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1, 2025

[傳道書] 第八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傳道書第八章



所羅門在這一章向我們舉薦智慧,因為這是對付虛空世界中的試探和愁煩的最佳良藥。

I。 智慧的益處和讚美,第 1 節。

II。 智慧的一些具體表現。

1. 要順服在神命定給我們的政權管轄之下,第 2-5 節。

2. 要隨時準備應付突如其來的禍患,尤其是突如其來的死,第 6-8 節。

3. 要謹慎免受政權壓迫的試探,且不要以為奇怪,第 910 節。欺壓者不受懲罰,令他們膽大妄為(11 節),但最終義人必有好結局,惡人必有壞結局(1213 節),所以眼前惡人昌盛義人受苦的現象不應當成為我們的絆腳石,第 14 節。

4. 要享受神按己意賜給我們的一切,第 15 節。

5. 要順服神的旨意且以此為滿足,要謙卑安靜地尊崇神那不可測透的謀略,不要以為自己能明白一切,要確信神的謀略都是智慧、公義和良善的,第 1617 節。

 

1-5 節:智慧的卓越;臣民的責任

1 誰如智慧人呢?誰知道事情的解釋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並使他臉上的暴氣改變。 2 勸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 神起誓,理當如此。 3 不要急躁離開王的面前,不要固執行惡,因為他凡事都隨自己的心意而行。4 王的話本有權力,誰敢問他說「你做甚麼」呢? 5 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經歷禍患;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原文是審判;下節同)。

I。智慧的讚美詞(1 節),就是稱讚以智慧通達引導各樣行為的真敬虔。有智慧的人就是義人,他認識神,榮耀神,認識自己且行為正直。智慧是他的大喜樂,因為,

1. 智慧使他超越眾人,比眾人更傑出:誰如智慧人呢?注意,屬天的智慧能使人鶴立雞群。沒有恩典的人學問再深奧,地位再高,財富再多,也不能與具有真恩典且蒙神悅納的人相提並論。

2. 智慧使他有益於眾人,能幫助他們:誰知道事情的解釋呢?意思是明白時機和事件,對生死攸關的事瞭若指掌,且能引領以色列人所當行的歷代志上 1232)。

3. 智慧使他在朋友眼中有好的形象: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如同摩西下山時那樣。智慧給人尊榮,在與人交往中給他光澤,使他受人稱讚,受人注意,受人尊敬(約伯記 297)。智慧使他受愛戴,成為國家的寵兒和祝福。他臉上的暴氣,指陰沉和嚴厲的臉色(有人這樣理解下半句),要被智慧改變,變得甜蜜有禮。即便是生來暴躁陰鬱的人也被智慧所改變,變得溫順柔和,喜形於色。

4. 智慧使他勇敢面對仇敵,面對他們的陰謀和嘲笑:加增他臉上的膽氣(譯者注:欽定本將暴氣譯為膽氣);智慧在他持守正直的時候增添他的勇氣,使他不但走誠實的路,且知道如何走,知道在何處找到事情的解釋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詩篇 1275)。

II這裡用一個智慧的具體表現勉勵我們,就是順服掌權者,以盡責與和平的態度堅持效忠神所命定管轄我們的政權。讓我們看看,

1. 他如何說明臣民的責任。

1)要遵守法律。國家機構所設立的一切法律,不論是立法機構還是司法機構,我們都要遵守:我勸你;其實就是我命令你,不僅以君王的身份,也以傳道者的身份,他以這雙重身份命令我們;讓我給你一點智慧;不管別人怎麼說,我說要遵守王的命令;凡有權柄之處,都要順服。要觀察君王的口(原意如此),他說的話你要說;他要你做的事你要做。他的話就是法律,也可以說法律就是他的話。有人用下一句來限制這種順服:遵守王的命令,不過也要指神起誓,理當如此,意思是,要憑自己的良心,不要違背對神的責任,這比對君王的責任重要得多。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馬太福音 2221)。

