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25

[傳道書] 第三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傳道書第三章



所羅門在前面指出學問的虛空、享樂的虛空和事業的虛空,表示人間喜樂不在學府裡,不在伊壁鳩魯的花園,也不在商品交換。在這一章,他進一步闡明這個道理,並以此得出結論:我們應當滿足於神所賜給我們的,善用神的恩賜。他指出,

I。 世人之事的不確定性,第 1-10 節。

II。 神對世人之事的謀略非常確定,但神的謀略卻不為人知,第 11-15 節。

III。 世上的尊榮和權力是虛空的,人若不敬畏神,就會濫用這些東西來欺壓逼迫別人,第 16 節。他警示驕傲的欺壓者,指出他們的虛空,提醒他們,

1. 他們在另一個世界會被追討,第 17 節。

2. 他們的光景在世上(就是這個世界)與野獸無異,第 18-21 節。最後他說我們應當用權力好好享福,而不是用權力去欺壓別人,這是我們的智慧。

 

1-10 節:世人之事的不確定性

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3 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5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6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7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8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9 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10 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


這幾節經文說的是,

1.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變的世界,事件發生的時機和人類生活的環境各不相同,且都隨機發生。人們在其中不斷經過又經過,如同每日每年周而復始地運行。生命的輪子(雅各36)時而高高在上,時而正相反,此起彼伏,時而興旺時而衰微;世界的樣子(哥林多前書 731)從一個極端轉變到另一個極端,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

2. 對於我們來說每一個變化都有定期,由至高無上的神來決定;我們必須接受事件的發生,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命定的事。所羅門在這裡談到這點,要說明為什麼我們在興旺的時候應當享福但不應當自以為穩妥,因為我們住在多變的世界上,沒有理由說,明日必和今日一樣以賽亞書 5612)(最低的山谷也可能碰上最高的山);但是我們應當享福,正如他在前面建議的(224),要在勞碌中享福,要謙卑地倚靠神和他的旨意,不要奢望太高也不要消沉害怕,而是心平氣和面對每一件事。

I。陳明論點:凡事都有定期,第 1 節。

1. 表面上看來完全相反的事件,在運行中各自按著自己的定期發生。白晝會被黑夜所替代,黑夜也會被白晝所替代。現在是夏天嗎?不久冬天就要來臨。現在是冬天嗎?再等片時夏天就要到來。每一件事都有定期。天空再藍也會有多雲的時候,苦盡而必甘來,再厚的烏雲也會驅散,太陽必會噴薄而出。

2. 在我們看來最不確定的事,在神的謀略和預知之中卻早已精準命定,每個時辰都是定好的,毫釐不差。

II。從特殊例子推理來證明和說明這個論點,一共用了二十八個例子,按照月亮運轉一周經歷陰晴圓缺之變化所需要的日子。有些變化純屬神的作為,有些取決於人的意願,但都由神的意旨而定。天下萬物都在變化,但在天上卻有一個不變的國,神對天下萬事也有不變的意旨。

1. 生有時,死有時。這些事由神的意旨決定;我們在命定的日子生,照樣也會在命定的日子死,使徒行傳 1726。有人注意到這裡提到生有時死有時,卻沒有說活著也有時;這是因為人生苦短,不值得一提;我們一生下來就開始走向死亡。不過,如同生有時死有時,復活也有時;在那個命定的日子,睡在墳墓中的人要被紀念,約伯記 1413

2. 神有時栽種一個國家,譬如把以色列栽種在迦南地。同樣為了騰出空間來,拔出所栽種在那裡的七個國家也有時。神並指著以色列說,他們惡貫滿盈的時候最終也要被拔出、拆毀耶利米書 1879)。栽種有時,也可指季節之時,或在生命中逢時;但倘若所栽種的不結果,毫無用處,那麼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3. 殺戮有時,指神的審判臨到一片土地令其荒涼;然而,神也會帶著憐憫歸來,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何西亞書 61 2),這就是醫治有時,百姓要在受苦的同時得到安慰(詩篇 9015)。有時掌權者要憑智慧採取激進手段,同樣有時要憑智慧採用溫和手段,在社會上起潤澤作用而不是腐蝕作用。

4. 拆毀有可指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拆毀一個家庭,一處房產或一個王國;但倘若他們回歸悔改,神要命定時機重建已經拆毀的。神建造錫安也有時詩篇 1021316),早已定了時日。人拆毀房屋,解除貿易關係也有時,因此當我們忙於建造的時候必須想到拆毀的日子,且預備這樣的日子。

