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1, 2025

[箴言] 第十九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箴言第十九章

 


1-7 節:貧窮的不利

1 行為純正的貧窮人勝過乖謬愚妄的富足人。

1. 什麼是窮人的信譽和安慰,使他勝過周圍的人,儘管貧窮可使他遭受藐視,可使他氣餒。只要他誠實,行為純正,只要他有好的良心且顯明出來,言行誠信,即使在最大的食言試探之下仍然如此,且以這些為自己的財富,所有智慧良善的人都會看重他。相比許多表面高雅之人來說,這樣的窮人更好,有更好的品德,更好的環境,更受人愛戴,活得更有意義。

2. 什麼是富足人的羞愧,儘管他華麗奢侈。他若是頭腦簡單,口舌邪惡,若是乖謬愚妄,若是邪惡之人,以詭詐欺壓得財,那麼他就是愚妄人,誠實的窮人遠勝於他。

 

2 心無知識的,乃為不善;腳步急快的,難免犯罪。

這裡宣告兩件事有惡果:

1. 無知:不知心之事乃為不善,有人這樣理解。怎麼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心呢?心無知識的乃為不善;我們有靈,這是極大的特權,但若靈沒有知識,有什麼益處呢?人若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詩篇 4920)。無知的靈不可能良善。沒有知識的靈不安全,無喜樂;若是沒有知識,靈還能做什麼?還有何用?

2. 魯莽:腳步急快的(就是不動腦子,匆忙行事,不願好好思想腳下的路),難免犯罪;這樣的人會經常犯錯,走許多彎路,而思想自己道路的就能避免走錯。無知與不動腦子一樣,都是不善。

 

3 人的愚昧傾敗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華。

這裡有兩件事說明人的愚昧:

1. 他們使自己陷入窘境,把自己撞倒在地,令自己蒙羞:人的愚昧傾敗他的道。他們辦事遇到困苦,深感失望,事情不像他們想像或期望的那樣發展,而這一切都是由於自己,由於自己的愚昧;這是自食其果。

2. 在這情況下他們責怪神,心裡也抱怨神,似乎神沒有善待他們,其實是他們自己沒有善待自己。我們抱怨,則是奪去自己的平安,折磨自己;我們抱怨神,則是侮辱他,侮辱他的公義、良善和主權。我們因固執或無知而自找苦吃,卻怪在神身上,這實在是荒唐;我們應該怪自己,因為這是自己造成的(以賽亞書 501)。

 

4 財物使朋友增多;但窮人朋友遠離。

1. 我們看到人是何等貪愛錢財,他們可以喜愛任何人,不管那人多麼不配,只要他有錢又肯花錢,能讓他們得到些好處。財富能使人送許多禮,搞許多娛樂,做很多事,交許多朋友;這些人表面上喜愛他,極盡阿諛逢迎之能事,實際上只是喜愛他的財,也就是喜愛自己,希望能得些好處。

2. 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何等軟弱。有錢時被人愛,受人敬重,貧窮時就朋友遠離無人理睬,無人看,無人拜訪,無人關心,敬而遠之,受人鄙視。過去是鄰舍和朋友,現在則轉過臉去,假裝沒看見。良心催逼他們要救助窮人,於是他們藉口說沒看見。

 

5 作假見證的,必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終不能逃脫。

1. 警告不要在公庭作假見證,不要在平時說話時說謊言。人一開始通常在玩笑中或裝作行善的時候說謊言,後來發展到作假見證這樣不敬虔的地步(作假見證就是謊言加上假誓,再加上傷害)。他們就這樣教舌頭學習說謊耶利米書 95)。人若是在交談中隨意說謊,今後就很有可能受試探犯下假見證的大惡,儘管他們似乎厭惡假見證。說假話的人玷污自己的良心,起假誓不會叫他心中難過。

2. 犯這些罪的下場:必不免受罰;終不能逃脫。這裡暗示人膽敢作假見證是由於他們希望不受罰,這樣的罪常常躲過人的懲罰,儘管律法嚴厲禁止假見證(申命記 191819)。然而,這罪終不能逃脫神的公義審判;神是嫉邪的,必不會叫自己的名受到褻瀆;我們知道所有說謊言的都必有永世的報應。

 

