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3, 2025

[傳道書] 第九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傳道書第九章



為了進一步說明世界的虛空,所羅門在這一章裡考究了世人的現狀並觀察到四件事:I從外表看來義人和惡人機遇相等,第 1-3 節。

II死亡終止我們在這世上的一切活動和享受(4-6 節),因此人只要活著,就應當享受生活的樂趣,關心生活中的事,這是智慧,第 7-10 節。

III。 神的旨意往往與人之所望背道而馳,大災禍往往出人意料地臨到眾人,第 1112 節。

IV。智慧往往令人起很大作用,卻不能叫人贏得尊敬,因為大有智慧的人往往被輕視,第 13-18 節。既然這樣,這世界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喜愛呢?

 

1-3 節:神旨意的奧秘

1 我將這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就知道義人和智慧人,並他們的作為都在 神手中;或是愛,或是恨,都在他們的前面,人不能知道。2 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 3 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並且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著的時候心裡狂妄,後來就歸死人那裡去了。


尋找賢者之石的人雖然找不到想要的東西,卻會有許多別的有益發現和實驗。在前一章結尾的地方,所羅門就是這樣專心求智慧,要看明神一切的作為81617),他費很大努力要探明這一切,儘管沒有找到,卻能找到一些賴以回報的事,能給他一些滿足;他且在這裡把這些事告訴我們;他將這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且為了他人的好處要聲明出來(譯者注:聲明一詞在和合本譯為知道)。注意,我們必須先考究,然後才能聲明,反復思想方能說出來,考究過的就聲明出來。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詩篇 11610)。

所羅門在考究神的事時遇到一個極大的難題,他發現義人和惡人到底是得安慰還是得煩惱,好像沒什麼區別,在諸事的機遇上也沒什麼區別。這一點也曾困惑了許多智者的心。在這幾節經文中所羅門談到了這一點,儘管他並非一定要知道神在這方面的作為,但他所說的能使這件事不致成為我們的絆腳石。

I。他在全面論及這個試探之前,先確立一個無可爭辯的真理,且決心要堅持這個真理;人若是堅信這一點就足以勝過這個試探。神的百姓在與這個難題搏鬥的時候用的就是這個方法。約伯在談到這難題以前先確立一個信念,就是神的無所不知(約伯記 241),耶利米也確立一個信念,就是神的公義(耶利米書 121),另一位先知確立的信念是神的聖潔(哈巴谷書 113),詩篇的作者確立的是神的良善以及他對百姓的特別恩惠(詩篇 731),這一點也是所羅門緊緊抓住且立志持守的,雖然善與惡表面上隨機而生,捉摸不定,但是神特別關心眷顧自己的百姓:義人和智慧人並他們的作為都在神手中,都在他的特殊保護和引導之下;他們的一切事都在神的管轄之下,都是為他們的益處;他們的一切智慧公義的作為都在他手中,即使不在今世得獎賞,必要在來世得獎賞。神的百姓表面上似乎被交在敵人的手中尼希米書 927),實際上卻不是這樣。若不是從上頭賜的,人就毫無權柄約翰福音 1911)。臨到他們的事件不是隨機發生的,都是按著神的旨意和謀略,表面看來對他們有害的事實際上都對他們有益。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都要放心,因為神的聖者都在他手中(申命記 333;約翰福音 1029;詩篇 3115)。

II。他確立一條法則,就是不能按照人外在的條件來衡量和判斷神的愛和恨。假如昌盛表示神的愛,苦難表示神的恨,那麼我們看見惡人和義人機會相等,就自然很惱怒。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在這個世界上,或是愛,或是恨,都在他們的前面,人不能知道,這裡指的是人能夠用感官來感覺的事。有些事我們可以從心裡知道:倘若我們盡心愛神,就會知道神愛我們;同樣地,倘若我們被屬世的意念所轄制而得罪神,就會知道我們在他的忿怒之下。這些事要在將來藉著人的永世顯明出來;很顯然,人是得喜樂還是得禍患取決於他們是神所愛的還是神所恨的,並非取決於他們是受世界所歡迎還是被世界所厭棄;所以倘若神愛一個義人(他必定如此),這個義人就喜樂,儘管世界並不歡迎他;倘若神恨一個惡人(他也必定如此),這個惡人就有禍患,儘管世界很歡迎他。因此我們不必為世事的捉摸不定而惱怒。

