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第十一章
在這一章裡,I。所羅門迫切勉勵我們要行善,要資助貧窮人,且認為這是對付世上財富虛空的最佳方法,且是唯一能使財富變得有意義的途徑,第 1-6 節。II。他嚴肅勸告我們要準備面對死亡和審判,儘早準備,在年輕的時候就要準備好,第 7-10 節。
第 1-6 節:捐助的責任;回應對捐助的責難
1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 2 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 3 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 4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 5 風從何道來,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你尚且不得知道;這樣,行萬事之
神的作為,你更不得知道。 6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所羅門在本書中多次催促富人好好享受自己的財富;這裡他催促他們用財富為別人行善,捐助貧窮人,因為將來會對自己有益處。
I。他如何將這責任託付於我們,第
1 節。
1.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將你的糧食撒在低處(有人這樣理解),以農夫為比方,他帶種出去(詩篇 126:6),把家裡的糧食省下來作為種子,心裡明白若不是這樣明年就不會有收成。同樣地,愛心捐助的人把自己的糧食當成種子,自己節省,供給窮人,得以在各水邊撒種(以賽亞書
32:20),因為他既種就必收割(加拉太書 6:7)。我們讀過大水之上的豐收(以賽亞書 23:3)。大水這個詞在聖經裡常指許多(啟示錄 16:5),世上有許多貧窮人(我們不缺乏捐助的物件)。大水也可指哀慟之人,窮人是悲痛中人。你要把糧食捐出來,就是生命的必需品,不只是說幾句好話,要把你的餅分給饑餓的人(以賽亞書
58:7)。你要把你誠實得來的糧食捐出來;若是捐的東西本不屬於自己,那就不是愛心,而是傷害。首先要行公義,其次才是好憐憫(彌迦書 6:8)。“讓窮人分享你的糧食,就是你原本為自己預備的食物,像約伯那樣(約伯記 31: 17)。要慷慨地給,好像撒在水面那樣。用船運出去,如同商人出海做貿易。撒在水面上且要放心,它必不至沉沒。”
2. “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愛心捐助要大方。”
(1)“若你有能力就該多給,不是給一點,而是給一分,不是一兩塊碎屑,而是一大餐;不是隨便給些,而是多給,用十足的升鬥(路加福音 6:38)。要大方,要像在節日中的人那樣,有不能預備的就分給他(尼希米書 8:10),用十足的分量。”
(2)“要給多人,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若是遇見七個愛心捐助的對象,就給七人;若是遇見第八個,也給他;若是又遇見八個,再給。不要以為自己已經行了善就可不再行,要不斷行善。在艱苦的世代中,窮人的數量增多,你的捐助也要相應增多。”神對眾人有豐富的憐憫,對我們也是如此,儘管我們不配;他厚賜與眾人(雅各書 1:5),不會因為已經賜與眾人就不再賜了,我們要像天父那樣滿有憐憫。
II。他要我們這樣做的原因。
