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十章
簡介
迄今為止我們還只是在箴言的門廊外,或只是看引言部分,現在才真正進入箴言。箴言是短小精悍的句子;大多數是對仗句,每一節中含有上下兩句,相互說明。節與節之間很少有關聯,更談不上長篇演講的主線。所以在這些章節中我們無需試圖列出標題段落,一些句子本身就是最好的段落。箴言的內容都是在我們面前展示善與惡,祝福與咒詛。這一章中的許多箴言關乎管好自己的舌頭,若是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敬虔是徒然的。
第 1-7 節:重要的諺語
1 所羅門的箴言: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
所羅門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向我們說話,他看到人的好行為能給自己的長輩帶來很大的安慰,這長輩包括父母,也包括國家和教會的領袖;他且以此說明兩點,
1. 為什麼當父母的要注重子女的好教育,培養他們走信仰之道;若是達到預期的效果,他們自己能得安慰;若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至少已盡責盡力,無需太過自責。
2. 為什麼當子女的要行為聰慧,與所受的好教育相稱;這樣做能暢快父母的心,令他們不致悲哀。要注意,
(1)當子女的若能做一點事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讓他們在晚年衰敗的日子最需要樂趣的時候得到一些樂趣,這也是給敬虔賢淑的子女加添安慰。父母有責任對子女的智慧和善行表示欣慰,哪怕是他們的光環蓋過自己,也理應如此。
(2)當子女的若是行惡,本應給父母帶來喜樂,如今反帶來憂愁,尤其是叫受盡懷胎之苦的母親心情沉重,看見子女行惡就更加憂愁,這樣的子女就是罪上加罪。
2 不義之財毫無益處;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3 耶和華不使義人受飢餓,惡人所欲的,他必推開。
這兩節經文是一個意思,後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原因。
1. 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沒有益處,因為神要毀壞這樣的財富:不義之財毫無益處,第 2 節。惡人的財富,尤其是藉著惡人所得到或靠欺詐所擁有的財富,不管有多少珍寶,不管多麼穩妥地堆積起來,不管如何珍藏,都是毫無益處的。若是要權衡得失的話,這些財富之所得,遠不足以平衡邪惡之所失,馬太福音 16:26。這樣的財富對靈魂沒有益處,不能買來真正的安慰或快樂,要叫人在死亡面前或在最終審判的日子站立不住,原因就是惡人所欲的,神必推開(第 3 節)。他要從他們手中奪去不義之財,他從不顧念他們,卻專顧念貧窮之人。我們常常看見不義之人積攢的財富,最後被神的公義所散盡。惡人的財富雖然極為豐富,但神要將之推開,要像影子一樣消失,這財富還有什麼益處呢?
2. 通過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才有益處,因為神要祝福這些財富。唯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指的是以正當手段(公義代表誠實和愛心)得來、積攢和使用的財富;這樣才起到財富的真正目的,能要叫我們活,做我們的盾牌。它能救我們脫離最終的審判,雖然不能叫我們免於死,卻能救我們脫離死亡的毒鉤,也就能免於死亡的恐懼。因為神不使義人受饑餓(第 3 節),所以他們的公義救他們脫離死亡,這完全是藉著神的恩惠,而神的恩惠就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的生活,要叫他們在饑荒中存活。雖然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詩篇 34:10),但義人的靈魂藉著神的話而活,對神的應許有信心。
