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簡介
我們仍與那些快樂的臣子和僕人同列,仍侍立在所羅門面前聽他的智慧話(列王紀上 10:8)。這裡要傳給我們的是他智慧話中的精華,是直接受聖靈感動的話。但願不要像他的臣子那樣,只聽一遍,不是聽錯就是忘記,聽多了又覺得沒有新鮮感;而是要念,要回顧,要反復思想,永遠牢記。我們知道所羅門在作王的後期離棄了神(列王紀上 11:1),這是他一生中的悲劇。我們可以知道他在中年寫了箴言,那時他持守正直,又在晚年寫了傳道書(因為他在談到老年人的重擔和衰敗的時候栩栩如生,第 12 章),那時他藉著神的恩典在失足後重新站立起來。在箴言中他寫的是自己的觀察,在這裡他寫的則是自己的經驗。正所謂空談智慧只需數日,而教導智慧則需要多年。本書的題目和作者,我們會在第一節中碰到,這裡只需注意以下幾點:
I。這是一篇道,是寫下來的講道詞;主題是(1:2),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也是本文的教義,文中用了許多觀點和具體實例來證明這點,且回應不同的看法,最後以勉勵的形式指出實際應用,就是要紀念造我們的主(12:1),要敬畏他,謹守他的誡命(12:13)。本書中誠然有許多晦暗的東西,很不好理解;有些內容一旦敗壞之人強解就自取沉淪(彼得後書 3:16),因為他們不能區分這到底是所羅門的觀點,還是無神論者或吃喝玩樂之人的謬論。儘管如此,書中仍有許多簡單明瞭的觀點,足以證明(如果我們同意的話)這個世界的虛空,遠不足以令我們喜樂;世界充滿罪惡,只會令我們憂愁;同時也證明敬虔的智慧,以及在神在人面前盡責的真實安慰和滿足。每一篇講道詞都應包含這些內容,一篇道若是用各種方式強調這些觀點,那就必是一篇好道。
II。這是一篇懺悔的道,有點像大衛的某些詩篇。這是認罪的道,傳道者為自己的愚昧和過犯而悲哀歎息,他曾以為能在世間之物中得到滿足,甚至以為能在不該有的肉體享樂中得到滿足;現在他發現這些東西比死還要苦澀。他的跌倒證明了人性的軟弱: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耶利米書
9:23),也不要說,“我才不會做這樣或那樣的傻事,”所羅門這位世人中最有智慧的人,居然也做了這樣的傻事。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耶利米書 9:23),所羅門的財富成了巨大的網羅,給他帶來極大的傷害,超過約伯的貧困所造成的傷害。他的悔改證明神的恩典能將一個如此遠離神的人重新拯救回來;他的悔改也證明神豐富的憐憫,儘管他犯下這許多的罪仍然接納他,為的是成就給大衛的應許,這應許就是倘若他的子孫有任何過犯,神必管教而不是拋棄不顧(撒母耳記下
7:14,15)。因此,自以為站立得住的人要小心不要跌倒;已經跌倒的人要趕緊站起來,不要以為自己無可救藥。
III。這是一篇非常實用且大有益處的道。所羅門悔改之後像他父親那樣反復思考,要把神的道指教給有過犯的人(詩篇 51:13),要警示所有的人留心那些致命的絆腳石;這就是悔改所結的果子。世人根本性的錯誤(也是遠離神的根源)與始祖所犯的錯如出一轍,那就是他們希望能像諸神,用好作食物、悅人眼目且使人有智慧(創世紀
3:6)的東西來自娛。這卷書就是要表明這樣的想法是大錯,我們的喜樂不在於能像諸神,不在於隨心所欲,而在於尊重造物主為神。道德哲學家們在人類福祉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他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而所羅門在本書中一錘定音,他強調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才是人生的全部。他曾經嘗試要從世上財富和肉體享樂中尋求滿足,最終卻宣告這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然而許多人仍不把他的話當一回事,仍要親自嘗試做這危險的實驗,最終必然喪命。所羅門首先表明,世人普遍以為能給人樂趣的東西,諸如學問、政治、肉體享樂、榮譽和權力、富貴和擁有等等,都是虛空。然後他給出良方要醫治世人面對這些東西的煩惱。雖然不能完全治癒虛空,卻能避免被這些東西所困擾,只要我們不要太在意這些東西,要好好享福但不要期望過高,凡事順服神的旨意,特別要趁著年幼紀念神,一輩子永遠敬畏他、事奉他,並且要看到審判將會到來。