1. 行善的獎賞是非常確定的。“雖然你撒在水面,表面看來好像失去了,你以為你只是說幾句祝福的話,以後再也聽不見,然而日久必能得著,正如農夫在豐收中又見到自己的種子,又如商人冒險出海後得到豐厚的回報。這絕不是失去,而是撒出去,且要積攢起來,今世要在神的恩賜以及聖靈的恩典和安慰中賺得豐厚的利息,而本金必然積攢在天上,因為這是歸於耶和華(撒母耳記上 1:28)。”塞內卡是個異教徒,尚且能說:只有捐出去的才是完全的擁有。又說,我所捐出去的,我仍然擁有;歲月變遷,但我所捐的財富卻仍與我同在。“你必能得著,也許不會立即得著,但日久必能得著;回報也許緩慢,卻是確定無誤,且是豐厚的回報。”麥子是百谷中最寶貴的,卻埋在地下最久。航程越長回報越大。
2. 我們的好日子非常不確定:“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這災禍能奪去你的產業,叫你不再有能力行善。因此,趁著你還有能力,要慷慨行善,把握眼前的機遇,如同農夫搶在霜降之前撒種一樣。”災禍臨到地上是很有可能的,因為我們生來就有麻煩;是什麼樣的災禍我們不知道,但還是要準備應對。不管是什麼災禍,在我們昌盛的時候要享福,且要行善,這是智慧。許多人將這點當作不捐助的理由,因為他們不知道困難時期什麼時候到來,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缺乏。事實上我們更應該捐助,以致當災禍到來的時候就能得安慰,因為自己在有能力的時候已經行善,就能盼望神憐憫我們,也盼望別人憐憫我們;所以現在就要憐憫人。我們將自己所有的託付給神,那是最穩妥的,可防止最糟糕的日子。
III。他如何反駁那些不願意盡責以及找藉口不捐助的謬論。
1. 有人會說財富是自己的,要用在自己身上。他們會問:為什麼要把它撒在水面?我豈可將我的飲食和我的肉給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人呢?拿八就是這麼說的(撒母耳記上 25:11)。“你抬頭看,想想若是你頭頂上的雲也是這樣想,要把雨水留給自己,那麼你在荒蕪之地很快就會餓死。可是你看,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使地能茂盛,直到自己枯乾,約伯記
37:11。這可憐的地比諸天低微得多,諸天尚且如此恩待它,你貧窮的弟兄是你骨中的骨,難道你還要吝嗇捐助給他們嗎?也許有人會說,雖然我們捐得不多,但是感謝神,我們有一顆願意捐助的心。”不,所羅門說道,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若有捐助的心,必會顯明出來(雅各書 2:15, 16)。你心若向饑餓的人發憐憫(以賽亞書 58:10),就必會在有能力時向他們伸出援手。
2. 有人會說自己力不從心,不像別人在更顯眼的位置可以行善;於是就安坐不動。不,他說道,樹倒在何處,或居於何處,就存在何處,在哪裡都有益處。人人都要努力成為所在之地的祝福,不論是什麼樣的祝福,也不論神按自己的旨意將我們安放在哪裡;不論在哪裡,只要我們有心,總能找到機會行善。也許有人會說,“有許多人冒充捐助的物件,我不知道該捐給誰。”“這個你不必擔心(所羅門說);只管謹慎行事,就可泰然處之;雖有人可能不配得你的捐助,但只要你憑著誠實的心捐助,就不會失去你的獎賞;不論捐助去往何方,或北或南,你都得益處。”這一句常常被理解為死亡;讓我們行善,就像好樹結出仁義的果子(腓立比書 1:11),因為死很快就要到來把我們砍倒,我們要被判定去不變的世界,是喜樂的世界還是痛苦的世界則取決於我們生前的行為。如同樹倒下來一樣,要永遠存在那裡。
3. 有人會說在捐助的時候遇到許多阻攔。別人批評他們驕傲,假冒為善;他們本不富裕,若是不像別人那樣出手就被瞧不起;他們不知道將來也許自己的孩子會缺乏,所以最好還是為他們積攢一些;他們需要交稅賦,需要買東西;他們不知道別人如何使用這捐助,也不知道這捐助能起什麼作用;諸如此類,任憑你有一百個理由,所羅門只用一句話回答(第 4 節):看風的,必不撒種,撒種代表行善;望雲的,必不收割,收割代表得益處。若是就這樣站著,誇大其詞,尋找理由,想像難處和危險,其實是無中生有,那麼就無法往前走,更不用說行善,也談不上什麼果效。若是農夫因為一點雲就拒絕或推遲撒種,因為一點風就拒絕或推遲收割,到了年底就沒有好收成。信仰的責任如同撒種和收割那樣是必需的,也如同撒種和收割那樣對我們有益。我們所遇到的阻攔無非像風和雲,對我們無害,只要有一點勇氣和決心就能輕看且輕易勝過它們。注意,我們若是在一些貌似小難題面前受阻或倒退,以致不去擔負偉大而真實的責任,那就會在信仰問題上一事無成,因為總會有一些風,一些雲或一些別的東西來阻攔我們,至少是想像出來的東西。或是風或是雲,都在神的手中,都是為了試煉我們,作為基督徒我們有責任在困難中堅忍。