4
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
這裡告訴我們,
1. 這些雖然富有卻要成為貧窮的人:他們是手懶的人,不好好做自己的工,怠忽職守,沒有上進心,對工作不熱心,無恒心。他們做事投機取巧(原意可以這樣理解),以欺騙狡詐致富,但最終要成為貧窮,不但受到神的咒詛,也在人前丟盡顏面。無人會與只有表面誠實的欺詐之人打交道。
2. 這些雖然貧窮卻要成為富有的人:他們是殷勤誠實之人,對工作兢兢業業,只要有機會,就盡全力去做,正直而磊落,這樣的人極有可能致富。敏銳的手(有人這樣解釋),指聰明而不是尖銳;積極的手(有人這樣解釋);勤奮之手能掙錢。屬世的事是這樣,屬靈的事也是這樣。懶散和虛假會導致靈命的貧窮,唯有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馬書 12:10)的人,才能在信上富足(雅各書 2:5),也能在好事上富足(提摩太前書 6:18)。
5
夏天聚斂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時沉睡的,是貽羞之子。
在這裡所羅門,
1. 公正地稱讚能抓住機會的人,他們為靈魂和身體努力獲得財富且增添財富,為將來好好做預備;在夏天聚斂,夏天是聚斂的時候。這樣的人是智慧之子,這樣做是他的榮耀;他智慧的行為是為父母,若有機會要供養父母,也是為自己的名聲,是為子女也為子女的教育。
2. 公正地批評和譴責浪費機會的人:這些人沉睡,貪愛享樂,浪費時光,不重視自己的工作,尤其是收割時沉睡,應該為冬天囤積的時候卻讓致富的機會溜走,他們是貽羞之子(箴言
17:2), 是愚昧之子;冬天來臨之時他們就要蒙羞,在朋友面前蒙羞。在年幼之時獲得知識和智慧的人,就是在夏天聚斂,日後必得勤奮所帶來的安慰和結果;而荒廢年幼時光的人,會在年老之時承受懶散所帶來的羞愧。
6 福祉臨到義人的頭;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這裡說的是,
1. 義人的頭有福祉為冠冕,這是來自神的福祉,也是來自人的福祉。各種各樣的福祉,豐富的福祉要從上頭降下來,明明落在義人頭上;這是真福祉,不只是說著好聽,也有好作用。這福祉在他們頭上,要像冠冕那樣給他們美飾和尊榮,也像頭盔那樣給他們保護和安全。
2. 強暴蒙蔽惡人的口。他們所行的強暴而帶來的羞恥要堵住自己的口,無話可言,不能為自己辯護(約伯記 5:16)。當他們強暴的行為落到自己頭上、落到自己嘴裡的時候,這強暴就要止住他們的氣息。
7
義人的紀念被稱讚;惡人的名字必朽爛。
義人和惡人在日子滿足之時都要死。兩者在墳墓裡的屍體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屬靈世界中兩者的靈魂卻有很大區別。不僅如此,他們留給後人的記憶也有很大區別,也應當有很大區別。
I。義人死後會有好的口碑;這是義人頭上的福祉之一,即使他們的頭安息了,福祉仍在。蒙福之人給後人留下蒙福的記憶。
1. 這是聖徒尊榮的一部分,尤其是德高望重之人,死後受尊敬受紀念。他們的名譽是義人的名譽,是做好事的名譽,特別像美好的膏油(傳道書 7:1)。榮耀神的,神也要榮耀他們(詩篇 112:3,6,9)。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希伯來書 11:2),他們雖然死了,仍舊說話。
2. 活著的人有責任讓義人的紀念蒙福(譯者注:和合本譯為義人的紀念被稱讚),猶太人在提到已故義人時一定會加上:願他的紀念蒙福,且以此作為誡命那樣持守。我們提到已故的義人時要喜樂,因他們而讚美神,感謝神賜給他們的恩賜和恩典,尤其要效法他們行善。
