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8, 2012

耶穌的腳印(一)耶路撒冷─美麗的聖城

耶路撒冷─美麗的聖城

文:殷穎
  
腳踏在聖地上的震撼
  197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我由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亞第一次飛抵以色列的羅德國際機場時,我內心有無比的興奮,因為這是我生平第一次來到聖地。當我從飛機上走下來的時候,第一個衝動我想將鞋子脫下來,因為當初摩西在聖地看見異象的時候,上帝就曾吩咐他說:“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是聖地。”在上帝的威嚴與慈愛交織的感受中,好像有一種回歸故土的感覺。
  第一次訪聖城,我是搭巴士到耶路撒冷舊城,沿途到處都可以看到,六日戰爭時留下來的殘破戰車,使人依稀還能嗅到一些戰爭的氣息。到達耶路撒冷舊城時,已經暮色靄然,當我請一位阿拉伯小童導我到“路德招待所”時,小巷裏已經燈火燦然了。
  第二次是1977年六月七日凌晨,到達羅德國際機場。這一次行李檢查不如第一次如臨大敵的嚴格,我與幾位一同參加聖地研習班的朋友,搭一輛計程車到舊城耶路撒冷,沿途在響晴的藍天下,路旁種植着一大片一大片的向日葵,遠看去如一畝畝的金箔,亮得照眼。我從來沒有看到如此多的向日葵田,原來當地人拿它的種籽壓油或當作食品。

當耶路撒冷的城牆出現在視線中的時候,那種景象真美,全部城牆都是用大塊的白色石灰石建造的,遠觀近睹都十分壯麗,不由你不想到那首“聖城”的詩歌。
  而此後的幾個禮拜中,我們每次由猶大地考察歸來的時候,一看到耶路撒冷的城牆,便一起唱一首歌,而每次都是由我們的領隊閃博士領唱,好像一看到聖城,那首歌便會自動地衝口而出。

事實上,現在耶路撒冷這座舊城的城牆,早已不是當初的城牆;耶城是歷盡滄桑,經過多次的拆毀與重建。現在的城牆主要是主後44年由亞基帕重建,稱為第三城牆。後來經過多次修建,建城牆的材料雖然都是白石灰石,但因石塊雕鑿的形式不同,可分別為羅馬時代,拜占庭時代,或十字軍時代等;為辨認這些不同時代的石塊,我們還花了不少時間去學習,作為聖地考古的第一課。而考古學家的閃博士幾乎由每一塊不同的石頭,都能引出一段歷史的掌故與秘辛來,使人悠然神往。
  耶路撒冷舊城,到今天還是十分堅強的防禦工事。在六日戰爭中,以色列軍無法硬攻,使用了傘兵才佔領舊城。而約但軍的撒走,主要還是怕城內的寺廟古蹟毀於炮火,才忍痛離去。
  耶路撒冷是全世界上宗教氣氛最濃厚的城,它繫着全球大多數宗教徒的信仰,名為聖城的確是當之無愧。


耶京巡禮
  耶路撒冷是一個造在山上的城,城牆都是用堅固的石頭建造,而且十分高大巍峨,城門是生鐵鑄成,堅固無比,遠看尤為壯觀。城頭上除城堞外,還有一條條長長的射擊孔,極像現代的工事。


耶路撒冷不僅外面的城牆十分高大,裏面的建築也極宏偉。房屋的大門多半是用鐵鑄的,城內的巷道曲折,窄狹,而深邃,房屋和街道都用石頭建造,窄巷的上面多有拱門相連。人走在下面有一種被壓迫的感覺,好像回到了二十世紀以前,漫遊在聖經的故事裏。
  在基督教,回教與猶太教均視為聖地的這座古城裏,到處是教堂與寺廟,朝聖者每天絡繹不絕,成為阿拉伯人謀生的主要對象。那些巍峨華麗的大教堂姑且不說,城裏每一寸土地,每一塊石頭都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傳說,各種不同音色的鐘聲,整天響在你的耳畔,而回教寺的祈禱更以擴音機定時播放。街上巷裏成群結隊地走着東正教,天主教與阿美尼亞的教士與修女,以及唇上留着長鬚的猶太教拉比。他們的服飾各異,有的人戴方帽,有的人戴圓帽,有人着黑袍,有人穿咖啡色袍,成為耶路撒冷的一景。

