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25

[傳道書] 第二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傳道書第二章



所羅門在前面宣告凡事都是虛空,特別提到知識和學問的虛空;這些東西不但遠不能給他喜樂,反而加增他的煩惱。在這一章裡他繼續說明自己為什麼厭倦這個世界,多數人喜歡這個世界實在是毫無道理。

I。他表示嬉笑享樂和肉體的樂趣不能給人真喜樂真滿足,第 1-11 節。

II。他重新思考人的智慧,認為它確有卓越之處也有益處,但同時也看到它跌了價,不足以令人快樂,第 12-16節。

III他求問世間之事和財富要到什麼地步才能令人快樂,他憑自己的經驗作出結論,對那些一心戀慕財富的人來說,財富不過是虛空,是捕風(17-23 節);倘若財富有什麼好處的話,也只對那些行善疏財的人有好處,第 24-26 節。

 

1-11 節:世俗樂趣的虛空

1 我心裡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誰知,這也是虛空。 2 我指嬉笑說:「這是狂妄。」論喜樂說:「有何功效呢?」 3 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4 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 5 修造園囿,在其中栽種各樣果木樹; 6 挖造水池,用以澆灌嫩小的樹木。 7 我買了僕婢,也有生在家中的僕婢;又有許多牛群羊群,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眾人所有的。 8 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愛的物,並許多的妃嬪。 9 這樣,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 10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 11 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所羅門為了尋求世人的福祉,不惜走出書房,走出圖書室,走出實驗站,走出他曾經枉自苦尋的議事廳。他來到公園遊樂場,來到花園,來到避暑山莊。他遠離哲學家和一本正經的政客,來到風流才俊和酒肉朋友跟前,要看看能否在這些人當中找到真滿足真喜樂。從學者的閒情逸致到野蠻人的七情六慾,他往下跨了一大步;然而,倘若他定意要徹底試驗,就必須叩開這扇門,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以為能在這裡找到他所尋找的。




I。他決定要試試嬉笑是否管用:若是以妙趣橫生的傳聞或戲謔詼諧的笑談來不斷取悅自己和其他人,會不會就能因此而快樂?若是能想出精彩的連珠妙語或巧辯之詞,盡可能搜集趣談、謬論或荒唐事,叫人捧腹大笑,或叫人戲弄嘲諷一番,自己能否永遠忘情嬉笑?

1. 他做的實驗(1節):既然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既然嚴肅認真會叫人憂傷,那麼我心裡說(意思是我對我的心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看看這能不能給你滿足。所羅門的習性和條件都足以叫他嬉笑快樂、盡情快活一番。於是他決定一試,說道,你好享福,盡情地享福吧;忘掉煩惱,盡情快活吧。普通人也許不能像他那樣擁有大量的奢華品得以自娛,但窮人照樣可以快活;俗話說,乞丐在茅草屋裡快活。快活不過是幻想中的享受,雖然缺乏理性的實際樂趣,卻比純粹的肉體享受強得多。有人認為,人與獸的區別不僅在於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還在於人是嬉笑動物。於是他對自己的靈魂說,你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路加福音 1219),又說,只管快活,若要吃喝就必當快活。來吧,所羅門說,讓我們開懷大笑,盡情地吃,盡情地樂。

2. 給這個實驗下的斷語:誰知,這也是虛空,與其它事並無分別,並不能給人真滿足,第 2 節。指嬉笑說,這是狂妄,也可理解為,你真是狂妄,我再也不跟你來往了。論喜樂說(指所有的遊戲和娛樂活動),有何功效呢?也可理解為,你有何用?天真無邪、有節制、合宜、慎用的娛樂是好事,有利於我們做正事,能減輕人生的勞碌和沮喪;但娛樂一旦過了頭,就是愚昧,就無果效。