6 好施散的,有多人求他的恩情;愛送禮的,人都為他的朋友。 7 貧窮人,弟兄都恨他;何況他的朋友,更遠離他!他用言語追隨,他們卻走了。

這兩節經文是對第 4 節的詮釋,要說明,

1. 有錢有勢的人如何受追捧,他們有許多追捧者和僕人。手握大權、隨意提拔人的君王,在他的門口和前廳都擠滿了人,隨時呈上讚美之詞以換得好處。有多人求他的恩情,以為得到就快樂。連地位高的人也有求於君王。神的恩惠遠勝於地上之王的恩惠,我們豈不更應迫切祈求神的恩惠?然而,看起來願意花錢比王權本身更容易贏得尊敬,因為有求於王的固然很多,但愛送禮的,人都為他的朋友;不但得到禮物的人或期待得到禮物的人,會像朋友那樣隨時準備為他效力,其他人也像朋友那樣說他的好話。揮霍家業的敗家子會有許多追隨者圍著狂歡,一旦家業散盡,人就離去。精明慷慨的人以送禮為自己謀利益,而被視為恩主的人則利用權柄得機會致富(路加福音 2225)。

2. 貧窮低微的人如何被輕視被藐視。人可以隨己意追捧君王或追捧像君王那樣的人,但是人不該踐踏窮人,不該用鄙視的眼光看他們。然而這是經常發生的事:貧窮人,弟兄都恨他;連自己的親戚都不齒於他,因為他饑寒交迫,指望他們的周濟,因為他們視他為家庭的敗類;其他沒有親戚關係的朋友,更遠離他,躲得遠遠的。他用言語追隨,希望能勉強他們對自己寬容一些,卻是枉然,他們什麼都不給。他們用言語追逐他(有人這樣理解),意思是不説明他還要替自己分辨;他們說他懶惰無能,自己導致貧困,不該得救濟,就像拿八對大衛的使者說的那樣:近來悖逆主人奔逃的僕人甚多撒母耳記上 2510);我怎麼知道大衛不是這樣的人呢?所以,窮人應該以神為自己的朋友,藉著禱告追求神,神必不會令他們缺乏。

 

8-14 節:家中的悲哀

8 得著智慧的,愛惜生命;保守聰明的,必得好處。

這裡要鼓勵這兩種人:

1. 努力得著智慧的人,努力得知識和恩德,努力與神相交;這樣的人愛惜生命(譯者注:生命一詞原文作靈魂),必得極大的好處。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體以弗所529),人人都愛惜身體,但是許多人卻不愛惜自己的靈魂,而只有愛惜自己靈魂也因而愛惜自己的人,才能得著智慧,得著真智慧。

2. 得著智慧且謹慎保守的人;對靈魂而言,這是健康,是財富,是榮耀,是一切,所以保守聰明的,顯明自己愛惜靈魂,就必得好處,得一切的好處。能牢記所學的好功課,且指導自己的談吐,這樣的人能得好處,能在自己靈魂中得安慰,今世來世都快樂。

 

9 作假見證的,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也必滅亡。

1. 重複前面所說的(5 節),要一次又一次警告我們謊言和假見證的危險,因為這些罪能釀成最致命的結果。

2. 要加上一點;前面說的是,吐出謊言的,終不能逃脫,表明他要受懲罰。這裡說的是,這懲罰就是他的毀滅:他必滅亡;他對別人說的謊言要毀了自己。這是毀滅性的罪。

 

10 愚昧人宴樂度日是不合宜的;何況僕人管轄王子呢?

1. 樂趣與自由不適合愚昧人:這樣的人宴樂度日是不合宜的。沒有智慧沒有恩德的人沒有權利享受真喜樂,也得不到真喜樂,因此是不合宜的。這樣的人不因喜愛神而喜愛一切,不管好自己,只會顯出自己的愚昧。沒有恩德的愚昧人只能吃苦、哀慟、流淚,不能歡笑喜樂;他們需要的是責備,不是宴樂。宴樂適合於做正事的人,可在他勞累的時候重新得力,但不適合生活懶散、濫用娛樂的愚昧人愚頑人安逸,顯出他們的愚昧,必害己命箴言 132)。

2. 權力和榮譽不適合懷有奴僕心態的人。僕人管轄王子是非常不合宜的;這本身就是荒唐的,極為不合理,乞丐騎馬或僕人作王箴言 3022)都是極為張狂極為難堪的。僕人妄想管轄和壓迫屬神的人、屬神的君王和祭司,這是非常不合宜的。

 

