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二十九章
第 1-14 節:其他諺語
1 人屢次受責罰,仍然硬著頸項;他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
1. 許多惡人在惡道上頑梗不化,這實在非常惋惜。他們常受父母和朋友的責備,受官長和傳道人的責備,受神的責備也受自己良心的責備;他們的罪行常擺在面前,也不斷被提醒這些罪的惡果;然而這些責備都不起作用,他們仍然硬著頸項。他們不顧一切,不願耐心聽這些責備;即使聽見了也不接受,仍然繼續犯罪。他們不願低頭負軛,是彼列之子(撒母耳記上 2: 12);他們拒不接受責備(10:17),藐視責備(5:12),恨惡責備(12:1)。
2. 這樣的頑梗非常可怕:不顧一切繼續犯罪的,必然敗壞;不願悔改的必然滅亡;若是刑杖不管用,必有斧子臨到。他們以為穩妥,卻必頃刻敗壞,無法可治;他們抵擋預防的良藥,就別指望任何恢復的良藥。地獄是無法可治的敗壞。他們要敗壞,不能醫治(原文如此)。若是神要攻擊,誰能醫治呢?
2 義人增多,民就喜樂;惡人掌權,民就歎息。
這句在前面出現過(28:12,28)。
1. 掌權者是義還是惡,直接關係到百姓是喜樂還是歎息;因為如果掌權者為義,就會懲罰罪惡,約束罪惡,會扶持提倡敬虔與道德;但如果惡人掌權,就會罪惡蔓延,敬虔的人受迫害,政府敗壞。
2. 百姓會因掌權者的義而喜樂,也會因掌權者的惡而歎息。普通百姓對道德和敬虔堅信不移,所以當他們看到政府崇尚道德和興趣,就無比喜樂;相反,人若是邪惡,無論有多大的尊榮或權力都會濫用,都會被眾人藐視,看為下賤(就像那些祭司一樣,瑪拉基書 2:9),百姓在這樣的政權下就悲哀歎息。
3 愛慕智慧的,使父親喜樂;與妓女結交的,卻浪費錢財。
這句箴言的上下兩部分都重複前面說過的話,但若放在一起互相對比,就能看出新的含義。
1. 要記住,有德的年輕人,他的榮耀在於愛慕智慧,是哲學家(這表明他愛慕智慧),因為敬虔是最好的哲學。他不與壞人為伍,尤其不與妓女來往。這樣他就使父母喜樂,成為他們的安慰且以此為滿足,加增自己的產業,過安逸的日子。
2. 要記住,無德的年輕人,他的羞恥在於恨惡智慧;他與妓女結交,她要毀了他,毀他的靈魂也毀他的肉體。他令父母憂心,好像浪子與娼妓吞盡他們的產業(路加福音 15:30)。污穢的慾望最能叫人淪為乞丐;而能抵制這些毀滅性慾望的最佳方法就是智慧。
4 王藉公平,使國堅定;索要賄賂,使國傾敗。
1. 百姓在良善政權之下的喜樂。君王所關心的應該是使國堅定,就是持守基本的法則,穩定人心,讓他們過安逸的日子,保護他們的自由和財產免受仇敵攻擊,妥善處理缺乏之事;而要做這些事就需要公平,藉著智慧的謀略,藉著穩固的司法機構,不講情面,方能做到。
2. 百姓在邪惡政權之下的悲哀:巫師(有人這樣注釋)推翻國家,就是褻瀆或迷信之人,或侵佔了祭司職位之人,就像掃羅和烏西亞那樣,或是只顧斂財的人,為了受賄不惜縱容大罪,迫害無辜之人,這樣的官長能毀了一個國家。
5 諂媚鄰舍的,就是設網羅絆他的腳。
諂媚鄰舍的,就是稱讚他們的好處(所做的好行為或所擁有的好東西)但實際上並不好或並不像他們所說的那麼好,就是吹噓自己如何尊重喜愛他們而實際上並不那麼尊敬喜愛,這就好比設網羅絆他的腳。
1. 這是絆鄰舍的腳。這些人別有用心,並非真稱讚鄰舍,不過是想利用他們。因此我們要隨時警惕那些說諂媚話的人,警惕他們設下的網羅,這是智慧。也可理解為諂媚話給人產生惡果,令人心生驕傲,自以為是,過於自信,像網羅那樣使人陷在罪中。
2. 這是絆諂媚之人的腳;有人是這樣理解的。奉承別人的人指望別人能回報些什麼或也會奉承他,實際上只能令自己在別人面前顯得荒唐可笑,臭名遠揚。
6 惡人犯罪,自陷網羅;惟獨義人歡呼喜樂。
