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30, 2012

一句話

人生的成敗,常常因為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話而有決定性的影響。尤其對人有用的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深受感動,甚至豁然開朗;由於「一句話」而改變一生的事例,更是多不勝數。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卡內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小男孩。他九歲的時候,父親將繼母娶進門。他父親向新婚妻子介紹卡內基時說:「希望你注意這個全市最壞的男孩,他實在令我頭痛,說不定明天早晨他還會拿石頭砸你或做出什麼壞事呢!」出乎卡內基預料的是,繼母微笑地走到他面前,托著他的頭,注視著他。接著告訴丈夫:「你錯了,他不是全市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只是還沒找到發洩熱忱地方的男孩。」此話一出,卡內基的眼淚不聽使喚地滾滾而下。就因為這一句話,建立了卡內基和繼母之間深厚的感情;也因為這一句話,成就了他立志向上的動力;更因為這一句話,讓他日後幫助千千萬萬的人一同步上了成功之路。

「一句話」很容易說,但重要的是要能讓對方受用。失落著的生命再造,不一定要靠能言善道的人來開導,有時僅僅是一句看起來普通的話,就能為對方帶來力量。生命是一種學習,任何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遇到困難和迷惑。給人一句好話,讓人生命奮起飛揚,何樂而不為呢?

聖經箴言第二十五章11節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所以我們要常說給人鼓勵、肯定、讚歎的話,多說好話、少說壞話,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而一句關懷別人的話,卻能讓沮喪的人有生存下去的勇氣。




To be pleasing you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19:14)





文章轉載自 佳音經典音樂網 

Friday, June 29, 2012

愛是…






愛的真諦 




Source: Sandy Bay

家庭教會牧者談紀錄片《中國基督教30年》

今年開春,由香港製作的《中國基督教30年》紀錄片正式推出,這部紀錄片歷時一年多走訪中國各地,內容涵蓋神學院、教會領袖、不同領域的信徒、學者的見證,記錄了上帝在神州大地上的奇妙作為。

該紀錄片剛剛面世就備受內地信徒及海外華人基督徒的關注,許多內地基督徒已經通過網絡視頻觀看了預告片,表示真實地看到了30年來基督教在中國的演變與發展,內心頗為激動。

北京一家庭教會牧師周明曾受邀在片中分享,周明牧師説:「政府對信徒、對基督教、對教會有更大的接納度,因為他們看到很多信徒有好的生命見證。如果中國教會能夠健康地發展的話,對世界的影響很大。因為現在明顯的感到歐美的基督信仰有些低沉,以前也覺得中國教會的發展在他們的印象當中還是非常低下的,所以他們看到中國教會的發展也是很受鼓舞。」

上週周明牧師在接受《基督時報》採訪中,分享了他對《中國基督教30年》推出的期待、這30年中國基督徒和教會發展的顯著特點、以及未來中國教會發展的重點。

對於紀錄片未來的期待,周牧師表示希望該影片能夠把過去30年里中國基督徒追求信仰過程中所經歷的難處及對信仰的反思,還有這三十年歷程中不同牧者的心態都真實地記錄下來。也不要刻意的誇大過去的迫害,比如文革時期等,而是客觀地去看,過去30年宗教環境更為寬鬆了。

從教會和牧者的角度來看,周牧師認為這30年中國教會發展中比較顯著的特點是:這30年中最重要的是中國沒有一個很好的基礎可以建立教會,差不多都是從很低的基礎開始建立教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這期間所有的牧者都不是已經預備好的,而是一邊裝備一邊服侍,一邊學習一邊牧會的過程。

在這尋求真道的過程有很多迷茫,不知何為教會。但是神奇妙的帶領,首先使用農村傳道人單純的向著耶穌的信仰開始了屬靈的複興;然後是城市知識分子出於對基督教的好奇進而接觸信仰,逐漸來到城市教會的興起。

雖然缺少傳統的牧養,不知如何牧會,這過程中難免有偏差有掙扎,但是神一直在保守帶領著,經歷這30年,中國教會逐漸發展成形。當然,現在教會仍面臨著很多不成熟,牧會仍需要在發展。

記者也有問到從普通信徒的視角來看這30年中國教會的發展會是怎樣的?周牧師分別從農村教會和城市教會來分享。他認為農村很簡單、單純,神藉著很多神蹟奇事興起教會和服侍團隊,且在城市裡建立了民工教會。

而在城市,人們剛開始並不知道基督教是什麼,基督教信仰是什麼?只是覺得是一種新鮮東西,一些人開始接觸、了解,不少人覺得信仰對生活有幫助而願意去教會看看。

現在大部分人不是把基督教當成一種純粹的信仰,而是對信仰內在力量價值的思考,這過程中他們也會對神學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有一部分人更看重信仰與生活的結合,這也是當今许多迷惘人需要的,可以幫助他們找到人生方向。而為迎合人們生活的一些需要,難免出現成功神學這類的偏差。

這30年整體而言,只是渴慕追求,然後逐漸尋找內在的價值。可以說,這30年的確中國基督教很大發展,但無論是信徒生命成長方面、還是教會方面、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方面都只是初級層面。接下來教會還需考慮怎樣讓生命持續的改變,讓信仰進入到生命裡面去,帶來生命的更新和改變。

周牧師強調,中國教會和信徒最需要重視的是生命的成長與更新,很多人的信仰還需要根基、需要很多的積累。

他指出我們現在還無法拿出很多生命的見證,如果沒有真實的生命的見證,那麼其他一切都是很有限的。生命積澱是需要時間的,但相信10年、20年過去了,我們這一代經歷生命的鍛造會成為下一代人效法的樣子。

生命需要積累,需要在生活中真實的反映出來。現在不是「受逼迫就是勇士」的特殊環境時代,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別人參照的對象,每一天「道成肉身」活出基督的生命。看基督教歷史就是因為有無數平凡的人活出真實的生命,所以才最寶貴。

最後周牧師表示,神希望我們作光作鹽,是一種生命的很自然的表露。如果有這樣一批活出來的基督徒,那麼會很大的祝福中國,讓中國更加和諧有愛。


本文轉載自基督日報 http://www.gospelherald.ca/


《中國基督徒30年預告》

本影片屬Network J http://www.networkj.org/

Thursday, June 28, 2012

放下斧頭

鄭期英

最近讀到前富勒心理學院院長艾奇柏·哈特所寫的一本書《達到快樂的十五個原則》。其中一個原則,是寬恕。哈特博士根據他切身的經歷以及多年協談的經驗,發現一個不肯寬恕別人的人,永遠不可能快樂。

祖母有恨

哈特生長在南非,一個以採金礦為主的小鎮。鎮中遍佈著由礦石堆成的小山,孩子們在此跳上跳下。每到星期天,大家都到一間小小的衛理公會教堂上主日學。由於平日玩慣了,很難在課堂中安靜下來。

當時主日學老師有兩位,都是年老的姊妹,一位是哈特母親的好友,另一位被稱為Auntie Jo(喬嬸嬸)的,則和哈特十分親密,哈特甚至視她為第二個母親。

Auntie Jo
是一位非常慈祥又有耐心、愛心的老師,她從不發脾氣,不論孩子們多吵,她總是很有智慧地讓孩子們靜下來,因此深受大家愛戴。哈特從四歲上主日學到青少年期信主,長時間受Auntie Jo 影響。

十七歲那年,哈特的祖母因胃癌過世時,他母親告訴他一個令他大為吃驚的故事。原來哈特的曾祖父去世後,他祖母以為自己會得到他們家的傳家之寶,後來她發現父親在遺囑中把傳家之寶給了自己的小妹,便發誓絕不理這個小妹,也不准孩子們與這位小妹來往。

祖母終其餘生沒有再和小妹說過話。哈特發現Auntie Jo原來就是祖母的小妹,也就是他的親姨婆。他的姨婆為了怕影響他和祖母的關係,從來沒有告訴他這個祕密。

這件事令哈特十分震撼,他無法想像他所愛又尊敬的祖母,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為了傳家之寶,竟然含恨終生,至死不肯原諒自己的親妹妹。而後哈特專攻心理專業,多年心理輔導的經驗,使他發現,祖母並不是唯一含恨終生的人。

他回顧起,祖母是一個很不快樂的人。她的不快樂與她心中長期含恨有直接的關係。這些受傷的記憶啃噬著她的心靈,以至在她眼中,大部分的人,全都是動機不純、企圖不正。憤恨,不僅影響了她的健康,也深深損害了她的精神。

談何容易

若要從這種苦毒憤恨中釋放出來,使心中滿有喜樂平安,寬恕是關鍵。

寬恕這個概念,在世俗心理學中並不存在。在人類墮落的本性中,只有伺機報復,沒有寬恕。有些人想用忘記來代替寬恕,真實的經驗卻告訴我們:沒有寬恕在先,人是不可能忘記傷痛的。

而對我們信主的人而言,寬恕是主給我們的命令,主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太》18:35)然而對飽受創傷的人,寬恕談何容易?

