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第七章
所羅門在前面給出許多證據和例子說明世界和其中的事物都是虛空的;在這一章,
I。 他向我們提一些有益的方法來彌補這些悲哀,防止我們掉進作惡的危險中,使我們能將壞事變好事,例如,
1. 要注意自己的名聲,第 1 節。
2. 要嚴肅,第 2-6 節。
3. 要心如止水,第 7-10
節。
4. 凡事要有智慧,第 11,12 節。
5. 無論何事都要順服神的旨意,要適應各樣的環境,第 13-15 節。
6. 要避免危險的極端,第 16-18 節。
7. 對待傷害我們的人要溫和,第 19-22 節。總之,要想擺脫虛空世界所帶給我們的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好心境,牢牢控制自己的脾氣。
II。 他為自己的過犯而懺悔,就是娶許多妻妾,這過犯比任何虛空之事更為捕風,它使他遠離了神,遠離了自己的責任,第 23-29 節。
第 1-6 節:好名聲的價值
1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 2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3 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4
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5 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6 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
在這幾節經文裡所羅門說出了幾條真理,這些在不動腦子的人聽起來有點似是而非,絕大部分人都是不動腦子的。
I。道德的榮譽實在比世上的財富和宴樂更為寶貴,也更值得追求(第 1 節):名譽在美好的膏油之前(可以這樣理解);名譽更被看重,更為一切智慧人的首選。美好的膏油在這裡指地上的一切好處(膏油在地上一切產物中是極為珍貴的),也可指一切肉體的享樂(膏油與香料使人心喜悅,箴言 27:9;稱為喜樂油,詩篇 45:7),更可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君王就是以膏油來膏立的)。美名勝過大財(箴言 22:1),指的是智慧良善之人所擁有的智慧良善的名聲,就是義人的紀念(箴言 10:7)。美名能給心靈帶來更大的喜樂,能給人更大的機會成為有用的人,比極貴的香膏(馬太福音 26:7)更持久。基督因馬利亞的香膏給了她一個好名聲,就是在福音裡的名聲(馬太福音 26:13),我們都知道他賜給的遠比收取的多。
II。從各方面說,離開這個世界遠勝過進入這個世界:人死的日子優於人生的日子。儘管對他人而言,因世上生了一個人就歡喜(約翰福音 16:21),人死之時則必有悲哀,但就本人而言,即便活著能得好名聲,死的日子能終結一切的擔憂、勞碌和痛苦,能享受安息、喜樂和永恆的滿足,就勝過人生的日子,因為人活著就要面對諸多的罪惡、煩惱、虛空和捕風。我們生下來面臨不確定的人生,但義人的死不會不確定。人生的日子在靈魂中裝滿肉體的重擔,但人死的日子我們的靈魂從這重擔中釋放出來。
III。參加葬禮比參加喜慶宴會更有益處(第 2 節):往遭喪的家去,與哀哭的人同哭(羅馬書 12: 15),強如往宴樂的家去,或婚禮或年會,與喜樂的人同樂。前者對我們更有益處,給我們的印象更深。要是有機會的話我們大可兩者都去。我們的救主既在迦拿參加朋友的婚宴(約翰福音 2:
1),也在伯大尼朋友的墳前流淚(約翰福音 11:1,33)。我們有可能在宴樂的家榮耀神,在那裡又行善又得益處;但是考慮到我們是多麼容易吹毛求疵,自高自大,放縱肉體的情慾,所以倒不如往遭喪的家去,不是去看葬禮的排場,而是去分擔憂愁,向前往永遠之家的死人學功課,也向在街上遊行的悼念之人學功課。
1. 去遭喪的家有以下的益處,(1)得信息:死是眾人的結局。這是死人在這個世界的結局,是他在這裡的最後時刻,他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家去。死也是眾人的結局;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馬書 5:12)。我們也會像悼念之人那樣目睹朋友離去,也會像死去的人那樣離去。別人遇到的,我們也會遇到;這杯遲早要輪到我們。
(2)得勸勉: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他們會將這事放在心上嗎?若是會,那就對他們有益。靈裡活著的人會這麼做,所有存活的人都該這麼做。如若不然,那就是自己的錯,因為別人的死最容易也最自然打動我們的心。有些人不為好的講道所動,卻也許會將這事放在心上,並開始思念他們的結局(申命記 32:29)。
2. 他從兩方面進一步說明這點(第 4 節):
(1)智慧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心在遭喪之家;他很明白遭喪的事,這表明他的智慧,也提升他的智慧。遭喪之家是智慧人的學堂,在那裡能學到許多功課,嚴肅的時候能保持清醒頭腦。在遭喪之家,他的心能更好地思想擺在他面前的必死之人的問題;在遭喪之家,他的心也在遭喪之家,能安慰哀慟中的人。