1. 罪惡之道的危險。最終不僅有審判,還有網羅。犯罪誘使人接連犯罪,患難要像網羅那樣忽然臨到正在犯罪的惡人身上;不僅如此,所犯的罪本身也常常令他們煩惱;本身就是懲罰,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詩篇 5:22)。
2. 聖潔之道的喜樂。惡人因犯罪而陷入網羅,叫他們笑不出來,惟獨義人受保護不入網羅,或蒙拯救脫離網羅;他們自由行走,安全行走,歡呼喜樂。以神為樂的人要因他得大喜樂,若沒有常常喜樂(帖撒羅尼迦前書
5:16),必是自己的過失。若是今生能有真喜樂,那麼毫無疑問在天堂更是如此。
7 義人知道查明窮人的案;惡人沒有聰明,就不得而知。
很可惜,並非每一個窮人起訴的案子都以誠實為本(這是不可原諒的),因為經上明確規定聽訟要公平,法官要協商,對犯人是如此,對窮人也是如此。
1. 這裡形容義人的特點,就是查明窮人的案。眷顧窮人(詩篇 41:1)人人有責,但是審理窮人的案件卻是坐在審判席上的人所為;他們必須努力查明案中的真偽,與處理富人之案一視同仁。公義之心要驅使法官和律師盡力在窮人的案子裡為他們爭取最大利益。
2. 這裡形容惡人的特點,因為這是窮人的案子,沒有什麼油水,於是就草草了事,不在乎誰勝誰負,誰對誰錯。參考約伯記 29:16。
8 褻慢人煽惑通城;智慧人止息眾怒。
1. 什麼樣的人對公眾有害:褻慢人。這些人若經手國家大事,必武斷專橫,因為他們藐視協商討論,不願意花時間思考求問;必枉法不公,因為他們藐視法律和憲法的約束;必背信棄義,因為他們藐視諾言;必惹怒百姓,因為他們藐視百姓的利益。他們的惡行煽惑通城,或(有人這樣注釋)他們在城中煽風點火,在民中播下不和的種子,陷他們於混亂之中。褻慢人取笑敬虔之人,取笑良心的義務,取笑對將來世界的畏懼,取笑一切神聖莊嚴的事。這樣的人是時代的瘟疫,使神的審判臨到該地,使人彼此仇恨,陷百姓於混亂之中。
2. 什麼樣的人是國家的福分:就是提倡敬虔的智慧人(敬虔就是真智慧),他們止息神的忿怒,用智慧的謀略止息爭競,避免紛爭的惡果。驕傲愚昧之人煽風點火,智慧良善之人將其撲滅。
9 智慧人與愚妄人相爭,或怒或笑,總不能使他止息。
這裡勸誡智慧人不要與愚昧人計較,不要與他爭吵,不要指望藉著辯論能和他講道理,能使他歸正:若是智慧人與智慧人相爭,就能相互明白,只要真理公平在手,可以闡明自己的觀點,至少爭論有理智,語氣溫和。但若是智慧人與愚妄人相爭,總不能使他止息;無休無止,永無滿足,永無寧日。
1. 無論與之相爭的愚妄人是怒還是笑,無論他是發怒還是蔑視,無論他怒氣衝天還是嘲笑,無論怎樣都不能使他止息。不管你說什麼,他都不能接受。若是與愚妄人相爭,智慧人必然會被嘲笑數落。若與污穢之物相爭,不管誰勝誰負,都會被玷污。
2. 無論智慧人是怒還是笑,無論是義正詞嚴還是幽默玩笑,無論是嚴厲斥責還是和顏悅色,無論是帶著刑杖還是帶著慈愛溫柔的心(哥林多前書 4:21),都一樣,都不會有好結果。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馬太福音 11:17)。
10 好流人血的,恨惡完全人,索取正直人的性命。
(譯者注:欽定本可直譯為好流人血的,恨惡完全人,但正直人尋找他們的靈魂)注意,
1. 壞人恨最好的朋友:好流人血的,指一切古蛇的後裔,從起初是殺人的(約翰福音 8:44),所有繼承他與女人的後裔為敵的人,他們都恨惡完全人;他們尋機陷害義人,因為義人譴責罪惡的世界,要見證世界的罪惡。基督告訴門徒他們要被眾人恨惡(馬太福音 10:22)。好流人血的尤其恨惡正義的官長,因為他們要約束改造惡人,施行法律制裁他們,實際上這實在是為他們好。
