眾人說:要是押沙龍當士師就好了!(眾人本來就熱衷於求變):

[1.] 他在眾人面前表現得十分勤勉。清晨早起,眾王子還沒有動靜,他就已經站在通往城門口的路上,審判席設立的地方,像是十分關心秉公行義的事。

[2.] 他在眾人面前表現得十分投入,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凡是前來爭訟的,他都要知道他們是哪一城的人,幫助自己瞭解國家和各地區(第 2 節)。

[3.] 他在眾人面前表現得十分隨和。若有以色列人要向他下拜,他就拉住他,像朋友那樣擁抱他。如此屈尊,無人可比,心卻像魔鬼那樣驕傲。野心勃勃的陰謀往往在自表謙卑的偽裝下進行(歌羅西書 223)。他深知要想顯為大,就當表現得平易近人,彬彬有禮,深知贏得民心何其重要。倘若他真心如此,那就值得稱讚,但若刻意巴結,只為出賣他們,那就是可憎的虛偽。他埋伏,屈身蹲伏,要拉網,把人擄去(詩篇 109-10)。

 

押沙龍謀反(主前 1023 年)

7-127 滿了四十年(有作四年的),押沙龍對王說:「求你准我往希伯侖去,還我向耶和華所許的願。8 因為僕人住在亞蘭的基述,曾許願說:『耶和華若使我再回耶路撒冷,我必事奉他。』」9 王說:「你平平安安地去吧!」押沙龍就起身,往希伯侖去了。10 押沙龍打發探子走遍以色列各支派,說:「你們一聽見角聲就說:『押沙龍在希伯侖作王了!』」11 押沙龍在耶路撒冷請了二百人與他同去,都是誠誠實實去的,並不知道其中的真情。12 押沙龍獻祭的時候,打發人去將大衛的謀士、基羅人亞希多弗從他本城請了來。於是叛逆的勢派甚大;因為隨從押沙龍的人民,日漸增多。

 

這裡說的是押沙龍策劃已久的謀反終於爆發了。這裡說是滿了四十年(第 7 節)。但從何時開始算,我們不得而知;應該不是從大衛作王開始算,不然此事就會發生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是從撒母耳首次膏他為王開始算,那是他作王前七年,也可能(我覺得)是從百姓要求立王開始算,就是君主制度的開始,大約是大衛登基前十年。從那日開始算相當合宜,表示同一種不安分的心態仍在作怪,仍在求變,當時想要一個新模式,如今想要一個新王。所以這件事應該是發生在大衛作王的第三十年。押沙龍的陰謀開始成熟,蠢蠢欲動起來。

I。他選擇希伯侖為聚眾舉事的地點,那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父親登基的所在,父親還在那裡作了幾年王,因而這裡對他稱王很有利。人人皆知希伯侖是王城,又位於猶大分地的中心,他自認為在猶大很有影響力。

II。他想去那裡,並且邀請朋友一起去,藉口要獻祭給神,說他在放逐期間曾許願,如今要還願(第 7-8 節)。我們有足夠理由相信他根本沒有許過什麼願,他根本沒有這樣的誠意。但他連殺人叛國都不在乎,因而為達目的撒謊,也就不在話下。他說他許過願,無人能證明他沒有許過。憑藉這樣的藉口:

1. 他得了父親的允准,前往希伯侖。大衛聽說兒子在放逐期間居然如此渴望回到耶路撒冷,那不只是他父親的城,也是永生神的城,聽說他仰望神領他回來,聽說他還許了願,若得回來,就要事奉耶和華(儘管先前並不事奉),聽說如今他回來了,還記得所許過的願,決意去還願,不由心中大喜。既然他覺得在希伯侖還願比較好,而不在錫安或基遍,好心的王因這件事本身大喜過望,乃至對他所選的地點沒有異議。可見仁慈好心的父母很願意相信自己的兒女,稍有一點好的表現,便指望他們會悔改,會改變,即便是那些老是惹麻煩的,也是如此。然而當兒女的卻很容易利用善良父母的信任,欺騙他們,表面上裝得很虔誠,實際上還是我行我素!大衛聽說押沙龍有心事奉耶和華,不禁大喜過望,立即同意他去希伯侖,並且去的時候要極其隆重。

