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1, 2025

[傳道書] 第六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傳道書第六章



在這一章裡,

I。 這位王室傳道者繼續說明,世人寄於厚望且過度積攢的財富不過是虛空。財富在智慧慷慨之人手裡有一定用處,但落在骯髒卑鄙的貪婪者之手就毫無益處。

1. 他敘述這種人所擁有以及所享用的:他有財富(2 節),有子孫能繼承財富(3 節),又有長壽,第 36 節。

2. 他描述這種人的愚昧,不能因財富得安慰;沒有能力吃用,讓陌生人吞吃了去,不能滿享福樂,最終連葬身之地都沒有,第 23 節。

3. 他斥責這是禍患,是常有的禍患,是虛空,是疾病,第 1 2 節。

4. 他寧可做一個未出生的嬰孩也不要落到這種地步,第 3 節。未出生嬰孩的不幸是虛的(45 節),但貪婪之徒的不幸卻是實在的;他長久活著目睹自己的不幸,第 6 節。

5. 他表明財富是虛空的,因為它只關係到肉體,不能帶來心靈的滿足(78 節);他表明貪婪的人為之整日煩惱的無盡的欲望也是虛空的(9 節),就算都能得到,人不過仍然是人,第 10 節。

II這篇被造之物是虛空的講道詞,以一個簡單的結論告一段落:用世上之物為自己造福,這樣的想法是愚昧的,第 1112 節。我們的滿足必是在另一個世界,不在這個世界。

 

1-6 節:貪婪的苦楚

1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禍患重壓在人身上, 2 就是人蒙  神賜他資財、豐富、尊榮,以致他心裡所願的一樣都不缺,只是 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來吃用。這是虛空,也是禍患。 3 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據我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4 因為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 5 並且沒有見過天日,也毫無知覺;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 6 那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

在前一章結束的時候所羅門表示善用神的恩賜是何等的善;這裡他表示如若不然會是何等的惡,就是擁有卻不使用,為將來莫名的急需而積存,卻拒絕花在眼前最需要的地方。這是所羅門看見日光之下的一宗禍患,第 1 節。日光之下有許多禍患。日光之上另有一個世界是沒有禍患的,不過神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馬太福音 545),這是要定歹人的罪。神點亮蠟燭讓他的僕人得以行走,但他們卻又懶又無用,把銀子埋起來,浪費了燭光,不配得這光。所羅門以君王的身份察驗百姓的行為,注意到這宗禍患,令公眾利益受到傷害;這傷害一方面來自人的揮霍,另一方面也來自人的吝嗇。財富如同人體內的血,若是不流通就會阻塞且造成嚴重後果。所羅門並以傳道者的身份觀察到這些禍患,他要斥責警告人們遠離這些禍患。這宗禍患在所羅門時代很普遍(譯者注:重壓在人身上在欽定本譯為非常普遍),不過當時金銀無數,我們也許會認為那時的人不會那麼喜歡財富;當時的社會也很太平,沒有什麼動亂,致使一些人積攢財富。然而,若不是神的恩典動工,人即使謹慎理財也不能治癒貪愛世界和其中之物的心;不僅如此,若財寶加增,我們很容易就將之放在心上詩篇 6210)。論及這樣的守財奴,我們看到,


I他有足夠的理由以喜樂的心事奉神;因為神給他許多恩惠。

1. 神賜給他資財、豐富、尊榮,第 2 節。注意,

1資財豐富常常使人在世上得到尊榮。即使只是一個像,只要是金像,各方、各國、各族的人民就都俯伏敬拜但以理書 37)。

2財、豐富和尊榮是神的恩賜,隨神的旨意所賜,不像雨水和陽光那樣是普世的恩賜,而只是給一部分人,不是給所有人。

3)但是許多得到這些恩賜的人卻不好好使用這些恩賜,他們得到卻沒有智慧和恩典來享受,不把這些恩賜用來事奉神。許多人得到恩賜卻沒有得到特別的恩典,而若是沒有恩典,這些恩賜常常有害無益。

2. 他心裡所願的一樣都不缺。神賜給他豐豐富富,他所得的,過於心裡所想的詩篇 737)。他並不想為自己的靈魂求那更美的恩典;他所求的都是為了滿足肉體的需要,這些他都得到了;他的財寶充滿肚腹詩篇 1714)。