(2)愚昧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心在快樂之家;他的心總想著玩耍樂趣;他唯一的樂趣就是嬉笑快活、快活的故事、快活的歌聲、快活的朋友,快活的白晝,快活的夜晚。若是他到遭喪之家去,受到拘束,但他的心也會飛向快樂之家。這就是他的愚昧,且使他越來越愚昧。
IV。嚴肅肅穆的氣氛更適合我們,勝過快活嬉笑的場所,第 3 節。俗話說:“一點嬉笑勝過多重憂愁;”但傳道者卻教給我們相反的功課:憂愁強如喜笑。憂愁的心更適合面對今生,我們或多或少每天都在犯罪受苦,也每天看見別人犯罪受苦。倘若我們在流淚谷,就會適應這樣的氣氛。這對自己也有益處,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注意,
1. 對靈魂最有益處就是對自己最有益處,心也就會喜樂,儘管肉體並不喜樂。
2. 憂愁常常生出嚴肅,在身體、產業、家庭等方面的苦難常常對心靈有益,所造成的影響常常能改善人的習性,叫人變得謙卑溫和,不貪戀世界,認罪悔改,盡心盡責。俗話說:煩惱造就明智。又說:若不遭受不幸我早就滅亡了。相反地,嬉笑快活的面容會使人心變得更差,更徒然,更屬世,更屬肉體,更自覺穩妥,更貪愛世界,更遠離神遠離屬靈的事(約伯記 21:12,14),直到他完全不為約瑟的苦難擔憂,如同阿摩司書
6:6 所言,好比王同哈曼那樣(以斯帖記 3:15)。
V。聽智慧人的責備,這對我們有益處,能治死敗壞,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第 5
節),後者只能滿足敗壞。許多人很願意聽智慧人傳遞信息,更願意得到智慧人的稱讚和安慰,卻不願意聽他們的責備,不願意聽他們指出自己的錯,儘管那是滿有智慧的責備。在這方面人跟自己過不去,因為訓誨的責備是生命的道(箴言 6:23),儘管這些責備不如愚昧人的歌唱那樣動聽,卻是更有益的。能聽智慧人的責備,不僅耐心地聽而且滿懷喜樂地聽,這是智慧的表現,也是得智慧的途徑;而喜歡聽愚昧人的歌唱則顯明人心的枉然,且要更枉然。人居然會喜歡愚昧人的笑聲,這實在非常荒唐;將這種短暫的樂趣比作鍋下燒荊棘的爆聲實在是非常恰當,噪聲大爐火旺,卻不能持久,頃刻即逝,剩下的只有爐灰,對產生熱量沒多大作用,經久的炭火才有效用!愚昧人的笑聲又大聲又動聽,卻並不表示真喜樂。這也是虛空;它矇騙人,將人引向滅亡,因為快樂至極就生愁苦(箴言 14:13)。賜福的救主早已道出我們的結局: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路加福音 6:21);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路加福音 6:25)。
第 7-10 節:哀慟和喜樂的場景
7 勒索使智慧人變為愚妄;賄賂能敗壞人的慧心。 8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 9 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 10 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甚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
所羅門經常感歎日光之下的欺壓(譯者注:欽定本將勒索一詞譯為欺壓),因為欺壓造成許多悲哀,也極大危害道德和敬虔。在這裡,
I。他承認人都希望自己是強者(第 7 節):勒索使智慧人變為愚妄,這是千真萬確。智慧人若是受欺壓久了,就很容易顯出不屬於智慧人的言語和行為,會開始動怒,會對神對人產生不該有的抱怨,或採用不合法或不光彩的手段解脫自己。若是惡人的杖常落在義人的分上,義人就有伸手作惡的危險(詩篇 125:3)。智慧人會遇到不可理喻的苦難,這時他們要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性,持守自己的地位。受欺壓能敗壞人的慧心(後半句可以這樣理解);就連慷慨願意捐輸的心或滿有恩賜的心(譯者注:賄賂一詞原文有饋送之意,也有恩賜之意)也會因受欺壓而敗壞。所以我們要十分寬容那些受委屈被虐待的人,不要嚴厲批評他們,儘管他們的行為不一定明智;若是我們自己身在其中也不見得知道該怎麼做。
II。他駁斥這種現象。我們不能懼怕欺壓者的權勢和昌盛,也不能妒忌他們,因為,
1. 欺壓者的品性是惡的,有人這樣解釋第 7 節。若是有智慧美譽的人成了欺壓人的人,他就變為愚妄,就失去理智,無異於吼叫的獅子,到處遊蕩的熊;他所受的禮物或賄賂,還有他因欺壓人而得來的好處,都會敗壞他的慧心,澆滅他所剩無幾的理性和道德,所以我們應該可憐他而不是妒忌他。若不加以制止,他必會做事愚妄,行為衝動,不久必要毀了自己。