2)不要公開挑掌權者的毛病,不要按著自己的想法爭辯每一件不公正的事,不要辭去我們在掌權者手下的工作,不要一不順心就辭職不幹(3 節):不要急躁離開王的面前,不論是他不喜悅你104)還是你不喜悅他。不要發怒,也不要嫉妒他,免得你拋棄王室,背叛王國。所羅門剛咽了氣,百姓就在羅波安厲聲喝叱下起來造反,他們急躁離開王的面前,沒有再三考慮,也沒有想法妥協,而是大叫道,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吧列王紀上 1216)。也許人有正當理由離開王的面前,但不要急躁離開;要三思而後行。

3)不要堅持自己的錯:不要固執行惡;得罪王的時候要謙卑,不要替自己爭辯,否則會更加得罪王。若是對王不滿而產生什麼惡念,要立即除去;你若行事愚頑,自高自傲,或是懷了惡念,就當用手捂口箴言 3032)。注意,若是不小心捲入惡行中,千萬不要堅持,在發現之後要立即抽身出來。

4)要有智慧把握自己的機會,好使自己蒙冤的時候能解救自己,也可替眾人分憂: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5節)。臣子侍立在王面前時要有智慧,要考察並思考自己在什麼時機、用什麼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平息王的怒氣,得到王的恩惠,或撤回王已經發出的令人憂心的命令。以斯帖在亞哈隨魯王面前非常注意辨明時候和定理,以致她能夠成功。這點可以當作智慧的一般法則,就是做每件事都要在最佳時機;倘若選擇最佳時機,我們的事業多半就會成功。

2. 他如何說明我們要順服上頭的權柄;這與聖保羅在羅馬書 13 章中提出的非常類似,

1)我們順服是因為良心羅馬書 135)的緣故,這是順服掌權者的最有力法則。順服是因為我們指神起誓,就是起誓要效忠政權,這是眾民和王之間的約歷代志下 2316)。大衛與以色列的長老立約歷代志上 113),儘管是神按立他為王。遵守王的命令,因為他帶著對神的敬畏宣誓管轄你,而你也帶著對神的敬畏宣誓忠於他。這誓言稱為指神起誓,因為神見證了這誓言。違背誓言的,他必要追討。

2)我們順服是因為掌權者怒氣的緣故,王所佩的劍以及他手中的權柄令他不可一世:他凡事都隨自己的心意而行;他有權力,且有大能力維護自己的權力(4節):王的話本有權力,能出令抓人;有許多人會執行他的命令,使王的怒氣或最高政權的怒氣如同吼叫的獅子箴言 2811),好像殺人的使者箴言 1614)。誰敢問他說「你做甚麼」呢?跟他作對的人是自尋死路。君王不能容忍別人反對自己的命令,只知道別人服從命令。總之,挑戰權威是危險的,許多人因此而後悔。臣民不是王的對手。手中有軍隊的人就能給你下命令。

( 3 ) 我們順服是為自己得安慰:凡遵守命令的,能過安靜和平的生活,必不經歷禍患,關於這一點使徒也說(羅馬書 133),你願意不懼怕掌權的嗎?你只要行善,做一個盡責盡忠的臣民,就可得他的稱讚。不作惡的人心中坦然,不需要懼怕。

 

6-8:死亡的必然

6 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因為人的苦難重壓在他身上。 7 他不知道將來的事,因為將來如何,誰能告訴他呢? 8 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邪惡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惡的人。


所羅門在前面說(5 節)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意思是在神的祝福下,人的智慧能在道德預測中起很大作用;不過在這裡他表示擁有這種智慧的人很少,再有智慧的人也會遇到始料不到的禍患,因此我們要隨時準備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注意,

1. 臨到我們的一切事,包括事情發生的準確時間,都在神的謀略和預知的命定之下: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且是最合適的時候,是以智慧和公義所命定的時候,這樣的命定不受愚昧或過犯所左右。

2. 關於將來的事以及將來事的時候和時機,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人不知道將來的事,因為將來如何,誰能告訴他呢?7 節。人不能預知,也無人預先告訴他;星象不能預告將來的事,占卜邪術也不能。神用他的智慧向我們隱藏將來的事,為的是叫我們隨時準備應對各樣的變化。

3. 因為我們不能預知禍患,於是就不知如何避免禍患或防止禍患;因為我們不知道事務的最佳時機,於是就失去機會迷失路途,這是極大的苦難:因為各樣事務只有一條路,一種方法,一次機會,因此人的苦難重壓在他身上(譯者注:和合本將因此譯為因為)。把握時機很難,錯過機會卻相當容易。倘若世人能預知苦難且知道如何避免苦難,那麼大多數重壓在人身上的苦難就能避免。世人受苦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不夠細心。