2. 他騙得了不少人蒙在鼓裡,和他同往(第 11 節),有二百人之多,可能都是耶路撒冷的權貴,受邀在筵席上共用祭肉;他們誠誠實實地去了,絲毫不懷疑押沙龍此行別有所圖。他知道不可能引誘這些人與他一同作亂,他們對大衛忠心耿耿;但他拉他們同去,好叫普通百姓覺得他們都是支持他的,覺得大衛已被好朋友離棄。注意:好人或好事被人刻意利用,成了作惡的掩護,這不是新事。信仰被用來掩人耳目,獻祭成了叛亂和篡位的工具,那就無怪乎一些真心信神的(好比這些跟隨押沙龍的)被謬論所騙,原本心裡所恨惡的,反倒受牽引去支持,竟不曉得撒但的深奧之理。

III。他盤算著要一聲號令,在以色列各支派宣告為王(第 10 節)。他打發探子出去,預備在各地一接到號令就歡呼,使人相信這消息又真又好,人人都應當拿起武器擁戴新王。押沙龍在希伯侖作王了!這突如其來的喊聲一旦傳開,有的就會以為大衛死了,也有的會以為他退位了;這樣一來,在暗中搞鬼的,就能拉攏許多人歸向押沙龍,出手相助;這些人若知道真相,想起來都會厭惡,但既如此被拉攏,就會死心塌地跟隨他。可見野心勃勃的人為達目的,手段何其狡猾。但願我們在國事上和信仰的事上,一切的靈,不可都信,總要試驗(約翰一書 41)。

IV。他在這件事上特別倚重亞希多弗;此人足智多謀,頭腦清晰,思維縝密,曾是大衛的謀士、嚮導和深交(詩篇 5513),是他知己的朋友,他所倚靠、吃過他飯的(詩篇 419)。但由於某種原因大衛對他不滿,也可能是他對大衛不滿,或被革職,或自己辭退,隱居在家。像大衛這樣信守良善原則的,怎麼能和信守敗壞原則的亞希多弗長期共事?押沙龍在全以色列中,再也找不到像亞希多弗這樣合適的人,又是高官,又對當前政府不滿。他在假意獻祭還願的時候,打發人去請他來。他滿心想著野心勃勃的計謀,等不到獻祭結束就開始行動了,足見他眼裡看的是什麼,獻祭不過是掩飾。

V。加入他行列的人越來越多,不斷有人加進來,於是叛逆的勢派甚大。凡是他所稱讚過或討好過的(就是那些聽他說自己的爭訟有情有理的,特別是後來案件被判輸了的),不但自己前來,還要把能帶得動的,都一同帶來,真是聲勢浩大。人多未必代表正義。全地的人都希奇跟從那獸(啟示錄 133)。我們不清楚押沙龍篡位只是因為野心,因為喜愛掌權,還是因為自己被放逐、被軟禁,蓄意報復他的父親(儘管他所受的刑罰遠不如他所配得的)。但一般來說,沖著王冠而去的,同時也沖著戴王冠的人。

 

大衛逃亡(主前 1023 年)

13-2313 有人報告大衛說:「以色列人的心都歸向押沙龍了!」14 大衛就對耶路撒冷跟隨他的臣僕說:「我們要起來逃走,不然都不能躲避押沙龍了;要速速地去,恐怕他忽然來到,加害於我們,用刀殺盡合城的人。」15 王的臣僕對王說:「我主我王所定的,僕人都願遵行。」16 於是王帶著全家的人出去了,但留下十個妃嬪看守宮殿。17 王出去,眾民都跟隨他,到伯墨哈,就住下了。18王的臣僕都在他面前過去。基利提人、比利提人,就是從迦特跟隨王來的六百人,也都在他面前過去。19 王對迦特人以太說:「你是外邦逃來的人,為甚麼與我們同去呢?你可以回去與新王同住,或者回你本地去吧!20 你來的日子不多,我今日怎好叫你與我們一同飄流、沒有一定的住處呢?你不如帶你的弟兄回去吧!願耶和華用慈愛誠實待你。」21 以太對王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又敢在王面前起誓:無論生死,王在哪裡,僕人也必在那裡。」22 大衛對以太說:「你前去過河吧!」於是迦特人以太帶著跟隨他的人和所有的婦人孩子,就都過去了。23 本地的人都放聲大哭。眾民盡都過去,王也過了汲淪溪;眾民往曠野去了。

 

這裡說的是:

I。押沙龍造反的消息傳到大衛(第 13 節)。這事本身很糟糕,但傳來的消息似乎言過其實(這樣的事常有發生);有報告說以色列人的心都歸向押沙龍了,意思是:以色列人普遍歸向了他,至少首領都歸向了他。但大衛立即信以為真,因為他此時想起了押沙龍曾經耍手腕引誘百姓,便有點後悔當時沒有反制他,致使原本很有把握的人心,如今反倒保不住。注意:當王的一定要得人心,這是智慧;有了人心,才有錢囊,才有武裝,才能呼風喚雨。