傳道書第一章
在這一章裡我們看到,
I。 開頭,或書的題目,第 1 節。
II。定下凡事都是虛空的基調(第 2
節),且作出解釋(第 3 節)。
III。從幾方面證明這基調,
1. 人生苦短以及世人的生生死死,第 4 節。
2. 大自然的不確定,被造之物周而復始的運行,以及日頭、風和江河的迴圈不休,第 5-7 節。
3. 人勞碌一生,卻少有滿足,第 8 節。
4. 世事去之又來,毫無完美可言,索然無味,第 9,10
節。
5. 世事都要被遺忘,第 11 節。
IV。第一次提到知識的虛空,包括一切的學問,特別是自然哲學和政治。注意,
1. 這一切所羅門都嘗試過了,第 12,13,16,17。
2. 他判定這一切都是虛空,第 14 節,因為
(1)得知識是勞苦,第 13 節;
(2)知識沒多大好處,第 15 節;
(3)知識不能使人滿足,第 18 節。倘若知識是虛空是捕風,那麼所有其它世間之物更是如此,因為它們的尊榮和價值遠比知識遜色得多。偉大的學者若要喜樂,必須做真信徒。
第 1-3 節:世界的虛空
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2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3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
這裡說的是,
I。本書的作者;就是所羅門,因為大衛的兒子中只有他作了耶路撒冷的王。不過他隱去了自己那意為平安的名字所羅門,因為他犯了罪,給自己也給整個王國造成煩惱,打破了自己與神之間的平安,也失去了自己良心的平安,因此不再配得上這個名字。不要叫我所羅門,要叫我瑪拉(得 1:20);看哪,我受大苦,本為使我得平安(以賽亞書 38:17)。他稱自己為,
1. 傳道者,表明他現在的身份。他是召集者,來自另一個詞意思是召集;不過這裡用了陰性,也許是所羅門故意要責備自己的柔弱,而他的柔弱是導致他離棄神的最大因素,因為他拜偶像是為了取悅自己的妻妾(尼 13:26)。這個詞應該理解為靈魂,所以召集者指的是,
( 1 ) 懺悔的靈,可理解為被召集的靈;他曾像迷失的羊那樣迷途忘返,現在被召了回來,從徘徊中重新召集起來,回家盡責,尋回自我。被無數虛空之物驅散的靈,現在又被收回來,重新聚焦在神身上。神的恩典能叫大罪人悔改,他們曉得義路,竟背棄了傳給他們的聖命(彼得後書 2: 21),但神卻醫治他們背道的病(何西亞書 14:4),仍叫他們悔改,儘管這非常不容易。神所悅納的,是懺悔的靈,是破碎的心,不是叫人垂頭像葦子(以賽亞書 58:5);神所悅納的是大衛的懺悔,不是亞哈的懺悔。只有被召集的靈才是懺悔的靈,才能從歧途中回歸,才不再向別神東奔西跑(耶利米書 3:13),才能回歸敬畏神的名。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 12:34),因此我們才有這懺悔的言語。倘若有名望的基督徒陷入齷齪的罪惡之中,那麼為了神的榮耀,為了彌補給神國造成的損失,他們就應該公開見證自己的悔改,毒害有多深,解藥也須有多徹底。
( 2 ) 傳道的靈:可理解為召集的靈。他曾因犯罪拋離了聖徒的會中,現在既被召集回來,重新與教會和好,就努力要召集像他一樣迷離徘徊的人,也許這些人曾經學他的樣走歧途。做了錯事致令弟兄跌倒的,應當盡一切努力叫弟兄站起來。也許所羅門把他的臣子召集到一起,就像他在獻殿時那樣(列王紀上 8:2),現在要再次獻上自己。在獻殿聚會上,他作了百姓向神禱告的出口
(第 12 節);在這一次聚會上,他作了神向百姓傳道的出口。神藉著聖靈叫他成為傳道者,表明神與他和好;委以使命就是無言的寬恕。基督把群羊交給彼得看顧,表明他寬恕彼得。要注意,懺悔者應當做傳道者;接受了警示回歸得生的人,要警示別人不要繼續走死路。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 22:32)。傳道者應當做傳道的靈,只有來自心靈的,方能打動心靈。保羅在基督的福音上,就是用心靈事奉神的(羅馬書 1:9)。