III。確立了這些原則,他繼而承認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過去就是這樣,若現在也是這樣,或若同樣的事也臨到我們或家人,就不必覺得奇怪。有些人把這裡一直到第 13 節理解為無神論者的要抵擋神主權的悖逆推理;但是我覺得應該理解為所羅門作出的讓步,他要陳述這些事實,以防止他的論點被歪曲。注意這裡(2 節),

1. 義人與惡人有極其不同的特點,這裡以對比的方式列出幾個例子,要表明雖然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但這並不混淆善惡之間的永恆區別,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

1)義人潔淨,他們手潔心詩篇 244);惡人不潔淨,他們在不潔的情慾之下,也許自以為清潔,卻沒有洗去自己的污穢箴言 3012)。在另一個世界裡,神必要將潔淨人和不潔淨人區別開來,將寶貴的和下賤的分別出來耶利米書 1519),儘管在這個世界他似乎沒有這樣做。

2)義人獻祭,意思是他們按著神的旨意衷心敬拜神,內在外在都敬拜神;惡人不獻祭,意思是他們忽視敬拜,不願意為榮耀神而失去什麼。全能者是誰,我們何必事奉他呢約伯記 2115)?

3)義人是好人在神眼中看為正,在世上行善;惡人是罪人,違背神的律法,違背人的法律,惹怒神也惹怒人。

( 4 ) 惡人起誓,不敬重神的名,以輕率虛假的誓言褻瀆神的名;而義人則怕起誓,他們不起誓,卻在誓言面前莊嚴肅穆;他們懼怕起誓,因為這是以見證人或審判官的身份對神的莊嚴宣告;他們害怕違背誓言,因為神是公義的,必要追討背誓之人。

2. 在這個世界上義人與惡人的光景沒什麼區別:他們都遭遇一樣的事。大衛富有嗎?拿八也是如此。約瑟蒙王的寵愛嗎?哈曼也是如此。亞哈死於戰場上嗎?約西亞也是如此。壞的無花果被帶到巴比倫了嗎?好的也被帶了去(耶利米書 241)。同樣的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其緣由、目的和實質大不相同,其結果和問題也大不相同。在外表看來是一樣的事務,對一些人來說是的香氣叫他活,對另一些人來說是死的香氣叫他死哥林多後書 216)。

IV。他承認這對智慧良善的人來說是極大的憂愁: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3節),就是極大的困惑,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攪擾,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一點叫無神論者更加剛硬,叫作惡之人更加作惡,也因此叫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滿心作惡811)。當他們看見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就惡劣地以為或善或惡對神來說都一樣,因而就肆無忌憚地滿足自己的情慾。

V。為了進一步澄清這個難題,他在結論中指出惡人的可悲下場,正像他在前面指出義人的喜樂那樣(不論義人受什麼樣的苦,他們以及他們的作為都在神手中,也就是說這是好得無比)。不論惡人如何昌盛,他們活著的時候心裡狂妄,後來就歸死人那裡去了。不要妒忌作惡之人的昌盛,因為,

1. 他們是狂妄之人,表面上所擁有的一切福分其實都是狂人的夢幻。他們因偶像而癲狂耶利米書 5038),對神的百姓分外惱恨使徒行傳 2611)。浪子悔改的時候,他醒悟過來路加福音 1517),意思是說過去他是神智不清的。

2. 他們不久要成為死人。活著的時候可一世,但不久就歸死人那裡去了,一切的虛浮權勢也隨之而去,他們的狂妄和罪惡也要被追討。雖然在這個世界上義人和惡人都會死,但在另一個世界,死卻有著極大的不同。

 

4-10 節:死後的結局;適當享受人生

4 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 5 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紀念。 6 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 7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 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 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 8 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 9 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 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10 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