11 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

聰明人要遵守這兩條有關怒氣的法則:

1. 不要輕易發怒:人的見識教導我們不輕易發怒,直等到我們全面考慮發怒的得失,在真光中看清,在公義的天平上衡量,還要確定這不會導致尷尬的場面。柏拉圖對他的僕人說,我真想揍你,但我沒有發怒。給自己一點時間,就能冷靜下來。

2. 發怒時不要不依不饒。能很快識破對方的冒犯侮辱,這在常人看來是智慧,但是這裡卻說寬恕人的過失才是人的榮耀,裝作沒有看見一樣詩篇 3813);即使看見了,也選擇寬恕,並無報復之意。

 

12 王的忿怒好像獅子吼叫;他的恩典卻如草上的甘露。

這句與我們見過的第 16 章第 1415 節意思相同,目的是,

1. 要叫君王在發怒或施恩的時候有智慧,有思想。君王不同於平常人,他們的怒氣非常可怕,他們的笑臉非常可悅,因此君王要非常小心,不要驚嚇好人免得他們不敢做好事,也不要以笑臉面對作惡的人,免得縱容他們(羅馬書 133)。

2. 要叫臣民對君王盡忠盡責。要制止他們背叛,多考慮到與政權為敵的可怕後果;要鼓勵他們多為社會行善事,期望獲得君王的悅納。基督是王,他對仇敵的忿怒像獅子吼叫(啟示錄 103),他對自己百姓的恩典如甘霖滋潤詩篇 726)。

 

13 愚昧的兒子是父親的禍患;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

我們所以為的人生最大快事,最終卻成為最大遺憾,這是虛空世界的寫照。人生快事莫過於得賢妻得貴子。但是,

1. 愚昧的兒子是極大的痛苦,能使人後悔一千次不該生子。兒子如果沒有正當學業或事業,不聽從勸誡,荒誕度日,沉迷酒色,揮霍資財,終日玩耍,酗酒鬧事,或驕傲縱橫,矯揉造作,詭計多端,這樣的兒子是父親的憂慮,因為他辱沒家風,且很可能葬送整個家。一想到自己的勞碌果實要留給什麼樣的人,就會恨惡自己一切的勞碌。

2. 脾氣壞的妻子是極大的痛苦:她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她每日每時都在找機會給自己過不去,也給周圍的人過不去。習慣喝叱的人不會缺乏喝叱的物件;這如同連連滴漏,意思是不斷發怒,就像是經久失修的屋子連連漏雨,人在裡面不得安寧。酗酒的兒子,漫駡的妻子,都叫人寢食難安,需要極大的智慧和恩典來承擔痛苦,盡自己的責任。

 

14 房屋錢財是祖宗所遺留的;惟有賢慧的妻是耶和華所賜的。

1. 通達賢德的妻子是神賜給人的上等禮物:賢慧之妻,就是爭吵之妻的相反(13 節)。整日挑毛病的妻子以為她這麼做是聰明伶俐,實際上是愚昧;賢慧的妻子溫和寧靜,凡事往好的方面爭取。人若有這樣的妻子,不要以為這是自己的智慧或是自己管得好(再聰明的人也可在女人身上栽跟頭,或被女人所騙),要把這歸功於神的良善,是神造了配偶幫助他,表面看來是機遇,實際上卻是神的旨意,領她到他面前創世紀 222)。一切被造之物都由他定。我們確信幸福的婚姻由天定。亞伯拉罕的僕人在禱告中相信這一點(創世紀 2412)。

2. 這個禮物的價值遠勝於房屋錢財,給人的一生和家庭的興盛帶來更大的安慰和信譽,更加說明神的恩惠,神的旨意也藉著一個特殊的方式更加顯明。富足的產業是祖宗所遺留的,藉著神旨意的引領,最終落到人手裡;但賢妻並不是前人遺留的。屬世的父母只能把房屋錢財留給自己的兒女,但說到賢慧的妻,惟有神得著榮耀。

 

15-17 節:謹慎與愛心

15 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饑餓。

這裡看到遊手好閒的惡。

1. 叫人變得愚蠢,無理性,不重視自己的事,如同沉睡一樣,光做夢不做事。懶惰的人荒廢光陰,埋沒才華,過著無益的生活,是世界的累贅;不管醒著的時候做什麼,還不如去睡覺。連他們的靈魂也昏昏欲睡,理性的能力冷卻甚至凍結。

