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5, 2025

[箴言] 第十三章 (馬太亨利完整聖經注釋)

 箴言第十三章

 


1-4 節:道德格言

1 智慧子聽父親的教訓;褻慢人不聽責備。

同一對父母所生的孩子中,有些有前途有些沒有前途,這實在並不新鮮。這裡教導我們區分這兩者,

1. 尊敬父母的就有前途,他們願意接受父母的勸誡和指責。聽父親教訓的,就是願意聽,且不光是聽,還重視且遵從這教訓,這樣的人是智慧之子,且要更加有智慧。

2. 聽不得責備的就沒有前途,他們藐視管轄,輕視對他們以誠相待的人。聽不進別人的勸誡,反而視那些真心相勸的人為敵人,這樣的人怎麼能糾正自己的錯誤呢?

 

2 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享美福;奸詐人必遭強暴。

(譯者注:上句的和下句的在原文均為)注意,

1. 倘若從裡面出來、發自內心的是良善,來自良善的寶藏,那就會有好的回報。內在的安慰和滿足是每日的食糧,對喜愛說造就人好話的人來說,這更是佳餚美食。

2. 強暴行為要反過來報應施暴之人:愛玩弄伎倆且在言行中表現出來的奸詐人,必遭強暴;他們肚腹中充滿強暴。她怎樣待人也要怎樣待她啟示錄 186)。人人都要喝自己釀的酒,要吃自己所說的話,因為要憑我們的話定我們為義,也要憑我們的話定我們有罪(馬太福音 1237)。結什麼果子,就吃什麼果子(羅馬書 62122)。

 

3 謹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張嘴的,必致敗亡。

注意,

1. 守住口舌就是守住靈魂。謹慎,慎思而後言,或是懷了惡念,就用手捂口箴言 3032),用強壯的嚼環勒住自己的口又用強壯的手握住嚼環,這樣的人必定守住自己的靈魂不受罪的污染,也免遭苦惱,免去許多苦酸的自我省察以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2. 有許多人被失控的舌頭所誤:大張嘴,口無遮攔,大呼小叫,喜愛喧囂,以胡言亂語來抵擋神抵擋人,這樣的人必致敗亡。他的名聲、利益和靈魂都要永遠敗亡(雅各書 36)。

4 懶惰人羡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

這裡說的是,

1. 懶惰之人的苦惱和羞恥。看看這些人是何等愚蠢和荒唐;他們想要得到殷勤人所得到的,卻不願意付出殷勤人所付出的。他們貪婪一切,想不勞而獲。他們一無所有,因為不勞者就要挨餓,就不可吃飯帖撒羅尼迦後書 310)。懶惰人羡慕的,本應是歡樂,卻是痛苦,要叫他忙亂,叫他不安,叫他比正常勞動更加吃苦。

2. 殷勤人的喜樂和榮耀:他們的靈魂要變得豐裕;他們豐富且能安然享受,尤其是享受自己殷勤而得的果實。在屬靈的事上尤其是這樣。空有心願的人不明白敬虔的益處;而努力事奉神的,就能得到喜樂和益處。

 

5-25 節:唯有義人才有真喜樂

5 義人恨惡謊言;惡人有臭名,且致慚愧。

注意,

1. 恩德主導之處,罪惡有臭名。恨惡謊言是每一個義人的明顯特徵(也即是恨惡一切的罪,因為任何罪惡都是謊言,尤其是商業或人際交往方面的虛假和偽善)。不但自己不說謊言,義人還痛恨謊言,這是本著一條牢固的原則,就是愛慕真理,愛慕公義,順服神。

2. 罪惡主導之處,惡人有臭名。假如罪人開了眼,良心發現,他就會恨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記 426)。但是,罪人在神眼裡是可憎的,在義人眼裡也是可憎的。罪人因說謊言而尤其可憎,因為撒謊是最可憎的行為。雖然暫時可隱藏自己的面,但是他最終必致慚愧受蔑視,必要羞愧滿面(但以理書 122)。

 

6 行為正直的,有公義保守;犯罪的,被邪惡傾覆。

看這裡,

1. 聖徒蒙保守不致滅亡。行為正直的,即一切行為都誠實,憑良心遵守神聖而永恆的公義條例,對神對人都坦誠相待,這樣的人要蒙保守免受撒但的試探,撒但不能勝過他們,惡人的非難和傷害不能長久臨到他們,也不能造成真正的傷害(詩篇 2521)。願這成為你的銅牆鐵壁,保守你天真無暇。