2. 事情最終都會是好的: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要憑信心看見終局,要憑耐心盼望終局。傲慢之人開始欺壓貧窮而誠實的鄰舍之時,以為仗著自己的權勢就可以胡作非為,予取予求。然而終局比起頭更能說明問題;他們的權勢要被打破,因欺壓而得來的財富要被廢去,他們要被降為卑,要因自己的不義而被追討,而被欺壓的無辜人則要蒙拯救,得獎賞。終局是摩西與那傲慢欺壓人的法老說定,是以色列民凱旋蒙救贖,而起頭則是聽說做磚的量要加倍,事事不稱心。這事的終局強如起頭。
III。他告訴我們如何面對這種現象。倘若我們不願在欺壓面前淪為愚妄,而是要持守自己的靈魂,那麼,
1. 就要謙卑;因為唯有居心驕傲的人才不堪忍受被踐踏,以致在受氣的時候發怒煩躁。欺壓能使驕傲之人崩潰,卻不會攪擾謙卑之人的睡眠。因此要治死傲氣,唯有虛心才能適應低微的環境。
2. 就要有耐心,要存心忍耐,在苦難中順服神的旨意,凡事耐心等候神的定期。在這裡存心忍耐與居心驕傲相對,因為有了謙卑就會有忍耐。凡事心存感恩的人承認自己不配得神的恩賜,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他們對自己不苛求,他們得別人的喜悅,也更能在苦難中看到好的一面。
3. 就要以智慧和恩典來控制自己的怒氣(第 9 節):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指那些急著要看到結果、不能容忍片時延遲、若不能立即滿足就發怒的人。“不要對驕傲的欺壓者發怒,也不要對任何造成你苦難的人發怒。”
( 1 )“不要輕易發怒,不要一受了侮辱就生氣,也不要表現出憤慨。”
( 2 ) “不要長久發怒;”雖然怒氣也在智慧人心裡滋生,卻只會在那裡過過場,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只會在那裡居住存留,佔據最深最重要的位置,只會在那裡最受歡迎,深埋在心裡,不願離去。因此若要叫自己有智慧,就不要含怒到日落,不要給魔鬼留地步(以弗所書 4:26, 27)。
4. 就要充分利用現在(第 10 節):“不要以為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也不要問這是什麼緣故,否則就不是出於智慧,因為你尚未弄明白事情的真偽就過問事情的緣由;何況你根本不知道過去的事,對如今的事也無能力判斷,自然也就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所以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更何況這樣的假設反映了在神管理世界的主權面前的愚昧。”注意,
(1)抱怨現今的世代有多敗壞,這是愚昧;我們更應該對付自己內心的敗壞(人心若是變好了,世代自然就變好了),更應該感恩,因為今世沒有變得更糟,即使在最艱難的世代仍有許多憐憫,使我們不但能忍受這個世代,還能享福。
(2)吹噓過去的世代有多好,這是愚昧;這會影響我們感受神對今世的憐憫。這似乎是埋怨以前不存在現今的艱難,即使在某些方面真是這樣,似乎是埋怨神對這一代人特別不公平不仁慈,把我們扔在如今這個廢鐵世代,不比過去的黃金時代。這些都只能說明人心的惱怒和不滿,似乎想要跟神理論一番。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萬事正在衰敗,也不要以為人的道德水準正在下降。神一向是善的,人卻一向是惡的;即使今世在某些方面比過去差一些,也許在別的方面今世比過去要強。
第 11-22 節:智慧的好處
11 智慧和產業並好,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 12 因為智慧護庇人,好像銀錢護庇人一樣。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 13 你要察看 神的作為;因 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 14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 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15
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 16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17
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18 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因為敬畏 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 19 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更有能力。 20 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 21 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聽見你的僕人咒詛你。 22 因為你心裡知道,自己也曾屢次咒詛別人。