哈特記得在他二十多歲時,一位宣教士朋友在離開宣教工場前向一群黑人會眾分享寬恕。他如何能勸服這群飽受白人欺壓、遭受種種不公待遇的人,原諒帶給他們世世代代傷痛的人呢?

那位宣教士要他們仔細地想像耶穌在十架上所受的苦楚:荊棘冠,釘痕的雙手雙腳,流血的肋旁,背負世人眾罪連神也離棄……這些對一位從未犯過罪的神子公平嗎?最後,那位宣教士為寬恕下了一個定義:寬恕是將你可以傷害對方的權利,屈服在神的主權下。

二個步驟

上述這個定義為如何寬恕提供了二個步驟:

第一、 你有權利感覺受到傷害,甚至想反擊傷害你的人。許多時候我們用否定傷害來表示寬恕,但那是不正確的方式。傷害是很真實的感受。對此,哈特博士有五項建議:

1.
不要將憤怒轉移它處。它屬於哪裡,就留它在那裡。

2.
不要忽略受傷的感覺。它們不會自動消失。

3.
不要在此時嘗試寬恕並採取和好的行動。那只會造成更多的創傷。

4.
不要藉著把痛苦和失望吞下去來忘記傷痛。寬恕應在忘記之先。

5.
不要刻意壓抑傷痛。讓自己經歷全面最深的傷痛,因而知道寬恕是唯一的出路。

第二、 當你完全明白自己所受的傷害,並且明確知道自己有權如此感受時,將你的權利順服在神的主權下,就像基督在十架上所做的。放棄!將已經舉起的那報復的斧頭放下,這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憤恨是人自然的反應,它能毒害並毀壞我們的心靈,它不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做決定。但是寬恕卻是一個意志的行動,是一個靠著神的幫助所做的決定。

寬恕並不容易,但當我們願意照著基督的榜樣去行時,漸漸的,你會發現寬恕能創造奇蹟,它至終會帶來無法言說的平安以及發自心底的快樂。

一週操練

以下是哈特博士提供的課程設計,透過操練寬恕來達成快樂,以一週為單位:

週日原諒自己。因為對自己的憤怒常會凌駕於其它憤怒之上,成為快樂的破壞者。

週一──想你現有家中的成員,原諒每一個曾經傷害你的人。

週二──想一想你家族中(包括已去世)的人,曾經對你的傷害,逐個原諒他們。

週三──原諒你的朋友和鄰居,如果他們和你有什麼過節。

週四──原諒你的同事、同學以及你所參與的團体中傷害過你的人。

週五──原諒你工作過的公司、政府或其他機構,有意或無意對你的傷害。

週六──感謝神在基督裡賜給你寬恕他人的力量。承認你曾向祂發怒,並求祂赦免。

本文主要取材自Dr.Archibald D.Hart, 15 Principles For Achieving Happiness, Word Publishing House,1988.





We are the reason



文章轉載自 舉目第四期 2001-11

Wednesday, June 27, 2012

南投「和好」運動 台日原住民弭仇恨


         台日雙方的和好運動中,揮舞著象徵主福音的旌旗。      (照片提供/南投靈糧堂)

南投靈糧堂在2009年起致力於在福音裡推動「和好」運動,主責的宣教士謝天仁與牧師周盎滿表示,在基督裡的和好,不只是個人,更是跨越種族、國家,叫人與人、人與神之間和好。他們不間斷的在原住民族群中傳福音,2011年更帶領一群信主的台灣原住民到琉球參與「東亞國際營」,與琉球信主的原住民在主內和好,在神的愛裡寬容、饒恕。


在禱告中,排灣族代表周吳碧花姐妹針對「八瑤灣事件」向主認罪悔改。八瑤灣事件起因於1871年10月18日,日本宮古島的市長與官員一行69人到琉球皇宮向琉球國王進貢,返鄉的時候遇到颱風,漂流至台灣屏東八瑤灣,當中3人溺水死亡。登陸的66人為了生存深入內地,遇到牡丹社排灣族人,雙方卻因為語言不通與誤會,排灣族人視其為敵人,屠殺了54日人,只剩下12名生還。

               台灣排灣族原住民,跳著傳統舞蹈榮耀神。      (照片提供/南投靈糧堂)

之後日本政府以八瑤灣事件為藉口,出兵台灣,殺害許多排灣族人,也就是俗稱的「牡丹社事件」,從此種下日本人與排灣族人之間的深仇大恨。在人來看,這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唯有在神的大愛裡才能撫平傷痛,身為排灣族的周盎滿牧師帶領弟兄姊妹主動與日方交流尋求和好,看到雙方在主裡放下仇恨,手拉著手開心跳舞,讓許多人深受感動,歸榮耀給神。


「和好」運動的異象來自上帝對全人類的救贖目的,要讓「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期待教會活出主耶穌基督的榮耀,將主的能力、救贖與恩典傳播到福音未及之地,期盼讓有困難的人,都能在生命中找到屬靈的永恆家園。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聖經》以弗所書4章2~3節
本文轉載自今日基督教報 2012/4/14

Tuesday, June 26, 2012

忘與記

年幼時期,我以為記得牢是真本事,過目不忘的大腦,真是天才啊!

中年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忘得掉才是真幸福。

忘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人生會披上一層灰色陰影;

忘不掉傷心的往事,人格會逐漸扭曲。

壯年以後,我開始向神求「健忘」之恩

     忘掉過去的輝煌,這是謙卑。

     忘掉已往的失敗,這是勇氣。

     忘掉從前的創傷,這是饒恕。

     忘掉昔日的罪過,這是感恩。

     忘掉朋友的不週,這是大方。

     忘掉仇敵的攻擊,這是愛心。


難多了,是聰明;是智慧、是修養!




天父、耶稣、主圣灵





轉載自 葡萄樹傳媒

三十年後我不報仇了!晨曦會劉民和牧師的心靈告白

氣弱游絲之際,劉民和只有一個意念:「只要我今晚不死,將來我一定要你死!」三十年後,劉民和終於找到當年的仇家,「我是劉民和,就是以前那個……」話還沒說完,電話那頭馬上爆出如雷的火氣:「什麼以前!誰怕誰呀!」