II。大衛大驚失色,立即作出決定。可想而知,他聽說他所愛所寵的兒子,居然喪盡天良,忘恩負義,要拿起武器與他對著幹,真是猶如晴天霹靂。真該像凱撒那樣說:你真是我兒子嗎1?但願當父母的不要對子女期望過高,免得失望。大衛沒有召謀士商議,他只在心裡求問神,隨後決定立即撤離耶路撒冷(第 14 節)。這決定有些奇怪,與他勇敢的個性很不相稱:

1. 可能是出於懺悔,願意順從管教的杖,伏在神管教的手下。他想起自己在烏利亞的事上犯了罪,以及因此所得到的宣判:我必從你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1211)。他想:神的話現在開始應驗了,我豈能與祂的話相爭呢?神是公義的,我理當順服。他在押沙龍面前可以理直氣壯,問心無愧;但在公義的神面前,他理當定自己有罪,伏在祂的審判之下。這就叫做服罪孽的刑罰(利未記 2643)。

2. 也可能是出於策略。耶路撒冷是個大城,但並非固若金湯;從大衛的禱告來看(詩篇 5118),當時的城牆似乎尚未建造,更談不上固守。大衛眼下的兵力,不足以守衛這樣大的城。他有理由擔心城中居民已普遍倒向押沙龍,不再效忠於自己。若堅守在此,可能會失去整個國家;尤其是遠離押沙龍影響的地區,他希望擁護他的都在那裡。況且他深愛耶路撒冷,非常不願意將之當成戰場,飽受圍困之苦;他寧可怯懦離開,拱手讓給叛逆者。注意:良善之人受苦的時候,都儘量把一同受苦的人數減到最低限度。

1這是莎士比亞《凱撒大帝》劇本中凱撒臨死時說的話,後人常引用這句話,表示叛逆。

III。他急急逃離耶路撒冷。眾臣僕同意他的決定,忠心跟從他(第 15 節),並保證誓死效忠。

1. 他出耶路撒冷是徒步,他兒子押沙龍則是有車有馬。形象最好的,未必是最良善的,也未必是最正義的。由此看來,這還不只是僕人騎馬,連叛逆者也騎馬,而君王,合法君王,卻像僕人在地上步行(傳道書 107)。他刻意如此行,好在神的手下更加謙卑,並且體貼擁護他、跟隨他的,寧願與他們一同步行,表示願意與他們同生死。

2. 他帶上家眷,妻子兒女,好在這患難的日子保護他們,也在這憂愁的日子得他們的安慰。一家之主遇到急難,不可忽略自己的家人。他留下十個妃嬪看守宮殿,覺得她們弱不禁風,應該不至於被殺,又因為她們均已到中年,加上和他的關係,應該不至於被強姦;但神為成就祂所說過的話,把他的如意算盤全然打亂。

3. 他帶上衛兵同行,就是由比拿雅所率領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以及由以太所率領的迦特人(第 18 節)。這些迦特人似乎生來是迦特的非利士人,整支部隊共六百人,原先在迦特結識他,被大衛的美德和虔誠所感,願意投在他的麾下,又願意擁戴猶太信仰。大衛使他們當了他的衛兵,他們在他落難時緊隨左右。大衛的子孫在羅馬百夫長和迦南婦人身上看到極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他也沒有遇見過(馬太福音 810)。

4. 耶路撒冷的百姓凡願意的,他都帶上同行,並在離城不遠處稍作停留,等他們趕上來(第 17 節)。他不趕逐任何人。有人想投靠押沙龍,就任憑他們投靠押沙龍,其下場也必如此:很快就會受不了他。基督所召的,都是心甘情願的人。

IV。他和率領非利士皈依者的迦特人以太說話。

1. 大衛勸他不要同往(第 19-20 節)。以太和他的人也許很有用,但是:

1)他想看看他是否一心向著自己,而不是傾向于押沙龍。他吩咐他回到耶路撒冷自己的崗位去,服事新王。他若只是個見錢眼開的軍人(按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會倒向收入高、晉升快的一方,若是這樣,那就任憑他倒過去。

