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第三章
所羅門在前面指出學問的虛空、享樂的虛空和事業的虛空,表示人間喜樂不在學府裡,不在伊壁鳩魯的花園,也不在商品交換。在這一章,他進一步闡明這個道理,並以此得出結論:我們應當滿足於神所賜給我們的,善用神的恩賜。他指出,
I。 世人之事的不確定性,第 1-10 節。
II。 神對世人之事的謀略非常確定,但神的謀略卻不為人知,第 11-15 節。
III。 世上的尊榮和權力是虛空的,人若不敬畏神,就會濫用這些東西來欺壓逼迫別人,第 16 節。他警示驕傲的欺壓者,指出他們的虛空,提醒他們,
1. 他們在另一個世界會被追討,第 17 節。
2. 他們的光景在世上(就是這個世界)與野獸無異,第 18-21 節。最後他說我們應當用權力好好享福,而不是用權力去欺壓別人,這是我們的智慧。
第 1-10 節:世人之事的不確定性
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3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5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6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7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8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9 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10 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
1.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變的世界,事件發生的時機和人類生活的環境各不相同,且都隨機發生。人們在其中不斷經過又經過,如同每日每年周而復始地運行。生命的輪子(雅各書 3:6)時而高高在上,時而正相反,此起彼伏,時而興旺時而衰微;世界的樣子(哥林多前書 7:31)從一個極端轉變到另一個極端,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
2. 對於我們來說每一個變化都有定期,由至高無上的神來決定;我們必須接受事件的發生,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命定的事。所羅門在這裡談到這點,要說明為什麼我們在興旺的時候應當享福但不應當自以為穩妥,因為我們住在多變的世界上,沒有理由說,明日必和今日一樣(以賽亞書 56:12)(最低的山谷也可能碰上最高的山);但是我們應當享福,正如他在前面建議的(2:24),要在勞碌中享福,要謙卑地倚靠神和他的旨意,不要奢望太高也不要消沉害怕,而是心平氣和面對每一件事。
I。陳明論點:凡事都有定期,第 1 節。
1. 表面上看來完全相反的事件,在運行中各自按著自己的定期發生。白晝會被黑夜所替代,黑夜也會被白晝所替代。現在是夏天嗎?不久冬天就要來臨。現在是冬天嗎?再等片時夏天就要到來。每一件事都有定期。天空再藍也會有多雲的時候,苦盡而必甘來,再厚的烏雲也會驅散,太陽必會噴薄而出。
2. 在我們看來最不確定的事,在神的謀略和預知之中卻早已精準命定,每個時辰都是定好的,毫釐不差。
II。從特殊例子推理來證明和說明這個論點,一共用了二十八個例子,按照月亮運轉一周經歷陰晴圓缺之變化所需要的日子。有些變化純屬神的作為,有些取決於人的意願,但都由神的意旨而定。天下萬物都在變化,但在天上卻有一個不變的國,神對天下萬事也有不變的意旨。
1. 生有時,死有時。這些事由神的意旨決定;我們在命定的日子生,照樣也會在命定的日子死,使徒行傳
17:26。有人注意到這裡提到生有時死有時,卻沒有說活著也有時;這是因為人生苦短,不值得一提;我們一生下來就開始走向死亡。不過,如同生有時死有時,復活也有時;在那個命定的日子,睡在墳墓中的人要被紀念,約伯記 14:13。
2. 神有時栽種一個國家,譬如把以色列栽種在迦南地。同樣為了騰出空間來,拔出所栽種在那裡的七個國家也有時。神並指著以色列說,他們惡貫滿盈的時候最終也要被拔出、拆毀(耶利米書 18:7,9)。栽種有時,也可指季節之時,或在生命中逢時;但倘若所栽種的不結果,毫無用處,那麼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3. 殺戮有時,指神的審判臨到一片土地令其荒涼;然而,神也會帶著憐憫歸來,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何西亞書 6:1, 2),這就是醫治有時,百姓要在受苦的同時得到安慰(詩篇 90:15)。有時掌權者要憑智慧採取激進手段,同樣有時要憑智慧採用溫和手段,在社會上起潤澤作用而不是腐蝕作用。
