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篇
詩人在前面兩首詩裡頌讚
神的智慧、權能和良善,尤其是對待屬他的會眾,這裡則用一些實例來體現神普世的護理關愛,尤其是當他們身處患難的時候;他不僅是聖民的王,也是萬邦的王,不僅是以色列的神,也是全地的神,人類共同的父。儘管這是特別針對以色列人,但也有不屬於以色列國民的人敬拜真神,就連那些拜偶像的,也知道有一位至高的神明,也會在急難中仰望他,超過諸神。對於這樣的人,當他們在急難中禱告的時候,神特別關心他們。
I。詩人提到一些人生最常見的禍患,表明神幫助在困境中掙扎的人,回應他們的禱告:
1. 被逐被趕散的(第 2-9 節);
2. 被擄被囚的(第 10-16 節)。
3. 疾病纏身的(第 17-22 節)。
4. 海上遇險遇難的(第 23-32 節)。
這些代表所有類似的危難;凡呼求神的,他就作他們隨時的幫助。
II。他提到各樣關於列國列族的事件,神的百姓應當注目於神的手,歡喜承認他的良善(第 33-43 節)。我們若身處同樣或類似的困境,若能唱這首詩,並將之應用於自己,就得安慰;即便我們沒有這樣的困境,但別人有,或曾經有,我們也理當因他們蒙拯救而榮耀神,因為我們本來互為肢體。
勉勵眾人要稱頌神
1-9。1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2 願耶和華的贖民說這話,就是他從敵人手中所救贖的,3 從各地,從東從西,從南從北,所招聚來的。4 他們在曠野荒地漂流,尋不見可住的城邑,5 又饑又渴,心裡發昏。6 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7 又領他們行走直路,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8 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9 因他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饑餓的人得飽美物。
這裡說的是:
I。從廣義上呼召所有的人都來稱謝神(第
1 節)。願所有唱這首詩的人,或以這首詩為禱告詞的人,都一心稱謝耶和華;即便沒有特別稱謝的緣由,也可從神的普世良善中得著稱謝的題材。在源頭,他本為善,在溪流,他的慈愛永遠長存,永不斷絕。
II。特別要求耶和華的贖民來稱謝神,這可從靈意的角度,應用於一切有份於至大的救贖主、蒙他拯救脫離罪惡和地獄的人。在世人中,他們最應該說:神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他們都是神四散的子民,基督為他們死,將他們從各地聚集歸一(約翰福音 11:52;馬太福音 24: 31)。但這裡似乎說的是今世的拯救,乃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神把他們搭救出來(第 6節)。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雅各書 5:13)。你們中間有禱告的呢,神就必垂聽,必幫助。苦難達到了極致,就是呼求神的時候;平時輕聲禱告的,到那時大聲呼喊,也就是神出手相助的時候。經上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創世記 22:14)。
1. 他們在敵人的地盤,但神將他們救出來:他從敵人手中所救贖的(第 2 節),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撒迦利亞書 4:6),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以賽亞書 45:13),乃是倚靠神的聖靈在人心裡動工。
2. 他們被趕散,無家可歸,在密雲黑暗的日子散到各處,神從那裡救回他們來(以西結書 34:12),重新成為一國之民(第 3 節);參考申命記 30:4。神知道屬他的人,知道在何處找到他們。