II。惡人將要被遺忘,或被藐視。當他們的屍體在墳墓裡腐爛的時候,他們的名字也要朽爛。可能指無人記得他們的名字,要消失在遺忘之中(提起來沒有良善可言,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提起他們)。也可能指他們遺臭萬年,提起來令人憎惡;連“不說死人的壞話”這樣的基本處世哲學都不能保護他們。惡人臭名昭著,如真要提起他們,就應當表示憎惡。
第 8-17 節:智慧和愚昧的標記
8 心中智慧的,必受命令;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
這裡說的是,
1. 順服之人的尊榮和喜樂。他們必受命令;視命令為特權,甘心領受,甘心受管轄,省去許多思索抉擇的苦惱,把督責和勸勉看作是恩惠。這是他們的智慧。心中智慧的,必然溫順、隨和、謙卑;接受好教訓的,就必站立,必建立,必昌盛。
2. 不順服之人的羞辱和毀滅。他們不服管轄,不能負軛,不受教誨,不聽勸誡。他們是愚妄人,因為他們與自己為敵,自毀利益。他們經常是口裡愚妄之人,愚妄的嘴唇,嘮叨不休,滿口胡言,吹噓自己,妄論勸誡他們的人(約翰三書 1:10),還要裝作給別人提建議,定法則。在一切愚妄人中,口裡愚妄的是最會惹事的人,也最容易暴露自己的愚妄。然而,他們要傾倒在罪中,傾倒在地獄裡,因為他們不領受命令。滿口愚妄的人極少顧及自己的腳步,因此就絆跌就傾倒。
9 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穩;走彎曲道的,必致敗露。
這裡非常確定地告訴我們,
1. 人的正直要成為他們的保障:行正直路的,指在神在人面前行正直路,對神對人都忠心,心裡誠實,言行一致;這樣的人步步安穩,在神的保護下安穩,在聖潔的保障下安逸。他行路時謙卑勇敢,隨時準備抵擋撒但的誘惑,抵擋世界的困難,抵擋人的誹謗。他明白自己腳下的根基,眼前的方向,周圍的護衛,想往的榮耀,因此帶著確據、帶著大平安向前走,以賽亞書 32:17,33:15,16。有人將此理解為正直人的特點,是步步安穩,而不是常常冒險。良心不安的事他不敢做,在一切事上都看得分明。
2. 人的不誠實要成為他們的羞辱:走彎曲道的,指轉進委婉小道,在神在人面前裝假,言行不一之人;雖然他暫時能偽裝自己,過不了多久,他必致敗露。多半是他自我敗露,神且必要在審判之日揭露他。有人理解為,走彎道的必要成為反面例子,以警告他人。
10
以眼傳神的,使人憂患;口裡愚妄的,必致傾倒。
有人將這裡解釋為作惡,
1. 別有用心的、暗中害人的罪人:以眼傳神的,表面好像沒有注意你,卻在尋找機會害你,示意同夥何時前來助他作惡事,都是陰謀算計的勾當,對人對己都造成憂患。巧妙的計策不是行惡的藉口,罪人必須悔改,否則會越來越壞,最終毀於罪中。2.
公開、愚妄、自我敗露的罪人:就是口裡愚妄的人,他們的罪要受到審判,必致傾倒,如前面所言(第
8 節)。但是這樣的人沒有前者那樣危險,雖然他也毀壞自己,卻不像以眼傳神的人那樣給別人造成憂患。狂吠之犬不一定咬人。
11
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看看這裡,
1. 義人多麼努力傳揚良善,且行善事:他的口,就是他思想的出口,是生命的泉源;是源源不斷的泉源,流出良善的言辭;要造就他人,如同溪水澆灌大地使其碩果累累;也要安慰他人,好像溪水滋潤乾渴疲乏的旅行者。如同生命的泉源,純潔明淨,沒有毒,也沒有腐敗言論的污染。
2. 惡人多麼努力掩蓋邪惡,且要行惡事:惡人的口蒙蔽強暴,以口中友情掩蓋陰謀算計,得以作惡,就像約押又親嘴又謀殺,如同猶大又親嘴又出賣。這是罪惡,必要受審判(第 6
節):強暴蒙蔽惡人的口;用強暴得來的要被強暴所奪去(約伯記 5:4,5)。
12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這裡說的是,