所羅門在煩惱之極曾讚歎死人勝過活人42),但是在這裡,考慮到活著的好處,能為死後作預備,且能盼望更好的將來,他似乎另有看法。

I。他指出活著比死了更有好處,第 4-6 節。

1. 活著就有指望。古人雲,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有指望。與一切活人相連,這是活人的特權,相連就是有關係,有貿易來往,能交朋友,且在這一切事上有指望。若是一個人的光景因某種原因變得很壞,他有指望能改善。若是一個人滿心作811),心裡狂妄3 節),但只要他還活著,就有指望藉著神的恩典蒙福得改變。然而人若歸到死人那裡去了3 節),那就太晚了;污穢的就會仍然污穢(啟示錄 2211),且永遠污穢。人若是被當作無用之物扔到一邊,只要他與一切活人相連,就有指望再次生根結果;人只要活著就有用或可能有用,人若死了,就是向這個世界死,就沒有能力再做什麼了。所以,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最卑微的乞丐只要活著就能得到今世的安慰,就能在世上起作用,而最偉大的君王若是死了就什麼都做不了。

2. 活著就有機會預備死亡:活著的人知道的事,了的人毫無所知,活著的人尤其知道自己必死,因而就準備迎接這必然要來到的改變,也許忽然就來到。注意,活著的人一定知道自己必死,知道自己需要死。他們知道自己被判了死刑,已經被死的使者所俘獲,已經日漸衰殘。明白這一點很有用,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準備死嗎:活著的人知道必死;這事還未發生,因此還能做一些準備。死人知道自己死了,已經太晚了;他們已經去到深淵限定路加福音 1626)的另一側。


3. 生命一旦終止,這個世界對我們來說也隨之終止。

1)我們與這世界的一切交往以及世上的一切事物都隨之終止:死了的人毫無所知,活著的時候卻與之交往甚密。他們看起來不知道身後的人所作的事。亞伯拉罕不認識我們;他們已經進入暗之中約伯記 1022)。

2)我們在這世界上的一切享福都要終止:在世上的勞苦也不再得賞賜,所得的一切都要留給別人;他們聖潔的作為要得賞賜,屬世的作為卻不得賞賜。食物和肚腹都要毀壞(約翰福音 627;哥林多前書 613。在第 6 節解釋說,他們永不再有分了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以為是自己的分其實卻永不再有分。世上萬物不能成為靈魂的分因為他們不是永遠的分;選擇世上之物且將之當作美物的人,只在今生有福分詩篇 1714)。這個世界只是維持今生,不是永遠的分。

3)他們的名要終止。只有少數人能青史留名;陰間是遺忘之地,躺在那裡的人很快就無人紀念;它的原處也不再認識它詩篇 10316),即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地也不再認識他們。

4)他們的感情,包括友情和敵意,都要終止: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所愛的善事,所恨的惡事,因別人昌盛而產生的嫉妒,現在隨著他們都終止了。死叫彼此相愛的人彼此分離,終止他們的友情;死同樣也叫彼此相恨的人彼此分離,終止他們的爭吵。古人雲,人與人的作為一起死去。在那裡我們不再對朋友有利(他們的愛對我們不再有益),也不再對仇敵不利(他們的恨和嫉妒對我們不再有害)。在那裡惡人止息攪擾(約伯記 317。今天世上的事如此影響攪擾我們,我們又如此關心嫉妒,在那裡卻都要終止。

II。他得出結論,生命還在持續的時候要儘量享受生命,過好自己餘下的日子,這是智慧。

1. 活著的時候要好好品味生活,歡快享受自己的分。所羅門自己曾被過度的肉體享受所纏累,現在警示別人的時候不是要他們完全禁止,而是有節制的享用。我們可以使用這個世界但不能濫用,要取該取的部分,不要貪婪。這裡說的是,

( 1 ) 喜樂的幾個例子:你太過悲觀,像個愚蒙人,你只管去,要樂觀一些。

[1] “提起精神來,要歡歡喜喜還要心中快樂指的是良善的心(原文如此),這與屬世的嬉笑和肉體的宴樂不同,後者是心中的惡,是惡的症狀也是惡的緣由。要享福,以朋友為樂,以神為樂;要安下心來,沒有什麼事能攪擾我們。要以喜樂的心事奉神,歡喜享用神的恩賜,且與別人慷慨分享,不要憂心忡忡老是抱怨自己在世上受壓迫。要像以色列民那樣,守喪的時候不吃申命記 2614),要像基督徒那樣,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使徒行傳 246。另見申命記 2847