2)即便他忠於大衛,大衛也不願叫他同受艱辛危難。他本是外邦人,逃亡至此,是個皈依者,剛剛才轉變過來,本當多多鼓勵他,使他安心;大衛溫柔的心靈不忍眼見他剛來,就面臨這樣的艱難:我怎好叫你與我們一同漂流?不能,你和你的弟兄們回去吧。廣闊的心靈更願意分擔別人的患難,而不是叫別人分擔自己的患難。他願意祝福以太,送他回去:願耶和華用慈愛誠實待你,按祂所應許的,用慈愛待你,祂曾應許那些摒棄外邦神、投在至高神翅膀之下的人。我們與朋友告別,可用這句十分貼切而又虔誠的告別詞:願耶和華用慈愛誠實待你,你就必平安,無論在何處都輕省。大衛所倚靠的正是神的慈愛和誠實,並以此為安慰和快樂,為自己為朋友都是如此。參考詩篇 617

2. 以太作出勇敢的決定,決不離開他(第 21 節)。無論生死,無論安危,王在哪裡,都會有這忠心的朋友相隨;他還起誓表明自己的決心,免得日後受試探,三心二意。他極其看重大衛,不是看重他的財富和名聲(不然見他眼下如此落魄,必離他而去),而是看重他的智慧和良善;他即便落魄,其智慧和良善仍一如既往,因而無論如何都不離開。注意:忠貞不渝,患難與共,那才是真朋友。我們也當如此緊跟大衛的子孫,一心一意,無論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們與祂的愛隔絕(羅馬書 838-39)。

V。百姓同情大衛的遭遇。當他和跟隨他的過汲淪溪(基督受難時也曾過汲淪溪;約翰福音 18 1),往曠野去的時候(這曠野位於耶路撒冷和耶利哥之間),本地的人都放聲大哭(第 23節)。他們實在是應當哀哭:

1. 看見一代君王如此落魄;曾幾何時,何等威武,如今被迫離開王宮,性命不保,隨從寥寥無幾,前往曠野避難;看見他親自征服、建造、加固的大衛城,如今成了不安全的所在。即便是外邦人,見人從高處隕落,皆因親生兒子作惡,也深表同情,難免惋惜。當父母的若受子女的虐待或毀滅,真值得朋友的同情。

2. 看見自己的君王被如此欺負,他曾是國人的祝福,從未做過任何有失民心的事;見他落難,自己又無能為力,難怪要嚎啕大哭。

 

24-3024 撒督和抬神約櫃的利未人也一同來了,將神的約櫃放下。亞比亞他上來,等著眾民從城裡出來過去。25 王對撒督說:「你將神的約櫃抬回城去。我若在耶和華眼前蒙恩,他必使我回來,再見約櫃和他的居所。26 倘若他說:『我不喜悅你』,看哪,我在這裡,願他憑自己的意旨待我!」 27 王又對祭司撒督說:「你不是先見嗎?你可以安然回城;你兒子亞希瑪斯和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都可以與你同去。28 我在曠野的渡口那裡等你們報信給我。」29 於是撒督和亞比亞他將神的約櫃抬回耶路撒冷,他們就住在那裡。30 大衛蒙頭赤腳上橄欖山,一面上一面哭。跟隨他的人也都蒙頭哭著上去;

 

這裡說的是:

I。祭司和利未人堅定跟隨大衛,擁護他的利益。他們知道大衛雖有過失,但他仍愛他們和他們的職任。押沙龍籠絡人心的做法不能贏得他們的好感;他心中沒有信仰,所以他們緊緊跟隨大衛。撒督和亞比亞他以及所有的利未人都願意和他同去,並且把約櫃一同帶去,好為他求神的旨意(第 24 節)。注意:人若在順境中與約櫃為友,就會在逆境中發現約櫃與他們為友。大衛先前不得安寧,直到為約櫃找到安息的所在;如今,按眾祭司的想法,約櫃必不安寧,直到大衛回歸安息。

II。大衛將他們遣回城裡(第 25-26 節)。亞比亞他是大祭司(列王紀上 235),但撒督是他的助手,最接近約櫃,而亞比亞他則負責公眾事宜(第 24 節)。所以大衛這話是對撒督說的;這番話說得非常好,表示他在苦難中十分鎮定,並且仍持守正直。

1. 他很在乎約櫃的安全:一定要將神的約櫃抬回城去,不可像我那樣漂流不定,要安放在專門支搭的帳棚裡;押沙龍雖壞,還不至於毀壞約櫃。大衛的心像以利的心一樣,為神的約櫃擔憂。注意:關心會眾利益過於自己的利益,看耶路撒冷過於自己所喜樂的(詩篇 1376),看福音廣傳,教會興旺,過於自己的財富、信譽、安逸和安全,在危難關頭也是如此,這是良善原則的體現。