劉民和(左一)一家與陳保羅牧師、師母(前排右一、右二)合影,左三為影響劉民和至深的母親。

自1984年迄今短短二十六年,台灣晨曦會已在七個國家設立十八所戒毒村所。

1976 年,香港九龍。
「叩叩叩!」深更半夜突如其來一陣謹慎的敲門聲,我機警地停下手邊交易。
「誰呀?」
「來拿白粉。」
喔,原來是要貨的,如果不是熟門熟路的人,想找到我這裡來買毒品可不簡單。誰知當下不疑有他,一開門竟衝進來三個人,兩把刀子一下就架在我脖子上。「今天真是衰到家了!」我忍不住在心裡咒罵起來,隨即被粗暴地一路壓著走向偏僻的半山。
「好小子,總算讓我找到你了!」半山上的空屋裡,和我住在同一個村子、因為搶販毒地盤而和我們幫派成為死對頭的黑幫老大──陳哥,冷冷地射來兩道凶狠目光,「說!你們老大在哪裡?」一、二十個幫派小弟把屋子擠得滿滿的,空氣中嗅得到一股蠢蠢欲動的衝動。
我冷笑一聲,「哼!你當我混假的?休想要我告訴你!」
「不說是吧?好!你們既然敢把我們的人打得那麼慘,今天我就加倍還給你!給我打!」陳老大的話還沒說完,那幫小弟早就像等不及似的,一拳一腳直把我往死裡打,肋骨一下就斷了好幾根,揍暈了,把我弄醒,再打!
「說不說?」幾番拷打之後,陳老大再問。咬著牙,我仍然死也不吭一聲──當然,也因為實在痛得說不出話來啦!
「好!今天我要不打死你,也要挑你腳筋,廢了你一條腿!」揮了揮手裡的鐵條,陳老大劈頭就砍了過來。我本能地伸手一擋,「喀」的一聲,右手不僅當場斷掉,還往外翻折出去。接著他又摔破一隻酒瓶,拿起一塊玻璃,狠狠地劃過我的左腳腳背,劇痛像把尖刀似的直刺入心臟,我甚至可以聽到玻璃磨過腳背骨頭的聲音!
拳頭如雨再次落了下來,我卻無力回手,氣若游絲之際,心裡只剩下一個意念:「死就死吧!死了倒也乾脆!……否則,只要我今晚不死,將來我一定要你死!」隨即墜入沉沉的黑暗之中……
再醒過來,我已經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原來嘈雜的打鬥聲引起平素寧靜半山上的鄰居注意,打電話報警。遠遠聽到警笛的聲音,陳老大一幫人趕緊火速閃人,只留下昏迷不醒的我,被警察送到醫院。
忍住身上的痛,勉強睜開眼睛,映入眼簾的正是我再熟悉不過的畫面──媽媽十指緊扣、跪在床前、迫切為我禱告。一看我醒來,媽媽立刻流淚勸我:「民和啊,不要再想報仇的事,冤冤相報何時了,恨不能解決恨,唯有愛才能彌補恨。媽媽愛你,耶穌也愛你啊……」
聽到媽媽愛我,讓我既感動又內疚。感動的是,我這麼壞,讓家人傷透了心,連爸爸都氣得要死地對我說:「要死就死在外頭,不要回家!」而媽媽竟然還是無怨無悔地愛我,母愛實在太偉大了!內疚的是,愛我又有什麼用?打我恨我罵我,我反而比較舒服一些。十年吸毒,十年戒毒,我就是戒不掉啊!……耶穌愛我!耶穌真的愛我嗎?如果耶穌真的連我這種爛人都愛,我需要耶穌的愛!
可是,去哪裡找耶穌呢?


毒海浮沉的心酸,甘苦誰人知
小我就調皮、愛打架,十二、三歲跟著學校裡的大哥學會恐嚇勒索、講黑社會行話,十五歲就正式加入幫派。在幫派裡看多了,我也知道千萬不能沾上毒品,否則後果可是比死還慘。不過,為了被肯定、打架有力氣,也因為好奇,最後我還是碰了。「不要上癮就好啦!」我對自己說,「我一定可以控制它的!」雖然再三告誡自己,終究還是難逃毒鉤,而且一鉤就是十年!
其實,所有吸毒的人都深知毒害的痛苦,沒有一個不想戒的!為了戒毒,我曾經把自己綁起來、當過遠洋船員、看過無數醫生、使用針灸戒毒,甚至專程跑到台灣念書──因為當年台灣很難買到毒品,但還是沒用,因為生理的毒已經不好戒,心理的毒更難戒,就算戒掉一時的癮頭,只要心裡一煩、不想面對現實的壓力,很容易就又栽進毒品世界,無法脫身。
回想當年在台灣念書時,因為很難買到海洛因,我就吸大麻、紅中、白板、強力膠,有一次為了追求刺激,甚至空著肚子把紅中、白板和米酒混在一起吃,high 到最高點,從四樓樓梯上一路滾下來都不自知,最後被人發現送到醫院,整整昏迷了一天一夜才醒過來,眼角縫了好幾針,連下巴都裂開了。可是天知道,我多想就這樣不再醒過來算了!我心裡的苦,有誰知道呢?
但是,最痛苦的人,其實是我媽媽!
媽媽是我們村子裡的傳道人,因為我的緣故,每次她向人傳福音,總是遭到街坊鄰居的譏笑:「曹教士!你不要傳耶穌啦!要傳,先向你那吸毒的兒子傳吧!他才是我們村子裡最需要耶穌拯救的人啊!哈哈哈!」
在眾人的譏笑聲中,媽媽所能做的只有忍受羞辱、繼續為我禱告。所以每當我看到媽媽滿頭白髮、滿臉皺紋、跪在地上流淚為我禱告時,我也會噗通一聲跪在媽媽旁邊,真心誠意向她懺悔:「媽!你相信我!我一定不再吸毒了!」可是,只要毒癮一發作,我就會忘了一切,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甚至不惜偷拐搶騙,使盡各種手段就是要取得毒品,這種掙扎痛苦,實在不是言語所能盡述啊!

最後的希望,赴晨島福音戒毒
感謝上帝,在人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1977 年,媽媽帶我到陳保羅牧師創立的福音戒毒中心──晨曦島,那是一個標榜「不用藥物,不憑己力,只靠禱告」的基督教戒毒中心。進去的前一天,我痛痛快快地吸毒吸了個飽,所以第一天很容易就過了,但第二天,當毒癮排山倒海而來的時候,我簡直快抓狂了,只能在床上不斷地翻滾,用拳頭搥打牆壁,希望身體的疼痛能蓋過毒癮發作的痛苦!
「沒菸、沒酒,甚至連安眠藥都沒有,你要我怎麼戒毒啊?」我忍不住咆哮起來!
「我們為你禱告!」晨曦島的弟兄堅定地看著我說,並且立刻跪下來,大聲又急切地為我禱告:「主耶穌啊!從前怎麼拯救我們,求現在也同樣拯救他……」
聽到這句話,我突然覺得有了一點盼望,因為我從來沒見過戒毒成功的人,而這些跪在我面前、為著毫不認識的我甚至禱告到流淚的人,正是活生生的見證啊!他們當中有些人也和我一樣,曾在黑社會混過!我的心裡,隱隱開始生出一股與罪惡抗爭的力量……
癱在床上,濕透的衣服底下,體內的癮頭漸漸過去。大家都像打了一場仗似的筋疲力盡,然而這第一仗,我,不,是我們,總算打贏了!
回想剛才那一幕,我的心到現在還是很激動,黑社會教我們的是「流血不流淚」,「跪」更是最懦弱的表現,沒想到這一群也曾在黑社會混過的人,竟然毫不猶豫就跪在我的四周又哭又禱,想到這裡,我終於忍不住跪了下來,流淚開口向上帝禱告:「上帝啊!如果是真的神,求幫助我戒掉毒癮,我就相信!」
不可思議的是,做完禱告後,我竟然睡了幾個小時安穩覺;一個禮拜之後,毒癮果真完全戒除!
之後,在每天唱詩、禱告、讀聖經中,我慢慢想起了小時候參加教會團契、聖誕節報佳音……的熟悉景象與感動,也真正認識了聖經真理與上帝的救恩。戒掉毒癮、獲得新生之際,我也同時重生,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哈利路亞!讚美上帝!從那時候起,我就喜歡用「One Way」這兩個英文字與人相互問安,因為祂是救贖唯一的道路!