1. 大大的惡事挑起者,就是恨。即使沒有爭端的理由,但是恨能尋找機會挑啟爭端,作魔鬼的工。這些人熱衷於在坊間竊竊私語,散佈謠言,興風作浪,歪曲事實,叫本已平息的爭端死灰復燃,且以此為樂,真是最令人厭惡的惡性之人。
2. 大大的和平使者,就是愛。愛能遮掩一切過錯,指的是一切人與人之間的不和。愛不張揚、不誇大別人的過錯,而是盡可能遮掩或不計較。愛能原諒一切過失和粗心的過錯;若是對得罪我們的人說,這不是有意的,只是一時疏忽,且仍然愛我們的朋友,這就是遮掩。愛也能不計較別人的過犯,遮掩它,且爭取最好的結果。用這樣的方法避免爭端,即使爭端已經開始,也可很快恢復和平。使徒引用過這句箴言(彼得前書4:8):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13
明哲人嘴裡有智慧;無知人背上受刑杖。
注意,
1. 智慧和恩典是義人的榮耀:明哲人,就是遵行命令的聰明人,嘴裡有智慧,就是人會發現他們嘴裡有智慧,心中也必有智慧的大寶藏,要有益於他人。有智慧是人的榮耀,而叫別人有智慧則更是榮耀。
2. 愚昧和罪是惡人的羞辱;他要受自己良心的鞭責,受口舌的攻擊,受掌權者的懲罰,受神的公義審判。愚昧且故意走犯罪之道的人是在為自己準備刑杖,而杖責的痕跡要成為他們永遠的羞恥。
14
智慧人積存知識;愚妄人的口速致敗壞。
注意,
1. 智慧人把許多有用的知識積存起來作自己的保障,這是他們的智慧:所以明哲人嘴裡有智慧(第 13 節),因為智慧在心裡積存,就像一個家主從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馬太福音 13: 52)。無論什麼知識,只要有益於我們,就要先積存起來,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用得上。只要我們還活著,就要不斷積存知識,且要妥善保存,免得需要的時候缺乏。
2. 愚昧人在心裡積存惡念,在言語中隨時說出惡來,給他人也給自己造成恐懼和毀壞,這是他們的愚昧。他們愛說一切毀滅的話(詩篇 52:4),專說這樣的話。他們的口速致敗壞,磨舌如刀,隨時準備發出苦毒的言語(詩篇 64:3)。
15
富戶的財物是他的堅城;窮人的貧乏是他的敗壞。
這句話可有兩種解釋:
1. 要勤奮工作,就能避免貧乏造成的令人洩氣的窘迫,享受世上富戶所能有的好處和安慰。努力工作就是叫自己和家人生活安逸。也可解釋為,
2. 指出對富戶和窮人外在條件的普遍誤解。
(1)有錢人以為他們有錢就快樂,這是誤解:富戶以為他的財物是他的堅城,但財物並非堅城,根本無法保守他們遠離罪惡。這要證明他們並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樣安全,相反財物也許更容易叫他們陷入罪惡之中。
(2)窮人以為自己敗壞是由於貧乏,這也是誤解:窮人的貧乏是他的敗壞;貧乏叫他洩氣,生活不得安逸。但生活貧乏之人,若是知足,有好的良心,憑信心而活,仍可過安逸的生活。
16 義人的勤勞致生;惡人的進項致死(死:原文是罪)。
所羅門在這裡強調他父親所言(詩篇 37:16),一個義人所有的雖少,強過許多惡人的富餘。
1. 也許義人在努力工作所得以外一無所有,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但是他的勤勞卻通向生。他別無所求,只望誠實一生,不貪圖富貴和地位,甘心過活維持家人。不但自己致生,也能帶給別人益處;他勤勞工作,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以弗所書 4:28);他一切的努力都能帶來這樣那樣的益處。這也能理解為信仰上的勤勞;他努力追求永生;他順著聖靈撒種,就能收永生(加拉太書 6:8)。
