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25

[傳道書] 第十二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傳道書第十二章



這位滿有智慧的傳道人要在此結束他的演講。他的結尾不但像一個傑出的演講家,也像一個傑出的傳道者,要給聽眾留下最好的、最有力的也最能持久的印象。這裡說的是,

I。勉勵年輕人及早做敬虔的人,不要等到年老的時候1 節),依據是年老的悲慘光景(1-5 節)和死亡對我們的巨大改變(67 節)。

II重複他在這篇演講中闡明的真理,就是虛空的世界,第 8 節。

III重申他在這裡以及其他書中所寫的,且將此勉勵我們,值得好好掂量,好好思考,第 9 節。

IV。總結整個主題,作出結論,勉勵所有人要敬虔,思想審判就要來到,第 1314 節。

 

1-7 節:老年的體弱多病;死亡的果效

1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 2 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雨後雲彩反回, 3 看守房屋的發顫,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 4 街門關閉,推磨的響聲微小,雀鳥一叫,人就起來,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 5 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杏樹開花,蚱蜢成為重擔,人所願的也都廢掉;因為人歸他永遠的家,弔喪的在街上往來。 6 銀煉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 7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

這裡說的是,

I。 呼召年輕人要趁著年輕紀念神,要記得自己在神面前的責任:趁著年幼當紀念你的主。

1. 這是王室傳道者關於虛空的世界以及其中一切事的演講。你們這些年輕人自以為能在這世上得到什麼,但你們應當相信那些嘗試過的人;這世界不能給靈魂帶來真實的滿足;所以,不要被這虛空所騙,也不要過分被它攪擾,當紀念造你的主,你就能保護自己不受來自被造之物的虛空的傷害。

2. 這是王室醫生針對年輕人的頑疾所開出的良藥,就是貪愛嬉笑,放縱肉體宴樂,以及年幼時特有的虛空。為了預防這些病,為了治癒這些病,當紀念造你的主。這裡說的是,

1)偉大的責任臨到我們,就是想到神造了我們。不僅想到神是造我們的主,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詩篇 1003),因此他是我們當然的主,我們屬於他,也要想到既然他是造我們的主,我們就該尊敬他,就該在他面前盡責。當紀念造你的主;這裡的主用複數,如同約伯記 3510 中用的一樣:造我的神在哪裡?因為神說,我們要造人創世紀 126),我們,就是聖父、聖子和聖靈

2)履行這責任的最佳時機:趁著年幼,你的上佳歲月(有人這樣解釋),你最好的日子,你精挑細選的日子。你的存在從他而來,從你最初的日子就要紀念他,且保持這好的開端,永遠紀念他。你年幼的時候要想到他,整個青年時期要把他牢記在心中,千萬不要忘記。遠離年輕的試探,發揮年輕的優勢。

II強調這命令的原因:趁著衰敗的日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


1. 要趁早,

1趕在疾病和死亡來到之前。趁著你還活著,若是死將你從這試煉和預備的世界挪到了獎賞和報應的世界,那時就太晚了。疾病和死亡的日子就是衰敗的日子,就自然而言那是可怕的日子,對那些忘記造他們的主的人來說更是衰敗的日子。這些衰敗的日子早晚要來到;現在尚未來到,因為神在寬容我們,乃願人人悔改彼得後書 39)。生命的延續就是死亡的延遲;當生命還在延續,死亡還在延遲,我們就要準備好,把死亡的特性改過來,以致我們能平安地死去。

2)趕在年邁之日來到之前,若是不死,人必會年邁,在那樣的日子裡我們會說,我毫無喜樂。那時我們會沒有感覺,正如巴西萊那樣(撒母耳記下 1935);那時我們會有一身的病,又老又瞎,或又老又瘸;那時我們會變得無用,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詩篇 9010);那時我們會與自己的親人或老朋友分離,或受他們的傷害,看著他們厭倦我們;那時我們會感覺到自己正一寸寸接近死亡。這樣的歲月要臨近,那時所臨到的都是虛空,剩下的歲月都是虛空,那時會毫無喜樂,惟有懷念地上的好日子,惟有盼望天上更好的日子。