2. 好人愛最壞的敵人:正直人雖然被好流人血的所恨,仍尋找他們的靈魂,為他們的悔改而禱告,願意盡一切所能叫他們得救。基督如此教導我們,父啊,赦免他們(路加福音 23:34)。正直人尋找他的靈魂,也可指正直人自己的靈魂,就是好流人血之人所恨惡的正直人(普遍這樣理解),意思是要保護自己的靈魂免受暴力,免遭好流人血之人的手。
11 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
(譯者注:欽定本此節可直譯為愚妄人全盤托出,智慧人含蓄待發)注意,
1. 過於外向是軟弱的表現:愚妄人全盤托出,把知道的一切都說出來,一想到什麼就立即脫口而出,心裡藏不住謀略,不管是什麼話題,都立即發炮;若被惹怒就用最難聽的話回擊,不管對方是誰;在談生意的時候,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卻從不想自己說太多了;無論是贊同還是反對,是玉米還是糠枇,是恰當還是不恰當,全都要說。
2. 含蓄是智慧的表現:智慧人不會把想法立即說出來,他會花時間仔細斟酌,或等待恰當的時機,就是更恰當、更能達到自己目的的時機。他不會長篇大論,滔滔不絕,而是說話帶有停頓,給自己機會聽別人的反應。真演講必須要有停頓。
12 君王若聽謊言,他一切臣僕都是奸惡。
1. 聽信謊言的是大罪,對君王尤其是這樣;因為若按照所信的謊言,他們不僅對人對事判斷錯誤,而且還鼓勵縱容別人說謊。謊言是專為聽謊言之人預備的,因此聽信謊言的人與說謊的人同罪。
2. 這樣的人使他一切臣僕都成為奸惡之人。臣僕奸惡,因為聽別人的謊言,他們奸惡,也因為自己也說謊言。凡有耳的都聽信流言蜚語,聽信謠言假像;君王若與百姓一樣受騙,他們合該被騙,不但不能怪臣僕說謊,反而要與說謊的臣僕同罪,因為他們鼓勵縱容虛假資訊。
13 貧窮人、強暴人在世相遇;他們的眼目都蒙耶和華光照。
這表明偉大的神有何等智慧要藉著世上各樣的人成就他的旨意,這些人有非常不同的脾性,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環境,甚至,
1. 神要藉著彼此對立的人成就他的旨意。有些人貧窮,被迫借貸;又有些人富足,擁有大量不義的錢財(路加福音 16:9,也稱為錢財的迷惑,馬太福音
13:22),他們是債主,又是放高利貸之人,有人這樣注釋。有些人貧窮,誠實而勤奮;也有些人富足,懶惰而詭詐。他們在世相遇,互相做生意有來往,他們的眼目都蒙耶和華光照;他叫陽光照在兩者身上,給他們今生的安慰。神賜給他們不同的恩典。他光照窮人的眼目,給他們忍耐之心;也光照詭詐人的眼目,給他們悔改之心,就像光照撒該一樣(路加福音 19:1-10)。
2. 神要藉著在我們看來是無用的人成就他的旨意。我們普遍認為窮人和詭詐之人都虧缺神的旨意,但神叫他們顯出神旨意的美善。他滿有智慧的旨意不但要窮人永遠存在,而且也允許被欺詐的以及欺詐人的都留在世上,因為兩者都是屬他的(約伯記 12:16),都要稱頌他。
14 君王憑誠實判斷窮人;他的國位必永遠堅立。
這裡說的是,
1. 官長的責任,就是在人與人之間以誠實判斷,按著事實和公平判斷一切擺在他們面前的案件,尤其要眷顧窮人,不是因為他們窮而袒護他們(出埃及記 23:2),而是確保貧窮本身不會造成不利。富足人能照看好自己,但貧乏之人則需要君王的保護(詩篇 82:3,4)和辯屈(箴言 31:9)。
2. 盡責的官長能得到的喜樂。他們榮耀的寶座,他們的裁決判斷,都必永遠堅立。這要使他們蒙神的喜悅,且更希望得到百姓的愛戴,兩者都能堅定他們的國位,能代代相傳,在家族中永遠堅立。
第 15-17 節:父母的責罰
15 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必須考慮到,