2. 大衛的兒子。他用這個頭銜,說明
(1)能做如此義人的兒子,他引以為榮,且非常看重這個身份。
(2)他有這樣的父親,給他良好的教育,為他恒切禱告,這就更要定所羅門的罪;想到自己竟然玷污了大衛的名聲,羞辱了大衛家的名聲,他心如刀絞。約雅敬因為是約西亞的兒子而罪加一等(耶利米書 22:15-17)。
(3)作為大衛的兒子,他更應悔改,期盼神的憐憫,故此他效法大衛,且得到了憐憫。不僅如此,神曾說過他要用杖責罰他們的過犯,卻必不背棄他的約(詩篇 89:34),說的就是這個大衛的兒子。偉大的傳道者基督,他是大衛的兒子。
3. 在耶路撒冷作王。他提這點是因為
(1)這更要定他的罪。他是君王。為了把他扶上寶座,神為他做了這麼多事,而他卻如此忘恩負義。他犯罪的壞榜樣和壞影響,因他尊貴的身份而變得更加危險,許多人跟著他走惡道;尤其是作耶路撒冷的王,這是聖城,是聖殿的所在地,這還是他自己造的聖殿,是神的使者眾祭司的所在地,也是指教他的眾先知的所在地。
(2)這也許對他要寫的內容有利,因為王的話本有權力(傳道書
8:4)。作為君王,他並不羞於作傳道者;但百姓卻會因為他是君王而更敬重他為傳道者。倘若尊貴的人一心向善,他們能有多大的益處!所羅門在講壇上傳道說世界是虛空,這與他坐在象牙寶座上斷案一樣精彩。亞蘭文意譯本(在本書中加了許多東西,也加了許多評語)是這樣描寫所羅門寫此書的:他受了先知之靈的感動,預先知道十個支派要從他兒子作王的時候分裂出去,又預先看到耶路撒冷被毀,聖殿被毀,百姓被擄等,故而他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且在本書多次論及此事。
I。本書的內容和目的。這位王室的傳道者到底想說什麼?他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做敬虔人,不要對世間之物有任何仰慕和期望。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向我們顯明,
1. 世上的一切都是虛空,第 2 節。這就是他的觀點,他要證明的也是這個觀點: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觀點並不新穎;他父親大衛就不止一次說過這樣的話。這裡要強調的真理是,凡事都是虛空,除了神以及神的事以外,這裡的凡事包括世上的一切,一切世俗的用途和享受,一切世界上的事(約翰一書 2:16),一切滿足肉體需要、滿足今生幻想的事,一切自娛以及在人前的名聲。一切都是虛空,不僅因為人犯罪萬物被濫用而成為虛空,連正常使用也是虛空。相對於萬物來說,人是虛空(詩篇
39:5,6),若不是還有來生,人被造也是虛空(詩篇
89:47);相對於人來說(不管是誰),萬物是虛空。它們對靈魂沒有幫助,沒有益處,不能達到終極目標,也不能給人真正的滿足。萬物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會衰退、敗亡,會過去,會叫那些對萬物寄予希望的人失望透頂。所以,不要喜愛虛妄(詩篇 4:2),不要嚮往虛妄(詩篇 24:4),不然只會自尋煩惱。作者在這裡非常強調這一點,他不只是說,凡事都是徒然的,而是更肯定地說,凡事都是虛空,似乎虛空是世間之物的第四態,早已成為萬物的本質。不只是虛空,而且是虛空的虛空,意思是諸多虛空中最虛空的,是最高層次的虛空,除了虛空還是虛空,是一切虛空的起因。這句話重複出現,因為這事千真萬確,無可爭議,確實是虛空的虛空。這表明這位智者心中深信不疑,深受這真理的主導,且非常盼望別人也能深信不疑,也像他那樣受這真理的主導。然而他卻發現一般人不願意相信這點,也不願意這麼想(約伯記 33:14);這也表明我們不明白這世界的虛空,也解釋不了。誰能這樣藐視這個世界呢?他能保證所說的是真的嗎?是的,他說出了自己的名字,傳道者說。他有資格這麼判定嗎?是的,他最有資格。有許多人曾用輕蔑的語氣談論世界,那些人若非一無所知的隱士,就是一無所有的乞丐。但是所羅門卻不是一無所知,他熟知大自然的奧秘(列王紀上 4:33),也不是一無所有,他所擁有的也許超過任何人;他頭腦滿有謀略,肚腹滿有財寶(詩篇 17:14)。就是他下了這個結論。他說的話帶有權柄嗎?是的,不但帶有君王的權柄,還有先知的權柄,就是傳道者;他奉神的名說話,且受聖靈的感動。他說這話是不是出於莽撞,或是一時衝動,或出於對某件事的失望?不是;他說這話是有目的的,又說又證明,作為基本原則提出來,說明敬虔的必要性。有人解釋說他主要的目的是要說明,神藉著拿單應許大衛和他後裔的那永存的寶座和王國,一定是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虛空,並不足以實現神的應許。倘若所羅門發現一切都是虛空,那麼彌賽亞的國度就必須降臨,在那裡才能有我們的基業。