2. 這兩點在接下來的經文中得到發揮,不過順序是反著的,要表明,

( 1 ) 年邁之人是何等軟弱多病,若是我們活到老,那日子真是毫無喜樂可言,所以我們才要歸到神那裡去,要趁著年幼與他和好,不要等到老邁的日子。若是等到罪的樂趣離我們而去我們才願意離開罪,那算不得什麼;同樣地,若是等到不得不歸向神的時候歸向神,也算不得什麼。若是把一生中的青春年華給了魔鬼,卻把糠垃圾留給神,那實在是最大的荒唐,是最令人不齒的忘恩負義。這好比把搶奪的、瘸腿的、有病的拿來獻上為祭瑪拉基書 113。另外,年老時常有各樣的軟弱,把最重要的工作推遲到那個時候實在是最愚蠢的。這工作要求我們盡最大的努力,要求我們在鼎盛的時候來做。再則,陷在罪中太久會讓這工作變得更難做,良心裡的罪惡感加深,會加重年齡的負擔,變得更加沉重。若是年老體弱確如這裡所形容的,我們那時會需要一些東西來支持安慰我們,那麼最有效的就是以自己的良心為見證,證明我們確實趁早開始紀念造我們的主,且沒有忘記他。年輕的時候若不事奉神,怎能指望在年邁的時候得到他的幫助呢?另參考詩711718

[1] 老年的衰敗和多病在這裡作了形象化的描述,有些描述今天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因為我們不熟悉所羅門時代常用的短句和比喻;但總的含義很清楚,就是表明年邁的日子是何等不舒服。

第一,到那時日頭、日頭的光明月亮星宿,以及它們反射出來的光,都要變為黑暗。老年人看這些覺得昏暗,因為視力減退。他們臉色灰暗,美容光澤盡失,原本如同靈魂之光的知識能力與才華現在暗淡下來。智慧與記憶力衰退,反映遲鈍,想像力也不如以前那樣豐富。嬉笑的日子早已成為過去(光常用來比喻喜樂昌盛),白晝交際已無樂趣,夜晚也不得好睡眠,因為日頭月亮變為黑暗

第二,到那時雨後雲彩返回;如同陰雨連綿。烏雲剛剛吹散,馬上又聚集起來;老年人也是如此,剛剛擺脫了病痛,馬上又被另一種病痛所擾,他們的光景正如大雨之日連連滴漏箴言 2715)。在這個世界上,一個煩惱的結束就是另一個煩惱的開始,深淵與深淵回應(詩427)。老年人常常感冒,如同陰雨不斷,烏雲不散,心中鬱悶,終日憂愁,因而身體漸漸衰敗。

第三,到那時看守房屋的發顫。人的頭好比瞭望塔,現在開始搖晃;手臂和手本該隨時保護身體,現在也開始搖晃,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顯得越來越無力。原本具備的自衛能力和本能早已不復存在;老年人很容易低沉灰心。

第四,到那時有力的屈身;本該支撐身體、承載重量的腿腳現在彎曲起來,不能像以往那樣出遠門,很容易疲倦。曾經是有力的人,現在變得虛弱,因年邁而駝背(撒迦利亞書 84)。神不喜愛人的腿快詩篇 14710),因為他們的力量不久就消失;但耶和華是永久的磐石以賽亞書 264),他的膀臂直到永遠。

第五,到那時推磨的稀少就止息;用來嚼碎食物攪拌食物的牙齒不再起作用,因為稀少。牙齒潰爛崩裂,也許因牙痛被拔去。有些老年人所有的牙都掉了,另一些隻剩下幾顆;這個問題十分嚴重,因為沒有牙齒食物就不能好好嚼碎,也就不能好好消化,這是衰敗的日子裡影響很大的事。

第六,到那時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眼睛昏花,如同以撒(創世紀 271),好比亞希雅(列王紀上 144)。摩西很難得,在 120 歲時仍有好的視力,但通常老年人視力衰退得很快,眼鏡的發明對他們真是憐憫。我們趁著視力還好就要好好利用,因為眼睛之光要比生命之光先行離去。第七,街門關閉。老年人常關上門,不想出去找什麼娛樂。嘴唇是口腔的門,進食的時候緊閉起來,因為牙齒早已脫落,推磨的響聲微小,不再像以前那樣,嘴裡不能咽嚼自如;不能好好消化,於是一些穀物漏進了磨床。

第八,雀鳥一叫,老年人就起來。他們不像年輕人,不能熟睡,一點響聲就能驚醒他們,連鳥叫都會驚醒他們。他們因咳嗽而不得安眠,於是雞一叫、一有人動彈就要起來;也許因為他們容易猜忌、膽怯、擔憂,以致睡不好覺,早早就得起來;也許他們迷信,一大早被鳥叫聲驚醒,諸如烏鴉或貓頭鷹之類被占卜者稱為不祥之兆。