4. 拆毀有時可指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拆毀一個家庭,一處房產或一個王國;但倘若他們回歸悔改,神要命定時機重建已經拆毀的。神建造錫安也有時(詩篇 102:13,16),早已定了時日。人拆毀房屋有時,解除貿易關係也有時,因此當我們忙於建造的時候必須想到拆毀的日子,且預備這樣的日子。
5. 有時神的旨意要叫人哭,叫人哀慟,若是人的智慧和品德順服這樣的呼召,他們就哭就哀慟,如同平時遇到患難或危險那樣,那時若是又笑又跳舞,興高采烈(以賽亞書 22:12,13;以西結書
21:10),那就會很荒唐。而另一方面,有時神要叫人喜樂,笑和跳舞有時,這時他希望我們歡心樂意事奉神(申命記 28:47)。這裡先提到哀慟哭泣有時,後提到歡笑跳舞有時,表示我們必須首先流淚撒種,方能歡呼收割(詩篇 126:5)。
6. 拋擲石頭有時,意思是拆毀堡壘;神若是祝福與鄰國之間的邊界,那裡就不再需要堡壘。但堆聚石頭也有時,就是建造堡壘,第
5 節。舊樓倒塌有時,像西羅亞樓倒塌那樣(路加福音 13:4);聖殿被毀有時,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路加福音 21:6);高樓碑塔被堅立也有時,那時表示國事興旺。
7. 懷抱有時,當我們看見朋友忠誠就不禁懷抱他;不懷抱有時,當我們發覺他不公不忠,有足夠理由懷疑他,這時就要謹慎遠離他。這裡通常用來表示夫妻之間的擁抱,在哥林多前書
7:3-5 以及約珥書 2:16 中有類似的解釋。
8. 尋找有時,機會來時就得錢財,得升遷,得好價錢、好利潤;智慧人尋找有時(這個字原意是尋找的意思),他進入這個世界,家中人丁興旺,年輕力壯,事業有成,正是把握時機的時候。得智慧、知識和恩典也有時,那時人的手中接過寶貴的財富;但是要知道使用財富也有時,那時擁有的再多也是不夠。不僅如此,失落有時,很快得來的也要很快散去,不能持久。
9. 保守有時,就是能使用能保守自己的所有,不受良心的責備;但捨棄有時,就是我們愛神,決意丟棄自己的所有,因為若非如此就是否定基督,否定自己的良心(馬太福音 10:37,38), 寧可捨棄自己的一切也不願捨棄信心;不僅如此,我們愛自己的時候也可能捨棄一切,為的是救自己的性命,如同約拿船上的水手把貨物扔進海裡一樣(約拿書 1:5)。
10. 撕裂衣裳有時,憂傷的時候會這樣,縫補衣裳也有時,象徵憂傷已經過去。有時建造了又拆毀,拆毀了又再建造。耶柔米把這一段解釋為猶太教堂的拆毀以及後來福音教會的建造。
11. 靜默有時,智慧和責任有時叫我們靜默;時勢惡劣的時候就是這樣(阿摩司書 5:13);有時我們一說話就好比把珍珠丟在豬前(馬太福音 7:6);或當我們可能會說錯話的時候也要靜默(詩篇 39:2)。但有時卻又應當言語,為的是榮耀神,造就人,那時若是靜默就會阻礙公義的原則。口裡承認接受救恩時也要言語。知道何時說話何時沉默,這是基督徒的大智慧。
12. 喜愛有時,要表達自己友善、自由和快樂,這是喜樂的時候;但恨惡也有時,當我們與曾經喜愛的人斷絕往來,或開始懷疑,愛心不再能包容,就開始疏遠他。
13. 爭戰有時,那時神拔出審判的刀劍,或人為了公義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拔出刀劍,或列國之間劍拔弩張;但我們也希望和好有時,那時神收刀入鞘,止息刀兵(詩篇 46:9),那時戰爭結束,各方重新和好。戰爭不會永遠持續,世界上的也沒有什麼和好能稱得上永久的和好。神就是這樣在這些變化中叫事情接連發生,好叫我們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樂的,要像不快樂(哥林多前書 7:30)。
III。從這些觀察得出的結論。既然今世如此變化不定,
1. 我們不應當指望從中得到什麼,因為今世的好處都無定性,也無延續性(第
9 節):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人或栽種或建造,以為能成就的工不久必然要被拔出被拆毀,人還能指望得到什麼呢?我們一切的努力和操勞都不能改變萬物的多變本性,也不能改變神對萬物的不變旨意。
2. 我們應當看自己如同在世上受訓練一般。勞碌固然沒有益處;事物本身即使得到了也沒有什麼益處;但若是按著神的旨意妥善使用,那麼事物就有益處(第 10 節):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不是叫人在此得福,而是在其中受經練,藉著各樣的事經歷諸般的恩典,藉著每一次變化試煉他們倚靠神的心,受磨練,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腓立比書 4:12)。注意,
(1)世人要經歷許多勞苦愁煩。勞碌和憂傷充滿了整個世界。
(2)這些勞苦愁煩是神命定給我們的。他從來就無意叫這個世界成為我們的安息,也從未命定我們在此得安逸。