1. 管教的好處。不僅要告訴子女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還要管教他們,有必要的話,若是他們不做好事卻做壞事的時候,要責打他們。若是不用刑杖的責備有效果,那當然很好;但必須先有理性而嚴肅的責備,然後再使用刑杖。儘管刑杖在當時給父親和孩子雙方都造成痛楚,但這實在是明智的:痛楚使人更聰明。孩子能接受警告,也能得智慧。
2. 溺愛孩子的壞處:放縱的兒子,無拘無束也無責備,像亞多尼雅那樣隨心所欲(列王紀上第 1,2章),可能暫時無事,可一旦走錯路,無人能擋得住他,很可能使家庭蒙羞,使溺愛寵壞他的母親羞愧,跌入貧困,受責備,也許他還要虐待她,對她口吐惡言。
16 惡人加多,過犯也加多,義人必看見他們跌倒。
1. 罪人越多罪就越多:政府若是縱容惡人,令他們越來越多,到處橫行,當然過犯也加多,就像瘟疫在地上散佈,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感染一樣。如果大家都縱容犯罪,那麼過犯就變得越來越大膽,越來越無恥,也越來越危險可怕。在古時,當人生養眾多的時候,他們開始一個個墮落敗壞。
2. 罪越多,毀滅就越臨近。義人的信心和盼望不要因罪的增多和罪人的增多而動搖。不要說,我們實在徒然洗手(詩篇 73:13),或說,耶和華已經離棄這地(以西結書
9:9);要耐心等待,惡人必跌倒,他們惡貫滿盈,必從尊貴權柄的座位上跌下來,跌入羞辱和毀滅之中。義人必看見他們跌倒且得滿足(詩篇 37:34),可能在這個世界就會發生,將來大審判的時候必會發生,那時與神為敵的人要跌倒,榮耀的聖徒要歡喜得勝。參考以賽亞書 66:24;創世記 19: 28。
17 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
1. 子女成為父母的安慰,這是何等令人振奮的事。好的子女是這樣,他們給父母帶來安息,叫他們安心,不再需要為他們操心;是啊,他們也使父母心裡喜樂。惟有親身經歷這樣福分的人才會知道,看見他們給子女的教育有了善果,能展望子女在今生和來生都過得好,這是莫大的喜樂;而這樣的喜樂與他們曾經操過多少心是成正比的。
2. 為此,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有嚴厲的約束,不能讓他們為所欲為,犯了錯不能不加責備。他們心裡積存起來的愚蒙必須藉著管教在年幼之時就趕逐出去,否則長大以後就會爆發出來,令自己和父母都蒙羞。
第 18-27 節:其它諺語
18 沒有異象(或譯:默示),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
I。百姓若缺乏穩定的傳道是何等痛苦:沒有異象,意思是沒有先知傳講律法,沒有祭司或利未人教導關於神的知識,沒有恩典之路,神的話稀少,沒有默示(撒母耳記上 3:1),若是這樣,民就放肆;這個詞有許多意思,在這裡都適用。
1. 民就赤裸,被奪去外衣,因赤身露體而蒙羞;被卸去盔甲,面臨危險。一個地方若沒有聖經沒有傳道人,那是多麼荒涼的地方,對靈魂之敵來說是多麼唾手可得的獵物!
2. 民就造反,不但抵擋神,也造君王的反;好的傳道能使人做好臣民,沒有好的傳道,民就騷亂紛爭,輕慢主治(猶大書第 8 節),目無王法。
3. 民就懶散,或作民就玩耍,如同學生趁老師不在時那樣;他們無所事事,終日懶散,在街市上嬉笑,不知要做什麼,也不知怎麼做。
4. 民就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 9:36),缺乏聚會的主人呼召他們聚集在一起(馬可福音 6:34)。他們因叛逆遠離神,遠離自己的責任,因紛爭相互遠離;神在怒中審判他們,將他們分散到各地(歷代志下 15:3,5)。
5. 民就滅亡;因無知識而滅亡(何西亞書 4:6)。看看我們有多少理由要因我們所享有的異象而感謝神!