二十六年間,建立國內外十八所戒毒村

自1984年迄今短短二十六年,台灣晨曦會已在七個國家設立十八所戒毒村所。
晨曦島待了七年,我從一個戒毒者,逐漸成為晨曦島福音戒毒工作的重要夥伴,期間並被派往美國洛杉磯接受更進深的訓練。赴美受訓的七個月裡,有一天我正讀到〈路加福音〉二十二章 31~32 節,聖經的字突然斗大地佔滿我的視線,耶穌的聲音彷彿雷聲響在我的心底:「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我的英文名字就叫西門(Simon),這段經文我不是第一次讀,但那天就像耶穌親自對我說話一樣:「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這句話重重地撞擊我的心──不吸毒之後,你要回頭去幫助吸毒的人重獲新生!這就是上帝給我的使命呀!從此,為福音戒毒擺上一生,成為我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堅持!
1984 年九月,陳保羅牧師回應宇宙光總幹事林治平教授的邀請,差派我和新婚才十天的妻子,以及江得力牧師一家五口,從香港來到台灣,成立台灣第一所福音戒毒機構──台灣晨曦會。
感謝上帝,在宇宙光的強力支持之下,透過 19881990 年宇宙光送炭活動,一位苗栗拾荒老人何連基先生奉獻三甲地作為建造福音戒毒村之用。又因為毒品問題日益嚴重,官方民間各項防毒反毒措施耗費巨資,卻效果有限;而晨曦會的福音戒毒在各方束手無策之際竟獨樹一幟,成效卓著,終於使原先懷疑觀望人士一變而為贊助支持者,福音戒毒工作自此在台灣快速展開。
二十六年來,繼苗栗戒毒村之後,陸續成立台東、湖口、台南、高雄、屏東戒毒村所,以及愛輔村、姊妹之家、男/女中途之家,其中台南、高雄、屏東三處更是因著肯定晨曦會福音戒毒功效,由政府撥地、補助、簽約而設立的戒毒輔導所。
除此之外,我更早在 1983 年、還在香港晨曦會時,就與宇宙光一同深入泰緬寮邊境的金三角地區,直搗世界毒窟;1984 年一月,我們開始展開金三角的反毒戒毒工作,迄今共設有滿樂福、滿星疊、福山等三處戒毒村及一所姊妹之家;另在美國、加拿大、中國雲南保山、緬甸果敢及印度地區,自 2004 年起設立福音戒毒中心。

三十年的恩怨,化敵為友換來真正的平安
我接受上帝差派,跑遍世界各地傳講耶穌的愛、建立福音戒毒工作的時候,有個始終抹不去的身影卻越來越鮮明,那就是 1976 年在香港九龍半山上差點廢了我一條腿的黑幫老大──陳哥!
老實說,在晨曦島剛戒完毒的時候我就想找他了,當時我仍一心想報仇,偏偏怎麼也找不到他。以後我來了台灣,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報復的動機雖然沒有當初那麼強烈了,卻還是想知道他的下落,所謂「有仇不報非君子」,我怎麼可能這麼輕易化解心中仇恨、淡忘此事?直到後來自己成了牧師,常在講臺上分享上帝的愛,有一天,聖經中一段耳熟能詳的故事卻突然深深地責備了我:
有個主人免了僕人無力償還的一千萬兩銀子,但僕人轉身出去、遇見另一個欠自己十兩銀子的僕人,竟不聽對方的苦苦哀求,還把他下在監裡,非要他還出十兩銀子不可。這事讓主人知道之後,不僅大大發怒,更斥責那僕人是忘恩負義的惡奴才!
「忘恩負義!聖經說的,不就是我嗎?想當初,上帝將我從死地救回來,更賜下數算不盡的恩典,而我卻還揪住陳年舊恨,不願鬆手?」我知道,如果再不正視這個陰影、除去恨的毒根,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再吸毒。跪在上帝面前深刻認罪悔改,我開始更積極找人。只是,每次我一回香港他就跑,就算託人放風聲:「放心吧,我以前是強盜,現在已經作傳道,不會報仇啦!」但他還是怕,因為當年實在把我打得太慘啦!
就這樣,直到三年前、半山事件發生三十年後,我終於找到了陳哥!
當我拿到他的電話時,心情真是既興奮又緊張,電話一撥通,想要表達一切都沒事了,又怕他不理我,一顆心怦怦怦的差點沒從嘴裡跳出來!
「陳哥啊,我是劉民和,就是以前那個……」話還沒說完,電話那頭馬上爆出如雷的火氣:「什麼以前!誰怕誰呀!」我馬上閉嘴,不敢再講一句話,就怕他掛我電話!等他發完飆,我趕緊接著說:「沒事兒!沒事兒!我只是想見見你!」「可以呀!你來找我呀!」還是一副凶狠的語氣,但我知道,他只是想用氣勢壓住我。他不知道的是,其實我是找他和好的呀!
約好在他住的地方樓下餐廳見面,等了好久,陳哥終於出現。六十多歲的老人了,還在耍老大派頭,卻已經沒有小弟跟著,喝得醉醺醺的,手還不住地發抖,那副憔悴消瘦的模樣,看了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啊!深刻記得初見面的那一刻,感覺得到他怕我、我也怕他──他怕我報仇,我則是怕他跑掉啦!
「欸,來瓶酒!要不要喝兩杯?」我連忙說戒啦,而且現在已經是個傳道人了!然後,他就開始誇口談起自己這些年的叱吒風雲。那天,我就這麼耐著性子、專心聽他吹牛,要不是上帝的感動,這可真違反我的本性啊!哈哈哈!
待他自吹自擂告一段落,換我告訴他我在晨曦島福音戒毒的故事,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你找我找得那麼急,就是想用福音幫我戒毒啊?」看到我的改變,陳哥心中頗有感觸。
後來,再聽他提及有個十歲大的女兒,「可以見見她嗎?」「可以呀!我叫她下來!」陳哥答應得倒也爽快,不久,一個好可愛的女孩走了進來,她的開朗活潑、懂事貼心實在讓我心疼,當下就立了一個心願,如果沒法將福音傳給陳哥,我也一定要將福音傳給他的女兒。
這已經是三年前的事啦!如今,陳哥已經完全信任我,甚至還要我去了就住他家,別住旅館了!回想當初他砍我砍得那麼狠,就算我已經作了牧師,還是沒辦法愛他;但當上帝的愛改變我,一切就都不一樣了!現在我不但不恨他,更真心盼望有朝一日他能認識上帝!更感謝上帝的是,他的女兒已經決志信耶穌!同時,在徵求妻子的同意之後,我們更決定擔負起教養陳哥女兒的責任。
回想這樣一段糾纏三十年、終於化敵為友的平安,能不說是上帝愛的奇蹟嗎?我忽然明白,上帝給我的恩典,不僅是戒除了看得見的毒品,化解了仇恨的毒根,更是給了我另一個充滿感恩與愛的人生!

本文轉載自: 宇宙光雜誌


 
 
 

Monday, June 25, 2012

瓶中的小花──談討上帝喜悅的事奉

慶子

事奉的原則

靈命長進的事奉

當哈拿將撒母耳帶到以利面前時,撒母耳還是孩子。他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撒上》218)。侍立就是一種事奉,所以英文聖經是“Samuel ministered before Jehovah”ministered服事。撒母耳雖然年紀小,但他會安靜地等候在耶和華上帝面前,聽候上帝的吩咐。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也是提醒事奉者潔淨在先,事奉在後。

主看重工人超過工作。換句話說,主在乎我們與祂的親密關係,超過我們的辛勤事奉。 《竭誠為主》的作者章伯斯(Oswald Chambers)說:我們對主忠誠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服事。乍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仔細想想,從事、完成一件服事工作,確實比恆久、全心、全意、全性、全力地對主忠誠來得容易。不是嗎?