5. 有時神的旨意要叫人,叫人哀慟,若是人的智慧和品德順服這樣的呼召,他們就哀慟,如同平時遇到患難或危險那樣,那時若是又笑又跳舞,興高采烈(以賽亞書 221213;以西結2110),那就會很荒唐。而另一方面,有時神要叫人喜樂,笑和跳舞有時,這時他希望我們歡心樂意事奉神(申命記 2847)。這裡先提到哀慟哭泣有時,後提到歡笑跳舞有時,表示我們必須首先流淚撒種,方能歡呼收割詩篇 1265)。

6. 拋擲石頭有時,意思是拆毀堡壘;神若是祝福與鄰國之間的邊界,那裡就不再需要堡壘。但堆聚石頭有時,就是建造堡壘,第 5 節。舊樓倒塌有時,像西羅亞樓倒塌那樣(路加福音 134);聖殿被毀有時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路加福音 216);高樓碑塔被堅立也有時,那時表示國事興旺。

7. 懷抱有時,當我們看見朋友忠誠就不禁懷抱他;不懷抱有時,當我們發覺他不公不忠,有足夠理由懷疑他,這時就要謹慎遠離他。這裡通常用來表示夫妻之間的擁抱,在哥林多前書 73-5 以及約珥書 216 中有類似的解釋。

8. 尋找有時,機會來時就得錢財,得升遷,得好價錢、好利潤;智慧人尋找有時(這個字原意是尋找的意思),他進入這個世界,家中人丁興旺,年輕力壯,事業有成,正是把握時機的時候。得智慧、知識和恩典也有時,那時人的手中接過寶貴的財富;但是要知道使用財富也有時,那時擁有的再多也是不夠。不僅如此,失落有時,很快得來的也要很快散去,不能持久。

9. 保守有時,就是能使用能保守自己的所有,不受良心的責備;但捨棄有時,就是我們愛神,決意丟棄自己的所有,因為若非如此就是否定基督,否定自己的良心(馬太福音 103738), 寧可捨棄自己的一切也不願捨棄信心;不僅如此,我們愛自己的時候也可能捨棄一切,為的是救自己的性命,如同約拿船上的水手把貨物扔進海裡一樣(約拿書 15)。

10. 撕裂衣裳有時,憂傷的時候會這樣,縫補衣裳也有時,象徵憂傷已經過去。有時建造了又拆毀,拆毀了又再建造。耶柔米把這一段解釋為猶太教堂的拆毀以及後來福音教會的建造。

11. 靜默有時,智慧和責任有時叫我們靜默;時勢惡劣的時候就是這樣(阿摩司書 513);有時我們一說話就好比把珍珠丟在豬前馬太福音 76);或當我們可能會說錯話的時候也要靜默(詩篇 392)。但有時卻又應當言語,為的是榮耀神,造就人,那時若是靜默就會阻礙公義的原則。口裡承認接受救恩時也要言語。知道何時說話何時沉默,這是基督徒的大智慧。

12. 喜愛有時,要表達自己友善、自由和快樂,這是喜樂的時候;但恨惡有時,當我們與曾經喜愛的人斷絕往來,或開始懷疑,愛心不再能包容,就開始疏遠他。

13. 爭戰有時,那時神拔出審判的刀劍,或人為了公義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拔出刀劍,或列國之間劍拔弩張;但我們也希望和好有時,那時神收刀入鞘,止息刀兵詩篇 469),那時戰爭結束,各方重新和好。戰爭不會永遠持續,世界上的也沒有什麼和好能稱得上永久的和好。神就是這樣在這些變化中叫事情接連發生,好叫我們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樂的,要像不快樂哥林多前書 730)。

III。從這些觀察得出的結論。既然今世如此變化不定,

1. 我們不應當指望從中得到什麼,因為今世的好處都無定性,也無延續性(9 節):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人或栽種或建造,以為能成就的工不久必然要被拔出被拆毀,人還能指望得到什麼呢?我們一切的努力和操勞都不能改變萬物的多變本性,也不能改變神對萬物的不變旨意。

2. 我們應當看自己如同在世上受訓練一般。勞碌固然沒有益處;事物本身即使得到了也沒有什麼益處;但若是按著神的旨意妥善使用,那麼事物就有益處(10 節):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不是叫人在此得福,而是在其中受經練,藉著各樣的事經歷諸般的恩典,藉著每一次變化試煉他們倚靠神的心,受磨練,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腓立比書 412)。注意,