II。若百姓不但有穩定的傳道,而且有大有果效的傳道,那是何等有福:百姓聽從律法,敬虔被高舉;這樣的民以及其中每一個人都喜樂。不僅有律法,而且遵守律法,活出律法,方能有福。
19 只用言語,僕人不肯受管教;他雖然明白,也不留意。
這裡形容無用、懶惰的惡僕,他們服事不憑良心或愛心,只是出於害怕。若有這樣的僕人在家,一定要耐心忍耐這煩惱,不要被攪擾。看看他們的特點,
1. 理性的言語不管用;他們不肯受管教,不願悔改,不願好好做事,好言相勸改不掉懶散的惡習,嚴厲責備仍然改不掉;連最有慈心的主人都被迫採用嚴厲手段。講道理沒有用,因為他們是無理之人。
2. 他們說話沒有理性。他們即頑固又陰沉;雖然明白你的問題,卻不給予回答;你一再明確指出對他們的期望,他們卻從不應允改正錯誤或專心做事。看看這些愚蒙的僕人用無言的口討打;他們應該可以在言語責備下改正,免於挨打,但卻不願意這麼做。
20 你見言語急躁的人嗎?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
所羅門在這裡說明,急躁的人基本沒有希望成為有智慧的人,指的是,
1. 急躁輕率的人:你見辦事急躁的人嗎?沒有條理,表面上動作敏捷,實際上不能深入,馬馬虎虎,不願花時間好好消化,沒時間停下來細想事情的過程。遲鈍笨重又學習呆滯的人較之如此反復無常又屢教不改的天才更有指望成為學者和智慧人。
2. 驕傲自大的人:你見每件事都搶著說話的人嗎?喜歡第一個發言,給開場白,喜歡最後一個說話,給總結發言,好像他是聖賢一般。有自知之明的愚昧人較之如此自大的人更有指望。
21 人將僕人從小嬌養,這僕人終久必成了他的兒子。
1. 主人太寵愛僕人,給他晉升太快,允許他與自己太親近,太關心他的飲食、穿著和居住條件,從小嬌養長大,就因為他是很討人喜歡的僕人,這是很不明智的事。要記住他仍是僕人,如此寵愛,很容易慣壞。僕人應當吃苦。
2. 僕人常常因為主人待他好就囂張無禮,這是不知感恩。謙卑下來的浪子覺得自己不配稱為兒子(路加福音 15:21),甘願做僕人;而這高傲的奴隸卻以為自己不應該做僕人,應該終久必成兒子,應享福得自由,應與主人同席而坐,也許應該繼承產業。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地待僕人(歌羅西書 4:1),合宜對待,不偏不倚。這好比人的身子,而身子是靈魂的僕人;嬌養身子的人,會發現遲早它會不記得自己的地位,成了兒子,成了主人,成了十足的暴君。
22 好氣的人挑啟爭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
看這裡,生氣、發怒以致暴怒所引發的傷害。
1. 叫人彼此惹動怒氣:好生氣的人挑啟爭端,在家裡或在坊間惹麻煩,挑起事端,煽風點火,強迫那些原來安守本分的人和他一起爭吵。
2. 叫人惹怒神:暴怒的人,受制於自己的脾氣,不可避免地多多犯罪。控制不住的怒氣是罪,也是許多其他罪的根源。怒氣不但使人不能呼求神的名,還會使人謾駡、咒詛、褻瀆神的名。
23 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裡謙遜的,必得尊榮。
這句話與基督多次說過的話一致,
1.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馬太福音 23:12)。以為高抬自己就能得到尊敬,眼高手低,滿口大話,只重外表,自我吹噓,這樣的人只會受人蔑視,喪失名譽,惹怒神,神要把他們降為卑。
2. 自卑的,必升為高,他們的尊榮必得堅立:心裡謙遜的,必得尊榮,他們的謙遜就是尊榮,要使他們真正偉大,受一切智慧良善的人所尊敬。
24 人與盜賊分贓,是恨惡自己的性命;他聽見叫人發誓的聲音,卻不言語。