2. 也許惡人的財富不是勤勞所得,而是得來不費功夫,但是這卻要通向罪。財富成了他情慾、驕傲和奢華的食物和燃料;財富有害於他而不是有利於他;財富害了他,使他在罪中剛硬。世上的東西是好是惡,是生是死,取決於如何使用,取決於擁有這些東西的人。
17
謹守訓誨的,乃在生命的道上;違棄責備的,便失迷了路。
看這裡,
1. 能領受訓誨且能守住訓誨,不像多數人那樣不小心丟棄訓誨,也不叫別人奪了去,而是謹守訓誨,保持訓誨的純潔全備,隨時能用出來,且用來管理自己,也為別人的益處教導他人,這是正確的人生。行這樣事的人乃在生命的道上,這是得真安慰之道,通往永生之道。
2. 不能領受訓誨,反而故意頑固抵擋訓誨的,這是錯誤的人生。他們不聽從,因為訓誨指出他們的錯,他們尤其厭煩帶責備的訓誨,這真是大錯特錯。很明顯他們判斷錯誤,不能辨別善惡;這是他們言談中犯錯的原因。旅行者走錯了路,卻拒不認錯,不走正路,必然會一錯再錯,一直錯下去,最終必將失去生命的道。
第 18-21 節:善用舌頭
18
隱藏怨恨的,有說謊的嘴;口出讒謗的,是愚妄的人。
這裡要注意,惡毒之心是愚妄邪惡的。
1. 用甜言和謊言掩蓋怨恨的,就是愚昧邪惡的人:他們自以為很會玩弄花樣,用說謊的嘴隱藏怨恨,免得怨恨一旦洩露,就會在人前蒙羞,就會失去滿足自己惡毒心態的機會;這樣的人是愚妄的。說謊的嘴本身已經夠壞,若是用來遮蓋惡毒(彼得前書 2:16),那就更增添它的惡。以為能在神面前隱藏什麼的都是愚妄的人。
2. 口出惡言的人也不是好人:口出讒謗的是愚妄的人,因為神遲早要彰顯公義,像光照在雲中一樣,驅散讒謗。
19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這裡勸誡我們要管好自己的舌頭,這是基督徒的責任。
1. 要少說話為宜,因為多言多語難免有過,這裡有不停犯罪的意思。說話越多,說錯話也越多。多言多語必不乏閒話,也就不得不詳加說明。喜歡聽自己說話的人不知道如何悔改,而難免有過之人最需要的就是悔改。
2. 所以人應該用嚼環勒住自己的口(詩篇 39:1)。禁止嘴唇,經常省察自己,控制自己的思想,保守秘密,這些是智慧的特點,這樣的人也能過得平安。靜默不語就是通達(阿摩司書 5:13;雅各書 1:19)。
20 義人的舌乃似高銀;惡人的心所值無幾。
21 義人的口教養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
這裡教導我們如何評價人,不是按人在世上的財富和地位,而是按人的美德。
I。義人必有一些益處。也許他們貧窮,在世沒有地位,沒有權力和財富以行善,但是只要還有口能說話,他們就有價值有益處。就憑這點,我們必須尊重那些敬畏神的人,因為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馬太福音 12:35)。
1. 這使他們有價值:義人的舌乃似高銀;他們誠實,心中沒有惡念和詭詐。神的話被比作純淨的銀子(詩篇 12:6),可作為倚靠;義人口中的話也是如此。他們的話有分量,有價值,能給聽的人帶來智慧,而智慧是超越高銀的。
2. 這使他們有益處:義人的口教養多人;因為他們都說神的話,而神的話是生命的糧,真理能餵養靈魂。敬虔的言語是饑渴之人的靈糧。
II。壞人沒有益處。
1. 人不能從他們得到益處:惡人的心所值無幾,因此從他心中出來的不可能有什麼價值。他的原則、理念、思想、動機以及一切心裡所裝的和所影響他的,都是屬世界屬肉體的,毫無價值。從地上來的是屬乎地,他所說的也是屬乎地(約翰福音 3:31),這樣的人不能明白也不能領略神的事(哥林多前書 2:14)。義人口中常說神的事,惡人卻不是這樣;雖然他們裝作心中有信仰,並感謝神賜他良心,然而仔細察看他的心,就知道裡面沒有價值。
2. 人不能給他們益處。許多人能從義人的口得到餵養,但是愚昧人卻因無知而死亡。既然知識那麼容易得,而愚昧人卻因沒有知識而死,這就說明他們的愚昧。愚昧人因無心而死亡(原文用這個字);他們因缺乏思考缺乏決斷而死亡;他們無心為自己的益處做任何好事。義人餵養他人,愚昧人卻忍饑挨餓。