1)世人要經歷許多勞苦愁煩。勞碌和憂傷充滿了整個世界。

2)這些勞苦愁煩是神命定給我們的。他從來就無意叫這個世界成為我們的安息,也從未命定我們在此得安逸。

3)對許多人來說,勞苦是一種恩賜。神將之賜給人,如同醫生給病人良藥一樣,為的是他的健康。神把勞苦賜給我們,叫我們厭倦這個世界,想往將來的安息。神把勞苦賜給我們,叫我們有工可做,無人會到這個世界來無所事事。每一次變化都帶來新的工作,我們應當更關心有工可做,而不是無定的事物本身。

 

11-15 節:世間之事的不確定性

11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 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12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13 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 神的恩賜。14 我知道 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 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15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 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或譯:並且 神再尋回已過的事)。


我們在前面看見這世界是何等變化無常,不應當指望它對我們有什麼確定性可言。這裡所羅門顯明神的手在操縱這一切變化;是他叫一切被造之物成為現今的樣子,因此我們必須時刻定睛在他身上。

I。我們必須好好珍惜現在,要相信最好的時光是現在,並且努力適應: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11 節),因此只要時光還在,就必須與它和好:不僅如此,還要欣賞萬物的美好。注意,

1. 萬物都是神所造神所命定,不是隨機的。

2. 有些事表面看起來令人不快,卻是各按其時,是最恰當不過的。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熱都是各按其時;夜晚是黑色美,正像白晝是光明之美一樣。

3. 神使萬物運行在一種奇妙的和諧之中,世上各樣的事,在各自的關係、趨勢和時機上都是最美的,都能榮耀神,也都能安慰信靠神的人。雖然我們不能瞻仰到神旨意的全部榮美,但是一旦神的奧秘解開,我們就能看見,那是何等榮耀的一幕!那時就要顯明一切的事都是成就在最恰當的時候,這就是永恆的奇妙(申命記 324;以西結書 118)。

II。我們必須有耐心,等待表面上費解複雜的事漸漸顯明出來。要承認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所以不要枉下結論。要相信神叫一切成為美好。萬物都是美好的,在被造之時就是美好的,也在神的旨意中成為美好,在末了的時候我們就能看見這一切,儘管在這之前看不清楚。一幅畫還未完成,一棟房子還未竣工,就看不出它們的美;而當藝術家畫上最後數筆,一切就躍然眼前。我們只能看見神現在的作為,看不見他起初的作為(若是能,就會看見神鋪展藍圖時的謀略是何等令人讚歎),也看不見他末了之時成就一切的作為(若是能,就會看見榮耀的結局),所以要耐心等待面紗揭開之時,而不是質問神的作為,妄下結論。隱秘的事不屬於我們(申命記 2929)。又將世界安置在世人心裡(譯者注:欽定本將永生永遠一詞譯為世界),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

1. 有人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當更多明白神的作為;潘布林先生說:神並非不留下痕跡來見證自己將萬物安排得井井有序,恰到好處,藉著他安置在人心中的世界叫人能觀看這一切,給人極大的願望和能力去理解自然歷史,去明白人間的事;因此若是細心觀察,必能看出其中大部分令人讚歎的秩序和設計。

2. 也有人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明白神的作為;雷諾主教說: 我們的心被世界所占去,所思念所關心的都是世間之物,且為這些事勞苦,因此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看見神的手在萬物背後。世界不但佔據了我們的心,也在我們心中形成偏見,使我們看不見神作為的榮美。

III。我們必須滿足於自己在世上的分,帶著喜樂的心順從神的旨意,且使自己適應神的旨意。世上萬物沒有確定持久的好處,世上所有的好處都在這裡告訴我們了,第 1213 節。我們必須儘量利用這一切,

1. 為他人得益處。世上萬物中的善就是能以此行善,為家人,為鄰舍,為窮人,為大眾,為社會,也為了信仰的利益而行善。我們的存在、能力和產業有什麼益處呢?不就是能為我們那一代人做點什麼嗎?若是以為生下來就是為自己,那就大錯特錯了。不是的,行善是我們的責任;唯有在行善中才能找到真喜樂。命定給我們的要好好利用,方能有好結果。注意,這裡說的是在今世行善,今世是短暫且不確定的;我們能夠行善的時日不多,所以要珍惜。在今世我們處在試煉之中,正在為來世作預備。今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試煉的機會,為的是來世。

