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篇
這首詩和先前那首一樣,也是字母詩,並且題目也是哈利路亞,但內容則是關乎聖民的福樂;聖民蒙福,神就大得榮耀,我們無論因何事喜樂,都應當稱謝他。這首詩詮釋了前詩最後一句話,充分體現敬畏神、遵行他命令的果然是我們的智慧。這裡說的是:
I。義人的特點(第 1 節)。
II。義人的福份。
1. 有福份傳承給他們的後裔(第 2 節)。
2. 有福份臨到他們自己。
(1)外在內在都興旺(第 3 節)。
(2)安慰(第 4 節)。
(3)智慧(第 5 節)。
(4)穩固(第 6-8 節)。
(5)尊榮(第 6,9 節)。
III。惡人的痛苦(第 10 節)。本詩把善與惡、福與禍都擺在我們面前。每當我們歌唱這首詩,應當以詩中所形容的蒙福之人的特點,來教導並勸誡自己,也彼此教導勸誡,還要以詩中所應許給成聖之人的福份和安慰,來安慰並鼓勵自己,也彼此安慰鼓勵。
義人的特點
1-5。1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敬畏耶和華,甚喜愛他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2 他的後裔在世必強盛;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3 他家中有貨物,有錢財;他的公義存到永遠。4 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他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5 施恩與人、借貸與人的,這人事情順利;他被審判的時候要訴明自己的冤。
詩人一開始呼籲我們要稱讚神,但他馬上自己又稱讚起神的百姓來;這是因為百姓無論得什麼榮耀,都是從神而來,也都要回歸於他;他配得他們的稱讚,他也稱讚他們。我們實在應當讚美耶和華,因為世上有一種民敬畏他、事奉他,同時又是蒙福的民,並且這兩樣都完全出自神的恩典。這裡說的是:
I。宣告什麼樣的人有福,有何應許賜給他們。
1. 他們以敬虔為原則。得享神百姓福樂的,都是真心擁戴神治理的人,而不是滿口主啊、主啊的人。
(1)這樣的人一貫敬畏神,畏懼他的威嚴,尊重他的意願。凡敬畏耶和華的(第 1 節),便為有福。
(2)這樣的人喜愛自己的本份。他們以兒子的心敬畏耶和華,敬他為父,喜愛他的命令,不是以奴僕的心,喜愛他的命令和其中的公平和良善;神的命令寫在心裡,甘願順服,並且稱之為輕省、愉悅的軛;喜愛鑽研學習神的命令,誦讀,聆聽,默想;參考 1:2。他們不但喜愛神的應許,也喜愛他的訓詞,不但以神的恩惠為樂,也以順服於神的治理為樂。他們喜愛盡本份,事奉起神來得心應手,並且在事奉中喜樂,勝過世上任何職業或享樂。他們在信仰上所行的,都是出於真心,因為他明白信仰的妙處,也明白信仰的益處。
2. 他們口裡心裡都誠實無偽。這裡稱他們為正直人(第 2,4 節),乃是表裡如一,誠實待神,誠實待人。沒有誠信就沒有信仰;誠信是福音完全。
3. 他們凡事既公平又仁慈: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第 4 節),不敢傷害任何人,而是盡力為他人造福,並且本著憐憫仁慈的原則。前面那首詩提到神的時候說: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111:4),這裡則說義人有恩惠有憐憫;我們本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以弗所書
5:1),本該像他那樣有憐憫。義人不但有憐憫,也有公義,行善所需的財物,都是誠實得來。神恨惡把搶奪來的獻為燔祭,義人也恨惡。義人的恩德表現在(第 5
節):施恩與人,借貸與人。有時借貸也是愛心的表現,和贈與一樣,因為這樣可以促使對方殷勤誠實。經上說:他終日恩待人,借給人(37:26);他本著正確的原則,不是放高利貸,也不僅僅是出於慷慨,而純粹是出於愛心;他按著正確的方法,不是勉強,而是喜樂,帶著愉悅的神情。
II。有何福份賜給具備這些特點的人。敬畏耶和華,這人便為有福,大大有福。不管世人怎麼看,怎麼說,神說他們有福;既然神說他們有福,他們就真有福。