2. 他渴望重獲在神殿中的福份。只要能回來看一眼,看見神的居所,他就視作神最大的恩惠臨到他。這樣的喜樂勝過他回歸自己的王宮和寶座。注意:蒙恩的心靈用與神相通的機會,來衡量今世的安慰和福份。希西家希望恢復健康,理由是能上耶和華的殿(以賽亞書 3822)。

3. 他在這黑暗的時候,順服神的聖潔意願。他盼望最好的結局(第 25 節),盼望蒙神的恩惠,把神的恩惠視作一切美善的泉源:神若施恩給我,我必像過去那樣重新定居。但他也作最壞的打算:神若不施恩給我,說:「我 不 喜 悅 你 」(我深知這是我咎由自取),那就願祂聖潔的意願成全。可見他此時耐心等待事情的結局:看哪,我在這裡,像個僕人靜候吩咐;又可見他甘願把自己託付於神:「願 祂 憑 自 己 的 意 旨 待 我 !我並無異議。神所行的,盡都美善。」請注意看他在提到聽命於神的時候,語氣流露出聖潔的滿足,不只是:祂有能力憑自己的意旨行,臣服於祂的能力(約伯記 912),或者:祂有權利憑自己的意旨行,臣服於祂的主權(約伯記 3313),或者:祂一定會憑自己的意旨行,臣服於祂的不變(約伯記 231315),而是:願祂憑自己的意旨行,臣服於祂的智慧和良善。注意:我們無論有何遭遇,都要歡喜聽從神的旨意,這不但是本份,也是利益所在。若想不埋怨現在,就當看見萬事背後都有神的手;若想不擔心將來,就當看見萬事都在神的手中。

III。大衛相信在他離開都城的日子,眾祭司必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助他一臂之力。他稱撒督為先見(第 27 節),意思是智慧人,能看透事物表面,洞察時代和審判:你的眼目在你頭上(傳道書 214),必能為我效力,打發人把敵人的動靜和計謀告訴我。在危難的時候,若得一個先見朋友,勝過二十個眼目遲鈍的。他決定要在離城期間和眾祭司保持來往:

1. 打發誰送信給他:祭司的兩個兒子亞希瑪斯和約拿單;希望他們的祭司衣袍可保他們安全,可能他曾見過他們的聰慧和忠心。

2. 送信到哪裡。他會在曠野的渡口安營,直到他們送信來(第 28 節),然後再按照他們所提供的情報和建議採取行動。於是他們回到城裡,靜候事態發展。如此和諧的國家,君王和祭司相互愛戴,相互信任,竟然要經歷這樣的騷亂,真是可惜。

IV。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剛出發,就上橄欖山(第 30 節),人人哀慟。

1. 大衛自己極為哀慟,他羞愧難當,遮蓋自己的頭和臉,赤足上山,像個犯人,像個奴隸,刻苦己心,一路哭著上山。何等勇敢頑強的一個人,居然哭得像個孩子,只因擔心遠方的敵人,這樣合適嗎?其實他若想禦敵,並非難事,只要果斷出擊,說不定可以一戰成功。是的,想到其中的原委,這樣做並非不合適:

1)兒子不仁不義。常在他懷裡的親生兒子,如今竟然抬腳踢他,一想起來,不免落淚。經上說神因自己兒女悖逆,心中厭煩(詩篇 9510),甚至為他們心中何等傷破,是因他們起淫心(以西結書 69)。

2)神的不悅。這無異於把茵陳和苦膽加入到困苦窘迫之中(耶利米哀歌 319)。他的罪常在祂面前(詩篇 513),但從未像現在那樣顯得又明顯又烏黑。掃羅追殺他,他從未落淚:而良心受了傷害,苦難就格外沉重(詩篇 384)。

2. 大衛一哭,跟隨他的人也都哭了起來,個個感同身受,願意分擔。與哀哭的人同哭(羅馬書1215),這是我們的本份,尤其是上司或者比我們優越的人,因為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麼樣呢(路加福音 2331)?為罪的緣故哀哭的,我們理當與他們同哭。希西家因罪謙卑,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與他一同謙卑(歷代志下 3226)。若要防止與罪人一同受苦,就應當與他們一同憂愁。

 

大衛向戶篩面授機宜(主權 1023 年)

