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籽博客
音樂是讚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讚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巴赫
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的愛森納赫,雖然只是一個小城鎮,可其中的市民卻酷愛音樂,音樂對於他們來說,是生活的調味劑。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
環境可以造就人。被稱為近代西洋音樂之父的巴赫,就出生在這個小鎮。和鎮上其他民眾一樣,巴赫的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族在他還沒有出生之前的若干年,就已經在當地赫赫有名。巴赫的父親是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天賦異稟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巴赫來說,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未來一定輝煌,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無數次玩笑:他9歲喪母,10歲喪父,雙親去世後,巴赫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從小失去雙親的巴赫,幼小的心靈承受的煎熬可想而知,再加上,他的哥哥對小巴赫極為嚴苛,儘管家裡有很多音樂資料,但他哥哥卻不允許巴赫學習,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畫地抄下來,歷時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度過,直至去世。
也許,在人看來,巴赫的青少年時期相當悲慘,但他卻憑著驚人的毅力,不斷地提升自己對音樂的感悟力。為了擺脫兄長的束縛,追尋音樂理想的巴赫,15歲時,離家出走,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此時的他,已身懷絕技,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樂器演奏技能,被呂奈堡聖·蜜雪兒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院學習。
在唱詩班和神學院的學習,對巴赫的人生產生了極大影響。這裡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沉浸在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中,開闊視野,豐富心靈。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裡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巴赫在唱詩班和神學院的學習,也使他更深地思考信仰和音樂之間的關係。對於巴赫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音樂,而是上帝!巴赫出生前200多年,馬丁·路德宣導的宗教改革運動,給德國帶來新的空氣,影響遍及全歐,巴赫成為路德宗的信徒,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時,巴赫幾乎每天在教會服事、練琴、作曲,沐浴在上帝的恩典中。他受到馬丁·路德的神學觀和音樂觀的深刻影響,他說:“音樂的惟一目標,就是為了神的榮耀,為了更新和重建人類的心靈。”他的音樂作品不但精深博大,更是浩瀚無比。他殷勤侍奉上帝,就像上帝總是在他的雙肩上指揮著他。當他為了每週的禮拜作曲時,總會在首頁寫上兩個拉丁文大寫簡字“J.J.”,即“Jesu Juva”,意思是“耶穌,幫助我”,而在完成了的手稿末頁,再寫上三個拉丁文大寫簡字“S.D.G.”即“Soli Deo Gloria”,意思是“只為上帝的榮耀”。他非常肯定上帝總是與他同在,也引導他的事工。
在巴赫的信仰中,藝術和信仰從來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互相融合,他在敬虔的信仰生活中豐富自己的心靈,擴大自己的視野,用被真理之光映照後的生命進行音樂創作,使其音樂更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1702年,巴赫從聖·蜜雪兒畢業,畢業後的第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20年中,他幹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38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湯瑪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
在萊比錫,巴赫作為聖·湯瑪斯男聲合唱團的指揮度過了27年,由於他長期用眼過度,巴赫視力減退,晚年患白內障,當時的醫學還沒有現在發達,最終導致失明。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堅持創作。在逝世的前幾天,他還在口授一首讚歌《走向主的神壇》。樂曲的每一個音符,都表達出老人生前最後的虔誠祈禱,最後在第26小節處戛然而止,成了巴赫的絕筆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畫上了最後一個休止符,安然地離開世界,回到了他一生用心靈和音樂事奉的救贖主的身旁。三天后,巴赫遺體在萊比錫聖約翰教堂墓地下葬。
巴赫去世後,人們在他的圖書館裡找到83本基督教書籍,包括馬丁·路德的全部著作。
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如此評價巴赫:“如果你願意探索一下開闢了創作途徑的聖樂,那只有巴赫。”
原文出處: 芥菜籽博客
分享巴赫作品:馬太受難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