4. 有人會說,“我們看不見捐助以後能通過什麼途徑得到補償;我們不覺得自己越來越富有;除非我們能親眼看見這是如何運作的,不然為什麼要輕信一個籠統的蒙福應許呢?”他回應說道,“你不知道神的作為,也不該知道。你只要確信他必成就自己的應許,儘管他不告訴你如何成就,用什麼方法,但他獨行其事,按著自己深不可測的智慧和謀略。他要作工,無人阻攔;他要作工,不需要指教。祝福的工不知不覺但不可攔阻。神的工必照著他的話語成就,無論我們看見還是沒看見。”他用兩個例子說明我們對神的工一無所知:
(1)靈從何道來,或風從何道來(有人這樣解釋),我們不得知道;我們不知道它來自何處,也不知道它去往何方,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轉向;但是水手躺臥等待,直到風向有利於他們;同樣地我們要盡自己的義務,盼望所命定的蒙福日子。這裡也可理解為人的靈魂;我們知道神造了我們,給我們靈魂,但是靈魂如何進入身體,如何與身體結合,如何驅動身體,如何在體內運作,我們不得知道。靈魂本身就是一個奧秘,更何況神的作為,那就更加是奧秘。
(2)我們不知道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我們無法描述身體形成的方法,也無法描述身體與靈魂的關係;我們知道兩者都是神的作為,我們承認神的作為但不能跟蹤他作為的全過程。雖然我們不知道胎兒如何形成,但我們從不懷疑胎中的嬰孩會出生;同樣地,雖然我們看不到事情如何運作,但也不必懷疑應許的成就。不要焦慮不安,既然我們的身體如何在暗中形成,靈魂如何進入身體,我們都不知道,也不能預測,就要相信神會把最合適的賜給我們,會獎賞我們的捐助。我們的救主用相同的觀點勉勵我們達到相同的目的(馬太福音 6:25),生命勝過食物,身體勝過衣裳;這裡的生命就是神賜給我們的活的靈,這裡的身體就是神造的身體。因此,神已經為我們成就了更大的事,讓我們帶著喜樂的心倚靠他成就相對小一點的事。
5. 有人說,“我們已經捐了,已經捐了許多給窮人,但沒有看見任何回報;已經過了很久了,仍沒有看見。”他回答說(第
6
節),“要繼續捐助,要在善行上堅持不懈;不要失去機會。早晨要撒你的種,就是對首先出現的捐助物件撒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不要藉口說累了。一有機會就要行善,無論什麼機會,要整日行,如同農夫從早到晚撒種那樣。在早晨年輕的時候要慷慨行善,把你不多的捐出來,開啟你的人生;到了晚上年邁的時候要勝過老年人的試探,不要吝嗇;即使到那時也不要歇你的手,不要找藉口空有捐助之心沒有捐助之行,要持之以恆,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意思是你不知道哪一次捐助和敬虔對別人或對自己有果效,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但我們有理由盼望兩樣都好。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拉太書 6:9),這裡說的時候就是神的定期,是最好的時候。”這也適用於屬靈的愛心,就是我們虔誠的努力,為了別人靈魂的益處。讓我們堅持下去,儘管我們長久勞碌沒有果效,但最終必能看到結果。傳道人在撒種的時候要早晨晚上都撒;因為誰能知道哪一樣會發旺呢?