31-3731 有人告訴大衛說:「亞希多弗也在叛黨之中,隨從押沙龍。」大衛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使亞希多弗的計謀變為愚拙!」32 大衛到了山頂、敬拜神的地方,見亞基人戶篩,衣服撕裂,頭蒙灰塵來迎接他。33 大衛對他說:「你若與我同去,必累贅我;34 你若回城去,對押沙龍說:『王啊,我願作你的僕人;我向來作你父親的僕人,現在我也照樣作你的僕人。』這樣,你就可以為我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35 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豈不都在那裡嗎?你在王宮裡聽見甚麼,就要告訴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36 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也都在那裡。凡你們所聽見的可以托這二人來報告我。」37 於是,大衛的朋友戶篩進了城;押沙龍也進了耶路撒冷。

 

就大衛而言,押沙龍謀反事件中最具威脅的,似乎是亞希多弗也參與在其中;一個管用的頭腦,勝過一千只管用的手。押沙龍本人並無謀略,但他得了一位很有謀略的人鼎力相助,此人一向熟悉大衛的計謀和事務,顯得更加危險;若能設法攪亂他的計謀,就好比是挫敗了押沙龍,剪除了叛亂者的首腦。這正是大衛想要做的。

I。禱告:他聽說亞希多弗也參與在其中,便在這段短小的禱告中,把自己的心向神提起來:「 耶 和 華 啊 , 求 你 使 亞 希 多 弗 的 計 謀 變 為 愚 拙 ! 」(第 31 節)。他沒有機會作很長的禱告,但他不像別人,不覺得說多了才蒙垂聽。這是熱切的禱告:耶和華啊,求祢!神十分喜悅在祂面前迫切禱告的人。大衛的禱告很具體,求神挫敗此人的計謀,還提到了此人的名。神允許我們在禱告中,以謙卑敬畏的態度坦然祈求,具體陳述重壓在我們身上的擔憂、懼怕和憂慮。大衛不是求神對付亞希多弗本人,而是求神對付他的計謀,將他的計謀變為愚拙,意思是:他雖是聰明人,求神使他在這時提出愚拙的計謀,或者即便他的計謀本身聰明,卻被視作愚拙,或者即便他的計謀被採用,卻由於某種原因被挫敗,不能成就。大衛的禱告表示他堅信世人的心和口都在神手裡,祂有能力奪去老人的聰明,又使審判官變成愚人(約伯記 122017);參考以賽亞書 32-3;大衛的禱告也表示他盼望神眷顧他,為他伸冤。注意:我們可以憑信心禱告,也理當熱切禱告,求神將抵擋祂百姓的計謀變為愚拙。

II。定計:我們雖禱告,自己也應當努力,不然就是試探神。在教會仇敵面前將計就計,這是美事。大衛到了山頂,就敬拜神(第 32 節)。注意:流淚不妨礙敬拜,反倒更應當敬拜。這時他寫下了詩篇第三篇,詩的題目似乎是這樣說的;有人覺得當時他敬拜神的方式,就是吟唱這首詩。天意使然,就在這時,戶篩來見他。他正說話的時候,神垂聽了他,並打發此人前來,成為工具,使亞希多弗的計謀變為愚拙。他見大衛落難,特地來安慰他,並且衣服撕裂,頭蒙灰塵;大衛對他的能力和忠心很有信心,便決定派他假意投奔押沙龍。他不帶他同去(第 33 節),因這時他更需要軍士而不是謀士;他派戶篩回耶路撒冷,等候押沙龍的到來,裝作離棄了大衛,主動去為他效勞(第 34 節)。這樣一來,便可見機行事,挫敗亞希多弗,或勸說押沙龍不要採納他的計謀,或把他的計謀報告給大衛,便可謹慎提防。我不知道如何為大衛辯護,居然派戶篩去作假行騙,還作為作戰策略的一部份。我最多只能說押沙龍既然謀逆他父親,就是自絕於全人類,既然他要被騙,那就任由他被騙。大衛把戶篩介紹給撒督和亞比亞他,一同商議(第 35 節),又介紹給他們的兩個兒子,作為可靠的人送信給大衛(第 36 節)。戶篩奉命,回到耶路撒冷(第 37 節),很快押沙龍就帶領人馬來到此地。王宮王城更換主人,真是快得很!但我們所盼望的,是一個不能震動的國(希伯來書 1228),一旦得了那國,就不受攪擾。

----------------------------------------------------------------------------------

第十五章英文原文


下一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