(3)對許多人來說,勞苦是一種恩賜。神將之賜給人,如同醫生給病人良藥一樣,為的是他的健康。神把勞苦賜給我們,叫我們厭倦這個世界,想往將來的安息。神把勞苦賜給我們,叫我們有工可做,無人會到這個世界來無所事事。每一次變化都帶來新的工作,我們應當更關心有工可做,而不是無定的事物本身。
第 11-15 節:世間之事的不確定性
11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 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12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13 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 神的恩賜。14 我知道
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 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15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 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或譯:並且 神再尋回已過的事)。
I。我們必須好好珍惜現在,要相信最好的時光是現在,並且努力適應: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第 11 節),因此只要時光還在,就必須與它和好:不僅如此,還要欣賞萬物的美好。注意,
1. 萬物都是神所造神所命定,不是隨機的。
2. 有些事表面看起來令人不快,卻是各按其時,是最恰當不過的。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熱都是各按其時;夜晚是黑色美,正像白晝是光明之美一樣。
3. 神使萬物運行在一種奇妙的和諧之中,世上各樣的事,在各自的關係、趨勢和時機上都是最美的,都能榮耀神,也都能安慰信靠神的人。雖然我們不能瞻仰到神旨意的全部榮美,但是一旦神的奧秘解開,我們就能看見,那是何等榮耀的一幕!那時就要顯明一切的事都是成就在最恰當的時候,這就是永恆的奇妙(申命記 32:4;以西結書 1:18)。
II。我們必須有耐心,等待表面上費解複雜的事漸漸顯明出來。要承認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所以不要枉下結論。要相信神叫一切成為美好。萬物都是美好的,在被造之時就是美好的,也在神的旨意中成為美好,在末了的時候我們就能看見這一切,儘管在這之前看不清楚。一幅畫還未完成,一棟房子還未竣工,就看不出它們的美;而當藝術家畫上最後數筆,一切就躍然眼前。我們只能看見神現在的作為,看不見他起初的作為(若是能,就會看見神鋪展藍圖時的謀略是何等令人讚歎),也看不見他末了之時成就一切的作為(若是能,就會看見榮耀的結局),所以要耐心等待面紗揭開之時,而不是質問神的作為,妄下結論。隱秘的事不屬於我們(申命記
29: 29)。又將世界安置在世人心裡(譯者注:欽定本將永生或永遠一詞譯為世界),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
1. 有人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當更多明白神的作為;潘布林先生說:“神並非不留下痕跡來見證自己將萬物安排得井井有序,恰到好處,藉著他安置在人心中的世界叫人能觀看這一切,給人極大的願望和能力去理解自然歷史,去明白人間的事;因此若是細心觀察,必能看出其中大部分令人讚歎的秩序和設計。”
2. 也有人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明白神的作為;雷諾主教說: “我們的心被世界所占去,所思念所關心的都是世間之物,且為這些事勞苦,因此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看見神的手在萬物背後。”世界不但佔據了我們的心,也在我們心中形成偏見,使我們看不見神作為的榮美。
III。我們必須滿足於自己在世上的分,帶著喜樂的心順從神的旨意,且使自己適應神的旨意。世上萬物沒有確定持久的好處,世上所有的好處都在這裡告訴我們了,第
12,13 節。我們必須儘量利用這一切,
1. 為他人得益處。世上萬物中的善就是能以此行善,為家人,為鄰舍,為窮人,為大眾,為社會,也為了信仰的利益而行善。我們的存在、能力和產業有什麼益處呢?不就是能為我們那一代人做點什麼嗎?若是以為生下來就是為自己,那就大錯特錯了。不是的,行善是我們的責任;唯有在行善中才能找到真喜樂。命定給我們的要好好利用,方能有好結果。注意,這裡說的是在今世行善,今世是短暫且不確定的;我們能夠行善的時日不多,所以要珍惜。在今世我們處在試煉之中,正在為來世作預備。今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試煉的機會,為的是來世。