[2] “好好 享受神賜給你的安慰和樂趣:吃你的飯,喝你的酒,這是你的,不是別人的,不是虛謊的食物箴言 2017),不是以強暴喝酒箴言 417),而是誠實之所得,否則就不能指望得到安慰和祝福。你的飯你的酒,指的是與你的地位相稱的飯食,不過於奢華也不過於寒酸。要像個管家那樣,把神賜給你、為了某些目的委託給你的使用出來。

[3] 要表現出喜樂來(8 節):的衣服當時常潔白。這方面的花費要可觀;不要少吃,要滿足自己的胃口;不要少穿,要滿足自己的品味。要整潔,穿乾淨的細麻衣,不要衣衫不整。也可理解為,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代表喜樂和歡快,白衣代表喜樂(啟示錄 34);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這進一步代表喜樂。我們的救主在宴席上認同膏油代表喜樂(馬太福音 267),大衛也認為膏油是神賜給他的豐富恩惠的一部分,詩篇 235你用油膏了我的頭。這不是說我們的喜樂依賴於肉體的享樂,也不是說我們心中嚮往這些東西,但既然是神賜給我們的,就應當按著自己所有的好好享受,在智慧的約束之下,同時也不要忘記貧窮人。

[4] 與你的親人好好相處: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不要老是盯著宴樂,只顧著自己享福而不關心周圍的人。要與他們分享,讓他們也享福。要娶妻,即使在樂園裡人也是獨居不好創世紀 218。要守著你的妻,堅守一個妻,不要娶許多個(所羅門知道多妻的害處);要守著這一個妻,不要沾惹旁人。你若不忠實於她,豈能與她同樂?要愛你的妻;與你所愛的妻,才能快活度日我們若在夫妻關係上盡責就能享受安慰。另見箴言 519與你的妻一同度日,喜歡她伴隨你。與她快活度日,把她的相伴當作最喜樂的事。欣賞你的家人,欣賞你的葡萄樹和橄欖樹。

( 2 ) 對這喜樂有必要加上一些說明:若是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就可心中快樂。你若是與神和好,蒙他的悅納,那麼你就有理由喜樂,不然就不能喜樂。以色列啊,不要像外邦人歡喜快樂;因為你行邪淫離棄你的神何西亞書 91)。最要緊的是與神和好,得他的恩惠,做事要蒙他的悅納,然後才能只管歡歡喜喜地吃。注意,你的作為若是蒙神的悅納就有理由喜樂,也應當喜樂。既然神悅納你的作為,你就能歡歡喜喜吃你獻祭用的物,心中快樂喝你獻祭用的酒。你的事奉若帶著聖潔的喜樂,就必蒙神的喜悅;他喜歡僕人在事奉的時候歌唱,因為這是在宣告他們的主人是良善的。

( 3 ) 為什麼要喜樂。要過喜樂的生活,因為,

[1] 在世上舒適安逸地度過餘生是起碼的:一生的年日不過是虛空的年日;這裡除了愁苦失望就沒有別的。人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痛苦憂傷,所以若有可能就應當快活度日,不要為明天的事擔驚受怕;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 634)。在虛空的世界裡,保持安逸平靜的心情是有力的良藥。

[2] “這是今世唯一能給你的東西:那是你生前所得的分。在主裡,在另一個世界裡,你會得到更好的分,藉著你的敬虔能得更好的賞賜。但藉著你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這就是你所能指望的,因此不要拒絕自己的分。

2. 只要活著就要盡力做好自己的事,享受是為了更好地做事:所以要歡歡喜喜地吃心中快樂地喝,這不是說你的靈魂可以安安逸逸(像路加福音 1219 所說的那樣),而是說你的靈魂要更加努力,要靠主喜樂且以此為動力,為車輪的潤滑劑,10 節。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這裡要注意,