所羅門在這些經文裡論及世間萬物的虛空和捕風,向我們說明智慧是對付人心煩惱的最佳方法。他讚美智慧,且列出智慧的誡命。
I。讚美智慧。他在這裡提出許多事,要勉勵我們獲得智慧且持守智慧。
1. 智慧是我們正確管理財富且加增財富的先決條件:智慧和產業並好,意思是說,產業離開了智慧就沒什麼好處。人可以擁有極大的產業,由祖上傳下來,得來不費功夫,但若沒有智慧引導把產業用在應該用的地方,那還不如沒有產業。智慧不僅對窮人有益,可以使他們滿足安逸,也對富人有益,可以保守他們不受財富的傷害,使他們把財富用來行善。智慧本身就是好的,能使人有用處;但若加上大產業,那這人就能更有用處,能以他的財富更多服事那個世代的人。他還能藉著錢財結交朋友(路加福音 16:9)。智慧和產業都好,甚至比產業更好(有人這樣理解);智慧更是屬自己的,更是自己的榮耀,能讓我們更蒙福,能存留更久,能有更好的果效。
2. 智慧更有益於我們走整個人生的道路: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對有智慧的人是這樣,對他們同時代的人也是這樣。眼見日光(傳道書 11:7)是可喜悅的,但這種喜悅比不上智慧的喜悅。世上的光有利於我們在世上做事(約翰福音 11:9),但除非人有智慧管理自己的事,不然這優勢對他沒什麼好處。聰明的眼光比視力更有益處。
3. 智慧更能確保我們安全,是我們在暴風雨或大熱中的避難所。智慧是影子(原文如此),好比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以賽亞書 32:2)。智慧護庇人,好比銀錢護庇人一樣。智慧人積攢智慧,如同富有之人積攢財富,好比堅固的城(以賽亞書 26:1)。在智慧的影子下(按字面解釋)以及在銀錢的影子下,人就安全。所羅門將智慧與銀錢相提並論,為的是肯定前面所言:智慧和產業並好。智慧好比城牆,銀錢好比圍住莊稼的籬笆。
4. 智慧給人真喜樂真幸福。能保全智慧人生命的是知識的益處,就是屬神的知識,不但超越銀錢,也超越人的智慧,就是世界的智慧(哥林多前書
3:19)。敬畏神就是智慧,就是生命。智慧延長人的生命,人的財富危及生命,但智慧卻保護生命。不但如此,財富不能延長人的自然生命,真智慧卻給我們屬靈的生命。智慧是永恆生命的憑據;得智慧勝似得金子(箴言 16:16)。
5. 智慧給人力量,是人的倚靠(第
19 節):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更有能力,堅固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勇敢堅定,保守他們永遠立在穩妥之地。智慧堅固他們的利益,幫助他們交朋友,得美名。智慧堅固他們在患難時仍然事奉,助他們抵擋攻擊,比城中十個官長更有能力。真正智慧良善的人都在神的護庇之下,勝過城中十個大有能力的人提供的保護,指擁有極大權力和利益的人;神的護庇更安全。
II。一些智慧的誡命,就是對我們十分有益的智慧。
1. 要定睛在神身上,注目他在臨到我們的一切事上的作為(第 13 節):你要察看神的作為。不要抱怨不順心的事,要察看神的手在這些事中,不要論斷他的作為;要把我們所在的環境都看作是神的作為,看作是他永恆謀略的產物,成就在臨到我們的一切事上。要思想神的作為都充滿智慧、公義和良善,他的作為美妙和諧,最終都要顯明是最好的作為。所以要榮耀他的一切作為,要學會如何回應他這些作為中的用意。要察看神的作為,不要指望改變它。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誰能改變大自然之神所命定的自然呢?他若是宣告有禍患,誰能保平安呢?他若是叫道路充滿荊棘,誰能直行呢?若是使地荒涼的審判奉命開展,誰能阻擋呢?所以,我們既不能修改神的作為,就應當好好利用。
2. 要使自己順服在神各樣的作為之下,在世把握時機作工盡責,第 14 節。
(1)要察看神如何使萬事相互作用。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在順境,有人在逆境;同一批人有時在順境,有時在逆境。不但如此,順境和逆境也可同時臨到同一個人。順境和逆境都出自神的手;禍福都出於至高者的口(耶利米哀歌 3:38),他使這兩樣並列,兩者之間有一條又短又直接的通道,彼此襯托。晝與夜,夏與冬,兩者彼此並列,在順境時快樂要像不快樂,在逆境時哀哭要像不哀哭(哥林多前書 7:30),兩者都顯而易見,且能互相轉換,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叫人不能確定將來的事,也不能確定眼下之事如何演變,只能仰望神的旨意,隨時準備應付將要發生的事。也可理解為叫人查不出神的作為中有什麼需要修改的。
(2)要察看如何在順境和逆境中順從神的旨意。一般來說,我們的敬虔態度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但是敬虔在特殊案例和特殊表現方面卻各不相同,就像我們外在環境各不相同一樣,叫我們可以跟隨主。
[1] 在亨通的日子(不過是一日)當喜樂,要做義人,要行善,要享福,保持聖潔的喜樂,在富有的時候歡心樂意地事奉神(申命記 28:47)。“當世界向你微笑的時候,要因神而喜樂,讚美神,使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成為自己的力量”(尼希米書