2. 罪人必要滅亡。邪惡之人最終要被自己的邪惡所傾覆,現在暫時被邪惡所困。他們還需要被人管教、被人傾覆嗎?他們自己的邪惡就能管教他們,就能傾覆他們。他們要自己承擔。

 

7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這句諺語可適用在,

I。人在世上的產業。世界是一大騙局,不但世上之物是騙局,世上之人也是騙局。人都是說謊的詩篇 11611)。這裡列舉日光之下的兩宗大惡:

1. 有些人非常貧窮,卻要裝得非常富有,別人也誤以為他們富有。他們出手大方闊氣,似乎自己有寶藏一般,但若是還清了債務便一貧如洗。這是罪,是羞恥;許多人因此葬送了自己的家,也令自己的信仰蒙羞。像這樣超過自己能力過日子的人,存心要順服自己的虛榮而不願意順服神,他們要一無所有。

2. 有些人非常富有,卻要裝得很貧窮,別人也誤以為他們貧窮,因為他們過窮酸的日子,遠低於神賜給他們的恩惠,存心要把財富埋起來也不願意花掉(傳道書 612)。這樣的人不懂得感謝神,對家人不公,對鄰舍不公,對窮人沒有愛心。

 

II。人在屬靈層面的事。恩德是靈魂的財富,是真財富,但是人往往不能看自己合乎中道,可能是故意為之,也可能基於自己的誤判或無知。

1. 有許多人是偽君子,明明非常缺乏恩德,卻以為自己很富有,不認為自己缺乏,或裝作很富有,不承認自己貧乏。

2. 有許多怯生生的基督徒,他們有許多屬靈的財富,滿有恩惠,卻認為自己貧乏,不認為自己富有,至少不承認自己富有。因著自己的懷疑、懼怕、抱怨和擔憂,他們裝作窮乏

 

8 人的資財是他生命的贖價;窮乏人卻聽不見威嚇的話。

我們很容易根據人的財富來衡量人福分的大小,至少是這個世界上的福分。我們認為人在世上的財富越多就越快樂,財富越少就越不快樂。但是所羅門在這裡告訴我們這是多麼大的錯誤看法;他指出,我們完全可以適應糟糕的環境,不貪婪和不嫉妒。

1. 富有之人因財富而受人敬仰,但另一方面卻遭人嫉妒和攻擊,甚至危及到性命,不得不用自己的財富來買贖自己的命。不要殺我們,因為我們有許多財富藏在田裡耶利米書 418)。在有些專制政權之下,擁有財富就是觸犯法律。人若是手握大筆財富,到頭來卻要用這些財富買贖自己的命,這是多麼可憐!

2. 貧窮之人在朋友圈子裡可能受歧視被忽略,但另一方面,若是他們富有,這些人就可能成為他們的敵人:窮乏人聽不見威嚇的話;他們不像富有之人那樣,在他們沒有誹謗,沒有責難,沒有攻擊,也沒有麻煩,因為沒有人會注意到他們。富有的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民中最窮的卻留下來(列王紀下 2512)。旅行者一旦遇到強盜,就慶倖自己沒有多帶財富。

 

9 義人的光明亮(原文是歡喜);惡人的燈要熄滅。

這裡說的是,

1. 義人興盛持久:義人的光歡喜,意思是,義人的光增添,使他們歡喜。外在的興盛是他們的喜樂,而光照靈魂的恩賜、恩典和安慰就更是如此,且要越來越多地光照他們(箴言 418)。聖靈就是他們的光,賜給他們豐盛的喜樂,歡喜施恩與他們耶利米書 3241)。

2. 惡人衰敗滅亡:惡人的燈黯淡熄滅;看上去悲悲切切,像蠟燭臺上的蠟燭,不久就要在黑暗中熄滅(以賽亞書 5011)。義人的光像日光,也許會有日蝕,也許被雲彩遮罩,但卻是持久的;惡人的光就像是燃燒自身的蠟燭,很快就要熄滅,也很容易熄滅。

 