3. 他們漂流在曠野,無路可走,沒有可居住之地(第 4 節)。即便蒙救贖脫離了敵人的手,從各地被招聚來,但在回家的路上,穿過乾涸荒蕪的沙漠,仍有喪命的危險。他們在曠野漂流,沒有路,沒有伴侶,在荒地漂流,沒有住處,沒有食物,尋不見可住的城邑,無處得補給。但神領他們行走直路(第 7 節),引導他們去往客棧,甚至引導他們去往人家,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有人住的地方,甚至是他們能住的地方。這可應用於一般的客旅,尤其是那些穿行於亞拉伯荒地的人,想必他們常在那裡迷失;但許多身處這樣困境的,都得了奇妙的解脫,真正死的不多。注意:我們出門在外,或出去或回來,都要仰望神慈愛的手,他藉著天意引導我們走直路,且為我們預備吃喝和歇息的地方。也可能(如有的人所理解的)這指的是以色列民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經上說:耶和華在曠野領他們繞圈子1(申命記 32:10),但這裡則說他領他們行走直路。神的路在我們看來似乎是繞圈子,但最終必顯明是直路。這也可應用於我們在今世的光景;活在世上好比身在曠野,在這裡沒有長存的城,只能住帳棚,像客旅,像寄居的。但我們是在他智慧良善的天意引導之下,只要委身於他,他就必領我們行走直路,前往那有根基的城(希伯來書 11:10)。
1欽定本將申命記 32:10 中的「環繞他」譯為「領他繞圈子」。
4. 他們快要餓死了(第 5 節):又饑又渴,心裡發昏。行路勞累,疲憊不堪,幾乎支撐不住。生活富裕、飽食終日的人,不能體會何為饑渴,何為貧乏。以色列人在曠野,有時就是如此;其他出門在外的也可能是這樣;但神按他的旨意,總能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饑餓的人得飽美物(第 9 節)。以色列人雖缺乏,卻得了及時的供應,許多人也在走投無路之際,得了奇妙的解脫。引導我們的神,天天餵養我們,一生如此,給我們吃的,也餵養我們的靈魂,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凡是饑渴慕義的(馬太福音 5:6),渴慕神的,渴慕永生神的,渴慕與他相通的,都必因他居所的美福知足了(65:4),在恩典中是如此,在榮耀中也是如此。凡領受了恩典的,都應當為這一切稱謝他,作為回報(第 8
節):但願人(特別是蒙神解脫的人)因耶和華的慈愛稱讚他,尤其是因他向人所行的奇事稱讚他,也因他向別人所行的奇事稱讚他!注意:
(1)神的慈愛之工乃是奇事,由於人軟弱,所以是奇妙的大能,又由於人不配,所以是奇妙的恩典。
(2)領受了神的憐憫,自當以稱謝來回報。
(3)我們應當承認,神不僅恩待他的兒女,也恩待普世的人;不僅恩待我們,也恩待別人。
神善待被囚的人
10-16。10 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被困苦和鐵鍊捆鎖,11 是因他們違背神的話語,藐視至高者的旨意。12 所以,他用勞苦治服他們的心;他們仆倒,無人扶助。13 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14 他從黑暗中和死蔭裡領他們出來,折斷他們的綁索。15 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16 因為他打破了銅門,砍斷了鐵閂。
我們要看見神善待被擄被囚的人。請注意看:
1. 苦難的形容。被囚的人被說成是坐在黑暗中(第 10 節),坐在漆黑的牢房,封閉的監獄,表示灰心沮喪的處境;他們又是坐在死蔭裡的人,表示不但苦難極大,而且極其危險。囚犯往往被判了死罪,坐在牢裡,沒有被釋放的指望,只好逆來順受。他們往往被困苦和鐵鍊捆鎖,像約瑟那樣。被囚是極大的災禍,我們應當珍惜自由,且為此感恩。
2. 苦難的緣由(第 11 節):是因他們違背神的話語。故意犯罪就是違背神的話語,是違背他的真理,干犯他的律法。他們藐視至高者的旨意,以為自己不需要,又以為沒什麼用;人若不願接受神的旨意,那就不能得幫助。人若藐視先知預言,不顧自己良心的責備,也不顧朋友的正確批評,就是藐視至高者的旨意;這樣的人因此受苦,不只是懲戒,也是叫他們回頭,不再悖逆。