2. 世上的一切不足以叫我們喜樂。談到這一點他要聽眾捫心自問:人一切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
第
3 節。要注意的是,
(1)他如何形容世上之事。世上的事是勞碌;這個詞有操心、勞累的意思。世上的事都是累人的活,叫人不斷勞累。這是日光之下的勞碌;這個短句在本書中很特別,出現了二十八次。日光之上另有一個世界,那裡不需要日頭,因為神的榮耀就是光;那裡有工但不勞累,且是大有益處的工,是天使的工。但所羅門在這裡說的是日光之下的工,痛苦極大且收益甚少。日光之下,在日頭的影響之下,藉著日頭的光和熱。我們能得到日光的好處,有時也在日光下勞苦受熱(馬太福音
20:12),因此汗流滿面才能糊口,要到陰暗冰冷的陰間才能安息。
(2)他如何探討世上之事的益處:人一切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所羅門曾說(箴言 14:23),諸般勤勞都有益處;但是這裡卻說沒有益處。就這個世界的光景而言,勞碌確實能得到一些能稱之為益處的東西;我們吃勞碌得來的(詩篇
128:2);世上的財富通常被稱為物,是虛無的(箴言
23: 5)物,或稱為益處,問題在於這是否真有益處。他確定這沒有益處,不是真益處,並非能持久的益處。總之,世上的財富和樂趣再多也不足以使我們喜樂,也不能成為我們的分。
[1] 就肉體來說,或就今生而言,人一切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加福音 12:15)。財富增多,掛慮也增多,吃的人也增多(傳道書 5:11),一點小事就能令人苦不堪言;故此,人一切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起早貪黑,都是枉然。
[2] 就靈魂來說,或就來生而言,我們更可實在地說,人一切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所獲的一切都不能供給靈魂,不能滿足靈魂之需,不能替靈魂贖罪,不能治癒靈魂的頑疾,不能彌補靈魂的失落;對靈魂之死、審判或永生而言有什麼益處呢?為屬天的事勞碌的果子才是存到永生的食物(約翰福音 6:27),而為這個世界勞碌的果子只是必壞的食物。
第 4-8 節:世界的虛空
4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 5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 6 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7 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8 萬事令人厭煩(或譯:萬物滿有困乏),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為了證明日光之下凡事都虛空,都不能叫我們喜樂,所羅門在這裡表明,
1. 我們享受世間之物的時間很短,如同雇工人完畢他的日子(約伯記
14:6)。我們活在世上只有一代,而這一代很快要過去,讓位於另一代,我們也要隨之而去。在世上的所有,剛剛從別人手中接過來,很快又要傳給別人,因此這都是虛空。生命遠比這些東西重要,因為生命是萬物之本;可是就連生命也不過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書