2. 為自己得安慰。我們的日子要過得安逸,要喜樂,在一切勞碌中享福。既然這是神的恩賜,那就好好享受;要品嘗神的愛,以感恩回報他,以神為喜樂的中心,或吃或喝都榮耀他,在富有的時候歡心樂意事奉他(申命記 28:47)。既然世上萬物如此不確定,人若是忽略現在,只顧為將來囤積財富,那是非常愚蠢的。人應當喜樂度日,善用自己的所有,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馬太福 音 6:34)。能帶著恩德和智慧如此行,那是神的恩賜,是良善的恩賜,超過一切物質上的恩賜。
IV。我們必須滿足於神的旨意,不管是關乎個人的,還是關乎社會的,都要滿足。要專心思想這些事,因為神在一切事上都要成就命定給我們的,都隨他的旨意行事。這裡告訴我們,
1. 神的謀略不容改變,因此我們很有必要順服他,這是智慧。要順服神的旨意:我知道(知道神的人都知道)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第 14 節。他心志已定,誰能使他轉意呢?(約伯記 23:13)他的計畫從不落空,他也從不需要另立謀略;他所定意的必要成就,整個世界都不能勝過他,不能逆轉他。倘若我們說,“願神的旨意成全,”這是非常合宜的,因為神的旨意與我們的計畫和興趣完全不同。神的旨意就是他的智慧。
2. 神的謀略不需要改變,因為他的謀略沒有過錯,也不需要增補。倘若我們能將神的謀略盡收眼底,就必能看見那是多麼完美無缺;無所增添,因為其中沒有不足的地方,無所減少,因為其中沒有多餘的東西。神的作為就像神的話那樣,一點一滴都是完全的,無論加添或刪減都是侮慢的行為(申命記 4:2)。因此,以神的旨意為自己的意願,這對我們有益處,也是我們的責任。
V。我們必須努力回應神的旨意,總的來說就是要敬虔。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要叫他們相信有神在上面,對他們擁有管轄權,他們的存在和道路都在他掌控之中,他們的定期和事務也都在他手裡,所以他們應當定睛在神身上,應當敬拜他,讚美他,在各方面順服他,要謹慎在各樣事上討他的喜悅,不要得罪他。神能改變對萬物的處置,卻不改變他的謀略,這不是叫我們困惑,更不是叫我們絕望,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對他盡責且引導我們如此行。神管轄世界的意圖就是要叫世人敬虔,更敬虔。
IV。我們在世界上無論看見或感覺到什麼改變,都必須承認神的管轄永不改變。日頭升起又降下,月亮變大又變小,但兩者都歸原處,它們的運行與起初的時候相同,都是按照天的定例(約伯記
38:33);神旨意中的事務也是如此(第 15 節):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神並非最近才開始使用這方法。不是的;萬物在過去就是這樣多變不確定的,現在仍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因此我們不該說,“這世界過去一定不像現在那樣糟糕,”也不該說,“我們遭遇的失望是從來沒有人遭遇過的。”,也不該說,“時光永不能修復。”時光對我們也許可以修復,哀慟之後,接踵而來的可能是喜樂之時,但這仍是本著相同的特點,相同的命運。世界總是那樣不確定,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將來還是如此;因為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意思是,他重複以往做過的事,他對待我們就如同對待過去的義人一樣;難道大地為你見棄、磐石挪開原處嗎?(約伯記 18:4)沒有什麼新意落到我們身上,也沒有勝不過的試探臨到我們,無非是人所能受的(哥林多前書 10:13)。我們千萬不要驕傲自大,一旦富足了就自以為穩妥,因為神可能想起人過去經歷過的患難,並叫這患難臨到我們,叫我們難堪(詩篇 30:7);也千萬不要在患難中沮喪,因為神可能把過去給人的安慰也給我們,如同他對待約伯那樣。這句話也可理解為指我們過去的行為,以及在不斷變化之下的行為。神要叫我們對已過的事負責;所以當我們步入一個新的環境,就要察驗自己在舊環境裡所犯的罪,不論是興旺的環境還是苦難的環境都要這樣。
第 16-22 節:神之謀略的不變性;必死之人的光景
16 我又見日光之下,在審判之處有奸惡,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17 我心裡說,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18 我心裡說,這乃為世人的緣故,是 神 要試驗他們,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過像獸一樣。19 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20