第九,對老年人來說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他們既唱不動也聽不見,自己不能唱也不再有興趣聽,不能像所羅門年輕之時那樣,以唱歌的男女和樂器為樂(28)。老年人聽起來吃力,各樣的聲音混淆不清。

第十,他們害怕高處,害怕上高的地方,可能因為氣喘吁吁上不去,或頭腦發脹或腿腳不聽使喚,不敢上去,或擔心上高處會掉下來。路上有驚慌;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可以勇敢地騎馬步行,而是在路上凡事擔驚受怕,怕摔倒。

第十一,杏樹開花。老年人頭髮花白,他的頭看上去像是開了花的杏樹。杏樹開花比別的樹早,因此這裡很恰當地表明歲月不饒人,晚年飛快臨到常常出人意料。白頭髮到處都是,人卻看不見。

第十二,蚱蜢成為重擔,人所願的也都廢掉。老年人不再能承載重量;再輕的東西對他來說也是重的,於身體於意念都是這樣,一點小事就會把他們壓垮。可能蚱蜢被認為是很容易消化的食物(施洗約翰的食物是蝗蟲),但老年人的胃連蚱蜢都承受不了,因此人所願的也都廢掉,他不再有胃口進食。好比那王,也不顧婦女所羡慕的但以理書 1137)。老年人神情恍惚,感官上的樂趣早已索然無味。

[2] 有可能所羅門寫這段的時候自己已是日暮西山,所以他談起年邁多病的情景栩栩如生。他的暮年也許來得更快,因為他曾放縱於肉體的宴樂。有些老人在晚年也許過得好一些,但是或多或少,老年都是衰敗的日子,都沒什麼喜樂可言。所以我們要關心尊敬老人,使他們能得些東西平衡自己的不幸,不會有更多的憂愁加給他們。這一切加到一起,教導我們為什麼要趁著年幼紀念造我們的主,這是為了在衰敗的日子來到的時候他可以紀念我們,給我們恩惠,在我們感官的樂趣漸漸失去之時,他的安慰能帶給我們靈魂的樂趣。

( 2 ) 死對人來說是多麼大的改變,可以避免或終結老年的不幸。除了死,世上沒別的東西能避免老年的不幸,也沒有什麼能治癒老年病。所以趁著年幼當紀念造你的主,因為死必然會來臨,也許已經很近了。這是相當嚴肅的事,你應當十分關心此事,努力準備好面對死的到來。

[1] 將使我們進入不改變的狀態:人歸他永遠的家,老年一切的疾病衰敗都是那可怕的歸去之前的預兆和過程。人一旦死了,就離開這個世界並其中一切的生活和樂趣,就這個世界來說他是一去不復返。人歸向自己的家,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他是客旅,是寄居的;靈魂和身體都要回各自的家,7 節。人要去到安息之地,到永遠的地方。他要歸他自己的家,去他自己的世界(有人這樣理解),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他的。他要歸他永遠的家,因為他躺在陰間的日子要很長久。他要歸他永恆的家,不僅回不了這個世界,而且要永遠留在那裡。這應當使我們嚮往死去,因為死後我們就回家了;為什麼我們不嚮往去天父的家呢?這應當使我們預備死去,好回到我們永遠的家,回到那永存的帳幕路加福音 169)。

[2] 死將給那些愛我們的朋友帶來憂傷。當一個人歸他永遠的家弔喪的在街上往來,指真正的哀悼者,就是現在與我們在一起的人,在街上往來的時候能從他們的舉動認出他們來;也指形式上的弔喪者,他們受雇為死人哭喊,要表達激發真正的哀悼。人一死,不但要挪到一個悲哀的家,也離開一個悲哀的家。眼淚為死者而流,這一切都說明死是一件嚴肅的事。我們若是去往遭喪的家72),或看著弔喪的在街上往來,但卻不嚴肅不虔誠,那這一切都是枉然的。