4. 即使別的禍患能夠避免,我們仍不可避免要面對死亡,第 8 節。

1)若是索命的來到,人就必須交出命來;用武力抗拒或用口舌爭辯都是徒然的,靠自己靠朋友都沒有用:賜生命的神要人歸還之時,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人的生命不能飛出死亡的管轄範圍,也找不到什麼地方可以躲避死的號令。生命不能逃過死亡的眼睛,儘管能逃過活人的眼睛。人沒有權力廢去死的日子,也不能藉著祈禱或賄賂再生一次;不能保釋,沒有藉口,沒有保護,也沒有商量的餘地。我們沒有權力掌管朋友的生命,也留不住它;君王權力再大也不能延長最有價值的大臣的生命;醫生的用藥和醫術不管用,勇士的大能大力不管用,辯士的口才不管用,大聖人的求情也不管用。我們的日子早已有定數,一旦命定的時辰來到,死亡的打擊在所難免。

2)我們遲早都要列入與死為敵的名單中。這場爭戰,無人能免,無人能豁免,不像猶太人那樣,事未了者或膽怯者可以倖免(申命記 2058)。我們活著就要和死亡爭戰,無法脫離這重擔,直到我們脫離了自己的軀體,無法得到豁免直到死亡大獲全勝。再年幼也不能像新兵那樣得豁免,再年邁也不能像載譽歸來的老兵那樣退伍。死亡是必打之戰。這場爭戰無需派遣(有人這樣理解),不能派別人取代自己,不能找常勝將軍替我們爭戰;我們必須親歷親為,必須自己預備一切爭戰所需的物資。

3)世人的邪惡或許可以躲過或藐視君王的公義,卻逃不過死亡的恐懼,再頑固不化的罪人也不能剛硬著心抵擋死亡的恐懼。雖然他在邪惡上堅立自己詩篇 527),仍遠不是死亡的對手。再狡猾的邪惡也不能算計死亡,再膽大妄為的邪惡也不如死亡那麼勇猛。不但如此,世人所熱衷的邪惡不但不能救他們脫離死亡,反而要加速他們的死亡。

 

9-13 節:欺壓人的掌權者的邪惡

9 這一切我都見過,也專心查考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有時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 10 見惡人埋葬,歸入墳墓;又見行正直事的離開聖地,在城中被人忘記。這也是虛空。 11 因為斷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滿心作惡。 12 罪人雖然作惡百次,倒享長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 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 13 惡人卻不得福樂,也不得長久的年日;這年日好像影兒,因他不敬畏  神。


所羅門在這一章的前面警示我們不要效法反叛的臣民;在這幾節經文裡他又鼓勵我們,提到獨裁欺壓人的掌權者的害處,正如他在前面抨擊的一樣(31641)。

1. 這樣的掌權者他見過許多,第 9 節。對於世人和世人的光景,他是專心查考再查考,發現許多時候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意思是,

1)被管轄的人受害(許多人這樣理解);掌權者應當做神的使者,對臣民有益處(羅馬書 134),應當秉公辦事,維護公眾和平秩序,但他們卻利用權力傷害臣民,侵吞他們的財產,侵犯他們的自由,做盡不義的事。百姓的信仰和權益得不到保護反而受到毀壞,這實在是悲哀。

2)管轄的人受害(我們是這樣理解),令自己受害,使他們更加驕傲更加貪婪,滿足他們的怒氣和復仇之心,以致惡貫滿盈,加速走向滅亡。傷害人的最終要傷害自己。

2. 他注意到濫用權力的人昌盛發達(10 節):我見邪惡的掌權者出入聖地,在行公義的所在耀武揚威,進出自如(行公義之地稱為聖地因為審判是屬乎神的,申命記 117他在諸神中行審,詩篇 821判斷的時候他必與他們同在,歷代志下 196)。這些人整日行使權力,從不反省自己的不義,還要載譽死去且被體面埋葬。他們的委任是終身的,不是憑好行為。他們在所在的城中被人忘記:惡行不被紀念,也不受指責和謾駡。這裡也可理解為指他們權貴的虛空,因為這一節的最後他確實這樣說的:這也是虛空。他們以自己的財富、權力和尊榮為傲,因為他們坐在聖地;但這一切,