2. 為自己得安慰。我們的日子要過得安逸,要喜樂,在一切勞碌中享福。既然這是神的恩賜,那就好好享受;要品嘗神的愛,以感恩回報他,以神為喜樂的中心,或吃或喝都榮耀他,在富有的時候歡心樂意事奉他申命記 2847)。既然世上萬物如此不確定,人若是忽略現在,只顧為將來囤積財富,那是非常愚蠢的。人應當喜樂度日,善用自己的所有,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馬太福 634)。能帶著恩德和智慧如此行,那是神的恩賜,是良善的恩賜,超過一切物質上的恩賜。

IV。我們必須滿足於神的旨意,不管是關乎個人的,還是關乎社會的,都要滿足。要專心思想這些事,因為神在一切事上都要成就命定給我們的,都隨他的旨意行事。這裡告訴我們,

1. 神的謀略不容改變,因此我們很有必要順服他,這是智慧。要順服神的旨意:我知道(知道神的人都知道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第 14 節。他心志已定,誰能使他轉意呢?約伯記 2313他的計畫從不落空,他也從不需要另立謀略;他所定意的必要成就,整個世界都不能勝過他,不能逆轉他。倘若我們說,願神的旨意成全,這是非常合宜的,因為神的旨意與我們的計畫和興趣完全不同。神的旨意就是他的智慧。

2. 神的謀略不需要改變,因為他的謀略沒有過錯,也不需要增補。倘若我們能將神的謀略盡收眼底,就必能看見那是多麼完美無缺;無所增添,因為其中沒有不足的地方,無所減少,因為其中沒有多餘的東西。神的作為就像神的話那樣,一點一滴都是完全的,無論加添或刪減都是侮慢的行為(申命記 42)。因此,以神的旨意為自己的意願,這對我們有益處,也是我們的責任。

V。我們必須努力回應神的旨意,總的來說就是要敬虔。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要叫他們相信有神在上面,對他們擁有管轄權,他們的存在和道路都在他掌控之中,他們的定期和事務也都在他手裡,所以他們應當定睛在神身上,應當敬拜他,讚美他,在各方面順服他,要謹慎在各樣事上討他的喜悅,不要得罪他。神能改變對萬物的處置,卻不改變他的謀略,這不是叫我們困惑,更不是叫我們絕望,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對他盡責且引導我們如此行。神管轄世界的意圖就是要叫世人敬虔,更敬虔。

IV。我們在世界上無論看見或感覺到什麼改變,都必須承認神的管轄永不改變。日頭升起又降下,月亮變大又變小,但兩者都歸原處,它們的運行與起初的時候相同,都是按照天的定例(約伯記 3833);神旨意中的事務也是如此(15 節):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神並非最近才開始使用這方法。不是的;萬物在過去就是這樣多變不確定的,現在仍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因此我們不該說,這世界過去一定不像現在那樣糟糕,也不該說,我們遭遇的失望是從來沒有人遭遇過的。,也不該說,時光永不能修復。時光對我們也許可以修復,哀慟之後,接踵而來的可能是喜樂之時,但這仍是本著相同的特點,相同的命運。世界總是那樣不確定,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將來還是如此;因為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意思是,他重複以往做過的事,他對待我們就如同對待過去的義人一樣;難道大地為你見棄、磐石挪開原處嗎?約伯記 184)沒有什麼新意落到我們身上,也沒有勝不過的試探臨到我們,無非是人所能受的哥林多前書 1013)。我們千萬不要驕傲自大,一旦富足了就自以為穩妥,因為神可能想起人過去經歷過的患難,並叫這患難臨到我們,叫我們難堪(詩篇 307);也千萬不要在患難中沮喪,因為神可能把過去給人的安慰也給我們,如同他對待約伯那樣。這句話也可理解為指我們過去的行為,以及在不斷變化之下的行為。神要叫我們對已過的事負責;所以當我們步入一個新的環境,就要察驗自己在舊環境裡所犯的罪,不論是興旺的環境還是苦難的環境都要這樣。

 

16-22 節:神之謀略的不變性;必死之人的光景

16 我又見日光之下,在審判之處有奸惡,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17 我心裡說,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18 我心裡說,這乃為世人的緣故,是 神 要試驗他們,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過像獸一樣。19 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20 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21 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22 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