[3] 死要肢解我們的自然軀體,拆毀這屬土的帳幕,這裡有非常精煉的形容,6 節。到那時銀煉折斷,這銀煉曾把人的靈魂和身體奇妙地拴在一起;這神聖的結要解開,這對老朋友被迫分開。到那時金罐破裂,這金罐曾為人盛著生命的水。到那時瓶子在泉旁損壞,人曾用這瓶子打水,維持生命,修補身體,如今在泉旁損壞,再也不能打水了。水輪在井口破爛(指所有吸收養分分配養分的器官),再也不能起作用了。人的身體好比斷了發條的手錶,所有的齒輪都停止不轉;機器拆成碎件;心臟停止跳動,血液也不再流動。有人將這些理解為生活中的裝飾和器具;富人一旦死去,所有的衣物和金銀傢俱都不能帶去,窮人也不能帶去自己的土罐,打水的器具都要破裂。

[4] 死要叫我們回到最初的樣子,第 7 節。人是很奇怪的被造物,是一束天光與一撮塵土的結合;一旦死去兩者就分離,各自回到原先的地方去。首先是身體,就是那撮塵土,它要歸於地。身體出於地;亞當的身體是這樣,我們也都是同一個模子出來的;身體是土之家。死後身體就歸於地,用不了多久就融入大地,再也分不出了,這是要應驗那判決(創世紀 319):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所以我們不要放縱肉體,不要吃得過飽(遲早身體要成為昆蟲的食物),也不要容罪在我們必死的身上作王(羅馬書 612),因為身體是必死的。其次是靈魂,就是那束光,它要歸於神,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紀 27),是神為每一個人造了靈魂。木頭在火中燒,火焰向上竄,灰卻回歸那曾生出木頭的大地。靈魂不會跟著身體一起死,它要被救贖脫離陰間的權柄(詩篇 4915)。靈魂若沒有身體也能存在,它能脫離身體,如同蠟燭燃燒,當你從燈籠裡取出蠟燭,它就更亮堂。它來到靈的世界,與那個世界結盟。它來到神面前接受審判,根據它在身體之時的所作所為,或與監獄裡的靈彼得前書 319)同住,或與樂園裡的靈(路加福音 2343)同住。這就是說死對惡人來說是恐怖,他們的靈魂要來到復仇之神面前,對義人來說是安慰,他們的靈來到父神面前,要藉著中保滿懷喜樂交到他手裡,難怪罪人一想到見上帝就心驚膽戰。

 

8-12 節:全書的結語

8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9 再者,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 10 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11 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 12 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戒: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所羅門終於要收尾了,卻不願意就此停住,直到他要闡明自己的觀點,打動聽眾,打動讀者,使他們都只在主裡尋找滿足,都只在主面前盡責,這是在被造之物中找不到的。




I。他再次重複的這點(8 節),

1. 在前面已徹底顯明其真實,貫穿於整篇演講中,且與演講內容相符,推理和應用都一致。

2. 他盼望教導給別人也教導給自己,可隨時在各樣場合下應用出來。我們每天都看見這點得到證明,那就讓我們每天都牢記這點: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II。他要我們認真思考他按著神的引導和感動所寫的話。這書上的話是信實的,非常值得我們去接受,因為,

1. 這些話出自一位懺悔者,憑他用重價買來的經驗談論世界的虛空和對世上萬物有任何指望的愚昧。他是召集者,是從迷途中知返、從背叛中回歸真神的人。虛空的虛空,這位懺悔者說道。所有真心悔改的人都相信世界是虛空的,因為他們在其中無法卸下罪的重擔,只能活在呻吟中。

2. 這些話出自一位智慧者,比任何人都有智慧,被賦予特有的智慧,在鄰國中以智慧聞名,各國都要來聽他的智慧話列王紀上 434)。所以在這事上他最有發言權,不僅是智慧的君王,也是智慧的傳道者,傳道者需要智慧贏得靈魂。

3. 他以行善為己任,以應用智慧為善。他因有智慧,知道他有智慧不是為自己,他的智慧也不是來自自己,就仍將知識教訓眾人,他認為這些對自己有益,就希望對別人也有益。君王都希望臣民學做敬虔人,都希望把神的知識教給他們,不會覺得這是恥辱,反而覺得這是責任,要鼓勵那些專門教導他們、慰勞他們的人(歷代志下 3022)。不要輕視百姓,指普通的百姓,不要讓智者和位高之人輕視他們,以為他們不配或沒有能力掌握知識;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誨的也應該再受教誨,使他們在知識上長進。

4. 他非常努力也很關心給別人益處,要將知識教訓眾人。他沒有隨手擱置,不以他們為低等百姓而自己是很有智慧之人,卻思想到靈魂的價值以及他所傳之課題的分量。他默想自己在書上看到的、從別處聽來的,先叫自己豐富起來,才好從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馬太福音 1352)。他默想自己說的話、寫的書,精挑細選,盡心竭力。