8:10),
[2] 在遭難的日子(也不過是一日)當思想。苦難的時候最適合叫人好好思想;在那時,神呼召我們思想(哈該 1:5);若是在苦難中不思想,苦難對我們就沒有任何益處。若不思想神因何與我們相爭,就不能回應神叫我們受苦的用意。我們若想在苦難中得安慰得扶持,就必須思想。
3. 不要因惡人昌盛就心懷不滿,也不要因最壞的災禍在今生臨到敬虔之人就動怒,第 15 節。智慧教導我們如何解釋神的旨意中那些隱晦的章節,使之與神的智慧、聖潔、良善和信實都一致。遇到這些事不要以為奇怪;所羅門告訴我們,在他那個時候就有這樣的事發生:“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我觀察到所發生的一切,這對我並不算特別的驚訝和困惑。”要注意,雖然所羅門如此聰明偉大,但他仍稱自己一生的日子為虛度之日,這是因為與永恆的日子相比,地上最好的日子不過如此。也許他在這裡指的是自己離棄神的那些日子(那些也確實是虛度的日子),反省自己如何受試探陷於不忠,至少對信仰無動於衷,以致他看見義人行義反致滅亡,看見再敬虔也不能倖免於出自神之手的最大苦難,相反有時還要遭受出自惡人之手的最大傷害。拿伯在他的義行中死去,很早以前的亞伯也是這樣。所羅門還看見惡人行惡倒享長壽;他們存活,享大壽數,勢力強盛(約伯記 21:7),還因自己的詭詐和強暴而逃脫公義的刀劍。“在這時,要思想神的作為,不要讓這些事成為自己的絆腳石。”義人所受的災禍是要預備他們迎接將來的福分,而惡人雖然倒享長壽,卻是要走向滅亡。審判必要到來,要澄清這表面看來是非混淆的事,要榮耀神,使神的百姓得到完全滿足,我們要耐心等待。
4. 智慧有助於聖徒在所行的路上謹慎,也有助於罪人在所行的路上檢點自己。
(1)對聖徒而言,智慧幫助他們前行,在義行中堅忍,也勸誡他們要謹慎不走極端:誠然,義人行義,反致滅亡,但是義人不該因自己的大意和衝動而滅亡,不該自找麻煩,然後怪神對自己太過嚴厲。“不要行義過分,第 16 節。在行義過程中要以智慧的法則管好自己,不要感情用事,不要為神的緣故大發熱心而陷入極端的衝動,也不要做任何與義人的身份不符的事,或危及自己利益的事。”注意,行善者有可能過分行善。捨己、治死肉體都是好的,但若是危及自己的健康,以致不能好好事奉神,那就是行義過分。責備過犯中的人是好的,但若是把珍珠扔給豬,使他轉過來攻擊我們,那就是行義過分。“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不要執著,不要被自己的能力所騙。不要以獨裁者自居,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論斷周圍的人。不要以評論家自居,不要在每句話或每件事上挑毛病,也不要探聽別人的事,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能做。何必像愚昧人那樣,常常捲入與自己無關的糾紛而自取敗亡呢?為何要惹怒掌權者?為何要在荊棘叢裡奔跑?為何要無端頂撞別人?為何要不顧自己的地位去糾正別人的錯?我們要靈巧像蛇(馬太福音
10:16);在人前千萬要小心。”
(2)對罪人而言,智慧即使不能叫他們完全脫離罪,至少能限制他們不致罪上加罪。誠然,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第 15 節),但我們不能說既然這樣他們就可安心作惡。不要這樣,不要行惡過分(第 17 節);不要太過分。許多人即使沒有敬畏神的心,不害怕地獄的折磨,只要有一點頭腦,也會避免危害健康和財產,避免犯那些受法律制裁的罪。所羅門在這裡就是用這一點來警示世人:“掌權者不是空空地佩劍(羅馬書 13:4),他們眼光銳利,手段嚴厲,使作孽的人敗壞(箴言 21:15)。所以要懼怕不要靠近,不要愚昧以身試法,何必不到期而死呢?”在這兩點警示中,所羅門可能是針對一些無視他管轄的臣民,他們陰謀暴亂且在他死後立即開始暴亂。也許有些人揭露掌權者的罪,且將之當作自己作惡的藉口。對於這樣的人他說,不要行義過分。也有另一些人不滿掌權者的嚴厲,不滿聖殿服事,且試圖另立君王。他要用正義的劍來震懾這兩種人不要搞任何煽動行為,也震懾那些可能與這些反覆無常的人結交的人(箴言 24:21)。
5. 智慧引導我們不走這兩個極端,持守自己的責任,這才是平坦穩妥的路(第
18 節):“你持守這個為美,指的是持守智慧和謹慎,不要落入網羅裡。那個也不要鬆手,指的是不要懶散,不要放鬆向善的信念和管好自己的決心。要牢牢勒住自己的嚼環,不可像那無知的騾馬(詩篇 32: 9),不要頭腦發熱陷入一個個禍患中去。一旦勒住了,就要持續勒住,不可鬆手,否則就會如水放開(箴言 17:14),很難再重新勒住。要憑良心這樣行,也要謹慎這樣行。用敬虔的法則管理自己,你就會發現敬畏神的人,必從這些困境中走出來,而不敬畏神的人則必陷入這些困境。”敬畏神就是智慧,能將我們領出最複雜的境地。誠實是最好的法則。真正敬畏神的人只有一個目標,因此他們堅定不移。同樣地,神也應許要引導敬畏他的人,叫他們不但走正路,也遠離一切危險的路(詩篇 37:23,24)。
6. 智慧教導我們如何面對別人的罪惡和過犯,這個問題常使我們極為不安,既帶來內疚也帶來憂愁。