1)都不能叫他們的屍首不被埋葬在塵土中:我見他們歸入墳墓,他們雖然紅極一時,但虛榮卻不能隨他們下去詩篇 4917)。

2)也不能叫他們的名字不被忘記;因為他們被人忘記,好像從未存在過一樣。

3. 他注意到惡人的昌盛使他們更加作惡,第 11 節。罪人一般都是這樣,邪惡的掌權者尤其是這樣,因為斷定罪名不立刻施刑,他們就以為不會施刑,就藐視律法,滿心作惡,大著膽多多作惡,變本加厲搞陰謀,膽大妄為,作惡多端。注意,

1天地的公義審判者要審判一切惡行以及一切作惡的人,包括君王和居高位之人的惡行,也包括卑微之人的惡行。

2)審判的施行往往延遲很久,罪人繼續犯罪,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興旺昌盛。

3)沒有懲罰使罪人更加作惡,人無端濫用 神的忍耐,不但不趁機悔改,反而更加剛硬。

4)罪人就是這樣自欺,因為儘管斷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最終施刑時要更加嚴厲。伸冤遲遲未到,但必然會到,現在不過是為自己積蓄忿怒(羅馬25

4. 他預見這一切事的結局,認為這足以叫我們不與神理論。他假設一個邪惡的掌權者作惡百次,審判遲遲未至,神對他一忍再忍,超過人的預期;這惡人當道的日子也延長,且繼續欺壓人,然而他表示我們即使這樣也不應當灰心。

1)神的百姓即使受欺壓也是喜樂之人:敬畏神的終久必得福樂,我是說那些在神面前持敬畏之心的人,也惟有那樣的人能得福樂。注意,

[1] 敬畏神是神之百姓的特點,他們心中對神有一種敬畏感,憑良心為神盡責,這是因為他們知道神常常看顧他們,知道他們應當討神的喜悅。受驕傲之人欺壓的時候,他們懼怕神甚於懼怕欺壓者。他們從不與神的旨意理論,而是完全順服。

[2] 一切敬畏神的人在最困難的時候仍得福樂,這本身就是福樂;在神恩惠中的福樂不因困境而減少,與神相交不因困境而中斷。他們是喜樂的,因為他們的困難有一定限度,最終必要蒙福得拯救,且得大賞賜。因此他說,不管別人怎麼想,但藉著神的應許,憑著眾聖徒的經驗,我准知道,他們終久必得福樂一切都會好的,結局也是好的。

2)惡人雖然昌盛,雖然一時得志,卻必定要遭災禍,咒詛必然要臨到他們,就像祝福臨到義人那樣必然:惡人卻不得福樂,不像別人想像的那樣,別人只看外表,以為惡人得福樂;不,惡人有禍了,他必遭災難(以賽亞書 311);他們所作的惡要被追討,所臨到他們的毫無福樂可言。塞內卡說:臨到惡人的沒有一件好事,沒有一件事不是禍事。注意,

[1] 惡人的日子好像影兒,不但不確定,還要漸漸消失,世人的日子也都是這樣,都是無益的。義人的日子卻有意義,他生活有目的。惡人的日子全都是影兒,既空洞又無價值。

[2] 惡人的日子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樣,他們不得長久的年日活不到半世詩篇 5523)。雖然他們倒享長久的年日12 節),比別人預想的長,但他們必然傾倒,必得不到永生,所以在地上的長壽毫無意義。

[3] 惡人有一點最叫神厭惡,就是他們不敬畏神;這是邪惡的根源,也是他們不能得福樂的原因。

 

14-17 節:神旨意的奧秘

14 世上有一件虛空的事,就是義人所遭遇的,反照惡人所行的;又有惡人所遭遇的,反照義人所行的。我說,這也是虛空。 15 我就稱讚快樂,原來人在日光之下,莫強如吃喝快樂;因為他在日光之下, 神賜他一生的年日,要從勞碌中,時常享受所得的。 16 我專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做的事。有晝夜不睡覺不合眼的。 17 我就看明  神一切的作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人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





