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1, 2012

行善的動機

羅腓力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
在使徒時代社會窮困的人很多,富足的人佔少數;今日社會雖有科技之助,但仍未能將貧富兩個極端拉近,對善行與救助的需要仍然很大,分享成為社會安定的一種必須。然而,論及行善,我們不得不檢討行善的動機。
一、行善的動機
「市恩不如報恩」。當今社會的好些慈善事業都在「市恩」。市即買賣之意,施與別人的人,期望別人有所回報,施的目的在於獲取。沽名釣譽市者也,有如戰國的孟嘗君,有馮諼為他「市義」,到封地(債區)焚燒債卷,眾人欠的不必還了!表面看去他是善者仁翁,其實他是為收買人心,鞏固地位。
有些人就是如此,行善似為好心,但動機實為自己;似是施捨,實為獲取。但對他人的真心的關心才是神所喜悅的。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在明處報答你」(太6:1-12),如果我們行善無不良動機,就可討神的喜悅,神會使用,我們不求報答也得著報答,因為天父在暗中鼓勵這樣不求報答的善行。
二、行善為報神恩
透過報答神恩去行善,才是行善的最正確的動機。使徒保羅撇世從主,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保羅的日子,人手短缺,甚至善款也要親自處理,保羅不單不貪財,還為了善事,他曾在外邦教會收捐款,親自送到耶路撒冷教會。保羅為了報答主恩而行善,才是真的行善。
三、人人都當行善
就個人來說,人人都當報恩,人人都當行善,就算自己生活也貧困,若願意分享的話,仍可與比自己更貧窮的人一同享用;不但報答施恩的人,施惠的人,更報答主的大恩。這樣要比「市恩」有意思的多,是真的慷慨,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而思恩,知恩,報恩,才會快樂。
四、時常檢討事奉的動機
不但行善,在教會裏一切聖工人員亦當檢討自己事奉的動機。感謝主!許多弟兄姊妹奉獻他們血汗的入息十分之一,用時間去擔任職務,使教會事事有人,人人有事,按恩賜去事奉。但願屬主的人都常常檢討自己事主的動機,看是否純正為神而作。
動機是一種心意,如果你對人有善意,美意,也要令對方能會意。附加福音信息,有時雖有善意,但可能方式上不合適,得罪對方,也要向對方說:「我是無意的,對不起」。行善是出於至善之意,是報答神恩,任何方式的不純動機,都是得罪神的行為。
五、行善之前要禱告
行善之前要禱告,不要錯用主給我們的資源,我們要行真善事,就得依從聖經,因為世界的事有真有假,善行後的動機不一定是行善。許多有野心的人就喜歡用混水摸魚之法來混淆視聽,捕魚前先把水攪至混濁,魚兒就迷失,容易被捉到了。古往今來不少野心人士,有以混水摸魚達到自私的目的,其行善的目的不是為別人,乃是為自己得地位,權力,名譽。所以我們要洞悉動機才給於支持。我們行善也要有智慧,要真心,因人是看外貌,神是看內心—內心的動機。
所羅門的箴言勸告我們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言2:27)。
(作者為宣道會退休牧師)


讓我愛而不受感戴




福音文宣社 雙月刊 222期 Nov/Dec 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