4:14)。人類的歷史長河奔騰不息,但長河中的一滴水在流經熱鬧的兩岸之時又有什麼樂趣呢?一代接著一代,世界悄然存在,且要延續到時間的盡頭。我們真應該歸榮耀於神,因為他忍耐這些這罪惡的世人,在這將死的世人中彰顯能力。我們也不免要催逼自己努力做好自己這一代的工作,忠心事奉,因為這一代很快要過去。對人類社會而言,我們應當為下一代人的益處著想;而對自己的喜樂而言,我們不應當在這狹小的世界期望過高,應當寄希望於永恆的安息。
2. 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同時也離開這大地,而地卻永遠留在原地,因此地上的一切都不能跟我們進到將來的國度。對於整個人類而言,地要延續到時間的盡頭,到那時,地和其中一切的工都要燒盡;但對於進入靈界的個人而言,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3. 這樣看來人還不如低等的被造之物:人只能留在地上片時,但是地卻永遠長存。日頭雖然每晚必西下,然而早晨必再升起,且仍是那樣光彩奪目;風雖然飄忽不定,然而不管往何處刮也仍然存在;江河途經大地流入大海,仍通過地下折返地面。但是人卻躺下不再起來(約伯記 14:12)。
4. 世間萬物飄忽不定,且處在勞苦愁煩之中;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事,都是反復無常,持續不斷,不能止息。日頭停止只發生了一次(約書亞記 10:13);剛剛升起就急急落下,剛剛落下又急急升起(第 5
節);風總是不停地刮(第 6
節),江河也不住地迴圈(第 7
節),若是停滯,就如同血液在體內停滯那樣後果不堪設想。萬物如此勞碌(第 8 節),潮水如此漲落,海浪如此洶湧,我們豈能指望得安息呢?
5. 雖然萬物運行不止,卻都仍歸原處。日頭離開,歸向原位;風轉向也回到原處,江河最終也回到原來的地方。人也一樣,拼命想在被造之物中尋找滿足和快樂,最終仍在原地苦尋。人心在尋找過程中不得安息,就像日頭、風和江河那樣,永不滿足,永無寧日。得到越多就越想多得,世上的財富像流奶與蜜之河(約伯記 20:17)那樣流入,又好比江河都往海裡流,不得滿足;一切都是原樣,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以賽亞書 57:20)。
6. 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彼得後書 3:4)。大地仍在原處;日頭、風、江河保持相同的軌跡。既然未曾給人滿足和喜樂,今後很可能也做不到,因為它們能做的都已經做了。所以我們應當在日光之上尋找滿足,在日光之上尋找新世界。
7. 這個世界充其量不過是愁煩的所在:凡事都是虛空,萬事令人厭煩。自從世人被宣判要汗流滿面才能糊口以來,一切被造之物就都處在這虛空之下。若是詳查整個被造的世界,我們看見人人都在忙碌,都忙著顧自己的事;沒有福分,沒有喜樂,只有勞苦,沒有幫手。人無法形容萬物是何等困乏,人不能數算勞苦,也不能衡量愁煩。
8. 我們滿足不了自己的感覺,所追求的東西不能滿足人。所羅門特別提到了幾種最不需要勞累、也最容易滿足的感覺:眼看,看不飽,厭倦於看同樣的東西,圖新鮮,圖變化。耳朵一開始還陶醉於美妙的歌聲和旋律,但不久就厭煩噁心,想聽別的。能看能聽的很多,卻無一樣滿足,曾經的快樂如今成了厭煩。人的好奇心仍然強烈,仍不得滿足;越是想滿足,就越浮躁不安,越不停地叫道,給呀,給呀(箴言 30:15)。
第 9-11 節:無新意的變化
9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10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11 已過的世代,無人紀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紀念。
論到世上的事和享樂,我們以為至少有兩件事似乎能給人喜樂和滿足,能提升人的價值,能倖免於虛空。所羅門在這裡指出我們都錯了。
1. 新發明,就是以前從未聽聞過的事。從未有人在知識上有如此提高、如此發現,從未有人在產業或貿易上有如此作為,從未有人能如此巧立名目享受財富,想到這些豈不令人快樂!藐視別人的發明創造,吹噓自己的新時尚,新理念,新方法,新語言,撇棄陳舊的東西等等;然而這都錯了: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第