1)毫無果效:有何功效呢?意思是有什麼用呢?它不能安慰知罪的良心,也不能安撫憂傷的靈;對傷心的人唱歌箴言 2520)是最不厚道的。它不能滿足心靈,不能真正填滿心靈,只能暫時緩解一下心中的憂愁。開懷大笑過後常常是一聲歎息。(2有大害處:這是狂妄,意思是它會叫人癲狂,傷風敗俗,失去理性,失去敬虔。放縱於娛樂的人是狂人,因為它使人心遠離神,遠離神的事,不知不覺失去敬虔的能力。喜歡快活的人忘記了什麼是嚴肅,一拿起鼓琴就對神說,離開我們吧約伯記 211214)。我們可以像所羅門那樣以喜樂試試,藉此檢驗自己的心靈, 看是否會受影響。我們能即快活又有智慧嗎?能不能當它是調味料而不是食物?不過我們大可不必嘗試,不必看這是否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因為所羅門已經嘗試過了,我們只管信他的話。這是狂妄;有何功效呢?威廉•坦普爾男爵曾說過,嬉笑和喜樂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思維層面;就像人們不能在最喜樂的事上盡情大笑,照樣有許多盡情大笑的事人們也不會感到喜樂。

II。既然滿足幻想的事不能令他快樂,他下一步就嘗試滿足自己的味覺,第 3 節。既然人的知識不能滿足他,他就要看看濫用知識能否令他滿足: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就是好酒好肉地大吃一番。許多人大吃大喝卻從不問問自己的心,只顧滿足自己肉體的需要;所羅門卻是很有理性地吃喝,他認真審視查究,為的只是試驗。要注意,

1. 只有在傷腦筋的鑽研之後感覺疲乏,他才允許給自己一點肉體的樂趣。在加增憂傷以前,他並沒有想到去喝酒。我們行善的時候若是倍感勞累,可以用神給我們的恩賜好好享受更新一番。這樣的享受是正當的,就像使用補品一樣,有需要的時候就用;如同提摩太為了健康的緣故喝一點酒(提摩太前書 523)。我想用酒在肉體上(有人這樣注釋),或我想把身體拖拽到美酒裡。嗜酒成性的人一開始都是強迫自己喝的;他們把身體拖拽到美酒裡;但應該知道,這麼做無非是把自己拖拽到痛苦中去。

2. 然後他認為這是愚昧,他拖自己去喝酒非常勉強,如同保羅在稱讚自己的時候稱自己為軟弱,希望別人忍耐他的時候稱自己為愚妄哥林多後書 111)。他尋思要如何持住愚昧,要看看這愚昧到底能不能給人帶來快樂;就像他過分嬉笑一樣。他定意不叫愚昧持住他、主宰他,而是由他來持住愚昧,與它保持一定距離,但他發現這太困難了。

3. 同時他又想以智慧引導自己,在享樂的時候以智慧管理自己,不讓自己在享樂中受矇騙而失去判斷力。他把身體拖拽到美酒裡去,卻把心引向智慧(原意如此),為的是繼續尋找知識,不做醉鬼,也不屈服於享樂;他的研究和酒宴齊頭並進,既然兩者分開來各自都不能滿足他,那麼就看看把兩者混合起來能不能給他滿足。所羅門就是這樣籌畫的,但結果還是虛空;那些整日飲酒卻以為能心系智慧的人不過是自欺而已,就像那些又想事奉神又想事奉瑪門的人一樣(馬太福音 624)。酒能使人褻慢箴言 201), 是大騙局,沒有人能說只喝這麼多,不會再喝了。

4. 他並不是想滿足自己的肉體,而是想尋找人生快樂;因為酒似乎能給人快樂,所以他要嘗試。看看他是如何形容人間快樂的: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1)我們要尋求的不是能得到多少好處(這是神的事),而是能做多少好事;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良善的夫子,我該做什麼善事馬太福音 1916)?人生快樂並不表示無所事事,而是行善,是叫自己有益處。我們只要行善,就必然得安慰得稱讚(羅馬書 133)。

2)行善要在天下行,要當我們還在世上的時候行,當還有時日、還能行的時候行。眼下的世界就是做工事奉的世界,獎賞則在另一個世界。因此我們的工要隨著我們。

3)行善是一生的事。要堅持不懈地行,直到不能行為止。一生中的每一天(有人這樣注釋);神數算過我們一生的日子,我們的年歲在他手裡,也按著他的引領度過自己的歲月。若是有人沉迷於美酒,以為這樣就是最佳生活方式,那簡直是荒唐,所羅門在這裡回想起來也責備自己這樣做。這難道是人所應當做的善事呢?不,這很明顯是惡事。