第 22-25 節:義人的益處
22
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
大多數人都把心思放在世界的財富上,但是他們通常不明白所追求之事的本質,也不知道如何能得到。所以這裡要告訴我們,
1. 什麼才是應當追求的財富,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不加上憂慮的財富,就是不需要憂慮就能得且能持守的財富,使用起來不必煩惱,失去了不會懊惱,花掉了不致心痛;就是能使心中得安慰的財富,能以此行善,帶著喜樂的心事奉神。
2. 這樣的財富從何而來,不是在世上拼命工作(詩篇 127:2),而是來自神所賜的福。唯有這樣才能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財富若來自神的愛,就有神的恩典同在,要保守靈魂遠離情慾;財富若不是來自神的愛,就經常成為縱容情慾的動機。所羅門在前面說(第 4 節),手勤的卻要富足,這是致富的手段;但在這裡他加上神所賜的福,而神要祝福的就是手勤之人。靈命的富足也是一樣。我們有責任努力使自己靈裡富足,但神的祝福和恩典必要得到一切榮耀(申命記 8:17,18)。
23
愚妄人以行惡為戲耍;明哲人卻以智慧為樂。
這裡說的是,
1. 異常罪惡的罪:愚妄人以行惡為戲耍,就是早已習以為常,以行惡為樂,像玩笑一樣。行惡是他的以撒(原文用這個字)(譯者注:以撒原意為笑);行惡是他的樂趣,是他的所愛,令他歡喜。犯罪對他來說是笑談。若是你警告他不要犯罪,要多想想神的律法,想想神對罪惡的忿怒,他就取笑你的勸誡,笑對將要臨近的審判。他犯罪以後不但不悔改,還要吹噓一番,嘲諷批評,用嬉笑來壓制良心的責備(箴言 14:9)。
2. 異常聰明的智慧,因為智慧本身就見證自己的卓絕。智慧能證明自己,這是最大的讚美。你不需要再用別的話來稱讚明哲人,“他是個明哲人;他有智慧;他很有智慧不會行惡;或說,若是有人不小心犯了錯,他很有智慧不會以此為樂。”這裡也可理解為宣告智慧確是智慧,可以這樣理解:就像愚妄人以行惡為戲耍一樣,明哲人有智慧且表現出來。義人不僅將來要得獎賞,今生也在信仰的約束和實踐中得樂趣,而這樂趣要遠遠勝過罪人在縱容自己犯罪時貌似得到的樂趣。
24 惡人所怕的,必臨到他;義人所願的,必蒙應允。 25
暴風一過,惡人歸於無有;義人的根基卻是永久。
這裡對義人說了又說,他們要有好結局,對惡人說,他們有禍了。將兩者做對比,要互相對照。
I。惡人要懼怕最壞的厄運,義人則想往最好的結果。
1. 惡人誠然有時行惡的時候趾高氣揚,被徒然的希望所矇騙,但他們卻逃脫不了懼怕的厄運,這些懼怕必臨到他們。他們所惹怒的神要向他們發怒,他們要在極大的恐慌沮喪中懼怕神的忿怒。你該受的敬畏有多大,你的忿怒也有多大(詩篇 90:11)。惡人懼怕罪的懲罰,但是他們沒有智慧,不知道如何脫離懼怕,以致所怕的事必臨到他們,而今日的懼怕就是來日受折磨的憑證。
2. 義人誠然有時也懼怕,但是他們想往神的恩惠,以神為樂,這樣的心願必蒙應允。神要按他們的信心賜給他們,不是按他們的懼怕(詩篇 37:4)。
II。惡人的興盛很快要過去,義人的喜樂卻要永遠長存,第 25 節。惡人鼓噪不息,像暴風那樣催逼自己也催逼別人,威脅著要掀翻一切擋道之物;但是他們也像暴風那樣,一旦過去就永不復返。他們要過去,所剩下的是暴風過去之後的寧靜和快樂(詩篇 37:10,36;約伯記 20:5)。義人正相反,他們平凡無奇,像根基一樣隱藏,低而不見,但是他們卻定意倚靠神,想往美德,要成為永久的根基,永不動搖。聖潔的仍要聖潔,永遠喜樂;他的盼望建立在磐石上,不受暴風的動搖(馬太福音 7:24)。義人是世界的柱石(有人這樣理解);世界為他們而立,聖潔的後裔就是根本。
第 26-32 節:唯有義人才能喜樂
26 懶惰人叫差他的人如醋倒牙,如煙薰目。
要注意,