2. 叫人貧困甚至缺乏。不願工作的人不能指望吃飽,必受饑餓:懈怠的靈(譯者注:和合本譯為懈怠的人)指對關於靈魂的事懈怠的人,不關心也不願努力得蒙救贖的人,必缺乏生活之所需,也缺乏喜樂的靈之所需,必要毀滅。

 

16 謹守誡命的,保全生命;輕忽己路的,必致死亡。

1. 行為謹慎之人的快樂。凡事謹守誡命,像僕人或病人那樣謹守規則,這樣的人保全生命;他們能保全今世的平安和將來的福祉,為自己預備好一切。如果我們謹守神的話,神的話就會保守我們免遭各樣的傷害。

2. 生活放蕩、行為不檢點之人的悲哀:輕忽己路的,必致死亡必將永遠滅亡,必走向毀滅。不關心自己的路通向何方,不思想自己到哪兒去,不受約束,隨心所欲,隨波逐流(傳道書 119),從不考慮自己做了什麼,也不考慮自己應該做什麼,不管是對是錯,只是漫無目的地行,結果都是一樣:除了最大害處還能有什麼?

 

17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I。形容愛心的義務,包括兩件事:

1. 憐憫,這是內在的愛心原則,就是憐憫貧窮的人。這樣的人不一定有能力資助窮人,卻能憐憫他們,關懷他們,同情他們;若有人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心中卻沒有愛,仍然無益哥林多前書 133)。我們要心向饑餓的人以賽亞書 5810)。

2. 捐輸。不但要憐憫窮人,還要給予,按著他們的需要,按著我們的能力(雅各書 21516)。言下之意就是行為。幫助窮人,捐助窮人,這就是愛心;由此可見,有感動有行為,這就顯出他們的愛心來。

II鼓勵我們要有愛心。

1. 極好的說明。捐給窮人的或為他們所作的,神都算為借給神的,有利息的借(原文有這意思);他滿有慈悲地接過去,似乎是為他做的,且叫我們放心,像放貸人把錢借給可靠之人那樣喜樂。

2. 極大的獎賞:神必償還,用今世的祝福,靈裡的祝福以及永世的祝福償還。行善捐輸是通往興盛的最穩妥最安全的路。

 

18-29 節:其他諺語

18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譯者注:欽定本下半句譯為你不可因他的哭聲而心軟)這裡告誡父母,不要愚昧地縱容那些不聽話、有惡的傾向、脾氣惡劣、非責打不能糾正的子女。

1. 千萬不要說可以慢慢調教;一旦發現他們有敗壞的傾向,要立即糾正,免得這敗壞入了腦,生了根,養成習慣: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若是不管,他就會令你失望;現在輕責就能糾正過來的,將來重責都做不到。野草剛長出來的時候最容易拔除,小牛要負軛就應當早早適應。

2. 千萬不要說子女受管教太可憐,他們會哭,會討饒,你就不忍心管教他們。如果不必管教就能解決問題,那就再好不過;但如果(這是更常見的事)你發現你饒恕他們一回,因為他們表面上悔改了且答應要改過,反而讓他們大膽再犯,尤其是犯罪的事(譬如撒謊、罵人、說下流的話、偷竊等),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狠下心來,你不可因他的哭聲而心軟。寧可讓他在你的杖下哭,也不要讓他在掌權者的刀劍下哭,更不要讓他在神的忿怒之下哭,這是最可怕的事。

 

19 暴怒的人必受刑罰;你若救他,必須再救。

1. 這句話聽起來,總的來說表明發怒的人必不乏禍患。脾氣大的人,或者說隨意發怒的人,常常捲入煩人的訴訟、爭吵和挑釁,給自己和家人造成許多麻煩。他們因無法控制的怒氣一次次引起苦惱;若是朋友救他們擺脫麻煩,他們會立即捲入新的麻煩,必須再救;而只要他們控制自己的脾氣,管好自己的心靈,這給自己給別人的麻煩都是可以避免的。

2. 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怒的人(指被管教的孩子不服管,大哭大鬧,甚至對責打的杖發怒)配受刑罰;你若救他,下次就會被迫用更重的刑罰對待他。性情剛烈的孩子必須及早管教,否則就越來越糟。

 