9 節。作者又用一個反問句重複這個觀點(第 10 節),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是從未有過的嗎?這是要激發人們考查,要挑戰那些驚呼現代學問勝於古人的人。拿出你認為是新的東西來看看,雖然古代文獻記載殘缺不全,也許不能證明,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在大自然的王國中有什麼可稱得上是新的?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希伯來書 4:3);有些事對我們來說像是新的,不過像對孩童一般,實際上並不新鮮。諸天不是新的;地要永遠長存;自然的能力以及各物之間的自然聯繫仍像往常一樣。神的王國中,雖然其蹤跡和方式鮮為人知,不像自然那樣有規律可循,其軌道也不盡相同,但是總的來說,事物仍是周而復始。人心仍是原樣,人心的敗壞仍是原樣;人心的慾望、追求和怨言仍是原樣。神按著聖經、按著規律對待世人,這些都沒有變。有些事我們以為新奇,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為過去就是這樣的,同樣的希望和失望,同樣的迴圈和急轉彎,同樣的突然變化。人生的痛苦仍然如此,人類在不斷繞圈子,如同日頭和風,都轉回原處。作者的用意是,
(1)指出世人的愚昧,他們嚮往新鮮事、以為自己發現了新鮮事且為此得意洋洋。我們很容易厭倦舊事,厭倦老生常談的事,好比以色列人厭倦嗎哪一樣;我們圖新鮮,像雅典人那樣將新聞說說聽聽(使徒行傳 17:21),崇拜這樣那樣的新鮮事,其實一切都和以前一樣。亞述人塔蒂亞努斯認為,那些希臘人引以為豪的藝術品不過是來自被他們稱為野蠻人的民族;他這樣告訴他們:“真不知廉恥,不要稱這些為發明,這不過是模仿。”
(2)叫我們不要指望在被造之物中得到喜樂和滿足。從未有人在世上尋見,為何偏要在世上尋找呢?這裡並無新事,古人早已窮盡萬物,憑什麼認為這世界對我們這一代會格外開恩呢?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約翰福音 6:49)。
(3)督促我們力爭屬靈永恆的福分。若是喜歡新鮮事,就應當熟悉神的事,應當得到新的本性;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 5: 17)。福音使我口唱新歌(詩篇 40:3)。在天堂裡,一切都更新了(啟示錄 21:5),一開始就是全新的,完全不像今世之物,誠然是嶄新的世界(路加福音
20:35),且要一直新到永恆,永遠新鮮,永遠綻放。想到這裡,我們真願意去死,因為今世的一切都是迴圈,不可能給我們更多更好的東西。
2. 成就受到紀念,指為後人所知所談論的成就。許多人以為他們能在這一點上得到滿足,名垂千古,成就被後人紀念,所得到的尊榮,所建立的產業,家室必永存(詩篇 49:11);然而這是自欺。有多少已過的世代,多少已過的人,他們曾經輝煌一時,不可一世,如今卻無人紀念,被掩埋在遺忘中。偶爾有駭世之人或事件遇上好心的歷史學家,有幸被記上數筆,但也有無數同樣駭世的別人被遺忘。因此我們能斷定,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紀念;我們期望能被人紀念的事,終究要失落,要被輕看。
第 12-18 節:人間智慧的虛空
12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 13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 14 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15 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 16 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 17 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18 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所羅門在前面強調凡事都是虛空,且列出一些例子來證明,這裡他用最有效的方法來證明這觀點是真實的。