III。所羅門很快注意到飲酒是愚妄,下一步就要嘗試最昂貴的娛樂和享受,惟有君王和地位高的人才玩得起。他收入頗豐,王國的稅收很高,於是他大把花錢,希望能滿足自己的興致,也希望能表現得很闊氣。

1. 他大興土木,在城裡在鄉村都這樣。在作王的早期他曾耗鉅資建起了神的殿,現在動工是為自己的愛好。他早期的工程搞得不錯(馬太福音 633),不像有些人,自己住天花板的房屋,卻叫神的殿荒涼哈該書 14)。工程進展也很順利。建造過程中,他樂於為貧窮人提供就業,樂於為後代造福。我們讀過所羅門的建造工程(列王紀上 915-19),那真是大工程,配得上他的錢包,也配得上他的雅興和極大的尊榮。讓我們看看他的錯誤所在;他詢問自己應當行何事為美(3 節),並在尋求答案過程中動了大工程。美事固然都是大工程,但許多空有其名的大工程卻並非美事,許多異能之工也並非恩典之工,馬太福音 722

2. 他喜歡園林;對有些人來說,園林與房屋具有同等魅力。他栽種葡萄園,迦南地的土壤和氣候非常適合葡萄園;他修造園囿5 節),也許他的園藝不比現在的園林遜色。他不但種許多樹木可以取材,還種了各樣果木樹。若是世上有什麼事能令人快樂,那必定是亞當在犯罪之前所經營的事。

3. 他耗鉅資在水利工程上,水池、運河等,不是為娛樂消遣,而是為了實用,用以澆灌嫩小的樹木6 節);又栽種又澆灌,且留給神叫它生長(哥林多前書 36)。水泉使人大大蒙福(約書亞記 1519);不過大自然所提供的水,應當妥善引導,方能有用(箴言 211)。

4. 他加增家中人口。既然要動大工程,就必須有許多幫手,因此他買了僕婢,有花錢買的,也有生在家中的僕婢,第 7 節。於是他的隨從加增,宮廷也越來越顯赫。參考以斯拉記 258

5. 農活他也不忽略,同樣是盡情享受且增加自己的見識,不因為研究或享樂而分心。他有許多牛群羊群,有許多牲畜飛禽,如同他父親生前那樣(歷代志上 272931),且不忘他父親原先就是個牧羊人。從事畜牧業的人不應該輕視或厭倦自己的職業,要想到所羅門擁有牛群羊群就是他大工程的一部分,也是他享樂的一部分。

6. 他資財豐富,絲毫不因為大規模的工程和園林就陷入窮困,不像許多其他人因為窮困就後悔,然後就大呼虛空捕風。所羅門廣施財富,財富卻增多。他的國庫裝滿金銀,不是囤積在庫,而是在國中流通,所以他在耶路撒冷使銀子多如石頭列王紀上 1027)。不但如此,他還有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又貴重又珍稀,遠勝過金銀。鄰國的君王和他自己王國中的遙遠省份都把最貴重的禮物獻給他,為的是要得到他的恩寵,要聽他的智慧教訓。

7. 他擁有大量有趣可愛的玩物,包括各樣的樂曲,聲樂器樂,唱歌的男女,動聽的歌喉,以及所有當時的木管和銅管樂器。他的父親很有音樂天賦,似乎比所羅門更善於用音樂説明自己靈修,所羅門更多的則是用音樂來消遣。這些都叫作世人所喜愛的物,因為普通人都喜歡能滿足感官的東西。神的兒女所喜愛的則是另類的物,是純潔、屬靈、屬天之物,也是天使所喜愛的。

8. 他能同時享受理性的快樂和肉體的快樂,勝於其他任何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十分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且在諸多享樂中仍能持守智慧。這很奇特,也是前所未有的,

1)他盡情享樂,卻沒有失去自己的判斷力和良心。在各樣娛樂中他的智慧仍然存留,第 9 節。在一切幼稚的愛好中他保持了成年人的精神,沒有失去自己的靈魂,且能用理智控制肉體的情慾。他有極為豐富的智慧,並不浪費也不丟失;要是換做別人,過這樣的日子早已智慧盡失。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如此大膽駕馭自己的情慾,以為自己也能持守智慧;我們不具備所羅門那種特有的智慧能力。更何況,其實所羅門也被矇騙了;他丟棄了自己的信仰,為了討好那些外邦妻妾不惜替外邦諸神建造丘壇,在這些方面根本也談不上智慧仍然存留。不過他至少能主宰自己的享樂,不致於淪為享樂的奴隸,能夠保守自己有判斷享樂的能力,在這方面他的智慧仍然存留。他深入敵後,不是叛逃而是偵察,要窺探那地的虛實創世紀 4212)。