20 你要聽勸教,受訓誨,使你終久有智慧。

1. 終久有智慧的人真是好,他們得智慧是為了後半生,為了將來,為了另一個世界。後半生臨到的時候他們能證明自己是智慧人,是聰明的童女,聰明的建房人,聰明的管家;他們知道關係自己平安的事,儘管這事現在是隱藏的路加福音 1942。貪圖世界的人終久成為愚頑人耶利米書 1711),而敬虔最終會證明就是智慧。

2. 終久有智慧的人先前必須聽勸教,受訓誨意思是在年輕的時候必須樂意受教,樂意被管束,樂意聽勸教受責備。冬天收藏的,必在夏天收割。

 

21 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

我們在這裡看到,

1. 人謀算。他們在心中設謀,卻躲不過神的眼睛;他知道人心多有計謀,指抵擋神籌算的計謀(就像詩篇 21-3 和彌迦書 411 中提到的),沒有神籌算的計謀(無視神的主權,就像雅各書 413 提到的,要做這事做那事,不考慮神的旨意),也指不像神籌算的計謀。人的計謀反復無常,荒謬且不正,而神的籌算卻是智謀、聖潔、穩固、一貫的。

2. 神成事。不同的人根據自己的傾向或利益會有不同的謀算,惟有神的籌算才能立定,不管人的計謀如何。神的籌算常常破壞人的算計,打亂人的謀略,而人的計謀則絕不會絲毫改變神的籌算,不能影響神工作,也不會令他起用新的籌算(以賽亞書 14244611)。這對那些自以為聰明過人的政治謀略家是何等的提醒,要提醒他們神在天上向他們發笑(詩篇 24)。這對神的百姓而言又是何等的安慰,因為神那又正確又良善的計畫必要實現!

 

22 施行仁慈的,令人愛慕;窮人強如說謊言的。

(譯者注:欽定本上半句可直譯為有心行善是仁慈)注意,

1. 我們愛慕行善,這是行善的尊榮。人若是心中有一絲道德,就會有心行善,莫不盼望自己有能力解救窮人,幫助朋友。

2. 有行善的心但缺乏行善的能力,勝於有行善的能力但缺乏行善的心:有心行善,有愛心,有捐助之心,這就是仁慈,也要被當作仁慈;神與人都悅納他的善意,乃是照他所有的哥林多後書 812),不會期望更多。一個窮人來問候你,即使他沒有能力給你什麼,仍強如說謊言的,強如吹噓自己能做大事但關鍵時候卻什麼都不做的富人。低微而無價值,不被人看好,但這樣的人勝過高貴卻說謊言的人,勝過被高估的詭詐之人。

 

23 敬畏耶和華的,得著生命;他必恒久知足,不遭禍患。

看看敬畏神、一貫憑良心盡責的人能得著什麼。

1. 平安:他們不遭禍患;他們可能遇上疾病或別的痛苦,但心中卻沒有禍患,不會受害,因為無論什麼都不能叫他們與神的愛隔絕(羅馬書 8 39),無論什麼都不能傷害他們的靈魂。

2. 滿足:他們恒久知足;他們具有令人滿足的安慰,心滿意足。這是恒久的滿足,而一切肉體的滿足都是暫時的,瞬間即逝。他不會餓著睡覺;在安靜獨處的日子也能安然自娛(詩篇 1667)。

3. 又真又全的幸福。真敬虔能通向生命,通向一切良善,通向永生。這條路非常明確且平坦;真敬虔的本質能為天堂預備人心,也帶領人進天堂。

 

24 懶惰人放手在盤子裡,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

這裡形容懶惰人的愚昧,

1. 他所關心的是如何躲避工作,躲避寒冷。看看他的形象:他把手藏在衣袋裡(譯者注:欽定本將盤子一詞譯為胸前),裝作自己殘廢不能工作;他的手僵硬,需要在衣袋裡取暖;一旦暖和了就要保持暖和。他尋求安逸,不願工作,不願勞累。想工作的就讓他工作去吧;至於他自己,人生莫過於呆坐,什麼都不做。

2. 他連吃飯都嫌麻煩,這是巧妙的誇張寫法。俗話說,懶人就是火燒上身都懶得動一下,這裡是一樣的意思,他寧可不吃飯,也無意從衣袋裡抽出手來。倘若律法規定不勞者不能吃飯,他寧肯餓死也不願動一下。就這樣他的罪就是他的懲罰,真是愚昧之至。

 