1. 懶散之人,就是喜愛安逸、不能盡心做事的人,不配受重用,不配,連跑腿送信都不配,因為他們不會認真送信,也不會趕著回來。這樣的人非常不適合做傳道人,基督的使者;基督不會差派懶惰之人去收割莊稼。
2. 不小心把事情委託給懶散之人且相信他們的,必會為之苦惱。懶惰的僕人對主人來說是又麻煩又頭疼,如醋倒牙,如煙熏目。懶散之人惹主人之怒氣,就像醋令牙齒發酸;看見自己的事受忽視受損失就憂愁,如同煙熏眼睛而流淚。
27 敬畏耶和華使人日子加多;但惡人的年歲必被減少。 28 義人的盼望必得喜樂;惡人的指望必致滅沒。
注意,
1. 敬虔能延長人的年歲,成就人的盼望。有何人喜好存活(詩篇 34:12)?就是敬畏神的人。敬畏神能保守人遠離許多危及生命的事,保守人在今世長壽,在來世得永生。敬畏神要加添人的年歲,且超過人的想像,也會在永恆中無限延長人的壽數。有何人得享美福?就是信神的人。他的年歲不僅增多,還要快樂,又快樂又增多,因為義人的盼望必得喜樂。他們要得到所盼望的,且要得到不可言喻的滿足。他們以將來的未見之事為樂(羅馬書 8:24,25),不以手中之物為樂,卻是以所望之事為樂,而他們的盼望必要以碩果而告終,這就是他們永遠的喜樂。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馬太福音 25:23)。
2. 惡能減少人的年歲,叫人的指望落空:惡人的年歲虛度在罪的樂趣中,虛度在世上的勞苦之中,必被減少。妨害地的樹要砍去。不管惡人如何為今生或來生尋找安慰和快樂,都要落空;因為惡人的指望必致滅沒,他的盼望要成為永遠的絕望。
29 耶和華的道是正直人的保障,卻成了作孽人的敗壞。 30 義人永不挪移;惡人不得住在地上。
這兩節經文與前面兩節的意思相同,要表明敬虔之人的喜樂和惡人的悲哀。重複這些教訓很有必要,因為人都是懶於相信、懶於思考的。
1. 正直帶來保障和穩定:耶和華的道(指神的旨意,神沿著此道向我們走來)是正直人的保障,要肯定正直人的正直。神在他身上的一切作為,是憐憫也好是管教也好,都能催促他好好盡自己的責任,鼓勵他不致消沉。也可理解為,耶和華的道(指敬虔之道,神指示我們走的道)是正直人的力量;我們越靠近這條道,心中越想走這條道,就越有力量事奉或受苦。良心若不受罪的污染,能使人在危難中剛強壯膽;不懈努力的盡責能使人在忙碌中得安逸。我們為神做的越多,就越有能力為神做工(約伯記 17:9)。靠耶和華所得的喜樂唯有來自耶和華的道,這樣的喜樂就是我們的力量(尼希米書 8:10),因此義人永不挪移。持守美德就是持守平安喜樂,無人能將此奪去;這樣的人有永久的根基(第 25 節)。
2. 毀壞和敗壞是惡人的必然結果。惡人不僅不能承受地土(儘管他們積攢財寶在地上),連住在地上也是不能。神的審判要把他們連根拔起。敗壞,又迅猛又確定的敗壞,要臨到作孽之人。神的榮耀和能力要敗壞惡人。不僅如此,耶和華的道對正直人是保障,對作孽之人卻是吞吃,是恐懼。同一個福音,在一些人來說是活的香氣叫他活,而在另一些人來說卻是死的香氣叫他死(哥林多後書 2:16)。同一位神,就像同一個太陽,使一些人的心軟化,也使另一些人的心剛硬(何西亞書 14:9)。
31 義人的口滋生智慧;乖謬的舌必被割斷。 32 義人的嘴能令人喜悅;惡人的口說乖謬的話。
這裡與前面一樣,說明世人要按自己的言語受審判,或稱義或被定罪(馬太福音 12:37)。
1. 這是要證明並稱讚說智慧話之人的智慧和良善。義人的言語滋生智慧,為別人帶來益處。神為了獎賞他的義就賜給他智慧(傳道書 2:26),而他為了感謝賜他恩賜和公義的神,就善用智慧,以智慧敬虔的言語造就他人。他的話能令人喜悅,蒙神悅納(因為他盼望得神的喜悅過於得人的喜悅)。凡能叫說話的人喜悅也叫聽的人喜悅,能對自己有益也對他人有益處的話,他就說。
2. 口吐惡言的人,是惡人的罪,必要引向毀壞。惡人的口說乖謬的話,就是不蒙神喜悅的話,惹怒他人的話。這會有什麼後果呢?乖謬的舌必被割斷,就像油滑誇大的舌一樣(詩篇 12: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