《路加福音》有一段,記載70個門徒事奉回來,興高采烈地向主報告戰績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參《路》1017)主卻澆了一盆冷水下來: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參《路》1020)這話足見主更關心門徒靈命的長進。

主耶穌在世上的事奉,是我們的榜樣。祂與父上帝有親密的關係,凡事順服那差我來者的旨意。祂從不急躁,也未有過趕場似的慌忙。否則祂何以能停下來親近孩童? 何以在喧囂、擁擠中,感受到一個血漏女人輕摸了祂的衣繸? 然而祂的的確確在3年多裡,完成了天父交付的永世救贖大業。

對於沒有生命的服事、不合上帝旨意的服事(包括自以為是的奉主名傳道、奉主名宣教、奉主名造就信徒),到時主會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參《太》723

那將是多大的黑暗啊!有一位牧師曾言:將來我們到了天堂門口,會看到許多跌破的眼鏡!

生活見證的事奉

基督徒既然是的傳遞人,這光就當照在人前。不限於教會分派我們去傳福音的慕道朋友,所有的角落,都是我們事奉的場所。我們的生活見證, 包括家庭見證,以及學業、事業見證,只要是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都是我們的事奉。

世人不一定有機會讀到福音書,但他們天天到基督徒的言語、行為。有不少慕道朋友因基督徒的好見證信主,也有人因見不到基督徒身上的而退避三舍。

基督徒在家中的言行,是實際生活見證的第一步。向家人傳福音,原就不易(尤其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某教會的一位姐妹,和丈夫帶了兒子,從溫州移民到意大利,做餐館生意。3年前,她信了主。丈夫雖未信,但見妻子變得喜樂,邊做家事邊唱詩歌,也就不干預。

去年這位姐妹參加了教會的宣教年會,心裡火熱,在牧師呼召下,走到台前奉獻一生事奉上帝。為了更好地裝備自己,她決定全時間到神學院進修。 這惹怒了丈夫:孩子怎麼辦?生意怎麼辦?這位姐妹回答:一切交託給上帝!

在丈夫絕不妥協的情況下,她來問輔導:我很清楚唸神學是上帝的呼召。既然丈夫阻擋我,他就是撒但!為了事奉上帝,我要和他離婚!輔導的回答很簡單:上帝是否呼召你全時間去唸神學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上帝不會呼召你拆毀家室去事奉祂。這位姐妹顯然不知道,在家裡相夫教子,也是從主耶穌領受的職事,也是聖的事奉。

既然主要我們的光當照在人前,那麼朝九晚五的工作崗位,應是讓最多的人看到我們見證的場所。我認識一位弟兄,從研究所畢業後,正逢不景氣,等了2年,才在一個新建的公司找到一份工作。為了養家糊口,他兢兢業業,唯恐丟了飯碗。

然而同時,他也是教會的執事,負責教會每週禱告會的安排。最近公司正逢報稅, 異常忙碌,天天加班。每到週三晚禱告會,他總是空著肚子,氣急敗壞地趕去教會。

由於業務太多,有時還碰上堵車,導致時而遲到。眼看師母的臉色越來越難看,他只得頻頻道歉。 最後師母鐵著臉,當著弟兄姐妹對他說:如果你認為公司的事比禱告會重要,那麼你只有兩個選擇: 你可以辭去執事的職位,或是考慮換工作!可你別忘了,是我們的禱告,你才有這份工作的!

這樣的事奉多麼辛苦!這位弟兄,以及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師母,同樣都不知道什麼是生活見證的事奉

討上帝喜悅的事奉

偶爾聽到弟兄姐妹在事奉時的微言:我都累死了!可有什麼辦法呀!這是上帝的工作!別人不做,我只好做啊!這種事奉心態,儼然是“doing God a favor”(幫上帝的忙)!

服事上帝是多麼大的榮耀!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有哪件事必須我們去做?事奉不是我們為上帝做事,而是上帝看得起我們,願意和我們同工,透過我們去完成祂的聖工!

舊約時代,只有利未人可以在聖殿事奉,連君王都沒有在我上帝殿中看門的資格(參《詩》8410)。我們何其幸運,活在這信徒皆祭司的新約時代(參《彼前》29)。因主在十字架的獻上,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我們成了利未人中撒督的子孫,坦然進入了至聖所,成了君尊的祭司,可以事奉。

主耶穌對撒瑪利亞井邊的婦人說: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參《約》423)敬拜如此,事奉也當如此。上帝喜悅祂的兒女以心靈和誠實來事奉祂。

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無論大小,絕對和上帝所賦予的恩賜相稱。有的恩賜是5千兩,有的是2千兩,也有的是1千兩,彼此配搭,建立基督的教會。主要我們先在小事上忠心,才會將更大的事託付我們。你為自己圖謀大事麼?不要圖謀!(參《耶》455)這是耶和華上帝的警言。

每週日的小黃花

一個小兒科醫生,講述了一個在小事上忠心事奉的故事:

曾大夫是大學城教學醫院的小兒科醫生,也是華人教會兒童主日學的老師。有一次,他在兒童主日學上,講到小撒母耳在聖殿裡幫祭司以利做事。一個名叫莎莉的7歲小女孩舉手提問:但是我幫不了牧師,怎麼辦?曾醫生沒料到小莎莉會這樣突然發問,眼角剛好看見教室窗口有個約4吋高的小玻璃花瓶,就說:你可以每個週日帶一朵花來,插在這個花瓶裡,教室就會明亮很多。不是嗎?小莎莉聽到心裡,從此每週日帶一朵花來,多半是黃色的。

很快地,牧師也知道了。一個主日早晨,牧師到教室來,借了插著黃花的小花瓶,放在講台聖壇上──他當天證道的題目,就是忠心的服事。會眾都得到了很大的造就。

第二年蒲公英開遍草地時,小莎莉被診斷得了一種罕有的、不治的白血病。從此小莎莉就不斷進出醫院,白胖胖的臉一天天瘦下去。

每個主日,看到窗台上小莎莉託哥哥帶來的小黃花,老師們痛心不已。

第二年春天,醫生說小莎莉的日子不多了。復活節那天,小莎莉的媽媽抱了贏弱的小莎莉,來參加最後一個復活節。證道到了一半的時候,會眾隨著牧師眼光,看見媽媽把小莎莉放下來,小莎莉裹在厚厚的毛毯裡,雙手緊握住插了一朵蒲公英的小花瓶,小心翼翼地走向講台。

牧師趕忙下來,把她抱上講台。小莎莉把花瓶放在講台上,用細微的聲音說:我不能像撒母耳那樣,幫牧師那麼多的忙。這個小花瓶的事奉,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

4
天以後,小莎莉被主耶穌接去了。我們相信,主耶穌會把這個忠心的小僕人擁在祂溫暖的懷裡,因為祂喜悅小莎莉以心靈和誠實的事奉。我們也相信,這個教會從此不一樣了!

作者是美國校園團契的特約同工,負責歐洲事工。





我心獻上





摘錄自 舉目第五十六期 2012-07

Sunday, June 24, 2012

解讀電影《生命樹》──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

王星然


電影《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

2011
年,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高榮譽。
2012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
獲選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2011十大年度佳片第一名。
獲選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2011年最具救贖意義電影(The Most Redeeming Film)第二名。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評論:該片是繼2004基督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之後,最公開打入主流影壇的基督教電影。

才知道什麼叫痛

如果,你只是想在週末夜晚,舒服地躺在沙發上,讓腦袋放空,看一部好萊塢娛樂片來犒賞自己,這部片子很可能讓你非常失望。別以為這部電影得了那麼多獎項,以及影評人的肯定,外加布萊德‧彼特(Brad Pitt)的帥,一定大受歡迎。事實上,許多人從電影院裡走出來時,一臉困惑,大罵搞什麼東西

可是,如果你喜歡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喜歡古典音樂,你大概會喜歡這部作品。如果你認真讀過《約伯記》,對人生有足夠的閱歷和體會,也許,你會愛上這部作品!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 ……

那時晨星一同歌唱,上帝的眾子也都歡呼。
(《伯》384, 7

這是電影生命樹在片頭,打在銀幕上的詩句。

許多觀眾抱怨看不懂這部電影,正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這段經文和影片的關係。其實,這一段是上帝對約伯的經典回答,正是解開謎團的關鍵。

《生命樹》是傑克(Jack O’Brien,由西恩潘Sean Penn飾演)回顧自己的父母、童年,以及成長的故事。電影以19歲弟弟的意外死亡,拉開序幕。死亡衝擊著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喪禮過後,親友引用《約伯記》來安慰痛失兒子的母親奧伯倫太太(Mrs. O’Brien,由Jessica Chastain飾演):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主就是這個樣子啦!不要太難過了!你本有3個兒子,現在還有2個,日子總得過下去……”母親只是靜靜地流淚聽著,不發一語。

節哀順變的話,人人都說過,至少聽過。但當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知道什麼叫痛。

一部向上帝提問的電影

《生命樹》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片中幾個主要角色,不斷地和上帝對話(愛看電影的我,從未見過任何其它院線片是這樣的)。

當母親面對喪子的悲痛時,她在內心深處向上帝低語:為什麼?你在哪裡?我們對你而言是什麼?