( 1 ) 智慧教導我們不要指望周圍的人都完美;我們自己並非完美,沒有完人,再好的人也不是完人。智慧使聰明人大有能力,保守他們抵擋別人的挑釁(第 19 節),不受任何攪擾。他們意識到周圍的人並非天使下凡,不過是活在罪中的亞當後裔:再好的人也是如此,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第 20 節。所羅門在自己的禱告中提到這一點(列王紀上 8:46),在箴言中也提到(箴言 20:9),這裡又一次提到。注意,
[1] 義人的特點是行善;藉著果子能認出樹來。
[2] 再好的人,就是行善最多的人,也不能說他們完全脫離了罪;即使是成聖的人也並非無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活著不犯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約翰一書 1:8)。
[3] 我們即使在行善的時候也犯罪;再好的行為也有瑕疵,也有過犯。善事本質上是善的,神也喜悅,而我們卻沒有好好行,不盡責是罪,盡責不盡心也是罪。
[4] 義人只有在地上才有這些罪行和過犯;義人的靈魂一旦離開肉體,就被成全(希伯來書 12:23),在天上他們行善而不犯罪。
( 2 ) 智慧教導我們不要對別人的挑釁太過敏感,許多時候即使受傷害也不要計較,要裝作沒看見(第 21 節):“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別人對你發怒,或者懷疑你,你都不要生氣,要如聾子如不聽見的人(詩篇 38:13,14)。不要去打聽別人在背後如何議論你;免得你聽見好話就得意,或聽見壞話就動怒。你只要得神的喜悅,只要自己良心過得去,不要在乎別人怎麼看你。俗話說,偷聽別人者很少聽到什麼好話。若是你什麼都想聽,也許你會聽見你的僕人咒詛你,他以為你沒聽見;也可能你聽見謊言(箴言 29:12),別人說你的僕人咒詛你,其實是假話。再則,也許這是真的,也許你站在簾子背後親耳聽見了,聽見自己不但被埋怨被藐視,還被咒詛,且用的是最惡毒的話,出自最低等最拙劣的僕人之口,且是你自己的僕人;他本該忠實於你,本該捍衛你的好名聲,保護你的利益。也許你曾善待這個僕人,而他卻恩將仇報。這會使你大大生氣,倒不如沒聽見的好。也許你曾虧待這個僕人,對他不公,雖然他不敢和你理論,卻將這事告訴別人,也告訴神,你的良心就要和他一起責備你,令你更加不安。”最偉大的人也可能被最卑微的人所誹謗。也許別人在背後說了許多壞話,我們卻不知道;也許這些壞話來自那些我們最始料不到的人。然而我們不要影響自己的平安,不要影響自己的信譽,若是在意別人在背後說的一切話,就會懷恨在心。輕看二十次侮辱,勝過一次復仇。
( 3 ) 智慧叫我們思想自己的過犯(第 22 節):“不要因別人說你的壞話或咒詛你就發怒,倘若你冷靜下來,良心就會告訴你,自己也曾屢次咒詛別人,也曾說別人的壞話,也曾咒詛別人,現在不過是受報而已。”注意,若是受了侮辱或傷害,就應該檢點自己的良心,看看自己是否也曾這樣待人;倘若發現我們確實如此,就該借此機會重新認罪悔改,就該以神為義,檢點自己的怒氣。倘若我們真是因自己議論或誹謗人而懊悔,就不該遷怒於別人的議論或誹謗。我們待人要溫和,因為自己從前也是無知(提多書
3:3;馬太福音 7:1,2;雅各書 3:1,2)。
第 23-29 節:罪的禍患
23 我曾用智慧試驗這一切事;我說,要得智慧,智慧卻離我遠。 24 萬事之理,離我甚遠,而且最深,誰能測透呢? 25 我轉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尋求智慧和萬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 26 我得知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煉。凡蒙
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
27-28 傳道者說:「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將這事一一比較,要尋求其理,我心仍要尋找,卻未曾找到。 29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 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
所羅門在前面證明了世界的虛空,說明這個世界遠不足以令人快樂;這裡他又顯明罪的邪惡,給人造成禍患。像前面一樣,他仍以自己的經驗來說明,這真是用重價買來的經驗。這是本書中懺悔色彩最濃的一段。他重溫前面所說的,且非常確信這些話是千真萬確:我曾用智慧證明這一切事(第 23 節)(譯者注:欽定本將試驗一詞譯為證明)。
I。他承認自己智慧不足,且為之歎息。他有足夠智慧看見世界的虛空,且經歷一切對靈魂無益的事。但是他卻無法往深處探索;他眼光暗淡,一籌莫展,發現有許多事是不能用智慧來證明的。
1. 他努力探尋。神賜給他卓越的接受知識的能力,使他擁有極大的智慧,且較別人有更多機會深造自己。