2)然而他的判斷力和良心並沒有限制他享樂,也不妨礙他極盡感官之享受,第 10 節。有人也許會質疑他在這事上的判斷力:若是他的智慧仍然存留,就不可能毫無顧忌地做這種十足的試驗:是的,他說,我是盡情享受了,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不管有多難有多貴,當然是在合法範圍內。我沒有禁止任何享樂進入我心,也沒有禁止我的心去享樂。在完全行出自己智慧的同時,我盡情享受,盡情品嘗,盡情娛樂,堪比一切吃喝玩樂的人。他的條件和習性也沒有使他的享樂稍有遜色。總之,

[1] 他在所做的事上大大享樂,真是前無古人: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任何勞苦愁煩都不影響他享樂。

[2] 他的事業一帆風順,沒有遇到什麼失望的事可以攪擾他: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在一切的享樂之後他加上這一句,為的是說明他不但看見自己的勞碌所得,也吃自己的勞碌所得。他從勞碌中得到的就是這些,誠然他能指望的也就是這些。能享受自己的事業果實,無疑叫自己的事業增添幾分甘甜;而既然享受的是自己的事業果實,無疑又使自己的享受增添幾分甘甜。總而言之,他必定是快樂之至。

9. 我們終於看到他給這一切享樂所下的斷言,第 11 節。造物主在動大工程之後審視一番,說道,看哪!這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紀 131);一切被造的都令他滿意。但是,當所羅門審視他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就是他耗費鉅資、嘔心瀝血的事,以及為了使自己舒適快樂而勞碌所成的功,卻沒有一樣合他的心意;看哪,這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他得不到滿足,也不能藉著這些事有任何長進;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在這世上使用起來毫無益處,享受起來也毫無益處。

 

12-16 節:智慧勝過愚昧

12 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甚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 13 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 14 智慧人的眼目光明(光明:原文是在他頭上),愚昧人在黑暗裡行。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 15 我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我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 16 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紀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歎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

所羅門先是試試學問能否帶來滿足,又試試肉體享受,後來又把兩者放到一起,這裡又將兩者相互比較,並作出斷言。

I。他開始思考智慧和愚昧。其實他在前面已經思考過了(117),但為了不叫人以為自己的斷言太過輕率,在這裡他又回到這個題目,要看看重新審視和思想一番,能不能比上次增加一些滿足感。他已經厭倦了肉體樂趣,已經遠離那些樂趣,為的是重新思想;倘若重審這個案子之後判決仍不改變,那麼這判決必是決定性的。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甚麼呢?尤其是這樣的王,有這麼多財富供他做試驗,且有這麼多智慧主導他的試驗。其實這樣複雜的試驗不必重複。無人能超過所羅門在世上找到更多滿足,也無人在道德法則上比所羅門更有遠見;一個人若是竭盡全力做成一件事,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我們要學會這些功課,

1. 千萬不要自以為能把過去已經完成的事做得更好。要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 23),要想到別人的思想和行為都高過自己,若試圖去改進別人所做的事,那是非常不恰當。我們要承認自己是何等虧欠於人(約翰福音 437 38)。

2. 要認同所羅門對世上萬物的斷言,不要去重複他的試驗,因為我們不可能具備他那些優越條件來做這試驗,不具備像他那樣的心思,也不可能像他那樣在試驗中不遇到什麼危險。