10 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

注意,

1. 愚昧的傲慢是滋事者。你知道戰爭和打鬥從何而來嗎?就是從這苦毒的根源而來。人的其他情慾都可造成爭端(衝動、嫉妒、貪婪等),驕傲尤其是這樣。人的驕傲直接造成不和諧,不需要別的原因。驕傲使人不能容忍不同的意念或願望,不能容忍競爭和對手,不能容忍被藐視或被輕視,不能容忍妥協和讓步;驕傲使人自以為正義和真理在自己這邊,於是就挑起親人和鄰舍之間的爭端,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教會或其他信仰群體之間的爭端。人要的是復仇而不是饒恕,因為他們驕傲。

2. 謙卑、和為貴的人是智慧人,是聽勸言的。願意求問且聽從勸告,願意求問自己的良心,研讀聖經,求教於自己的傳道人和朋友,做事不衝動,這樣的人有智慧,且會謙卑自己,為了保全和平避免爭端而忍辱負重。

 

11 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

這裡表示財富有積攢也有消耗。

1. 不義之財必然大大消耗,因為有咒詛臨到,要浪費這些財富。人本著敗壞的傾向通過罪惡手段得到資財,也會本著同樣敗壞的傾向通過同樣的罪惡手段去浪費這些資財:虛虛而來之財(譯者注:和合本譯為不勞而得之財),也必虛虛而去,要必然消耗。通過不合法的手段得來之財,或不通過基督信仰的條例得來之財,即是要滿足人的驕傲和奢華的財產,通過騙術虛假得來之財,通過詐騙和撒謊得來之財,這些均可稱為虛虛而來的財產,必然消耗。不義之財極少傳到第三代。

2. 通過勤勞和誠實所得之財,必見加增,而不是減少。這樣的財產能維護人之所需,能傳承給後代,且要豐盛。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工作的人,他們的財富要增添,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以弗所說 428)。而越分給缺少的人,這樣的財富就越增添。

 

12 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

注意,

1. 若是翹首而望的事懸而未決,雖然並非無望,卻遲遲不能成就,這樣的失望是最令人憂心的。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苦想不已,煩躁不安;若是盼望成為無望,反倒死心,期望越高,就越叫人揪心。所以,不要對被造之物有太大的指望,不要對這個世界心存徒然的盼望,免得徒增煩惱。倘若我們真有盼望,也應該準備接受失望,以致當事情真令我們失望的時候,我們也不致太過憂心。這是智慧。

2.  若是長期盼望等候的事終於臨到,這樣的喜樂是最令人感恩的:所願意的臨到,能使人置身於樂園一般,喜樂的園子,因為這是生命樹。這要加增惡人的永恆痛苦,他們的希望幻滅;這也要叫聖徒更嚮往天堂的喜樂,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希望之冠冕。

 

13 藐視訓言的,自取滅亡;敬畏誡命的,必得善報。

這裡說的是,

1. 行將滅亡之人的特點:藐視神的訓言,無視訓言,沒有敬畏之心,不願聽從神的訓言,這樣的人必將滅亡,因為他輕視能治癒毀滅性疾病的唯一途徑,使自己面臨神的忿怒,所以必將滅亡。順從肉體的條例而不順從神的誡命,被世界和肉體所牽引而無視神的應許和安慰,這樣的人藐視訓言,喜歡一切違背神的訓言的東西,他們的滅亡是咎由自取,因為他們不接受警告。

2. 必得喜樂之人的特點:敬畏誡命的,以畏懼之心站在神面前,順服神的權柄,這樣的人敬畏神的訓言,他們害怕得罪神,害怕違背誡命所招來的懲處,就必不致滅亡,反而要因虔誠的畏懼而得善報。守著神的誡命必有大賞(詩篇 1911)。

 

14 智慧人的法則(或譯:指教)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智慧公義之人的法則在這裡可理解為他們管轄自己的原則和規條,也可理解為他們給別人的教誨,這些教誨應當成為眾人的法則。倘若如此,那麼,

1. 這些法則就源源不斷地帶來安慰和滿足,如同生命的泉源,湧出活水的泉源。我們越能守住這些法則,就越能持守我們的平安。

2. 這些法則不斷保守我們抵擋撒但的試探。遵行這些法則的,就能遠離罪的網羅,離開死亡的網羅,而離棄智慧人法則的,就要陷進死亡的網羅。

 

15 美好的聰明使人蒙恩;奸詐人的道路崎嶇難行。

不論是結局還是過程,我們都能看到敬虔的好處,因為,

1. 聖徒的道路是可喜悅的:美好的聰明能使人蒙神的喜悅,也為人所稱許;我們的救主在智慧增長的時候就是這樣蒙恩的。謹慎自己行為,凡事處理得當,在公義、和平,並聖靈喜樂中服事基督,這樣的人就為神所喜悅,又為人所稱許羅馬書 141718)。人生在世能被理解,蒙接納,這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