3. 他可以擁有一個大家庭,可以生一百個兒子。這是家庭的力量,是裝滿弓的箭囊,家庭的榮譽和信譽,能藉著他們樹碑立傳,名垂千古。他們有許多兒女詩篇 1714),而聖經中記載許多神的百姓卻是無子且一無所有。

4. 他可以活許多歲數,更恰當地說是活許多日子,因為人生應該以日來數算而不是以年來數算:他的年日甚多,身體健康,並不顯老,看起來還能活很久。他應該可以活千年(據我們所知,無人能活這麼久),甚至再活千年;其實用不了多久人就能憑經驗悟出,想要在世界財富中得到一切好處是愚昧的,想要在世界財富中得到一些好處卻不去用也是愚昧的。

II。他無心使用神所賜給他的,無心用在應該用的地方。他沒有照他所蒙的恩報答耶和華(歷代志3225),富有的時候不歡心樂意地事奉耶和華申命記 2847),這是他的過錯,是他的愚昧。在富有的時候他並不快樂。你是否又快樂又悲哀?讓我們看看他的愚昧,

1. 他心裡不能享受自己所擁有的。食物擺在面前,足以養活自己和家人且綽綽有餘,但是他卻不能吃用。吝嗇的脾性使他不願花錢,不願花在自己身上,連最起碼的也不願意花。他無力擺脫這樣荒唐的念頭,無力克服貪婪的個性。其實他很軟弱,沒有能力使用神所賜給他的,因為神沒有給他這樣的能力,故意不給,為的是懲罰他不善用自己的財富。神不給他能力享用,因為他不願意用財富來事奉神。

2. 他只能讓不相干的人來擄掠他的財富:反有外人來吃用。這是守財奴常有的下場;也許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兒女,反而相信那些招搖撞騙的狐朋狗黨,被他們漸漸蠶食了財富,或在身後將財富留給他們。神命定叫外人來吃用。外邦人吞吃他勞力得來的何西亞書 79)。這實在是虛空,也是禍患。所擁有的,若不使用就是枉然;不願意花錢的心態絕對是最不幸的心態。世人最壞的疾病來自內心的敗壞。

3. 他擁有世上的財富卻不讓自己享福,不但禁止,還把福分奪去且扔掉:他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第 3 節。他仍不滿足,心中仍不安。財富抓滿了雙手,裝滿了倉房,塞滿了口袋,但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沒有福樂,還想著更多。更有甚者,他看不見福樂(譯者注:6 節中卻不享福一詞在欽定本直譯為他看不見福樂);他所看見的不能給他喜樂,因為他還在往別處看,看那些比他更富有的人。他在自己的財富中得不到一點好處。雖然看著一切所能見的,心中卻毫無喜樂。

4. 不得埋葬,得不到符合他身份的埋葬之地,沒有體面的葬禮,只能像驢那樣被埋葬耶利米書 2219)。吝嗇的脾性不允許給自己一個體面的葬禮,那是禁止的;也可能因為吃他用他的外人使他淪為貧窮,最終無力辦葬禮;也可能得到他遺產的人不把他放在心上,只想著如何得到他的財富,卻不盡義務為他舉辦葬禮;而他若是把財富留給自己的兒女,他們絕不會如此吝嗇對待他。

III。傳道者認為這樣的人還不如不到期而落的嬰孩: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指從母胎直接前往陰間的胎兒。果子未熟而落下,強如掛在樹上腐爛。約伯在情感失控之時認為不到期而落的胎兒比在痛苦中的自己強(約伯記 316);但是所羅門在這裡宣告的是不到期的胎強如盛極一時、萬人仰慕的俗人。

1. 他承認不到期而落的胎在許多方面相當可憐(45 節):他虛虛而來(因為就這個世界而言,生下來馬上死去的人生得枉然),且暗暗而去,幾乎無人注意到他。他是流產兒,沒有名字,即使有名字也被遺忘,埋沒在遺忘中,被黑暗遮蔽,如同身體被埋葬一樣。不僅如此(5 節),他沒有見過天日,從黑暗的母胎直接去到陰間,毫無知覺,失去人生最大的樂趣和榮譽,這一點比不為人知更加可憐。有些人故意過無知、漫無目的的日子,他們不比不到期而落的胎、沒有見過天日也毫無知覺的人強。