1)在今生不但有物要得,也有事要做,我們所追求的美事主要是行善(傳道23)。今世是服事的世界;將要來的那個才是得獎賞的世界。這世界是試用期,是永世的預備;我們在這裡要做事,要有好行為。

2)機會引導我們,催促我們盡責。凡你手所當做的事都應當做,一有機會就應當做;主動做事的人總會找到一些事來做且有好果效。只要做所當做的事,我們的手就會拿著價銀(箴言 1716)。

3)若有機會行善,就當趁著機會好好做,且要盡力去做,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或挫折,都要盡心盡力盡意地做。收割的日子是最忙的日子,趁著白晝要儘量收割。事奉神,做成得救的工夫腓立比書 212),這些都需要我們盡心盡力去做,決不能懈怠。

4)因此要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翰福音 94)。要起來做,現在就做,盡力去做,因為能做的日子很快就要過去。我們不知道何時會過去,但是有一點是知道的,若是時候到了但所做的工還沒做完,那就徹底完了:因為在我們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可做,沒有謀算可為,沒有知識可思,沒有智慧可行。我們都走在通往陰間的路上,每過一天就更靠近一步;一旦到了陰間,再要彌補生前的過錯就太晚了,再要悔改與神和好就太晚了,再要為永生積攢工夫就太晚了。因此現在就要做,不然就來不及了。陰間是幽暗寂靜的地方,我們的靈魂在那裡什麼都不能做;現在就要做,不然就來不及了(約翰

福音 1235

 

11-12 節:希望的落空

11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12 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為了進一步說明世界的虛空,說明我們一切的作為都在神手中,不在自己手中,傳道者在這裡指出將來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偶發性,常出乎我們的預料。他在前面勉勵我們(10 節)要盡力做所當做的事;但在這裡又提醒我們,盡力做了以後應當把結果交給神,不要對成果過於自信。


I。我們常常對好事大有盼望,結果卻大失所望,第 11 節。所羅門自己曾看到,後來的許多人也看到,將來的事情,不論是公事還是私事,不總是朝著最合理最有可能的方向發展。塞內卡說:運氣從不向人妥協,不管人多麼努力。事情的結局常常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坐高位的人不能想當然,坐低位的人也不必絕望,人人都要謙卑地倚靠神,惟有神才能審判世人。

1. 他列舉一些失望的例子,即使方法和途徑都令人滿懷希望,仍可有失望的結果。

1)人人以為身輕如燕的人必能贏得賽跑,但是快跑的未必能贏。也許出了意外讓他們滯後,或者他們自以為穩妥卻失算,致使跑得慢的人反而跑到了前頭。

2)人人以為人數最多、最強大的軍隊必能打勝仗;在一對一的搏鬥中,勇敢而大力的勇士必能贏得桂冠,但是力戰的未必得勝。約拿單和他的人曾經與一大批非利士人爭戰;你們一人必追趕千人約書亞記 2310);正義往往勝過強權。

3)人人以為有才之人必也有財,知道如何在世上生存的人不但能謀生,且應當有大產業,事實上這並非必定如此。智慧的未必得糧食,而明哲的未必得資財就更是如此。有許多事業心很強的聰明人,本應在世上興旺發達,卻令人費解地沒落,到頭來什麼都得不到。

4)人人以為善知人心、有管理才能的人應當得大人物的提拔和賞識,但是許多聰明人都失望了,都在默默無聞度過餘生,甚至陷入羞恥之中。原本用來抬高自己的手法,反而成了毀滅自己的途徑,因為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愚昧人得喜悅,聰明人反被藐視。

2. 他將這一切的失望都歸咎於機遇的權勢,機遇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隨機的,我們稱之為機會,實際上都是按著神的謀略和預知,用本書的語言稱為定期傳道書 31;詩篇 3115)。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神的主權要敗壞人的謀算,破碎人的希望,要教導他們,人的出路不在自己,在乎神的旨意。我們要用方法,但不能倚靠方法;若是成功,應當讚美神(詩篇 443);若不成功,應當順服神的旨意,接受自己的分。

