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3, 2012

袁梁惠珍:行過流淚谷(見證連載)一


家庭教會著名領袖袁相忱牧師的妻子、梁惠珍師母見證


本書中的一些細節感人至深:袁相忱牧師夫婦去看望王明道先生,“王先生已經年屆九旬,身體衰弱,眼睛也已完全失明了……他拉住相忱的手,哭著說:“相忱啊,我的好弟兄!我看不見你了!”一邊說著,一邊用手不住地撫摸著相忱。屋裡的人也都哭了……相忱回顧自己,感歎地說:“我這一輩子平平常常,啥也不啥。整天忙,也想不起寫點兒什麼,沒什麼著作……”王先生打斷相忱的話,說:“你別這麼想!沒有著作不要緊,有忠心就夠了!神是看你的忠心,至死忠心到底,必得生命的冠冕!”
忘記中國教會的歷史,就無法看清中國教會的現在。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初期到新舊世紀之交,中國家庭教會走過了半個世紀坎坷不平的信仰之路。走在這條路上的老一代聖徒,其生命經歷正如趙西門老弟兄在詩歌《十架歸路》中所描述的那樣,是“有血、有淚、有爭戰”,且“多風、多雨、多險阻”。當然,在血淚爭戰和風雨險阻之中,軟弱、失敗也有。然而,無論是得勝還是失敗,這些經歷對中國教會來說都是寶貴的。為了使這筆寶貴的屬靈財富能夠得以保存,生命季刊決定出版這套“中國基督徒的半個世紀”叢書。在叢書中,一批有半個世紀信仰經歷的老一代信徒,將他們的生命見證及神學思考記錄下來(或由其他人整理出來),使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見神在中國教會的作為,也可以使年輕一代信徒,對半個世紀的中國教會發展歷程有更多的瞭解。
《行過流淚谷:袁梁惠珍生命見證》已由生命季刊出版,袁師母口述,白民整理。


第一章 第一節

我一九一九年農曆十月十七日出生於中國北方城市天津一戶梁姓的廣東籍人家,是家中的長女,父母為我取名惠珍。
我的祖父梁耀南,字汝輝,原籍廣東肇慶,畢業於清末的廣東黃埔水師學堂,在廣東水師服役。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祖父隨所在的“廣丙”號軍艦奉調北上,加入北洋艦隊作戰,浴血抵禦外敵。戰後,祖父離開水師轉入天津北寧鐵路局工作,從此帶領全家在天津定居下來。
小時候,我看到過祖父珍藏的水師軍服,上衣和帽子上都綴著金黃色的穗子;也聽過他親口講述在海上戰鬥的往事。祖父親身參加過著名的黃海大東溝海戰和威海衛保衛戰,一八九五年初,劉公島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祖父講到他們在風雪嚴寒中從威海衛倉皇撤退,路旁丟落的銀元寶都沒有人去拾,不禁發出深深的感歎,“那時候,顧命不顧錢啦!”
祖父在軍艦上擔任測量。清末水師都使用英文操典,甚至用英文喊口令,所以官兵都有不同程度的英文水準。祖父是水師學堂畢業的,當然英文更是熟練,書寫也很流利,可我看他的中文卻寫得歪歪扭扭,看起來簡直和英文的字母一個模樣了,就故意逗他,問:“爺爺,你是外國人呀?怎麼寫字這樣呀?”祖父笑笑,回答:“我寫慣英文了。”
父親梁巨驥,字展雲,是祖父的獨生子,就讀于天津南開大學。畢業時因成績優秀,被學校推薦出國留學,當時他還沒有和母親結婚,本沒有什麼家庭負擔,但他為了侍奉父母就放棄了這樣的機會,自願留在國內工作。
祖父在鐵路局同時兼有兩份差事,一份是作“洋帳房”,就是用英文來記帳;另一份是“測量-記時”。因為鐵路上必須有精確和統一的記時,但那個時代所通用的機械式鐘錶又經常存在誤差,就需要通過每天定時測量太陽的角度和位置,計算出準確的本地標準時間,以統一調校鐵路局管轄內各處的鐘錶。有時,祖父就在自家的院子裡,拿著一個我們叫不上名字的儀器,對著太陽照,儀器上有一面水銀的鏡子,當反射的太陽光線與儀器上的標誌對成一條直線時,便記下數字,再對照著一本從美國寄來的手冊計算時間。
父親大學畢業後也進入天津北寧鐵路局,先在營業課作課員,不久升任營業課課長。
祖母梁黃氏和母親林貴好也是廣東人,都是信佛的。祖母性情溫和,樂善好施,時常盡力周濟那些在生活上遇到困難的親朋和鄰里。母親曾念過私塾,但是識字不多,十七歲嫁給父親,雖然出身于富商家庭,卻能勤儉持家,不僅能做漂亮的針線活,還能料理一手地道美味的廣東菜。
到我出生的時候,因為有祖父和父親兩個人一共三份在鐵路局裡的優厚薪水,全家居住在靠近鐵路局的河北區新大路二經路多祿裡六號,過著殷實平穩的小康生活。那是一座寬大舒適的院落,有七間中式的平房,房間裡擺設的是全套古舊的硬木傢俱,還雇有傭人做飯、洗衣服。後來隨著弟妹們的出生,家裡人口逐漸增多,又有了專門做衣服的裁縫。長方形的院子有三、四十平米,院裡有單獨的廚房、壓水井和廁所等。房子後面還有一個略小的後院,雖然在北方定居生活已經多年,全家人仍保持著廣東人喜食生鮮的飲食習慣,因此後院除種植一些花草之外,常年籠養著一二十只雞鴨,還有一個水泥砌成的池子,裡面總是存有一二十條鮮活的鯇魚。那個時代,水泥被稱為“洋灰”,是中國不能生產的,能用昂貴的進口“洋灰”在家裡砌魚池子,可不是尋常家庭可以做到的。(未完待續)
 
本文版權歸生命季刊所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