2. 他認為這仍強如那貪婪的守財奴。不到期而落的胎比那人倒享安息,前者得到安息,後者卻不得安息;前者沒有麻煩沒有煩惱,後者卻常在苦惱中,無窮無盡的麻煩,自作自受的麻煩。生命越短安息越長;年日越少,與這討厭的世界就越少瓜葛,麻煩也就越少。詩人雲:寧可四歲無知死去,也不要活到八十歲無知死去。不到期而落的胎能享更多的安息,因為眾人都歸一個地方去,而胎兒得以更早前去,第 6 節。活一千年的人與活不過一個小時的嬰孩都去同一個地方(320)。我們都要到陰間相見。不論人在世上有多大差異,他們都會死,都面臨相同的審判,從外表來看他們的死也都一樣。陰間對眾人來說都是寂靜之地,幽暗之地,與活人分離之地,安息之地。富人與窮人在那裡聚首,有名望與沒有名望的在那裡聚首,有學問與沒有學問的人在那裡聚首,短命的與長壽的也在那裡聚首。不過是一個快一些去,另一個慢一些到達;最終兩者的塵土要混合到一起,不分彼此。

 

7-10 節:無法滿足的欲望

7 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心裡卻不知足。 8 這樣看來,智慧人比愚昧人有甚麼長處呢?窮人在眾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甚麼長處呢? 9 眼睛所看的比心裡妄想的倒好。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10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並知道何為人,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

傳道者在這裡繼續表明,積攢世上財富且指望從中得快樂,這是虛空,是愚昧。


I。不論在世上如何辛勤耕耘,不論得到多少,人自己所能有的不過是糊口而已(7 節):人的勞碌都為口腹,是口腹催逼他箴言 1626);只為有衣有食提摩太前書 68),再有多的都是別人得去,不是為自己,一切都為口腹。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哥林多前書 613)。不為頭腦不為內心,也不為靈魂的養分和豐富。人只需一點錢財就能維持生計,多了毫無益處。

II。富有的人還想要更多;任憑一個人勞碌為口腹,心裡卻不知足

1. 人體的自然需要時時回來催逼我們;今天飽餐一頓,明天仍覺饑餓。

2. 罪惡的世俗慾望無法滿足(510)。對世俗之人來說,財富好比水腫之人喝水,越喝越渴。有人這樣理解這段經文:即使人的勞碌都如他所願(合乎他的想像),正如他想要的那樣,但他仍不知足,仍想得到更多。

3. 世上的財富不能給靈魂之需帶來任何滿足。靈魂卻不滿足,原文有這樣的意思。神將他們所求的賜給他們,卻使他們的心靈軟詩篇 10615)。惟有愚昧人在裝滿倉房的時候說,靈魂哪,只管安安逸逸吧路加福音 1219)!

III。愚昧人可以和智慧人一樣有財富,一樣享受財富,也許還不會像智慧人那樣覺得凡事捕風:這樣看來,智慧人比愚昧人有甚麼長處呢?8 節。也許智慧人還不如愚昧人那麼富有,有那麼好的職業,這麼好的晉升之道。就算他們的財產相當,或是智慧人,或是學者,或是聰明人,或是政治家,除了日常所需,他們能從自己的財富中得到什麼呢?不那麼聰明的人照樣能做到這點。愚昧人也能做到,也能像智慧人那樣穿著,也能在公眾場合下風度翩翩。智慧人比愚昧人強,在乎心靈的喜樂和榮譽,若不是這一點,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就會處於同一個等級。

IV。貧窮人只要有工作,且在工作上聰明、殷勤、能幹,也能在世上過舒適的日子,絕不亞于擁有龐大產業的人。倘若窮人在眾人面前知道如何行,言行舉止都恰當,對眾人盡責,知道如何用自己的雙手誠實掙錢養活自己,如何善用自己的時間,如何把握時機,又怎麼會比富人遜色呢?他有什麼長處?他在鄰舍中受愛戴受尊敬且有益處,勝過許多蠻橫傲慢的富人。他有什麼長處?也能享受生活,有衣有食也知足提摩太前書 68),就像有錢人那樣富足。

V。要享受自己所擁有的,這要比貪得無厭來得更理智(9 節):眼睛所看的比心裡妄想的倒好前者指心安理得享用現有的,後者指心神不定貪戀遠處的,愛慕各樣幻想中的滿足。貧窮而知足的人遠比富有而貪婪的人快樂。我們不能說,眼睛所看的勝過渴慕神,勝過在神裡面得安息。憑信心活,相信所望之事,勝過憑感覺活,後者只倚靠眼前的東西。然而,眼睛所看的強如在世界上利慾薰心,強如貪戀最飄忽不定最不能滿足人的世間之物。心裡妄想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充其量是虛空;即使得到了所妄想的,也會發現這並非自己所想像,更何況心裡妄想的常常以失望告終,這時就成了捕風