所羅門在這裡繼續表明,若是沒有敬虔,若是沒有敬畏神的心,世上萬物就是虛空的。若是將敬虔挪去,人身上就沒有剩下什麼寶貴的東西,世上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智慧人追求的。在這幾節經文中,他表明若不是敬畏神,連權力(世人最想得到的東西莫過於權力)和生命本身(世人最喜愛也最看重的莫過於生命)都是無有。

I。這裡談到坐高位之人的虛空,就是最有財富的人,坐王位的人,叫別人聽命臣服的人,坐在審判席上、有智慧和公義伴隨的人。在這些位置上若是受信仰誡命的管轄,這人就是神的代表,且是被稱為你們是神的人(詩篇 826),但若是不敬畏神,這都是虛空,因為,

1. 若不敬畏神,法官就不能判斷是非,不會善用權力,只會濫用;不但不行善,還會作惡。這不但是虛空,且是謊言,是自欺欺人,第 16 節。所羅門從歷史書、從其他國家的例證、從自己親眼看見的以色列國土上的一些腐敗的法官身上,觀察到無論自己如何想做義人,總不免審判之處有奸惡。這不是日光之上的情景,神絕不會有這樣的過犯,絕不會徇私舞弊。但是在日光之下,這樣的事常有發生,本該是無辜受欺壓之人的避難所,反倒成了他們的監獄。人在尊貴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詩篇 4920),如同吞吃別人的野獸,強取豪奪。不但坐在審判席上的人是如此,其他應當彰顯公義之處也有奸惡;最需要彰顯公義的地方往往是最冤枉人的所在。這真是虛空,是捕風;因為,

1)有這樣的法官倒不如沒有法官。

2)有這樣濫用權力的法官倒不如沒有權力、一事無成的法官。

2. 法官若不判斷是非,自己就要被審判。看到人世間如何在審判中有奸惡,所羅門仰望神親自來審判,想往審判的日子(17 節):我心裡說,這樣不公平的審判必不是最終的審判,不像雙方以為的那樣,因為神要重新審理這些案件;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儘管義人暫時被欺壓,神必眷顧他們,必陳明他們的冤情,也必審判惡人,對那些設立不義之律例的和記錄奸詐之判語的以賽亞書 101),神要追討他們。我們憑著信心的眼光能看見,欺壓人的必因自己的驕傲和殘忍受審判(詩篇 927);受欺壓的也必因自己的案子能重新審理而得大安慰。所以,他們要耐心等待,因為另有一位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各書 59)。患難之日也許很長,但日光之下的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審理這些事也有命定的時日。現在的時日屬於人,但神的日子必要來到(詩篇 3713)。神要重新審理這些案件,要安慰患難中的人,要推翻不正義的律例,這些也都有定時,儘管那日子我們還看不見(約伯記 241)。

II。這裡談到將死之人的虛空。他說的是普通人,就是一般的世人,以及他們的生命和在世上的生存,表明若不是敬畏神,世人僅憑自己的理智不會比野獸高明多少。看看這個,

1. 他為何如此形容世人。

1)要叫神得尊榮,得公義,得榮耀,要叫世人不怪罪神(有人如此解釋),若是人在世上過的日子不穩妥,滿是虛空和捕風,那是咎由自取,怨不得神。人不能說神造的世界怎麼成了人的監獄,生命簡直是苦行;不,神造世人,就尊榮和安慰而言只比天使微小一點詩篇 85);若是人受苦受難,那是他自己的錯。也可理解為,神要試驗他們(指神的道要試驗他們),要叫他們認清自己,因為神的道又活潑又有功效希伯來書 412),能察驗人的品格,好叫世人知道,他們在神的知識和審判面前完全是赤露敞開的。

2)要叫人謙卑下來,不要不可一世,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過像獸一樣。要使驕傲的人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人詩篇 920),這並非易事,而要叫惡人意識到自己不過像獸一樣,那就更難了。他們毫無敬虔可言,如同將死的獸,好像無知的騾馬一般(詩篇 329)。驕傲的欺壓者如同獸一般,好像吼叫的獅子,覓食的熊詩篇 2815)。不但如此,人人都只顧自己的身體,不顧自己的靈魂,把自己弄得與 獸無異,但願至少死的時候像獸。