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21 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22 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
所羅門在這裡繼續表明,若是沒有敬虔,若是沒有敬畏神的心,世上萬物就是虛空的。若是將敬虔挪去,人身上就沒有剩下什麼寶貴的東西,世上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智慧人追求的。在這幾節經文中,他表明若不是敬畏神,連權力(世人最想得到的東西莫過於權力)和生命本身(世人最喜愛也最看重的莫過於生命)都是無有。
I。這裡談到坐高位之人的虛空,就是最有財富的人,坐王位的人,叫別人聽命臣服的人,坐在審判席上、有智慧和公義伴隨的人。在這些位置上若是受信仰誡命的管轄,這人就是神的代表,且是被稱為“你們是神”的人(詩篇 82:6),但若是不敬畏神,這都是虛空,因為,
1. 若不敬畏神,法官就不能判斷是非,不會善用權力,只會濫用;不但不行善,還會作惡。這不但是虛空,且是謊言,是自欺欺人,第 16 節。所羅門從歷史書、從其他國家的例證、從自己親眼看見的以色列國土上的一些腐敗的法官身上,觀察到無論自己如何想做義人,總不免審判之處有奸惡。這不是日光之上的情景,神絕不會有這樣的過犯,絕不會徇私舞弊。但是在日光之下,這樣的事常有發生,本該是無辜受欺壓之人的避難所,反倒成了他們的監獄。人在尊貴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詩篇 49:20),如同吞吃別人的野獸,強取豪奪。不但坐在審判席上的人是如此,其他應當彰顯公義之處也有奸惡;最需要彰顯公義的地方往往是最冤枉人的所在。這真是虛空,是捕風;因為,
(1)有這樣的法官倒不如沒有法官。
(2)有這樣濫用權力的法官倒不如沒有權力、一事無成的法官。
2. 法官若不判斷是非,自己就要被審判。看到人世間如何在審判中有奸惡,所羅門仰望神親自來審判,想往審判的日子(第 17 節):“我心裡說,這樣不公平的審判必不是最終的審判,不像雙方以為的那樣,因為神要重新審理這些案件;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儘管義人暫時被欺壓,神必眷顧他們,必陳明他們的冤情,也必審判惡人,對那些設立不義之律例的和記錄奸詐之判語的(以賽亞書 10:1),神要追討他們。”我們憑著信心的眼光能看見,欺壓人的必因自己的驕傲和殘忍受審判(詩篇 92:7);受欺壓的也必因自己的案子能重新審理而得大安慰。所以,他們要耐心等待,因為另有一位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各書 5:9)。患難之日也許很長,但日光之下的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審理這些事也有命定的時日。現在的時日屬於人,但神的日子必要來到(詩篇 37:13)。神要重新審理這些案件,要安慰患難中的人,要推翻不正義的律例,這些也都有定時,儘管那日子我們還看不見(約伯記 24:1)。
II。這裡談到將死之人的虛空。他說的是普通人,就是一般的世人,以及他們的生命和在世上的生存,表明若不是敬畏神,世人僅憑自己的理智不會比野獸高明多少。看看這個,
1. 他為何如此形容世人。
(1)要叫神得尊榮,得公義,得榮耀,要叫世人不怪罪神(有人如此解釋),若是人在世上過的日子不穩妥,滿是虛空和捕風,那是咎由自取,怨不得神。人不能說神造的世界怎麼成了人的監獄,生命簡直是苦行;不,神造世人,就尊榮和安慰而言只比天使微小一點(詩篇 8:5);若是人受苦受難,那是他自己的錯。也可理解為,神要試驗他們(指神的道要試驗他們),要叫他們認清自己,因為神的道又活潑又有功效(希伯來書 4:12),能察驗人的品格,好叫世人知道,他們在神的知識和審判面前完全是赤露敞開的。
(2)要叫人謙卑下來,不要不可一世,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過像獸一樣。要使驕傲的人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人(詩篇 9: 20),這並非易事,而要叫惡人意識到自己不過像獸一樣,那就更難了。他們毫無敬虔可言,如同將死的獸,好像無知的騾馬一般(詩篇 32:9)。驕傲的欺壓者如同獸一般,好像吼叫的獅子,覓食的熊(詩篇
28:15)。不但如此,人人都只顧自己的身體,不顧自己的靈魂,把自己弄得與
獸無異,但願至少死的時候像獸。
2. 他如何證明這點。他指出,屬世屬肉體、以地上之事為念的人不能強於獸,因為他心中所想所倚靠的以及對快樂的指望都是虛空,第 19 節。有人將這裡理解為無神論者的言論;無神論者替自己的過犯辯解(第 16 節),認為沒有來世,以此企圖逃避將來的審判(第 17 節);他們鼓吹世人都是一了百了,所以只要活著就該盡興而活。也有人認為所羅門所說的反映了他自己的想法,應當理解為與他父親所表達是同樣的意思(詩篇 49:14):他們如同羊群派定下陰間,他的用意是,(如雷諾主教所言)“藉著人與獸在外表的相似之處”表明這個世上的財富和尊榮都是虛空的。