(1)若是可能,他定意要尋見:我說要得智慧。他渴望得到這異常珍貴的東西,且堅信自己能得到,勢在必得(箴言 18:1)。有許多人缺乏智慧因為他們從來不努力成為智慧人,這些人對智慧漠不關心;但是所羅門卻把追求智慧當作自己的目標。即使在試驗肉體享受的時候,心裡卻仍以智慧引導(2:3),從不偏離追求智慧的路;然而也許他發現追求智慧不像他想像的那麼容易,於是在放縱肉體享受的時候就沒有以智慧為懷。但他的用意還是好的;他說,我要得智慧。不僅如此:
(2)他決心盡最大努力去尋見(第 25 節):“我一心要知道;我和我的心都在四處探究;我翻轉每一塊石頭,嘗試每一個方法,要考察所看見的一切。我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尋求智慧,要在學問、哲學和神學上有所作為。他如此努力鑽研,說我要得智慧這樣的話絕不是開玩笑,要達到目的必須方法正確。所羅門是高效的人,然而他非但不將此作為懶散的理由(他可以找出許多懶散的理由),反而藉此催逼自己更加勤奮。他越是弄明白一件事,就越想弄明白更多的事。正所謂智者多慮,牛羊越多做買賣就越多。他不僅要弄明白表面的事,還要弄明白隱而未現的事;他不是隨便探尋一下,找不到就放棄,而是考察,要刨根問底;不僅要明白事物,還要明白事物背後的原因,以求完全弄明白。
2. 但是結果並不令他滿意:“我說要得智慧,智慧卻離我遠;意思是我不能掌握智慧。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學得越多就越知道還有更多的要學,越知道自己無知。萬事之理,離我甚遠,而且最深,誰能測透呢?”他指的是神本身,指的是神的謀略和作為;當他想要探索這些事的時候,發現自己簡直是一竅不通,簡直是愚昧不能陳說(約伯記
37:19)。神的智慧高於天,你還能做甚麼呢(約伯記 11:8)?讚美神,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顯而易見的,有聰明的,以為明顯(箴言 8:9);同時也有許多事我們希望明白實際上卻離我們甚遠,而且最深,那些都是不屬於我們的隱秘事。也可能所羅門在這裡為自己的無知和過犯所懊悔,他的享樂以及王室中的諸多樂趣蒙蔽了他的眼睛,在他面前形成一道霧氣,使他不能如自己所願得到真智慧。
II。他承認自己愚昧有餘,智慧不足,且為之歎息。
1. 考察罪的邪惡。他一心要知道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注意,
(1)知罪非常不容易,很難學會;所羅門就很想學會知罪。罪有許多偽裝可以掩蓋自己,使人看上去似罪非罪,也使人很難將偽裝除去以看見罪的真實本性和面目。
(2)要認罪悔改就必須知道罪的邪惡,這好比要治疾就必須瞭解病的本質、原因和毒性。保羅之所以看重神的律法,就是因為律法使他知罪(羅馬書 7: 7)。所羅門在他愚蒙的日子裡,用小聰明尋出各樣的巧計滿足肉體,現在神開了他的眼,使他看到罪的邪惡,且要立志悔改。聰明的罪人應當成為聰明的悔改之人,聰明與學問應當被主耶穌分掉,如同披掛整齊之壯士的贓物那樣被分掉(路加福音 11:21,22)。
(3)悔改之人提起罪來都是深惡痛絕,事實上我們怎麼斥責罪都不過分。所羅門渴望更加瞭解,
[1] 罪的邪惡,他的重點就在於此,要知道邪惡為愚昧;可能指自己所犯的罪,不潔淨之罪常稱為以色列的醜事(創世紀
34:7;申命記 22:21;士師記 20:6;撒母耳記下 13:12)。他縱情犯罪的時候不覺得嚴重,直到現在才知道罪的邪惡,用約瑟的話說是大惡(創世紀 39:9)。也可能這裡籠統地指所有的罪。許多人低估了罪的實質,以為這不過是愚昧;但所羅門看到了愚昧中的邪惡,是得罪神,是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是罪惡(耶利米書 4:18;撒迦利亞書 5:8)。
[2] 罪的愚昧;愚昧之中有邪惡,同樣邪惡之中也有愚昧,有狂妄。故意犯罪的人又愚昧又狂妄;他們的行為違背正確的理智,也有損自己的真利益。
2. 考察的結果。
( 1 ) 他從未像現在那樣意識到自己所犯的大罪是如此邪惡,就是寵愛許多外邦女子(列王紀上
11:1)。他在這裡為此動容懺悔。
[1] 想起這罪他就憂愁。他在心裡的重擔何等沉重!思想起來何等痛心!那樣的邪惡、愚昧和狂妄!我得知這比死還苦。一想到此就有恐懼襲來,如同將要死去那樣。好比在確鑿的證據面前被高聲定罪,一切悔改之人都如嘗苦膽,如嘗死味。不潔淨就本質來說比死亡更有害。人之死也許能得尊榮和安慰,但不潔淨則只能是羞辱和痛苦(箴言 5:9, 11)。
[2] 他發現這宗罪的試探非常危險,陷入試探的人很難逃脫,而跌入這罪的人也很難藉著悔改而抽身出來,幾乎不可能。淫婦的心是網羅;她狡猾巧妙地玩弄手腕毀壞靈魂,如同老鷹獵捕愚蒙的小鳥。罪人所用的伎倆既詭詐又有毀滅性,像網羅一樣。人若不防備就被享樂的魚餌勾引了去,貪婪上鉤,自以為能得到滿足,但卻被擒,沒有退路,還蒙在鼓裡。她的手像鎖鏈,表面是愛撫,實際上卻緊緊抓住不放,他們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箴言 5:22)。情慾越放縱就越強烈,也越惹人戀慕。