回教寺是全城最顯著的建築,建在所羅門聖殿舊址上,金頂與銀頂的兩座巨型清真寺,在陽光下閃閃生輝,在全城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回教寺下面就是猶太人最重要的哭牆;禮拜五下午六時半開始,舉有猶太教的安息日禮拜,成隊的青年法利賽教士,將手臂互搭在肩上,在哭牆前面的廣場上載歌載舞,拉比們則在哭牆前手持舊約聖經,口中唸唸有詞,頭部先是前後搖,繼而左右晃,而且愈搖愈快。有些年老的猶太人,則手撫石牆嚶嚶啜泣,成為聖城的另一種特色。
  在耶路撒冷舊城住的多半是阿拉伯人,住在這兒的人,多半保持着淳樸的古風;只有幾條主要市街上,有專做觀光客生意的人,與跟在你背後,向你兜售紀念品,明信片,或企圖要向你換銀錢的商人,才令人生厭。不禁使人想起當年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聖殿時,看到那些販賣牛羊鴿子與兌換銀錢的嘈雜人群,而勃然動了義怒,他用繩子做成鞭子,將這些人趕出去,使聖殿恢復肅靜,確是一件令人稱快的事。



在城區內有些阿拉伯人的市集,卻是饒有古風的。在聖城與以色列,旅行了一個月之後,看到了不少這樣的市集。這些市集上的交易多以農產食品為主,人們多半着傳統的阿拉伯服裝:婦女的服飾在南部多半是黑色,但越往北部顏色越淺,到加利利的頂北部,服裝的色澤,便由深玄而轉為月白與亮藍,甚至淺紅了。婦女們無論買多少東西,都放在頭頂上,無論路多麼難走,都會保持平衡,這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市集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驢子,驢背無論駝了多少貨物,都保持不緊不慢的步伐,但偶爾加上一鞭,也會絕塵而去。這裏盛產各種水果;石榴,桃子,杏子,李子,葡萄,都是極普通的水果;無花果是中東的特產,形狀如桃,呈青紫色,清香可口,十分甘甜。阿拉伯人烤的麵包堪稱一絕,亮亮的蟹殼黃,又香又脆,一串串,一條條,堆在路旁,誘人食慾。市場上到處可以看到羊肉,整隻整隻地掛在架上,一次我甚至看到一隻駱駝懸在肉架上待售。
  阿拉伯人多半慷慨好客。特別是在小城,甚至沙漠中的阿拉伯人,你經過他們門前時,他們會招呼你,歡迎你在他家中住上三天。這是由他們的始祖亞伯拉罕傳下來的古風。當年亞伯拉罕熱誠地接待三位異鄉人,那三位異鄉人,原來是天使。故今天阿拉伯人,還保有這種優良的習俗。
  耶路撒冷是舉世注目的政治與宗教重地。回教,猶太教殿舊址的汲淪溪谷間,有一大片回教,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墳場,面對着耶路撒冷城牆上兩個封閉的金門;因為這三種宗教都在等待着基督耶穌的復臨。據說:當基督(彌賽亞)復臨的時候,這兩個金門均將開啟。



我住在耶路撒冷時,正趕上當地盛大的藝術展覽會,在雅法門外露天舉行。中東白天酷熱,夜晚卻極涼爽。晚間,在一串串的燈海中展示出當地的藝術;展出的作品中,純藝術作品如圖畫,雕塑等,只佔三分之一,其餘則多為工藝品。繪畫以現代畫為主,有一種東方的深沈鬱悶的色彩,看了會使人有一種抑壓的感覺,也許這就是猶太人的鄉土格調吧。有婦女們,在現場以手工織地氈,也有表演雕塑的藝術家,展覽會的主要對象,當然還是朝聖者,各種藝術品,都有標價待售,但都貴得驚人。
  我曾無數次在凌晨或夜晚,徘徊在耶路撒冷的城頭上,遠眺南方基督降生的伯利恆山城,與無垠的曠野,俯瞰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以及兩千年前耶穌受審被釘的各各他。想到這座古城的際遇,遭受過無數次的劫難,這座造在山上,堅固壯麗的石城,曾被亞述,巴比倫,羅馬…焚毀拆平,今天她的命運仍未決定。這座古城卻維繫着全世界億萬人的信仰。這座古城實在是一個謎;今天她不但為舉世的宗教徒所關切,而且她的動向,在政治上還會影響整個的世界與人類的和平。


耶路撒冷滄桑史
  耶路撒冷城,矗立於猶大丘陵上,三千年來一直被為視全球的眾城之后,並非因它的建築宏偉,而因它是上帝所揀選的一神教之堡壘。歷代的哲人,先知及基督,就是在這丘陵上,傳揚永恆的真理及兄弟之愛;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燃起信仰的火花。