1. 義人的後裔因他而得福(第 2 節):他的後裔在世必強盛。也許他自己在世未必出名,未必強盛,但他後裔要因他的緣故而強盛。信仰令許多家族崛起,雖未必顯赫,卻是堅立。義人若在天上享福,後裔在地上強盛,他們便承認這是因為先祖的福份臨到他們。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後代若踏著先輩的腳蹤,就必更加蒙福,因他們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羅馬書 11:28),聖約也是這樣說的:我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創世記
17:7);但惡人後裔的名,必永不提說(以賽亞書 14:20)。願敬虔父母的後代珍惜這一點,凡事謹慎,不可廢去正直人的後裔所得的福份。
2. 他們要在世興旺,尤其是他們的靈魂要興旺(第 3 節)。
(1)只要對他們有好處,必有富貴臨到他們:義人的貨物和錢財在家中,不在心裡(就是說他們並非貪財之人),也許握在手裡的不多(因他才剛開始興起),而是在家中,等他離世,家人必富足。
(2)但更美的是他們要大得屬靈意義上的福份,那才是真財富。他家中有貨物,那是要留給別人的;但他的公義卻使自己得安慰,且要存到永遠。恩德勝於金子,因比金子更耐用。義人有貨物錢財,卻仍持守信仰,在順境中持守純正;許多人在風暴中持守純正,及至雨過天晴,就拋棄了純正。人若得了世上的財富,在敬虔的事上仍不冷卻,仍一如既往,那就是一種福份;這樣的福份連同貨物和錢財一起傳承給後代,後裔不但繼承先祖的產業,也繼承先祖的美德,真是蒙福之家。然而義人的公義之所以存到永遠,乃是因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得前書 5:4)。
3. 他們在苦難中要得安慰(第 4 節):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這裡暗示義人也可能落在苦難中;這裡的應許並不保證他們免受苦難。普通的人生災禍,他們都有份;但他們雖坐在黑暗裡,耶和華卻作他們的光(彌迦書 7:8)。他們必在苦難中得扶持,得安慰;他們身處逆境,心靈卻是輕省的,心中自有亮光。埃及黑暗之災中,唯有以色列家中有光。他們必在合宜的日子,也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蒙拯救脫離苦難;夜色最幽暗的時候,就是天快要亮了;不僅如此,經上還說:到了晚上才有光明(撒迦利亞書
14:7)。
4. 他們有智慧管好自己的事(第 5 節)。若按神的旨意妥善管理產業,加添產業就不靠神蹟,而是靠自己的聰明智慧:這人事情順利,他的神教導他務農相宜,並且指教他(以賽亞書 28: 26)。善管自己的事務,不論是收取還是積攢(積攢乃為捐出),都凡事順利,這是義人的特點。這可理解為義人行善捐輸:施恩與人,借貸與人,並且通達,恰到好處,所贈的對象合宜,所贈之物合宜,所贈的時間和數量也都合宜。這樣的通達人,神應許要賜給他更多。善用智慧的,都覺得智慧不可或缺,都向神求,神也必賜給他(雅各書 1:5)。這人言語通達(原文如此),最要求有智慧的,莫過於控制自己的舌頭;神賜給誰智慧,誰就有福。
義人的福份;惡人的痛苦
6-10。6 他永不動搖;義人被紀念,直到永遠。7 他必不怕兇惡的信息;他心堅定,倚靠耶和華。8 他心確定,總不懼怕,直到他看見敵人遭報。9 他施捨錢財,周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他的角必被高舉,大有榮耀。10 惡人看見便惱恨,必咬牙而消化;惡人的心願要歸滅絕。
在這幾節經文裡:
I。聖民得滿足,並且穩固。義人有福,在於他永不動搖(第 6 節)。撒但和他的差役試圖動搖他,但他的根基穩固,永不動搖,至少不永遠動搖;即便暫時被晃動,也很快穩定下來。