II。我們常常對突如其來的禍患驚慌失措(12 節):人不知道自己的定期,指的是災難的定期,墮落的定期,死的定期,在聖經中稱為我們的時日。

1. 我們不知道前面有什麼災禍會使我們失去做事的能力,或者會使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定期,也不知道一日之間或一夜之間會發生什麼。所定的日期不是我們可以知道的使徒行傳 17),我們自己的日子,何時死,怎麼死,都不知道。神以他的智慧叫我們不知道,使我們可以時刻準備著。

2. 也許我們以為能帶來最大滿足最大利益的事,正是我們要遇到的禍患;好比魚兒和鳥兒被誘餌所惑就貪婪地撲進魚網和網羅,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禍患在他們毫不察覺的時候忽然臨到。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92)。世人求福反得禍,求獎賞反致死。所以,千萬不要自以為穩妥,要時時準備應付各樣的變化;以致即使遇到突如其來的事,也不至於詫異或恐懼。

 

13-18 節:智慧的益處

13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樣智慧,據我看乃是廣大, 14 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數稀少,有大君王來攻擊,修築營壘,將城圍困。 15 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卻沒有人記念那窮人。 16 我就說,智慧勝過勇力;然而那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 17 寧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不聽掌管愚昧人的喊聲。 18 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但一個罪人能敗壞許多善事。

所羅門告誡我們,無論世上的事多有虛空多有患難,但智慧仍能持守我們的平安,成全我們的事。他在前面說(11 節),智慧的未必得糧食;但這並不表示他貶低或藐視智慧,不,他仍持守自己的原則,就是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213)。我們應當喜愛智慧,擁戴智慧,應當受智慧的管轄,不僅因為智慧自身的內在價值,也因為它給我們能力事奉別人,儘管我們自己不應當用它致富或晉升。這樣的智慧,就是他在這裡形容的智慧,能使人憑著純潔的熱情為國家的利益忠心報國,自己得不到好處,也得不到什麼名譽,卻仍不懈努力。就是這樣的智慧,所羅門稱為據我看乃是廣大,第 13 節。這樣的智慧在明事理的人看來實在是非常高尚。




1. 所羅門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這也許是真人真事。在一個鄰國裡有一個貧窮人,用他的智慧在眾人面臨苦難危險的時候做了一件好事(14 節):有一小城(誰是主人都不重要);城裡人數稀少,意思是守衛的人稀少,守城的人就是一座城中最好的堡壘;這裡卻人數稀少,又少又弱又膽小,隨時準備棄城而去。攻打這小城的是一個大君王,統領著一支龐大的軍隊;他們包圍了小城,也許出於驕傲,也許出於貪婪,也許因為受到什麼侮辱而來報仇,總之要嚴懲這城的人,要毀滅他們。這君王高估了這城的防守能力,他修築營壘,想要從中出兵,深信不久就能攻破城池。這些野心勃勃的君王給弱小鄰國造成何等不公平的煩惱!這大君王不需要懼怕這小城;為何要恐嚇它呢?這城對他沒什麼益處,為何要花大價錢奪取呢?然而,如同那些不可理喻、貪得無厭、以房接房、以地連地的小人物那樣,大君王也常常以城接城、以省連省,以致不留餘地的,只顧自己獨居境內以賽亞書 58)。勝利都屬於強者嗎?不;就在這小城裡,在稀少的人群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有智慧卻是貧窮,無人提攜他坐城中有權有勢的高位。任人不以人的才華,不然像這樣有智慧的人不會成為貧窮人。讓我們看看發生了什麼,

1. 雖然他貧窮,卻因智慧為城效力。城中的人在急難中發現了他(士師記 117),求問他的建議和幫助;他就用智慧救了那城;也許他給被圍困之人出謀劃策,引領他們用從未想過的計謀救自己脫離危險;也許他與圍城之人訂立有智慧的和約,如同亞比拉城中的婦人(撒母耳記下 2016)。他沒有因自己曾被藐視受排擠而斥責他們,也沒有說他很窮,不論城裡發生什麼事他都無所謂。相反他為這城盡了最大努力,而且成功了。注意,為了眾人的益處,個人的利益和恩怨都應當被犧牲被遺忘。