2. 罪人的路坎坷不安,令他們厭煩,因為別人不接納他們。崎嶇難行,對別人是這樣,與他們格格不入,對罪人本身來說也是這樣,因為他們令所有人失望,自己也毫無樂趣可言。服事罪的人深陷於奴役之中,通往地獄的路上滿有荊棘和刺,這是咒詛的結果。罪人在火焰之下勞苦。

 

16 凡通達人都憑知識行事;愚昧人張揚自己的愚昧。

注意,

1. 謹慎是智慧。通達人都憑知識行事(自己動腦子也求問別人),深思熟慮,留有餘地,不輕易處理不明白的事,不在陌生的領域做生意,不與不瞭解的人做買賣,不管此人多麼值得信賴。他憑知識行事,就能增添自己的所有。

2. 魯莽是愚昧,如同愚昧人,不明白的事也信口胡言,沒有能力做的事也去做,這就張揚自己的愚昧,令自己蒙羞。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路加福音 1430

 

17 奸惡的使者必陷在禍患裡;忠信的使臣乃醫人的良藥。

這裡說的是,

1. 背叛的惡果。奸惡的使者,被差去談生意,卻對派他去的主人不忠,洩露他的謀略,破壞他的計畫,不但談不成生意,還要陷在禍患裡。這樣的人一旦被發現就要重罰,因為神和人都痛恨那些背叛託付的人。

2. 誠信的善果:忠信的使臣履行受託之事,為派他去的主人謀利益,這是良藥;對差派的人和為之差派的人都是良藥,能解決雙方的不合,保持良好的諒解;對自己是良藥,因為他維護了自己的利益。這裡也適用於傳道人,他們是基督的使者和使臣。對基督不忠者,對人的靈魂不忠者,必陷在禍患裡,而忠信的傳道人會發現神的話就是醫治他人也是醫治自己的良藥。

 

18 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

注意,

1. 自高自大的人輕視教誨,他們必要被降為卑。棄絕管教的人以為管教有損自己的尊嚴,有失自己的自由,這樣的人必致貧受辱:他要成為乞丐,在羞辱中活著也在羞辱中死去;人人都視他為愚昧、頑梗、難駕馭。

2. 謙卑人虛心接受批評,他們必升為高:領受責備的人,不管誰責備他,都努力糾正錯誤,這樣的人受人尊敬,是聰明直率的人;他不叫自己蒙羞,必能成為穩重的人。

 

19 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遠離惡事,為愚昧人所憎惡。

這裡表明棄絕教誨之人的愚昧,他們本可快樂,卻是不能。

1. 他們本可快樂。人心追求快樂;神賜下恩惠滿足我們的追求,令人心覺甘甜,而感官的樂趣只能滿足肉體的情慾。義人所追求的是神的恩惠和屬靈的福分,這令他們心覺甘甜;這是經驗之談(詩篇 467)。

2. 但他們並不快樂,因為要快樂必須遠離惡事,而這恰恰是他們所憎惡的。不聽勸誡遠離罪惡的人,決不能指望在心中得到真正的甘甜,只能在舌下嘗到一點甜甜的碎屑。

 

20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注意,

1. 好人必須要有好的夥伴,這是他們做好人的憑證(人的品性通過他們所交的朋友表現出來),也能幫助他們做好人,給他們引路,且鼓勵他們前行。要成為智慧人,必須與智慧人同行,和智慧人交友,與智慧人交往;必須求問且領受智慧人的教誨,多與智慧人談敬虔有益的事。要錯過與長者的對話,因為他們也從自己的父輩領受教誨德訓篇 89)。要誠心聽取一切敬虔的言辭,不要錯過任何明智的寓言德訓篇 635)。

2. 許多人毀於壞的夥伴:和愚昧人作伴的必要破碎(有人這樣理解),必要被發現(七十士譯本),被人知道自己是愚昧人;憑所交之友就能判斷人。和愚昧人作伴的必要像愚昧人(有人這樣理解),必要成為愚昧人(也有人這樣理解);歸根到底,一切邪惡的人,也唯有邪惡的人,最終要遭毀滅;而與作惡之人為伍的,他們墮落敗壞,最終也要滅亡。

 