25 鞭打褻慢人,愚蒙人必長見識;責備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識。

1. 責罰褻慢人對其他人有好處。若是人定意行惡,嚴厲責罰已經不能讓他回心轉意,但為了他人的緣故,這樣的責罰仍有用,可叫別人聽見就害怕申命記 1920)。即使褻慢人不能脫離罪惡,惡習難改,但愚蒙人必長見識,能從中明白犯罪的危險。即使不能醫治得病之人,仍能防止病毒擴散。

2. 責備智慧人對他們有好處。他們不需要受鞭打,一句話就足夠。責備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識,就認清自己,就明白自己的利益。一旦受到提醒,他就不再犯無知懈怠的錯;他樂意接受責備,且知錯就改。

 

26 虐待父親、攆出母親的,是貽羞致辱之子。

1. 浪子的罪。他不僅害了自己,還傷害到自己的好父母。父母養育他,盡心照顧他,而他卻對他們無情無義,這是罪上加罪,在神和人眼裡都是極大的罪惡:他浪費父親(譯者注:欽定本將虐待一詞譯為浪費),意思是揮霍他原本用來養老的產業,浪費他的感情,傷他的心,使他白髮蒼蒼,悲悲慘慘地下陰間去創世紀 4431)。他攆出母親,意思是疏遠她的感情,造成她極大的懊悔和不安。面對他的粗暴無禮,她在家裡苦惱不堪,很想躲起來得一絲清靜。一旦他耗盡了一切,就將她趕出門去。

2. 浪子的羞辱。如此粗暴,人性盡喪,真是貽羞致辱。他在人世間臭名遠揚,使父母和家庭蒙羞,別人會責怪他們沒有把他教育好,令他在某些方面覺得缺乏,儘管這樣的責怪不一定公平。

 

27 我兒,不可聽了教訓而又偏離知識的言語。

(譯者注:欽定本將此句譯為我兒,不可聽叫你偏離知識之言語的教訓)這是要提醒接受了好教育的人,不要聽那些假裝教導他們、實際上卻領他們離開過去蒙受薰陶的好原則。注意,

1. 有些人表面上教導人,實際上卻毀了年輕人。這些人散佈毒素,灌輸自由意念和時尚交往,教他們如何掩飾心中的惡念,堵住良心的口,如何擺脫教育的約束,標新立異。這就是叫人偏離知識之言語的教訓。我們要藉著信心和愛心持守知識的言語。

2. 年輕人要有智慧,不要理睬這樣的教訓, 這些都是網羅人的伎倆。千萬不要聽從這些蠱惑人心的言論;若是染上了,必須立即掙脫離去;你已經聽夠,也許聽得太多,所以不要再聽了,這些邪惡的言論只會敗壞人的善行。

 

28 匪徒作見證戲笑公平;惡人的口吞下罪孽。

這裡形容最壞的罪人,就是滿心作惡傳道書 811)的人。

1. 他們抵擋一切阻攔他們犯罪的事:不敬虔的證人(譯者注:欽定本將匪徒作見證譯為不敬虔的證人)作假見證攻擊鄰舍,起假誓傷害別人,不但毫無公義可言,且對神大不敬;這是最壞的人。不敬虔的證人也可理解為作偽證攻擊信仰和敬虔之人的人,是褻瀆神、無視神的人,他們的教訓引誘人偏離知識的言語27 節)。這樣的人戲笑公平,就是嘲笑神的烈怒,諷刺敬畏神的人(約伯記 1526)。你與他談律法和公平,告訴他神的話和誓言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能等閒視之,告訴他日後必有審判,他卻付之一笑,藐視一切。

2. 他們貪婪,樂於把握機會犯罪:惡人的口貪婪地吞下罪孽喝罪孽如水(約伯記 1516)。

 

29 刑罰是為褻慢人預備的;鞭打是為愚昧人的背預備的。

1. 褻慢人就是愚昧人。藐視聖物的必被人藐視。他們的愚昧必在眾人面前顯露出來(提摩太后書 39)。

2. 褻慢審判的不能逃脫(28 節)。人之不信不能躲避神的烈怒;吞下罪孽的人就如吞下帶著誘餌的魚鉤。世上掌權者的刑罰是為褻慢人預備的,不然他就是空空地佩劍馬書 134)。即使掌權者怠忽職守,姑息罪孽,神的審判卻不打盹,反而早已預備好了(馬太福音 2541)。

-------------------------------------------------------------------------------

第十九章 英文原文



下一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