(1)兩者所經歷的事相當類似(第 19 節);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有關人體的許多知識是通過解剖動物而得到的。洪水沖去舊世界的時候,人與獸一同死去。戰爭中的馬和人都死於同一種戰爭武器。
(2)兩者的結局在肉眼可視範圍內也相似:氣息都是一樣,呼吸相同的空氣,鼻孔有氣息的生靈(創世記
7:22)這句話形容人也形容獸。因此,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在死的過程中看不出有什麼區別,獸在死後的變化與人死後的變化也類似。
[1] 就肉體而言,兩者 死後的變化完全相同,唯有活著的人對他們的緬懷各不相同。人死了被埋葬,好像埋驢一樣(耶利米書 22:19),他比獸強在哪裡呢?按照摩西律法,觸摸死人的屍體比觸摸不潔淨的動物或禽鳥的死屍更加不潔淨。所羅門在這裡觀察到,他們都歸一處;人的死屍和獸的死屍都會腐爛,原先就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這樣看來,我們的身體以及世上的成就,真沒什麼值得誇口之處,不但很快要入土,且與獸無異,我們的塵土與獸的塵土也要混到一起。
[2] 就靈魂而言,兩者誠然有很大區別,但肉眼卻看不見,第 21 節。世人的靈在人死後必定是往上升的,升到靈魂之父那裡去,就是造靈魂的那一位,加入靈界中眾靈的行列;靈魂不會隨肉體而死。必被救贖脫離陰間的權柄(詩篇 49:15)。靈魂上升後要受審判,被判定進入不變的國。獸的魂必定是下入地的,與肉身一同滅亡,在死的時候就消失了。獸的魂在死的時候如同吹熄的蠟燭,死就是它的終點;而人的靈好比將蠟燭從黑暗的燈籠裡取出來,燈籠雖然不再有用,但蠟燭卻更加明亮。人的靈與獸的魂之間有如此大的區別,這就是為什麼人應當思念上面的事(歌羅西書 3:2),將自己的靈提升到上面的事,而不是像獸的魂那樣緊貼在地上。然而誰知道這一區別呢?我們憑肉眼看不見人的靈升上去,也看不見獸的魂降下去,因此那些隨肉體而活的人,就像一切世俗享樂之人那樣,他們看眼所愛看的(傳道書 11:9),拒絕一切別的事,若是按著這樣的處世標準,那就真是不過像獸一樣。誰知道,意思是,誰會思考這些呢(以賽亞書 53:1)。很少有人會思考這些。世人若是認真思考此事,這個世界在諸多方面都會大有改善。但是大多數人活得似乎他們會永遠活下去,或者一旦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一樣;認為自己會像獸那樣死去的人,難怪他們活著也像獸一樣。人所特有的崇高理智就這樣完全失去,完全被拋棄。
3. 這裡得出結論(第 22 節):在這個世界上,就人的財富和尊榮來說,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意思是,
(1)保持良心平安,決不允許奸惡進入公義之處。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且 在其中蒙神的悅納;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加拉太書 6:4)。一切的所得所有都應當叫自己喜樂。參考哥林多後書
1:12。
(2)過喜樂的生活。倘若神叫我們手中的工興旺,就當喜樂,從中得安慰,不叫它成為自己的負擔而讓別人去享福;因為這是我們的分;這不是靈魂的分(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人有禍了,詩篇 17:14;被這樣的分完全佔據的人就是愚昧人,路加福音 12:19),而是肉體的分;在這個世界上唯有叫我們喜樂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我們要去得那應得的分,且好好使用,因為無人能叫我們看見身後的事,誰將來要接過我們的產業,接過以後如何使用,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死後多半看不見身後的事,今世和來世之間沒有來往,約伯記
14: 21。在另一個世界的人完全被那個世界所佔據,不會關心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事;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也看不見身後的事,家庭和社會都看不見。身後之事的時候日期,不是我們可以知道的(使徒行傳 1:7),因此我們不但不要貪愛這個世界,還應當關心另一個世界。既然死能終結今生,那就讓我們展望來生。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