歷史上的智慧人和義人都曾被這難題所惑:既然掌管世界的神又聖潔又良善,那為何惡人昌盛,義人遭災?關於這點,所羅門在這裡給我們勸誡。

I。他叫我們不要覺得詫異,好像什麼奇怪的事一樣,因為在他的日子就親眼見過,第 14 節。

1. 看見義人所遭遇的,反照惡人所行的;儘管他們行義,卻遭受災禍,且長期如此,似乎他們作了大惡受到懲罰一樣。

2. 他看見惡人所遭遇的,反照義人所行的,他們大大昌盛,似乎做了什麼善事而得到神的獎賞或人的獎賞一樣。我們看見義人遭災、心中困惑,看見惡人安逸、膽大妄為、自以為穩妥;我們看見義人因神的旨意而受苦受難,惡人卻昌盛、成功、受歡迎;義人受誹謗、受責難、被有權勢的人踐踏,惡人卻受追捧受提拔。

II。他叫我們不要以此責怪這是神的錯,而應當譴責世界的虛空。神並沒有錯,但就世界而言,這是世上虛空的事。這裡又重複一次,這也是虛空,意思是說這又一次說明世上的事並不是佳美之事,不能當作我們的分或我們的喜樂。倘若世間之物是佳美的,神就不會把這麼多財富給了最壞的敵人,又把這麼多苦難給了最好的朋友。由此可見將來必另外有一個世界,那裡的喜樂和災禍才是真實有意義的。惟有那個世界才能給人真喜樂或真災禍,這個世界不能給人真喜樂,也不能給人真災禍。

III。他叫我們不要煩惱,不要因此而困擾自己或心中不平;要歡喜享受神在世上賜給我們的一切,要滿足且善用這一切,不要管別人的環境有多好(15 節):我就稱讚快樂,這是神聖的平安和寧靜,來自對神的信心,相信他的權能、他的旨意和他的應許,因為人在日光之下,莫強如吃喝快樂(儘管義人在日光之上有許多更好的事要做),意思是人要按著自己的條件,以平常心感恩領受世上之物,要快樂,不論發生什麼事,都要從勞碌中時常享受所得的。這是人在世上勞碌所能得到的一切果實;所以要好好享受,讓這果實對自己有益處;不要因為世上之事不如自己的心意就心懷不滿,就拒絕享受自己的果實。他在日光之下,神賜他一生的年日,要從勞碌中,時常享受所得的。我們現今的生活是日光之下的生活,但我們要注目於將來世界的生活,當日頭變為黑暗之時(使徒行傳 220),將來的世界就要開始。現今的生活只能以日來數算;神按著自己的謀略把現今的生活賜給我們,把日子命定給我們;只要日子還在延續,我們就要遵從神的旨意,努力活出生命的意義。

IV。他叫我們不要試圖解釋神的作為,因為他的道在海中,他的路在大水中詩篇 7719),人不可測透,所以我們要帶著滿足和敬虔的心,承認自己對神管理世界之作為的無知,第 1617節。他在這裡表示,

1. 他自己以及許多其他人都曾致力鑽研,希望能測透惡人為何昌盛,義人為何遭災。他自己曾經專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做的事,就是神所做的事,要看看神管理這個低微世界的事是否按著某種計畫、遵循某些規律或方法,是否像自然規律那樣確定且一貫,是否能藉著今天發生的事就能準確地預測明天的事,如同今天的月亮變化能讓我們預測何時月圓一樣;但是他查不出來。其他人也曾這樣專心探索,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日以繼夜;或對這些事十分牽掛,夜不能寐。有人認為所羅門說的是自己,就是他自己十分渴望要查究這一切,以致睡不著覺。

2. 這一切都是徒然的,第 17 節。當我們觀看神按著自己的旨意所作的一切的作為,且相互比較神的作為,卻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有什麼特定的方法可言。我們找不到破解玄機的關鍵,不能通過研究過去來明白現在,也不知道神的判斷如何。

[1] 任憑人多麼努力,費多少力尋查。

[2] 任憑人多麼聰明,任憑他在別事上是智慧人,能洞悉君王的謀略。

[3] 任憑人多麼有自信,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以賽亞書 559),他也並非總是走老路,他的判斷如同深淵詩篇 366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