[3] 他意識到神的恩典若使人遠離這罪,那真是極大的恩惠:凡蒙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必能蒙保守遠離試探或不被試探所勝。能夠遠離這罪的人應當承認是神使他們遠離,而不是由於自己的力量或決心,應當承認這是極大的憐憫;蒙恩得以抵擋這罪的人必須謹慎在凡事上遵行他的誡命,使神的心意滿足(利未記 18:30)。
[4] 他意識到人生諸多的罪中當受最大懲罰的莫過於此罪: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第一,犯了其它罪的人因為頭腦蒙蔽、良心敗壞,就很容易犯姦淫罪。第二,公義的神要任憑他們跌入這罪中去。參考羅馬書
1:26,28;以弗所書 4:18,19。所羅門能及時抽身出來,實在是萬幸。
( 2 ) 他從未像現在那樣看清人性的敗壞。他順著溪水找到源頭,好像他父親從前在類似的過犯之後所作的那樣(詩篇 51:5):我是在罪孽裡生的。
[1] 他試圖找出自己有多少過犯(第 27 節): “看哪,我找到,意思是我希望能找到;我以為我能知道自己的過犯,能將之一一列出,至少把大錯一一列出;我以為我能數算自己的過犯,能算得過來。”作為懺悔之人,他渴望把自己的過犯都找出來,且一一認罪。一般來說,我們認罪越具體,就越能在蒙赦免時得安慰。作為傳道者,他也渴望把過犯都找出來,使自己能更具體地警示別人。注意,倘若在一件事上被定罪,我們就應全面察驗;在自己身上看到的過犯越多,就越要察驗自己的過犯,使本來沒有看見的事能夠顯明出來(約伯記 34:32)。
[2] 他意識到這是枉然的,自己的過犯實在數不勝數(第 28
節): “我心仍要尋找;意思是我還在數,還希望能找到,但卻找不到,意思是我數不過來,不能全部找出來,至今仍在心中發現新的惡念。”耶利米書 17:9,10:誰能識透呢?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詩篇 19:12)?誰能知道人過多久就會再犯罪呢?他意識到若是神現在就按著他的意念、言語和行為審判他,或他自己審判自己,他就是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約伯記 9:3)。為了說明這點,他以自己敗壞的心和生活與世界的敗壞作比較,這世界上一千個人中幾乎找不到一個好人;更有甚者,在他所有的一千個妻妾中居然沒有一個好女人。“即便如此,”他說,“當我回想自己的意念、言語和行為,以及過去的人生,也許在一千個男子能找到一個好人,僅此而已;其餘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敗壞。”他意識到(第 20 節)即使在行善的時候也會犯罪。然而就女子而言, 就是在他縱情享樂的日子出現的女子,她們居然都是壞人;在那段歲月裡一千個人中居然沒有一個好人。我們的內心和生活極少良善,有時簡直沒有良善可言。毫無疑問,這裡並不是對一般女性的抨擊;古往今來,良善的女性可能多於良善的男性(使徒行傳 17:4,12);所羅門只是在暗指自己的悲慘經歷而已。也可能這裡另有深意:他在箴言裡警示我們不要陷入惡人和外女的網羅(箴言 2:12,16;4:14;5:3);在這裡他觀察到惡女之道比惡男之道更能矇騙人,更加危險,她們的詭詐更難被發現,她們的網羅更難躲避,所以他將罪惡比作淫婦(箴言 9:13),認為他發現不了外女的詭詐,就像發現不了自己心中的詭詐一樣,他們的路變化多端,世人不能明白。
[3] 因此他追根尋源,要找出敗壞的根源。這個世界上一切愚昧和狂妄的根源就是人背離了神,失去了原有的正直(第 29 節):“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儘管具體的我不清楚,但大致的光景卻非常明顯;世人敗壞和悖逆,已經不像他被造之時那樣,這一點就像白晝那樣明顯。”注意,第一,人如何藉著神的智慧和良善被造:神造人原是正直;亞當是第一人,亞蘭文版本如此翻譯。神造了他,他原是正直,也本該正直。他在各方面都是一個有理智的被造之物,沒有不正直之處,身上找不出瑕疵;他正直,意思是他專心為神,不像後來那樣尋出許多巧計來。人出自神的手之時可以說是造物主的縮影,又良善又正直。第二,人如何受污染,實際上是被自己的愚昧和狂妄所玷污:他們尋出許多巧計,這裡指的是我們的始祖,也可指整個人類,指所有的人,每一個人。他們尋出許多大的巧計(有人這樣理解),像諸神那樣的大巧計(創世紀 3:5),或他們尋出許多偉人的巧計(也有人這樣理解),指的是墮落天使的巧計。人不去安享神命定給他的一切,反而要自己找樂子,如同那個浪子離開父家,要自己去碰運氣。人不去為一位而活,卻要為多位而活,不去成就神的旨意,卻要尋出自己的巧計。人不安於被造之律,反而要自生自滅,順從自己的情慾和傾向。空虛的人毫無知識(約伯記 11:12),以為自己比造物主還要聰明。人的尋求輕浮不定,所以才有許多巧計。離棄神的人要漫無目的地漂流下去。世人的過犯不勝枚舉,所羅門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第 28 節),只知道有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罪行,且常常重複。這罪孽比我的頭髮還多(詩篇 4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