帥哥布萊德‧彼特所飾演的奧伯倫先生(Mr.O’Brien),是3個孩子的父親,原來在家裡擁有絕對的威權,對孩子們要求嚴苛,滿腦子想功成名就。然而失業的打擊,使他墜入人生低谷,徹底摧毀了他的驕傲和自信。失業的那一天,他在自家的院子裡,沮喪地問上帝:我每天都勤奮、努力地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從不請假、缺席。每月十一奉獻,我也按時交上。為什麼遇上這樣的事?

長子傑克小時候,目睹玩伴溺水死亡,他輕輕地問上帝:你讓一個這麼年輕的生命死去!他做了什麼?他害怕,因為他開始意識到生命是荒謬的,任何壞事都有可能發生,死亡無法預防地可能隨時降臨,我們甚至不能用當一個好人來避免死亡。於是他問上帝:如果你不是一位好上帝,我為什麼要做個好孩子?

電影中問問題的人,都是有信仰的人。他們不是在惡意挑戰上帝,而是在經歷了苦難後,對生命的無常發出感嘆。他們問的這些問題,真實而深沉。作為基督徒,也許我們不敢高調地質問上帝,但我知道,在我的內心深處,有一些問題是我無法用理性明白的,所以我交託,我相信。

然而就像這部電影裡的角色一樣,我內心深處也有微弱的低迴。我可以花10分鐘,用屬靈四律告訴未信的親友,上帝對他們的生命有美好的計劃。我也常對人說,信耶穌得平安、喜樂。但我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屬靈生命的歷程不能簡化為公式。

上帝常顛覆我們的一廂情願,召喚我們更真實地去認識祂--祂的慈愛、公義,還有祂絕不打折的主權。祂不要我們只是停留在風聞有上帝的狀態,祂要我們親身去經歷祂,而這往往透過苦難。

影像化的《約伯記》

面對生命的難題,導演泰瑞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沒打算用理性來辯證。苦難是言語難以表達的,不是可以靠理性想通的。他非常有創意,選用了大量的影像來回應這個千古難題——當喪子的母親從內心深處向上帝低語:為什麼?你在哪裡?我們對你而言是什麼?導演在接下來的20分鐘裡,用一幕一幕的自然奇景,重現上帝創造的偉大,以及祂那至高難測的權能。

在古典音樂的陪襯下,你看到用哈伯望遠鏡才能透視的浩瀚宇宙,你看到火山爆發、熔岩奔流,還有一洩千里的瀑布。你看到汪洋的大海和海中各樣奇特的生物,你看到細胞在分裂、血液在血管中循環,還有恐龍……

看到這裡,電影院裡有些觀眾已經受不了了。這些畫面,到底是在幹啥?

如果你讀過《約伯記》,你就知道,上帝從旋風中回答約伯時,那一段精彩的話語,也是很影像的。試著想像下列的經文:

海水衝出、如出胞胎。那時誰將它關閉呢?是我用雲彩當海的衣服,用幽暗當包裹它的布,為它定界限,又安門和閂。(《伯》388-10

你能繫住昴星的結麼?能解開參星的帶麼?你能按時領出十二宮嗎?能引導北斗和隨它的眾星嗎?(《伯》3831-32

鷹雀飛翔,展開翅膀,一直向南,豈是藉你的智慧嗎?大鷹上騰,在高處搭窩,豈是聽你的吩咐麼?它住在山巖,以山峰和堅固之所為家。(《伯》39:26-28

你且觀看河馬。我造你也造它,它吃草與牛一樣。它的氣力在腰間,能力在肚腹的筋上。它搖動尾巴如香柏樹,它大腿的筋互相聯絡。它的骨頭好像銅管,它的肢體彷彿鐵棍。(《伯》4015-18

導演帶著我們,把視線從地球上這個受苦的家庭移開,把畫面無限拉遠(zoom out)。當我們用宇宙和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看,苦難就不再是“Why me”(苦難為什麼降臨到我)的問題,而是罪進入世界以後的必然生命歷程。在上帝宏偉的創造與權能裡,苦難不再尖銳到令人絕望。苦難使我們再次正視上帝絕對的主權,苦難使我們回歸那不斷召喚我們的上帝。

關鍵的主日講章

電影中有一幕關鍵性的主日講道,講的就是《約伯記》。這篇講章是導演泰瑞自己寫的,他找了一位正牌的聖公會牧師Kelly Koonce,在電影中講這篇道。節譯如下:

約伯大概會想,他的純全和正直,應該可以保護他免於災難。他的朋友則錯誤地認為,約伯必是暗中幹了什麼壞事,才遭受懲戒。但事情不是這樣的,不幸的事一樣臨到義人。我們無法保護自己,我們甚至不能保護自己的兒女……人的生命如同吹散的雲、深秋枯乾的草,時候到了,我們便如一棵樹連根拔起。

難道這宇宙的運行法則出了什麼問題?這世上有什麼是不死不滅,能存到永恆的呢?(這時鏡頭搖到有基督耶穌圖像的彩繪玻璃上,暗指只有在基督裡才有永遠的生命)……
當試煉臨到約伯的那一刻,他很清楚,這是主收取了他的一切。他立刻把眼目從世上這些短暫、會過去的事物,轉移到那位永恆的主身上……在苦難中,我們不能呆坐在那兒原地不動,我們必須勇敢向前,去尋求那掌管萬有、超越命運的主宰。唯有在祂裡面,我們才能得享平安……”

如果前面的自然奇景和恐龍的畫面,讓觀眾困惑,那麼現在,這篇講章,已經清楚點出導演的想法。


當受造的人類,來到創造宇宙萬物,又賜人生命氣息的上帝面前,聽祂問: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就能得了安慰:我們所受的苦,都在上帝的主權之下。全然智慧的上帝,當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祂立大地根基的時候,都不需要我們作祂的謀士,我們憑什麼坐下和祂商量我們的命運?

在祂的榮光之中,我們不再需要問為什麼,不再需要祂給個說法了,因為我們已經尋得了生命的安息之所,我們的理性和情感,已經找到了永恆的歸宿。

電影的最後,喪子的母親臉上綻放榮光,她打開她的雙手,舉目望天:我把我的兒子交在你的手中了,我把他給你了!她決定不再問為什麼,因為她不再只是風聞有上帝,而是親眼見上帝了!