1. 義人的名聲穩固,這是很大的滿足。義人應當有好名聲,有行善的名聲,在神、在人都是如此:義人被紀念,直到永遠(第 6 節);從這個意義來說,他的仁義存到永遠(第 9 節),就是他的義要被紀念,直到永遠。有人千方百計毀壞義人的名聲,對他百般辱駡,但他必顯出他的清白,即便在身後,他的尊榮也要存留。有些出名的義人,在世被人永遠紀念;後世只要一讀聖經,就紀念他們的事蹟。許多已故義人仍得紀念,但在天上才是真正的永遠紀念,仁義的尊榮連同仁義的賞賜,都在那裡存到永遠,就是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得前書 5:4)。他們在地上被遺忘,被藐視,卻在天上被紀念,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得前書 1:7);那時,義人的角必被高舉,好比征服者的角。惡人因驕傲舉起角來,但必被砍斷(75:5,10)。虔誠人因謙卑的緣故,把自己的角放在塵土中(約伯記 16:15),但日子將到,他們的角必被高舉,大有榮耀。義人的榮耀尤其表現在他們慷慨,捐贈窮人:他施捨錢財,周濟貧窮,並且不限於一條渠道,不只是針對幾個特別關心的對象,而是範圍很廣,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傳道書 11: 2),在各水邊撒種(以賽亞書 32:20),並且越撒,財物加添也越多;這就叫做他的仁義存到永遠。周濟窮人稱之為義,不是說使人稱義,不是惡行得贖,而是因為這些都是善舉,理當去行,若無愛心,就是不仁,就是不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言 3:27)。周濟窮人的榮耀要存到永遠,在審判的日子要被紀念。我餓了,你們給我吃(馬太福音 25:35)。使徒引用這句經文,來引導並鼓勵行善捐輸的事(哥林多後書 9:9)。
2. 義人心如止水,這樣的滿足更大;他所誇的專在自己,不在別人(加拉太書 6:4)。他永不動搖,無論發生何事,都不會偏離本份,也不會失去安慰,因他總不懼怕,他心堅定(第 7-8 節)。這是義人的特點,也是義人的安慰。他們盡力把心思都放在神身上,便可做到平靜安逸,不受攪擾;並且神應許賜給他們心中安定的緣由,又賜給他們恩德,能夠做到心中安定。請注意看:
(1)屬神的百姓不怕兇惡的信息,不怕聽見壞消息,這是他們的本份,也是他們的利益;聽見壞消息不會舉手無措,不會擔心事情越來越糟,無論發生何事,無論有何威脅,都能像蒙福的保羅那樣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使徒行傳 20:24);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我們也不害怕(46:2-3)。
(2)立定心志是對付怕聽兇惡信息的良方。若能保持心思穩定,管住自己的心思,便可將自己的意願臣服於神的意願,控制情緒,心如止水,即便環境極不穩定,也能泰然處之,不致驚惶怯懦。
(3)信靠神是立定心志的最佳途徑,也是最確的途徑。我們憑信心拋錨在神的應許,神的話語,於是就歸向他,在他裡面得安息。人心不能安定在別的地方,只能安定在神的真理之中,並且要得滿足,在那裡尋見穩固的踏足之地。
(4)人若憑信心立定心志,便可安心等候到底:總不懼怕,直到他看見敵人遭報,就是說,直到他來到天堂,在那裡看見撒但連同一切屬靈爭戰的敵人都被踏在腳下,好比以色列人看見埃及人橫屍岸邊。哈蒙德博士將之理解為:直到他正視他的敵人,就是直到他坦然面對,勇敢地看著他們,表示不再伏在他們的權勢之下。聖徒在回顧自己所受的苦難和壓力時,若能像保羅那樣,在回顧自己所受的逼迫時說:但從這一切苦難中,主都把我救出來了(提摩太后書 3:11),便可心滿意足。
II。罪人煩惱(第 10 節)。有兩件事攪得他們心神不寧:
1. 義人蒙福:惡人看見義人興旺,得享尊榮,便惱恨。惡人心中惱恨,因為他們看見義人的冤情得洗刷,卑微的身份得尊重,看見被恨惡、被輕看、被尋索性命的天之驕子升為高,管轄他們(49:14);看見這一切,他們就咬牙而消化。這樣的事在今世常有發生。聖徒蒙福,為惡人所妒忌,這樣的妒忌使他們骨中朽爛。但這要完全應驗在另一個世界;在那裡,罪人遠遠看見亞伯拉罕,並有拉撒路在他懷中,眾先知都在神的國裡,他們卻被趕到外面,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路加福音 13:28)。
2. 惡人自己的失望:惡人的心願要歸滅絕。他們的心願完全是屬世的,屬血氣的,被世界和血氣所控制;所以,這些東西一旦成為過去,他們的喜樂自然也就成為過去,所有的指望都被剪除,且必永遠蒙羞,他們的盼望好比蜘蛛網一般。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