VI。我們的分不論大小,都是按著神的旨意命定給我們的,不能改變,因此我們必須有智慧適應自己的分,懷著喜樂的心接納(10 節):先前所有的,或(有人這樣理解)一貫所有的,也就是說將來也會如此,早已起了名,早已在神的預知之中命定,世人一切的擔心操勞都不能改變它。所以,為已經命定好的事爭論不休是愚蒙的,善用自然規律才是智慧。神樂意給我們多少,我們就得多少,且以神的心意為我們的滿足。

VII。我們在世上不論擁有什麼,仍然不過是人,再大的財富,再高的地位,都不能使我們淩駕於人生之上:先前所有的,也就是現在所有的,就是在世上忙忙碌碌、興風作浪的動物,早已起了名。造他的那一位早已給他起了名,他的名叫做人(譯者注:欽定本將並知道何為人一句譯為的名叫做人。人一詞在原文有紅土的意思);這就是他的名,且是個卑微的名,創世紀 52。他稱他們為亞當(譯者注:亞當一詞有紅土的意思);所有的人都有這個特點:紅土。一個人可以掌握一切君王和地方的財富,但他仍是人,仍是卑微、不確定、將死的人,仍隨時會陷入常人遇到的災難中。富足位高的人要明白自己不過是人,這樣的意識對他們有益處詩篇 920。人人都知道自己不過是人,不管如何偽裝,像推羅王那樣居心自比神以西結書 286),但是埃及人仍然是人,不是神,人人都知道他們是人。

VIII。不論我們心中的妄想有多大,不論我們如何渴望成就這些妄想,都不能與神的旨意相抗衡,不管我們樂意不樂意,都只能順服在神的旨意之下。既然是人,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責備神的作為,指責他愚蠢或犯錯,這些都是狂妄;向他抱怨也是枉然,因為他心志已定,誰能使他轉意呢約伯記 2313)?以利戶用這不容爭辯的原則安慰約伯:因神比世人更大(約伯記 3312)所以人不能與他相爭,他的審判來臨之時不能抵擋他。人縱有龐大產業,也不能逃脫疾病或死亡的魔掌,只能俯首在命運之下。

 

11-12 節:無法滿足的欲望

11 加增虛浮的事既多,這與人有甚麼益處呢? 12 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甚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甚麼事呢?

1. 所羅門將前面所證明的作了一個總結:加增虛浮的事既多;人生充其量是虛浮的,許多意想不到的事交織在一起,叫人生顯得更加虛浮。這使萬物變得更加虛空,更加捕風。

2. 他從這點得出一些結論,進一步闡明事實。

1)人不能憑著世上的財富靠近真喜樂一步:財富宴樂,榮譽地位,這與人有什麼益處呢?人到底能剩下什麼?面臨審判的時候,他能有什麼殘渣,什麼剩餘,什麼優勢可言?什麼都沒用,什麼都幫不了他。

2)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為最令人滿足的事往往成了最煩人的事:一切都是虛空,連最渴慕的事都會成為災難。人一生虛度的日子,誰知道甚麼與他有益呢?慎思之人努力做事爭取最好的結果;然而渴望得到的東西實際上常常對自己有害,如同小孩哭著要刀子玩,結果卻劃傷了自己的手指,這是我們敗壞本性的寫照,也是虛空世界的寫照,人常以為最好的偏偏適得其反。我們就是這樣,看問題的時候鼠目寸光,被造之人的自信心就是這樣,堪比折斷的蘆葦。我們不知道如何給別人好建議,自己的事也做不好,以為對自己有利的事往往成了網羅。

3)因此我們不能滿足於地上的生命,也不能確保生命的延續。生命是以日子來數算的,是虛度的日子,如影兒經過,沒有什麼重要性可言,轉眼而去,又多變又短暫,沒有喜樂,也沒有什麼值得依賴。若是人生的一切享福都是虛空,生命本身就不能給我們帶來喜樂。

4)對這個世界的期盼和享樂是不確定的,是矇騙人的。既然凡事都是虛空,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甚麼事呢?他不能期盼在身後有什麼事,有關孩子和家人的事,也不能品味自己身後有什麼事,自己不能預見,也無其他人可以預見。死後也無人通報給他。他兒子得尊榮,他也不知道,降為卑,他也不覺得約伯記 1421)。因此,不論我們怎麼看,都是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