第 7-10 節:警示年輕人;勉勵他們趁早追求敬虔
7 光本是佳美的,眼見日光也是可悅的。 8 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日子必多,所要來的都是虛空。
9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 神必審問你。 10 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
這裡勸勉老年人和青年人,要想到死,且要預備好。傳道者在前面藉著許多傑出的誡命教導我們如何活,現在到了快要結尾的時候他教導我們如何死,要我們思想自己的結局。
I。他對老年人說話,尊他們如父輩,要喚醒他們思考死亡的事,第 7,8 節。
1. 很有理性地承認生命是甜蜜的,老年人都有這方面的體會:光本是佳美的;日光也是佳美的;眼見日光也是可悅的。這個大千世界形成的時候,光最先被造,如同眼睛是身體這個小世界形成的時候最先被造那樣。看見光是可悅的;異教徒們看見光非常興奮,居然去敬拜日頭。藉著光看別的東西也是可悅的,這個世界給我們許多和諧的景色。生命的光也是如此。光是為生命而賜的(約伯記
3:20,23)。不可否認,生命是甜美的。生命對惡人是甜美的,因為他們只在今生有福分(詩篇 17:14);生命對義人是甜美的,因為他們的今生是為更好的生命預備。生命對所有的人都甜美;大自然既這樣說,沒有人能爭辯。為此沒有人願意死,死誠然可怕,除非我們想到死是今世邪惡的終結,是通往美好將來的必經之路。生命是甜美的,所以要十分警醒,免得我們過分貪戀生命。
2. 警示我們要想到死,即使在當打之年,即使在生命中最甜美的階段,就是人最容易忘記死的階段:人活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正在來到。這裡說的是,
(1)令人喜悅的夏日,生命在延續,也許要延續許多年,因著神的良善,人的生活安逸,快樂多年。有人在這個世界上活多年,躲過許多危險,得到許多憐憫,於是就堅信自己不會缺乏福分,不會大禍臨頭,常在井裡打水的水罐又穩妥又結實,一定不會打破。然而有誰能活多年且快樂多年呢?啊!沒有人;我們的快樂不過片時,憂愁卻是數月。當然,有人過快樂的歲月多一些,有人過得少一些。豐裕的條件和快樂的心境,若是這兩樣都有,確實可以讓人快樂多年,但是條件再豐裕也會有坎坷,心境再快樂也會有低谷;狂歡的罪人也有悲哀自責之日,喜樂的聖徒也有謙和憂愁之時。因此這裡說的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不過是一個假設,不是事實。
(2)這裡提的是要預備夏日之後的冬夜:然而這健壯的老年人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日子必多。注意,
[1] 黑暗的日子要來到,就是我們躺在陰間的日子;在那裡身體要在黑暗中,眼睛看不見,日頭也無光。死亡的黑暗是相對於生命的光而言;陰間是死蔭之地(約伯記 10:21)。
[2] 黑暗的日子會有許多;躺在地下的日子多於活在地上的日子。這日子必多,但並非無限;日子雖多,卻是有限的,等到天沒有了(約伯記 14: 12),這日子就要過去。正如最長的白晝也有黑夜,最長的黑夜也會有早晨。
[3] 常常想到這些黑暗的日子對我們有好處,可以不致驕傲,不致在世俗穩妥中睡大覺,也不致沉迷在虛無的嬉笑中。
[4] 儘管人可以活很久,生命中又有許多安慰,然而我們必須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那些日子必然會來;倘若我們事先想到這些日子,來到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恐懼。
II。他對年輕人說話,待他們像子女,要喚醒他們思考死亡的事(第 9,10 節);這裡說的是,
1. 用諷刺的口吻承認年輕的虛空和快樂: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有人將此理解為無神論者或吃喝玩樂之人給年輕人的毒害人的建議,所羅門在這一節後面給出了良藥。不過多數人把這一句看成是諷刺,這應該更有力,正像以利亞對巴力眾先知所言(大聲求告吧!因為他是神,列王紀上 18:27),或如米該雅對亞哈說的(可以上去攻取基列的拉末,必然得勝,列王紀上