1)他選擇最有效的傳道方式,就是用箴言或短句,比亢長繁瑣的演講更容易明白也容易記。

2)他不滿足於幾個寓言或幾句智慧話,然後就一次又一次重複,而是用許多箴言,各樣重要的演講,好在各樣情形下都有話說。

3)他不但觀察到顯而易見的現象,也考查使人驚訝的不平凡的事;他挖掘知識,不只是把浮在表面的撿起來。

4他並非隨機傳遞自己的想法和觀察,而是陳說出來,使自己的觀點更有力更出色。

5. 他使自己說出的話變得可喜悅他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就是令人可悅的話(10 節);他努力確保好的內容不致毀於壞的形式,不因不義或不協調的表達而遜色。傳道人不應當追求天馬行空的言語,也不應當追求文質彬彬的言語,應當學會使用可喜悅的言語,就是為別人的益處使別人喜悅的話,就是造就人的話(哥林多前書 1033)。要贏得靈魂,就必須努力用說得合宜的話箴言 2511)。

6. 他寫給我們的教誨是千真萬確,是我們可以倚靠的:是憑正直寫的,反映了筆者的真實感情,是誠實話,反映了事物的真相。受這些話的引領就不會迷路。若不是正直誠實的話,可喜悅的話有什麼益處呢?大多數人喜歡柔和的話,喜歡奉承話,不喜歡誠實話,不喜歡被引導(以賽亞書 3010),但對於有自知之明的人,對於明白自身利益的人,誠實話一定就是可喜悅的話

7. 他所寫的和其他聖人所寫的都對我們有極大的益處,尤其是在會中如此教導我們,第 11 節。這 裡要注意,

1)若是能適當地應用出來,那麼神的真理對我們就有雙倍的益處,於教訓、督責、 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書 316)。

[1] 神的真理有益於激發我們盡責,如同犁地時趕牛用的刺棍,牛遲鈍時可以催趕牠向前。神的真理叫人覺得紮心(使徒行傳 237),當人分心走偏路的時候叫人反省,且在工作中更有活力。我們的熱心往往會陷入低潮會降溫,所以很需要這樣的刺棍

[2] 神的真理有益於使我們努力盡責,如同釘子將那些飄忽不定的人牢牢釘在善事上。神的真理對懶散退縮的人像刺棍,對飄忽偏行的人像釘子,目的都是要堅定我們的信念,不致放鬆自己的責任,更不致離棄自己的責任,而是把我們內心良善的一面安穩如釘子釘在他的聖所以斯拉記 98)。

2)為了得到這些益處,這裡從兩方面將神的真理傳遞給我們:

[1] 藉著聖經,這是絕對的法則,是智慧人的言語,就是先知的言語,先知也稱為智慧人(馬太福 2334)。這些言語白紙黑字,我們能時時學習再學習,將之當作自己的刺棍釘子。我們可以用這些言語教導自己,刺激影響我們的靈魂,使這些言語深深印在心中,使我們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后書 315)。

[2] 藉著傳道人。為了讓智慧的言語更有益處,神命定這些言語由會中之師傳遞且為我們釘穩。莊嚴的敬拜聚會是古老的神聖制度,為的是榮耀神,造就教會,不僅有益處,且是必須的。這些聚會必須有會中之師,就是基督的使者;他們帶領聚會,是神對百姓的出口,也是百姓對神的出口。他們的任務就是釘穩智慧的言語,像釘子那樣敲進去,神的話如同耶利米書 2329)。

8. 聖經中所寫的且勉勵我們的都是來自神。雖然出自不同人之手(有許多智慧人,也有許多會中之師),卻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就是領約瑟如領羊群之以色列的牧者詩篇 801)。神就是那位牧者,良善的靈寫成聖經,且幫助會中之師開啟並應用聖經。這些智慧人的言語是神的真實話語,我們的靈魂可以在這裡得安息。所有的傳道人所傳遞的都必須從這位牧者領受,所說的都必須按照神話語的亮光。

9. 這些受聖靈感動所寫成的話若是應用在生活中,就足以引導我們通往真喜樂,不需要苦苦尋求別的寫作(12 節)還有一層,就是最後還要告訴你一點,著書多,沒有窮盡意思是,