1. 用自己的經驗;他什麼都嘗試過了,一切都是虛空。
2. 歸納具體的例子;這裡他舉出最有可能使智慧人快樂的事,那就是知識和學問;倘若連這個都是虛空,那其它的事必然也是虛空。
I。所羅門在這裡告訴我們他做的嘗試;他有諸多的優勢,人若是能找到真滿足,他必然已經找到了。
1. 高高在上的身份給他機會接觸到一切的學問,尤其是政治和人文,第
12 節。他是傳道者,是以色列的王,而以色列又是被諸多鄰國稱之為有智慧、有聰明的大國(申命記 4:6)。他的王位在耶路撒冷,當時稱得上是世界的眼睛,遠超過後世的雅典。君王的心深不可測;他的影響力極大,神的審判在他口中(箴言 16:10)。他查究一切的事,這是他的尊榮,是他的事業。所羅門極大的財富和尊榮使他足以使自己的宮廷成為學問的中心,成為學者雲集的地方。他收集上乘的書籍,與當時最有智慧知識的人交談或通信;這些人相約前來討教,他也藉此提高自己。知識好比做貿易,一切益處都通過交易互換而來;若是我們能說些什麼教誨別人,別人也會說些什麼教誨我們。有人注意到所羅門在提到自己尊貴和榮譽的時候不過是寥寥數筆。他沒有說,我傳道者是君王,而是說我作過王,現在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他提起這事似乎像過去的事,因為世上的尊榮不過是短暫的。
2. 他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抓住一切獲得智慧的機會;機會不管有多大,若不專心,終不能使人得智慧。所羅門專心用智慧尋求一切事,第
13 節。他致力於瞭解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包括神隨自己的旨意所做的事,也包括人憑著自己的謀略聰明所做的事。他查究哲學數學,農業貿易,商品機械,查究過去的歷史以及其他王國的現狀,包括他們的法律、海關和政局,查究世人的各種習性、能力、動機以及管理世人的方法,並盡力從中得到靈感。他不但尋求,而且查究各樣錯綜複雜的事,這些都需要極度專一的心思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他是一位君王,卻致力於鑽研,不被糾結的學問所嚇倒,也不在茫茫學海中走捷徑。他這麼做不僅僅是豐富自己的才華,更是要預備自己事奉神,服事他那一代人;他想看看知識到底要增長到什麼程度,人的心靈才能安寧。
3. 他的學習大有長進,各方面的學問都奇蹟般地提高,他的新發現遠超過在他以 前的任何人。他從不批評學問,不像許多人因為無法征服或不願花功夫而橫加批評;不會,只要他設定目標就必能學會。他見到了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第 14
節),包括天上地下一切自然的工,包括以日頭為中心的大漩渦(借用這個時尚的字眼)中的一切事,包括一切的藝術,也包括世人在個人和社會上的智慧結晶。若有人能在查究成果方面得滿足,那必是所羅門無疑。論到他所得到的知識,他心裡議論,如同富商如數家珍那樣得意。他大可以說,“看哪!我將智慧發揚光大,不但自己得了大智慧,且比任何人都更加傳揚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注意,偉人常常勤奮好學,且在知識的樂趣中自我陶醉。神賜給他極大的有利條件獲得知識,他就利用這些條件提高自己。君王和貴族們若是能比平常人更加努力學習智慧和有用的知識,而不只是在名譽和財富方面下功夫,若是能致力於學習合宜的學問,為國家效力,做凡人做不到的事, 這就是百姓的福祉。在這一點上,所羅門應該最有發言權,因為他不但滿腹經綸,而且心中多經曆智慧和知識的事,多經歷知識的能力和益處,以及知識的樂趣和消遣。他的學問融會貫通,並且學以致用。智慧進入他的心;他的靈以知識為美(箴言 2:10;22:18)。
4. 他特別致力於研究對世人行為最有用的學問,那也是最有價值的學問(第 17 節):“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的法則和命令,察明如何獲得智慧,察明狂妄和愚昧,如何避免,如何對付,察明它的網羅和潛在危險,好叫自己避免、遠離,且揭露它的謬誤。”所羅門真是非常殷勤,要在知識上提高自己,以致通達人的智慧和愚昧人的狂妄都成了他的教材,懶惰人的田地(箴言 24:30)和殷勤人的田地都成了他的課堂。