22: 15),或如基督對門徒說的,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馬可福音 14:41)。“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過快活的日子,跟你的夥伴玩去吧,盡情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用夢幻和愚蒙的希望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要放過任何能滿足肉體情慾的事。俗話說:心之所願便是法律。行你心所願行的,讓你的心跟著你的眼睛走,散漫不定的心跟著流離不定的眼睛;凡是悅你眼目的事都可做,不管這是否悅神的眼目。”所羅門就這樣帶著諷刺的口氣對年輕人說話,要說明
(1)這就是年輕人想要做的事,且很樂意做的事,這就是他尋歡作樂的地方,就是他心之所在。
(2)年輕人希望周圍的人給他的就是這樣的建議,希望他們都預言自己要做這些事。他聽不得相反的意見,若有人勸他要有節制要認真,就當他是自己的敵人。
(3)要顯明年輕人的愚昧,表明過這樣奢靡邪惡的生活是何等荒唐。人若是全面看問題,若是沒有偏見地審視一切,這樣的描述足以表明這種生活是何等有違於理性。一開始就表明這是反理性,沒有討論的餘地。
(4)若是有人想過這種生活,那麼神放棄他,任憑他隨從自己的私慾,隨自己的計謀而行(詩篇 81:12),那就是顯明神的公義。
2. 強有力地斥責這些虛空和快樂:“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要好好想想,你能不能過這樣奢靡的生活,你敢不敢。”這是要矯正前面的觀點,把套在年輕人之慾望脖子上的韁繩收緊。“卻要知道,這是必然的,你若這樣膽大妄為,那就是你永遠的毀滅;你所面對的神絕不會不懲罰這事。”注意,
(1)審判必要到來。
(2)人人都要面對審判,不管我們現在認為這災禍的日子有多遠。
(3)到那日,我們一切的屬世嬉笑和肉體宴樂都要被追討。
(4)明白這事且思想這事,對人人都有益處,對年輕人尤其如此,可以使他們不放縱自己的年輕慾望,不為自己積蓄忿怒(羅馬書 2:5),那是羔羊的忿怒。
3. 這裡得出一個警示和勉勵,第 10 節。年輕人要警惕自己,管好自己的靈魂也管好自己的身體,管好自己的心也管好自己的肉體。
(1)要謹慎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被怒氣所攪擾,不要有任何罪惡的情緒:當從心中除掉愁煩,或作怒氣;這個詞指心中一切的不安或煩惱。年輕人缺乏耐心克制自己,遇到蒙羞或丟臉的事常常急躁發怒,血氣方剛,不能容忍任何不合心意的事。他們很想往感覺上可悅的事,不能忍受感覺上不可悅的事,但這樣心中就憂愁。他們的驕傲常使自己心中煩躁不安。“要除掉這些,除掉貪愛世界的心,不要對被造之物抱有什麼指望,這樣你就不會由於失望而愁煩或發怒。”有人將這裡的愁煩理解為第
9 節中所形容的屬世的嬉笑,認為這樣的結局就是痛苦愁煩。年輕人要遠離一切將來會造成愁煩的事。
(2)要謹慎不要讓奢靡、污穢或肉體的情慾玷污了自己的身體:“從肉體克去邪惡,不要讓自己的肢體成為不義的工具。罪之禍要成為懲罰之禍,你所喜悅的滿足肉體的東西,最終要證明是禍患,會傷害肉體,因此要遠離,越遠越好。”
III。為了加強他對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這些勸勉,傳道人強調說明今世上一切事都是虛空,都不確定,都不能使人滿足,這是有效的觀點,且是他整篇講道詞的主要觀點。
1. 他提醒老年人這一點(第 8 節):所要來的都是虛空;確是這樣,雖然人活多年,也快樂多年,不論是已經來到的還是將要來到的,不論人如何為自己設定結局,一切都是虛空。將來的事不會比過去更令人快樂。所要來到這世界上的都是虛空;全是虛空,最好的也是虛空。
2. 他提醒年輕人這一點: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童年和年幼時的性情和行為有許多魯莽和過犯,以及罪惡的虛榮,這些東西年輕人要謹慎防備且要根治。童年和年幼時的樂趣和好處沒有確定性,不能令人滿足,也沒有延續性。他們正在逝去;這些花朵不久要凋零,花瓣要吹落;所以年輕人要結好果子,這樣才能持久,才有好果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