這部電影,你需要知道的背景……

導演

本片的的導演兼編劇泰瑞‧梅力克(Terrence Malick1943-)哈佛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因與指導教授意見不合而輟學。回到美國後,他一度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哲學,後來專心致力於影像創作。

背景使然,泰瑞的作品裡充滿哲學性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他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探索戰爭中人性和生存意義的作品紅色警戒線The Thin Red Line1988),曾入圍奧斯卡金像獎,獲7項提名。

劇本

《生命樹》是泰瑞的第5部作品。其構想始自1978年,但蘊釀了近30年,一直等到2006年劇本成熟、資金都到位了,才開拍。

這部電影,演的就是泰瑞自己的成長故事。劇中的傑克,正是泰瑞本人。一如片中所描述的,泰瑞從小就跟著父母在聖公會長大,他的大弟19歲時自殺,二弟在一場車禍中被嚴重燒傷。這一連串對苦難的體會,激發他想用影像來回顧和探索生命的意義。

拍攝手法

顯然,泰瑞非常熱愛大自然,影片從頭至尾,充滿美麗的自然景象:隨著音樂優雅搖擺的水草、在太陽下閃躍流動的水和光影、微風中翩然起舞的彩蝶、令人驚豔的空中飛行的成群蝙蝠……這些全是自然風景,非電腦合成。

他寧願砸大錢,搬一棵重達65噸的巨大梧桐至拍片現場(據說為了搬這一棵巨樹,他必須和電力公司商量,暫時把小鎮的電停了,以免搬運時損毀沿路的電線桿,造成意外)。而這一棵如假包換、枝葉婆娑的巨大梧桐,成為電影中生命之樹的象徵。奧伯倫家的3個男孩,即跟著這棵樹一起成長。

導演泰瑞的拍片手法,可以說非常的有機(organic,他甚至不喜歡人工光源,而要求劇組全部採用自然光。即使在室內也絕不打光,只運用窗外透進的陽光。如果是晚上,只用室內原有的燈光。他想拍出最純粹、最自然,也最接近上帝的感覺。

電影中的印象主義

該片的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在談到這部電影的特殊風格時說:在泰瑞的作品裡,影像不是用來記錄對話或是錄製現場表演的工具,影像應該用來補捉情感……電影應該像香水或是某種氣味,用來引發一連串的生命記憶。

《生命樹》是一部用印象主義的手法拍攝的電影,它如德布西(Claude Debussy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的鋼琴作品,你幾乎找不到主旋律;又如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法國印象派畫家)的畫作,重點不在清晰的輪廓線條。它沒有清楚的故事腳本,它有的是一連串片段記憶和印象組成的畫面。然而這些斷簡殘篇,最終勾勒出一幅無比宏偉的畫作!

當然,這種特殊的印象風格,造成許多觀眾的陌生感和不適應,因為它要求觀眾放下已經習慣的好萊塢式觀影經驗或方式,用更開放的視野去體會片段的影像所捕捉的生命之美。

配樂

生命樹裡的配樂,全是西方古典音樂。至少使用了下列作曲家的作品:

巴哈(J. S. Bach)、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白遼士(Hector Berlioz)、馬勒(Gustav Mahler)、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法國巴羅克作曲家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Gustav Holst)、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Ottorino Respighi),和波蘭現代作曲家葛瑞茲基(Gorecki)。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父親(奧伯倫先生)雖然是航空工程師,卻非常熱愛音樂,彈得一手好鋼琴。電影裡還有一幕,是他在教會裡用管風琴演奏巴哈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Toccata & Fugue in Dminor)。導演用這首曲子來展現父親的威權,及其嚴格的紀律。

全劇中我認為最成功的配樂,是使用史麥塔納的交響詩莫爾道河(Die Moldau。這首曲子追溯一條河流的發源,從潺潺小溪,到瀑布急湍,最終成為氣勢磅礡的大河。莫爾道河流經捷克的大城小鎮,帶來生命和豐饒。這曲子正符合本片——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開端,經歷春夏秋冬和生老病死。


作者來自台北,任職於密西根州政府IT部門,服事重心為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校園事工。





Our God is an Awesome God






摘錄自 舉目第五十六期 2012-07

Saturday, June 23, 2012

當「屈原」遇上「耶利米」


施以諾/諾言諾語


華人的端午節又快到了!到了端午節,大家總會想到粽子、想到「屈原」。屈原生長在周朝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歷史評價不差的忠臣;當時,在地球遙遠的另一端, 有個比他早了幾百年出身的人,名叫「耶利米」。這兩個人實在有太多的雷同之處,讓人在端午節前夕不得不把他們倆給拿出來提一提:

首先、他們都事奉著不愛聽其言的君主:屈原事奉著楚國的楚懷王,耶利米曾是約雅敬王的臣民,他們的君王都聽不進他倆的忠言。兩人的處境可謂同病相憐。

再者、他們對其君主都很「癡情」:他們的意見都得不到君主、人民的重視,但基於對家國的熱愛,他們卻仍然大聲疾呼。

其三、他們都有偉大而情緒潰堤的文學作品流傳後世:屈原的《離騷》,耶利米的《耶利米哀歌》,都深深影響後世,前者是重要的中國文學古籍,後者更是被收錄在基督教的《聖經》之中。



就筆者一個精神科治療師兼業餘作家的角度觀之,以他們倆種種雷同的遭遇、以及他們那諸多相似的寫作風格來分析,我們幾乎可以形容:屈原彷彿是東方的耶利米,耶利米猶如西方的屈原。如果讓這兩個人跨越時空見了面,彼此聊個天、吐個苦水,他們倆大概要一個舉起三角觖杯,一個拿起舊酒皮袋,對乾後長嘯一聲:「你我相見恨晚矣!」

然而,這兩個人雖境遇相同,但最終面對人生的態度卻頗不一樣,屈原最後選擇噗咚一聲跳進汨羅江自盡了,而跟他遭遇類似際遇的耶利米,雖亦常感憤慨與無力感, 但仍然選擇活了下去。為什麼?因為耶利米的信仰!因為他的信仰給了他希望與安慰。 耶利米所處的年代是一個對其邦國極為不利的世代,但因著有信仰,他有了信心與盼望,如同他在著作中所傳述的:「疲乏的人,我(上帝)使他飽飫;愁煩的人,我(上帝)使他知足。」(耶31:25)這樣的信仰與盼望,使得與屈原之境遇、甚至是性格都可能極為相似的耶利米,在地球的另一端,繼續懷著盼望地活了下去。


當我們遭遇不順時,當我們的意見與真言一時之間得不到上位者或大多數群眾的肯定時,您我會選擇成為「屈原」?還是成為「耶利米」?當大環境讓我們失望時,我們會向屈原一樣「從失望轉為絕望」?還是像耶利米那樣「在失望仍有盼望」?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擁有耶利米的那份信仰。 

端午節,一個華人的重要節日,讓我們一起吃吃粽子、想想屈原,但學習耶利米。


【上帝的小叮嚀】
疲乏的人,我(上帝)使他飽飫;愁煩的人,我(上帝)使他知足。(耶31:25




因你與我同行




文章轉載自 海外華人福音網

Friday, June 22, 2012

祈禱有重量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個故事。有一位女士進入一家商店,準備為子女採購一些食物。她在店裡東看看、西摸摸了好久,一直打不定主意該買些什麼東西。於是店主人便過來問她:「您預算買多少錢的食物?」

這位女士很難為情地說:「老實講,自從我丈夫死在戰場後,留下我們一家人經常三餐不繼,現在我身上一毛錢也沒有,所以我唯一能給你的代價,就是為你祈禱,求天主恩待你 ……。」店主人並不相信天主,但為了打發她走,就諷刺地笑著說:「為我祈禱?好吧,把妳的祈禱拿出來秤一秤,看它有多重,就讓妳換多少食物回去罷!」

店主人不過是揶揄地說,沒想到這位女士竟然真的從口袋掏出一張紙,放到天平上說:「謝謝你,昨晚我剛好寫了一篇祈禱文。」店主人無可奈何之下,連瞧都不瞧那紙一眼,心想區區一張紙能有幾兩重,便順手拿起一條土司,往天平的另一端放上去,沒想到天平一動也不動。

店主人接二連三放了許多東西上去,天平仍舊靜止不動。最後店主人發起火來,不假思索地拿起一個大袋子,對著女士咆哮:「妳要什麼就拿什麼,拿了就滾吧!」

那位女士拿著袋子流著眼淚,連聲道謝,很興奮地滿載而歸。等女士走了以後,店主人才發現,原來那一天,天平正好壞掉了。他始終無法了解,天平故障會是一種巧合嗎?那婦人為何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選在天平故障的時候來?而他什麼話不好說卻嘲弄她用祈禱的重量來換食物,並且那女士竟還真的準備了祈禱文來! 於是店主人很好奇的打開那張寫著祈禱文的字條看,結果他深深受到感動,因為紙上很懇切、簡單寫著:「親愛的主,求你把今天的飲食賜給我們!」

許多時候,我們求,卻得不著,因為我們妄求。看重人心的天父,樂意將「今日的飲食」賜給我們,只要那真是我們所需的;若那是「巧合」,但「巧合」不正是天父奇妙的回應,應答了我們所求?