1)寫許多書沒有窮盡。如果我所寫的不能讓你信服世界的虛空和敬虔的必要,那麼我再多寫也是無益。神賜福我們,給我們聖經裡的這些書,若是我們不能從中得益處,那麼即使給我們兩倍的書也是無益;即使給我們的書整個世界都裝不下(約翰福音 2125),於我們還是無益,反而越讀越糊塗,不過是身體疲倦,對靈魂無益。神按著他的旨意把他的話賜給我們,把合適的話賜給我們,也是我們能明白的話。人若是不受這些話的勸誡,也就不會受其他話的勸誡。人可以寫許多書討論人生,寫到自己精疲力盡,也不會寫出比神的話更好的教誨。也可理解為,

2)買許多書沒有窮盡,拼命鑽研,掌握許多知識,成為這些知識的專家,但追求學問的心仍不得滿足。學問固然給人最好的娛樂,是這個世界所能給人的最了不起的成就;但若不能叫我們認識到世界的虛空,認識到若離開了真敬虔人的學問或別的東西就不足以叫我們喜樂,那麼這就沒有窮盡,沒有真益處;只會使人身體疲倦,不會給靈魂帶來真正的滿足。希爾頓先生承認他讀過的所有的書都不能讓他的靈魂得安息,只有聖經能,特別是提多書 21112。所以我們要從神的話得勸誡。

 

13-14 節:全書的結語

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或譯:這是眾人的本分)。 14 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 神都必審問。


所羅門在這卷書中探討的重大問題是,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23)。哪條路才是通往真喜樂的路,用什麼方法才能到達偉大的終點?他在大多數人拼命追求的東西裡什麼都沒找到,但在這裡他終於找到了,其實神早就為我們找到了(約伯記 2828),敬虔是通往真喜樂的唯一途徑:這些事都已聽見了,就是所探討的答案,所追尋的結果;我一直強調的就是兩個字。他沒有說,你有沒有聽見?而是說,都已聽見了;因為傳道人所傳給別人的道,自己也應當做聽眾,應當聽,像是從神領受的;光教別人不教自己的人只能算半個教師。參考羅馬書 221。神的每一句話都是純潔寶貴的,不過有些話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就像這裡的話;馬所拉的學者用大寫字母強調這句話,如同申命記 64。所羅門也在前面加上一句話要我們注意,這些事都已聽見了。注意看這裡,

I。信仰的總歸。把所有的懷疑爭執放到一邊,敬虔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

1. 敬虔的根本就是從心底裡敬畏神,崇敬他的偉大,順服他的權柄,懼怕他的忿怒。敬畏神,意思就是敬拜神,榮耀他的名,內在和外在都體現出真正的委身。參考啟示錄 147

2. 敬虔的法則就是在聖經中啟示給我們的神的律法。我們對神的敬畏必須受教於他的誡命(以賽亞書 2913),必須謹守遵從他的誡命。每當人心中非常敬畏神,就會看重神的一切命令詩篇 1196),就會謹守神的命令。我們若不是對他盡心盡責,敬畏神就是枉然。

II。敬畏神的重要性: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是人全部要做的事,全部的福分;我們一切的責任都包含在這裡,我們一切的安慰都與此相關。這關係到每一個人,應當成為每一個人首要關心且持續關心的事;這是所有人都要經常關心的事,是一輩子都要關心的事。人或富有或貧窮,或高升或低微都不算什麼,但這件事卻是主要的,是人的根本,就是敬畏神,做他要你做的事。

III有力的結論,第 14 節。不久人人就要在神面前交帳;若是我們想到這點,就會看到敬虔的人生是多麼重要。在前面他批評奢靡邪惡的生活方式(119),這裡他鼓勵敬虔的生活:人所做的事神都必審問。注意,

1. 將來必有審判,人的永恆將來都要在那時最終定下來。

2. 神要親自審問,神子要親自審問,不僅因為他有審判的權柄,也因為他是最合適的,有無窮的智慧和公義。

3. 那時人所做的事神都必審問,都要翻出來考查審問。到那時,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哥林多後書 510)都要被紀念。

4. 人所做的事中特別要審問的就是善與惡,是合乎神的旨意還是違背神的旨意。

5. 即使是隱藏的事,或善或惡,都要在光中顯明出來,在審判的大日表明出來(羅馬書 2 16);善行惡行都藏不住,都要顯明出來。

6. 想到審判將臨,想到這審判的嚴厲,我們現在千萬要緊緊地與神同行,好使我們交帳的時候有快樂希伯來書 1317)。

(全書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