3. 苦難的目的:乃是治服他們的心(第 12 節),叫他們因罪謙卑,看低自己,摒棄一切自高自大的念頭。苦難臨頭,就應當學習謙卑;倘若心裡不謙卑,不破碎,仍然自高自大,剛硬不化,那就不但失去苦難的好處,還阻擾神的意思,在苦難中和他背道而馳。辛苦得來的產業是否落了空,身敗名裂?高抬自己的是否仆倒,無人扶助?願這些都能叫人謙卑認罪,接受刑罰,謙卑求告神的憐憫和恩典。
4. 苦難中的本份,就是禱告(第 13 節):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儘管先前也許沒有把神放在眼裡。被囚的有大量時間禱告,一旦得了自由,反倒沒有時間;他們明白自己需要神的説明,儘管先前以為沒有神也不錯。人若身陷苦難,第一感覺就是呼喊,但恩德卻引導他們向耶和華呼喊,因為苦難從他而來,也唯有他才能挪去。
5. 蒙拯救脫離苦難: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就拯救他們(第 13 節)。他從黑暗中領他們出來,得見亮光,乃是雙倍的甜蜜和佳美,從死蔭裡領他們出來,得著生活的安慰,得著自由,對他們而言,如同死裡復活(第 14 節)。他們被捆鎖了嗎?他折斷他們的綁索。他們被囚禁在堅固城嗎?他打破銅門和鎖在門上的鐵閂;他不是把鐵閂放回去,而是砍斷鐵閂。注意:神一旦施行拯救,再大的阻攔也擋不住。銅門鐵閂不能攔阻他與他百姓同在(他在監獄與約瑟同在),也不能攔阻他的百姓在所定的日子得釋放。
6. 蒙神釋放的,理當有所回報(第 15
節):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稱讚他,以自己切身經歷,與人分享,因他的良善充滿全地,充滿世界和住在其間的(24:1)。
神善待苦難中人
17-22。17 愚妄人因自己的過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18 他們心裡厭惡各樣的食物,就臨近死門。19
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20 他發命醫治他們,救他們脫離死亡。21 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22 願他們以感謝為祭獻給他,歡呼述說他的作為!
身體的病痛是今生的另一樣災禍,給我們機會在恢復的時候經歷神的慈愛;這也是詩人在這幾節經文中談到的;我們從中可見:
I。我們得病乃是因為自己犯罪,所以理當禱告(第 17-19 節)。
1. 靈魂的罪孽是疾病的起因。我們得病,乃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愚妄人因自己的過犯便受苦楚,因所犯的罪受管教,又得醫治,除去犯罪的傾向。沒有罪,就沒有疾病;但既有今生的過犯,心裡的罪孽,疾病就在所難免。罪人都是愚妄人,自己害自己,損害自己的利益,不只是屬靈的利益,也包括屬世的利益。他們生活沒有節制,危害身體健康,放縱情慾,危及性命。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愚妄,急需管教的杖把纏累在心裡的愚妄除去。
2. 身體的軟弱是疾病的結果(第 18 節)。人們生了病,心裡厭惡各樣的食物;不僅沒有胃口,吃了不能消化,還會噁心、反胃。他們可從罪的刑罰意識到罪的存在:貪愛可朽壞的食物,一旦得了病就厭食,平時所愛的美食也覺得厭惡;貪得無厭的,如今什麼都不能要,貪食好酒之徒,後來往往如此。沒有了胃口,就生不如死:臨近死門;他們擔心自己已到了墳墓的邊緣,周圍的人也跟著擔心,仿佛隨時會滅亡。
3. 這時的禱告很有必要:於是他們哀求耶和華(第 19 節)。你們中間有得病的呢,他就該禱告(雅各書 5:13);也要為他禱告。禱告是一切病痛的良藥。
II。我們病得醫治乃是因為神的大能和憐憫,所以理當感恩。參考約伯記
33:19,28。