神賜福與你!



禱告






轉載自 葡萄樹傳媒

Thursday, June 21, 2012

裕美感受神愛如微風

鄒暉

神像風,當孤單,抱著我,總不晚;神像風,將哭泣,化做雨,多驚嘆;神像風,將櫻花,散在世,多璀璨......

爸媽吵架夜夜流淚

「在小時候的記憶中,爸爸、媽媽總在吵架。媽媽說,我出生前他們已在吵。」裕美的爸爸是日本人,媽媽是中國人,兩人均性格剛烈,相處不來,卻又不知如何溝通和解決矛盾。吵架,甚至打架是常有的事。

「爸爸有些大男人主義,對媽媽態度很兇。我擔心個子矮小的媽媽受到傷害,所以連上課也不能專心。有時候,晚上我要等爸爸睡著了,才敢入睡,因為怕他們又吵起來,後果不知會怎樣。」父母的不和與衝突,讓小小年紀的裕美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每晚躺在床上,我總悄悄流淚,不明白為甚麼人家的父母和睦,孩子快樂,而我的家卻是這樣?想又想不明白,直到累了才沉沉睡去。」 雖然事隔多年,裕美平靜的講述中仍透著絲絲傷感。

一夜成名失聲抑鬱

孤單的裕美常常獨自呆在家裡,唱歌成了唯一的樂事,做酒廊歌手的媽媽也鼓勵她唱歌。2002年,14歲的裕美贏得「全港普通話歌唱大賽」冠軍;2007年正式簽約演藝公司,推出專輯並奪得多個新人獎項。「那時人人都對我笑、誇讚我、似乎人人都愛我。入行的第一年,我也賺到很多錢。」那時的裕美正期待星途燦爛、美夢成真。

沒想到,入行一年後突然嚴重失聲,做完手術需要停工休息,不能再唱歌了。「從小到大,只有唱歌才讓我得到讚賞,不能唱歌就等於叫我死一樣;更讓我傷心的是,以前誇我、捧我的人都離開了,『朋友』也不見了。人的感情那麼假,到底能相信誰呢?」情緒低落的裕美,失去了做任何事的興趣和動力,身體狀況也越來越糟--口裡發不出聲音,眼睛看不清顏色,有半年時間不能入睡,每晚要吃安眠藥,甚至不能控制地用刀傷害自己......醫生說她得了嚴重的抑鬱症。

自殺前試向神禱告

那時,跟裕美同屬一家唱片公司的基督徒歌手高皓正常跟她講「耶穌愛你」、「向神禱告」、「祂會幫助你」之類的話;但那時她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事業失利後,她更認為世界是殘酷的,沒有誰是愛她的、可以相信的。

「做人有甚麼意思呢?還不如算了死了吧!」當時裕美買了200片安眠藥,準備在晚上一次吞下。然而,就在那晚竟有兩個聲音在頭腦中對她說話,一個說:「你不想做人,死是對的!」另一個卻說:「向神禱告,祂能幫助你!」從小上基督教學校的裕美,早已知道耶穌的名字,但卻沒有真正從心裡相信。

兩個聲音在頭腦中一直交戰到深夜。「這叫我好煩!最後我對著天空說:『讓我先禱告再死吧:耶穌,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神,我有抑鬱症,很想死,如果你能救我,我就相信你!』禱告後,心裡平靜下來,20年生活的一幕幕逐一浮現......


「第二天早上,我發現自己從床上醒來,不禁大吃一驚,為甚麼我可以睡著了?回想前一晚,我並沒有吃安眠藥,只作了一個『很爛』的禱告,怎麼就得到回應了?耶穌真奇妙!」那一刻,裕美對神的作為驚訝不已。

後來,在高皓正的邀請下,裕美參加了基督徒歌手的聚會,明白了更多聖經中的真理,知道耶穌因為愛世人,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流血而死,只要相信祂、奉祂的名禱告,祂就能幫助你。於是,她開始每晚向神禱告說:「求你讓我能睡覺,醫治我的抑鬱症。」想不到從小到大都睡不穩的裕美,每晚真的可以熟睡得像豬一樣。三、四個月之後覆診時,醫生認為她的抑鬱症已無大礙,不用再吃藥了。她感受到神的愛的甘甜,醫治的奇妙!

夫妻相愛孩子快樂

從小見慣父母打罵的裕美,曾對婚姻感到恐懼,認為所謂的「愛」就是一種感覺,感覺好時就在一起,感覺不好時就吵架、分開。現在信了耶穌之後,裕美知道如何去尋找真愛:「我的另一半一定要是個很愛上帝的基督徒。懂得像上帝那樣愛一個人,無論你做了甚麼、變得怎樣,他都不會改變對你的愛,認定你就是一生一世;你對他也放心,因為你相信的不僅是他,更是上帝的愛在他心中--那是為愛你而犧牲自己的愛。」

小時候,裕美感覺沒有人愛她、關心她,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長大後,我曾不停拍拖,自己也不曉得為甚麼要這樣,心理醫生說我在尋找一種『爸爸的愛』--不曾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過的愛。」裕美深知父母間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所以她決意要和將來的丈夫彼此相愛,活出愛的話語、動作和樣式,好讓他們的孩子能在愛裡快樂成長。

媽媽信主溫柔喜樂

自小學六年級離開日本之後,裕美再也沒有見過爸爸,也沒有他的音訊。「五年前,我到日本拍攝旅遊特輯,特意帶了禮物想送給他,但我找到原來住的地方,那裡的人說『沒有這個人』。一年前日本發生地震大災難,我在網上尋找他,請人帶著爸爸的資料去日本找他,卻也沒有消息。不知道他現在在哪兒?一切可好?我希望有機會見到他,哪怕只有一面,我好想對他說一句『我愛你,耶穌更愛你!』」

裕美和媽媽是世界上最親的人,心裡愛著對方,卻不會表達;有一段長時間,彼此說出來都是難聽的話。「信耶穌之後,我對媽媽的態度改變了。媽媽說,我教育了女兒二十多年,她沒有改變,耶穌竟將她變好了。」今天裕美媽媽也信主了,以前常常罵她的媽媽現在溫柔多了,整天說說笑笑,還喜歡買小玩具來玩。媽媽說,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現在要找回童年的快樂。看,上帝將辛勞一生的裕美媽媽,變成了快樂的小女生!

以音樂傳生命福音

裕美眼見有不少圈中人,想盡方法出名賺錢,但卻沒有時間關心家人、朋友甚至自己,因而活得很不開心,有些人還得了抑鬱症。「我也是從抑鬱症走出來的,很明白箇中痛苦。現在我雖然賺錢沒有以前多,但有神在我心中,生命變得有意義、有希望,每天過得很快樂。」她希望圈內外的朋友看到她生命中的耶穌,也能幫到他們。

音樂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特別是福音音樂,它能叫人的心平和喜樂,有助人認識神。裕美相信:「神將我放在娛樂圈,除了向圈內人傳福音外,也讓我用音樂向更多的人作生命見證,我的一首歌勝過我講一百句話。」

有人說,上帝看不見、摸不著,讓我怎麼相信祂的愛呢?裕美跟大家分享她最喜歡的一首歌--《愛如微風》,「神像風,當孤單,抱著我,總不晚;神像風,將哭泣,化做雨,多驚嘆;神像風,將櫻花,散在世,多璀璨......上帝雖然看不見,但祂的愛卻處處都在,這就是裕美的親身體驗。



怎麼還愛我



文章轉載自 加拿大《號角月報》5/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