II。他喜愛智慧遠勝過愚昧。他指出人的學問是虛空,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他這麼說只是用悖論來消遣讀者,或試圖寫一篇愚人頌(一位偉大的才子就曾經寫過愚人頌)(譯者注:這裡指十五、十六世紀的神學家,鹿特丹的伊拉斯謨)。絕不是這樣,他是在持守神聖的真理,很不希望被人誤解。他說,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的樂趣雖然不足以令人滿足,但卻遠勝過美酒的樂趣。智慧能光照靈魂,給靈魂帶來奇妙的亮光和不可或缺的方向,使人管好自己;而肉體(這裡的愚昧似乎特別指肉體)卻令人心殘缺模糊,猶如在黑暗一樣。愚昧蒙蔽了人的眼睛,叫他們跌倒,叫他們走歧途。這裡也可理解為,雖然智慧知識不能叫人滿足(保羅給我們指示一條比恩賜更美妙的道,就是恩典,哥林多前書 1231),但有智慧遠勝過沒有智慧,因為智慧給人穩妥、安慰和益處。智慧人的眼目在他頭上14 節),眼目原本就該在頭上,能隨時發現危險且及時躲避,隨時發現益處且好好利用。聰明人不會等到需要理智的時候才去尋找,而是四面察看,思路敏捷,知道往哪裡走,也知道在哪裡停。相反,愚昧人在黑暗裡行,常常不是迷路就是跌倒,或困惑,不知走哪條路,或羞愧,不能向前走。通達慎思的人能管好自己的事,舉止端莊穩妥,如同在白晝行走;而魯莽、無知、酗酒之人則常常犯錯,走進一條條死胡同;他的計謀和盤算都愚昧,都是敗事有餘。所以,要得智慧,要得聰明箴言 45)。

III。不過他也指出,就永恆的喜樂和滿足來說,這個世界的智慧給人的益處很少;因為,

1. 智慧人和愚昧人機會相等。聰明人確實比愚昧人更有遠見,更有眼光,但這常常沒什麼用,因為憑我的經驗,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14 節);特別在乎自己健康的人也會得病,與特別不在乎自己健康的人無異。大衛曾說過智慧人也會死,與愚頑人和野蠻人一樣,也會卷入到苦難之中(詩篇 491012),另參考傳道書 911。不僅如此,自古道,人愚昧,運氣好;頭腦簡單之人往往興旺發達,而深思熟慮之人卻預見最壞的結局。疾病和刀劍吞吃智慧人,也吞吃愚昧人。所羅門現身說法要顯明這致命的觀察(15 節),儘管他是智慧人,但他不因自己的智慧誇口耶利米書 923);一旦心靈開始驕傲自大,我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原文在這裡特別強調這一點:連我也遇見,就發生在我身上。我很富有嗎?許多像拿八那樣的人也很奢華。愚昧人會得病嗎?會跌倒嗎?我也會。財富和智慧都不能成為我的保障。為何更有智慧呢?既然智慧在今生不能使我堅立,我為何要花那麼大氣力去得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有人將這理解為否定前面的說法,如同詩篇 7710 的語氣:我便說,這是我的懦弱;意思是說,認為智慧人和愚昧人處在同一層次,這種想法是愚昧。不過智慧人和愚昧人似乎確實如此,所以這裡應該是肯定前面的說法,一個人可以是高深的哲學家或政治家,同時卻又可以是個不愉快的人。

2. 智慧人和愚昧人都要被遺忘(16 節):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紀念。神應許義人被紀念直到永遠詩篇 1126),義人的紀念被稱讚箴言 107),他們好像明光照耀腓立比書 215),但神卻沒有應許今世的智慧能叫人流芳千古,只有記錄在天上的名才會永存(路加福音 1020),世上智慧人的名字和世上愚昧人的名字一樣,都要寫在塵土中,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在一代人中常常談論的事,到了下一代就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新人新事令人抹去對往事的記憶,往事不久要被藐視,至少要被遺忘。智慧人在哪裡?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裡哥林多前書 120)?談到這裡他感歎道:可歎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義人的死和惡人的死之間有天壤之別,但智慧人的死和愚昧人的死卻不是這樣。愚昧人歸入墳墓,被人忘記傳道書 810),而用智慧救了那城的那位窮人,也沒有人紀念他傳道書 915)。 因此,墳墓對智慧人和愚昧人來說都是忘記之地詩篇 8812)。聰明有學問的人一旦離世,不久就不被紀念,新的一代起來就不認識他們了。

 