1. 病痛中人若呼求神,神就給他們平安的回應。他們呼求他,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第
19 節),除去他們的憂慮,免去他們的懼怕。
(1)他做這些事輕而易舉:他發命醫治他們(第 20
節)。這可應用於基督在世的時候行神蹟治病,只需一句話,說:你潔淨了吧(馬太福音 8:3),你痊癒了(馬可福音 5:34),事就這樣成了。這也可應用於靈魂得醫治,就是恩典的聖靈使人重生;他發出命令,醫治靈魂,使靈魂信服、悔改、成聖,這些都是藉著他的話語。我們平時從疾病中康復,都是神按他的旨意說話,事就成了。
(2)他做這些事大有功效:他救他們脫離死亡,使他們不致滅亡,也不必擔驚受怕。神無所不能,能殺戮,又能叫人復生,能叫人下入墳墓,又能叫人復活,能使人歸於塵土,又說:你們世人要歸回(詩篇 90:3)。
2. 凡從病中康復的,理當以讚美來回應神(第 21-22 節):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都稱讚他,尤其是得著神所賜的新生命、並且用這新生命事奉他的,更應當如此;願他們以感謝為祭獻給他,不只是將感謝祭帶到壇上,也將感恩的心獻給神。心裡感恩乃是上好的感謝祭,蒙耶和華悅納,勝過牛和公牛。願他們歡呼述說他的作為,榮耀他,也激勵別人。只有活人,活人必稱謝你(以賽亞書 38:19)。
神善待出海的人
23-32。23 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經理事務的,24 他們看見耶和華的作為,並他在深水中的奇事。25 因他一吩咐,狂風就起來,海中的波浪也揚起。26 他們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他們的心因患難便消化。27 他們搖搖晃晃,東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他們的智慧無法可施。28 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領出他們來。29 他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30 風息浪靜,他們便歡喜;他就引他們到所願去的海口。31 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 32 願他們在民的會中尊崇他,在長老的位上讚美他!
詩人在此呼召在海難中蒙拯救的人歸榮耀給神。以色列人中經商的不多,但他們的鄰國泰爾和西頓,卻多有經商的;可能這部份內容特別針對他們。
I。神的大能常顯現在海上(第 23-24 節),常向在海上坐船的人顯現:水手、商人、漁夫、客旅、在大水中經理事務的。想必唯有經理事務的,才會冒險出海(所羅門興趣極廣,經上卻沒有說他喜愛行船),但若有事出海,辦正事出海,便可憑信心將自己放在神的保護之下。他們看見耶和華的作為並他的奇事;他們多半生在陸地,長在陸地,海上的一切極為新鮮,神的作為更令人驚訝。深水本身就是一件奇事,其遼闊,其鹽分,潮漲潮落。海中多姿多彩的活物是一件奇事。願一切出海的,因所見的奇事,思想並稱讚無盡完美的神,因為大海為他所有,為他所造,也為他所掌管。
II。神的大能尤其體現在海上的風暴,遠比陸地上的可怕。請注意看:
1. 海上的風暴何等危險可怕。神成就他命的狂風(148:8),那時深水就顯出奇事來。他興起狂風,好比君王下令召集大軍。撒但裝作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以弗所書 2:2),但那不過是假的;空中的權能由神掌管,由不得撒但。狂風興起,海中的波浪也揚起(第 25 節)。那時船隻在風口浪尖顛簸,像網球一般;他們上到天空,又急劇落下,仿佛下到海底(第 26 節)。從未見過的人以為這船不可能在海上存活,不可能乘風破浪,以為下一個海浪就會將其淹沒,不再浮上來;但神賜給人聰明智慧,造出的船可以奇妙地浮在水面上,並且神以他特別的天意保護船隻完好無損,令人驚奇。船隻顛簸的時候,他們的心因患難便消化;風浪極大的時候,即便是經常出海的,也難以掩飾自己的恐懼,他們搖搖晃晃,頭暈目眩,東倒西歪,嘔吐不止,好像醉酒的人;全船的人都驚惶,他們的智慧無法可施(第 27 節),不知如何活命;他們所有的聰明智慧都被吞沒,幾乎放棄希望;參考約拿書 1:5 等。