II。他告訴我們他嘗試的結果,要證實先前所說的,就是凡事都是虛空。
1. 他發現自己查究知識的過程非常辛苦,又勞力又勞神(第 13 節):這是極重的勞苦,指在尋找和尋見真理過程中的困乏,且是神叫世人所經練的,為的是懲罰我們的始祖對被禁知識的貪婪。人們不光是汗流滿面才能糊口,對精神食糧也是如此;而若是亞當沒有犯罪,要獲得肉體和精神食糧就不必勞苦。
2. 他發現日光之下所做的事看得越多,就越看見這些事的虛空;不僅如此,這些事簡直就是捕風(第 14 節):“我見這世上一切所做的事,觀察世人都在做些什麼。看哪!無論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工,我所看到的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他在前面已經宣告了凡事都是虛空(第 2 節),凡事都是毫無必要,毫無益處,對我們沒有好處;這裡他又加上一句,凡事都是捕風,盡是煩惱,盡是傷害,對我們都有害處。凡事都是吃風;有人這樣理解(何西亞書 12:1)。
(1)對做事的人來說,所做的事本身是虛空是捕風。算計世上的事需要操多少心,做好這些事需要費多少力氣,若是沒做成又會惹出多少煩惱,真可謂是捕風。
(2)對聰明的旁觀者來說,看見這些事也是虛空是捕風。越看這個世界就越焦躁不安,好像赫拉克利特(譯者注:主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帶著淚眼看世界。所羅門特別注意到,明白了智慧和愚昧也都是捕風,第 17 節。看見許多人得了智慧卻用不出來,看見許多人得了愚昧卻不努力除去,看見智慧離世人甚遠,看見愚昧卻緊緊拴在世人心中,這些都令所羅門覺得是捕風。
3. 他發現自己得到一些知識卻並不滿足,也不能如自己所願給別人帶來益處,第 15 節。
(1)知識不能解決人生的苦衷:“不管怎樣,我發現彎曲的仍是彎曲,不能變直。”知識本身錯綜複雜,令人費解;我們必須下大功夫才能略知皮毛。所羅門以為能找到一條捷徑,卻是不能。求學之道過去像迷宮,現在仍是迷宮。人的心思行為彎曲詭詐。所羅門以為憑自己的智慧和權能就能徹底改變自己的王國,就能將彎曲的變直;但是他失望了。世上任何哲學和政治都不能叫敗壞的人性回復到最初的純潔;絕不能,在別人,在我們都是一樣。學問不能改變人的自然習性,不能治癒人的犯罪本性,不能改變世間萬物的法度。人生終是流淚谷,直到一切都灰飛煙滅。
(2)知識不能彌補人生諸多的不足:缺少的,不能足數,不能從世人學問的寶庫裡取出來填補上去,凡缺少的仍然缺少。世上一切的享樂,儘管我們竭力要使其完美,到頭來仍然很差勁,仍多有瑕疵,且無法解決;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我們所缺少的知識,遠不能足數。知道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無知。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詩篇 19:12)和瑕疵呢?
4. 綜上所述他得出結論:偉大的學者不過是自尋煩惱,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第
18 節。要獲得知識必須大大用功,牢記知識必須大大費心。學得越多,就越看見還有更多的要學,就越清楚地看見我們的工其實沒有窮盡,也越清楚地看見自己過去的缺點錯誤,也就多有愁煩。我們對世人各樣的情感和想法研究得越多(許多學問就是研究這些的),就越不知所措,本來就是這樣。加增知識的人,對世界上的苦難有更敏銳的眼光,也許能看到一件悅人的事,但煩惱的事卻看到十件,因此就加增憂傷。但千萬不要因此就不去追求有用的知識,相反應當有耐心打破這種憂傷。同時也不要指望在知識中找到真喜樂,惟有認識神,盡心在神面前盡責,這樣才有真喜樂。惟有加增天上的智慧,切身追求屬靈生命的法則、能力和樂趣,才能加增喜樂,這樣的喜樂不久就要昇華,成為永恆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