17-26 節:不滿足的來源;快樂享用財富

17 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18 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 19 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 20 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 21 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 22 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甚麼呢? 23 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 24 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 神的手。 25 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 26 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 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 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聰明人熱衷於事業。一旦有工可做就全心投入,一旦無工可做就抱怨。他們可能會疲倦,但絕不會厭倦,也不會棄之不顧。所以人們會期望在這方面找到一些能做的益事,但所羅門連這個都嘗試了。他苦心尋找人間智慧,又過了一段驕奢淫逸的日子,現在要嘗試過忙碌的生活,結果仍然得不到滿足,仍然是虛空,是捕風,這幾節經文裡他談到了這點,要注意:

I他所嘗試的事;就是日光之下的事17-20 節),是關於這個世界的事,是屬世之事,包括財富、榮譽和今世的樂趣,是作王的事。有些事在日光之上,那是永恆的事,具有永恆的祝福;倘若我們投入這樣的事(在地上行神的旨意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 610),追求這樣的福分,就有益處,就沒有理由恨惡這樣的勞碌,也不會絕望。但日光之下的勞碌卻不同,那是為必壞的食物勞碌(約翰福音 627;以賽亞書 552。所羅門在這裡指出,這不能給人滿足。他所說的是相對好一些的事,不是劈柴挑水之類(約書亞記 923)(人若是恨惡這些事也許不奇怪),而是智慧、知識和靈巧,第 21 節。這是要動腦子的事,關乎王國行政和國家利益。管理這樣的事需要智慧,需要人自身的知識和所學的知識,且需要公義的引導。這是內閣大臣的事,是法院的事。這樣的事能證明人有智慧19 節),遠勝於那些只需證明自己四肢發達的事,就像心靈的天賦勝於身體的天賦一樣,前者更接近於天使,後者則無異於野獸。論到世界上的事,人們的眼光更多是投在能表現自己有智慧的事,希望贏得聰明通達、理智實用的美譽。

II。他對這事的不滿足。他很快就厭倦了。

1. 恨惡一切的勞碌,因為沒有得到所期望的滿足。他擁有豪宅、花園和水池,但不久就厭倦;他蔑視這些東西,如同小孩子,起先很想得到一個玩具,等他們玩了一陣子以後就厭倦,就拋棄且想要得到另一個玩具。這種厭倦感不是出於屬靈的心,不代表愛神愛敬虔就不愛世上的事(路加福音 1426),那誠然是我們的責任。這種厭倦感也不是一種罪,不代表我們厭倦神命定給我們的職位,那會是我們的愚昧。這是一種自然的恨惡,源自一種厭膩失望的感覺。

2. 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20 節)。面對世上的虛空,不能像自己所想像的那樣得到益處和滿足,他簡直不能自持。世人的心非常不情願放棄對被造之物的期望,一定要用盡各樣的嘗試,無休止的爭辯,方能真正相信世上真沒有什麼事能如我們所願。既然我們百般無聊地陷在這個世界上尋找令人滿足的金礦,卻總是找不到一絲痕跡,總是一次次地失望,那我們豈不應該定下心來,不再對這個世界有指望嗎?

3. 他終於意識到他恨惡生命17 節),因為人生有太多勞苦愁煩,且總是一次次失望。神賜給所羅門一顆大心臟,賜給他廣大的思維空間,使他經歷了今生所有的事,遠勝於本性不滿足的世人所能經歷的,但仍無一事能使他快樂。生命本身對人來說如此可貴,對義人來說是何等的福分,而對熱衷於世上之事的人來說,生命卻是重擔。

III。他恨惡生命和勞碌的原因。有兩件事令他厭倦生命:

1. 所行的事對他而言是極大的勞累: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第 17 節。對所行之事嘔心瀝血,絞盡腦汁,對他來說這簡直是負擔,令他疲勞不堪,在年邁的時候尤其是這樣。我們所行的事原在咒詛之下,被稱之為我們的操作和手中的勞苦,因為耶和華咒詛地(創世紀 529),因為我們的工作能力日益減弱,也因為神對我們的宣判: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創世紀 3 19)。我們所行的事被稱為累心22 節),工作對多數人來說是被逼的,因為人天性喜歡安逸。做工的人被形容為日出心不安,夜歸也心不安,第 23 節。