2. 這時候的禱告何等及時。凡出海的,都有遇險的心理準備,而最好的準備就是確保能藉著禱告來到神面前,那時便可哀求耶和華(第 28 節)。常言道:想要學會禱告,就應當出海;但我說:想要出海,就應當學會禱告,習慣禱告,乃至在患難中更加坦然來到施恩座前。即便是外邦的水手,在風暴中也是各人哀求自己的神(約拿書 1:5);但以耶和華為神的,都可在當時乃至任何時候得著他強有力的幫助,即便自己辦法窮盡,信心卻不窮盡。
3. 神有時回應遇海難之人的禱告,那是何等奇妙:他從他們的禍患中領出他們來:
(1)大海平靜:他使狂風止息(第 29 節)。大風平息,只發出微聲細語,使海浪沉睡,海面平靜,面帶微笑。基督平息風浪,證明他不是凡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馬太福音 8:27)。
(2)水手輕省:風息浪靜,他們便歡喜,吵嚷聲止息,心裡的恐懼也止息。風平浪靜令人想往,也悅人眼目。
(3)航程大功告成:他引他們到所願去的海口(第 30 節)。同樣地,他平安帶領他的百姓,經過各樣狂風驟雨,奔走天路,最終到達所想往的港口。
4. 人若平安出海歸來,尤其是蒙拯救脫離大難,應當以感謝為祭榮耀神,這是理所當然的。願他們在暗中稱謝神,與家人一同稱謝神;願他們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稱讚他(第 31 節)。願他們在人前稱謝神(第 32 節):在民的會中尊崇他,在長老的位上讚美他;願他們榮耀神,在民中豎起拯救的紀念碑,也鼓勵別人信靠他。
天意的奇妙
33-43。33 他使江河變為曠野,叫水泉變為乾渴之地,34 使肥地變為鹼地;這都因其間居民的罪惡。35
他使曠野變為水潭,叫旱地變為水泉。36 他使饑餓的人住在那裡,好建造可住的城邑,37 又種田地,栽葡萄園,得享所出的土產。38 他又賜福給他們,叫他們生養眾多,也不叫他們的牲畜減 少。39 他們又因暴虐、患難、愁苦,就減少且卑下。40 他使君王蒙羞被辱,使他們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41 他卻將窮乏人安置在高處,脫離苦難,使他的家屬多如羊群。42 正直人看見就歡喜;罪孽之輩必塞口無言。43 凡有智慧的,必在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華的慈愛。
詩人在前面歸榮耀給神,因他拯救苦難中人,這裡歸榮耀給他,因為天意變更,有時給世人萬務帶來驚人的轉變。
I。他舉例說明這些轉變。
1. 肥沃的變為荒蕪,荒蕪的變為肥沃。今生的福份在很大程度上倚靠我們所在的土壤。
(1)世人犯罪,往往使肥沃的土地變得面目全非,不肯為人效力(第 33-34 節)。河流灌溉的地有時變為曠野,水源充足的地,如今水泉不多,變為乾渴之地,變為沙地,水源不足,長不出有價值的東西來。許多肥地變為鹼地,不只是自然原因,也是神公義審判的結果,要刑罰其間居民的罪惡,譬如所多瑪谷變成了鹽海。注意:土地壞,那是因為其上的居民壞。不將出產的獻給神,反倒用五穀新酒去事奉巴力,難怪地裡長不出東西來。
(2)神的慈愛常常改變荒蕪的土壤,使曠野,就是乾涸之地,變為水潭(第 35 節)。迦南地曾經是最為富饒的地,如今成了貧瘠、無用、無價值的彈丸之地,正如經上所預言的(申命記 29:23)。我們所在的地曾經多半是未開墾的荒地,如今滿有美物,乃是神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哥林多前書 12:24)。看看美洲的種植園和殖民地,再比一比許多曾經聲名顯赫、如今荒涼的亞洲和歐洲各國,便知所言不虛。
2. 貧窮的家庭興起,成為富足,而興旺的家庭則淪為貧窮,走向衰殘。展望世界:
(1)可見許多原先微小、先祖卑微無名的,後來壯大(第 36-38 節)。原先饑餓的,如今住在肥沃的土地上;他們紮根,定居,為自己也為後代,建造可住的城邑。天意將好地交在他們手裡,他們在其上建造。城邑興起,源自人口增多。人不能光有地,沒有住處,因而要建造可住的城邑,也不能光有住處,沒有地,因而要種田地,栽葡萄園(第 37 節),就是君王也受田地的供應(傳道書 5: 9)。不過田地縱有水源,若不撒種,就不能出產,葡萄園若不栽種,也不能結果;人的勤勞離不開神的賜福,而神的賜福又是勤勞的冠冕。土地肥沃,更應當勤奮,也鼓勵我們勤奮;一般來說,勤奮加上神的賜福,便可致富。他賜福給他們,叫他們生養眾多,很快就多起來,也不叫他們的牲畜減少(第 38 節)。如今和起初一樣,都因著神的賜福,大地和萬物滋生繁多(創世記
1:22),牲畜增多,土產增多,都倚靠神。神若許可,牲畜也會大大減少,人就吃虧。
(2)我們常常見到有人忽然興起,又忽然落下,歸於無有(第 39 節),在逆境中減少且卑下,所剩的日子與原先的一樣卑微;也有人快速興起,後人卻快速凋零,所積攢的盡數散去。注意:世上的錢財乃是無定之物,滿有錢財的,越來越以為穩妥,卻不知不覺盡數失去。所以經上稱為錢財的迷惑(馬太福音 13:22),不義的錢財(路加福音 16:9)。神有許多辦法叫人貧窮,可通過暴虐、患難、愁苦,正如他試煉約伯,使他降為卑。
3. 在世高高在上的被降為卑,而卑微可鄙的反倒得尊榮(第 40-41 節)。我們看見:
(1)君王被推翻,身陷窘境。他使君王蒙羞被辱,曾經膜拜他們的,如今輕看他們。凡自以為高的,神把他們降為卑,並使他們變為愚昧,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他挫敗他們的計謀,不能自持,不能作威作福,無路可走,無計可施。我們在經上見過這樣的事(約伯記 12:24-25)。
(2)地位卑下的,坐上了尊位(第 41 節):他卻將窮乏人安置在高處,從灰塵裡抬舉貧寒人(撒母耳記上 2: 8;詩篇 113:7-8),登上榮耀的寶座。受苦的,被踩踏的,不但蒙拯救,還被安置在高處,脫離苦難,脫離仇敵,原先在他們以下,如今要在他們以上。使他榮上加榮、地位穩固的,是生養眾多:他的家屬多如羊群,又多,又有出息,又能相互合作,又謙遜,又好相處。賜給他們食物的,也賜給他們人口。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127:5)。家族得建立,得壯大,應當感謝神。不要嫉妒君王,也不要輕看窮人,因為神有許多辦法改變他們的環境。
II。詩人從這些現象學功課;這些驚人改變的作用在於:
1. 安慰聖民。他們看見這些變化就歡喜(第
42 節):正直人看見就歡喜,就歸榮耀給神,因他彰顯他的屬性,他掌管世人。義人看見神掌管世人,好比窯匠掌管泥土,用他們來成就自己的旨意,看見諸多事實證明,在地上果有施行判斷的神(58:11),不禁大得安慰。
2. 叫罪人閉口:罪孽之輩必塞口無言;這完全證明無神論者的愚昧,證明無視天意之人的愚昧;既然目中無神是萬惡的根源,罪孽之輩就必塞口無言。罪人看見刑罰落在自己身上,看見公義的神挪去他們所濫用的恩賜,便無以自辯,因為神是公義的,是清正的。
3. 叫人滿足于神的慈愛(第 43 節):凡有智慧的,必在這些事上留心,留心天意的安排,也必明白耶和華的慈愛1。詩人在這裡:
1欽定本將第 43 節中的「思想耶和華的慈愛」譯為:明白耶和華的慈愛。
(1)提出理想的目標,就是正確明白耶和華的慈愛。在信仰的事上若能完全相信神的慈愛,親身經歷並感受他的慈愛,使他的慈愛常在自己眼前(26:3),那是很有意義的。
(2)為達到這目標指出正確的路,就是要關注天意。要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復思想(路加福音 2:19)。
(3)提倡這條路,以此為真智慧:凡有智慧的,願他走這樣的路,證明自己有智慧,也使自己更有智慧。關注天意,順應天意,將大大有助於我們成為良善的基督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