 “因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全球半數人口的宗教首都。對猶太人而言,她象徵了過去的榮耀及未來的希望;對基督徒而言,她是耶穌最後傳道,受死及復活的城市;對回教徒而言,她是先知穆罕默德升天的地方。耶路撒冷—信仰及和平的發源地,全世界最神聖的城市,但亦曾是充斥着恐怖,戰爭及血腥的城市。
  耶路撒冷曾先後被圍困五十幾次,被征服三十六次,且十次遭毀滅。這裏發生的戰爭,遠超過全世界任何一個城市,當你漫步於耶路撒冷街頭時,也許你正踐踏在多次濕過又乾過的血漬上。
  耶路撒冷的原義,為“和平的根基”;傳統的解釋為:“和平之城”,而實際上卻無和平可言。撒冷的名字,首次出現在創世記第十四章18節:“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着餅和酒,出來迎接〔亞伯拉罕〕;他是至高神的祭司。”

無數的傳統,歷史及信條,均淵源於這城。自從主前十世紀,大衛王向耶布斯人亞勞拿,買了一處位於摩利亞山上的禾場;以後,並在那裏建築上帝的居所,這裏就成了歷代宗教的核心。猶太人,十字軍,不列顛人,及現代的以色列共和國,均以此為首都;而猶太人,拜占庭帝國,阿拉伯人及土耳其人,雖以別地為政治,經濟及戰略的要地,但均視耶路撒冷為宗教的中心。


  主前965年至922年,所羅門王美化耶路撒冷,且建造聖殿。主前587年,強大的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毀壞聖殿,並俘擄了猶太人。主前538年,猶太人重返耶京,且重建聖殿。
  主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曾到耶京。主前168年,安提阿哥.伊皮法紐將耶京的城牆夷為平地。但為時不久,哈斯摩尼家族反抗安提阿哥,使耶京重獲自由,潔淨了聖殿。
  主前63年,羅馬人佔領耶京。主前37年,希律被任命為猶太王。他重建聖城。希律王所建的耶路撒冷,是耶穌熟悉的城市。主後70年,耶穌的預言實現(路加福音19:41-442024章),耶京在猶太人第一次叛變失敗後,毀於羅馬提多將軍。
  主後132135年,巴科巴所領導的猶太人第二次反抗失敗後,羅馬皇帝哈德良重建耶京為羅馬城,並命名為“愛利亞.加比多連”,以慶祝他的勝利。
  到了第四世紀,當君士坦丁即位為羅馬皇帝以後,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且在耶城興建莊嚴宏偉的聖墓教堂,耶路撒冷遂變成基督教城市。
  主後614年,波斯王柯斯努二世反叛羅馬帝國,攻陷耶路撒冷,並摧毀所有教堂。但是,過了十四年,東羅馬皇帝赫勒克留,重新奪回聖城。
  赫勒克留到了晚年,因病體衰,將全部精力用在加強內政;這時,狂野的阿拉伯部落,湧入敘利亞,擊敗希臘軍隊,並且於主後636年佔領耶路撒冷。從那時起到十一世紀,阿拉伯人統治耶路撒冷,在這段期間,他們在所羅門聖殿的舊址,建了那座華麗的圓頂岩石寺,相傳那裏是穆罕默德昇天的地方,因此耶路撒冷也成為回教的聖地之一。
  主後1099年,法國洛林公爵高弗黎率領的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成立“耶路撒冷拉丁王國”,且以耶城為拉丁王國的首都。
  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統治耶城不到百年,即告瓦解。在主後1187年被埃及回教國王撒拉丁征服。十二世紀末葉,耶城淪於殘酷的埃及“奴隸”手中。主後1517年,鄂圖曼土耳其吞併埃及,佔領耶路撒冷達四百年;其間,在土耳其偉大蘇丹—蘇利曼大帝的統治下,土耳其人所建的耶城,它的樣式一直保存到現在。
  十九世紀中葉,流落歐洲的猶太人後裔,相繼移民至巴勒斯坦。二十世紀初,“猶太復國運動”的領導者正式發起號召,計劃於巴勒斯坦重建一個獨立的國家,使飄泊的猶太人,重回猶太邦國的懷抱。




  1917年,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軍在陸軍元帥艾倫比的領導下,趕走土耳其人,佔領耶路撒冷。
  1919年,國際聯盟宣告巴勒斯坦由英國託管,並對猶太民族在巴勒斯坦的復國權利作原則性的承認。
  1948年五月十四日,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的託管。同日,以色列臨時會議向全界宣告成立“以色列共和國”,實現了兩千年來猶太人復國的美夢。
  由於以色列的建國,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戰爭演變的結果,耶城分由約但國和以色列統治。一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之後,以色列奪回約但手中的舊城,耶路撒冷才又合而為一。





我心旋律音樂事工: 耶路撒冷願妳平安





文章轉載自 翼報 2005.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