21 禍患追趕罪人;義人必得善報。

這裡我們看到,

1. 罪人的毀滅是不可避免的;神的忿怒追逐他們,這忿怒是何等可怕:不論惡人走到哪裡,禍患都追趕他們,如同復仇的血追趕謀殺之人。他們沒有逃城可去;他們想要逃脫,卻是不能。神所追趕的必能追上。他們可能囂張一時,覺得很穩妥,可以打盹片時,但是要臨到他們的咒詛絕不打盹。

2. 聖徒的喜樂是不可戰勝的;永無謊言的神早已命定義人必得善報。他們因所行的一切良善,因今世所受的一切苦難,必要得到大獎賞;雖然許多人為義的緣故受挫折,但因著義他們卻不是失敗者。雖然獎賞不會馬上來到,卻要在審判之日,在世界受報之日來到,那必是一個大大的獎賞。

 

22 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

1. 善人的產業持久:他給子孫遺留產業。他念及自己的子孫,不是顧著自己花費,而是精心為後人設想,不是吝嗇窮酸拼命省錢,而是適度勤儉。他教導自己的孩子如此行,叫他們也教導他們的孩子;他藉著公義和愛心,特別注意要蒙神祝福自己的所得,祝福自己的孩子,免得自己的勤奮和勤儉成為徒然:善人,就是心地良善且行為良善,把自己的所得用於榮耀神、服事神,這樣的人能將產業留給後代;即使沒有太多的今世物質留給他們,但他的祈禱、教誨和好榜樣卻是最好的產業,聖約的應許就是給子子孫孫的產業(詩篇 10317)。

2. 惡人的資財增多,卻是為義人所積存。若是有人問,義人不像別人那樣拼命追求這個世界,甚至還常常過貧窮的日子,那他們怎能致富呢?這裡回答說,神常常隨自己的意思把惡人為自己積存的資財放到義人手中。他的銀子,無辜的人要分取約伯記 271617)。以色列民要奪去埃及人的財物(出埃及1236),要吃列國的財物以賽亞書 616)。

 

23 窮人耕種多得糧食,但因不義,有消滅的。

1. 一小點產業能因勤奮而增加,使努力工作的人能過好日子:窮人耕種多得糧食,貧窮的農民幾乎一無所有,但辛勤努力就有收穫。許多人覺得自己物資短缺,難以成事,且以此為懶散的藉口;但是地越小,就越要叫人用心耕種,就必有好結果。努力工作,就不需乞討。

2. 一大片產業能因草率而毀掉:原本非常豐富,卻因缺乏判斷力(譯者注:和合本譯為但因不義),是缺乏管理產業的精明,而使產業被毀,歸於無有。人過分裝璜,過分購買,奢華交際,大吃大喝,僕婢成群,超出自己的能力,就必要衰敗,浪費資財。他們自己浪費錢財,或被別人控制,他們的產業要縮小,家人要減少,都是因為他們缺乏判斷力。

24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1. 為了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有必要糾正他們的錯誤;我們的孩子人人都是亞當的後裔,因此有愚昧緊系在心裡,需要責備,而杖和責罰多多少少能帶來智慧。注意,我們要用的是父母的杖,由智慧和愛心所引領,是善意的杖,不是僕人的杖。

2. 及早管教孩子遠離邪惡,不致形成惡習,這是好的。樹枝在稚嫩的時候容易彎曲。

3. 對自己的孩子要嚴加管教,好意相勸不管用的時候要用嚴厲手段,要叫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且懼怕犯錯;如若不然,我們表面看來是愛他們,實際上是恨他們,把他們丟棄給最壞的敵人、最危險的疾病,就是恨他們。要叫孩子們接受父母的管教;這管教來自關愛,是為了他們的益處(希伯來書 127-9)。

 

25 義人吃得飽足;惡人肚腹缺糧。

1. 義人喜樂,因為他們有餘且知道自己有餘。他們不追求過量,在適度追求之餘就得滿足。本性很容易滿足,恩德則更容易滿足;滿足是最好的宴席。以生命的糧為宴席,以神的應許為宴席,必叫自己的靈魂大得滿足,只要有吃就滿足。

2. 惡人悲哀,因為他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總是缺乏,不但靈魂不能滿足於世界和肉體,連肚腹缺糧;他們肉體的情慾總得不到滿足。在地獄裡,他們連一滴水都得不到。

--------------------------------------------------------------------------------

第十三章英文原文



下一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