1)白日不能享樂,因他日日憂,不但有憂慮的事,連日子本身也是憂慮,許許多多的憂慮,各種各樣的憂慮。他整日努力做工,卻是煩惱。做工的人經常遇到煩惱的事,令他生氣或憂慮。容易煩惱焦慮的人發現,世上要處理的事越多,他們的煩惱焦慮就越頻繁。這世界是流淚谷(詩篇 846),對有錢人來說也不例外。因此做工的人被稱為勞苦擔重擔的人,要蒙召到基督這裡來得安息(馬太福音 1128

2夜間安睡受到驚擾。白晝已經忙亂不堪,夜間靠在枕頭上希望能有所解脫,卻還是失望。焦慮叫他不能閉眼詩篇 774);即使睡著,心卻是醒著的,夜間心也不安。看看世人把自己弄成何等的苦力,不把神當作自己的安息,這是多麼愚蠢;他們日日夜夜不得安寧。所以,世上的都是虛空,第 17 節,而這件事尤其是虛空(1923 節),不僅是虛空,也是大患,第 21 節。它大大得罪神,也大大傷害自己,因此是大患;為了追求世上之物而淩晨早起,夜晚安歇詩篇 1272),這是枉然的,因為世上之物從來都不是為了給我們大好處而存在的。

2. 做工所得都要留給其他人。世人勤奮做工的動力就是指望得到好處;人之所以勞碌是因為他們指望得到什麼;若是沒有了指望,做工的熱情自然就減小。因此所羅門厭煩做工,厭煩自己做的大工程,因為這些東西不能給他持久的好處。

1)他必須離開做工的果實而去。死時不能帶去,不能分享,也不能再回來(約伯記 710),惦記著這些工也毫無益處(路加福音 1625)。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留給將要興起也將要過去的一代。正如在我們之前的許多人,他們蓋的屋子我們住,他們勞苦換來的東西我們用,照樣在我們之後也會有許多人,我們蓋的屋子他們住,我們辛苦得來的果實他們享用。土地不會因為沒有繼承人而荒廢。這對蒙恩之人來說不會不安,即使輪到別人享受這個世界,為何要抱怨呢?當我們離世之時,若是看見在我們之後的人比我們更有智慧或更加勤勞,為何不高興呢?但是對於一個屬世的、在世上一味追求自己樂趣的人來說,一想到要丟棄心愛的財物,心裡就十分焦躁不安。

2他必須把做工的果實留給那些從未努力做工的人,而且他們現在因此更不努力做工。創立家業的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但是享用花費的人(也許)卻未曾勞碌(21 節),更有甚者,他以後也不會再勞碌。群蜂為雄蜂而勞碌。不但如此,這對他還是網羅:既然是留給他為分,他就心安理得享用花費;一旦不能很快得到就痛苦。若是資財不那麼容易到手,誰知道或許他能成為殷勤敬虔的人?不過我們不必為此事煩心,因為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所得的資財也有可能落到善用之人的手裡,也可能發揮作用。

3)他不知道做工的果實會留給誰(因為只有神才能選定繼承人),至少不知道得資財的人是智慧還是愚昧,是能加增資財的智慧人,還是把資財敗光的愚昧人;而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要用愚昧來管理他父親用智慧得來的產業。也許在這裡所羅門感同身受,擔心羅波安就是這樣的愚昧人。聖耶柔米在注釋這段經文的時候說這裡指的是所羅門寫的好書,這些書表現了他的智慧,但他卻不知道這些書會落到誰手裡,若是落到愚昧人手裡,就會由於心中剛硬而不好好使用。為此他總結道(22 節)人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甚麼呢?他能為自己得到些什麼?有什麼是能跟著他去到另一個世界呢?

IV。因此人最好是帶著喜樂的心去使用世上的財富,好好享福,好好得益處。他就是這樣結束這一章的,第 24-26 節。世上之物不能給人真喜樂。它們都是虛空,若是指望能得到什麼喜樂,就會大失所望,就是捕風。然而所羅門要我們好好利用這些東西,便可避免他看到的諸多弊病。千萬不要過分勞碌,不要因為貪圖更多而令自己失去享用的機會,也不要為將來過分囤積,不要為了替後世積攢而失去自己的樂趣,相反要先為自己所用。注意,