看這裡,那些被罪人勾引去的人要面臨何等的罪和毀壞。
1. 他們要犯極大的罪:與盜賊一起搶奪,一起作假,一起分贓,參考箴言
1:11。得贓物的人與盜賊同罪,既然被拉攏一同犯罪,也必然一同隱藏罪行,一同發假誓假咒。有人要他們發誓說真話,他們就聽見咒詛的聲音,卻仍拒不承認。
2. 他們要加速滅亡:他們恨惡自己的靈魂,因為他們任意妄為之事都使自己走向不可挽回的滅亡。看看罪人是何等荒謬;死亡最可怕,他們卻愛;靈魂最寶貴,他們卻恨。
25 懼怕人的,陷入網羅;惟有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穩。
1. 提醒我們不要懼怕人的權勢,包括君王的權勢以及眾人的權勢;兩者都氣勢洶洶,但若是懼怕,就會陷入網羅,意思是,會叫人蒙受許多侮辱(有人理解為驕傲之人恐嚇膽怯之人),也可理解為若是懼怕,就會叫人陷入許多試探之中。亞伯拉罕因為懼怕人就不認他的妻子;彼得因為懼怕人就不認主,還有許多人因為懼怕人就不認神,不認信仰。我們不能因為要躲避人的憤怒而在責任面前退縮,不能因此而犯罪;也不要在懼怕中心神不定,儘管我們能看到它正向我們襲來(但以理書 3:16;詩篇 118:6)。他們自己終會死去(以賽亞 51:12),他們也只能殺我們的身子(路加福音 12:5)。
2. 鼓勵我們仰望神的大能,要保守我們不懼怕人的折磨和試探。惟有倚靠耶和華的,在盡責過程中倚靠神的保護和供應,必被高舉,超越人的權勢,超越懼怕的權勢。倚靠聖潔的神使人又高大又安穩,能滿有恩典地藐視最可怕的地獄的陰謀。神是我的拯救,我要倚靠他,並不懼怕(以賽亞 12:2)。
26 求王恩的人多;定人事乃在耶和華。
1. 人常常通過什麼途徑晉升致富,提高自己的地位:他們尋求王的恩寵,極力討好他,似乎他們的審判從王而來。所羅門自己就是王,深知人如何拼命討好他,有人這麼做,有人那麼做,都想得他的恩寵。世人之道就是與大人物拉關係,博取他們的歡心,指望將來的利益,其實都靠不住,且常令自己失望。許多人拼命求王的恩寵,卻得不到;許多人可能暫時求到了,卻不能持久,因著一點小事又使王不悅;又有許多人得到了,也能持久,卻得不到滿足,不能稱心如願。哈曼得到了王的恩寵,卻什麼都帶不來。
2. 人通過哪條最有智慧的路才能走向喜樂。仰望神,求萬王之王的恩寵;因為定人事乃在耶和華。王的喜悅算不得什麼,他的恩寵不能給我們喜樂,他的怒氣不能使我們悲哀。惟有神的喜悅才最要緊;一切被造之物都是神命定的,一點不多,一點不差。神是第一因,其他一切都是果;他若不幫助你,無人能幫助你(列王紀下 6:27;約伯記 34:29)。
27 為非作歹的,被義人憎嫌;行事正直的,被惡人憎惡。
這句話表達了道德和邪惡之間的內在敵對,就像光與暗,火與水一樣;也表達了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那永存的敵對(創世記 3:15)。
1. 聖潔之人從心底裡憎惡邪惡,憎惡惡人。他們希望一切靈魂都是善的(神不希望一人沉淪),但他們恨惡那些不敬畏神、傷害人之人的行徑和做法;一旦提起他們或與他們說話,聖潔的怒氣油然產生;他們厭惡不敬虔、無公義的社會,不敢縱容他們,要盡一切努力制止惡人的邪惡。為非作歹的人在義人面前聲名狼藉,不堪忍受。
2. 同樣地,不聖潔之人也從心底裡憎惡敬虔和敬虔的人。行事正直、憑良心說話行事的人,被惡人憎惡,也許他們的惡因義人的正直而被約束或壓制,至少令他們蒙羞,被定罪。該隱就是這樣的,他是出於他的父魔鬼(約翰福音 8:44)。這些人恨惡神所愛的人,這不但是他們的惡,還是他們的悲哀,因為不久就會看見他們所恨的人在永世的喜樂和榮耀裡,到了早晨必管轄他們(詩篇 49:14)。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