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3, 2012

當「屈原」遇上「耶利米」


施以諾/諾言諾語


華人的端午節又快到了!到了端午節,大家總會想到粽子、想到「屈原」。屈原生長在周朝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歷史評價不差的忠臣;當時,在地球遙遠的另一端, 有個比他早了幾百年出身的人,名叫「耶利米」。這兩個人實在有太多的雷同之處,讓人在端午節前夕不得不把他們倆給拿出來提一提:

首先、他們都事奉著不愛聽其言的君主:屈原事奉著楚國的楚懷王,耶利米曾是約雅敬王的臣民,他們的君王都聽不進他倆的忠言。兩人的處境可謂同病相憐。

再者、他們對其君主都很「癡情」:他們的意見都得不到君主、人民的重視,但基於對家國的熱愛,他們卻仍然大聲疾呼。

其三、他們都有偉大而情緒潰堤的文學作品流傳後世:屈原的《離騷》,耶利米的《耶利米哀歌》,都深深影響後世,前者是重要的中國文學古籍,後者更是被收錄在基督教的《聖經》之中。



就筆者一個精神科治療師兼業餘作家的角度觀之,以他們倆種種雷同的遭遇、以及他們那諸多相似的寫作風格來分析,我們幾乎可以形容:屈原彷彿是東方的耶利米,耶利米猶如西方的屈原。如果讓這兩個人跨越時空見了面,彼此聊個天、吐個苦水,他們倆大概要一個舉起三角觖杯,一個拿起舊酒皮袋,對乾後長嘯一聲:「你我相見恨晚矣!」

然而,這兩個人雖境遇相同,但最終面對人生的態度卻頗不一樣,屈原最後選擇噗咚一聲跳進汨羅江自盡了,而跟他遭遇類似際遇的耶利米,雖亦常感憤慨與無力感, 但仍然選擇活了下去。為什麼?因為耶利米的信仰!因為他的信仰給了他希望與安慰。 耶利米所處的年代是一個對其邦國極為不利的世代,但因著有信仰,他有了信心與盼望,如同他在著作中所傳述的:「疲乏的人,我(上帝)使他飽飫;愁煩的人,我(上帝)使他知足。」(耶31:25)這樣的信仰與盼望,使得與屈原之境遇、甚至是性格都可能極為相似的耶利米,在地球的另一端,繼續懷著盼望地活了下去。


當我們遭遇不順時,當我們的意見與真言一時之間得不到上位者或大多數群眾的肯定時,您我會選擇成為「屈原」?還是成為「耶利米」?當大環境讓我們失望時,我們會向屈原一樣「從失望轉為絕望」?還是像耶利米那樣「在失望仍有盼望」?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擁有耶利米的那份信仰。 

端午節,一個華人的重要節日,讓我們一起吃吃粽子、想想屈原,但學習耶利米。


【上帝的小叮嚀】
疲乏的人,我(上帝)使他飽飫;愁煩的人,我(上帝)使他知足。(耶31:25




因你與我同行




文章轉載自 海外華人福音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