2. 他如何證明這點。他指出,屬世屬肉體、以地上之事為念的人不能強於獸,因為他心中所想所倚靠的以及對快樂的指望都是虛空,第 19 節。有人將這裡理解為無神論者的言論;無神論者替自己的過犯辯解(16 節),認為沒有來世,以此企圖逃避將來的審判(17 節);他們鼓吹世人都是一了百了,所以只要活著就該盡興而活。也有人認為所羅門所說的反映了他自己的想法,應當理解為與他父親所表達是同樣的意思(詩篇 4914):他們如同羊群派定下陰間,他的用意是,(如雷諾主教所言)藉著人與獸在外表的相似之處表明這個世上的財富和尊榮都是虛空的。

1)兩者所經歷的事相當類似(19 節);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有關人體的許多知識是通過解剖動物而得到的。洪水沖去舊世界的時候,人與獸一同死去。戰爭中的馬和人都死於同一種戰爭武器。

2兩者的結局在肉眼可視範圍內也相似:氣息都是一樣,呼吸相同的空氣,鼻孔有氣息的生靈(創世記 722)這句話形容人也形容獸。因此,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在死的過程中看不出有什麼區別,獸在死後的變化與人死後的變化也類似。

[1] 就肉體而言,兩者 死後的變化完全相同,唯有活著的人對他們的緬懷各不相同。人死了被埋葬,好像埋驢一樣(耶利米書 2219),他比獸強在哪裡呢?按照摩西律法,觸摸死人的屍體比觸摸不潔淨的動物或禽鳥的死屍更加不潔淨。所羅門在這裡觀察到,他們都歸一處;人的死屍和獸的死屍都會腐爛,原先就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這樣看來,我們的身體以及世上的成就,真沒什麼值得誇口之處,不但很快要入土,且與獸無異,我們的塵土與獸的塵土也要混到一起。

[2] 就靈魂而言,兩者誠然有很大區別,但肉眼卻看不見,第 21 節。世人的靈在人死後必定是往上升的,升到靈魂之父那裡去,就是造靈魂的那一位,加入靈界中眾靈的行列;靈魂不會隨肉體而死。必被救贖脫離陰間的權柄詩篇 4915)。靈魂上升後要受審判,被判定進入不變的國。獸的魂必定是下入地的,與肉身一同滅亡,在死的時候就消失了。獸的魂在死的時候如同吹熄的蠟燭,死就是它的終點;而人的靈好比將蠟燭從黑暗的燈籠裡取出來,燈籠雖然不再有用,但蠟燭卻更加明亮。人的靈與獸的魂之間有如此大的區別,這就是為什麼人應當思念上面的事歌羅西書 32),將自己的靈提升到上面的事,而不是像獸的魂那樣緊貼在地上。然而誰知道這一區別呢?我們憑肉眼看不見人的靈升上去,也看不見獸的魂降下去,因此那些隨肉體而活的人,就像一切世俗享樂之人那樣,他們看眼所愛看的傳道書 119),拒絕一切別的事,若是按著這樣的處世標準,那就真是不過像獸一樣。誰知道,意思是,誰會思考這些呢(以賽亞書 531)。很少有人會思考這些。世人若是認真思考此事,這個世界在諸多方面都會大有改善。但是大多數人活得似乎他們會永遠活下去,或者一旦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一樣;認為自己會像獸那樣死去的人,難怪他們活著也像獸一樣。人所特有的崇高理智就這樣完全失去,完全被拋棄。

3. 這裡得出結論(22 節):在這個世界上,就人的財富和尊榮來說,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意思是,

1)保持良心平安,決不允許奸惡進入公義之處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且 在其中蒙神的悅納;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加拉太書 64)。一切的所得所有都應當叫自己喜樂。參考哥林多後書 112

2)過喜樂的生活。倘若神叫我們手中的工興旺,就當喜樂,從中得安慰,不叫它成為自己的負擔而讓別人去享福;因為這是我們的分;這不是靈魂的分(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人有禍了,詩篇 1714;被這樣的分完全佔據的人就是愚昧人,路加福音 1219),而是肉體的分;在這個世界上唯有叫我們喜樂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我們要去得那應得的分,且好好使用,因為無人能叫我們看見身後的事,誰將來要接過我們的產業,接過以後如何使用,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死後多半看不見身後的事,今世和來世之間沒有來往,約伯記 1421。在另一個世界的人完全被那個世界所佔據,不會關心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事;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也看不見身後的事,家庭和社會都看不見。身後之事的時候日期,不是我們可以知道的使徒行傳 17),因此我們不但不要貪愛這個世界,還應當關心另一個世界。既然死能終結今生,那就讓我們展望來生。

--------------------------------------------------------------------------------

第三章英文原文



下一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