2. 城裡的人輕視他,因為他貧窮,儘管他大有智慧,曾在解救他們免遭毀滅的時候起關鍵作用:沒有人紀念那窮人;無人注意到他的善行,無人給他獎賞,也無人給他尊榮。他像以往那樣仍在默默無聞中過貧窮的日子。這位明哲的人沒有得到資財,這位靈巧的人也沒有得人的喜悅。有許多人為君王為國家功勳卓絕,卻得不到好處;我們所在的世界就是如此忘恩負義。所幸有益之人能信靠神,神要給他們豐富的賞賜。而這個世界往往是好事遭嫉妒,恩將仇報。

II。他從這個例子得出一些結論,要從這件事學到功課。

1. 他看到智慧有極大的益處,能叫人給國家極大的祝福:智慧勝過勇力,第 16 節。滿有智慧的頭腦是人的尊榮,勝過強壯的身體;許多動物遠比人強壯。人藉著智慧能起到的作用非蠻力所能及,雖不能力勝,卻能智取。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攻守兼備,第 18 節。智慧,就是信仰和敬虔(因為這裡智慧人與罪人相對應),勝過一切的軍隊裝備,因為神要站在我們這一邊,使我們在最危難的時候得平安,在最大的事上能成功。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馬書 831)?誰能在我們面前站立得住呢?

2. 他看到智慧的決定性能力,儘管表面上並無優勢(17 節):寧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智慧人說話又安靜又沉著(雖然他們無財也無權,不敢喧聲奪人),受人尊敬,有說服力,遠勝於掌管愚昧人的喊聲;愚昧人選這樣的人來管轄自己因為他的聲音又大又粗,以為他必能用喊聲來與人抗衡。幾句在理的話勝過許多闊論;能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箴言 265)那些嚇唬侮辱人的,就是善辯之人。正直的言語力量何其大(約伯記 625)!智慧的言語要安靜地說出來,要安靜地聽,也要安靜地思考。怒氣只能削弱說服力,不能加強。

3. 儘管如此,他認為智慧人和義人應滿足於行善,嘗試行善也可以,甚至只要有行善的意願也不錯,因為他們常常願意行卻不能行,應得的稱讚卻得不到。智慧使人有能力服事鄰舍,智慧人也願意如此行;但是若智慧人是貧窮人,他的智慧就被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第 16 節。許多人被活埋在貧窮和默默無聞之中,若是給他適當的鼓勵,他本可成為世界的極大祝福;許多珍珠遺失在貝殼中。然而總有一天智慧和良善要得尊榮,那時,義人要發出光來馬太福音 1343)。

4. 他看到有智慧有道德的人能行許多善事,也因此認定惡人能行許多惡事,且能阻礙許多善事:一個罪人能敗壞許多善事

1)就罪人本身而言,犯罪是極大的浪費。一個罪人荒廢了多少大自然與神賦予他的恩賜:敏銳的感覺,健壯的身體,高深的學問,靈巧的個性,豐富的產業,好吃好喝,以及一切被造之物的豐盛,這些都被拿來作犯罪之用,如此毀壞如此失落,其結果又是如此無益如此墮落!毀壞自己靈魂的人也毀壞了許多善事。

2)就別人而言,一個惡人能在一座城或一個國家造成何等的傷害!罪人專門敗壞他人,他能敗壞許多善良的法律,敗壞許多善良的傳道,能引誘許多人走他那毀滅性的路;一個罪人能毀壞整個城,一個亞干攪亂了整個以色列的營帳(約書亞記第 7 章)。那位救了一座城的智慧人本該得到應有的尊敬和賞賜,但必是某一個罪人阻礙了這事,別有用心地貶低他的作用。許多好的規劃本為公眾利益而生,卻被某個狡猾的政客所毀壞。一些人的智慧本可醫治整個民族,但由於另一些人的惡而不能醫治。倘若一個聖徒行許多善事,一個罪人毀壞許多善事,我們就知道誰是國家的朋友,誰是國家的敵人。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