1. 這裡建議我們何為善,如何從世上所做的工和利益上得到最大的樂趣和利益,如何最大限度不落入虛空捕風的境地。

1我們要利用世上之物盡自己的責任,尤其要關心如何善用財富來達到託付給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僅僅為了加增財富。第 26 節表明惟有神悅納的人才能在今生得安慰,這裡重複說,神所喜悅的人,真正蒙喜悅的人,如同挪亞,在神面前是義人創世記 71)。我們要常把神擺在面前,凡事努力蒙他的喜悅。亞蘭文意譯本在這裡說,人應當持守神的誡命,在他面前走正路,學習律法的言語(25 ,關注大審判日子的到來,方能在心中享福。

2)我們要利用世上之物享福。這些東西不會叫靈魂喜樂,從中所能得到的益處都是為了身體,但倘若我們能善用這些東西維持自己的身體,讓身體更好地服事靈魂,跟上靈魂的步伐事奉神,那麼這些東西還是有用的。因此,人莫強如妥善快樂使用這些東西,根據自己的地位和條件,用這些東西為自己、家人和朋友提供吃喝度用,既可使肉身快樂,也使心靈享福,盡可能地享福;不要為了追求那不可得的而失去這福分。但是要注意,所羅門不是要我們放棄做工而安心享福,安心吃喝;不是的,我們要在勞碌中享福;要利用這些東西讓自己更努力更喜樂地做世上的工,而不是以這些為藉口不去努力。

3)我們要承認神的主權,要看到這也是出於神的手,就是說,

[1]我們享用的好東西不但是他創造之能的產物,也是他隨己意給我們的恩賜。當我們從父神手中接過這些東西,當我們看見他滿有智慧地根據我們的光景量給我們,當我們品嘗到他的慈愛和良善且滿心感恩,這時候,這些東西實在能叫我們喜樂。

[2] 我們有享福的心;這是神滿有恩典的禮物。正因為他給我們智慧能正確使用他的恩賜,且能按他的旨意、帶著平安的良心使用他的恩賜,能在世上的笑容中看見神的恩惠,我們的靈魂才能享用這些東西。

2. 在世上行事為人為什麼要想到這些,為什麼要仰望神。

1因為所羅門自己擁有一切,在各方面已經無所欲無所求(25 節):誰能勝過我呢?我要追求的就是這些,我已不再奢望更多。不如我富有的人,千萬要滿足於自己之所有,要好好享福。不過若不是神的特殊恩典,所羅門不可能靠自己的智慧悟出這點,因此他引導我們向神求,向神禱告。

2)因為資財對人來說是福分也是咒詛,取決於人有沒有心好好利用。

[1] 神將資財賞賜給義人,也給他智慧、知識和喜樂叫他好好享用且以愛心分享給其他人。在神眼中蒙恩、有好的靈性、誠實無偽、敬畏神且溫柔待人的,神就在今生給他智慧和知識,並在來生給他公義的喜樂,亞蘭文意譯本這樣說道。這裡也可理解為,神在自然、道德、國事和神的事上賜給我們智慧和知識,這本身就是長久的喜樂和樂趣。

[2] 神不給惡人享受資財的心,反叫他受到資財的折磨和控制,這就是給惡人的懲罰: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任憑他陷在自己愚妄的計謀中。為自己所收聚堆積的,不但要像債務那樣成為重擔(哈巴谷書 26),也要證明他的不是,又要吃他的肉,如同火燒雅各書 53);神且要按自己的旨意把它賜給他所喜悅的人;因為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箴言 1322),是給那憐憫窮人者積蓄的箴言 288)。注意,第一,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 66),惟有神所喜悅的人才有真喜樂,因為喜樂來自神,也在神裡面。第二,不虔誠的人所受的懲罰常常是不滿足和不可填滿的貪婪之心,這些罪本身就是一種懲罰。第三,神若是給惡人許多財富,那是要強迫他們在晚年留給自己的子孫,如同迦南人擁有一片好土地,專等以色列民進入。

[3] 首曲子的重擔仍然不變: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對義人來說這是虛空,因為即使他擁有罪人搜集起來的財富,仍不會快樂,除非他得到另外的東西;而對罪人來說這是捕風,因為他看見自己積存的財富由神所喜悅的人來享用,於是就心生苦毒。所以不管你怎麼看,結論都非常明確,凡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